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乡村的潮汕村庄——血脉连成的聚落

潮汕乡村的潮汕村庄——血脉连成的聚落,第1张

潮汕,自古有中秋节有拜月的俗,但拜月是潮人妇女和孩童的事。“女不祭灶,男不圆月”,古已成例。潮人拜月称为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称为月娘。妇女拜月的重要心愿还在寻找一个好夫婿。潮汕有一首民谣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

  在潮汕,中秋节将到来的时候,各家各户的主妇便忙着用糯米碾成粉末儿,然后掺上白糖浆搅匀,再用一个个木模子,把它们压在镂凹进去的部分里面。压结实了,磕出来,便成了一块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月糕”。“月糕”花纹漂亮、清白如雪,一些动物形状的月糕更令孩子们爱不释手。此外,还有一种用花生炒熟了加麦牙糖捏成桃形的“地豆桃”,尤其香脆无比。中秋节当天下午,家家户户还要祭祖。所以一些人家中秋节这天一大早,甚至提前一两天就开始忙开了。卤鹅、做果、购买贡品,忙得不亦乐乎。

   当三五之夜到来、玉兔东升时,人们就将大方桌摆在院子中央,然后,拿两根甘蔗在方桌上扎一个拱门,称为月宫门。祭月时,常让小孩子供上新买的文具——笔、课本和书包等,祈求“月娘”保佑孩子读书聪明,成绩优秀。并撮一点香灰,慎重地包在红纸上,然后用刚从井里打上来的“井心水”送服,说这是“月娘”恩赐的“仙丹”,喝了能使人变得聪明、健康。听众朋友,您是否记得您的母亲将您的新文具放上祭坛那虔诚的表情呢?那是母亲对子女最真诚的祷告,希望“阿娘”能保佑自己的子女学业有成,出人头地啊。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可是父母们的期盼。他们会从祭坛取下一点烟灰,小心冀冀的用心包住,泡在“井心水”,让小孩喝下。说那是“阿娘”赐予的灵丹妙药,喝下后会机智灵敏。这样的说法虽不可信,但这却反映了长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夜漫步潮州城乡,还能听到咚咚咚的谜鼓声和悠扬的弦乐声,人们穿梭于各个街道、社区的灯谜台,驻足在凉亭内、祠堂前听潮乐,热闹非常。

   暮色降临,玉兔东升,潮人赏月的活动也就开始了。中秋赏月,根据各自不同的爱好和条件,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潮人或设家宴于月下,为孩子们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古老的神话故事,共赏天伦之乐;或陈月饼、酒馔、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油甘、橄榄、香蕉、芋头等食物于庭院、楼台,全家人在银色的月光下一面聚谈,一面品尝节日的佳品。拜月都在露天,城市楼上居民则在阳台天台,面向月娘。假若碰到“云盖中秋月”的情境,也要等着有点月光才祭拜,总盼望月娘能给光彩。在农村,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粉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用柚牙装扮白鸽等等,在汕头则较少见。现代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购物方便,不象从前工巧。或争先占坐酒楼玩月,以先睹月色为快;或到汕头港湾、中山公园、金砂公园等地驾轻舟泛江海作月夜之游;或徘徊于街市,以睹节日晚市热闹的场面;潮人的妇女们也盛装出游,互相往来,嬉戏在在月光下。

推荐参考:

一、选择风水

旧时,在潮汕农村,人们对建造住宅十分讲究。从选择风水、动土建筑、上梁落成到进宅居住,都有一系列的习俗活动。

在潮汕人心目中,风水的好坏,关系到一家人的前途、命运、祸福、成败。因此,选择风水是建宅前的一件大事。“择风水”主要是察看这地基有没有“气”。潮汕风水学对于“气”的重视,包含着一个科学道理。“气”之说是从云气、水气、烟气以及人的呼吸之气概括而来,与生命有很大关系。人体内之气保持生机和力量,使身心得以持续的稳定,大地之气维持万物生长和代谢。故风水对“气”才特别重视,引出“天气”、“地气”、“阴气”、“阳气”、“风气”、“水气”等说法,实质上是追求人身的小宇宙之“气”与周围环境的大自然宇宙之“气”相协调、统一,以保证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平和,从而有能力获得“滚滚财源”。因此,选择风水时特别忌讳“死气”、“煞气”、“泄气”、“漏气”。

