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是二战时期的德国军官? 哪位大大有知道的麻烦解答下啊~跪求详细资料。

貌似是二战时期的德国军官? 哪位大大有知道的麻烦解答下啊~跪求详细资料。,第1张

埃里希·哈特曼(Erich·Hartmann)是一位德国空军的头号王牌飞行员。对于世界各国空军中那些立志要当世界头号王牌杀手的飞行员来说,埃里希·哈特曼一定是最招他们痛恨的人。因为这位前德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352架的战绩创下世界空战史上空前绝后的纪录,这座很可能是永远无法攀越的高峰迫使哈特曼的后来者无可奈何地永久生活在他的阴影下! 

 

 

中文名:埃里希·阿尔弗雷德·哈特曼 外文名:Erich Alfred "Bubi" Hartmann 别名:金发骑士、卡拉雅一 国籍:德国 出生地:符腾堡地区魏斯扎赫城 出生日期:1922年4月19日 逝世日期:1993年9月20日 职业:空军飞行员 主要成就:创下世界空战史上空前绝后的纪录 获得勋章:钻石双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 

 

目录

天才少年

幼年经历

学习滑翔飞行

报名参军

展露才华

对苏作战

第一次胜利

取得胜利

新型战术

突出战绩

被俘经历

南方黑色魔鬼

黑色魔鬼

传奇人物

累累战果

携枪受勋

求婚成功

最后的战斗战后生涯人物评价展开天才少年 

幼年经历 

学习滑翔飞行 

报名参军 

展露才华 

对苏作战

第一次胜利 

取得胜利 

新型战术 

突出战绩 

被俘经历

南方黑色魔鬼 

黑色魔鬼 

传奇人物 

累累战果 

携枪受勋 

求婚成功

最后的战斗 

战后生涯 

人物评价展开

 

 

编辑本段天才少年幼年经历

  埃里希·哈特曼

1922年4月19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地区魏斯扎赫城。父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军医。战争结束后,为躲避经济危机,于1925年(即哈特曼出生后的第三年)全家离开德国,到中国的长沙开了一 

家诊所。1929年,哈特曼随母亲和弟弟一同回国,3年后,老哈特曼也回到德国,在魏尔的俾斯曼大街开了一家诊所,行医谋生。哈特曼从小就喜欢飞行,他第一次尝试飞行是乘坐一架竹子做框。旧布蒙皮的滑翔机从房顶往下跳,落在事先挖好的松土坑里。哈特曼的母亲是一位富有冒险精神的飞行体育运动爱好者,这对哈特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母亲参加了伯布林根机场的航空俱乐部,经常驾驶克莱姆1-27轻型飞机,哈特曼兴高采烈地随母亲一起飞上了蓝天,开始有了真正的飞行体验。哈特曼的母亲是对他的飞行生涯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第一人[1]。学习滑翔飞行1932年,由于经济困难,他们卖掉了飞机。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掀起了飞行热。希特勒大力支持建立滑翔俱乐部。1936年,哈特曼的母亲在魏尔建立了一个俱乐部,亲任教员,招收青年人学习滑翔飞行,正上中学的哈特曼加入了俱乐部。14岁的哈特曼成为一名优秀的滑翔机驾驶员。1937年底,他获A级和B级滑翔机驾驶员证书,取得C级后,成为希特勒青年飞行团中的滑翔机教员。在中学里,哈特曼是不守规矩的学生,履历表里填有课间休息时点燃用木炭和硫磺制造的黑色粉末恐吓同学的记录。他的学习成绩一般,不求上进,考了个及格就心满意足,但却醉心于体育活动,一次,他未经训练就参加了从33米高台跳下的滑雪比赛,动作竟然相当优美,同学们给他起了个“野母猪”的外号。1939年10月,哈特曼看上了一名叫乌尔苏拉·佩奇,昵称乌施的女同学,姑娘当时才15岁,哈特曼不顾姑娘家里的反对而死命追求,日后两人还真结为了伉俪。报名参军1939年9月1日,欧洲战争爆发,半年后,哈特曼高中毕业,立即报名参加了空军,父亲反对他的选择,老医生希望儿子去从事救人生命的事业,而不是去杀人,而且他认为战争会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母亲却理解哈特曼参军的志向。老医生无力阻止他,只好寄希望于战争尽快结束,那样的话儿子在停战后还能有足够的时间学医,继承祖业。哈特曼1940年10月15日加入了德国空军第10训练团,驻扎在离东普鲁士的科尼斯堡15公里的新库伦地区。1941年3月,转入柏林加托夫第2空战学校,在训练团里学的是航空史、飞行原理和发动机的使用、设计和构造、空气动力学、材料学知识和气象学等飞行基础知识。到空战学校,主要是训练飞行。1941年3月24日,入校不到一个月的哈特曼放了单飞,至10月14日,基本飞行训练结束,他转入第布斯特歼击机飞行学校,学习驾驶梅赛施密特公司生产的ME-109式战斗机。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的飞行生涯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第二个人瞿哈根教官,教官是德国有名的特技飞行能手,他对哈特曼也特别赏识,他教哈特曼基本战术动作和独自驾驶ME-109的技术,还传授了一些特技飞行的秘诀。展露才华1942年3月,哈特曼顺利结束飞行训练,获驾驶员证章,并晋升为少尉。在1942年六月转入空战和射击训练后,哈特曼很快显示出天生的射杀才能,他特别热衷于近距离射击,不喜欢当时流行的远距离射击。1942年6月3日,哈特曼驾驶ME-109D型飞机用机枪对拖靶射击50发,命中24发,引起教官和同行的注目。初学飞行的一帆风顺,难免使年轻的哈特曼有些得意忘形。1942年8月24日他在第布斯特表演特技飞行,飞完低空搜索、横滚和8字飞行后,他意犹未尽,又作了个从好莱坞旧**学来的惊险动作,从10米低空飞掠基地上空。结果,他受到关禁闭一周的处分,扣发3个月工资,有意思的是,这次冒险救了他一命,他因受罚没去执行计划好的一次战斗飞行,他的一位同伴驾驶他的飞机代替他出动,不料起飞后发动机出现故障,机毁人亡,死神与他擦肩而过。对苏作战不久,他告别了父母及女友,开赴东线战场,加入德国空军第52战斗机联队,参加对苏军作战。初战受挫52联队在苏联南部战区作战,指挥部设在迈科普,哈特曼到达的时候刚巧目睹了一架ME-109式飞机迫降时起火爆炸,战争的残酷立即笼罩在他心头。哈特曼两天后被分配到第三大队,大队部设在索尔达卡兹卡亚,他到第7中队任勒斯曼中士的僚机。1942年10月14日,哈特曼和勒斯曼初次合作,驾驶ME-109。G-14式飞机在格罗兹尼一带作警戒飞行。忽然,耳机里传来命令:“7架歼击机和3架伊尔-2飞机正在普罗赫拉德尼吉附近扫射街道,命你等截击”。哈特曼紧跟勒斯曼向目标飞去,高度4000米。15分钟后,勒斯曼在无线电里呼叫“左前下方有敌机,靠拢,占位,然后攻击”。可是哈特曼怎么也找不到目标,俯冲时,他与长机拉开了30米距离,冲到1800米高度,仍找不到敌机的影子,于是改为平飞,就在这时,他看到了2000米远处有2架深绿色的飞机。哈特曼的心狂跳起来,他的机会来了,他加大速度,越过勒斯曼,抢占攻击位置,在距敌机300米时,他开了火,但所有炮弹都未击中,为了避免与苏机相撞,他拉杆规避。然而,他扎入了对方机群中,周围都是深绿色的苏军飞机,哈特曼觉得他快完了,他找不到勒斯曼,于是急转弯飞进一片小云块中,穿出云后他发现周围已没有飞机,这才松了口气。“别怕,我在掩护你,在穿云时,我已找不到你,赶快穿云下降,这样我就可以找到你”这是长机的声音。穿出云层后,哈特曼看到1500米处有一架飞机直奔而来,他惊慌地向西飞行,一边下降,想摆脱那架飞机。“向右转弯,这样我可以向你靠拢”又是勒斯曼的声音,此时,那架飞机截住了哈特曼的去路。两架飞机越来越近时,哈特曼加大油门,再次下降到超低空,向西飞去。向西疾驶时,哈特曼缩着脖子,躲在防弹钢板后面,等待苏机的炮弹射来,几分钟后,哈特曼发现自己飞到了厄尔布鲁士山,燃料却只够飞5分钟了。飞机迫降在一条狭小的公路上,两分钟后,德国步兵围了过来,用军车送哈特曼回机场,迫降地离机场有30公里远。冯博宁大队长高声训斥着哈特曼,一条一条的数落他的罪状:1。未经允许擅自离开长机;2。抢占长机的射击位置;3。擅自进云层;4。把长机误认为敌机(多次躲避的是长机);5。没执行“靠拢”的命令;6。迷失方向;7。没有击中敌机,自己却受到伤害。这7条罪状,使哈特曼只好和地勤一起工作3天,作处罚。反思这次经历,哈特曼从长机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勒斯曼从不急于攻击,而认为要掌握时机,有很大的把握才射击,他讲究“观察和判断”,慢慢的,哈特曼克服了新飞行员的盲目性和不善观察的毛病。编辑本段第一次胜利取得胜利

