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为何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为何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第1张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为何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元宵节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是因为在古代没有结婚的女子是不能随便到处去的,只有元宵节这一天可以出来玩,赏花灯。元宵节又叫上元节,上元不禁夜,无论男女僧俗贫富贵贱都可上街夜游通宵达旦,于是男子就借着这个元宵节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姻缘。

正月十五吃汤圆,是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在我们家乡也有吃汤圆的习俗,家家户户都会准备汤圆,一家人在一起吃,有着别样的风味。它的做法有很多种,可以按自己喜欢的口味,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汤圆就是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就代表了一家人和和美美。

在之前我们家里这边还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活动,就是一些舞狮子,还有玩龙灯,我记得我小时候我爸爸背着我看了好几次,不过现在都没有了这些活动,因为现在禁鞭了,而且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参加十人以上的集体活动,但是我还是想再看舞狮子,那场面真的很好看,很热闹。

十四的晚上去逛街,发现有的商场在做元宵节的活动,在商场内开辟字谜游乐区,顾客无论是否购物都可以参与猜灯谜游戏,猜中灯谜的顾客可以领取一份小礼品,也可以进行现场互动小游戏,猜灯谜大比拼等。非常有趣,喜欢热闹的可以去看看。

在中国古代西周时期,30岁没娶老婆的男人和20岁没嫁人的姑娘会被强制参加相亲会的,据说如果相互看中,以芍药花定情。正如《诗经》言:

“惟士与女,伊其相虐,赠之以芍药。”

宋代时男女相亲,男方需择良辰节日带酒礼来找女方。地点一般有三:家中、花园和湖面小船。聊天时,若男方觉得女方颜值高身材好,非常不错,十分中意,就将早已准备好的一个簪子插到女方的发髻之中。反之,若不同意,就送给女方两匹彩缎,谓之“压惊”。因为宋代自由恋爱之风盛行。

春节期间古人一般会选在元宵节的时候相亲,欧阳修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便是此时写照。青年男女会在当日走上街头,借赏灯为名,偷偷的寻看异性,体验灯下邂逅之美。另外,古代还有两个著名的情人节日。通常青年男女会选在这两个日子相亲,第一个日子是农历的三月初三,传说这天是王母娘娘蟠桃盛会。这天小伙通常会约姑娘出去一起踏青玩耍。第二个则是七夕节。

特别的相亲方式 : “比武招亲”。在各类武侠小说中屡见不鲜,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穆念慈即以比武招亲的方式向上杨康。然而历史中确实存在,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也就是长孙皇后的婆婆窦皇后就是唐高祖李渊比武招亲得来。招亲的方式也很特别,是在院子中放置一个门屏,屏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有上门求婚的,不管老幼美丑,每人必须在百步之外张弓射箭,谁能射中孔雀,谁就将成为窦**的乘龙快婿的希望。

《旧唐书》记载:

“射者阅数十,皆不合。高祖最后射,中各一目,遂归於帝。”

“抛绣球”。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抛绣球习俗发生在五溪蛮,和电视剧上不同的是,那些女子并不是站在绣楼上乱扔,而是有特定的节日,并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未婚男女坐在两边,双方都有绣球,互相扔着玩。要是有看对眼的就将自己手中的绣球扔过去砸他,只有就可以谈婚论嫁了,放在我们如今来说,应该和一见钟情是一个道理的。

元宵节就要来了,我国湖南长沙的天心区这里举办着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这里都有着那些好玩的活动可以给大家参加,这样大家也好好好的玩一次元宵了!

“书香天心·邂逅阅读·猜灯谜”

自古以来,耍龙舞狮、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是我们庆祝元宵的传统习俗。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活跃节日气氛,天心区图书馆湘府文化公园分馆将举办“书香天心·邂逅阅读·猜灯谜”活动。

有兴趣参加我们的活动吗,往下看就可以了解更多哦~

活动时间与地点

时间:年2月15日上午9:30

地点:天心区图书馆湘府文化公园分馆

(天心区湘府文化公园南门,芙蓉路和时代阳光大道十字路口西北角,地铁1号线桂花坪站1号出口往西300米处。

活动内容

有奖猜灯谜

我们已准备好多种多样的灯谜与各式各样的奖品,赶快来动动脑筋,把奖品都领回家吧

猜灯谜流程

1猜灯谜:

①灯谜互动区设有若干数量灯谜,知道答案后,撕下谜面下方的纸条,每个谜面下方有三张纸条(一共可以撕三次,每个谜面每人只能答题一次(即仅能撕一次纸条,每个谜面的三张纸条撕完后此题便不可再答;

