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将进酒 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汪伦 咏苎萝山 塞下曲六首 静夜思
望天门山 夜宿山寺 登金陵凤凰台 长相思二首
把酒问月 独坐敬亭山 客中行 菩萨蛮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行路难 其一 送友人入蜀 渡荆门送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长干行 赠孟浩然 春思
军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
蜀道难 长门怨 送友人 白头吟
草书歌行 关山月 白马篇 侠客行
秋浦歌十七首 行路难 春夜洛城闻笛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行路难 其二 子夜四时歌:夏歌 古朗月行 古风其二十四
月下独酌其一 古风 其十九 江上吟 登高丘而望远
秋风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连理枝 金陵酒肆留别
北风行 忆秦娥 峨眉山月歌 清平乐
塞上曲 白鸠辞 怨情 日出入行
独漉篇 山中问答 江南春怀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望鹦鹉洲怀祢衡 劳劳亭 子夜四时歌:春歌 夜坐吟
子夜四时歌:秋歌 金门答苏秀才 学古思边 玉阶怨
妾薄命 结客少年场行 子夜四时歌:冬歌 采莲曲
飞龙引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乌夜啼 久别离
送别 远别离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有所思
临江王节士歌 拟古其九 古风其二 古风其三
襄阳歌 上云乐 菩萨蛮 冬日归旧山
哭宣城善酿纪叟 于阗采花 乌栖曲 句
南陵别儿童入京 寄东鲁二稚子 在金陵作 上李邕 ( 此诗萧士□云是伪作 ) 上斌下 赠从孙义兴宰铭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太华观 独坐敬亭山 清平乐
战城南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古风其十五 天马歌
扶风豪士歌 玉壶吟 梁园吟 鸣皋歌送岑徵君 时梁园三尺雪
长歌行 清平调词三首 阳春歌 箜篌谣
胡无人 广陵赠别 阙题 上清宝鼎诗
临路歌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 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 月下独酌其二 过汪氏别业其一
南奔书怀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 沙丘城下寄杜甫
夜泊牛渚怀古 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 白纻辞 其一 幽州胡马客歌
梁甫吟 行行游且猎篇 古风其二十 古风其十八
古风其三十四 横江词其一 猛虎行 ( 此诗萧士□云是伪作 ) 上彬下 去妇词 ( 一作顾况诗 )
少年行其一 结袜子 沐浴子 上清宝鼎诗
句 句 句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赠僧崖公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赠张相镐其一 时逃难在宿松山作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 登黄山凌□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越女词其三 感兴其一 天台晓望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雪谗诗赠友人
赠清漳明府侄聿 邺中赠王大 (一作邺中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 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句 别匡山 观佽飞斩蛟龙图赞
地藏菩萨赞 句 阙题 栖贤寺
炼丹井 宿无相寺 荆州歌 杨叛儿
野田黄雀行 少年行其二 听蜀僧浚弹琴 渌水曲
门有车马客行 丁都护歌 ( 都一作督 ) 上留田行 公无渡河
古风其七 秦女休行 ( 魏协律都尉左延年所作, 今拟 东海有勇妇 代关中有贤女 横江词其五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古风其一 钓滩 洛阳陌
桂殿秋 咏方广诗 题楼山石笋 句
秀华亭 赠韦秘书子春 古意 酬张司马赠墨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送别 越女词其四 宣城见杜鹃花
九日登山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登瓦官阁 越中览古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月下独酌其三 游泰山六首(一作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
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感遇其一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江夏送友人
酬崔五郎中 留别金陵诸公 江夏行 悲歌行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赠崔司户文昆季 书情题蔡舍人雄 赠钱徵君少阳 (一作送赵云卿)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题宝圌山 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赠江油尉
桃源 普照寺 兴唐寺 相逢行
寻雍尊师隐居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上崔相百忧章(时在浔阳狱)
白毫子歌 王昭君其一 王昭君其二 雉朝飞
古风其四 君马黄 从军行 君子有所思行
独不见 北上行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双燕离
殷十一赠栗冈砚 乌牙寺 桃源 阳春曲
惧谗 赠裴十四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一作秋夜崔八丈水亭送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春日独酌其一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望庐山瀑布其一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金陵凤凰台置酒 金陵其一
望黄鹤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奔亡道中其一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还题壁 秋下荆门 江行寄远
月下独酌其四 早望海霞边 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 友人会宿
越中秋怀 流夜郎闻酺不预 从军行 示金陵子 (一作金陵子词)
越女词其一 越女词其二 五松山送殷淑 送梁四归东平
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 寄崔侍御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北山独酌寄韦六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东山吟 怀仙歌 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淮海对雪赠傅霭 ( 一作淮南对雪赠孟浩然 ) 横江词其四 赠参寥子 赠崔郎中宗之 时谪官金陵
赠从弟冽 赠张相镐其二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 赠别从甥高五
赋得鹤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 小桃源 日出东南隅行 代佳人寄翁参枢先辈
中山孺子妾歌 送别 发白马 东武吟 ( 一作出东门后书怀留别翰林诸公 )
紫骝马 古风其三十五 飞龙引其二 古风其四十六
古风其五十九 禅房怀友人岑伦 相逢行二首 长门怨二首
登高丘而望远 前有一尊酒行二首 金陵歌,送别范宣 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
蔡氏五弄·渌水曲 古风其五十六 古风其四十四 古风其四十八
春日行 司马将军歌 代陇上健儿陈安 古风其三十六 古风其四十
古风其三十一 古风其二十一 古风其十四 折杨柳
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送贺宾客归越 题舒州司空山瀑布 月夜金陵怀古
寒女吟 南陵五松山别荀七 观鱼潭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赠闾丘宿松 赠僧行融 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 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 ( 一作春归桃
陈情赠友人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赠崔侍郎 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 笑歌行 ( 以下二首 苏轼云是伪作 )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口号 (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
别中都明府兄 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泾川送族弟□ 金享
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流澧州 ( 果一作杲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君一作翁)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
送杨山人归嵩山 送范山人归泰山 送韩侍御之广德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一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对酒 放后遇恩不沾 题金陵王处士水亭
避地司空原言怀 感遇其二 酬崔侍御 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时欲东游遂有此赠
江上望皖公山 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 潭在秋浦桃胡陂下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金陵其二
宿巫山下 金陵白杨十字巷 下途归石门旧居 上三峡
苏台览古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宿虾湖 虾换鱼旁 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纪南陵题五松山 (一作南陵五松山感时赠别 金陵其三 过四皓墓
岘山怀古 苏武 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九日
九月十日即事 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 登太白峰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焦山望松寥山 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江上答崔宣城 感兴其二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 咏山樽二首 ( 此首一题咏柳少府山瘿木樽 ) 观放白鹰其一 拟古其三
拟古其六 独酌 夏日山中 对酒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观猎 咏槿 白田马上闻莺
自代内赠 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一 越女词其五
送岑徵君归鸣皋山 送长沙陈太守其一 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 江夏送张丞
浔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 饯校书叔云 送二季之江东 江西送友人之罗浮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 寄淮南友人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江上寄元六林宗 寄从弟宣州长史昭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金陵白下亭留别 留别西河刘少府 送杨少府赴选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赠华州王司士