  埃里希·哈特曼[2]

1942年11月5日下午,哈特曼和大队副官特雷普特中尉率4架飞机在迪戈附近起飞,去拦截企图攻击德军地面部队的8架伊尔-2强击机和10架拉-3飞机作战。哈特曼第一个发现了苏机,大队副官命他组织和指挥攻击,哈特曼急速俯冲到50米高度,在100米距离以内,但炮弹从苏联飞机的装甲上弹了回来,他发现这样射击伊尔-2飞机纯属徒劳,这种飞机的装甲厚度是出了名的,他想起阿尔弗雷德·格里斯拉夫斯基过去告诉他的方法——攻击伊尔-2飞机的滑油散热器。哈特曼急速爬高,然后俯冲到离地仅几米的高度,从苏机的后下方逼近。60米距离,哈特曼对准滑油散热器开火,这次,苏机冒出了浓烟,拖着长长的火焰开始下降,接着,它的翼下发生了爆炸,碎片击中了哈特曼的飞机——他一直在后面穷追不舍。黑烟从发动机舱下冒出来,哈特曼意识到自己的飞机受伤了。当哈特曼想方设法迫降在地面时,舱内的浓烟熏的他几乎窒息,他爬出机舱时,苏机在2公里的地方爆炸了。步兵把哈特曼救了出来。哈特曼想,击落敌机也不是天方夜谭,这是他的第一次胜利。聪明的哈特曼很快悟出:这次胜利是新战术的胜利,在医院里,他想,如果离开敌机快一点,不至于要迫降,但这次比上次参战沉着,没有违记,较好的控制了火力,能在紧急情况下冷静应对。逐步的,哈特曼弄清了当时流行的盘旋战术并在远距离开火并非最好的办法,这样容易顾此失彼,他认为最好的战术应该是:搜索——攻击——脱离或暂停攻击,即及早发现敌机,但不忙于攻击,而是注意判明其他情况,若无别的敌机来袭,再发动突然的攻击,然后迅速脱离。新型战术第一次胜利的启示,使哈特曼慢慢获得了信心,也获得了新的战术——一种背离教科书的战术。渐露身手哈特曼被任命为克鲁平斯基的僚机,克鲁平斯基当时已击落飞机70多架(战争结束时,共击落197架,居世界第15位),此时,哈特曼才击落2架飞机,被战友称为“娃娃”。在与经验丰富的克鲁平斯基配合的日子里,哈特曼的战术逐步奏效,至1943年3月14日,他共击落敌机15架,获得了二级铁十字勋章。1943年底,他已出动110次,当上了长机,1943年5月25日,哈特曼又击落6架敌机,一次他与一架拉-6式飞机相撞,凭驾驶滑翔机的能力,把受伤的ME-109飞机迫降在德占区,这是他第5次迫降。事后,中队让他回家休假,在4个星期的假期里,哈特曼享受了斯图加特家中悠闲自在的日子,但战争留给他的烙印并不能完全消除,一天晚上,哈特曼在半夜惊醒,似乎听到僚机的急促警告:“转弯!转弯!”战争的态势正在逆转,盟军日益强大,德军日陷窘态。英美军持续不断的的大规模空袭,使德国不得安宁,哈特曼结束休假匆匆赶回前线。突出战绩1943年7月5日,哈特曼一天出动4次,击落5架拉-5歼击机,这天战绩最大,但他的同伴克鲁平斯基因与敌机相撞而受伤,离开了中队,同一天死去的同伴还有5位,占中队兵力的三分之一,哈特曼不停出击,几乎每战必有斩获,战绩急剧上升。

