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三叩九拜具体步骤 丧事三叩九拜具体步骤解说

丧事三叩九拜具体步骤 丧事三叩九拜具体步骤解说,第1张

1、站立在起步位置,双脚平行自然分开与肩同宽,目视前方,准备起步。

2、起右脚,向前方迈八字大步,走三步,两脚平行自然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后目视前方,双手拱手作揖三次次,右手前、左手后。

3、手落下后,右手扶右膝先下跪,然后是左腿下跪,形成双膝下跪的姿势,双手向上分开与肩同宽,手心向内与头平齐。向下叩头一次,手与头同时落地,手心向上,放在头两边。

4、双手与肩宽和头平齐,连续叩头三次。之后,抬头挺胸,站起身来,先起左腿,后起右腿。至此,完成了走三步,一跪三叩首的礼仪。

5、接着,又是一轮开始。站在第三步的这个位置,迈右脚,向前走三步,重复做一跪三叩的动作。总共做三次,即三跪九叩。

6、最后一次结束,站立起来,向前迈三步到达灵堂前面,结过香和纸钱给逝者上香,叩头。

你说的“三叩九拜”其实不对,应该是“三拜九叩”礼。“拜”即“跪拜”,也就是下跪的意思,“叩”即“叩首”的意思,也就是磕头。其程序是,手掐子午诀先鞠躬一下,鞠躬起身后,然后出左腿,跪于拜垫上,右腿随后也跪于拜垫上,完成第一次拜,不要站起来,做叩首三次,起身,完成一拜三叩;然后依此法,再做第二个一拜三叩,第三个一拜三叩,礼成,是为“三拜九叩”之礼。

古代最大的礼节就是“三叩九拜”,从字面上理解来看,就是叩头三次拜9下,有些古装剧中偶尔也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但是在礼法上面,这恰恰是行不通的。“三叩”基本上没什么异议,主要是这个九拜,难道真得要拜9次?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九拜到底是哪九拜?到底怎么个拜法,因为这九拜不仅名称不同,行礼的方式也不同,真要一通全部拜下来还真要花费不少的时间。

一拜稽首,稽首是拜礼中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礼节,一般用于重大的场合和地位悬殊较大的人之间,所以现代几乎没有行稽首礼的,古代也一般用在君臣之间,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对皇帝皆行此礼。

稽首礼需先下跪,在拜手,手和首一同至地,再细分的话它是吉礼的一种,有吉利当然就有“凶礼”。二拜顿首,顿首礼是丧事中最重要的理解,与稽首某种意义上有些类似,其实就是磕头,行礼时跪跪地,先拱手下至地,然后引头至地,之所以叫“顿首”,“顿”是停顿的意思,叩头下立马举起。此外顿首还常用于古代官僚之间的拜送,民间长辈以及平辈之间的拜别拜望等等。三拜空首,属于交际礼仪,行礼时跪地拱手,双手放在胸前,与心平齐,俯首至手。

四拜振动,几乎都用在丧礼之中,先拜而后踊,所谓的“踊”就是顿足跳跃,这是丧礼中最哀恸的表现,表示自己内心悲痛至极。五拜吉拜,虽然名字叫吉拜,却也多用于丧葬之礼,与之前的“顿首”一同使用,即先拜手,在重复顿首的动作。六拜奇拜,这里的“奇”是奇数的意思,就是只拜一次。

七拜褒拜,再拜以上的意思,比如说三拜,“褒”是大的意思,用在拜礼中就是多拜,表示更加的尊敬。八拜肃拜,专门适用于女性的雅拜,只拜而不跪,俯首双手下垂,肃有庄重,恭敬的意思,又指站姿。九拜凶拜,有吉拜自然有凶拜,同样是先顿首再拜,男子右手呈掌,左手握拳,女子左手呈掌,右手握拳,同样适用于丧葬。

以上为“九拜”,排序只是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没有其它任何实际意义,可以看出的是“九拜”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几乎涵盖了古代所有的行礼方式,包括吉礼和凶礼,男性应该行的礼和女性应该行的礼,所以九拜永远都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个场合上,所谓的三叩九拜是指在特定的场合行特定礼而已,并不是真得让人拜九次。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礼仪大国,以德服人,以礼待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春节即将来临,拜年的时候可是要选好理解才行,要是将丧礼用到了拜年礼上,那可就贻笑大方了,所以了解礼节文化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古代男子怎么行礼

古代礼仪比价复杂。男子而非是居庙堂之上跪拜天子,息家而跪拜父母,处江湖之远以子相称,互相作揖吧 。至于辈分之分跟现在人们常识差不多

古代行礼的方式有什么?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

中国古代行礼的名字叫什么

古代行礼的等级大致可以分为:三跪九叩、三跪三叩、三跪三拜、八拜、四拜、二拜,这些都是正规场合或举行礼仪或大典或朝廷礼仪时用到而其他情况,只分:嵇首、叩首、顿首、空手、作揖、拱手、颔首(答礼)就可。在常礼中,也可以用到这些八拜四拜的。

古代男子平辈之间行礼

拱手礼。这个电视剧里经常演,不多说了。拱手礼分辈分,平辈使用,对长辈晚辈不行。

古代男子满十八岁要行什么礼?