赠饶阳张司户燧 赠溧阳宋少府陟 赠嵩山焦炼师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 赠友人其二 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江夏赠韦南陵冰 赠柳圆 流夜郎赠辛判官 赠常侍御
哭晁卿衡 金陵新亭 邹衍谷 金陵听韩侍御吹笛
劳劳亭歌 在江宁县南十五里 古送别之所 横江词其六 少年行其三 ( 此诗严粲云是伪作 ) 邯郸才人嫁为斯养卒妇
短歌行 千里思 树中草 枯鱼过河泣
上之回 怨歌行 长安见内人出嫁 友人令余代为之 古风其十六 古风其十七
古风其二十二 古风其二十三 古风其五 古风其三十二
古风其四十一 山人劝酒 古风其四十九 古风其四十五
古风其四十七 古风其五十八 古风其五十四 湖边采莲妇
凤凰曲 秋夕旅怀 代别情人 怨情
捣衣篇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时流夜郎 襄阳曲 夜坐吟
咏桂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寓言三首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落日忆山中 万愤词投魏郎中 古风其三十九 古风其五十七
鞠歌行 君道曲 梁之雅歌有五章 今作一章 古风其四十二 古风其四十三
古风其三十七 古风其十九 古风其二十七 古风其六
古风其八 古风其九 古风其十 古风其十一
古风其十二 宫中行乐词其一 宫中行乐词其三 鸣雁行
陌上桑 出自蓟北门行 秦女卷衣 宫中行乐词其六
宫中行乐词其八 入朝曲 ( 一作鼓吹入朝曲 ) 秋思 对酒行
估客行 ( 行一作乐 ) 横江词其二 横江词其三 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
南都行 戏赠杜甫 送友生游峡中 春感
鞠歌行 会别离 初月 对雨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一 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 赠武十七谔 宿清溪主人
系寻阳上崔相涣其一 系寻阳上崔相涣其二 狱中上崔相涣 赠王汉阳
赠历阳褚司马 时此公为稚子舞故作是诗 赠宣城赵太守悦 巴陵赠贾舍人 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赠友人其三 赠闾丘处士 赠僧朝美 淮阴书怀寄王宗成 (一作王宗城 )
宿白鹭洲寄杨江宁 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 寄弄月溪吴山人 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
赠郭季鹰 赠范金卿其二 温泉侍从归逢故人 僧伽歌
和卢侍御通塘曲 东鲁见狄博通 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 送杨山人归天台
送友人游梅湖 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留别广陵诸公 (一作留别邯郸故人) 别东林寺僧
别韦少府 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 寄上吴王其一 别鲁颂
早过漆林渡寄万巨 题情深树寄象公 寄当涂赵少府炎 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
江夏寄汉阳辅录事 早春寄王汉阳 寄王汉阳 送王孝廉觐省
送鞠十少府 送储邕之武昌 酬谈少府 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
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 送杨燕之东鲁 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 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送梁公昌从信安北征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四 巴女词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代美人愁镜其一 代美人愁镜其二
寄远其十一 长信宫 嘲鲁儒 寄远其三
白胡桃 巫山枕障 流夜郎题葵叶 题随州紫阳先生壁
白鹭鸶 洗脚亭 醉题王汉阳厅 山中与幽人对酌
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 待酒不至 拟古其四 拟古其五
效古其一 忆东山二首 紫藤树 拟古其八
拟古其十一 感遇其三 江上秋怀 酬裴侍御留岫师弹琴见寄
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 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 酬崔十五见招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 宴郑参卿山池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其一 登锦城散花楼
登峨嵋山 登新平楼 谒老君庙 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
楚江黄龙矶南宴杨执戟治楼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慈姥竹 丹阳湖
奔亡道中其二 太原早秋 过崔八丈水亭 上元夫人
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 鹦鹉洲 金陵望汉江 姑孰溪
庐江主人妇 鲁中都东楼醉起作 牛渚矶 灵墟山
寻山僧不遇作 过汪氏别业其二 春归终南山松龛旧隐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 山在南陵铜井西五里
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 九日龙山歌 大庭库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 侍从游宿温泉宫作 邯郸南亭观妓
春日游罗敷潭 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 东鲁门泛舟其二 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
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赠别 此水旁 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秋夕书怀 感兴其五
感兴其三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 观放白鹰其二 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寻阳紫极宫感秋作 田园言怀 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南轩松
望月有怀 重忆一首 春滞沅湘有怀山中 拟古其七
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 拟古其二 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 时于落星石上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清溪半夜闻笛 庐山东林寺夜怀 观胡人吹笛 ( 观一作听 ) 题宛溪馆
题东溪公幽居 题元丹丘山居 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 莹禅师房观山海图
寄远其四 寄远其五 寄远其六 寄远其七
寄远其八 嵩山采菖蒲者 春怨 代赠远
陌上赠美人 闺情 代秋情 代寄情楚词体
寄远其一 秋浦寄内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二 在浔阳非所寄内
送张秀才从军 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 灞陵行送别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 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 送殷淑三首 送侯十一
答友人赠乌纱帽 送舍弟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 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
送郗昂谪巴中 书情寄从弟□州长史昭 都者换分 独酌清溪江石上寄权昭夷 夜别张五
寄上吴王其二 寄上吴王其三 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 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石上寄何
江夏别宋之悌 南阳送客 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王景 留别龚处士
别储邕之剡中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 别山僧 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时凝弟在席 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其一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其二
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 赠韦侍御黄裳其二 赠薛校书 赠何七判官昌浩
赠徐安宜 赠任城卢主簿 山鹧鸪词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赤壁歌送别 赠瑕丘王少府 赠临□县令皓弟 时被讼停官 名水旁 赠新平少年
赠崔侍郎 (郎一作御) 戏赠郑溧阳 赠张公洲革处士 秋山寄卫慰张卿及王徵君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 春日独坐寄郑明府 赠友人其一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 赠汉阳辅录事其一 赠汉阳辅录事其二 系寻阳上崔相涣其三
闻谢杨儿吟猛虎词因此有赠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赠易秀才 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
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 江上赠窦长史 赠崔秋浦其二 赠崔秋浦其三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 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二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三
宣城哭蒋徵君华 杂言用投丹阳知己兼奉宣慰判官 战城南 送袁明府任长沙
送客归吴 望夫石 暖酒 元丹丘歌
秋思 高句骊 宫中行乐词其七 宫中行乐词其二
来日大难 大堤曲 黄葛篇 凤吹笙曲 ( 一作凤笙篇 送别 )
白纻辞 其二 白纻辞 其三 古风其二十八 古风其二十九
雉子斑 ( 一作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 ) 幽涧泉 古风其五十三 古风其五十
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灉湖 夜下征虏亭 春日醉起言志 上清宝鼎诗(前见《东观馀论》,后见《王直
白鼻騧 少年子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此诗杨慎 游南阳清泠泉 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山鹧鸪者 赠刘都使
醉后赠王历阳(历阳,和州也) 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时久病初起作 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走笔赠独孤驸马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 句
见野草中有曰白头翁者 姑孰十咏(一作李赤诗)·姑孰溪 姑孰十咏·望夫山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古风其五十一 古风其五十二 古风其五十五 古风其三十
古风其三十三 古风其三十八 古风其十三 古风其二十五
古风其二十六 宫中行乐词其四 宫中行乐词其五 空城雀
拟古 凤台曲 豫章行 胡无人行
题许宜平庵壁 题峰顶寺 晓晴 庭前晚开花
宣州长史弟昭赠余琴溪中双舞鹤诗以言志 醉后赠从甥高镇 赠秋浦柳少府 赠崔秋浦其一
