土建系社会实践调查

土建系社会实践调查,第1张

大理支部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概况

课题负责人: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系 二年级 杨家杰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系 二年级 张泽浩

课题组成员:(以下姓名由笔画排序)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系 二年级 李安娜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系 二年级 劳仲儒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系 二年级 吴振宇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系 二年级 雷雪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规划 二年级 陈燕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规划 二年级 赖旷怀

法学院 法律系 古文雅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系 许璐

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 二年级 罗雪绮

经济学院 物流 二年级 邹雯静

时间:2008年9月20日

内容摘要:云南大理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历史上曾是唐南诏国、宋大理国的都城,众多名胜古迹和颇具特色的白族民居,镶嵌于青山秀水之间。挺拔俊俏的苍山与明媚秀丽的洱海相伴构成了有“风花雪月”之称的绮丽风光。久负盛名的“三月街”,洋溢着浓郁多彩的民族风情。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华丽典雅,别具特色。大理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然而,在今年来大理旅游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同时暴露了一些问题。本文以大理喜洲镇中心,基于对当地居民和政府的实地采访调研,对其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做出分析。

关键词:旅游特色 古建筑保护

一、 前言:

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历史上曾是唐南诏国、宋大理国的都城,众多名胜古迹和颇具特色的白族民居,镶嵌于青山秀水之间。挺拔俊俏的苍山与明媚秀丽的洱海相伴构成了有“风花雪月”之称的绮丽风光。久负盛名的“三月街”,洋溢着浓郁多彩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八方大理旅游宾客。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总面积283560平方公里,其州府所在地大理市位于云南省西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位于苍山之下,洱海之滨,被誉为“东方日内瓦”。它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473小时,平均年降雨量11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1℃,气候温和,四季如春。且东有洱海,西有苍山,风景优美,民族风情浓郁,且历史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

大理历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白、彝各族的先民就在这里生息和繁衍。历史上的南诏国(738一902)、大理国(937一1253)都曾在这里设都,是当时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又是中国同东南亚诸国交流文化,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现存的大理城为明洪武年间(1368一1398)所建,城楼雄伟,市容井然。著名的崇圣寺三塔与弘圣寺塔分别耸列在古城的南北两端。城中石铺小路条条,石砌墙壁道道,整个古城处于极为宁静的环境之中。

位置:位于滇西中部,居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南端。东距省会昆明市376公里,西距中缅边界580公里。介于东经99°58′~100°27′,北纬25°25′~25°58′之间。东与宾川县、祥云县相连,南与弥渡县、巍山县为邻,西接漾濞县,北界洱源县。

面积: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

人口:总人口47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67万人。

行政区划:现辖喜洲镇、凤仪镇、市郊乡、太邑乡、七里桥乡、城邑乡、银桥乡、湾桥乡、挖色乡、海东乡、大理街道办事处、下关街道办事处等2镇8乡2个街道办事处,并设有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一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概貌: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作为南诏国、大理500多年之久,苍山洱海风光秀丽,名胜古迹遍布,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的都城达

景观:地貌形态和山脉走向明显受构造线和断层控制,西高东低,以洱海-青山山脉,为平缓起伏的山地丘陵地带,形成金沙江、澜沧江两大水系自然分水岭。南有北西走向的风流坡、大笔架山山脉,呈弧形,属哀牢山山脉的北端。西有切割强烈的点苍山,多形成陡崖和"V"形河谷,从北往南排列19座山峰、18条溪流,属滇西横断山脉云岭的余脉。海拔2100~4122米。盆地为中心向四周递增高。洱海湖和断层一致北西向展布。东有五福山

大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它历史悠久、山川秀丽,苍山洱海壮丽雄奇、南诏文化灿烂辉煌、民俗风情丰富神秘。景区内有大理、巍山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一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有佛教圣地、道教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全境。

此外,这里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华丽典雅,别具特色。“家家养花”的美好环境令人流连忘返。大理白族的风情浓郁,民族文化多姿多采,至今仍保留着独具特色的语言、服饰、风俗。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点的民族成会,如本主节、绕三灵、耍海会、三月街等。

旅游特色及产业发展:

饮食: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比较发达,大理亦有“文献名邦”之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唐朝的南沼、宋代的大理国曾在此建都,延续八百多年,一度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大理是有名的风景旅游区,妩媚明秀的洱海镶嵌在点苍山和鸡足山之间,素有“银苍玉洱”之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白族很善于脆制火腿、香肠、弓鱼、猪肝炸、油鸡嫩等品种众多的食品。妇女们多会制作蜜饯、雕梅、苍山雪婉甜拇的手艺。白族人民是个好客的民族,每逢客至首先邀请上座,即奉献烤茶、果品,再用八大碗、三酪水等精致丰盛的菜来款待客人。

白族人民的基本口味是酸、辣、甜、微麻。其烹调技法受汉族菜和佛教寺院菜影响较深。著名菜点很多,如:炒锅鱼、洗沙乳扇、大理饵块、喜洲破酥糖招、活水煮活鱼、柳条蒸肉等。

烤茶是白族敬客食俗之一。茶水色浓味醉,别具一格。烤茶一般斟三道,俗称“三道茶”。有“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婉梅、雕梅是白族妇女的传统食品。

风花雪月的白族佳肴“五朵金花”的故乡——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素以“风、花、雪、月”四景著称。苍山洱海、南诏古迹、佛教名山、丝绸古道……都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游览胜地。作为历史悠久的“文献名邦”,大理还奉献了风花雪月般的白族美食种种,甚有几绝独树一帜。如“大理砂锅鱼”、“弥渡卷蹄”、“木瓜鸡”、“邓川乳扇”、“喜洲粑粑”、“鹤庆猪肝炸”等。

白族的民间小吃种类繁多,极具吸引力。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到喜洲镇来游玩的旅客中,有一半以上的人会选择品尝民间小食的就餐方式,如下图所示(其中民间小吃占56%,特色饭店占29%,当地居民饮食占15%):

尽管白族有丰富的饮食文化,但这些并没有为当地的旅游发展带来很多帮助。从“吸引你来喜洲的最大原因”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美食佳肴,并没有成为主导,甚至不堪一提。在90份对外来游客的抽样调查中,仅有2位游客选择“美味佳肴”的选项,而喜洲镇最吸引人的,还是风土人情。

调查结果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饮食文化对喜洲镇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喜洲镇仍然处于一种相对落后的发展状态。没有专门的大巴到达,镇内最普遍的交通工具是马拉车;没有大型的干净卫生的餐馆提供给旅客进餐;当地的饮食文化只能停留在小吃的层面,能够引起旅客的兴趣和好奇,却不能成为一种菜系发扬光大,让旅客留恋。

云南省大理市的基本交通状况:

大理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东接楚雄,南与思茅、临沧毗邻,西接保山和怒江,北界丽江。大理距昆明377公里,是滇缅(320国道)公路和滇藏(214国道)公路以及广大铁路的交汇点。

根据我们在大理以及喜州数日的调查所得数据统计显示,大理的公交路线有16条基本的固定路线,从横交错,以市政府所在的下关区域稀疏放射散布。大理市的公交路线具有以下特点:路线短,交错少,班次密,中转站较固定,路线与路线相交的站点少。普遍线路平均在17站以下,并且运行时间较深圳的公交汽车运行时间要短得多,一般到下午6点就运营结束。 16条线路中最长的线路有25个公交站是11路公交线:

11路

一号桥共25站) - 百乐饭店 - 州妇幼保健站 - 龙溪菜场 - 下关一中 - 州政协 - 泰安路口 - 交通饭店 - 泰兴市场 - 森工局 - 市运政所 - 国家安全局 - 珠海市场 - 州防疫站 - 双鸳路口 - 里后山村 - 卫校门诊 - 灯笼菜场 - 明珠广场 - 养征处 - 龙山市场 - 龙山生活区 - 龙山办公区一站 - 龙山办公区二站 - 龙山办公区三站 (

