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士族可分为三类 姓氏 郡望 始祖 代表人物
1从东汉时期以来的士族 卢 范阳涿县 卢植 卢谌、卢循
荀 颖川临颍 荀淑 荀勖、荀崧
袁 陈郡阳夏 袁滂 袁瑰、袁乔、袁崧
杨 弘农华阴 杨震 杨佺期
蔡 陈留圉城 蔡棱 蔡豹
2从魏晋时期以来的士族
(这是东晋士族的主体) 王 琅邪临沂 王祥 王导、王敦、王羲之
谢 陈国阳夏 谢衡 谢尚、谢安、谢石
温 太原祁县 温恢 温羡、温峤
郗 高平金乡 郗鉴 郗鉴、郗愔、郗超
刁 渤海饶安 刁恭 刁协
刘 彭城 刘讷、刘砥 刘隗
周 汝南安成 周裴 周浚、周顗
应 汝南南顿 应璩 应詹
卞 济阴冤句 卞统 卞壸、卞敦
郭 河东闻喜 郭瑗 郭璞
庾 颍川鄢陵 庾衮、庾琛 庾亮、庾冰
桓 谯国龙亢 桓彝 桓温、桓冲、桓玄
王 太原晋阳 王昶 王浑、王坦之、王国宝
范 南阳顺阳 范晷 范汪、范宁
刘 沛国相县 刘馥 刘弘、刘惔
刘 中山魏昌 刘迈 刘舆、刘琨、刘演
祖 范阳遒县 祖武 祖逖、祖约
何 庐江灊县 何祯 何充
褚 河南阳翟 褚裒
诸葛 琅邪阳都 诸葛诞 诸葛恢、诸葛长民
殷 陈郡长平 殷羡 殷浩、殷仲文、殷仲堪
羊 泰山南城 羊茞、羊耽 羊琇、羊鉴
王 东海郯县 王肃 王恂、王恺、王雅
刘 东莱掖县 刘胤 刘胤
桓 谯国铚县 桓诩 桓宣、桓伊
毛 荥阳阳武 毛宝 毛宝、毛德祖
孙 太原中都 孙资 孙楚、孙绰、孙盛
干 新蔡 干统 干宝
江 陈留圉城 江蕤 江统、江允、江逌
刘 彭城沛县 刘距 刘毅
朱 义阳 朱焘 朱序
卫 河东安邑 卫觊 卫瓘、卫玠
3从原吴国以来的士族
顾 吴国吴县 顾雍 顾荣
纪 丹阳秣陵 纪亮 纪瞻
贺 会稽山阴 贺齐 贺循
张 彭城 张昭 张闿
陆 吴郡吴县 陆纡、陆康 陆机、陆云、陆纳
戴 广陵 戴烈 戴谧
孔 会稽山阴 孔潜 孔愉、孔安国
丁 会稽山阴 丁固 丁潭
陶 丹阳 陶基 陶回
甘 丹阳 甘宁 甘卓
王谢世家,在魏晋南北朝那是响当当的字号即使在门阀林立的东晋,王谢两门也自视极高,婚嫁除了入宫攀龙附凤以外,都只在两族之内进行他们两家在晋朝消亡之后仍是风光不减,直到梁武帝时大枭雄侯景向两族求婚被拒绝遂视此为平生恨事,最后造反时顺便将王谢两族彻底诛绝王谢的数代风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刘禹锡的一首<题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后人怀咏
谢道韫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年长的时候,自然嫁入了门当户对的王家这不能不说是她一生悲剧之根源男怕进 错行,女怕嫁错郎,古今皆然,睿智如谢MM也终于不免一次道韫回家探亲,怏怏不乐的神态到底让 他叔父谢安看在眼里谢安很奇怪,问她道,“王家名门世族,王凝之(谢道韫的丈夫)也算是青年才 俊,何以不快至此”道韫怅然道:“一门叔父,有阿大中郎我的兄弟中也有‘封胡羯末’四大才子,王郎 相比你们天上地下阿”谢安长长叹了一口气,再也无话可说
这是谢道韫在数说本门的英才道韫的父亲,安西将军谢奕本身是个风流了得的才士,那个留下 千古名言“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的枭雄桓温,对谢奕极其欣赏,尊称其为方外司马谢奕 向来潇洒不羁,曾有一次席间追着桓温喝酒,桓温不胜酒力,躲到自己内室,不料喝高了的谢奕不依不 饶,追他一直追到内室,在桓温夫人惊诧已极的目光下逼着桓温把酒喝完,结果自己先醉倒在他们家的 床上睡了整整一天一门叔父中阿大指谢安,何等人物就不多说了中郎指西中朗将谢万,手握重兵, 威震一方,他一直刻意模仿谢安的风度,只是心胸始终不及在谢道韫的(堂)兄弟中,有封胡羯末四 大才子:封是谢万的儿子谢韶的小名,曾任车骑司马胡是谢朗的小名,做官曾至东阳太守羯就更了 不得,他就是谢道韫的亲哥哥谢玄,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中的主帅,把骄狂不可一世的大秦天王苻坚的 百万人马打得落花流水,当真有再造社稷之功末是谢川,也颇有文才,只是早夭