②舞台上也有猜灯谜互动,根据主持人及工作人员安排参与答题赢大奖;

③单人每轮仅可答题三个,即撕取三个谜面中的三个纸条,不可一次性多撕或乱撕。

2兑奖品:

将撕下的纸条交与兑奖处工作人员,核对答案无误后在奖品领取表上签字确认,即可领取奖品。

兑奖规则

答对3题可兑换一份小奖,答对舞台上的灯谜可兑换一份大奖。

小奖包括:文具套装等文具用品,卷纸、洗手液、护手霜等;

大奖包括:洗衣液、沐浴露、洗发水等。

在这里既可以感受元宵佳节的氛围,又可以欣赏到长沙大鼓、长沙弹词等地方特色表演,还有满满的奖品等着您。同时此次活动也是天心区图书馆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还没完成社会实践的学生和家长可以抓紧最后的机会赶快行动起来哦~

天心非遗保护展示中心“欢乐闹元宵”系列活动

天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在正月初十至正月十五每天10:30-16:00开展“欢乐闹元宵”系列展示展演活动,给市民朋友献上一份文化盛宴。

今天,区级非遗项目“欧氏手工钩编”代表性传承人欧沛琼及“雷琴”代表性传承人朱_余已经进行现场展示和表演。错过的朋友别担心,接下来几天还有不一样的精彩展演项目等着你!

雷琴表演

金杵面塑制作技艺

年被列为区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面塑,俗称面花、礼馍、捏面人等,是一种源自民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造型艺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的馈赠、装饰信物或标志,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长沙花鼓戏

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长沙花鼓戏是一种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传统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历史。

其音乐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4类200余支。

长沙棕叶编

2008年被列为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长沙棕叶编是采用我国南方的棕树叶为原料进行编织的一门民间技艺,为南方特有的传统民间工艺。棕叶编艺术品多以鸟、兽、虫、鱼等动物为主要对象。

太乙游龙拳

2016年被列为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起源于道教太一道,是道家防身、健身、修身、养生术中较高级的一个拳种,“太乙游龙拳”拳种中徒手套路有“太乙游龙拳”、“太乙七十二闭手”等;器械套路有“太乙乘风剑”、“太乙封山棍”等;静功有“太乙龟息功”、“太乙阴阳萌生术”等。

长沙大鼓

年被列为区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长沙说唱艺术的代表剧种,运用长沙方言所唱,唱腔优美,艺术性高,鼓板相宜,深受本土观众的欢迎。

剪纸

剪纸,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她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

具体时间安排

地址:天心区太平街87-91号天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2楼戏台前(美孚洋行内

小编就整理了这些活动,希望对元宵节来湖南长沙的朋友们是有帮助的,小编也希望大家欢度元宵!

没有你,天空是暗淡的。没有你,我的心情很烦躁。没有你,我觉得生活很无趣。那么元宵节送女友哪些花是合理的呢?

白百合

有的女生在恋爱的时候是有点稚拙的,像工作般的一丝不苟,她们的清纯是不会被抛弃的。送女友白色的百合花,表达的是对她的赞美,表现的是对她庄严的表白,彼此之间可以做到心心相印,特别想要跟她携手终老,会让她露出害羞的笑容。

紫玫瑰

紫色代表的是高贵与典雅,是很符合女友尊贵气质的,女友有着比较独特的个性,紫色不是暗淡的表现,紫玫瑰可以让女生感到满足。

水仙花

水仙花的姿态是比较简单的,颜色是比较纯白的,寓意是纯洁和吉祥。水仙花在希腊传说中有奇妙的故事,水仙花代表的意思是只爱自己,因此含义是自恋。送给女友是很适宜的。

樱花

樱花是很多女生都会喜欢的,樱花的含义是命运的法则是循环,要开心的接纳对方。樱花的美丽是短暂的,是绚烂的,表现的是武士道的美学精神。樱花是比较粉嫩的。象征的是热烈、高尚的,它有着淡淡的香味,是比较淡雅的。

被人牵挂的感觉是很美妙的,元宵节可以跟女友在一起,给她送花是可以讨她欢心的。

元宵节送花的寓意有祝人吉祥如意,平安健康,幸福不会退等美好寓意。

元宵节送的鲜花主要对象包括了家人、朋友、爱人等人,根据不同的对象,我们在选择鲜花的时候是有所不同的。给家人的花主要是祝福她们生活愉快、身体健康,可以选择康乃馨、向日葵、百合花、蝴蝶兰等;给朋友的花主要是祝福他们家庭幸福美好,生活愉快,事业有成,可以选择向日葵、百合花、蝴蝶等;给爱人的花主要是祝福爱人节日快乐,祝福你们的爱情天长地久、永远幸福,可以选择以红玫瑰、百合花蝴蝶兰为主的款式。