  战场上的埃里希

8月17日,哈特曼击落飞机达到80架,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著名空战英雄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曼所创造的世界记录。9月,他升任中队长。9月底,哈特曼击落敌机115架,破默尔德斯创造的击落敌机100架的记录,成为新的“空军英雄”。10月29日,他击落了第150架,扳平了克鲁平斯基伤愈归队后于10月1日创造的150架的记录,令人称道的是,他这150架战果有148架是在2月底到10月底这8个月中取得的。平均每月打下18架,每5天打下3架。他因此被授予铁十字骑士勋章,并获准休假两周。被俘经历当然,在此过程中他也有败走麦城的时候,差一点进了苏联人的战俘营。8月下旬,他在一次出动中飞机被击中,迫降到苏军防线后面,两名苏军士兵抓住了他,他急中生智,假装负了重伤,致使苏军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他在被押送后方的途中,趁德机轰炸的混乱跳车逃走,最后穿越战线逃回。编辑本段南方黑色魔鬼黑色魔鬼哈特曼击落150架飞机后,得到了很高赞誉,报上常常登出他和52联队其他“英雄”的照片。苏联飞行员给他起了个“南方黑色魔鬼”的绰号。所谓黑色魔鬼是哈特曼机头上画的一个象郁金香花心似的黑色箭头。据说有一段时间苏联飞行员一见到这个黑色箭头标志就躲得远远的,哈特曼因此竟无事可做,战果增长慢了下来。哈特曼改变了策略,他把这架画有黑色标记的飞机转让给没有经验的僚机,以保护他,而自己驾着没有标记的飞机。这样他又得到了与敌机格斗的机会。1944年1月至2月,哈特曼又击落飞机50架,平均每个飞行日击落大约2架飞机。哈特曼在攻击中已创造了一套战术,那就是“观察——判断——攻击——脱离”。但是,在东线的空战中,德国空军在数量上已居劣势,哈特曼必须经常应付苏联飞行员的攻击。于是,他又创造了一套防御战术。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形成一种守中寓攻攻守兼备的厉害战法。哈特曼每次在遭到对手从后下方攻击时,都采用一种向左或向右转弯下降的路线,迎着对方转弯,然后摆脱。对方逼近并要进行射击时,哈特曼镇静的在同一水平上飞行,然后侧滑等待,让对手冲前,然后以小速度转弯摆脱。“第8中队的奥伯雷泽尔对别人说,他不相信我击落飞机的数字。”哈特曼出色的战绩也引起了队内一些同人的怀疑或嫉妒。同他一起调来52联队的奥伯雷泽尔少尉就不服气,当面说哈特曼吹牛。哈特曼气冲冲找到大队长京特·勒尔少校,告了昔日战友一状。大队长扬了扬眉毛:“可我相信是真的!”哈特曼想出个妙招:“我愿意和他一起飞行、战斗。”第2天,奥伯雷泽尔果然被派来作为哈特曼的僚机。那一天,哈特曼升空击落2架敌机,奥伯雷泽尔臊的满脸通红,哑口无言。1944年3月2日,哈特曼击落飞机数达到了202架,希特勒授予他和克鲁平斯基中尉各一枚柏叶骑士十字勋章。哈特曼少尉和克鲁平斯基一起飞到阿尔卑斯山脉的贝希斯特加登山庄。在这里,希特勒亲手给他们授衔。参加授衔的共有16名王牌飞行员和两名步兵上校。哈特曼在这些人中年纪最轻,军衔最低,尤为引人注目。哈特曼顺道回家省亲。父母为儿子的战绩和勋章感到骄傲。但父亲喜中有忧,他端坐在沙发上严肃的说:“好,经过考验表明你是个有能力的战斗机飞行员,并且还活着。埃里希,你要相信,我们已经被打败了,战争失败了,现在我们得准备尝尝失败的味道了。”父亲拿过一张报纸,继续说:“即使戈培尔那种美妙的坚持到底的说教,也掩盖不了事实的真相。”哈特曼沉默不语,他无力反驳父亲。 

当然要安利一下安倍晋三啦。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绝对是一个奇人了,经常会闹一些乌龙笑话。脑洞老师在这里给大家数一数。

1 2013年1月的时候,在日本东京,安倍晋三在新年招待会上跟日本企业代表会唔。结果跟与丰田 汽车 总裁丰田章男唠嗑时,突然提起了裤子。

裤子松了是好事,说明又瘦了,但能不能去洗手间再提啊。或者你一开始就提到胸部不就不会掉了吗?

2 2012年,安倍晋三出任首相,接到奥巴马的祝贺电话,安倍晋三很高兴,美国是日本的天。美国总统给他打电话,很有存在感,所以马上开会宣布这一重大好消息:

刚才,布什总统跟我通了电话。

停!

啥布什啊,布什都下岗好些年了,人家是奥巴马,一个白人一个黑人你都分不清啊。早知道不给你打电话了

安倍先生,你到底说了啥,让人家站着进来,抬着出去了?

42013年,安倍晋三为相扑横纲日马富士颁奖。来,把奖杯拿上来。

奖杯一上来,安倍晋三差点哭了,可能真哭了,反正哭没哭,脸部都是这个表情 ,你看不出来。

早知道这么重,就不出风头要来颁奖了,只好硬着头发上了。

我起!

哎哟,腰!腰!

差点闪着腰,多亏旁边有人帮着扶了一把。

5

安倍晋三出访澳大利亚,跟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在一个大轮胎面前合影,这照片的姿式怎么看着这么怪呢?

另外,说一下,这位澳大利亚总理公开宣扬钦佩二战日军。可能他祖上就被日军打服过。当年二战投降,澳大利亚是最坚决要清算日本军国主义的,要审判日本裕仁天皇。这日子一久,人变了。

6

这张照片,大家很熟了,安倍晋三去参加李光耀的葬礼,结果在国葬上打瞌睡了。

这也可以理解吧,毕竟安倍晋三工作比较辛苦,晚上可能加夜班理万机了。不过日本民众很生气,表示:“安倍即使醒来了也会给人感觉像在睡觉,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如果没有哀悼李光耀先生的那份心意,为何还要去新加坡?”

什么叫安倍即使醒来了也会给人感觉像在睡觉?人家不就是面部表情不丰富。九连拍永远都像一连拍嘛。你们日本人民能不能尊重一下自己的领导!

来自东京的网友表示:“日本的政治家就算睡着也可以工作,外国人看看国会会议直播就知道了。”

(日本国会会议日常)

脑洞老师想说,这世界其实那都一样。

7这点大热门了,安倍晋三带着夫人去乌克兰访问,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亲自迎接,完事了请他阅兵。安倍晋三DUANG的一下找到了位置,妥妥地站到了波罗申科夫人的身边,身体笔直,面容淡定,这里风光很好。

乌克兰总统夫人心中肯定是一万匹马在跑过,而安倍夫人依然萌萌哒,对夫君的这一站位表示了相当的好奇。只是波罗申科不干了。

这不是你的位置。波罗申科示意。安倍晋三不动如山。

波罗申科只好动手了,安倍晋三紧握小拳头,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头可断,血可流,位置不能顺便换。乌克兰夫人依然端庄站立,只是眼神已经出卖她内心的不满。日本夫人则远站一端,嘴角上扬,对夫君的行为极为不解与不满。

波罗申科开始讲道理,乌克兰夫人略轻一口气,日本夫人受传统夫纲约束,对夫君的行为又可气又好笑。安倍晋三脸带微笑,小拳紧握,身体依然倾向左边,似乎想蒙混过关。

一名乌克兰卫兵过来了,一定要点开大图,看表情!