如何察看住宅的“气”呢,主要在于察形:气者,形之微;形者,气之著。气隐而难知,形显而易见。地有吉气,土随而起,化形之著于外者也。气吉,形必秀润、特达、端庄;气凶,形必粗顽、欹斜、破碎。这就将抽象的“气”与自然环境的具体形态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人要认真深入地观察自然形态,便可知“气”之吉凶顺逆,从而推导宅的祸福,选出佳地来。

如何看形潮汕人通常会请专于此术的风水先生。其实,风水先生察看地形,也不外乎按照所谓的“地理五诀”━━龙、穴、砂、水向来看。“地理五诀”是风水先生选择风水的理论要诀。其实就把自然环境归纳为龙、穴、砂、水四大类,根据这四大类本身的条件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决定建筑基址及位置方向。所以对这四大要素的考察和踏勘构成了风水活动的主要内容:宅址如果近山地,则要求这山势饱满而且平缓,不宜太过陡峭;如果近水,应该是有源之水,也不能径直流去,这才能“聚财”。

二、破土动工

选好宅基后,要在上面砌一小神龛,置香案供土地伯公(土地神)。破土动工前,要举行“许土”仪式:即用三牲或五牲,纸钱祭拜土地伯,祈求保佑。设置土地神位之后,从破土开始,就必须以简单祭品(或糖果或饼干)祭祀

动土时忌挖到棺材、尸骨,因为如果挖到这些,意味着这地方曾经作为“阴宅”,惟恐其灵魂不散,有所骚扰。因此,每当碰上这种情况,就焚香烧纸钱,恭恭敬敬将其迁到别的地方,不可乱扔。

另外,禁忌挖到“太岁”,《论衡难岁》对此已有过记述。按过去记载“太岁”主凶的书籍,以《续夷坚志》、《酉阳杂俎》描述最为绘声绘色。元好问的《续夷坚志》载:许州人何信叔,他父亲死了,找了一个地方埋葬。当他带领仆人挖地时,挖出了一块肉块,如同面盆那么大。众人十分恐慌,连忙又将它埋上。不久,何信叔就死了。再不久,他的妻子以及亲属一共死了十多人。认识的人都说这是他们冲撞上了太岁土。《酉阳杂俎续集》卷二也载:墨县一带有一个叫王丰的,同他兄弟几个人都不相信有“太岁”的说法,曾经在“太岁”的方位上挖坑,挖到一块肉块,大如斗,蠕蠕而动。于是王丰兄弟便将肉埋上,但怎么也埋不住,王丰等十分害怕。过了一夜,这肉块居然塞满了庭院。王丰兄弟以及家人在几天内都得了暴病而死。

为了避邪祛灾,人们除了设置土地神位外,还产生了一些禳解镇邪的方法,就是我们常见的:在宅基地上树立一块“石敢当”的石碑。有时候整个村子也会树石,这“石敢当”便常常设置在村落入口处,河边或池塘边,或者门前巷口,三叉路口的直冲处。