元宵节寓意着团圆美满,送花可以让美好气氛更上一层楼。

元宵节习俗礼仪

  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该习俗始于宋朝。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历史。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吃元宵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南北朝时期,宁都县东山坝乡的大布村曾是虔州县(即宁都县的前身)的县城。虽然时过境迁,但从大布村直到今天还四处林立的祠堂就可以想见当年这儿的富庶昌盛。千年的岁月在流逝,而虔州的遗风仍历历在目。虔州民俗更以它的约定俗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传承着。大布村民俗中一项叫“过灯”的古老仪式就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了。

  火在原始社会就被人类奉茗神明般地崇拜着。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神圣的火演绎成了灯和灯彩,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宁都的灯彩绚丽多姿、品种繁多,“兔子灯”只是宁都灯彩其中的一种。点燃“兔子灯”的“过灯”是大布村一年一度每家每户都要参加的大型活动,“过灯”是用彩纸扎成的母子兔子形状的灯点燃后,在村庄、祠堂、各家各户巡游。据当地人介绍“过灯”的民俗是明万历年间被村里一位姓罗的商人,在扬州贸易时,迷上了“兔子灯”、“扛灯”(另一种大型花灯,灯中可装置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火力冲动人物可手舞足蹈灯彩艺术)的工艺,就装哑巴拜了制作这二种灯彩的师傅,辛勤伺候了师傅三年之久才学会这门技艺带回大布。兔子灯的制作更简单,所以村里人家家户户都会扎,而精彩细腻的“扛灯”却成了村里一种传男不传女的祖传艺术。大布“过灯”的民俗兴于唐朝,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人们沿用这一吉祥物来迎神接福,其中寄寓的是人们所祈求神灵保佑,期盼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

  “过灯”是大布村人集体的活动。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的晚上,是大布村人“过灯”的日子,也是大布村最热闹红火的日子。有5千多人口的大布村,每一家每一户都要扎一盏一母二仔抱成团的兔子灯。兔子灯是由三个并列的兔子头组成,中间的兔子更大,是兔婆,旁边二盏是小兔子。兔子灯是用竹篾做骨架,用红、绿、白三色的纸糊贴。兔身里安放一碗用茶油浸泡的白米,米中间放灯芯草,巡游时就点燃灯芯。“过灯”活动开始时,一家要出一个人擎着兔子灯地加入游行的大队伍。游灯的队伍是以二盏扇面灯领先,紧接着一条二十多米长的龙灯,最后是数以百人(早年村里没有人外工时,是数以千计的人)提着的兔子灯气势恢弘地巡游。

  在响彻云天的锣鼓唢呐声中,由近千人组成的游灯队伍浩浩荡荡地走家过户,穿街过巷、巡游在田埂上、池塘边,最后聚集在祠堂里。之后,村里人还会按家族按房分地分别去事先议定好的人家里热闹一番,这些人家都是年前有喜事的,或是家里考出了大学生或是取了媳妇,或是家里添了新丁,主人家则要备好茶点酒席来迎接招待这些贺喜的乡亲,因为,“兔子灯”队伍的到来,是象征着乡亲们给家里送来了吉祥如意的好运气。连续几天,大布村人都洋溢在欢乐喜庆之中,数以千计的“兔子灯”象繁星点灯,把这一方漆黑的天地点燃成了或长或圆或点或线或弯曲或成片的光明灿烂与辉煌火红。

  猜灯谜

  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东汉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军队,后来传人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

延边美术馆是一个美术馆,这里有许多珍贵的艺术作品展览。目前延边美术馆已经宣布将于2月26日正式开馆,并为大家准备了元宵节活动,共同庆祝节日。让我们来看看吧。

延边美术馆恢复开馆通知

根据上级指示,在确保严格落实各项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延边美术馆将于2021年2月26日起恢复有序开放。欢迎观众朋友们来参观展览!