赠裴司马 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 赠卢司户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二 赠潘侍御论钱少阳 对雪醉后赠王历阳 新林浦阻风寄友人
赠崔咨议 赠升州王使君忠臣 口号赠徵君鸿 此公时被征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录临别留赠 上竹 赠卢徵君昆弟 赠郭将军 玉真仙人词
清溪行 ( 一作宣州清溪 ) 赠范金卿其一 送薛九被谗去鲁 送族弟凝至晏□ 单父三十里 土固
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 送方士赵叟之东平 赠别郑判官 送张舍人之江东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 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留别王司马嵩 游敬亭寄崔侍御 (一本作登古城望府中奉寄
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 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 江上寄巴东故人 望汉阳柳色寄王宰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一作送族弟金 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录毕归北海 录竹 送纪秀才游越 送蔡山人
送长沙陈太守其二 送李青归华阳川 送窦司马贬宜春 送羽林陶将军
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 送崔度还吴 度故人礼部员外国辅之子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 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其一(一作同王昌龄 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其二
南流夜郎寄内 思边 浣纱石上女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三
赠内 寄远其二 平虏将军妻 杂诗
寄远其九 寄远其十 题江夏修静寺 春日独酌其二
自遣 日夕山中忽然有怀 秋夜独坐怀故山 效古其二
拟古其一 鲁东门观刈蒲 览镜书怀 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感兴其四 拟古其十二 拟古其十 感兴其六
感遇其四 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 东鲁门泛舟其一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其二 游谢氏山亭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杜陵绝句
宣城青溪 (一作入清溪山) 游水西简郑明府 铜官山醉后绝句 游秋浦白苛陂二首
宴陶家亭子 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 天门山 望夫山
谢公宅 凌歊台 桓公井 商山四皓
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 望木瓜山 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秋登巴陵望洞庭 奔亡道中其三 奔亡道中其四
奔亡道中其五 郢门秋怀 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 荆门浮舟望蜀江
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王右军 姑孰十咏·天门山 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
秋日与张少府、楚城韦公藏书高斋作 对酒忆贺监二首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 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 赠段七娘 别内赴征三首 雨后望月
白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 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舍利弗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登庐山五老峰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 摩多楼子
西湖十景之苏堤春晓
"西湖景致六条桥,隔株杨柳隔株桃。"风光如画的苏堤,是北宋诗人苏东坡守杭时留下的杰作。这条绿色长堤自南而北,长达二点八公里,在苍翠蓊郁的花树丛中,隐翳着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等六座古朴美观的石拱小桥。漫步堤上,人影绰绰,树影摇曳,恍如进入神仙幻境。
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垂杨带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有理由怀疑是"束浦桥的讹传,这里是湖上观日出最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
苏堤景色四时不同,晨昏各异,而最富诗情画意的辰光,自然是春晓。当严冬老人蹒跚离去,春姑娘翩翩来临,此时你漫步苏堤,但觉柳丝轻扬,碧桃吐艳,十里长堤弥漫着绿烟彩雾。枝头上的几声莺啼,仿佛向你报道苏堤春早。此情此景,怎能不使你神迷心醉?难怪南宋画院的画家们要把"苏堤春晓"列为西湖十景之首。
西湖十景之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南宋诗人王洧有诗赞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后曲院逐渐衰芜,湮废。清康熙帝品题西湖十景后,在苏堤跨虹桥畔建曲院风荷景碑亭。遗留下来的,只不过是一处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如今的曲院风荷是一九八三年以来逐步建成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和滨湖密林五大景区。公园周围有岳飞墓庙,郭庄,杭州植物园等,组合成西湖北线常年游人密集的游览热线。
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赏荷。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中特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
迎薰阁是为游人凭高赏景而建造的好去处,登阁远眺,可见“接天碧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好风景。清风徐来,荷香阵阵,沁人心脾,化人烦忧。迎薰阁下,辟有荷文化陈列室,向人们展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以及寄寓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观照和道德追求的种种艺文佳作。
岳湖景区保存了清代康熙皇帝题书的“曲院风荷”景碑小院,那块景碑是仅存的两块康熙西湖十景原碑之一。竹素园景区近年才建成开放,它原为清初西湖名园之一,竹石亭榭,曲水萦环,清幽雅致。
滨湖密林景区则为游人准备了账篷,吊床,竹木小屋。在此可以野炊,垂钓,娱乐,聚会。
园北侧靠近岳坟商业区的位置开设有风荷酒苑,建有仿古酿酒作坊和几座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酒楼。
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这从当时以及元,明两朝文人赋咏此景的诗词多从泛归舟夜湖,舟中赏月的角度抒写不难看出,如南宋孙锐诗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诗中写道:“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留传千古的明万历年间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画中, 《平湖秋月》一图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举头望月为画面主体。
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实际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当时将这里原有的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认为良辰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平湖秋月高阁凌波,绮窗俯水,平台宽广,视野开阔,秋夜在此纵目高眺远望,但见皓月当空,湖天一碧,金风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实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骆成骧有撰有一副楹联:“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尽管平湖秋月景区范围在西湖十景景区中也许是最小的,但人们仍可以在此寻访和体味到历史古迹和文化蕴涵。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时,随着孤山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的建造,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这两“望”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笔。明万历年间,司礼太监孙隆斥巨资复建西湖旧景时,曾对望湖亭大加修缮, 文学家张岱在《西湖寻梦》中记载道:“修葺华丽,增筑露台,可风可月,兼可肆设席,笙歌剧戏,无日无之。今变建龙王堂。”
西湖十景之断桥残雪
断桥,今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江南的杭州,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断桥残雪有几种解释,较通行的说法是,每当雪后初晴,来至断桥上往西,往北眺望,孤山,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有一种冷艳之美。 又有人认为,大雪初霁,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日出映照,断桥向日桥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故以"残雪"名之。
断桥是观赏西湖雪景的绝佳处。这里地处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瑞雪初霁,伫立桥上纵目远眺,远山近堤银妆素裹,分外妖娆;而整个西湖因积雪的"勾勒",也显得格外清秀、纤细。若是坐在桥畔亭内看断桥,桥影倒浸,带以残雪,更是朗朗生姿。所以"断桥残雪"在西湖十景中是不可或缺的。
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明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 --断桥春望》称:"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
西湖十景之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前接柳丝葱茏的苏堤,北靠层峦叠翠的西山,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早在南宋时,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花港。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港侧畔建了一座别墅,称为"卢园"。园内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畜养异色鱼,于是游人萃集,雅士题咏,称为"花港观鱼",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旧时的花港观鱼只有一池、一碑、三亩地。后经扩建,全园面积近三百亩。园内景观由鱼乐观、牡丹亭和花港三个部分组成,鱼乐园是全园的主景。鱼乐园中放养着数万尾金鳞红鲤,游人在观鱼池的曲桥上投入食饵或鼓掌相呼,群鱼就会从四面八方游来,争夺食饵,泼剌跃起,染红半个湖面,洵为胜观。在这里纵
情鱼趣,真是鱼跃人欢,其乐融融。