这下终于对了,乌克兰夫人对丈夫投以赞许的目光,日本夫人觉得回国时应该买个榴莲了。

说一件关于周恩来总理的,可以说当时,周恩来总理面临的情况有点挑衅的味道,但是,周恩来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机智化解了这场尴尬。同时,让他赢得了世人对他的尊重。

结果周恩来很风趣幽默的回答他,因为中国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所以,我们的路称之为马路。

这种回答得到了来自现场雷鸣般的掌声。

结果周恩来笑了笑说道:“说起这支比来,很有来头。这是我军抗美援朝的战利品,是当时朝鲜人民留给我做纪念的。”

当然这种事情,也算是一种玩笑了。

1基辛格访问中国前“肚子疼”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访问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总理举行晚宴招待基辛格,突然,基辛格捂着肚子,表情极为痛苦,大喊肚子疼,就离开宴会厅。过了一个小时,基辛格已经坐在巴基斯坦飞往中国北京的客机上了。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国***。

中美的“乒乓球外交”,使得世界上两个大国开始了合作共赢的时代。基辛格功不可没。

周总理笑着说:“这是我访问朝鲜时,一个朝鲜朋友送的。我开始坚决不要,那个朋友说,这是朝鲜战争期间缴获美军的战利品,送给你做个纪念。我才收下的。”

陈毅外长笑着说:“谢谢你的提问。我们是用竹竿把美国的u-2飞机打下来的。”

阿明调戏英女王!

伊迪·阿明乌干达前总统,著名的非洲三大暴君之一。他是出了名的残忍!有一回,阿明的其中一个妻子有外遇。阿明知道后,直接把这位妻子和那个男人煮熟了吃掉。而在如此暴虐之人的统治下,乌干达国内随即陷入混乱和黑暗。

在阿明统治乌干达期间,先后屠杀了国内的阿乔利族、兰吉族以及其他部族,累计将近30万之众,将7万多名亚洲人赶出乌干达,甚至猖狂到,在联合国大会上,直接号召消灭所有犹太人

但这些都不是阿明最得意的作品,他最“辉煌”的壮举,其实是公开向自己的宗主国女王——英女王伊丽莎白求婚!

对,没错,阿明就这样给全世界开了个国际大玩笑,让英国上下恶心了一番。甚至有一次英国女王生日,阿明竟然直接向女王索要内内作为礼物。这一无理且恶心的要求,瞬间激怒了英国上下。老羞成怒的英国,曾一度策划要暗杀阿明,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施

这超长待机的英女王虽说活这么大,怕也是头一回遇到如此不堪的事。索要内内这样的要求,放在普通人眼中,也是够恶心的,更何况这是关系到两国关系的问题之上。阿明这样突然来的这么率真的求爱,还真让英国乃至全世界都哭笑不得了!

其实不仅是阿明,非洲部分国家,是时不时就给世界开国际玩笑的。又如冈比亚,这个比宇宙第一强国韩国还要伟大的国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向五大常任理事国宣战的国家。凭借仅有一千人的精锐部队,就有了横扫五大国之霸气,这在人类文明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丘吉尔与罗斯福: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个习惯,洗完澡之后喜欢光着身子在房间里转悠。二战期间,丘吉尔应邀访问美国并入住白宫,这一天丘吉尔洗完澡像往常一样光着身子在房间了踱步,忽然房门敲响了,丘吉尔当时正在考虑问题,所以下意识的说了句:“请进!”

还好进来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而不是白宫的美女服务员。但是,场面仍然一度尴尬,正当罗斯福想要转身退出去的时候,丘吉尔机智的说:“进来吧总统先生,大不列颠首相没有必要向美国总统有任何隐瞒!”据说,罗斯福听完之后大喜,然后给马上就要山穷水尽的英国提供了大笔援助。

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他们俩谁传出去的,总之已经被世界人民所熟知!

不过,丘吉尔在当时能说出那样的话确实有一番道理。

二战全面爆发后,德国和英国之间在海上开始不断爆发冲突,由于德海军弱小,所以开始对英国展开不对称战役。德军大肆建造潜艇,避开英国海军,专门攻击大西洋中的英国商船,致使地狭人稠物产贫瘠的英伦三岛很快陷入饥荒!

到1941年夏季,整个英国虽然还有能力从海外运进物资,但预计也只能坚持半年。所以英国首相丘吉尔不断向罗斯福求援,希望能够得到帮助!

罗斯福可不是一个散财童子,他的所作所为也要为美国的利益着想,所以对丘吉尔的求助往往口惠而实不至,最后逼得丘吉尔向罗斯福摊了底牌,如果再得不到美国的帮助,英国将会在1941年底被迫向德国投降!

(游弋在大西洋上的德军潜艇)

对于罗斯福来说,英国的投降显然不符合美国利益,但就这样白白给英国提供援助也同样不符合美国利益。所以,罗斯福在提供了几十条二手驱逐舰,保证大西洋航线不至于被德军潜艇完全切断的同时,提出这些军舰不是无偿的,需要英国人以遍布大西洋上的海军基地作为交换。

大英帝国能够在近代成为海洋霸主,与他控制大洋上的群岛从而获得航线控制权是分不开的。罗斯福的要求,无异于逼丘吉尔签城下之盟,交出大西洋的控制权!

比如,将大西洋上的很多岛屿出租给美国作为军事基地。后来纽芬兰群岛、百慕大群岛、牙买加群岛、巴哈马群岛等众多岛屿出租甚至是无偿提供给美国!

相比于整个英伦三岛的安危,丘吉尔只得忍痛割爱。虽然丘吉尔代表英国政府作出的这一决定对英国来讲属于空前的不平等交易,但对于挽救整个大英帝国来讲具有非凡的意义。

只是,在美国面前英国相当于脱掉了底裤!

我记得当年初中的时候,老师讲过一个笑话。

当年美国登月成功之后,有一个美国代表团来中国访问,然后送给周总理送上了一份礼物:来自月球上的泥土。意思是想说,你看我们美国多厉害,能将月球上的泥土都拿下来了。总理笑着收下了泥土,然后回赠了一只佛手给美国代表团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回赠佛手吗?)

