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嫁女习俗

陕北嫁女习俗,第1张

1、嫁妆

女方父母会为自己的女儿准备陪嫁钱,如果女方嫁的比较近的话,女方父母还可以为女儿陪嫁家电,同时,女方的洗漱、衣服、鞋子,都由女方家长准备,必须是双份儿的。

2、迎亲队、放鞭炮

一般而言,新人在举行婚礼前,新郎新娘双方不能见面,第二天早上新郎带着迎亲队伍,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来到新娘家迎娶(虽然现在禁止放鞭炮了,但祝福仍在)。迎娶交通工具由以前的花轿到现在的汽车、马车或自行车所取替。

3、压轿

老主家互相交代后,新郎要求婚,单膝下跪,送上手捧花,新娘点头后方可抱着新娘上花车。轿夫抬上新娘刚要起步,新娘的弟弟又来挡道,并坐入车中陪姐姐走一段路,娶亲人给红包后才下来。

4、回门

结婚后新娘要和新郎一起回娘家(居住相同天数),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回门算是婚礼的收尾了,在婆家和娘家对住的天数因地方差异也各不相同。

5、彩礼

给娘家的彩礼钱,比较吉祥的数字,彩礼多少一般根据男方家庭条件而定,如8千8,4万8,6万8,8万8等等。给女方彩礼的时候,女方适当会退点儿彩礼。

“别看我老婆长得不是很好看,但娶了她那可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她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数不尽的好运气。”如今已经快七十岁的高连福在一次交谈中这样说道。这位北京土生土长的、去到陕北下乡插队、娶了个陕北老婆的老人,为什么会有此一说?为什么他提起自己老婆时总是满脸的幸福?就让我们一起,聆听高连福的知青故事。

虽说是知青,但是高连福总说自己是个另类的知青,因为他不像其他知青一样,有文化、有文凭。1952年,高连福出生在北京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之中,他的幼年时期生活也并不十分幸福,年仅十岁,小小年纪就没了母亲的呵护,家里只能依靠父亲支撑起来,家里还有一个六岁的小妹妹。

为了帮父亲减轻负担,尽管很想读书,高连福还是选择了辍学,一方面可以照顾妹妹,另一方面还能做些小工补贴家用。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在高连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64年,等到妹妹上小学之后,父亲也因为工作时间的调整而能够兼顾家里了,于是高连福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变多了。父亲带着他,开始了拜师学徒之路。高连福去了一家饭店做学徒,一开始是从苦力做起,砍柴、挑水、搬货,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搞来诺夫也照样干得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于是慢慢地,师傅开始让他接触到一些后厨的工作,给大厨打下手,切配菜什么的。高连福不论什么活计都踏实肯干,再加上人也不笨,师傅是越来越喜欢他,越来越愿意教他,他开始接触一些面点、炒小菜这样的工作了。

眼看着日子是越过越好,奈何高连福这运气属实有点不好。在他十六岁这一年的一天,本来在后厨按部就班忙活着的高连福,突然发现前院一阵骚动,他立马跑出去,一看究竟。

原来是他的师傅被一位诨名叫王胖子的大厨撂倒在了地上,乍一看到这个场景的高连福以为是师傅受了欺负,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将手中还拎着的泔水桶往王胖子头上砸去,兴许是力道没控制好,王胖子直接晕倒在了地上。

围观的众人急忙将王胖子送到了医院,此时高连福吓得不行,师傅也告诉他两人当时是在闹着玩,没料到高连福会突然来这么一下子。高连福一面觉得对不起王胖子,一面害怕连累了师傅,一面又担心自己之后的日子何去何从,一时之间整个人都没了主心骨。

在派出所做完笔录之后,高连福直接被送去了看守所,行政拘留十五天。虽说这十五天的时间不算长,但是高连福才十六年的人生就此留下了案底,不仅被饭店开除之后找不到工作,还说不准会对他之后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案底对生活的影响真的太大了,高连福尝试找了好多工作,无一例外都碰壁了。本来家境就不好,如今自己又成了父亲和妹妹的累赘,这叫高连福怎么能不忧心?父亲看在眼里,也是急在心里,街道干部三番四次地旁敲侧击,也给这个家庭增加了不小的压力。或许是命运也觉得苛待了这个可怜的小伙子,终于给他一点好脸色了。

街道上有个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机会,好不容易有了转机,高连福的父亲立即为儿子报了名,让他去陕北的农村插队落户,成为一名知青。