最短的线路是14路,只有三站,主要就是为了方便旅客出行而开辟:

14路

亚星饭店共3站) - 才村码头 - 乘小船游洱海(天镜阁、金梭岛等) (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公交线路的目标地都是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就是说有很大一部分的公交线路都是为了旅游开发而特别开辟的,例如4号线路到达蝴蝶泉,8号线路到达大理古城。

而大理市辐射向云南省各市的最主要交通方式则是长途大巴,在下关有三个长途汽车站大理客运站,北站,南站,且这三大汽车站都集中在同一条街上——建设路,其中有两个车站在街的同一侧,只隔开一小段。分别提供往云南不同方向的旅游客车。

其中最大的汽车站是大理市客运总站,位于建设路21号,大部分的高快车从这里出发,车站中有一个独立的高快车(豪华长途汽车)候车室。车次间隔30分钟,应运时间为7:30-20:00,价格从89-103元不等,车程需5小时。往丽江的高快车车费50元,每天4班车,发车时间为8:30,14:00,19:00,9:30,车程3小时。发往中甸高快车车费85元,早晨9:00发车,下午15:00可到达,车程9小时。

与此同时可供选择的还有火车。火车在大理市的交通选择中已经退居二线,逐渐被长途大巴,以及云南省应旅游中转等趋势所趋而开发的短途飞机代替。

云南省短途飞机是在近两年才建立的飞行网络,每日早晨6点到9点左右有3到4个航班在各个热门旅游景点城市间穿梭,例如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票价为300到600不等。短途飞行节省了时间,并且在选择在早上飞行为旅客节省了游玩的时间,使得到云南旅游的客人们行程更充实,也多了另一种旅行行程选择,40分钟左右的航程就能到达下一个游玩目的地。我认为短途飞行航班在旅游行业中是一块新的里程碑,它的出现标榜着的是我国飞机航运的成熟以及第三行业的新进展,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口号在云南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当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来引导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我们在当地看到了特色的古城中散客旅行社的新旅游方式。这些旅行社有效集合人群,也为旅行者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方式——包车的旅行方式。

我们在大理市的一个下属镇做了一份关于当地旅游的调查问卷,以下是我们的问题所得数据以及分析。

喜洲镇是一个旅游开发仍不完全的小镇,虽然当地主要行业也是旅游与服务业,但与大理市市内的经济发达面貌截然不同,这里仍是个民风淳朴,民族气息浓厚的地方。我们在喜洲当地分别针对当地居民以及旅游者做了两份调查。针对旅游者的调查中我们关于交通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选择问题:请问你认为喜洲的交通方便吗?_______你出行会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______

A.方便 B.一般 C.不方便 D.公车 E.的士 F.包车 G.其他

选择 44 4% 489% 67% 378% 267% 289% 66%

大部分的旅游者认为当地的交通出行还算是方便的,选择公交出行的旅客与选择的士包车出行的相差不多,人们向然更偏向于比较私人形式地租用交通工具甚于使用政府安排的交通工具但选择公交路线的旅客也占颇大比重不容忽视。随着自助游发展成旅游方式中最大比重的一种,旅客们在选择交通工具的时候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自助旅行的旅客对于旅行中交通工具的舒适性、车程时间显示出更感兴趣,而价格因素虽仍是考虑因素但已不是决定性因素了。

对于当地居民我们做了一个主观性调查:

主观性问题:请问您平时每个月出 次城?怎么出城? 去哪里多?

根据我们的调查,很多当地居民(尤其是女性)更多时间都留在喜洲镇内并不外出。而男性居民则多选择公交车外出,当地居民大部分都外出到大理市区内工作留在喜洲本地的人大部分都是女性从事旅游业及延伸的服务业。而男子劳动力则到市区工作,每次出城就3~6个月,调查中被调查者的目的地均为大理市的行政中心——下关。

再然后,我们关注了大理市的路面状况,一级路面和2级路面比较多,主要存在在大理市市区以及旅游区区内,但是在大理市与辖区下镇、乡联系的道路上则分布有1~4级公路,靠近市区的路面状况较好,而辖区下镇、乡的路面状况较差,镇、乡内4级路面的也有不少。这说明旅游发展对于道路建设有很大的影响,旅游开发所需要的交通硬件设施,随着大理市旅游业的日渐兴旺也同步地在翻天覆地地变化着。

大理白族民俗风情:

习俗

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今天,三道茶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白族人民迎接海内外宾的传统礼俗。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食俗

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问题分析

(以对当地喜洲镇的实地采访为例进行分析)

在我们对喜洲当地居民的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四方街的拆迁正是他们目前最为关心的。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居民们普遍都很关注政府在2006年出台的《喜洲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对一项政府文件,总体文化水平并不高居民们不但很了解还一直在关注。在与居民们的谈话进程中,我们才慢慢了解到,原来文件的实施与居民们的个人利益有很大关联,因为四方街的拆迁,很多居民都将不得不搬离。于是,一系列的问题就来了:搬去哪里?政府补贴多少?原先家中祖上留下的文物建筑怎么办?…从民众口中得知,两年前拆迁工作就已经开始启动了,但是居民对政府开出的补贴始终不满意,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祖屋,政府仅仅给予几千块钱的补贴。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居民说,为此镇上的人曾在政府官员下访时在街道组织过示威游行强烈要求增加补贴。由于双方均不让步,拆迁的事无法达成协议,一拖再拖。

就文物的保护上,当地居民也颇有微词。在调查过程中,一位刘姓大伯主动要求带我们去他的祖屋看看。一家四口住在一套老平房,已经被烟熏黑了的木门暗示着这房子至少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刘大伯带我们穿过主厅和院子,来到一扇陈旧的木门钱,门的两边各有一注香,而门顶上用红布盖着一块东西。大伯轻轻撩开红布,原来是一块字迹已经有些模糊的匾。经大伯介绍,才知道这是清朝时期皇上赐给祖上一位进士的匾。家里人一直小心翼翼地供奉着,唯恐不敬,大伯的爱人每天都会在门下烧香祈福。这块匾跟随着祖上世代搬迁,最后来到四方街。文革期间它险遭破坏,幸亏大伯的父亲把它表在门顶上,被用石灰涂抹覆盖。就这么一个本应得到极大重视的稀有文物,却将在此次拆迁中面临破坏。大伯多次上访当地政府和文物局,说明情况,希望上面给予重视,想办法把它保留下来。但令人气愤的是,上头一直没有丝毫表态。说到这里大伯很激动,但也很无奈。显然,对于当地政府的《喜洲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至少在“保护”这一块上还有所欠缺。保护在前发展在后,毕竟后人开发的也只是前人留下的文化资源。

四方街作为喜洲镇最为热闹的中心区,游客数量却比我们原想的要少得多,除了严家大院和宝成府几个为数不多的景点,其他地方都稍显冷清,鲜有游客,都是些本地人。而最为热闹的严家大院,却还是在几年前新建开发的。大名鼎鼎的白族民居,还没有完全发挥其旅游价值。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当地许多居民仍然以农耕为生活主要来源,没能够受惠于旅游业今年来旅游业的红火发展。

分析:

这里我们必须看到,喜洲的开发必会与当年居民发生冲突和矛盾。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原地居民抱怨政府对民众的疏忽,破坏了原汁原味的古风古城并给他们的住宿带来不便。对原来的房屋进行拆迁给当地带来不满。对于当年镇委,我们在采访时他,我们隐约的听出他对被迫拆迁的民众有铺贴什么,但缺掩盖不了民声的不满并且自身对于喜洲开发与保护的了解的不足。