我想到国际玩笑或许是真的,也可能是假,大家姑妄听之,聊作一笑。

玩笑一:华为沙特的中方通信工程师,在朝圣期间收到通知,说是麦加的基线出现故障,急需要维护修理。但由于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城,在朝圣期间非穆斯林不得进入。该工程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再三权衡后,决定火线皈依,一手拿《可兰经》,一手拿《通讯知识》进入麦加维护基站。

玩笑二:华为在南部非洲的代表处,当年好不容易拿下当地最大的运营商客户,正准备集中力量组织人员大规模建设基站,不巧内战爆发,国家被政府军和反叛军各占一半。华为的在工程师们在政府军占领区完成基站建设后,面对一水之隔的叛军占领区犯起了难。最后交付期临近,实在没办法了,咬咬牙,带着设备进入叛军占领区。没想到,叛军们对华为工程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还派出一队人跟着学习通信基站维护知识,积极配合基站建设工作。最后,由于在叛军占领区期间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提前完成了交付任务,还受到当地运营商的表扬。

玩笑三:华为在伊拉克的客户经理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封客户投诉邮件,落款是基地组织负责人,邮件对方称,由于华为基地在当年多年没有维护,通讯质量大受影响,如果再不派人去维护,他们就炸了这些基站。

一九七一年一月十八日,苏联特工向苏最高首长报告中国已经研制出粮食扩大器。能将一立升粮食扩大到十立方升。最高首长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搞到粮食扩大器。

同月美国方面也得到粮食扩大器的绝密情报。美国总统指示中央情局特工去中国盗窃粮食扩大器。

苏美特工来一批被抓一批。无奈向台湾蒋介石求助,蒋介石派王牌特工偷渡来大陆偷粮食扩大器。

通过大陆方内线搞了一个粮食扩大器到美国,美国总统和智囊团怎么也不明白怎样来扩大粮食。请蒋介石来研究,蒋介石一看:什么粮食扩大器,这就是台暴米机。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说起国际笑话,隔壁印度闹出来的可不少,且听以我来说几个。

一,外长演讲拿错稿

2011年2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邀请各国代表进行发言,78岁的印度外交部长克里希纳在葡萄牙外长路易斯·阿马多之后上台发言。

只见老当益壮的印度外长开口念到:“ 我对今天在现场恰巧有两个葡语系成员国巴西和葡萄牙的出席而深感欣慰。”

下面联合国成员国代表一阵发懵,这个词很耳熟啊!

之间印度外长接着又读: “我们欧盟也表达出与联合国合作的赞赏态度。”

此时,现场有人发现不对,远在南亚的印度与欧盟根本没有关系。

但是诡异的是印度驻联合国代表就坐在演讲席下面,听了足足三分钟才发现不对。这一消息传到了印度国内之后,印度政界和媒体一片哗然,纷纷指责印度外交机构无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丢人。

二,投诉中国无人机侵犯领空,结果被证明是金星和木星

中印边境地区,双方纠纷不断,但是印度一直没有占到便宜,于是怀恨在心,打算纪录下石锤好去国际 社会 控诉。

根据印度加尔各答《电讯报》的消息称,从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驻扎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印度部队记录下了不明飞行物事件多达329次。《电讯报》引述军方消息称,不明飞行物越过实际控制线达155次。

印度方面一口咬定肯定是中国的无人侦察机,跟中国又是抗议又是交涉。

中方也很懵啊,明明没有放啊,就算放了时间也对不上啊?当然不承认了。

于是印度陆军配合部署了一系列三哥称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雷达和光谱分析仪来调查分析,认为这个无人机飞的太高,不好观察,更不好击落。

后来,印度的天体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也出面了,专家在调查后表示, 这明明是是木星和金星啊!

英国人知道这件事后马上落井下石,印度准备击落木星和金星这一“壮举”立马给BBC传到全世界去了。

三,200印度特种兵vs10恐怖分子

2008年11月26日21点30分,10名全副武装的恐怖分子闯入孟买最知名的五星级饭店——泰姬玛哈饭店,他们见人就扫射,随处投掷手榴弹。几乎与此同时,奥贝罗伊酒店、犹太人聚居的纳里曼大楼、一个大市场以及交通最繁忙的CST火车站等9个地方也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

孟买警方虽然反应还算快,但完全完全不是恐怖分子的对手,号称孟买警方遭遇战专家的维贾伊·萨拉什卡在交火中丧生。孟买警方反恐部门负责人赫曼特·卡卡尔据报也因枪伤身亡。

直到晚上23点,印度政府才决定派陆海空突击队和200多名特种部队成员搭乘飞机赶往孟买,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直到了第二天,特种部队成员才匆忙来到了孟买,开始清剿十名恐怖分子。

但是就是这十名恐怖分子竟然和孟买警方、印度军队足足抗衡到了29日10点。

恐怖分子在孟买足足行凶长达近60个小时,共造成195人死亡,另有295人受伤。

印军如此之差的战力让世界人民大跌眼镜,孟买袭击平息后,政府处置危机不力引起印度民众的不满。11月30日,印度内政部长帕蒂尔逼迫递交了辞呈。

至于印度其他的笑话就更多了,日常坠机,三十年如一日造的坦克飞机,布朗运动导弹。。。就更不要多说了。

二战中,意大利人就是用来 搞笑 的。怕是任何国际笑话都没有二战中的意大利更 搞笑 。

且不说意大利战斗力弱的问题,就来看看意大利办的愚蠢的事情!就知道意大利简直是二战中的欢乐水。为冷酷无情的二战送去了一点点欢乐。

1、意大利的军队有一次找不到适合放置炸药的仓库,便心想教堂不会遭到敌军的空袭,于是将100多吨的炸药堆到了城市中间的圣纳扎罗教堂。结果……教会尖塔被雷劈中,城市更是因大爆炸而瞬间炸飞了五分之一……

2、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扛着现代化的武器去打埃塞俄比亚那群扛着长矛鸟枪的军队居然被打得节节败退,一直退回了老家。法国人因此还在意大利边境竖了张牌子,上面写着:请注意,这里是法国。以此来嘲笑意大利。

3、二战中意大利主要的战场在北非,一场战役中,为数不多的英国军坦克向意大利的反坦克炮阵地冲锋,刚开始时,意大利还组织了还击,但过了两三分钟就突然炮火声停止,意大利摇白旗投降了!战后英国人问其原因,意大利人居然理直气壮的回答:“忘带撬棍了,弹药箱没有撬棍打不开!”一时间英国人竟无言以对。

4、1940年6月30日,意大利驻利比亚总督巴尔博元帅在托卜鲁克上空飞过时被意大利自己的高射炮兵击落。意大利人为了掩饰这一悲剧事实,便宣布元帅是在同英国人进行空战中遇难的。嗯,也算是保全了巴尔博元帅的美名。

用高射炮误射了自家元帅,使巴尔博元帅成为二战中被误杀的军人中军衔最高的人……

5、尤为值得一提的事儿是,英军以不到30台坦克的军队,摧毁了400多量坦克的意大利军队,三万英军士兵面对四十万意大利士兵时,英军俘虏了“大概五亩地的军官,200亩地的士兵”……