元宵节活动预告

为庆祝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延边美术馆、延边书法家协会、延吉市书法家协会将于2021年2月26日在延边美术馆联合举办“欢庆元宵节,祈福延吉——阎志书法展”。

:展览活动内容

1书法作品展览;

2观众现场“猜神话”活动。

说明:在“猜谜”活动中猜对的观众将获得一幅书法家的书法作品。

观展须知

(1)录入方式: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观众必须注册并登录“吉时班”小程序获取“吉祥码”方可入馆。进馆后,量体温,给工作人员看“幸运码”。工作人员通过扫描“幸运码”并填写温度结果,只有在温度正常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博物馆。(体温超过373(含)的观众,或有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的观众,拒绝入馆,配合医院发热门诊。)不戴口罩或戴口罩不正确者,拒绝入馆。

(2)观众须知:

1倡导文明办展。禁止吸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进入博物馆后被允许进入。个人防护装备和废弃口罩扔在指定地点。博物馆内禁止饮食。

2为避免展览期间聚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应保持在15米以上。

3入馆后如出现身体不适等异常情况,请立即通知现场工作人员。

4参观者应配合本馆做好清洁维护、消毒和公共卫生工作,共同营造文明、整洁、舒适、安全的展览环境。如不配合工作,你馆将移交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开放时间:9:00-16:00,每周一闭馆。

电话:15943367770

延边美术馆邮箱:ybmsg2016@163com

来源:延边美术馆

元宵佳节

元宵节,哪个开心。这是一个快乐的节日,家人聚在一起,吃汤圆,欣赏灯笼,闲聊,谈论家庭事务。

元宵节是吉祥的。到处都是鲜花,到处都是笑声。毕竟,所有人对来年的希望,其实都诞生在这个灯火通明的地方。

元宵节是浪漫的。无数的作家学者,借着柔和的明月,表达各种悲悯之情。

元宵节有两样东西不可或缺,灯笼和汤圆。

元宵节到处都是烟花,灯笼高高挂起,代表着幸福和吉祥。

在古代,为了驱除对黑暗的恐惧,灯笼被衍生出具有驱魔、祈福、祈求光明的意义。

也愿这个元宵节,让所有的日子都是阴天,带给我们无限的光明。

元宵节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过后,又叫团圆节,广受大家的欢迎和喜爱。我们一直都度过了很多元宵节,但是我们真的了解元宵节的起源和传说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因为它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被称为元宵节和上元节。因为有看灯笼的习俗,所以也叫元宵节。佛教对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春节刚过,就迎来了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这是农历正月的第一个月。古人称夜晚为“夜”,所以农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春归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庆祝它,也庆祝新年的延续。元宵节也被称为“上元节”。

根据中国的民间传统,在这明亮的月夜,人们点亮数千盏彩灯来庆祝。出门赏月,燃灯放焰,赏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圆,共庆佳节。

元宵节的传说

图例1:

古人认为“太一”神掌管着人间的命运。他手下有九条龙,当世界遭受饥荒和瘟疫时,当世界遭受干旱和水涝时,这九条龙控制着世界。自秦始皇以来,皇帝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祈求太乙神赐予国家风调雨顺,保佑自己和臣民健康长寿。到了汉武帝时期,朝廷特别重视元宵节。汉武帝元丰七年(公元前104年),将元宵节定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庆祝仪式通宵达旦。因此,元宵节是祭拜“太乙”神的日子。司马迁在创制《太初历》时,就已经把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

图例2:

掌管人类命运的道教神天官恰好在农历正月十五过生日。据说他爱热闹,所以他的信徒们准备了各种活动来祈求好运和健康。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起源于道教。根据道教的“三元”,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这是道教的三个节日。

传说三:

汉高祖刘英死后,吕后挂了幕布。一批开国元老,如和陈,致力于保护汉王朝,并联合起来,以消除势力的朱禄。公元前179年,他们拥护中国皇帝刘恒。文帝畅所欲言,行仁政,励精图治,汉帝国逐渐强大。然而朱禄势力被消灭的那一天,恰好是正月十五。因此,每天晚上,文帝都要下诏,与百姓共庆佳节。因为正月是一月,“夜”就是“夜”的意思,文帝干脆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图例4:

佛教在东汉时期首次进入中国,但它并没有对中国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一天,明帝梦见一个金人出现在宫殿里。正当他要问“金人”从哪里来的时候,突然发现“金人”升上了天空,最后消失在西方。第二天,明帝派了一个学士去印度学习经文。历经磨难,学士终于带回了经书。明帝立即下令建造一座供奉佛像和经文的寺庙。佛教徒相信佛可以驱走黑暗,所以明帝颁布了一项法令,让民间每家每户都装饰灯笼,这就是“元宵节”的由来。后来这种习俗流传下来,灯具从一开始的简单到奢华,样式越来越多,庆典规模也越来越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1510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4
下一篇2023-07-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