其实大理市喜洲镇根据州市党委、政府关于“保护海西田园风光,保护民族历史文化” 工作部署和要求,把保护整治工作的开展和建设生态镇、以旅兴镇战略实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结合起来做得还是具有成效的。就道路的规划,镇容的重整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喜洲镇结合本镇实际制定了《喜洲镇苍洱田园风光保护及白族民居建筑风格整治实施方案》,对开展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保护、整治的工作思路,保护控制范围及整治内容,工作实施流程,整治步骤,领导组织工作机构组成和职责,长效机制的建立及落实作了全面系统地安排,明确了任务、职责、责任人,保护整治工作规范开展。古镇内一些不和谐建筑的拆迁也逐步开始,包括四方街改造,特色古民居保护修缮,古镇水系景观建设工程等都已经开始动工。整个规划以恢复古镇风貌的保护开发为主,在对古镇风貌和文化进行悉心保护基础上,结合古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古镇范围内建设进行整治,把喜洲建设成为以白族民居和民俗文化为主体,重点发展民居观光、民俗文化展示的休闲体验型旅游古镇。

就大局来说,一点民声的抱怨似乎显示的微不足道,但是随着商业化的发展,古镇原有的风貌是否尚存值得思考。

一些旅行者去了古镇喜洲。拍了几张严家大院的照片之后,失望地离开,前往当地更为“有名”的去处:村庄建筑错落的周城和摩肩接踵的古城洋人街——“感觉喜洲乱乱的,没什么意思。大多数来自海内外的游客丝毫不知情,喜洲实际上是大理历史上的文化重镇,早在汉武帝时期便为楪榆县县治所在,其建城历史超过2500年。直到现在,喜洲人还盛行一种名为“打围”的游戏,它是古时南诏宫廷达官贵人的游戏,游戏当中蕴藏着繁复的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说,这是历史上显赫的喜洲商帮的日常思维体操。wwwindalicn' 这就是喜洲。如今它正处在重生和商业沦陷的节点当中:走进喜洲,拆迁在持续,瓦砾随处可见;当地人看着外地人,淡漠的神情中透着礼节,应酬中闪着一丝提防。我们做调查问卷时尤为明显。因为,喜洲古镇正在改造中,当地各种矛盾错生,各种问题交织,处在一个特殊时期。古镇居民:矛盾重重的抵制。他们决不妥协,发誓与家园共存亡。原因其实很简单,除了对家宅祖屋的留恋,更主要原因是拆迁户和征地户认为政府给的补偿太低,几乎没有安置工作,一旦离开喜洲迁入新区,以后喜洲所有的繁华都与他们没有关系。当地居民也倾向于用民间式的表述,将政府、旅游开发、开发商、利益、交易、丑闻连接起来。他们少不了抱怨政府与开发商的‘勾结’,这对于当地人民的确很难接受。

当然,开发者说,开发是科学的。他们说:拆除的地方主要是用来恢复一些景观,去除一些风格与古镇不协调的建筑,尽可能保持喜洲空间尺度的原状,把喜洲打造成一个以居住休闲为主的旅游地。这点有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感觉。这点我是认同的,毕竟商业化无可避免。但喜洲这些深厚的物质文化堆积和日常生活体系其实是游客更为感兴趣的,但是开发者容易片面理解旅游发展,将整齐划一的街道、商铺群集的四方街、随处可见的水景构造理解为旅游小镇的经典模式。现在的旅游开发容易演变成圈地拆迁,构建大众凝视象征符号,使老古董变为新古董,缺乏总体性的社会研究,从历史的维度和民间智慧中提炼出独特的、难以被仿制和复制的旅游文化元素,才是最重要的。当然,在开发商和政府眼里不是这样,最大化利益才是他们要想的。

商业化无可避免,关键在如何平衡,所以喜洲的开发是重生还是沦陷,我们需要时间去证明。

问卷调查分析:

当您们的风俗习惯变成一个卖点的时候,您们是什么态度?

A 完全接受 B部分接受 C 完全不接受 D 没有想过

当风俗习惯变成一个卖点,居民的收入相应的肯定会有所增加。当问到此问题的时候,51%的人表示完全接受,33%的人表示部分接受,2%的人完全不接受,还有14%的表示没有想过。总得来说,本地居民对于政府的把白族的风俗习惯变成卖点这个政策是表示肯定的。

居民对政策的态度反应出政策实施是否得体,是否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府,在保护好古城的前提下出台的政策应顺应民心,让民众赞成你的政策。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近80%的居民对现行的政策还是赞同的,这对政府来说是好事!

请问您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A 完全了解 B 部分了解 C 完全不了解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从图表上可以看出,大部人还是对自己的文化相当了解的,可以说白族文化一直都在传承,在延续。

请问您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A 完全包容 B 选择性接受 C完全不接受 D没有想过

请问你们是希望通过何种方式来了解喜洲的风俗文化?

A.书籍或者上网 B.到当地体验 C.通过导游或者旅行团 D.其他

问卷调查分析图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大部分人还是喜欢选择“到当地体验”的方式来了解喜洲的风俗文化,其次就是通过“导游或者旅行团”,但其走马观花的形式让游客不能有足够的时间停留,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也只是蜻蜓点水,让游客兴犹未尽。“书籍和上网”是一种最广泛普遍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但往往只是作为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最初手段,人们只能通过上面的文字和来想象,是一种抽象的行为方式,大部分人都不会满足于此,而想要更深入的了解就只能选择到当地亲身体验。

你对喜洲本地居民的印象如何?

A.纯朴热情 B.冷漠 C.商业气息浓 D.没感觉 E.其他

以上数据反应了大部分游客对当地居民的印象都是淳朴热情的,其次一部分人认为当地商业气息浓,少部分人觉得当地人冷漠或者其他。在喜洲旅游开发几年来,如同其他旅游景点一样,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商业的东西注入进去,不过白族人民淳朴的气质一代代继承了下来,在受旅游事业冲击的过程中,大部分人还是保持着那分纯朴和热情,让其民俗文化也成为吸引外来人的一个卖点,让游客们有宾至如归的亲切。不过,从古城的保护来看,“商业气息浓”确实需要改善。

提出建议:

作为到当地做调查的实践工作者,我们也如游客般体验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作为一个旅游者,看到当地建筑和淳朴的人民时涌现出一丝感动的同时一部分本地人和外来商人的商业行为太过张扬,有点不合场景。如果这种过分的商业化继续蔓延,再过几年或者几十年,今天的喜洲、今天的白族文化也许就只是曾经的一个桃花源,只能留给人们无限的怀念。建议在保护古城建筑文化的同时也保护一下当地人民淳朴的生活习惯,毕竟这才是大部分游客选择此地的重要原因。试想,如果到处都跟城市一样商铺满街、商人活跃,那谁还会选择你这里呢?

一、 当地政府应把提高居民收入作为重点。文化作为一个被保护对象,对它的保护研究只能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民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而不断得到实现。而这些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提高了,一方面既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建设和谐的社会,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当地民众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受教育的层次提高了,文化保护和旅游建设又可得到更好的实施和发展。

二、 加大保护当地历史文化遗产和开发大理周围城镇的旅游资源的力度。利用旅游带来的收入来加大保护文化遗产力度,开发新景区,这样就可以接待更多的游客。

1、白族的的婚礼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2、火把节

火把节在白族语中叫福旺午,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

3、绕三灵

每年农历四月下旬,白族人民都要举行为期三四天的“绕三灵”。节日期间,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身穿民族盛装,弹奏着乐器,边唱边舞,齐聚“神都”圣源寺,进行朝拜仪式,并开展各种文艺活动。相传,南诏大将,大理国段氏祖先段宗膀,是白族中最高的神中之神。他所居住的寺庙称“神都”,建于上阳溪圣源寺。

4、恋爱

白族地区节日多、庙会多、歌会多。从春节到正月十八,几乎天天有节日,夜夜耍龙灯。从正月到开秧门的几个月内,月月有庙会,各村各寨都要迎送本主(即本村或本地崇拜的神主),过本主节,非常热闹。此外还有三月街、蝴蝶会、绕三灵、火把节、石宝山歌会、茈碧湖歌会、海西海歌会等等。这些节日、庙会和歌会为青年男女的交往和恋爱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白族姑娘和小伙子们充分利用这些机会,物色对象,对唱山歌,或者与情人幽会,借三弦和山歌传情达意,谈情说爱。