关于石敢当的来历,有这么一个传说:黄帝时代,蚩尤残暴,头角无人能敌,所向之物,玉石难存,黄帝屡遭惨败。有一次蚩尤登上泰山,在泰山上自称:天下谁敢当

蚩尤的狂妄激怒了女娲,女娲遂投炼石以制其暴。上面镌“泰山石,敢当”,终致蚩尤溃败。黄帝乃遍立“泰山石敢当”,

蚩尤每见此石,便畏惧而逃,后在涿鹿被擒,囚于北极。从此“泰山石敢当”便成了民间辟邪神石。又有一说源于周朝,石敢当即是神名“石将军”。因姜子牙辅佐西岐文、武二王灭商纣有功,死后被谥封为“泰山━━石敢当”,其神权主执守鬼门关道。因东岳泰山雄伟富有神气,被视为具有无边法力的神,能镇压任何厉鬼,此后便衍化为驱邪之神。又据《姓源珠玑》载:五代刘智远的手下有一员猛将,叫做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是一员福将。因此石敢当死后,后世人凡桥路冲要处,必刻石志书其姓名,以捍卫居民。因此后人有诗赞曰:“甲胄当年一武臣,镇安天下护居民。捍卫道路三叉口,埋没泥土百战身。”

这些传说被风水先生抓住,加以利用,于是就使这一块石头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鲁班经》曰:“凡凿石敢当,须择冬至日后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此十日乃龙虎日,用之吉。至除夕用生肉三片祭之,新正寅时立于门道,莫与外人见,凡有巷道来冲者,用此‘石敢当’”。

三、上梁入宅

新宅的建造过程中,如果要立门柱、上大梁,都必须在下面铺上一块红布,包上几枚铜钱。红布用意在于辟邪,而钱币则意味着招财进宝。

新屋落成后,在搬进去居住前必须举行“净油火”和“谢土”仪式。“净油火”时,先用一口大铁锅煮沸一锅花生油,由一人用铁叉托起,一人端酒,进入房子正中,端酒者即喷酒下锅,只见酒落火起,浓烟滚滚。净油火的路线由上而下,先内后外,依次序进行。“净油火”意在将屋里的妖鬼驱逐出房子。因此,操持的人不能说话,不能中途停顿,屋里净毕之后,还要赶出屋外,并把油、酒倒掉,才算完毕。现时一般人家多燃放鞭炮,手持一大串长长的鞭炮,里里外外走遍,跟在拿鞭炮的人后面的另一个人,随手将手中神符贴遍各门窗。

净了油火,紧接着是“谢土”。分别在厅、房、厨等设置神位的地方摆开五牲设祭,并燃喜炮祭拜土地,答谢土地神功劳。祭毕,将五牲赠送工头、师傅,“红桃馃”分给泥瓦匠,以示犒劳。并且设宴请亲朋好友。亲朋好友必须带白糖、糯米和灯、镜等物品前来庆贺主人新居落成之喜。

以上这些旧习俗,有的是有些科学根据的,但也有一些是封建迷信,不能信以为真。

潮汕民居融汇千百年来潮汕人的智慧,如同山西平窑民屋的粗犷,瑶寨吊脚楼的野趣,江南徽屋的雅致,苏州园林的自然一样,潮汕民居也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加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同时潮汕民居直接地将大自然因素所谓“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

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东的,以南为主。这样一来,冬天可挡住严寒的北风,夏天则可以接受凉快的南风。

潮汕民居的主要样式

在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有多种多样,虽然现在的潮汕地区出现了许多的高楼大厦,但是在农村里,仍然保存着一些传统的老式民居,而且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动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

四点金

“四点金”是潮汕风俗的独特建筑,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而得名。在旧时只有富达的家庭才能建造。“四点金”的建筑格局跟北京的四合院有点像。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大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去就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间房,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柴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面就是后厅,也称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各有一个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如果小辈住进去就是大不敬。所以潮汕话说“细仔弟住厝耳”。

下山虎

“下山虎”的建筑在潮汕地区农村较为普遍,又称为“爬狮”。顾名思义,“下山虎”的开头真有点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狮。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比它少了两个前房,其余的基本一样。“下山虎”因为出入门路不同,因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门,而是两边开门,两边的门又称为“龙虎门”,也既有开正门而不开边门的。“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广州出土的汉代明器和北京故宫博物馆藏的传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中可见其前身,其格局与云南白族“一颗印”住宅也颇为相似。

