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最先提出。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活跃在华夏大地。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古都——地处现河南安阳的殷都,而他们在婚礼习俗上的建树,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热所掩盖。
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特别是周武王的兄弟、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对周代礼制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他制作礼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等统统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周礼》(又名《周官》),本为一官职表,后经整理,成为讲述周朝典章制度的书。《周礼》原有6篇,详介六类官名及其职权,现存5篇,第六篇用《考工记》弥补。六官分别称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其中,天官主管宫事、财货等;地官主管教育、市政等;春官主管五礼、乐舞等;夏官主管军旅、边防等;秋官主管刑法、外交等;冬官主管土木建筑等。
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周朝礼仪制度的重要方面。吉礼,指祭祀的典礼;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节;军礼,主要包括阅兵、出师等仪式;嘉礼,包括冠礼、婚礼、乡饮酒礼等。由此可见,许多基本礼仪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此外,成书于商周之际的《易经》和在周代大体定型的《诗经》,也有一些涉及礼仪的内容。
在西周,青铜礼器是个人身份的表征。礼器的多寡代表身份地位高低,形制的大小显示权力等级。当时,贵族佩带成组饰玉为风气。而相见礼和婚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等“六礼”)成为定式,流行民间。此外,尊老爱幼等礼仪,也已明显确立。
4、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前221年,东周时期)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仪礼》与前述《周礼》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他倡导的“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彼此尊重。总之,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和民贵君轻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主张”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
荀子(约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荀子指出:“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大略》)荀子还提出,不仅要有礼治,还要有法治。只有尊崇礼,法制完备,国家才能安宁。荀子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倡导学而至善。
5、礼仪的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
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3、《宰相刘罗锅》)。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汉书•董仲舒传》)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况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
汉代时,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礼记》共计49篇,包罗宏富。其中,有讲述古代风俗的《曲礼》(第1篇);有谈论古代饮食居住进化概况的《礼运》(第9篇);有记录家庭礼仪的《内则》(第12篇);有记载服饰制度的《玉澡》(第13篇);有论述师生关系的《学记》(第18篇);还有教导人们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第42篇)等。总之,《礼记》堪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仪汇集,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
盛唐时期,《礼记》由“记”上升为“经”,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两本为《周礼》和《仪礼》)。(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宋代时,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道学、佛学思想的理学,程颐兄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二程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的间。”(《二程遗书》卷五)“礼即是理也。”(《二程遗书》卷二十五)朱熹进一步指出,“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谓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间。”(《朱子文集•未垂拱奏礼•二》)朱熹的论述使二程“天理”说更加严密、精致。
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在大量家庭礼仪著作中,以撰《资治通鉴》而名垂青史的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的《涑水家仪》和以《四书集注》名扬天下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的《朱子家礼》最著名。
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日趋繁多。
6、 礼仪的衰落时期(公元1796-1911年)
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烦琐。例如清代的品官相见礼,当品级低者向品级高者行拜礼时,动辄一跪三叩,重则三跪九叩。(《大清会典》)。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生。古代礼仪盛极而衰。而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时期的陆军便采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等,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等。