5、白族的宗教信仰

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释儒道“三教同源”“万法同宗”,三教相融合,是白族宗教信仰的一大特点。其中本主信仰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一词的含义是“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白族的本主是“人神兼备”的护卫神,是由原始的神巫崇拜发展而来的宗教。

扩展资料:

民风民情

与汉族人民有所不同的是,白族人民喜欢吃酸、冷、辣等口味食物,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他们特别的热衷于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再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这样的生活方式造就了白族人民民风相对朴实彪悍,与各族相处较为和谐。

每年举办的“三月街”是白族人民传统的盛会,人们会举行赛马和各种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男女约会的好时机。正如歌曲中表述的那样:“哎~~哎!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呦,阿妹梳头为哪桩……哎,蝴蝶泉水清又清,丢个石头试水深,有心摘花怕有刺,徘徊心不定啊咿呦……”这首歌歌词简单易记,旋律优美,把蝴蝶泉边的青年男女的细腻感情展现出来。

参考资料:白族-

  白族

  民族概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人口为185806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历史

  白族的先民,史称“滇焚”、“叟”、“爨氐”、“白蛮”、“白人”、“民家”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僳僳族称之为“勒墨”。本族自称“焚子”、“焚儿子”、“白尼”、“白伙”,意为焚人或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有居民生息繁衍,过着半穴居生活。秦汉时期,洱海地区同内地关系曰益密切,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向这里大批移入汉民,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这里。东汉时改属永昌郡管辖。唐朝在此设立姚州都督府。后建立了以彝、白族先体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又于907年,建立了以白族段氏为主体“大理国”,并与宋朝以臣属关系相处。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前,白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总的来说,封建地主经济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在一部分山区尤其是高山地区,还保持着封建领主制、奴隶制以至原始公社残余。农业是白族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在封建地主经济地区,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60%~80%的土地,而人口占90 9/6以上的农民只有20%~40%的土地。70%以上的农户沦为贫雇农。地租剥削一般占收成的五、六成,多达七八成;高利贷、雇工剥削也很严重。商业资本比较发达,先后出现一些进口洋纱、洋货和出口石磺、黄丝、猪鬃、茶叶的商行。白族商业资本是在地主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家又把商业资本转化为土地资本,集中大量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白族人民在中国领导下,先后完成了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在白族主要聚居的大理中心地区,采取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方式,于1953年完成了改革,并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残存着封建领主制的沪水、六库等土司统治的白族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方式完成改革。在碧江、福贡等人数不多和阶级分化不明显的白族地区,没有把改革作为一个运动来进行,而是发展经济和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完成某些环节的改革任务。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建国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州工农业生产发展很快。自治州首府下关市,由建国前的一个消费城市,发展成为滇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全州建立了电力、机械、汽车修配、化工、造纸、纺织、皮革、制荣等工业部门。1990年,全州工农业总产值达33453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3369万元,农业总产值191162万元;全州人均工农业总产值111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6元。全州各乡镇都通了汽车。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白族人民已经有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教授、作家、医生和各类科研人员。建国以前蔓延很广的血吸虫病,已基本得到防治。现在白族地区已出现了生产一年比一年好,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的繁荣景象。

  文化艺术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苍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现沟渠的痕迹。而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发现居民已从事饲养家畜和农耕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出现青铜文化。蜀汉时,洱海地区已发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筑苍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数万顷;修治高山梯田,创建了邓川罗时江分洪工程。南诏有自己的历法,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总结了古代天文和医学的代表作。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巧夺天工,经久不圮。它们都出于有名的“剑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很高,元明两代王朝所取的高艺漆工,大都从云南挑选;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宋剔”。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帝国主义盗走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画家张顺、王奉宗的杰作。它将南诏建立的神话传说,用连续的短画形式精妙的描绘出来,生动优美,是我国珍贵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张盛温创作的“大理画卷”,被称为“南天瑰宝”。该画全长十丈,一百三十四开,以“护国人王经”为主题,画着六百二十八个面貌不一样的人像。笔法精致娴熟,工巧细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民间流传的《创世纪》长诗,叙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会“天下顶太平”、“不分贫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没有阶级压迫剥削的平等生活。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根据《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所载,南诏时已有《张氏国史》、《巍山起因、铁柱庙、西洱河等记》的历史著作。大理国时期也有《白史》、《国史》,都已失传,仅《白史》片断散见于明代碑文中。元代白族史书《白古通》、《玄峰年运志》虽已失传,但都是明代云南地方史著作《滇载记》、《南诏野史》等书的蓝本。根据史籍考订洱海地区历史的,有明代白族学者杨士云的《郡大记》,该书为另一白族学者李元阳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万历《云南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清代白族史学家王崧在总纂道光《云南通志》时,汇集了记载云南的书籍61种,编为《云南备征志》2l卷,取材广泛,体例谨严,是研究云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要门当户对。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汉族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曰

  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约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称“阿闺黎”,所以又名“阿阉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后,内地禅宗传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曰和佳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曰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新中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火把节”是另一盛大节曰,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曰举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预祝五谷丰登、人富兴旺的活动。这天晚上,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一周,以表捕灭虫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等节曰活动。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

  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住房多采取 三房一照壁 或 四合五天井 格式。他们十分

  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

  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体现

  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已婚妇女的头饰一般是蓝色。姑娘是把辫子和一根红绳结在一起,然后把一块五颜六色的手贴缠在头上,雷白的缨穗在头右边飘飘洒洒,很能显出姑娘的妩媚。

  大理白族酷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药,当地有 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 之说,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带有花字,如:金花、银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恋 爱:

  白族地区节日多、庙会多、歌会多。从春节到正月十八,几乎天天有节日,夜夜耍龙灯。从正月到开秧门的几个月内,月月有庙会,各村各寨都要迎送本主(即本村或本地崇拜的神主),过本主节,非常热闹。此外还有三月街、蝴蝶会、绕三灵、火把节、石宝山歌会、茈碧湖歌会、海西海歌会等等。这些节日、庙会和歌会为青年男女的交往和恋爱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白族姑娘和小伙子们充分利用这些机会,物色对象,对唱山歌,或者与情人幽会,借三弦和山歌传情达意,谈情说爱。

  在这些节日、庙会和歌会中,白族青年男女尤其喜欢参加石宝山歌会。每逢农历七月,数以千万计的青年男女都要成群结队地去参加为期 7-9 天的石宝山歌会。只见山上山下、树林崖边、庙宇里外,以处是参加歌会的姑娘和小伙子。姑娘穿上节日盛装,精心打扮,小伙子精神抖擞,人人背龙头三弦。只听三弦声声,歌声阵阵,此起彼伏,昼夜不绝,场面十分壮观。姑娘和小伙子可以用歌唱对与对方相识,可以用歌唱向对方试探,也可以用歌唱询问对方个人和家庭的情况,然后再用歌声充分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这样一来一往、一问一答的男女对歌,有时可达数小时乃至十多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通过对歌、姑娘和小伙子相识了,相恋了,甚至当场互赠了定情物,盟定了终身。

  婚 俗: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 卷帐回门 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 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

  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现在已不多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

  节 日: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 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 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 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 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信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 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 ,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庙,庙内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虔诚、肃穆,禁止大声喧哗,禁止触摸本主神像。 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须以牛、猪等做牺牲,进行祭天活动 。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行,全寨人参加。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兰坪县白族则于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原始的祭祀活动。祭祀仪式在村旁一棵大树下举行,以黄牛 做牺牲,称“登天牛”,这棵大树称“天牛树”。“登天牛”和“天牛树”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 伐,禁止在树下大小便。

  礼仪及禁忌:

  1 、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 挪卫你 (谢谢)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中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一、服饰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大襟长衫、大摆档裤。头戴瓜皮小帽。脚穿布制圆口虎头鞋或荷叶绣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蓝白对襟衣,套银钮黑褂,黑蓝色摆档裤,头戴瓜皮帽或包头、毡帽。系腰带。脚穿布制连绊鞋或绣花叫底皮衲。到民国初,年青妇女穿着改变,衣着各色大姊妹装和红、紫、黑褂,自绣各种花案,配上各色宽窄花边。银光片订在衣袖衣襟上。裤子为黑蓝、水红。中老年妇女也有裤脚镶花边的。姑娘们系有黑蓝布系腰或绣花围腰。脚穿各种布制的绣花鞋。喜戴银、玉耳边环、柳叶耳环。手镯有滑标、扭丝、平扁银、玉镯、还多戴金银戒指。

  已婚妇女束后发髻,髻上有红头绳别上银簪、玉簪,有的套上网兜。也有用4寸宽、1寸长的黑衣布条围住发髻和顶部的。五十多岁后,衣服花纹逐渐减少,多穿短而宽、袖口大、长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满镶满滚的黑褂,系黑蓝色系腰,穿普通裤,脚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过节和做客,才戴耳环手镯。

  二、 婚姻

  1、说亲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后,托媒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经男方请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这门亲事已定。

  2、订婚:在合婚后,男方择定吉日“喝订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为吉。

  3、结婚:日期多在十冬腊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杀猪)、正婚(正客)、回门(谢彩)三天。

  4、迎亲:俗称讨媳妇。过去是骑马或坐轿,吹唢呐接亲。

  5、认亲:第三天回门认亲,就是娶亲后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满月酒:这是婚后生头胎婴儿请客,届时男女双方的伯母、婶婶:姑妈、舅母、娘娘,每人送20个鸡蛋,红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贺恭喜。

  2、报喜:这是妇女生育后第三天,丈夫要带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报喜。

  3、戴百家锁:小孩满周岁,要到本主庙祭祠。并请夫妻双全、子女多的二老给小孩戴一把长命百岁锁,祝小孩健康成长,兴家立业。

  4、建新房:地基选择、动土挖基必须请地师择定,立木梁这天称造大吉,要贴新对联,亲朋好友送礼鸣爆竹祝贺,主人杀猪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鲁班,请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请客做生日祝寿。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杀只鸡,摆上点糕点。

  四、节日活动

  1、春节: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2、过小年:即元宵节。

  3、清明和冬至这两个节日,要到坟山墓祭祀祖宗。

  4、端阳节: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线,喝菖蒲雄黄酒,以消患难。

  5、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杀鸡祭祖。晚饭后天黑,点火把,把全家端午节戴的五色线剪下塞入火把烧掉。

  6、中元节: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节”。

  7、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门子,忌口吹火。妇女忌洗衣梳头。建房办喜事,忌家长属相年月日。丧葬忌重丧、重佛,立秋之日,忌做农活,忌用刀、锯、斧、镰、锄。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进家,只能在村外收殓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坟。“安财门”后一周内忌外人进入。妇女生育不满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气未安埋前孝子不能进入别人家门。

  3、忌讳:妇女忌披头散发和赤脚哭闹而上别人家门。在别人家中忌哭泣流泪。出人家门忌踩门槛,手排门枋。饲养牲畜不得进别人家门。

  4、忌食:除夕晚杀的公鸡肉外人不能吃。

  六、丧葬

  1、装棺守灵:老人寿终,一般将丧事作喜事办。选好吉日,念经超度,亲友前来奠祭后,才能出殡安葬。在家停放期间,儿女要昼夜守灵。在超度期间,要办酒肉,请前来奠祭的亲友吃饭。

  2、出棺送葬:出殡时,街坊邻友自带抬具帮助抬棺。为死者念经引路,孝男拄拐哭丧棒走在棺前,孝女走在棺后。棺材抬至绕棺处,摆在高凳上,由念经先生举行绕棺仪式。念完《绕棺经》,称为“搭桥过路”,遇到过桥时,孝男跪在桥上,棺从身上抬过,称为“背棺”。

  平坝地区的白族人民,主食多为稻米、小麦;山区则以玉米、荞子为主。副食品有各类菜蔬、野菜和多种山川特产。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鱼、螺丝酱、油鸡枞、猪肝酢等各种味美可口的菜肴。白族人民喜喝烤茶。烤茶时,用一陶制小茶罐将茶叶烤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有客来家,必烧烤茶水招待,每次只斟浅浅半杯,饮后口角留香,热渴顿解。大理等中心地区的白族人民,还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称“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姜、葱、醋、辣椒,以宴请客人。此外,还有用糯米酿制的白酒,用苍山雪炖梅和糖制成的“雪梅”,邓川特制“乳扇”品也都十分可口。

西南地区的习俗传说很多,且有特色,比较著名的有《火把节》、《米色扎》、《绕三灵》等。

《火把节》的传说在云南各民族中广为流传,并且浸染了各民族不同的色彩。关于火把节,史志有比较细致的记载。《蜀中名胜记》卷十五引《夷裔考》说:“人,其俗每岁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竞举火把盈野……。”明人李元阳《云南通志》说:“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占农。”《五堂杂俎·星回节考》卷二载:“节之日是夕,在所人户,同时燃树,入室遍照幽隐,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穷语,而农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渔业,各照所适,求利益于光明中。”由此可知,“火把节”最初是祈年的。到南诏时这个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从反映人们与自然的斗争,转向反映社会斗争。《记古滇说》载:“南诏国相国张建成始服五诏。”又说:“魁罗党(即皮罗阁)遣部将平五诏,声威大振。”其下又记阁甸凤筑城之事说:“邓川东十里,邆赕诏之妻名慈善者,固夫召被杀,慈善筑城负固,神武王(即阁罗风)欲妻之,慈善坚执不从,誓曰:‘一女不更二夫!’乃据城以自守,王领兵攻之,不克。慈善卒,王嘉其节,赐号德源城,亦修理之。”从此,人们为纪念慈善夫人,每年要过火把节。

民间流传的火把节传说,各民族不尽相同。

白族的《火把节》讲,古时有个叫薄邦的人,他因救民心切,忘了观音“先撒五谷,后撒树种”的叮嘱,边走边把五谷与树种一齐撤完。结果他走过的路被层层密林阻挡,无法返回。以后的每年六月二十五这天,人们便点着火把去找这位造福的人。火把节即由此而来。

纳西族《火把节的由来》说,有一个名叫子劳阿普的天神,一天在银河边游玩,忽然听到民间歌舞之声。他往下一看,见人间生活非常美好,十分恼怒,便差一个天将到人间去焚烧大地。这位天将到了人间,看到人们勤劳善良,不忍将大地毁灭。他叫纳西人家家准备火把,到六月二十五日一齐点燃。这一天子劳阿普到银河边查看,果然满山遍野都是火,以为大地已被毁。纳西族避免子一场灾难,从此,每年六月二十五日就成为纳西族的火把节。

彝族的《火把节》讲的是:天上的大力士斯热阿比要和地上的大力士阿提拉八比武,结果天上的大力士被打败摔死了。天神大怒,便派大批蝗虫来吃地上的庄稼。地上的大力士领着大家砍了许多松树枝,在六月二十四日晚点燃火把,把蝗虫统统烧死,保住了庄稼。

在彝语支各民族中均保留着过火把节的习俗,到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杀鸡、宰羊、煮坨坨肉祭祖先。人们聚在山上玩火把、斗牛、摔跤、男女对唱,一直到六月二十九日,才将火把送出去。

另外,哈尼族的《米色扎》和白族的《绕三灵》的传说也很生动,反映了两个民族的伦理道德观。

《米色扎》是哈尼族最普遍最隆重的节日,又称“十月节”。这个节日是从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开始,节期三至五天不等。到时,哈尼人家家户户杀猪杀鸡、舂糯米粑粑、酿造喷香的米酒,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走村串寨,求婚订亲。