谢道韫拿谢氏一门彦秀作比,其实她夫家王家人才之胜,丝毫不下谢家谢道韫的公公是第一大 书法家王羲之,他和谢安交谊甚厚,也相互仰慕的紧王羲之的书法古今独步,《兰亭集序》,《丧乱 帖》都是千古流传的书法极品,当然他远不只是书法家这么简单,当时朝中王羲之和谢安号称一时瑜 亮,只是王羲之向淡之心比谢安更胜,早早地归隐了王羲之有七子,有名气的只有五个,老大王玄之早死,余下就是王凝之、王徽之、王桢之、王献之
王徽之是谢道韫的小叔,王羲之的第三子,向来 卓荦不羁他当桓温的参军的时候,终日只是喝酒胡混,桓温的弟弟桓冲实在看不过眼,问他,“你到 底是负责什么的”,徽之答道,“管马”,桓冲问,“你到底管几匹马”,徽之曰,“不知马,何由知数”, 桓冲又问,“你的马死了几只”,徽之对道,“未知生,焉知死!”,气得桓冲几乎倒仰徽之留下千古 佳话的是这样一段故事:一天徽之望着皎洁无边的月色,一边喝酒一边吟咏左思的《招隐诗》,登时忆 起老朋友戴逵只是戴逵的家相隔甚远,也顾不得了,马上划着小船往戴逵家中奔去,谁知终于在夜半 赶到了他的家门口,徽之又转身回去了,旁人问他什么原因,他只留下掷地有声的八个大字“乘兴而 行,兴尽而反”徽之的弟弟王献之,少有盛名,风流为一时之冠谢安对他相当看好,认为王谢的后 辈中人以他为第一,提拔他作长史王羲之也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小时候练字的时候王羲之就猛地从背 后抽他的笔,他每次都能稳稳不动,他就知道这个儿子不仅继承了自己的衣钵,其后必有大成后来王 献之的书法固然是不亚其父,他能在墙上写方丈大字的绝技,连他父亲也不禁叹服王献之尽心朝政, 殚精竭虑,年纪不大就累成重病,徽之和他一向兄弟情深,得知消息后找到巫师情愿自己一死以延长弟 弟的生命,巫师摇头苦笑,你自己也命不久长,还顾得了别人王献之很快病死,徽之奔丧,却一滴眼 泪也不流,只是在灵前弹琴以慰弟弟在天之灵,谁知哀伤得老是弹不出调子,一怒之下他把琴摔得粉 碎,大喝道,”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子敬是王献之的字)不久他自己因悲伤过度,呕血身亡徽之 和献之的兄弟情谊,比起一起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只怕毫不逊色
后来 王凝之在做会稽内史时,正值天师道首领孙恩和卢循从海岛进攻会稽,王氏家族从曹魏时起就世代信奉天师道,迷信的王凝之就对部下说:“我已请来了得道大仙,借来鬼兵守护各个海港要地,你们不必担心”于是守兵便放松了戒备,结果孙恩顺利的攻占了会稽当别人劝说王凝之一同逃跑时,王凝之又天真的认为自己和孙恩都是天师道的信徒,孙恩一定会看在张天师的情分上放自己一马,就拒绝出逃岂知阶级矛盾又怎是宗教所能调和得了的王凝之就这样糊里糊涂做了农民起义军的刀下之鬼
关于六朝时期的陈郡谢氏家族,笔者曾在此前的相关成果中作过不同程度地探讨,但由于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这些成果中大都存在言未尽意的地方今值“中华姓氏文化节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研讨会”召开之际,草成此文,以作拾遗补阙式的研究
一、谢氏家族史迹勾沉