1969年1月27日,与十三名北京知青一起,高连福开启了自己的知青生涯,这时的他也许还不知道,这段生涯将会影响他一辈子。小学没毕业、文化程度低、身上有案底,此时的高连福,是极度自卑的,在被分配到康家山第一生产小队落户之后,他几乎很少与人交流。知青们临时落点的地方,是康家山大队一所废弃的小学,在这里,大家需要生活自理,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承担的活计。

在知青队为大家煮饭的阿姨,夫家姓刘,丈夫身上有残疾,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儿,名叫刘玉英。玉英生得皮肤黝黑,五官虽然不丑但也并不十分出彩,容貌可以说是中下等,但是为人十分开朗热情,又勤快又能干,眼里有活,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像小太阳一样的女孩子。

高连福与刘玉英相熟的契机,是为知青队挑水的问题。玉英常常主动帮着大伙儿挑水,高连福看着一个小姑娘去干重活哪里好意思,于是他便跟玉英一同前往,一来二去,两个人互相告诉了对方自己的名字,也渐渐熟悉了起来。知道了挑水的地方后,高连福便说什么也不让玉英去了,自己承担起了为大家挑水的任务。不仅如此,玉英家庭困难,高连福就带着大家多多地帮衬,为刘家打柴挑水,尽量减轻一点玉英母女俩的负担。

时间流逝得飞快,转眼一年过去了。1972年,慢慢地开始有招工名额落到康家山大队,高连福本也想要参加招工,可是后面还有考试,还有政审,身有案底的高连福,别说回城了,就是连当工人的资格都没有。要说不沮丧是不可能的。看着身边的队友一个个都能够通过招工,离开农村回到城市,高连福的心里是一天比一天着急,奈何他现在也是无计可施。

看着高连福干着急,玉英常常在一旁劝慰:“没关系的,日子那么长,总还有机会的,老天爷是不会辜负像大哥你这么努力的人的。”贴心的玉英不仅为高连福带来了语言的安慰,还亲手为他纳鞋底、做布鞋、做好吃的。于是两个人,渐渐从熟识,到互生情愫。

自由恋爱的两个人,既然互相喜欢对方,慢慢地也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双方的家长和朋友也都非常支持。高连福的父亲和知青朋友都知道他文化程度不高,而且还留有案底,想要自己回城里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在康家山大队安家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刘玉英的父母对于女儿要嫁给城里来的知青这件事自然也是乐见其成的。于是,这样一桩各方都祝福的婚事都成了。

1977年,过了正月,高连福就正式迎娶了刘玉英,组建了两个人的小家庭,他这一生的幸福,就此开始了。如果说高连福的前半生都是坎坷不顺的,那么从迎娶刘玉英开始,命运的天平似乎就渐渐偏向了他这一边,他不仅迎来了玉英,也迎来了自己这一生的好运气。

高连福与刘玉英成婚之后,二人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两人都是踏实勤快的性格,又都是干活的一把好手,生活当然是会蒸蒸日上的。高连福对刘玉英说:“感谢你让我知道了家庭的幸福,给我带来一个完整的家。”本以为平淡却温暖的日子就会这样一直过下去,直到1977年的秋天,一辆从城里来的吉普车,打破了夫妻二人平静的生活。

车上下来的人,是延安地委的干部马德康,他与刘玉英的爷爷刘志强,曾经有过一段救命的渊源。当年才23岁的马德康,是一名红军战士,在渡过黄河的时候,不小心被湍急的河水卷入到了其中,眼看性命不保的时候,是一位本地游击队的交通员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救下了他,可是这位老乡却不幸牺牲了。马德康只知道,这位老乡叫刘志强,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寻找救命恩人的家人,如今可算是找到了。

为了报答当年的恩情,马德康承诺尽力帮助刘玉英一家解决困难,而刘家人都认为,自家孙女婿的工作问题就是如今的头等大事。“北京来的知青,在大饭庄当过学徒,可有本事呢!”这是刘家人向马德康描述的情况。于是一个星期以后,高连福就被调到了县里面的机关食堂做厨子,可别小看了这个工作,高连福从此拥有了正式的职工待遇,端的是国家的饭碗,正规的知青招工,再没有人敢说三道四。

1983年,刘玉英也通过招工,拥有了一份城里的工作,而此时的高连福,已经晋升成为了机关食堂的管理层。两口子的日子,才是真真正正地红红火火。

一切问题解决的契机,都是刘玉英的爷爷当年救下的那名干部。刘玉英不仅带给了高连福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还给他生了乖巧的孩子,他的工作问题,也因为刘玉英的家庭渊源迎刃而解。也难怪,高连福常常对旁人夸起自己的老婆:“她虽然长得不好看,但确确实实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星,更是我家里最珍贵的宝!”