白族的《绕三灵》是纪念英雄的节日传说。

传统的“绕三灵”于每年农历四月下旬举行,历时三四天,从二十三四日开始。到时,人们穿着盛装,弹着乐器,沿着苍山脚,边唱边舞边走,绕过佛都“崇圣寺”,二十五日到达喜州“神都”圣源寺,次日人们沿着洱海前进,路过灵帝本主庙,最后到达保靖帝和公主的本主庙。祭祀后,“绕三灵”的队伍各自返去。

“绕三灵”起源于原始氏族的“社”,是朝社的一种原始宗教活动。到了南诏时期它增加了新的内容。传说南诏国时期,大将军段宗施行仁政,率兵抗击狮子国的侵略,受到百姓爱戴。段宗死后,人们把他尊为本主中的“神中之神”,在大理城(今喜州)给他修本主庙宇,叫做“神都”。人们为了怀念他,手中拿着杵丧棒和一枝柳树枝,树枝上挂一块白布和净水碗,从各个村落来到圣源寺朝拜,表示对段宗的敬仰,从此,这种活动就形成了白族的一种独特节日风俗。

西南地区传说以风物传说见长,这些传说都是最优美而又易接受的乡土教材。白族的《望夫云》把人间爱情悲剧和自然风光巧妙地结为一体;彝族的《石林》以幻想的手法解释了石林的来历;傈僳族的《怒江的来历》、纳西族的《金沙江姑娘和玉龙山十二兄弟》等传说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江河的性格与人的性格相联系,使传说带上了许多传奇色彩。总之,西南地区的青山秀水、皓月白云,多被这里智慧的各民族依物取形,随类赋彩,造就了一篇篇优美的传说,通过它抒发该地各族人民爱乡恋土之情。

  文化艺术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苍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现沟渠的痕迹。而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发现居民已从事饲养家畜和农耕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出现青铜文化。蜀汉时,洱海地区已发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筑苍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数万顷;修治高山梯田,创建了邓川罗时江分洪工程。南诏有自己的历法,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总结了古代天文和医学的代表作。 《白族舞蹈》 陈玉先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中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巧夺天工,经久不圮。它们都出于有名的“剑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很高,元明两代王朝所取的高艺漆工,大都从云南挑选;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宋剔”。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帝国主义盗走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画家张顺、王奉宗的杰作。它将南诏建立的神话传说,用连续的短画形式精妙的描绘出来,生动优美,是中国珍贵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张盛温创作的“大理画卷”,被称为“南天瑰宝”。该画全长十丈,一百三十四开,以“护国人王经”为主题,画着六百二十八个面貌不一样的人像。笔法精致娴熟,工巧细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各种人才辈出。白族能歌善舞,唐朝时南诏歌舞即已流行到中原并列为宫廷乐。白族民歌分为白族调、汉调、长歌、白族小调、叙事歌等,流传最广的是白族调,其中又以大理、剑川和洱源西山的白族调最有代表性。它们常在山野间吟唱,节奏自由,曲调悠扬,纯朴自然。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根据《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所载,南诏时已有《张氏国史》、《巍山起因、铁柱庙、西洱河等记》的历史著作。大理国时期也有《白史》、《国史》,都已失传,仅《白史》片断散见于明代碑文中。元代白族史书《白古通》、《玄峰年运志》虽已失传,但都是明代云南地方史著作《滇载记》、《南诏野史》等书的蓝本。根据史籍考订洱海地区历史的,有明代白族学者杨士云的《郡大记》,该书为另一白族学者李元阳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万历《云南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清代白族史学家王崧在总纂道光《云南通志》时,汇集了记载云南的书籍61种,编为《云南备征志》2l卷,取材广泛,体例谨严,是研究云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婚姻中有入赘的婚俗,入赘的男子不仅在社会上享有同不入赘的男子一样的地位,而且还受到邻里乡亲,女方家成员、亲友的尊重,并享有继承女方家财产的权利和赡养女方父母、照管年幼弟妹直到他们成长成人的责任,人们把这种人赘俗叫“上门”。有的白族人家还有意把儿子“嫁”出去,讨姑爷进门,故民间还有“打发儿子招姑爷” 的俗话。 白族婚姻,虽受父母包办,但青年人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如果恋爱关系确定,男子愿意到女方家上门,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定婚时,女方家把男子及男方家长辈亲友数人邀请到家,由女方家在宴请宾客时,长辈要当着众亲友的面为他改姓取名。从此他就随妻姓,不再使用原来的姓氏名字,并按女方家在家的排行定男子的排行。自此之后,男子结婚后在女 方家成了一员,同辈人之间只能互相称兄弟,禁忌把人赘的男 子称为“姐夫”。“妹夫”或“姑爷”。 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影响白族地区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内地汉族和汉文化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民族服饰

  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凤羽、邓川、洱源的姑娘喜戴“凤凰帕”;有的地方则头包花毛巾或只将辫子盘头上,再缠一束红头绳;有的地方头饰为“一块瓦”;有的地方头上用多块头布相叠覆盖,最外面的一块布上绣白族人民喜欢的图案。再外缠多种颜色的头绳,格外美观。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 寿鞋:云南省洱源县的凤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习俗。不会做寿鞋的妇女,常被人们笑为无能。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成。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

  民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卷帐回门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

  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现在已不多见。 洱海一带的白族男方看中某一女子后,便请媒人到女方家来说亲。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主要任务是转达男方家求亲的意图,夸赞准备联婚的男女双方,促使女家同意允婚。女方许婚后,媒人便按约定日期把姑娘的生辰八字取回由男方请人合八字,如八字相合,媒人即带礼物聘金等到女方家回话。给女方家回话时,男方家还要在男方的八字帖上一副对联的上联,交给女方对下联。女方接到回话及礼物聘金以后,在男方送来的八字帖上对好下联,然后送回男方家由男方收藏。至此,定亲一事即告完成。 婚事定下以后,结婚之前一二个月,男方家要请媒人带着礼物到女方家,与女方家协商结婚日期,谈妥彩礼数目。根据女方家的意愿,男方家或者把彩金如数送到女方家,由女方家备办嫁妆,或者按女方家的要求把嫁妆如数备办以后送女方家,然后才最后确定新娘出嫁的日期。

  迎亲前后共需四天时间。第一天是贺新人和搭喜棚。新娘的女友和母亲一边将新娘的陪嫁衣服花鞋等装进衣箱,一面向新娘祝福叮咛,当晚还需要一位女童来"暖被"。男方家则忙着搭喜棚布置新房等等,晚上也要请一位父母双全的一对男童来"压床"。第二天为嫁日,由男方家备花轿组织迎亲队伍到女方家把新娘接回来。新郎新娘进洞房后,人们给他们献上意为先苦后甜的苦茶和甜茶。第三天新郎新娘双双到堂前三拜祖宗父母,向亲戚长辈敬茶敬酒。第四天新郎与新娘回门,拜见岳父岳母,认识亲戚长辈。 兰坪一带自称"那马"的白族,家里的女孩长到十五六岁以后,家长大多要在住宅旁为她建盖一间小房让她居住。晚上,小伙子们便结伴到姑娘的小房里去拜访姑娘,在小房里,他们或弹口弦唱调子,或低声细语,互诉衷情。夜阑人静,双双困倦时,便和衣相儇,进入梦乡。金鸡啼鸣,小伙子才与姑娘依依惜别。如两情相投,即可私订终身,父母一般不予干涉。

  节日

  火把节、三月街(民族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是白族传统的节日。除此之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初一有抢新水的习俗,谁第一个接到新年的第一汤泉水,那么来年里肯定会很吉祥。在初一到初五不准动除了厨具以外的金属器具、泼水、扫地。初二祭天地,初三祭山川、草原。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信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 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 ,男人休息。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登天牛

  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庙,庙内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虔诚、肃穆,禁止大声喧哗,禁止触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须以牛、猪等做牺牲,进行祭天活动。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行,全寨人参加。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兰坪县白族则于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原始的祭祀活动。祭祀仪式在村旁一棵大树下举行,以黄牛 做牺牲,称“登天牛”,这棵大树称“天牛树”。“登天牛”和“天牛树”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禁止在树下大小便。