关于意大利的 搞笑 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而意大利确实成了冷酷的二战中难得一见的欢乐水。只是坑苦了队友德国人。

说到二战时期的女星与美女,我们常常会想起玛丽莲·梦露,但是玛琳·黛德丽,曾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明星。黛德丽还曾计划 纳粹元首希特勒,在床上把这个恶魔杀死。

1929年斯藤伯格邀请黛德丽加盟他的影片《蓝天使》。黛德丽纯德国式的美丽和冷艳的气质,很合希特勒的“胃口”1933年上台后,希特勒非常希望黛德丽回国“报效”并开出颇为诱人的条件,希望她成为第三帝国艺术界的标志性人物。

希特勒命人印制了各种香烟画片、书籍、海报等,主角都是黛德丽。他还在柏林附近大肆修建**基地,准备打造德国的好莱坞。

他几次三番派人邀请黛德丽回国,将她奉为德国**艺术皇冠上的宝石,甚至还曾向黛德丽求婚!

然而,黛德丽虽然是娇艳女子,却有一身浩然正气,她早就对希特勒的罪行深恶痛绝,因此对他的频频示爱,都十分果断地拒绝了。为了让希特勒断了这个念头,她在1939年干脆加入美国国籍。即使在她的事业低潮期,她仍没有丧失自己的气节,还帮助了不少流亡在外的德国犹太人。她还曾酝酿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毒杀希特勒。利用希特勒对她的爱慕,接近这个狂魔,然后将他杀死在床上。她说,“我会让他感觉我是真爱他的”,然后她会提出与他单独见面。因为或许会被搜身,她打算裸身进入他的卧室,接着用一枚尖利的毒发夹,让睡梦中的希特勒丧命。

这听起来像好莱坞**情节的计划让费尔班克斯非常吃惊,他后来说,“她是一个勇敢的女孩。我确信,她准备冒生命危险,如果她有一丝机会的话。”不过,也许早知黛德丽不会对元首“死心塌地”,在接到黛德丽的要求后,戈培尔显得非常矜持。他虽然表示欢迎她回到德国,却对会见希特勒一事没有回应。

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具体介绍

《魂断蓝桥》作为**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爱情影片之一,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之作,内容虽有些传奇化,但文艺气息浓厚,具有甚高的催泪效果。

一辆军车停在了滑铁卢桥上,英军上校罗依克劳宁从车上走下。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象牙雕的吉祥符,独自凭栏凝视,二十年前的一段恋情如在眼前……

1917年,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空袭警报响了,街上的人们慌乱地跑向防空洞。一群年轻姑娘在滑铁卢桥上飞跑。忽然,其中一个的提包被碰掉了,东西洒了一地。她停下来捡,眼看就要被飞驰的马车撞上。年轻的上尉军官罗依克劳宁也在滑铁卢桥上奔跑,他及时拉了姑娘一把,躲过了马车。罗依为姑娘捡起散落在地上东西,其中就有那个象牙吉祥符,是姑娘的珍爱之物。姑娘找不到同伴了,罗依拉着姑娘的跑进挤满人群的地下铁道。在嘈杂的人群中,罗依与姑娘交谈起来。姑娘名叫玛拉,是一位芭蕾舞女演员,玛拉对这个风流倜傥的年青军官一见如故,向他谈论起自己钟爱的舞蹈。罗依则告诉姑娘他是来英国度假的,假期已满,明天将赴法国前线。警报解除,罗依为玛拉叫车赶往剧院演出,自己则去赴上司的一个无法推辞的宴会。临走时,玛拉将心爱的吉祥符送给了罗依:“愿它能给你带来运气"罗依已深深爱上了这个端庄秀丽而天真的姑娘,望着玛拉远去,他若有所失。

罗依终于没有去赴上司的宴会,他赶去观看玛拉演出的《天鹅湖》。散场后,他向后台递了一张条,邀请玛拉共进晚餐。纸条被剧院经理笛尔娃夫人没收了,她严厉地训斥了玛拉。玛拉背着经理来到烛光俱乐部。大厅内,罗依向玛拉倾吐爱意,《一路平安》的华尔兹舞曲中两人翩翩起舞。随着每一声部的演奏完毕,蜡烛一只只熄灭,曲终,大厅沉浸在一片黑暗中。罗依与玛拉含情相望,拥抱长吻。

翌日上午,窗外下着沥沥小雨,玛拉在宿舍凭窗而望,挂念着英吉利海峡上的罗依。突然,她意外地发现罗依出现在雨中。原来因海上有水雷,罗依的部队推迟两天出发。罗依向玛拉求婚,玛拉幸福地答应了。出身贵族的兰特谢军团军官结婚需获得公爵的认可。罗依给玛拉买了结婚戒指之后赶到了公爵的住处。虽然玛拉出身平民,开朗的公爵还是同意了罗依的申请。罗依带着玛拉风风火火地办好其他必要的手续,赶到教堂。可是,他们来晚了,依照法律,下午三点钟后不能举行婚礼。罗依与牧师约定,明天十一点准时再来。

当天傍晚,罗依被召回军营,即将当新娘的玛拉,沉浸在突如其来的幸福之中。就在她准备与女友们去剧场演出时,接到罗依的电话:部队要提前开拔,二十分钟后出发。玛拉不顾一切地赶到滑铁卢车站,火车已经起动。

玛拉由于执意要去车站为罗伊送行而耽误了当晚的演出,笛尔娃夫人大发雷霆,她不能容忍演员们有芭蕾舞以外的世界,她要开除玛拉。她的好友凯蒂也因替她仗义执言而遭同样命运。两人失业了,一起搬到了一处廉价公寓,相依为命。

细心的罗伊写信让母亲同玛拉见面以便照顾玛拉。但就在玛拉于餐厅等候其母时,无意中从报纸上看到了罗伊的名字赫然登在阵亡名单中。此时罗伊的母亲来到她面前,尽管这位贵夫人非常和蔼可亲,但此时的玛亚已情绪混乱,言语无礼,不知所云……

绝望的玛拉承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一病不起。凯蒂为了支付生活费和玛拉的医药费被迫当了妓女。大病初愈的玛拉发现了破绽,她万分感激凯蒂的友情。罗依死了,对她来说,这个世界什么都不重要了,她不能让凯蒂一人负担两个人的生活。痊愈后,为了维持生活,玛拉也沦为街头应招女郎。

滑铁卢车站。已沦为妓女的玛拉浓妆艳抹,闪动着媚眼,招徕着走过身边的官兵,没人理睬她,人们都在匆忙赶路,寻找着前来迎接的亲人。突然,她呆住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朝他走来,是罗伊,他并没有死,他回来了!见到玛拉,罗伊兴奋得不能自持,玛拉百感交集,嚎啕大哭。