7、 现代礼仪时期(公元1911-1949年,民国时期)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公元1866—1925年)火速赶回祖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和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
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民间。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领导的苏区、解放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及移风易俗,进而谱写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8、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礼仪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年)
1949年至1966年,是中国当代礼仪发展史上的革新阶段。此间,摒弃了昔日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愚忠愚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2) 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
1966年至1976年,中国进行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使国家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损失,也给礼仪带来一场“浩劫”。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作“封资修”货色扫进垃圾堆。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
(3)礼仪复兴阶段(1977年-至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新的全面复兴时期。从推行文明礼貌用语到积极树立行业新风,从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到制定市民文明公约,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岗位培训、礼仪教育日趋红火,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公共关系报》、《现代交际》等一批涉及礼仪的报刊应运而出,《中国应用礼仪大全》、《称谓大辞典》、《外国习俗与礼仪》等介绍、研究礼仪的图书、辞典、教材不断问世。广阔的华夏大地上再度兴起礼仪文化热,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又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潮。
中国军礼是在俄式军礼和德式军礼的基础上改进的,右手从胸前抬起,右臂要与肩一样高,五指合拢,手掌心向下,手掌中指微贴太阳穴位置;每次看到我国军人敬礼时,都感觉得很帅气,
手掌朝正面举起的英国陆军式敬礼,手掌外翻的含义是手中无武器,以示安全,后来英国空军也沿用这样的军礼
但是海军因为修理船只设备仪器的缘故,手上经常有油污,也有说水手的手经常受伤,有很多伤疤,出于礼貌,英国海军采取了手掌向下的军礼
美国的军礼深受英国海军影响,手掌向下,而非向外
法国军队也像英国陆军一样敬礼,也是把手向着对方敬礼
印度三军的军礼都不一样:陆军沿用了英国陆军的军礼,掌心外露;印度海军的军礼,则是手掌向下的,和英国海军一样;印度空军,过去和印度陆军是一样的,但在2006年3月,印度空军发布了自己的独特军礼-45度角
澳大利亚军礼与英国陆空军礼十分相似,右手紧贴帽檐,手心外翻,其军礼与众不同的是,敬礼时慢抬快放,抬手的速度要比放下的速度慢,敬礼时长一般为快速行进步伐的节奏三步内完成,约15秒
波兰陆军的敬礼方式为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其他三指握拳,展开的两根手指,意味着荣耀和祖国
以色列军礼有两个特征,第一是手比较向前,第二是军人在营房内通常不敬礼,只有在重要场合才行礼
朝鲜军队的敬礼方式为右手手指并拢掌心向下,食指靠头
俄罗斯的敬礼方式是仰头45度,手掌心向下,手指举到太阳穴位置
二战时德国“纳粹礼”又称“德意志礼”,方式为高抬右臂45度,手指并拢向前,意为“德意志及其人民和利益高于一切”,现在这个手势在许多国家都是被立法禁止使用
现在德国军队的标准军礼
是的。
先说它的由来。因为巴顿的马术和剑术都是国手级的,所以直到他当上将军后也一直马鞭不离手。他很喜欢朝别人拿马鞭捅下钢盔,然后往前一甩表示敬礼,这显示出他典型的西部牛仔风格。后来他的这种敬礼方式被艾森豪威尔、布莱德雷、麦克阿瑟等人接受,从而演变为美军的军礼。
巴顿式军礼动作:右手食指、中指并拢,屈其余三指,还礼后指向右上方。
PS:巴顿式之所以能够得以流传和推广,主要跟美军向来纪律松散有关。美军之前也有过较为正规的军礼(动作)规定,比如其海军礼(右手握拳,拳心贴在心口)。但执行起来却不是很得力~~而随着巴顿这颗将星的升起,其个性和一些行为逐渐成为美军普通士兵们模仿的对象。由此,巴顿式军礼逐渐在美军中普及开来~~
军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代在古罗马帝国庞大的骑兵军团里就已经有了军礼的雏形每当帝国的骑士们策马相遇时,都会相互举起头上戴的面甲,据说这一方面是为向对方表示敬意,体现骑士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出自己的脸部,以免被对方所误伤到了11世纪,欧洲各国的骑士们大都去掉了面甲,举面甲的传统也慢慢演变成脱下头盔或帽子以示敬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其代表人物克伦威尔领导的新式军队,正式把脱帽致礼这时候的英国军人相互敬礼时,手心向外翻,用以向对方表示自己手中没有武器,同时两腿并拢呈示其军人的气魄这种军礼形式,最先从英国陆军开始然后传到了海军和以后的空军法国军队也先后实行了这一新式军礼不久,这种军礼又传到了美国,进而逐渐传到了全世界目前世界各国军队的军礼虽然各不相同,但举手接触帽檐致敬的这一表示形式却都是通行的
这是持枪礼
就我军而言,常用的敬礼方式包括:举手礼、注目礼、持枪礼。虽然在条令中对于这三种方式的使用场合和敬礼方式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仅有前两种敬礼方式为全军统一,而持枪礼各部队可能有所不同。以使用56式半自动步枪为例,按照条令规定,行持枪礼时,应当右手用力将枪身提至身体前方,左手移握弹仓部位,但实际上,很多部队的持枪礼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有的部队的持枪礼就是成立正姿势,右手保持持枪姿势,左手变掌,向右上方提举至右胸前,小臂与身体平面、地面平行,掌心向内,指尖略触枪刺顶端(bear_writer 所见到的,很可能就是这种敬礼方式的变形)。但是这种持枪礼主要限于营院正门卫兵使用,如果遇到上级领导视察,检阅部队时还是要按照条令来的。
军礼是军人与军人之间相互的一种敬礼,在中国部队有有明确规定,军人在行军礼,应该身穿军装,若对方为普通人,不需要敬军礼,只需要握手或称呼姓名等方式。
军礼:
1旧时指军中的礼仪。西周五礼之一,是用于征伐,是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2军人的礼节;军中的礼节。包括举手礼、注目礼、持枪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