过去的民居,大多是一家一户住的。随着社会人口的发展和增加,一家一户住的形式渐渐被人们打破。现在,一个民居往往住着三、四户人家。这样的住宅,虽然住起来有些拥挤、杂乱,但是非常适合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平整光滑的大理石铺就了天井,所有的房门之上亦绘有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不同于“门楼肚”上的花花草草,而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戏剧故事、神话传说,如“穆桂英挂帅”、“仙姬送子”、“郭子仪得宝”等等,正厅墙上则有一幅长壁画,多为“十仙贺寿图”,皆取吉祥之意。还有红色的檀木,蓝色的橼子(合称为“红桁蓝桷”),这些丰富多彩的绘画使得“下山虎”成为一座真正的画苑,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有无处不在的艺术可欣赏。

单独画并不能彰显华丽,还有更具潮汕文化艺术代表的瑰宝:巧夺天工的雕刻,金光闪闪的潮绣和栩栩如生的剪纸,以及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四马拖车

“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

“四马拖车”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的功能。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通廊是主人和来访客人停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厅是平时接待客人用的,而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三进的大厅还设置祖龛供奉祖宗灵位。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后库则是供办丧事时停放棺柩的地方。主体建筑的大房由长辈居住,最高长辈一般住在三进的房子,其它房间由小辈居住。磨房、厨房、浴室、厕所等生活用房都集中在左边的火巷。家中遇上办喜事,则各进大厅的禅门洞开。办丧事时更为隆重,不单要卸下“反照”,还要卸下各进的禅门。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撑起帐篷。这样一来,一、二、三进形成了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便于进行各种活动。总的来说,主体建筑前低后高,每进递增三级石阶,这样便于突出主要厅堂,更重要的是为了不让前进遮住后进,保证后进的采光。后包是为了保护主体建筑和防盗而设。当然,像这样大规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无缘问津的。现存较完整的“四马拖车”,可在澄海县隆都镇的“慈黉爷故居”看到。

  潮汕,是一个我们经常听到的地方,那么你们知道潮汕的传统生育有什么风俗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怀胎经》

世上最苦妇人心,千般苦楚说不尽,未有孩胎心烦恼,有了孩胎连累身。初知有孕心欢喜,有时欢喜有时悲,二个月孩胎血蒙浓,形骸未成结孩童,渺渺茫茫居母腹,渐渐凝结欲成功。三个月孩胎成人影,一半欢喜一半惊,但愿胎神勿阻隔,有无都是命生成。四个月孩胎结成人,喜得有孕心头松,未知肚内男或女,男左女右居腹中。五月孩胎分男女,自从有孕惰收妆,三餐糜饭不思食,想食街市甜共酸。六个月孩胎筋骨全,惊惶谨慎千万端,人且生仔著行孝,孝敬父母是本源。七个月孩胎分七孔,做仔著知父母功,仔身本是父母脉,养大成人拜祖宗。八月孩胎动母身,日间辛苦夜不眠,千两黄金不足惜,母子平安胜千金。九个月孩胎旋旋转,一浮一沉割母肠,希望孩儿早出世,免使母亲心头酸。孩胎赶到十月满,惨过无力爬高山,母亲肚里“尧尧钻”,犹如利刀割心肝。早晨烦恼到黄昏,想着十月真久长。孩儿临月欲出世,忙了内外老双亲。

备办催生蛋

  家翁家婆求神拜佛准备脚步钱①,临产前用火烧掉脚步钱,以保佑媳妇脚手快快不用惊,外婆备办催生蛋②、礼品,由阿舅提前送达,礼品是:大桔二对,生鸡蛋10粒、加熟鸡蛋1粒抹红共11粒。在预产期农历是月初一日,阿舅送到姐妹家里,此时姐妹就将这粒熟鸡蛋先吃了,余下10粒生鸡蛋需暂时放置好,候产育后才可食用,其他人也可食用。二条面巾毛巾,一个腰肚肚兜购买全新的或用新娘即生母十五岁出花园时用的腰肚就好。<附注:男方家应收存一对大桔,付糖。>