牡丹在我国号称"花王"。杭州种植牡丹于唐朝中叶。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开元寺僧惠澄自长安获得一枝携回寺里栽种,杭州自此始有了牡丹。现在,杭州牡丹要以花港观鱼的牡丹园最为繁盛了。 牡丹割成十几个各具形态的小区。小区里面,栽种着数百株色泽艳耸峙高处的牡丹俯视,但见大大小小的花坛间红夹绿,那灿若云锦的牡丹花千姿百态,斗奇竞态妍,令人流连忘返。
西湖十景之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位于西湖南岸的柳浪闻莺公园,其前身为南宋时的皇家花园--聚景园,素以葱茏的柳色而跻身于西湖十景之列。每到阳春三月,绿柳笼烟时节,那万树柳丝迎风飘舞,宛若翠浪翻空,碧波汹涌。在那望不尽的浓阴深处,时而传来呖呖的莺啼,帮故称之为"柳浪闻莺"。在这里品茗小憩,远看湖山秀色,近听枝头莺啭,确是佳趣无穷。
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闻莺馆东面,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引种了一批日本樱花,草坪北侧铺石砌台,矗立着"日中不再战纪念碑。闻莺馆西侧,是柳浪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侧,是迁建来此的康熙御题柳浪闻莺景亭碑;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
西湖十景之三潭印月
西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湖中三岛,则是镶嵌在这颗明珠上的三颗绿宝石。 三潭印月是由三座葫芦形石塔和"小瀛洲"两个部分组成。小瀛洲是利用疏浚的湖泥堆筑而成的湖中小岛岛外又筑有环表堤埂,堤岛之间有九转三回、三十个变的曲桥相连,构成了一保湖中湖、岛中岛的园林格局。
坐船人登上小瀛洲穿过九曲桥来到"我心相印"亭,鼎立于盈盈碧水之上的三座葫 芦形石塔便映入眼帘。这里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西湖有个黑鱼精常常兴风作浪,搅扰得杭州人民不得安宁。巧匠鲁班兄妹眼看黑鱼精祸害生灵,就一决心要除掉它。那黑鱼精鲁妹长得标致,主变作个小伙子向鲁妹求婚。鲁班史妹将计就计,佯允了婚事,并雕了个石香炉做为陪嫁。迎亲之日,鲁班兄妹要黑鱼精先搬嫁妆抬迎人,黑鱼精高兴地答应了,它摆了摆头,身后就卷起一阵狂风带动石香炉往湖中跑。那石香炉滚到湖心下子就倒覆过来,把黑鱼精严严地罩在湖底,从此西湖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现在露在水面上的这三座石塔,据说就是那石香炉的三又脚。 其实,这三座石塔最初是北宋诗人苏东坡疏浚西湖时所立的,他规定三塔之内不准种植菱藕,以防西湖淤塞。至元代,三塔被毁,现在所见的三塔是明代重建的。
三潭印月,古来就是赏月胜地。每到秋夜,月朗星稀,在石塔内点燃灯烛,沿口蒙上白纸,灯光从石塔的圆孔中透出,宛如一个个小月亮,于天上倒印湖中的月亮交相辉映,于是就出现了"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奇丽景色,这也是"三潭印月"得名的由来。此时,只见月影、塔影、云影溶成一片,不说不尽的诗情画意。
西湖十景之双峰插云
双峰插云,指的是西湖南北两高峰奇红异多变的云景。南高峰在烟霞岭旁,北高峰在灵隐寺后,两峰之间层峦叠嶂,重谷回合,绵延二十余里,介从远处看去,则双峰对峙,近若几尺,兀突争雄,秀出群峰。
清晨,缕缕薄雾从山下冉冉升起,遥望双峰,恰似一对面蒙轻纱、身披蝉翼的少女,娇怯含羞,好像有意使你看不清,猜不透,表现出一种飘逸的美;在春雨霏霏或秋雨绵绵时节,山间云雾蒸腾,势如潮涌,云浓似山,山淡似云,使你云山难分,它又表现出一种雄奇的美;雨后初晴,云铺山腰,絮掩峰顶,茫茫一片,翠黛的双峰若沉若浮,时隐时现,彷佛浩瀚大海中的两个仙岛,它又显示出一种神秘的美。诡异多姿的双峰云景,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据说白居易任满离杭后,曾对朋友们说:"一片温来一片柔,时时常挂在心头,痛思舍去总难舍,若欲丢开不忍丢。恋恋依依唯自系,甜甜美美实她留,诸君能问吾心病,却是相思不是愁。"他的朋友问他究竟相思什么?他莞尔一笑,答道:"乃南北两峰,西湖一水也。" 西湖南北双峰的云景竟使大诗人相思成病,能不令人神往么?
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
此景因南屏山下净慈寺的钟声而得名。南屏山横互于西湖南岸,山上林木苍翠,秀石玲珑,且多空穴。每苍烟暮霭,万籁俱寂的黄昏,寺内几杵疏钟,山应谷鸣,传声悠远,逗人情思,所以人们就称之为"南屏晚钟",并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 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晴好日,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象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后周显得元年(九五四),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后来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刹兴教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营。净慈寺、兴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庙,形成继灵隐、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钟幕鼓,焚贝佛号,香烟烛光,南屏山从此添了‘佛国山’的别称,南屏晚钟的情韵,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岩石、洞穴 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
尤其是在天气交响混合,共振齐鸣,悠悠扬,经久不息。北宋以后,净慈寺与兴教寺一布置一衰,岁月既久,南屏晚钟的盛誉和胜况专属于净慈寺名下,净慈寺建起了绘饰华丽的钟楼,逐渐在为千年古刹最为迷人的吸引物。净慈寺钟楼历经毁建,大钟也废而复铸,最具规模的篝铸,一次是在明洪截止十一年,信持夷简禅师募休聚铜二万余斤,铸成巨钟一口,撞击声播远壑,余音缭绕。还有一次是在一九八六年,新铸铜钟高三米,口径二点三米,重喧十吨以上。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钟脊上立南无毗婆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七个佛龛。近年来,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宾、侨胞、游客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举行新年撞钟除旧迎新活动。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声响,正好是新处伊始之时。这一象征着祥和、欢乐、安定、团结的活动,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和魅力。
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
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它的诱人之处,不仅因为它是西湖南山的第一古刹,更在于有着许多与它有关的神奇传说。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西湖南岸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他与湖对岸的保淑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 1924年9月25日下午一时40分许,雷峰突然仆倒。七十多年过去了,因历史文化融入湖光山色,孕育并发展了西湖十景,西湖十景势必历史地、文休地与湖光山色相依相存。雷峰夕照的[缺席]终将仍由雷峰夕照来补全
就在陕西省内吧!经济危机爆发了,该省点花。
陕西名胜古迹
西安市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西安碑林 慈恩寺大雁塔 陕西历史博物馆
水陆庵 西安城墙 关中书院 秦始皇陵 杨虎城将军陵园 阿房宫遗址 蔡文姬墓 大明宫遗址
高冠瀑布 华清池 荐福寺小雁塔 蓝田猿人遗址 临潼博物馆 楼观台 南五台 秦王宫
青龙寺 唐代艺术博物馆 西安半坡遗址 西安事变旧址 西周丰镐遗址 兴庆宫公园 终南山 回民小吃街
书院门古文化街 化羊庙 鼓楼 钟楼 翠华山 关中八景 骊山 草堂寺
大清真寺 广仁寺 宝庆寺塔 三阳寺塔 灞桥 城隍庙 华严寺 秦陵蜡像馆
曲江旅游度假区 扁鹊墓 杜公祠 沣西车马坑 汉长安城遗址 鸿门宴遗址 户县农民画展览馆 嘉午台
鲸鱼沟 莲湖公园 汤峪温泉 仙游寺 香积寺 兴教寺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大兴善寺
八仙庵 寒窑 广新院民族村 朱雀森林公园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 白鹿原 泾渭湿地
铜川市
玉华宫 福地湖 香山寺 药王山 耀州窑遗址 香山 姜女祠 耀州窑博物馆
宝鸡
法门寺 汤峪温泉 钓鱼台 关山草原 太白山森林公园 天台山 炎帝陵 雍城遗址
张载祠 岐山箭括岭 凤翔东湖 红河谷 秦公一号大墓 民俗博物馆 青铜器博物馆 大散关
扶风城隍庙 金台观 九成宫遗址 龙门洞 五丈原风景区 太平寺塔 周公庙 周原遗址
吴山 嘉陵江源头 苏文忠公祠 渭河公园
咸阳市
茂陵景区 乾陵景区 阳陵 昭陵景区 大佛寺 北杜铁塔 开元寺塔 崇文塔
中国大地原点 于右任纪念馆 汉高祖长陵 五陵原 三原城隍庙 咸阳博物馆 咸阳古渡 杨贵妃墓
旬邑泰塔 周陵 彬塔 昭仁寺 后稷教稼台 凤凰台 陕西医史博物馆 爷台山 秦郑国渠遗址 汉甘泉宫遗址
渭南地区
少华山 风陵渡 大禹庙 慧照寺塔 寇准墓 蒙汉合文碑 明潼关城遗址 桥上桥
唐玄宗泰陵 蕴空禅院 潼关 鼓楼 玄武青石殿 毓秀桥 三河湿地 北寺宋塔 三连木牌坊
白居易故里 苍颉庙和墓 杜康泉 岱祠楼 庆安寺塔 李十三墓 张仁愿墓 来化塔
延安市
黄帝陵景区 宝塔山 瓦窑堡革命旧址 延安革命纪念馆 壶口瀑布 “四八”烈士陵园
凤凰山革命旧址 九龙泉 刘志丹烈士陵园 沙地植物园 王家坪革命旧址 王家湾毛主席旧居
杨家岭革命旧址 枣园革命旧址 谢子长陵园 清凉山景区 万花山 富县塔 石宫寺石窟 万凤塔
石宫寺 万佛寺 延安民俗文化村 洛川民俗博物馆 安塞文化文物馆 南泥湾革命旧址 钟山石窟
汉中市
洋县朱鹮保护区 蔡伦墓祠 红寺湖 洞阳宫 定军山 武侯墓 佛坪自然保护区 天台山
张岩沟风景区 王富沟溶洞群 江神庙 古汉台 南湖风景区 武侯祠 张良庙 石门
山河堰 勉县温泉 拜将台 褒斜栈道 天台寺 灵崖寺 张骞墓 五门堰
长青自然保护区 午子山 南沙河 李固墓 鸟山 大佛洞 五龙洞森林公园 兴元湖公园
榆林市
统万城 红碱淖风景区 凌霄塔 白城台古城遗址 悬空寺石窟 易马城遗址 榆林城郭 榆阳桥
戴兴寺 古城界古城遗址 归德堡桥 红石峡 新明楼 莲花池公园 盘龙寺 钟楼
金刚寺 开光古城遗址 明长城遗址 秦长城遗址 二郎山 扶苏墓 蒙古木华黎王墓
青云寺 双山堡遗址 万佛楼 西夏罗兀城遗址 镇北台 毛乌素沙漠 佳县白云观 李自成行宫
商洛地区
二龙山水库 柞水溶洞 丹凤花庙 武关 龙潭瀑布 莲湖公园 丹江漂流 三台叠翠
龙山晓日 熊耳山 商山 秦岭 大云寺 戴云山 贾平凹故居
二郎神庙 四皓古墓 仙娥峰 东龙山遗址 古镇漫川关
安康地区
兴安公园 狮王溶洞 九连洞 南宫山森林公园 八公岩 双龙溶洞群 白云寺 巴山秋池
巴山神田草原 龙王山 牛山 岚河漂流 笔架山 香溪洞景区 奠安塔 天柱山 瀛湖风景区
华山
苍龙岭 长空栈道 西岳庙 华岳仙掌 南峰落雁峰 玉泉院 大高崖瀑布 仰天池 黑龙潭
聚仙坪 迎客松 东道院 镇岳宫 纯阳观 大上方 中峰玉女峰 回心石 千尺幢百尺峡 仙姑观 柏抱槐
下棋亭 金天宫 翠云宫 华陀墓碑 七十二自长廊 希夷祠 藏龙寺 东峰朝阳峰 西峰莲花峰 北峰云台峰
华山日出 苍龙行云 北斗红叶 莲台佛影 燕子衔表 雨雾弧光 云崖神灯 地球阴影 中方仙桥 莲峰雾淞
文庙 三清殿 灵官殿 炼丹炉 群仙观 马仙庙 南天门 金锁关 天台山古庙 华山峪 张超谷 黄甫峪
窟窿岔 瓦门沟 猩猩沟 文仙峪 十八盘 飞龙梯 老君犁沟 放生池 玉泉 玉井 响水瀑 水帘飞瀑
白龙飞瀑 祝寿崖 全真岩 日月岩 罗带石 寿山石 混元石 石仙人 斧劈石 二仙下棋 希夷峡 车箱谷
秦峪 猢狲愁 鹞子翻身 青龙潭
韩城
党家村 司马迁墓祠 文庙 大禹庙 西猴山 普照寺 圆觉寺 龙门古渡
龙门风景区 魏长城 朝阳洞石窟 清水温泉 法王庙 庙后村遗址 七佛洞石窟 合阳黄河湿地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将进酒 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汪伦 咏苎萝山 塞下曲六首 静夜思
望天门山 夜宿山寺 登金陵凤凰台 长相思二首
把酒问月 独坐敬亭山 客中行 菩萨蛮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行路难 其一 送友人入蜀 渡荆门送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长干行 赠孟浩然 春思
军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
蜀道难 长门怨 送友人 白头吟
草书歌行 关山月 白马篇 侠客行
秋浦歌十七首 行路难 春夜洛城闻笛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行路难 其二 子夜四时歌:夏歌 古朗月行 古风其二十四