谢氏家族祖居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家族的来源可能与周宣王时期的申伯有关《邵思姓解》曰:陈郡谢氏,“周宣王后中伯食采于谢,因而氏焉”这里的“周宣王后”,实为“周宣王时”之误由于申伯当年的食邑在今南阳、唐河一带,陈郡谢氏的租居地离这里只不过几百里的路程,因此可以认为,陈郡谢氏可能是从古谢邑迁徙而来的另据《汉书》、《后汉书》等记载,两汉时,汝南郡(治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名士谢廉,召陵县(今河南郾城东)有硕儒谢甄,二人的祖居地都去陈郡阳夏不远或许,二人或二人中的一位与谢氏家族有某种血缘上的联系
不过,谢氏家族真正有史可考的第一人是曹魏齐王芳时长安典农中郎将谢缵他当时所任的官职尽管不高,但由于掌握有人力和物力,任职的地点又是曹魏的中心之一,仍为谢氏家族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从此,谢缵子衡、衡子鲲、鲲弟褒等相继在魏晋时期进入仕途,不同程度地为家族赢得了声誉,并使自己的家族从—般的官宦之家演变为世代为官的世族之家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东晋中叶以前,谢氏像以后那样与琅邪王氏齐名的一流世族地位还没有形成,家族成员被人轻视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正如近代学者余嘉锡先生所说的那样:“谢氏虽为江左高门,而实自万、安兄弟其名始盛谢褒父衡虽以儒素称,而官止国子祭酒,功业无闻……后来太傅名德,冠绝当时,封胡、羯未,争荣竟秀,由是王、谢齐名”
东晋中期,谢氏家族传到谢安、谢万、谢石和谢尚、谢玄、谢琰等人,亦即谢缵的曾孙和玄孙辈,是谢氏家族最为辉煌和最为荣耀的时期当时,谢安由于超人的声誉和出色的政治才能被椎上了宰相的宝座,谢尚、谢万、谢石、谢玄、谢琰等人也各领强兵遍布方镇,谢氏家族的人几乎垄断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形成了与皇族司马氏“共天下”的局面特别是公元383年,由谢安坐镇京师任总指挥、谢石任征讨大都督、谢玄任前锋都督、谢琰任辅国将军,4人联合导演了一场震古烁今的“淝水之战”,创造了8万人大胜前秦25万入侵者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更使谢氏家族无限荣光事后,谢安等4人同日封公,鼎贵无比,不仅获得了应有的奖赏,而且还使家族的一流门阀地位得以确立
从东晋到南朝,是谢氏家族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谢氏不仅拥有在社会上排名第二的高峻门第,而且还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权其优越的处境,有时连皇帝也望尘莫及根据近人的研究表明,在东晋到南朝的200多年中(公元317~589年),谢氏见于史传的人数就有12代、100余人他们大多进入仕途,遍布政界和军界,发号施令,高居人上,有时还能摆布皇帝这一时期的封建政权由晋而宋,再由宋而齐,而梁、而陈,亡国之后的帝王之家想求为平民而不可得,而他们则不受朝代的限制,可以累朝累世永远贵显甚至一些出身寒微的开国皇帝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还把能得到谢家人主持的登极仪式作为一种荣耀,而他们有时对这种事情也不屑一顾可见,他们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是多么特殊
