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长相不是问题,如果你能跟着父母自己把生意做好了,也许更容易吸引到优质的姑娘,其实按你现在的条件,不算差,那就自己再努力,如果不依赖父母自己能独立把生意做好了,或者说把生意做得更大,也许就不用介绍而是自己找更适合自己的姑娘,这样不更好吗?不知今年你多大?如果不到三十,劝你别着急,后面好姑娘多的是,关键是自己要努力,有着良好的先天家庭条件,如果自己后天再努力,成功指日可待。
晋朝和南朝 最讲究门当户对的
晋朝末年到南朝初年是中国最讲究门第的时期。
最著名的就是王谢联姻。
王谢世家,在魏晋南北朝那是响当当的字号。即使在门阀林立的东晋,王谢两门也自视极高,婚嫁除了入宫攀龙附凤以外,都只在两族之内进行。他们两家在晋朝消亡之后仍是风光不减,直到梁武帝时大枭雄侯景向两族求婚被拒绝遂视此为平生恨事,最后造反时顺便将王谢两族彻底诛绝。王谢的数代风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刘禹锡的一首<题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后人怀咏。
http://tiebabaiducom/fkz=99914446
谢道韫身出名门,是晋朝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王、谢世家,在魏晋之际那是响当当的家族。有晋一代,王、谢两族,世代簪缨,都是朝廷可以依靠的稳定天下的柱石。所以当时就有所谓「 ”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又有「 ”山 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的说法。 在门阀林立的东晋,王谢两门越发门槛高大,婚姻嫁必定门当户对,除了皇室,基本上都只在两族之内进行,那些想攀龙附凤的家族,即使富可敌国,权倾天下,也没有戏。这两个家族在晋朝灭亡后仍然牛气哄哄,直到梁武帝时,羯族大枭雄侯景叛乱时,向他们求婚遭到拒绝,一怒之下将王谢两家灭族。王、谢的百年风流到此才算是彻底落幕,刘禹锡在《题乌衣巷》里就无比感慨地道:「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谢道韫的叔父,就是「 ”淝水之战”中的总指挥谢安。这谢安大家都知道,晋室东渡之初,谢安与王羲之经常一起游山眺水,饮酒赋诗,就是不肯出来做官,让当时人们忧心忡忡地埋怨,「 ”安石不出,将如天下苍生何?”后来安石一出,就在「 ”淝水之战”中一鸣惊人! 谢道韫作为谢安的侄女,聪颖且有才情,因此很受疼爱。一天,已是东晋宰相的谢安在家中与亲人聚餐,面对众多的儿辈男女问,《毛诗》中何句最佳?只有八岁的谢道韫随口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 ”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听后大赞。还有一次,谢氏家族冬日聚会,正好天降大雪,谢安就问在座的孩子们:飘飘大雪何所似?谢安的一个侄子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意思是跟天上撒盐差不多。而谢道韫马上接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不禁为之击掌赞叹,心想将来一定要找个能配得上这「 ”咏絮才女”的好郎君。 谢道韫长大后,谢安果然做主把她嫁给了也是大族名人的王羲之次子王凝之,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一时传为佳话。这王羲之我们都熟悉,是中国古代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成语「 ”袒腹东床”,说的就是他的故事。 那是晋室东渡以后, 当时的太傅郗鉴,专门派人去丞相王导家里为女儿提亲,王氏子弟都听说过郗家女儿贤淑貌美,就个个跃跃欲试,扭捏作态,可王羲之却跟没事人儿一样露着肚子躺在东窗下的床上,郗家来人问他在干什么?他淡淡地说:「 ”晒我腹中书”。 郗鉴听了家人汇报后,就选了这个「 ”袒腹东床”的少年,为后人留下一段「 ”东床快婿”的佳话。 王羲之夫人婚后为他生下了七个儿子和一个女,个个都成了东晋社会的名流。谢安要为侄女择婿,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王家的儿子。最初看中了王羲之的三子王徽之,但这孩子卓尔不群,曾在一个雪夜,酒后突然要见老朋友戴逮,于是立即泛舟刻溪,走到半途,又意兴阑珊,马上又驾舟回家。家人问他咋又回来了?他说:「 ”乘兴而来,兴绝而去,何必见怪!”虽然这种做派在当时很是流行,但谢安却认为他作风不踏实,就把他弟弟王凝之说给了谢道韫。 这王凝之要说也是个忠厚人,文学造诣极深,草书隶书也写得很好,就是迷信道教,行为做事与众不同,被当时的人认定为王羲之儿子中最俗气的一个。其实人家既不赌也不嫖更不酗酒,且仪表堂堂,还先后出任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只不过他身上缺少些兄弟们的雅致与灵气,让谢道蕴很看不上他。 嫁入王家后,谢道韫更觉得王凝之资质平庸,回娘家时曾向谢安抱怨自己嫁得不好。