月下独酌其一 古风 其十九 江上吟 登高丘而望远
秋风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连理枝 金陵酒肆留别
北风行 忆秦娥 峨眉山月歌 清平乐
塞上曲 白鸠辞 怨情 日出入行
独漉篇 山中问答 江南春怀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望鹦鹉洲怀祢衡 劳劳亭 子夜四时歌:春歌 夜坐吟
子夜四时歌:秋歌 金门答苏秀才 学古思边 玉阶怨
妾薄命 结客少年场行 子夜四时歌:冬歌 采莲曲
飞龙引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乌夜啼 久别离
送别 远别离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有所思
临江王节士歌 拟古其九 古风其二 古风其三
襄阳歌 上云乐 菩萨蛮 冬日归旧山
哭宣城善酿纪叟 于阗采花 乌栖曲 句
南陵别儿童入京 寄东鲁二稚子 在金陵作 上李邕 ( 此诗萧士□云是伪作 ) 上斌下 赠从孙义兴宰铭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太华观 独坐敬亭山 清平乐
战城南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古风其十五 天马歌
扶风豪士歌 玉壶吟 梁园吟 鸣皋歌送岑徵君 时梁园三尺雪
长歌行 清平调词三首 阳春歌 箜篌谣
胡无人 广陵赠别 阙题 上清宝鼎诗
临路歌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 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 月下独酌其二 过汪氏别业其一
南奔书怀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 沙丘城下寄杜甫
夜泊牛渚怀古 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 白纻辞 其一 幽州胡马客歌
梁甫吟 行行游且猎篇 古风其二十 古风其十八
古风其三十四 横江词其一 猛虎行 ( 此诗萧士□云是伪作 ) 上彬下 去妇词 ( 一作顾况诗 )
少年行其一 结袜子 沐浴子 上清宝鼎诗
句 句 句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赠僧崖公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赠张相镐其一 时逃难在宿松山作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 登黄山凌□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越女词其三 感兴其一 天台晓望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雪谗诗赠友人
赠清漳明府侄聿 邺中赠王大 (一作邺中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 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句 别匡山 观佽飞斩蛟龙图赞
地藏菩萨赞 句 阙题 栖贤寺
炼丹井 宿无相寺 荆州歌 杨叛儿
野田黄雀行 少年行其二 听蜀僧浚弹琴 渌水曲
门有车马客行 丁都护歌 ( 都一作督 ) 上留田行 公无渡河
古风其七 秦女休行 ( 魏协律都尉左延年所作, 今拟 东海有勇妇 代关中有贤女 横江词其五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古风其一 钓滩 洛阳陌
桂殿秋 咏方广诗 题楼山石笋 句
秀华亭 赠韦秘书子春 古意 酬张司马赠墨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送别 越女词其四 宣城见杜鹃花
九日登山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登瓦官阁 越中览古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月下独酌其三 游泰山六首(一作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
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感遇其一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江夏送友人
酬崔五郎中 留别金陵诸公 江夏行 悲歌行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赠崔司户文昆季 书情题蔡舍人雄 赠钱徵君少阳 (一作送赵云卿)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题宝圌山 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赠江油尉
桃源 普照寺 兴唐寺 相逢行
寻雍尊师隐居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上崔相百忧章(时在浔阳狱)
白毫子歌 王昭君其一 王昭君其二 雉朝飞
古风其四 君马黄 从军行 君子有所思行
独不见 北上行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双燕离
殷十一赠栗冈砚 乌牙寺 桃源 阳春曲
惧谗 赠裴十四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一作秋夜崔八丈水亭送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春日独酌其一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望庐山瀑布其一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金陵凤凰台置酒 金陵其一
望黄鹤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奔亡道中其一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还题壁 秋下荆门 江行寄远
月下独酌其四 早望海霞边 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 友人会宿
越中秋怀 流夜郎闻酺不预 从军行 示金陵子 (一作金陵子词)
越女词其一 越女词其二 五松山送殷淑 送梁四归东平
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 寄崔侍御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北山独酌寄韦六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东山吟 怀仙歌 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淮海对雪赠傅霭 ( 一作淮南对雪赠孟浩然 ) 横江词其四 赠参寥子 赠崔郎中宗之 时谪官金陵
赠从弟冽 赠张相镐其二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 赠别从甥高五
赋得鹤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 小桃源 日出东南隅行 代佳人寄翁参枢先辈
中山孺子妾歌 送别 发白马 东武吟 ( 一作出东门后书怀留别翰林诸公 )
紫骝马 古风其三十五 飞龙引其二 古风其四十六
古风其五十九 禅房怀友人岑伦 相逢行二首 长门怨二首
登高丘而望远 前有一尊酒行二首 金陵歌,送别范宣 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
蔡氏五弄·渌水曲 古风其五十六 古风其四十四 古风其四十八
春日行 司马将军歌 代陇上健儿陈安 古风其三十六 古风其四十
古风其三十一 古风其二十一 古风其十四 折杨柳
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送贺宾客归越 题舒州司空山瀑布 月夜金陵怀古
寒女吟 南陵五松山别荀七 观鱼潭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赠闾丘宿松 赠僧行融 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 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 ( 一作春归桃
陈情赠友人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赠崔侍郎 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 笑歌行 ( 以下二首 苏轼云是伪作 )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口号 (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
别中都明府兄 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泾川送族弟□ 金享
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流澧州 ( 果一作杲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君一作翁)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
送杨山人归嵩山 送范山人归泰山 送韩侍御之广德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一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对酒 放后遇恩不沾 题金陵王处士水亭
避地司空原言怀 感遇其二 酬崔侍御 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时欲东游遂有此赠
江上望皖公山 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 潭在秋浦桃胡陂下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金陵其二
宿巫山下 金陵白杨十字巷 下途归石门旧居 上三峡
苏台览古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宿虾湖 虾换鱼旁 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纪南陵题五松山 (一作南陵五松山感时赠别 金陵其三 过四皓墓
岘山怀古 苏武 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九日
九月十日即事 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 登太白峰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焦山望松寥山 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江上答崔宣城 感兴其二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 咏山樽二首 ( 此首一题咏柳少府山瘿木樽 ) 观放白鹰其一 拟古其三
拟古其六 独酌 夏日山中 对酒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观猎 咏槿 白田马上闻莺
自代内赠 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一 越女词其五
送岑徵君归鸣皋山 送长沙陈太守其一 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 江夏送张丞
浔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 饯校书叔云 送二季之江东 江西送友人之罗浮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 寄淮南友人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江上寄元六林宗 寄从弟宣州长史昭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金陵白下亭留别 留别西河刘少府 送杨少府赴选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赠华州王司士
赠饶阳张司户燧 赠溧阳宋少府陟 赠嵩山焦炼师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 赠友人其二 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江夏赠韦南陵冰 赠柳圆 流夜郎赠辛判官 赠常侍御
哭晁卿衡 金陵新亭 邹衍谷 金陵听韩侍御吹笛
劳劳亭歌 在江宁县南十五里 古送别之所 横江词其六 少年行其三 ( 此诗严粲云是伪作 ) 邯郸才人嫁为斯养卒妇
短歌行 千里思 树中草 枯鱼过河泣
上之回 怨歌行 长安见内人出嫁 友人令余代为之 古风其十六 古风其十七
古风其二十二 古风其二十三 古风其五 古风其三十二