  三月街

  三月街赛龙舟

  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会,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会期是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规模的物资交流盛会,也是滇西风格独具的民族体育和文化娱乐盛会。 唐代,南诏国都城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不仅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南诏国与东南亚储古国进行文化交流、贸易通商的重要门户。当时佛教已传入南诏,南诏白族先民对观音菩萨极为崇拜,“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这是最早的三月街。之后,三月街逐渐由宗教庙会演变为民间物资交流会。明代白族史学家李元阳的《云南通志》中记载:“观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清代,三月街达至空前的规模和盛况。 199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把三月街定为“三月街民族节”。节日期间,中外客商云集,集贸市场活跃。由12个县市代表队参加的大型文艺表演,演出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龙灯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此外,还有赛马、洞经音乐演奏、龙舟赛等文体活动。

  火把节

  火把节在白族语中叫福旺午,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前夕 ,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 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 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跑马的有大人、有小孩。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烈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的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抢得升斗的人备办。 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 火把节的尾声还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柴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要看谁跳跨得高、跳得远,直到兴尽为止。 火把节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 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住房多采取 三房一照壁或 四合五天井 格式。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 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体现 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已婚妇女的头饰一般是蓝色。姑娘是把辫子和一根红绳结在一起,然后把一块五颜六色的手贴缠在头上,雷白的缨穗在头右边飘飘洒洒,很能显出姑娘的妩媚。 大理白族酷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药,当地有 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 之说,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带有花字,如:金花、银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火把节: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不能去大理的旅游爱好者,可以去离昆明市最近的昆明市五华区沙朗白族乡就可以一睹精彩。 绕三灵 每年农历四月下旬,白族人民都要举行为期三四天的“绕三灵”。节日期间,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身穿民族盛装,弹奏着乐器,边唱边舞,齐聚“神都”圣源寺,进行朝拜仪式,并开展各种文艺活动。相传,南诏大将,大理国段氏祖先段宗膀,是白族中最高的神中之神。他所居住的寺庙称“神都”,建于上阳溪圣源寺。

白族很善于脆制火腿、香肠、弓鱼、猪肝炸、油鸡嫩、螺蛔酱等品种众多的食品。妇女们多会制作蜜饯、雕梅、苍山雪婉甜拇的手艺。白族人民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每逢客至首先邀请上座,即奉献烤茶、果品,再用八大碗、三酪水等精致丰盛的莱君款待客人。  白族人民的基本口味嗜酸、辣、甜、微麻。其烹调技法受汉族菜和佛教寺院菜影响较深。著名菜点很多,如:炒锅鱼、洗沙乳扇、大理饵�、喜洲破酥糖招、活水煮活鱼、柳条蒸肉等。烤茶是白族敬客食俗之一。茶水色浓味醉,别具一格。烤茶一般斟三道,俗称“三道茶”。有“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婉梅、雕梅是白族妇女的传统食品。风花雪月的白族佳肴“五朵金花”的故乡——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素以“风、花、雪、月”四景著称。苍山洱海,南诏古迹,佛教名山,丝绸古道……都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游览胜地。作为历史悠久的“文献名邦”,大理还奉献了风花雪月般的白族美食种种,甚有几绝独树一帜。首推“大理砂锅鱼”,选用祥云出产的好砂锅,洱海中捕来的弓鱼、黄壳鱼、或鲤鱼加丰富多采的配料炖制而成。上席时以菜叶铺垫的大盘衬垫,锅中沸滚,飘红映绿,色彩绚丽,清香扑鼻。趁热食用,鱼肉滋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二推“弥渡卷蹄”。弥渡卷蹄像弥渡山歌一样闻名三迤,成为白族人民的传统美食,素以色鲜味美、食法多样、易于贮存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它以新鲜猪腿为主料,胡椒粉、草果粉、八角粉、茴香粉、红米、白酒、食盐等为配料,先腌后煮,精制而成,可用绵纸严密包裹好,悬挂起来,随吃随取,一次吃不完,可将其余部分重新包好悬挂,十月余色味不变。弥渡卷蹄食法多样,或蒸吃、或煮吃、或煮后凉吃,或单食,或配菜烹制,皆醇香可口,佐餐下酒均直。更令人悦目的是那胭脂红的色彩,比之金钱时花,别有一番南疆浓情的意蕴,令人想到朵朵金花俏丽的小脸蛋,不禁赞叹大理山美、水美、人美、情更美了。三推“木瓜鸡”。木瓜酸而可口,从仲春花落结实开始,到中秋瓜熟蒂落,木瓜都可以蘸糖、盐、酱生吃。最大量的是制成甘草盐木瓜或蜜汁木瓜,生津止咳,开胃健脾,极受老、中、青欢迎。木瓜也用来泡酒,具有舒筋、祛湿、除筋脉拘挛的药用功效。因此,大理州云龙县一带,用其盛产的酸香可口的木瓜烧鸡来防病治病补身,也用来招待远方来客,为客人消疲解乏,强筋健胃。木瓜鸡所用之鸡,必以1500克左右的仔鸡为主料,宰杀腿毛清洗干净后,斩为小块,放入烧热的香油锅里翻炒后,加盐放水煮至七成熟时,加入削皮切丝的木瓜继续烧至鸡肉酥嫩,再加入胡椒粉、草果粉即成。木瓜鸡,汤、肉酸香,味清纯,毫无油腻之感,食后令你胃口大开,通体舒坦。四推“邓川乳扇”。邓川水草丰茂,白族、汉族,家家户户几乎都养奶牛,故有“乳牛之乡”的称誉。以牛乳制成的“邓川奶粉”,是云南省最优质的奶粉,而身着白族衣服的大嫂卖的邓川乳扇,是家喻户晓的名特食品。它携带方便,造型特殊,食用也方便,烤、炸、凉吃均可,甜、咸都适宜。乳香沁脾,酥脆泡松,是下酒好菜,也是名特小吃。 五推“喜洲粑粑”。它是洱海边历史名城喜洲的一种小吃。用麦面做成。无论甜、咸,制时皆用上下两层炭火,将锅内油炕着的粑粑慢慢烤黄,烤香直至烤酥。因此,喜洲粑粑的香酥而又软和受人喜爱,且层次分明,宛若苍山十九峰十八洞,美色可餐。六推“鹤庆猪肝炸”。这是一道佐餐的荤腌咸菜。用猪肝。猪肚、猪肠子等内脏切碎加粗磨的辣椒面、花椒、八角、草果、浓盐等佐料潮腌而成,汁液成辣,鲜味香浓,摄一小碟蒸熟,一层红油飘然而出,一阵肉香扑鼻而来,引得人口水滴,用筷子挑一点尝尝,咸、辣、香,好一碟开胃的咸菜!烈日般的红色,真如白族人豪放、开朗的性格。敢吃鹤庆猪肝,才真爱白族“金花”、“阿鹏”、大爹、大妈。 好客的白族人招待贵宾有独特的礼节

“三道茶”。头道茶。主人热情地迎客入门,边交谈边架火煨水,待

水开,把专作烤茶用的小砂罐放在火盆上烘热,然后放入一小撮茶叶

,并执罐不停地抖动,待茶叶颜色微黄,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时,才冲

入开水,只听“哧嚓”一声,罐内茶叶翻腾,涌起一些泡沫溢出罐外

,像一朵盛开的绣球花。白族人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等泡沫落下

,又冲入沸水,茶便煨好。这就是第一道茶,人们也叫它“雷响茶”

。这头道茶,色如琥珀,晶莹透亮,主人往盅里斟上两三滴,兑入少

许开水,便双手举杯齐眉递给客人;白族人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的尊客例规,所以那盅内的茶水只够品一两口。头道茶水不多,可