在一家餐厅,罗依兴奋地向玛拉叙述死里逃生的经过:他受伤失去了证件,当过德国人的战俘,差点丧命但终于逃脱了。玛拉静静地听着……当罗依问及她的生活时,玛拉无言以对,只是反反复复说:“要是我知道你还活着就好了。”经历了生离死别的罗依不愿再离开玛拉一步,他马上打电话给母亲,告诉她自己要带玛拉回家结婚。玛拉痛苦地回绝了罗依。罗依确信玛拉并未异情别恋后,不容分说,把她带往家乡。

路上,玛拉偎依在罗依的身旁,观赏着苏格兰的田园风光,静听着罗依介绍着自己的家园和今后的打算,一种美好的愿望在心中升起。罗依的信任和钟情,给她带来一丝希望,她知道自己的心灵仍是玉洁冰清的,她想候机说明一切,重新开始生活。

苏格兰克劳宁家。克劳宁夫人高兴地迎接他们。晚上,舞会大厅灯火辉煌,玛拉优美的舞姿最引人注目。坐席中的贵妇人们却在窃窃私语,她们对克劳宁家将要娶一位舞蹈演员有微辞。公爵也来参加舞会,他慈爱地邀请玛拉跳舞,交谈中,他赞扬玛拉的善良与忠诚,又告知玛拉,克劳宁家族一向重视门第,对玛拉是一个例外。刚刚平静的玛拉又陷入忐忑不安之中。

深夜,玛拉在卧室里不安地徘徊。克劳宁夫人敲门进来,她请玛拉原谅在伦敦会面时的误会,并对儿子的婚姻表示满意,她赞扬玛拉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夫人走了,玛拉意识到过去的经历是不会被上流社会的人们所谅解的,她不愿再维持假象。玛拉奔向夫人卧室,声泪俱下地说明真相,表示要永远离开罗依。 夫人没有挽留她,并答应不把真相告诉罗依。从夫人屋里出来,玛拉碰见幸福得无法入睡的罗依。罗依没有注意到玛拉的反常,他充满爱意地将护身符交还给玛拉保管。玛拉凄婉地向罗依道别。

玛拉留下一封道别信,感谢他的爱,然后离开了克劳宁家。罗依追到伦敦,找到凯蒂,凯蒂向他说明了一切。罗依悲痛地说:“我要永远找她。”他们找遍了各个可能的地方,都不见玛拉。罗依忽然想到初次相见的滑铁卢桥,他拉住凯蒂不顾一切地向那里跑去。

这时,玛拉正在滑铁卢桥上。一队军用卡车隆隆开来,玛拉毫无畏惧地向一辆辆飞驰的军车走去,苍白的脸在车灯的照射下美丽而圣洁。在群众的惊叫声、卡车的刹车声中,玛拉结束了生命,手提包和一只象牙吉祥符散落在地上

人物简介: 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

简 介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乳腺癌病逝于瑞士

家庭: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发色: 棕色

爱好:芭蕾

最喜爱的颜色:白色

最难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难忘的事情:获得奥斯卡奖

自我表演评价: 我从来没有什么伟大天才或高超技艺,但无论如何,我做出了贡献!

一个精灵诞生在比利时

1929年3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座豪华宅邸里,

赫本的父亲是英国人,名约瑟安东尼赫本拉斯东,是英格兰银行布鲁塞尔分行的总经理,他相貌英俊,衣着考究

母亲是荷兰人,埃拉冯希姆斯特拉,荷兰驻圭亚那总督的女儿,是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约后裔,所以在名字后还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称号

正是在这种家庭和生活环境中,赫本自幼熏陶得认真严肃、气质高雅、性格坚毅,同时又能出人意料地谈笑风生,以无限的激情拥抱生活。

她冰清玉洁、朴实无华,就象布鲁塞尔一样,集最古老的神秘、时代的观念和奇异的现代观念于一身,她的举止总带有一种贵族气派

为了让赫本自幼就受郅良好教育,她四岁就被送往英国一所私立学校

赫本从小就非常文静,从小就喜欢音乐,

尤其喜爱舞蹈,看芭蕾舞剧对赫本是一种极为美妙的享受将来成为一名演员或芭蕾舞蹈家是小赫本唯一的梦想

这个时候,她日益从芭蕾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身体她开始对自己的外表不满

她特别不喜欢自己的脸,认为她的眼睛太大,牙齿长得不整齐,而且她对自己的体形也感到绝望从此她郁郁寡欢,越来越孤僻、拘谨、与人疏远

6岁时她父母的离异更使她觉得分外不幸,但舞蹈的魅力仍然强烈地吸引着她

9岁时,她开始正规地学习芭蕾舞她学习非常认真庄重,她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成为一名独舞演员,并最终成为舞星

她对**毫无兴趣,对超级巨星嘉宝或者凯瑟琳赫本一无所知,跳舞已成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欧战爆发,赫本随母亲来到荷兰,结果,这一决定使赫本战时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铁蹄之下

其间,她强烈地感受了残忍而恐怖的战争和贫穷而凄苦的流浪生活由于食品短缺,赫本一米七的个儿,仅剩一付骨头架子

战争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造成她贫血、消瘦、肌肉单薄无力,并且她的体型后来始终清瘦修长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她的确从未放弃对芭蕾的追求

战争结束后,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个白俄芭蕾舞教师索尼亚那里学习

索尼亚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颧骨,秀气的鼻子,方方的肩头,苗条的躯干和修长的双腿,

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是一个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动作也不错,有很好的基本功

可是索尼亚对芭蕾有许多新的见解,但得不到荷兰政府的支持,她的学校被迫停办。

于是赫本转到伦敦,找到了一份在教会值夜班的工作。

同时,她一边当广告模特,一边进了颇负盛名的玛丽·兰柏女士的舞蹈学校。年已60的舞蹈家兰柏女士对赫本很好,

但是,在这里,赫本发现,自己的舞蹈技巧不如别的同学。加之她个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没有担任舞蹈主角的前途。

同时,多年的饥饿病侵蚀了她的身体,作为职业舞蹈演员体力不足。

经兰柏推荐,赫本参加了美国音乐剧《高扣鞋》的演出,在剧中当一名群众演员。

她舞蹈设计的动作跳得很高,转动眼珠,向前伸出手臂,演得不坏,但赫本不喜欢这种形式,也不喜欢这种生活。

这个时候,赫本突然明白了兰柏对她讲的肺腑之言。兰柏女士的话是:“你缺少芭蕾舞家应具备的天才。”