古风其四十一 山人劝酒 古风其四十九 古风其四十五
古风其四十七 古风其五十八 古风其五十四 湖边采莲妇
凤凰曲 秋夕旅怀 代别情人 怨情
捣衣篇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时流夜郎 襄阳曲 夜坐吟
咏桂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寓言三首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落日忆山中 万愤词投魏郎中 古风其三十九 古风其五十七
鞠歌行 君道曲 梁之雅歌有五章 今作一章 古风其四十二 古风其四十三
古风其三十七 古风其十九 古风其二十七 古风其六
古风其八 古风其九 古风其十 古风其十一
古风其十二 宫中行乐词其一 宫中行乐词其三 鸣雁行
陌上桑 出自蓟北门行 秦女卷衣 宫中行乐词其六
宫中行乐词其八 入朝曲 ( 一作鼓吹入朝曲 ) 秋思 对酒行
估客行 ( 行一作乐 ) 横江词其二 横江词其三 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
南都行 戏赠杜甫 送友生游峡中 春感
鞠歌行 会别离 初月 对雨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一 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 赠武十七谔 宿清溪主人
系寻阳上崔相涣其一 系寻阳上崔相涣其二 狱中上崔相涣 赠王汉阳
赠历阳褚司马 时此公为稚子舞故作是诗 赠宣城赵太守悦 巴陵赠贾舍人 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赠友人其三 赠闾丘处士 赠僧朝美 淮阴书怀寄王宗成 (一作王宗城 )
宿白鹭洲寄杨江宁 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 寄弄月溪吴山人 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
赠郭季鹰 赠范金卿其二 温泉侍从归逢故人 僧伽歌
和卢侍御通塘曲 东鲁见狄博通 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 送杨山人归天台
送友人游梅湖 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留别广陵诸公 (一作留别邯郸故人) 别东林寺僧
别韦少府 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 寄上吴王其一 别鲁颂
早过漆林渡寄万巨 题情深树寄象公 寄当涂赵少府炎 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
江夏寄汉阳辅录事 早春寄王汉阳 寄王汉阳 送王孝廉觐省
送鞠十少府 送储邕之武昌 酬谈少府 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
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 送杨燕之东鲁 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 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送梁公昌从信安北征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四 巴女词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代美人愁镜其一 代美人愁镜其二
寄远其十一 长信宫 嘲鲁儒 寄远其三
白胡桃 巫山枕障 流夜郎题葵叶 题随州紫阳先生壁
白鹭鸶 洗脚亭 醉题王汉阳厅 山中与幽人对酌
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 待酒不至 拟古其四 拟古其五
效古其一 忆东山二首 紫藤树 拟古其八
拟古其十一 感遇其三 江上秋怀 酬裴侍御留岫师弹琴见寄
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 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 酬崔十五见招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 宴郑参卿山池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其一 登锦城散花楼
登峨嵋山 登新平楼 谒老君庙 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
楚江黄龙矶南宴杨执戟治楼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慈姥竹 丹阳湖
奔亡道中其二 太原早秋 过崔八丈水亭 上元夫人
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 鹦鹉洲 金陵望汉江 姑孰溪
庐江主人妇 鲁中都东楼醉起作 牛渚矶 灵墟山
寻山僧不遇作 过汪氏别业其二 春归终南山松龛旧隐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 山在南陵铜井西五里
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 九日龙山歌 大庭库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 侍从游宿温泉宫作 邯郸南亭观妓
春日游罗敷潭 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 东鲁门泛舟其二 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
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赠别 此水旁 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秋夕书怀 感兴其五
感兴其三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 观放白鹰其二 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寻阳紫极宫感秋作 田园言怀 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南轩松
望月有怀 重忆一首 春滞沅湘有怀山中 拟古其七
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 拟古其二 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 时于落星石上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清溪半夜闻笛 庐山东林寺夜怀 观胡人吹笛 ( 观一作听 ) 题宛溪馆
题东溪公幽居 题元丹丘山居 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 莹禅师房观山海图
寄远其四 寄远其五 寄远其六 寄远其七
寄远其八 嵩山采菖蒲者 春怨 代赠远
陌上赠美人 闺情 代秋情 代寄情楚词体
寄远其一 秋浦寄内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二 在浔阳非所寄内
送张秀才从军 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 灞陵行送别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 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 送殷淑三首 送侯十一
答友人赠乌纱帽 送舍弟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 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
送郗昂谪巴中 书情寄从弟□州长史昭 都者换分 独酌清溪江石上寄权昭夷 夜别张五
寄上吴王其二 寄上吴王其三 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 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石上寄何
江夏别宋之悌 南阳送客 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王景 留别龚处士
别储邕之剡中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 别山僧 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时凝弟在席 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其一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其二
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 赠韦侍御黄裳其二 赠薛校书 赠何七判官昌浩
赠徐安宜 赠任城卢主簿 山鹧鸪词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赤壁歌送别 赠瑕丘王少府 赠临□县令皓弟 时被讼停官 名水旁 赠新平少年
赠崔侍郎 (郎一作御) 戏赠郑溧阳 赠张公洲革处士 秋山寄卫慰张卿及王徵君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 春日独坐寄郑明府 赠友人其一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 赠汉阳辅录事其一 赠汉阳辅录事其二 系寻阳上崔相涣其三
闻谢杨儿吟猛虎词因此有赠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赠易秀才 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
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 江上赠窦长史 赠崔秋浦其二 赠崔秋浦其三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 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二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三
宣城哭蒋徵君华 杂言用投丹阳知己兼奉宣慰判官 战城南 送袁明府任长沙
送客归吴 望夫石 暖酒 元丹丘歌
秋思 高句骊 宫中行乐词其七 宫中行乐词其二
来日大难 大堤曲 黄葛篇 凤吹笙曲 ( 一作凤笙篇 送别 )
白纻辞 其二 白纻辞 其三 古风其二十八 古风其二十九
雉子斑 ( 一作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 ) 幽涧泉 古风其五十三 古风其五十
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灉湖 夜下征虏亭 春日醉起言志 上清宝鼎诗(前见《东观馀论》,后见《王直
白鼻騧 少年子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此诗杨慎 游南阳清泠泉 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山鹧鸪者 赠刘都使
醉后赠王历阳(历阳,和州也) 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时久病初起作 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走笔赠独孤驸马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 句
见野草中有曰白头翁者 姑孰十咏(一作李赤诗)·姑孰溪 姑孰十咏·望夫山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古风其五十一 古风其五十二 古风其五十五 古风其三十
古风其三十三 古风其三十八 古风其十三 古风其二十五
古风其二十六 宫中行乐词其四 宫中行乐词其五 空城雀
拟古 凤台曲 豫章行 胡无人行
题许宜平庵壁 题峰顶寺 晓晴 庭前晚开花
宣州长史弟昭赠余琴溪中双舞鹤诗以言志 醉后赠从甥高镇 赠秋浦柳少府 赠崔秋浦其一
赠裴司马 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 赠卢司户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二 赠潘侍御论钱少阳 对雪醉后赠王历阳 新林浦阻风寄友人
赠崔咨议 赠升州王使君忠臣 口号赠徵君鸿 此公时被征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录临别留赠 上竹 赠卢徵君昆弟 赠郭将军 玉真仙人词
清溪行 ( 一作宣州清溪 ) 赠范金卿其一 送薛九被谗去鲁 送族弟凝至晏□ 单父三十里 土固
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 送方士赵叟之东平 赠别郑判官 送张舍人之江东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 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留别王司马嵩 游敬亭寄崔侍御 (一本作登古城望府中奉寄