冠礼,是汉族嘉礼的一种。为汉族男子的成年礼。成年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郸(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妇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某些地区自宋代以来,仪式简易,不宴请宾客,仅在本家或自家范围内进行《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

古代男子十三岁行什么礼

古代男子十三岁行的乃是成年礼,成年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至二十岁行加冠礼。

古代大臣向皇上行礼是什么姿势

清代之前,一般场合,大臣见皇帝都只需行吉拜礼即可,就是拱手弯腰呈90度那种拱手大礼。正式场合,比如大朝会,须用稽首礼,就是跪地上磕长头。武将也是一样的。不过武将身穿盔甲的时候可以行军礼,军礼是奇拜礼,拱手微弯腰只拜一次即可。

清代之后,一般场合,大臣见皇帝行稽首礼,正式场合,三叩九拜。武将身穿盔甲时行打千礼,就是单膝跪地另一手着地,打千是满族礼节,清代之前中国是没有这种礼节的。

其实中国传统上三叩九拜,是指包括三种叩头礼的九种礼节,《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前三种稽首、顿首、空首是要跪下叩头的,所以才叫三叩九拜。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觐见皇帝时,皇帝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有特别的护膝。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后,皇帝的权威越来越高,而官僚的而地位却不断下降。

实际上跪拜礼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这种传统,如古代欧洲人向其国王行跪拜礼,三大教(佛、天主/基督、 )都向其神行跪拜礼,到现在在韩国结婚的新人仍向长辈行跪拜礼!

下面说一下中国跪拜礼的由来:

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中,我们经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生活礼节呢这要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谈起

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连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大朝觐时,五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著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著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

因此,古代所谓“坐”的姿势,和我们现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样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著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

古代的男女分别是怎么行做礼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颇为注重礼仪规范,在人生大事婚姻中更有许多必须要注意到婚礼礼仪。

问名,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郑玄注:“问名者,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姓氏。”

纳吉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宋代民间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婚。至明代,以媒氏通书、合婚代之。清代,纳吉一仪已融于问名和合婚的过程中。民国时期,无纳吉仪,只有简单的卜吉习仪,多将女方庚贴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内无发生异事,则认为顺利,就拿男女庚贴去合婚。

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礼记•昏义》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男方是在纳吉得知女方允婚后才可行纳征礼的,行纳征礼不用雁,是六礼唯一不用雁的礼仪,可见古人义礼之分明。历代纳征的礼物各有定制,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谓之纳币,后演变为财礼。

请期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仪式历代相同,即男家派使进去女家请期,送礼,然后致辞,说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后使者返回复命。至清代,请期多称通信,即男家用红笺,将过礼日、迎娶日等有关事项一一写明,由媒人或亲自送到女家,并与女家商议婚礼事宜。

亲迎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诗经•大雅•大明》:“大邦有子, 天之妹,女定阙祥,亲迎于渭。”亲迎礼始于周代,女王成婚时也曾亲迎于渭水。此礼历代沿袭,为婚礼的开端。亲迎礼形式多样。至清代,新郎亲迎,披红带花,或乘马,或坐轿到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岳家为加双花披红作交文,御轮三周,先归。新娘由其兄长等用锦衾裹抱至轿内。轿起,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新郎在家迎侯。

奠雁礼从周代至清末,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纳征(下聘)礼以外,其余五礼均需男方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因为雁是侯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后来因雁越来越难得,人们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鹅、鸭、鸡三种活禽代替行奠雁礼,以定婚姻的和顺。用雁之礼,朝鲜等国也袭用。

议婚亦称议亲。商议婚娶的最初阶段,即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三阶段。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提亲开始,经过换帖、卜吉、合婚、相亲等程序,到订婚为止。《聊斋志异•青蛙神》:“虽故却之,而亦未敢议婚他姓。”

问肯即求亲,即六礼中的第一礼纳采。元代王晔《折桂令•答》曲:“一个将百十引江茶问肯,一个将数十联诗句求亲。”

合婚亦称合八字,古称卜吉。据了解合婚是问名礼中的程序之一。双方议婚之初,在开出八字后,审合男女双方名号及生辰八字。古代是各自行卜,问鬼神,告家庙。近代则是请阴阳先生卜占男女命是否相合,相合则婚,相克则婚不成,要将双方的生辰八字退还。

压庚又称压帖。是六礼之纳吉中的一项内容。经过对合双方的八字帖后,男家用礼盒装上庚帖,上压钗钏和如意送往女家。又,将对方的八字帖压于家庙或祖先牌位下或供案香炉下,意请先人>>

古代男子十岁须行什么礼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冠礼,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冠礼具体浓郁的中国味,在汉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古代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要行什么礼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