六朝时期,谢氏家族还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自己的庄园、山林和劳动人手当时的朝廷有明文规定,在官之人都可以按官位高低占有土地、山泽和佃客,多者可以占田50顷,佃客40户,少者也可占田10顷,荫客5户谢氏族大官多,拥有的土地和劳动人手也就多,经济实力自然雄厚所以在晋末和南朝的时候,谢安孙谢混“仍世宰辅,一门两封,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他死后10余年,至宋元嘉中(公元424—453年),夫人东乡君去世时,就有“资财巨万,田园十余所,又会稽、吴兴、琅邪诸处,太傅(安)、司空琰时事业,奴僮就有数百人”而谢玄曾孙灵运,在会稽始宁拥有更多的田产,其中包括两座山、水田旱田、5所果园,以及大面积的竹林菜圃这种庞大的庄园经济,在当时世族中首屈一指
谢氏家族还人才济济,各有所长短短的200多年中,不仅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诗人其中如谢安、谢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早已名垂青史,谢灵运、谢眺的文学成就亦为世人瞩目谢道韫诗文俱佳,不失女中魁首;“前有封胡(谢韶) 、遏末(谢渊) ,后有览(谢览) 、举(谢举)”,亦皆族中俊秀语云“不有君子,其能国乎”,谢氏所以能累世贵显,正是他们维系着箕裘家风不坠
所以,谢氏家族便成了众所仰望的高门大族唐人柳芳在评论南北朝世族时说:“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这是把谢氏排在六朝贵族的第二位;南朝人纪僧真向齐武帝请求当世族,齐武帝让他去征求谢氏的意见,可见在皇帝眼中,谢氏也是世族领袖;后来粱朝宰相侯景想与谢氏联姻,梁武帝也认为侯景家的级别不够,与谢氏所处的不是一个档次上述这些事实无不说明,谢氏家族在当时的确处于高不可及的特殊地位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欢迎采纳~~
——写意天下团队
东晋士族可分为三类 姓氏 郡望 始祖 代表人物
1从东汉时期以来的士族 卢 范阳涿县 卢植 卢谌、卢循
荀 颖川临颍 荀淑 荀勖、荀崧
袁 陈郡阳夏 袁滂 袁瑰、袁乔、袁崧
杨 弘农华阴 杨震 杨佺期
蔡 陈留圉城 蔡棱 蔡豹
2从魏晋时期以来的士族
(这是东晋士族的主体) 王 琅邪临沂 王祥 王导、王敦、王羲之
谢 陈国阳夏 谢衡 谢尚、谢安、谢石
温 太原祁县 温恢 温羡、温峤
郗 高平金乡 郗鉴 郗鉴、郗愔、郗超
刁 渤海饶安 刁恭 刁协
刘 彭城 刘讷、刘砥 刘隗
周 汝南安成 周裴 周浚、周顗
应 汝南南顿 应璩 应詹
卞 济阴冤句 卞统 卞壸、卞敦
郭 河东闻喜 郭瑗 郭璞
庾 颍川鄢陵 庾衮、庾琛 庾亮、庾冰
桓 谯国龙亢 桓彝 桓温、桓冲、桓玄
王 太原晋阳 王昶 王浑、王坦之、王国宝
范 南阳顺阳 范晷 范汪、范宁
刘 沛国相县 刘馥 刘弘、刘惔
刘 中山魏昌 刘迈 刘舆、刘琨、刘演
祖 范阳遒县 祖武 祖逖、祖约
何 庐江灊县 何祯 何充
褚 河南阳翟 褚裒
诸葛 琅邪阳都 诸葛诞 诸葛恢、诸葛长民
殷 陈郡长平 殷羡 殷浩、殷仲文、殷仲堪
羊 泰山南城 羊茞、羊耽 羊琇、羊鉴
王 东海郯县 王肃 王恂、王恺、王雅
刘 东莱掖县 刘胤 刘胤
桓 谯国铚县 桓诩 桓宣、桓伊
毛 荥阳阳武 毛宝 毛宝、毛德祖
孙 太原中都 孙资 孙楚、孙绰、孙盛
干 新蔡 干统 干宝
江 陈留圉城 江蕤 江统、江允、江逌
刘 彭城沛县 刘距 刘毅
朱 义阳 朱焘 朱序
卫 河东安邑 卫觊 卫瓘、卫玠
3从原吴国以来的士族