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 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 江上寄巴东故人 望汉阳柳色寄王宰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一作送族弟金 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录毕归北海 录竹 送纪秀才游越 送蔡山人
送长沙陈太守其二 送李青归华阳川 送窦司马贬宜春 送羽林陶将军
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 送崔度还吴 度故人礼部员外国辅之子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 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其一(一作同王昌龄 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其二
南流夜郎寄内 思边 浣纱石上女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三
赠内 寄远其二 平虏将军妻 杂诗
寄远其九 寄远其十 题江夏修静寺 春日独酌其二
自遣 日夕山中忽然有怀 秋夜独坐怀故山 效古其二
拟古其一 鲁东门观刈蒲 览镜书怀 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感兴其四 拟古其十二 拟古其十 感兴其六
感遇其四 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 东鲁门泛舟其一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其二 游谢氏山亭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杜陵绝句
宣城青溪 (一作入清溪山) 游水西简郑明府 铜官山醉后绝句 游秋浦白苛陂二首
宴陶家亭子 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 天门山 望夫山
谢公宅 凌歊台 桓公井 商山四皓
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 望木瓜山 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秋登巴陵望洞庭 奔亡道中其三 奔亡道中其四
奔亡道中其五 郢门秋怀 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 荆门浮舟望蜀江
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王右军 姑孰十咏·天门山 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
秋日与张少府、楚城韦公藏书高斋作 对酒忆贺监二首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 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 赠段七娘 别内赴征三首 雨后望月
白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 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舍利弗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登庐山五老峰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 摩多楼子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589年
思考: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1)隋朝: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陈朝: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陈后主骄傲自大
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的意义(影响、作用)(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
(1)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同秦朝)
(2)开创了一系列的新制度
(3)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大运河
(4)为隋唐时期的空前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承上启下)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发展生产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 “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
1、开凿的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空白(图)
3、意义:
(1)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创造力
(2)大大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3)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4、评价:
积极方面:意义
消极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5、从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前近400年,是大一统国家形成以来时间最长的分裂时间。
6、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欧洲、美洲、印度洋沿岸和大西洋西岸各国间的航程。
巴拿马运河: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
7、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同之处:
(1)都结束了我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2)都制定了许多重要制度,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3)都兴建了重要工程(4)都只有2个皇帝,存在时间很短
(5)都因为暴政,引起人民的反抗
8、隋朝的灭亡:是因为隋炀帝的暴政,大运河只是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原因:
大兴土木(修建洛阳),数次对外战争(三征高丽),酷虐残暴
2、概况: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定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
2、原因:表格
3、内容:
政治上 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完善三省六部制
经济上 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也可以用实物代替)
文化上 完善科举制
法律上 修订法律、宽省刑法
民族关系 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1、唐太宗重用人才: 房玄龄、杜如晦
2、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图
3、《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4、《贞观政要》是记录唐太宗政绩和他与魏征等议论古今得失的书
5、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表格
但也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
第3课 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一、 女皇武则天巩固统治
1、加强中央集权:①重用酷吏,使用恐怖政策;
②将唐初的《贞观氏族志》修改为《姓氏录》;
③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创设殿试、武举
2、农业;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史称有“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开元盛世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2)重视吏治(3)崇尚节俭(4)改革军事、财政、漕运制度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在整个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时候)
三、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2、手工业
(1)丝织业:以蜀锦最有名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冶铸业
3、人口:唐初300多万户到唐玄宗时1000多万户
四、唐朝疆域
五、唐朝几位皇帝的顺序:
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
1、产生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2、定义: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分类: 进士(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查治理政事的能力)
明经(背诵儒家经典)四书:《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三、科举制的影响
四、衣食住行时尚
1、饮茶习俗在唐朝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唐朝人陆羽写的。后人称陆羽为“茶神”。
2、在唐朝,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有情趣,妇女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天可汗”
1、突厥:唐太宗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
西北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2、唐太宗为何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
(1)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平等对待少数民族
(2)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本民族的人来管理
(3)唐太宗待人宽厚仁慈
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是藏族的祖先
2、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
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原因:十分仰慕中原文化
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节向唐朝求婚时的情景。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
① 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② 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3、金城公主入吐蕃嫁给尺带珠丹(唐中宗)
尺带珠丹上表唐玄宗,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唐蕃“甥舅会盟碑”成为汉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三、点苍山会盟
南诏首领皮逻阁在唐玄宗支持下统一了六诏,被封为“云南王”,定都太和城(云南大理)
四、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民族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突厥 设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管理,保留原有民族习惯与生活方式 蒙古族