至此,赫本终于明白了,干芭蕾这行,她永远当不成主角,永远不会成功,终于,赫本彻底放弃了当舞星的愿望。此时,她19岁当不成舞星,就要面对现实。

当时,伦敦要拍摄一部40分钟的**短片,是一部旅行风光介绍,片中需要一名会英、德两种语言的少女,装扮成空中**向观众讲解风光景物,

经朋友介绍,赫本前往应试。十八九岁的她,长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两位导演先后接见了她。

导演林登后来回忆说:“奥黛丽·赫本**光彩照人,愉快、亲切,很有教养。她象小鸟似地叽叽喳喳,讲她的芭蕾舞训练。

记得当时我对助手说“快来!你看见过一个会走路的梦吗我看见了。”另一位导演则极力证明,是她第一个发现了奥黛丽赫本:“她走进我的办公室,说她是学芭蕾的,要找个工作。

我向她解释说,我不拍音乐舞蹈片。不过,我继续和她谈话。不知怎的,我被她那新鲜、开朗和难以置信的微笑吸引住了。

她的小圆脸上一对大而明亮的眼睛使她成了一个小太阳!最后,我恍然大悟:她就是影片中要用的人。

我就对她说,我要让她担任一个角色。而她却回答说:不过,我不是演员啊!你会失望的。

我和她签订了合同。”

这部短片,虽然再也没有听人说起过,但赫本却第一次跟演**打上了交道。她体会到拍片的激动和乐趣。

这件事也许正是她以后辉煌从影事业的开端。

中国观众熟悉赫本,是从《罗马假日》开始,

赫本辉煌事业的开端,也通常自《罗马假日》算起,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

就在赫本被挑选为《吉吉》一戏的主角时,在伦敦,挑选《罗马假日》饰公主的演员的工作正在进行。

起初,导演打算邀请名演员琼·茜蒙丝主演该片,但琼想换换口味拍歌舞片,因而予以婉言拒绝。

于是,导演决定采用**《乱世佳人》公开招聘女主角郝思嘉的扮演者的办法来挑选演员。

这部片子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好莱坞的著名导演威廉·惠勒执导。

赫本本无心去参加女主角的角逐,一来她已决定演《吉吉》,二来《吉吉》一拍完她就准备结婚、成家立业过日子。

所以她对《罗马假日》毫无兴趣。后来男爵夫人一再劝说,没办法,她才不得不去敷衍一下,即使选不上,她也会满不在乎。

测试选用的一组戏是:公主穿着睡衣,在一张大床上做仰卧起坐。赫本柔软得象只小猫,将双臂伸向装饰美丽的天花板。

在此之后,她又极其自然地、孩子气地完成了一系列规定情节,当她做这些动作时,一架摄影机正悄悄地对着她拍摄,而她却全然不知。

无论从现场还是从胶片上看,效果都是理想的。她当选为公主的扮演者,和派拉蒙公司签订了合同。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 这一结果对她的一生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当时演记者的男主角已定下来,是好莱坞的著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1952年5月,《吉吉》演出刚一结束,派拉蒙公司就要求她赶到罗马,参加拍摄。

《罗马假日》的拍摄是一个苦难的历程。因为一切都是实地拍摄,所以得清除人行道,把行人赶走,光这项工作就差点把副导演和制片主任累垮。

因此,工作进展很慢,难题多。有时为了重复拍一个镜头,一个下午要干上60回,赫本有点承受不了,但她并不怨恨,她也力求完美 不过导演为赫本也尽力克制自己,他用一切办法提高她的自信心,让她感到轻松愉快。

他告诉她说,她必须忘掉自己是在演戏,应当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公主。

拍摄工作最终还是圆满完成了。

1953年8月20日,赫本飞往伦敦参加《罗马假日》的首映式,然后又飞往威尼斯参加威尼斯**节。

在美国,也为《罗马假日》的上映开了公众招待会。

该片在全世界获得了极大成功。

在日本,这部片子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赫本后来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偶像。赫本片中的短发型一下子成了国际流行发式。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罗马假日》是同期上映影片中最走红的一部。

一时间,赫本成了国际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闻片,电视台用黄金时间赞美她。

大量的报纸欣喜若狂地赞美她的美貌、活力、妩媚、典雅,人们称赞她是继嘉宝和褒曼之后的最佳女演员。

因主演《罗马假日》,赫本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

依照惯例,凡获该奖提名者,全得出席该奖的终评颁奖仪式。

此届颁奖仪式1954年3月25日在洛杉矶和纽约同时举行。

全美广播公司电视网将两地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用汽车公司出资27万美元买下了在颁奖仪式过程中做电视的权利。

这一天,赫本在纽约刚演出完《美人鱼》,谢幕完毕她就一头钻进一辆出租车。

乔治六世(King George VI,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原名艾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乔治·温莎(1)(Albert Frederick Arthur George Windsor)英国国王,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他是最后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后一位爱尔兰国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领国王(1947-1949)。乔治六世被家人称作“伯蒂”(Bertie),在登基前则被公众称为“艾伯特王子”。他是乔治五世(原为约克公爵)和玛丽王后的次子。1920年他成为约克公爵、因弗内斯伯爵和基拉尼男爵。

当时他继承王位的可能性看起来不大,因为他的哥哥,那个十分受欢迎且聪明的爱德华王储在继承顺位上比他靠前。正因为这样,艾伯特王子被允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并且在选择妻子时能拥有更大自由。1923年他在两次求婚被拒绝后终于与苏格兰贵族伊丽莎白·鲍斯-莱昂结婚。

由于他们不太可能继承王位,夫妇俩人能够在比较正常的环境中将他们的两个女儿,伊丽莎白和玛格利特抚养长大。艾伯特十分害羞,天生患有口吃。当他得知1936年继位为爱德华八世的兄长最终决定为了婚姻问题而退位,而自己将继承王位时,他十分不愉快。1937年5月12日他在西敏寺登基,并改名为乔治六世,这么做一来遵从维多利亚女王的遗愿,即之后所有的英国君主都不能以「艾伯特」为名,另一方面也通过使用与他父亲同样的名字来重新建立公众对王室的信心。后来王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名澳大利亚的语言治疗师,成功改善了国王口吃的毛病。

两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名望很低的王室希望能够成为带领国家迈向胜利的楷模,而他们确实是在二战中保持英国人民的斗志的重要因素。战争初期国王的圣诞节讲话鼓舞了士气。他还练习手枪,以便在德国陆军入侵的情况下战斗保卫皇宫。1939年6月,国王伉俪成为有史以来首次访问美国的英国君主。

战后,国王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由于长期吸烟,乔治六世患有严重的肺癌。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是在伦敦机场欢送出访非洲的长女伊丽莎白。1952年2月6日,乔治六世因血栓形成在睡梦中去世,遗体安葬在温莎城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147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9
下一篇2023-06-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