佛学上礼拜,略称为礼或拜。叩,即叩首、稽首。

关于礼拜的方式及其种类,《大智度论》卷十云(大正25·130c)︰‘复次有下中上礼,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头面礼足是上供养。’同论卷一百复云(大正25·751a)︰‘礼有三种,一者口礼;二者屈膝头不至地;三者头至地,是为上礼。人之一身头为最上,足为最下,以头礼足,恭敬之至。’又,《大唐西域记》卷二广叙印度习俗,谓致敬之式有九等,即(1)发言慰问,(2)俯首示敬,(3)举手高揖,(4)合掌平拱,(5)屈膝,(6)长跪,(7)手膝踞地,(8)五轮俱屈,(9)五体投地。

广义而言,礼拜对象并不限于对佛,如对塔,对长老、和上(尚)等,均可以礼拜表达恭敬之意。如梵网经卷下谓,若见上座、和上、阿阇梨、大同学、同见、同行之人,皆应承迎礼拜问讯。五分律卷七则载,比丘尼先受具足戒者,虽已百岁,犹应礼拜新受大戒之比丘。又如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所载,佛曾敕教弟子,凡是三宝及‘大己比丘’皆应礼。

关于礼拜之对象,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六云(大正12·399c)︰‘佛法中,年少幼小应当恭敬耆旧长宿,以是长宿先受具戒成就威仪。’《梵网经》卷下云(大正24·1005b)︰‘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五分律》卷七云(大正22·46a)︰‘比丘尼虽先受具戒百岁,故应礼新受大戒比丘。’此外,关于出家者应否礼拜在俗者,《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云(大正54·228a)︰‘披出家服不同常类,而在廛肆之中礼诸流俗,检寻律教全遮此事。佛言︰有二种应礼,所谓三宝及大己苾刍。’对于此一问题,我国自东晋以来,即有异论,亦有谓不论律制如何,当敬礼君王、父母者。

礼拜之种类及礼式作法上有种种不同,大抵而言,自印度以来,于各种礼拜法中,以‘五体投地’为最殷重、最恭敬之礼法。其他如礼拜佛法僧三宝,称为三宝礼;礼拜弥陀之本愿成就、光明摄取、来迎引接等三身,称为三身礼;礼拜释迦、弥陀及十方诸佛,乃至一切贤圣等,称为七敬礼。于密宗,遍礼一切诸佛,称为普礼;普礼时所诵之真言称普礼真言。又立一脚而跪拜之礼,称为蹲踞礼;仅以膝部略加弯曲以为礼式,称为起居礼;采取坐式之叩头礼,称为坐礼。于寺院中,礼堂又常称拜殿;堂内专供作礼用之座席即称为礼盘、拜席。

 

礼拜之数,在佛陀之时并无有定。现时,多见于三拜、九拜、十二礼拜等。

三拜 :示三业之敬意而为三拜也。佛教礼仪。指顶礼三次,表示尊重。在中国佛教界有展具三拜之礼,此中又分大展三拜、同展三拜两种。若行三次三拜则称九拜。《南海寄归内法传》谓(大正54·221a)︰‘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致敬起为三礼,四部罔窥其事。(中略)西国见为三拜,人皆怪之。(中略)如经律云︰来至佛所,礼佛双足,在一边坐,不云敷坐具礼三拜在一边立,斯其教矣。’可知三拜在印度并非佛教的礼法。然《祇洹图经》中有受戒登坛须礼佛三拜的记载,而《法苑珠林》曾引用《西国寺图》所载‘行至佛所礼三拜竟’的记载,故一般相信三拜为佛教固有的礼法。《释氏要览》卷中亦云(大正54·277c)︰‘三拜(中略),俗中两拜者,盖法阴阳也。今释氏以三拜首,盖表三业归敬也。智论云︰内式礼拜,大约身口业也。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故三拜为礼数也。’

九拜:禅宗三拜(三次)之礼法。敕修百丈清规卷一达磨忌条(大四八·一一一七下):‘住持上香三拜,不收坐具。上汤,退身三拜。再进前问讯揖汤,复位三拜,收坐具。’

三拜、九拜:最常于禅宗,有两展三拜,同展三拜 、大展三拜等礼数。而禅宗为我国盛时已久,故礼法也流传最广。

十二礼拜:礼拜仪式之一种。乃依赞颂阿弥陀佛之十二礼偈,作十二次礼拜。

 

三叩九拜类同“同展九拜” 、“大展九拜”,向佛陀、祖师或尊宿等之礼拜,多在忌日。

(于佛陀、祖师或尊宿等忌日时,出班烧香后,维那喝‘大众九拜’,大众则同时展开坐具而行九拜,称为同展九拜,系最敬之礼。

大展九拜礼,即三行大展三拜,为最敬最上之礼,乃于佛祖忌日时,向导师所行之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3270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6
下一篇2023-07-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