吐蕃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南诏 唐玄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7、民族首领名称:匈奴——单于 突厥、回纥——可汗 吐蕃——赞普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遣唐使(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唐朝与天竺(玄奘西游)
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大唐西域记》
三、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
3、发达的对外交通。(从陆路、海路可以到达亚洲、非洲、欧洲很多国家和地区。)
四、都城长安
唐都长安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会,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市建筑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三个部分。(宫城:皇帝居住的地方;皇城:中央各政府部门办公的地方)东市与西市是长安城两大商业区。(两市营业时间:中午12点到日落前半天时间。)
五、中国人被称为唐人:说明唐朝的强盛和对外国影响大。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是唐朝发明的。
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用作交易凭据的印刷品——印纸,成都、洛阳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2、《金刚经》868年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比欧洲(1423)早近600年
二、火药
1、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最初的火药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
三、高超的建筑水平
1、赵州桥(安济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比欧洲早700多年。
四、 光耀千古的诗坛
诗人 代表作 特点
李白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诗仙
杜甫 “三吏”“三别” 反映社会现实。 诗圣
1、唐朝帝王大都喜爱诗歌,进士考试也以诗歌为重要内容,这就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杜甫亲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3、白居易称李白、杜甫的诗歌“吟咏流千古,声明动四夷”。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五、雕刻艺术
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以佛教故事为主,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1、石窟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2、敦煌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1、秦朝与隋朝相似2、唐朝与西汉相似3、北宋、南宋与西晋、东晋相似
(前朝的皇族建立)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 过游牧为主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2)北宋与契丹:①北宋北伐:为了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幽云十六州),遭到失败,转而采取“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
②契丹南侵: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到达澶州,东京受到威胁,宰相寇准主战,宋真宗亲临督战,辽军进攻受挫。1005年,双方订立盟约,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双方和平往来长达100多年。
(3)澶渊之盟的内容:①双方撤军,各守疆界;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4)、对澶渊之盟的评价:对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性的和议,它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这毕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双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3、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西夏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进行贸易。
二、 碰撞中的融合(民族融合)
(1)奖励垦荒,学会农耕(2)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3)西夏还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用汉字铸造钱币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契丹 916年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汴京、东京(今开封)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李元昊 兴庆
金 女真 12世纪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
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今杭州)
1、 辽太宗推行“以汉制待汉人”,保护发展先进中原文明的政策。
2、 榷场:我国古代由国家为征税而设立的边境贸易场所。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1、1115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建立 金 政权,定都会宁。
2、“靖康之变”: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并掠走宫廷仪仗、天下府州图、典籍、天文仪器、乐器及大量珍贵财物,北宋灭亡。
3、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定都临安。
4、岳飞和韩世忠是当时著名的抗金将领。由于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5、1140年,郾城大战,南宋VS金
6、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的意义:有效的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
7、三个抗金英雄:李纲、岳飞和韩世忠(不要说成民族英雄)
8、南宋时,北方民众自发组织的抗金义军主要是王彦领导的八字军。
9、绍兴和议:1141年
南宋向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并给金岁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0、金朝变革女真习俗(民族融合)
(1)目的:为了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统辖管理。
(2)内容: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鼓励与汉族通婚,在生活习俗上向汉族靠拢。
11、杨家将抗辽(北宋,辽);岳飞抗金(南宋,金);文天祥抗元(南宋与元)
12、“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反映出民众对岳飞的崇敬和对奸臣的憎恶。
13、南宋、北宋的共同点:①给少数民族纳岁币(都要给金)②两宋都有:金、西夏
③都被少数民族消灭
第12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开始于:三国时的吴国(魏晋南北朝);最终完成是在:南宋。
2、“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两宋时期,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并且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苏:苏州,湖:湖州)
3、原因:(1)为躲避战乱,北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技术、工具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3)优越的自然条件(土地肥沃,雨水较多)
(4)南方统治者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5)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两宋时的经济发展
农业:①劳动力大量增加(人口超过一亿);②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秧马的作用: 坐在上面比弯腰劳作节省体力,还能加快速度)③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④引进新的农作物—占城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手工业:①人们把煤称为石炭,并且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② 同时在金属冶炼中,铁和铜不论质量还是产量,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宋朝铁的产量大致相当于18C欧洲各国 产量的总和。
③陶器制造业发展到新阶段,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
④宋代手工业部门已有商标、广告意识。
商业:
①城镇的兴起②纸币的出现和使用
海外贸易:①在重要港口设三蕃:蕃坊、蕃市、蕃学,②政府专门设立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③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广泛, 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④泉州是全国第一大港。
1宋代由于推广优质水稻品种占城稻,使得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2宋代瓷窑有五大名窑,在北宋景德年间兴起的最著名的瓷都——景德镇。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4北宋,煤不仅用于冶铁、制瓷业,在都城东京大量用于居民生活。
5宋代海外贸易兴盛,
材料题: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 国家根本,养给东南。
(1) 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苏州、湖州 水稻
(2) 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在什么时候
南宋
(3) 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经济重心在南方,南方超过了北方。
(4)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6.坊:居民住宅区;市:商业区。唐朝时坊是分开的,北宋时,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并且 出现了早市、夜市。
7.纸币产生的原因:商业的繁荣和内外贸易的兴盛。
纸币产生的意义:轻便、便于携带,有利于商业的繁荣;是世界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8、“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的主要目的是讽刺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