不觉肚中疼起来,四筋百脉难忍耐,呼天唤地哭父哭母,生死关头,咬紧牙根,拼尽最后一点力气,谢天谢地,孩儿出世,哇的一声,终于喜形于色了。一二三日洗花水,家中忙于安排打扫,因为第三日晚上要上腊③,上腊期间,育婴房里忌生水,不能乱动固定物品,乱钉钉子,要选择吉日请客拜老爷④开荤后才可洗被褥等。

《育儿歌》

一岁二岁手上抱,母亲抱仔行踢桃,日间教仔学呾话,夜来抹嘴笑呵呵。三岁四岁会学行,会行会走父喜欢,会叫公妈会叫爹,也著给仔取好名。五岁六岁转容貌,真珠糜豆受苦劳,母亲疼仔食糜苦,无心食饭惰梳头。七岁八岁落书斋,父亲出钱买书册,外公备办礼物孙好用以前备办读书桌椅书包,内公牵孙拜先生。九岁十岁进学堂,勤读诗书报母恩。男子一定要识字,女子针工学齐全。十一二岁晓礼仪,父母教仔勤书诗。四书五经都学会,勿去外面惹是非。十三四岁书理通,天文地理件件通,聪明盖世人无比,只望光祖共耀宗。十五六岁仔已大,男婚女配心喜欢。借问谁家好女子,聘金勿论谈亲成。十七八岁娶媳妇,媳妇入内敬家姑,外敬婶姆共叔伯,内敬家翁贤孝妇。

开荤拜老爷

开荤也称弥月酒,外家阿舅要备办大桔、童装、童毯、“秘条”背带给孩子,寿桃12个,鸡蛋12粒生男孩12颗,生女的11颗、猪肉一块、一个鸡坛“荡”内装豆条⑤,上放红包,盖顶童帽,周围一只熟公鸡配肝腱,12颗红鸡蛋,一块生的三层猪肉五花肉,金银首饰等,男方应回礼甜乌豆酒、甜糯米饭,以便女方回家送亲人告知喜事。厝边亲人⑥也办大桔、猪肉、鸡蛋、红包柿饼瓜册来贺喜,主人也要回礼白糖面条或白糖甜茨粉丸小粒的,互祝孩子健康成长。孩子出生40天,要剃头刮脸,寿毛要包装留起来。一般是40日后就可出门做人客⑦赚红包。小孩第一次做人客,亲戚朋友都会给个红包给小孩,祝愿小孩事事顺顺兴兴。母亲惜仔如惜金,一边食乳一边嗔,头烧额热惊父母,世事明白母安心。母亲饲仔天地心,六月日头热热抱仔眠。蚊蟒咬母不敢拍,恐怕惊醒奴不眠。母亲饲仔苦千般,煮烧吹冷饲仔大,米饭未熟痛仔饿,吹风下雨怕仔寒。母亲饲仔受磨台,一个未大一个来,十月孩胎容易过,三年乳哺功劳大。 黄河镇天整理

从《怀胎经》到《育儿歌》可看出生儿育女的艰辛,也可看出潮州人对此人生大事的重视。

<注>

①脚步钱:指的是祭拜神明所用的纸品。

②催生蛋:意为祈祷孕妇能平安顺产。

③上腊:指的是刚刚出生的婴儿待在育婴房的期间。

④老爷:潮州神明的统称。

⑤豆条:著名潮汕传统特产,制作主料:麦芽糖、白糖、花生。

⑥厝边亲人:指的是街坊邻居及亲戚朋友。

⑦做人客:指拜访亲戚朋友。

关于潮汕人的命名礼俗

旧俗婴儿出生后不久,平民百姓随便给儿女起个名字,阿猫阿狗、阿大阿二、财、丁、利、贞均可,没多大讲究。

有的人则要讲究,要行命名礼,拿生辰八字让算命先生推算合格是否缺金木水火土或有些什么避忌。然后请有文化的人根据命格情况取名,缺水的加水,缺木的增木,缺金的补金,缺土的培土,缺火的点火。世俗名字中,凡有淼、焱、森、鑫者,多属根据这一情况而取。