人的一生中,总能遇到些贵人相助,这些贵人里面,也总会有一个人,是你这辈子最大的福星和运气。对于高连福来说,刘玉英就是这样一个人。

两个善良勤劳又孝顺的人结合在了一起,共同为建设这个小家努力,那么这个家庭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如今的老两口,儿女双全,生活富足,不缺快乐自由,也不缺天伦之乐。

每当回忆起当年上山下乡当知青的经历,高连福都感慨万千。幸好父亲送他去插队,幸好他当时够勤快,幸好遇见了玉英,幸好和玉英两情相悦。这段往事,现在回想起来,除了一开始的劳累和辛苦之外,又带上了许多浪漫和幸福的滋味。高连福难忘的知青年华里,因为有了刘玉英这颗福星,而变得熠熠生辉。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感觉人这一辈挺不容易的,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候,但是走的每一步,都会留下痕迹,有时候我们会感叹命运的不公平,但是当我们看到那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病人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感觉到自己是幸福的,当我们感觉人生太苦的时候,我们去看一看,那些负重前行的家庭,他们是怎么样度过艰难的岁月。

有时候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咬牙坚持下去,我们不能退缩,因为我们无路可退,所有我们经过的苦难,都将会是最美好的记忆,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生活总要一天天过。

人生的路很漫长,也许我们现在所经历的苦难,都是别人曾经经历过的,或许他们所经历的,远远要比我们经历的艰难十倍甚至百倍。

在我遇到的留守知青中,徐大海就是其中一位。

记得前几年做一次采访,就是关于留守老知青的,这些年一直在寻找有关老知青的下落,想着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成一本书,在我了解的老知青中,徐大海是其中最悲惨的一位,他的人生经历让我肃然起敬。

徐大海出生在军人家庭,高中毕业之后就插队来到了陕北姚家岭,从小梦想长大要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徐大海,因为插队到了陕北,他的人生轨迹也发生了改变。

在陕北插队的时候,徐大海被招到了刘家湾煤矿,当时能去煤矿上班,相比于在农村种地要好很多,可是这次去煤矿上班,彻底改变了徐大海的一生,在刘家湾煤矿上班不久,煤矿就发生了坍塌事故,徐大海左腿被压了,虽然经过治疗左腿是保住了,但是也落下了残疾,从此徐大海走路就一瘸一拐,这次经历对徐大海打击很大,因为他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了,之后徐大海又回到了姚家岭。

因为腿脚不方便,徐大海被安排去了县农场当了一名护林员,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一辈子,在做护林员期间,徐大海经过介绍认识了,比自己小三岁的农村姑娘李爱玲,李爱玲没有读过书,但是勤快能干,有着陕北姑娘的朴实和善良,原本打算打一辈子光棍的徐大海,却没有想到会有人看上自己,因为自己不是一个正常人,徐大海心里也产生了一些自卑,还好李爱玲并没有嫌弃徐大海,两个人很快就结婚了。

婚后的生活对于徐大海来说,有过短暂的幸福,婚后第二年李爱玲给徐大海生了一个儿子,因为当时条件有限,李爱玲是快要生产的时候,才被送往的医院,孩子出生的时候因为缺氧,出生之后没多久就被确诊为脑瘫儿,这对徐大海来说简直是致命打击,但是作为父亲徐大海并没有放弃,徐大海四处求医积极治疗,但是孩子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

徐大海并没有因此放弃,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徐大海教孩子自己走路,教孩子说话,陪着儿子做康复训练,直到孩子6岁的时候,才教会孩子说第一句话,而孩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

徐大海哭了,这背后的付出只有徐大海自己一个人清楚,孩子的一声“爸爸”让徐大海看到了希望,他每天依然坚持给孩子做康复训练,孩子的病情慢慢也好了许多,自己能够写字,会说话了,也能自己一个人走路了,徐大海感觉到非常欣慰,但是孩子还是一直需要有人照顾。

2010年徐大海退休了,虽然一个月只有几千元退休金,但是对于一家三口来说勉强能够生活,可是在2012年老伴李爱玲患上了脑中风,整个人因此也瘫痪了,徐大海一边要照顾老伴,一边要照顾自己的儿子,对于一个60多岁的老人来说真的有点吃力。

现在徐大海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老伴能够早点康复,自己身体能够再硬朗一点,有更多的时候来陪伴家人。

徐大海可能只是无数留守知青中的一员,在那个年代,他们也曾经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徐大海比起来,感觉自己已经过得很幸福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2690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5
下一篇2023-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