是那味道苦中带香醇,别有一番韵味。

  二道茶。品完头道茶,主人便往砂罐内重新注满开水,接着拿出

一个小碗,碗里盛有切成薄片的核桃仁和红糖,沏入热茶时,那碗里

茶水翻腾,薄仁片抖动似蝉翼。品尝之时,茶香扑鼻,味道甘甜。这

就是第二道茶,又叫“甜茶”或“糖茶”。

  三道茶。先舀半匙蜂蜜,再加上三两粒红色花椒放入盅内,沏上

茶水后,客人边晃动茶盅边饮,其味甜而微辣又略苦。接着主人把用

牛奶加工的乳制品乳扇取一张,放在火上烤烤,待乳扇发泡呈**后

,揉碎放进茶碗里同时加入一些红糖冲入热茶水,稍用筷子搅拌后再

敬客。这样既可以饮到香茶,又能品到白族特产乳扇,故而有的地方

把第三道茶叫“扇茶”。

  据说,“头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原来是白族人家接

待女婿的一种礼节,后来演变成了白族人招待贵宾的独特礼俗。

  白族

  民族概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人口为185806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历史

  白族的先民,史称“滇焚”、“叟”、“爨氐”、“白蛮”、“白人”、“民家”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僳僳族称之为“勒墨”。本族自称“焚子”、“焚儿子”、“白尼”、“白伙”,意为焚人或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区已有居民生息繁衍,过着半穴居生活。秦汉时期,洱海地区同内地关系曰益密切,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向这里大批移入汉民,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这里。东汉时改属永昌郡管辖。唐朝在此设立姚州都督府。后建立了以彝、白族先体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又于907年,建立了以白族段氏为主体“大理国”,并与宋朝以臣属关系相处。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前,白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总的来说,封建地主经济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在一部分山区尤其是高山地区,还保持着封建领主制、奴隶制以至原始公社残余。农业是白族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在封建地主经济地区,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60%~80%的土地,而人口占90 9/6以上的农民只有20%~40%的土地。70%以上的农户沦为贫雇农。地租剥削一般占收成的五、六成,多达七八成;高利贷、雇工剥削也很严重。商业资本比较发达,先后出现一些进口洋纱、洋货和出口石磺、黄丝、猪鬃、茶叶的商行。白族商业资本是在地主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家又把商业资本转化为土地资本,集中大量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白族人民在中国领导下,先后完成了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在白族主要聚居的大理中心地区,采取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方式,于1953年完成了改革,并在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残存着封建领主制的沪水、六库等土司统治的白族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方式完成改革。在碧江、福贡等人数不多和阶级分化不明显的白族地区,没有把改革作为一个运动来进行,而是发展经济和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完成某些环节的改革任务。1956年11月,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建国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州工农业生产发展很快。自治州首府下关市,由建国前的一个消费城市,发展成为滇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全州建立了电力、机械、汽车修配、化工、造纸、纺织、皮革、制荣等工业部门。1990年,全州工农业总产值达33453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3369万元,农业总产值191162万元;全州人均工农业总产值111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6元。全州各乡镇都通了汽车。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白族人民已经有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教授、作家、医生和各类科研人员。建国以前蔓延很广的血吸虫病,已基本得到防治。现在白族地区已出现了生产一年比一年好,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的繁荣景象。

  文化艺术

  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苍洱新石器遗址中已发现沟渠的痕迹。而在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遗址中发现居民已从事饲养家畜和农耕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洱海地区已出现青铜文化。蜀汉时,洱海地区已发展到“土地有稻田畜牧”。唐代白族先民已能建筑苍山“高河”水利工程,灌田数万顷;修治高山梯田,创建了邓川罗时江分洪工程。南诏有自己的历法,明代白族学者周思濂所著《太和更漏中星表》以及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都是总结了古代天文和医学的代表作。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石宝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巧夺天工,经久不圮。它们都出于有名的“剑川木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很高,元明两代王朝所取的高艺漆工,大都从云南挑选;大理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宋剔”。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帝国主义盗走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是八九九年白族画家张顺、王奉宗的杰作。它将南诏建立的神话传说,用连续的短画形式精妙的描绘出来,生动优美,是我国珍贵的文物之一。一一七二年张盛温创作的“大理画卷”,被称为“南天瑰宝”。该画全长十丈,一百三十四开,以“护国人王经”为主题,画着六百二十八个面貌不一样的人像。笔法精致娴熟,工巧细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民间流传的《创世纪》长诗,叙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会“天下顶太平”、“不分贫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没有阶级压迫剥削的平等生活。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根据《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所载,南诏时已有《张氏国史》、《巍山起因、铁柱庙、西洱河等记》的历史著作。大理国时期也有《白史》、《国史》,都已失传,仅《白史》片断散见于明代碑文中。元代白族史书《白古通》、《玄峰年运志》虽已失传,但都是明代云南地方史著作《滇载记》、《南诏野史》等书的蓝本。根据史籍考订洱海地区历史的,有明代白族学者杨士云的《郡大记》,该书为另一白族学者李元阳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万历《云南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清代白族史学家王崧在总纂道光《云南通志》时,汇集了记载云南的书籍61种,编为《云南备征志》2l卷,取材广泛,体例谨严,是研究云南民族史和地方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要门当户对。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汉族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曰

  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佛教约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称“阿闺黎”,所以又名“阿阉黎(阿叱力)”教。元明以后,内地禅宗传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曰和佳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曰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明清时期,川、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新中国成立后,三月街已发展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大会。“火把节”是另一盛大节曰,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曰举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预祝五谷丰登、人富兴旺的活动。这天晚上,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有全村公共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一周,以表捕灭虫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等节曰活动。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

  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住房多采取 三房一照壁 或 四合五天井 格式。他们十分

  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

  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串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体现

  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已婚妇女的头饰一般是蓝色。姑娘是把辫子和一根红绳结在一起,然后把一块五颜六色的手贴缠在头上,雷白的缨穗在头右边飘飘洒洒,很能显出姑娘的妩媚。

  大理白族酷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药,当地有 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 之说,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带有花字,如:金花、银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恋 爱:

  白族地区节日多、庙会多、歌会多。从春节到正月十八,几乎天天有节日,夜夜耍龙灯。从正月到开秧门的几个月内,月月有庙会,各村各寨都要迎送本主(即本村或本地崇拜的神主),过本主节,非常热闹。此外还有三月街、蝴蝶会、绕三灵、火把节、石宝山歌会、茈碧湖歌会、海西海歌会等等。这些节日、庙会和歌会为青年男女的交往和恋爱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白族姑娘和小伙子们充分利用这些机会,物色对象,对唱山歌,或者与情人幽会,借三弦和山歌传情达意,谈情说爱。

  在这些节日、庙会和歌会中,白族青年男女尤其喜欢参加石宝山歌会。每逢农历七月,数以千万计的青年男女都要成群结队地去参加为期 7-9 天的石宝山歌会。只见山上山下、树林崖边、庙宇里外,以处是参加歌会的姑娘和小伙子。姑娘穿上节日盛装,精心打扮,小伙子精神抖擞,人人背龙头三弦。只听三弦声声,歌声阵阵,此起彼伏,昼夜不绝,场面十分壮观。姑娘和小伙子可以用歌唱对与对方相识,可以用歌唱向对方试探,也可以用歌唱询问对方个人和家庭的情况,然后再用歌声充分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这样一来一往、一问一答的男女对歌,有时可达数小时乃至十多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通过对歌、姑娘和小伙子相识了,相恋了,甚至当场互赠了定情物,盟定了终身。

  婚 俗: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 卷帐回门 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 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

  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现在已不多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

  节 日: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 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 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 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 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信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 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 ,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庙,庙内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虔诚、肃穆,禁止大声喧哗,禁止触摸本主神像。 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须以牛、猪等做牺牲,进行祭天活动 。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行,全寨人参加。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兰坪县白族则于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原始的祭祀活动。祭祀仪式在村旁一棵大树下举行,以黄牛 做牺牲,称“登天牛”,这棵大树称“天牛树”。“登天牛”和“天牛树”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 伐,禁止在树下大小便。

  礼仪及禁忌:

  1 、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 挪卫你 (谢谢)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中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0700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3
下一篇2023-07-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