命名时,有的要请客,有的还要写在红纸上贴到祠堂里去向祖宗报告又多了一位男丁。生女的则不必报。命名礼多在庆满月或庆周岁之日同时进行。请族长或有名望的人取名,称为赐名,表示对命名者的敬重。

的人还:

1潮汕婚嫁礼仪

2关于潮汕人结婚礼仪

3潮汕人结婚礼仪

4最新婚庆礼仪:潮汕婚俗“六礼”

5潮汕茶道礼仪文化

6独具特色的五邑婚嫁习俗

中国传统习俗里有这么一种叫做祭祀。祭祀文化的起源已久,人们所祈祷的内容不同所做的祭祀也不同,其形式因地方而异。潮汕祭祀习俗有个特点那就是人们所祭祀的神明非常之多令人惊讶。

祭祀的程序是一套十分完整的拜祭仪式。它具备物力、人力,由各方面精心筹划组成。首先,是祭品的备办必须丰盛,要有“五牲”、“三馔”,“五牲”即鱿、鱼、猪、鸭、鸡:“三馔”即海参、鲍鱼、蟹(其它海鲜也可)。

还必须备办一些荤品和斋品,而全猪、全羊是不可少的。其次是祭祀人员的配备,主要执事由“通”、“引”两位人员负责主持:“礼生”若干负责整场祭祀的接应协作;

还有主祭者、陪祭者、读祭文者、诵嘏词者,其余便是本族“年上十五,衣冠整齐”的男性参祭裔孙……

祭祀的当天清晨,所有参祭的裔孙都络绎来到了祖祠。祠堂内外清理得十分整洁,所有的堂柱都贴上了飘着墨香的鲜红对联,五彩缤纷,红烛高烧;灯火辉煌,热闹异常,节日的气氛相当浓烈。

所有祭品包括饭茶酒粿品纸礼等之类,专供祭祀用的东西都井然有序地摆放在中堂神龛前的十余台红方桌上;天井的两边摆放着用架子支起的全猪、全羊洁牲;香案前的地上放着一盆春草,以备祭拜时祭酒之用。主祭者、陪祭者的耋老以及礼生都穿上了礼服。所有参祭者的表情都很凝重……

开祭的时辰是非常神圣的。首先,由本族中辈份大的族老把龛门打开,接着,担任“通”的司仪大声宣布“祠祀开始!”此时,鞭炮齐鸣,鼓乐喧天。三通鼓毕,全祠上下,一片肃静。再由司仪宣布祠祀的有关事项“执事者各执其事;主祭孙、助祭孙各就各位。”

众“礼生”按部就班,各司其职;助祭孙一概人等都在天井中排队序立,长在前,幼在后。而主祭孙的角色,则由本族的长房长孙(宗子)或族贵担当。随着祠祀程序的逐项进行,主祭孙的一切拜祭仪式都由“通”、“引”两者交替通传接引。

诸如:授巾盥首,献香献爵,献烛献帛,行叩首礼等。在整场祭祀中,主祭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主要在“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三献礼”的拜祭上。“行初献礼”。

其中包括荐馔(献茶、献汤、献饭、献五牲、献猪羊等):“行亚献礼”。其中包括读祭文者负责读祭文时,由“通”、“引”司仪通传接引至专供朗读的位子上的仪式,而读祭文者应半面向祖先神位,半面向众参祭者下跪。