谢安不解地说:你的丈夫,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之子,门第相当,人才也不错,为啥还不满意呢?谢道蕴说: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意思是说:看咱谢家,不伦老少,哪个不是出类拔萃的雅人俊才?想不到,天底下竟然还有王凝之这样的蠢货! 虽然不满意,谢道韫嫁到王家以后,还是克尽妇道,努力成为一个人们眼中的好媳妇。因为谢家人才辈出,人王家也满门菁英,那****王羲之与谢安名望不相伯仲。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王献之书法成就皆不亚于其父,且为人处世风流潇洒,还留下了「 ”雪夜访戴”「 ”人琴俱亡”这样名传千古的成语故事。 魏晋时代,谈玄说妙蔚然成风,王、谢两家自然也不甘落后,都是这方面的能手。王献之是谢道韫的小叔子,也经常与大众谈辩,有时处在下风的时候,谢道韫就派一丫环递给他一张纸条,写着「 ”欲为小郎解围”。 王献之看后便让人在屋中设下一幕帘,谢道温坐在幕后,如垂帘听政般帮小叔子王献之舌战群儒,博引旁征,深入浅出,使来客人理屈词穷,无不甘拜下风。 后来有人推测,谢道韫其实喜欢王献之,他们俩才是天生的一对,地设的一双,是不可多得的佳配。而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与王献之相比就庸俗了一些。他是信奉五斗米教的,每天就知道对着天师的牌位焚香祷告,很少与谢道韫谈诗论文,更别说花前月下、耳鬓厮磨了。 尽管谢道韫心比天高,才如班昭,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只能在王家相夫教子,平平淡淡地过了几十年。东晋末年,天下纷扰不安,桓玄作乱,接着又激起了孙恩的暴动。 这孙恩本是五斗米教主,与王、谢家族一样也是由北方渡江而来的次等士族之家,其人有一定的才华和能力,只是在王、谢把持朝廷的时代,他郁郁不能得志,因此十分痛恨当时的社会,起来造反也是死中求生的行为,因此十分残暴。每到一处,先是火烧民房,然后用刀剑胁迫青壮年加入他们的队伍,看到带有孩子的妇女行动不便,就把妇女和孩子一起往大海里面扔。每次杀人之前,孙恩都对这些要死的人狞笑着说:「 ”你们先走一步吧,我随后就来陪你们。” 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在谢安的保荐下,当时正做会稽太守。当孙恩从海岛进攻会稽时,王凝之并不做防守措施,只是对部下说:「 ”我已请来了得道大仙,你们不必担心”。结果守兵放松了戒备,使孙恩顺利地攻占了会稽。 看情况危急,部属劝说王凝之一同逃跑时,王凝之觉得自己和孙恩都是天师道的信徒,孙恩不会把自己怎么样,谢道韫也劝了丈夫几次,王凝之更是嗤之以鼻。看丈夫如此迂腐,谢道韫就亲自招募了数百家丁来守护家门。当孙恩大军冲进会稽城里的时候,王凝之连家也不要了,只身逃跑时在城门被乱兵逮着,对王谢家族咬牙切齿的孙恩怎能放过他?立刻让他脑袋搬家了。 这时候谢道韫巾帼就显出了谢家家传的那种临危不惧的英雄本色了。当她听说丈夫和儿子都死于乱军中,强忍着巨大的悲痛,立即按事先的预案组织家丁保护着家眷,随着出城的难民向外逃难,她自己则抱着外孙坐着轿子跟着队伍走在后面。谁知刚走没多远,就与乱军相遇了,家丁们死的死,逃的逃,谢道韫见状,立刻从轿子里跳下来,指挥着几个健壮的丫环仆妇与乱军厮杀,谢道韫自己也拿起佩刀亲自参加搏杀,并真的杀倒了两个敌人,后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 孙恩看到满脸血污的谢道韫,出于对曾指挥「 ”淝水之战”的谢安的敬佩,并没有为难她,但看到她怀抱中这个刚刚三岁的小孩时,以为是她的儿子,也就是认为这孩子是王家的后代,立刻就涌出了对王氏家族的仇恨,命令左右将他杀死。谢道韫挺身上前护着孩子,厉声说道:「 ”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孙恩看她一弱小女子,却敢在自己目前声色俱厉,义正辞严,没有丝毫畏惧,不由地心生敬意,不但没杀她的小外孙,而且命部下送她安返故居。 叛乱过后,谢道韫隐居会稽,经常有当地的名流晚辈前来请教。此时她已年逾五十,但仍然有求必应,诲人不倦。会稽新来的太守刘柳素,就来拜访过谢道韫。事后有人问刘柳素对谢道韫印象,刘柳素说:「 ”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最精彩岁月,那时的俊才雅士灿若繁星,如「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如左思、潘安、卫玠、王衍、王导、王羲之、谢安……不但人人才华过人,而且个个相貌出众,他们放荡不羁、特立独行轶事,一直被后世津津乐道,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谢道韫的故事虽然不比他们更出色,可她的所作所为,至少也称得上是一个女中豪杰了。 清末革命时,同样是女中豪杰的秋瑾就十分推崇谢道韫,曾写诗赞道:「 ”咏絮辞何敏,清才扫俗氛。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秋瑾或许与谢道韫有着相似性情和相同生活经历吧?所以才会隔着千年产生惺惺相惜的共鸣。 可以这样说,谢道韫虽然与王凝之是门当户对的夫妻,却未必是志同道合的佳偶,所以,才会始终看不上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