众裔孙皆跪,然后开读。祭文,“祭时所诵之文也。”刘勰在《文心雕龙》(祝盟篇)中所言,“若乃礼之祭祀,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赞言行。祭而兼赞,盖引神而作也。”

读祭文毕,众裔孙一齐三叩首:“行终献礼”。其中主要包括由诵嘏词者(族中长者)代表列祖列宗教训子孙所宣读的嘏词,仪式如前,仍由负责“通”、“引”的通传接引后宣读:“告你子孙,守正守忠;从德尽孝,勤奋俭恭;承先启后,光祖耀宗;勿负所嘱,更始更终。”诵嘏词毕,众裔孙一齐再三叩首,以表敬谢之意。

在行祭“三献礼”中,主祭孙个人要独立完成“三拜九叩首”的礼节,以表示在整场祭祀中主祭孙与众不同的身份。祭祀仪式的最后是“焚祭文,化财帛”,在一阵鞭炮声中由族中辈份小的把龛门关上,至此礼成。

祭祀结束之后,把祭品中的猪、羊肉按参祭人数每人均得一份,叫“颁胙肉”。在举行重大祭典期间,有些宗祠的主事还专门请来戏班演戏,以示庆祝。

结束语潮汕祭祀习俗是很隆重的,也很庄严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祭祀的重视,对神明的虔诚。

建造祠堂最初用于村人聚会、议事,完全是一个公共场所,功能近似如今的会议室。在文明程度比较落后的年代,人们崇尚的是家族精神。村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家庭或几个人解决不了,族长便召集族众大会,大家商议,最后由族长定夺;若是本村与外村人发生了重大冲突事件,族长召集大家商议应对办法。

村里人婚礼寿礼也喜欢在祠堂里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家里有老人去世,也借用祠堂操办伙食。祠堂里最热闹的时候要数大祭和“食丁桌”。每年冬至大祭和正月“丁桌”,当天不管是阴晴冷暖,祠堂里都是满满当当的。祭礼完毕后,便将祭祀猪肉和祭品平均分给各家各户。至于年内“添丁”的,便到祠堂做桌请老大、请族人。八个人围坐一张八仙桌,边喝酒边谈事,晚辈敬长辈,小的敬大的,祝福声不断,整个厅堂里热闹非凡,热情高涨。如果平时闹了矛盾、怄着气的人,在你来我往的碰杯声中,会把怨气抛到九霄云外,从此和好如初。这一习俗,现今有些村庄仍沿袭着。

除此之外,有的祠堂是为了纪念某一个人而建的,出自一种感佩报恩行为。隆都后溪村的“孝思堂”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500多年前,该村出了一位叫金端洁姑娘,及笄之年发誓“贞烈不嫁,愿事亲终老”。作为一个“不嫁女”,在“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社会环境下,她不是卑守闺阁,而是冲出世俗樊篱,勇敢自立门户,学酿造,办酒坊,开商号,卖酒又买粮,使产销进入良性循环。发达后,她没有循当时“弃土从商”的通例,而是利用商业积累的资本,置买100多亩田地,扩大再生产,事业如日中天。姑娘身后留下一笔丰厚家资和精神财富,侄孙辈皆奉她为祖先,世代尊称为“祖姑娘”。明末,裔孙们联合建成一座“双背剑”祠堂,门匾榜书“金氏宗祠”,堂上供奉“不嫁姑”神主。堂号“孝思”,表明永世不忘祖姑艰苦创业、勤俭持家之美德也。这个感人的故事至今在澄海各地广为传颂。

今天,许多乡村祠堂都被修缮一新,被人们赋予了新的意义:把家族中的一些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故事书写悬挂在墙上,让子孙阅读,而且村里的红白理事会、修路筑桥理事会、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等都在祠堂里开会,共商建设和谐美丽家园的大计,把古老祠堂演绎得更加魅力四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2765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5
下一篇2023-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