顾 吴国吴县 顾雍 顾荣
纪 丹阳秣陵 纪亮 纪瞻
贺 会稽山阴 贺齐 贺循
张 彭城 张昭 张闿
陆 吴郡吴县 陆纡、陆康 陆机、陆云、陆纳
戴 广陵 戴烈 戴谧
孔 会稽山阴 孔潜 孔愉、孔安国
丁 会稽山阴 丁固 丁潭
陶 丹阳 陶基 陶回
甘 丹阳 甘宁 甘卓
王谢世家,在魏晋南北朝那是响当当的字号。即使在门阀林立的东晋,王谢两门也自视极高,婚嫁除了入宫攀龙附凤以外,都只在两族之内进行。他们两家在晋朝消亡之后仍是风光不减,直到梁武帝时大枭雄侯景向两族求婚被拒绝遂视此为平生恨事,最后造反时顺便将王谢两族彻底诛绝。王谢的数代风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刘禹锡的一首<题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后人怀咏。
谢道韫系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年长的时候,自然嫁入了门当户对的王家。这不能不说是她一生悲剧之根源。男怕进 错行,女怕嫁错郎,古今皆然,睿智如谢MM也终于不免。一次道韫回家探亲,怏怏不乐的神态到底让 他叔父谢安看在眼里。谢安很奇怪,问她道,“王家名门世族,王凝之(谢道韫的丈夫)也算是青年才 俊,何以不快至此?”道韫怅然道:“一门叔父,有阿大中郎。我的兄弟中也有‘封胡羯末’四大才子,王郎 相比你们天上地下阿。”谢安长长叹了一口气,再也无话可说。
这是谢道韫在数说本门的英才。道韫的父亲,安西将军谢奕本身是个风流了得的才士,那个留下 千古名言“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的枭雄桓温,对谢奕极其欣赏,尊称其为方外司马。谢奕 向来潇洒不羁,曾有一次席间追着桓温喝酒,桓温不胜酒力,躲到自己内室,不料喝高了的谢奕不依不 饶,追他一直追到内室,在桓温夫人惊诧已极的目光下逼着桓温把酒喝完,结果自己先醉倒在他们家的 床上睡了整整一天。一门叔父中阿大指谢安,何等人物就不多说了。中郎指西中朗将谢万,手握重兵, 威震一方,他一直刻意模仿谢安的风度,只是心胸始终不及。在谢道韫的(堂)兄弟中,有封胡羯末四 大才子:封是谢万的儿子谢韶的小名,曾任车骑司马。胡是谢朗的小名,做官曾至东阳太守。羯就更了 不得,他就是谢道韫的亲哥哥谢玄,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中的主帅,把骄狂不可一世的大秦天王苻坚的 百万人马打得落花流水,当真有再造社稷之功。末是谢川,也颇有文才,只是早夭。
谢道韫拿谢氏一门彦秀作比,其实她夫家王家人才之胜,丝毫不下谢家。谢道韫的公公是第一大 书法家王羲之,他和谢安交谊甚厚,也相互仰慕的紧。王羲之的书法古今独步,《兰亭集序》,《丧乱 帖》都是千古流传的书法极品,当然他远不只是书法家这么简单,当时朝中王羲之和谢安号称一时瑜 亮,只是王羲之向淡之心比谢安更胜,早早地归隐了。王羲之有七子,有名气的只有五个,老大王玄之早死,余下就是王凝之、王徽之、王桢之、王献之。
王徽之是谢道韫的小叔,王羲之的第三子,向来 卓荦不羁。他当桓温的参军的时候,终日只是喝酒胡混,桓温的弟弟桓冲实在看不过眼,问他,“你到 底是负责什么的”,徽之答道,“管马”,桓冲问,“你到底管几匹马?”,徽之曰,“不知马,何由知数”, 桓冲又问,“你的马死了几只?”,徽之对道,“未知生,焉知死!”,气得桓冲几乎倒仰。徽之留下千古 佳话的是这样一段故事:一天徽之望着皎洁无边的月色,一边喝酒一边吟咏左思的《招隐诗》,登时忆 起老朋友戴逵。只是戴逵的家相隔甚远,也顾不得了,马上划着小船往戴逵家中奔去,谁知终于在夜半 赶到了他的家门口,徽之又转身回去了,旁人问他什么原因,他只留下掷地有声的八个大字“乘兴而 行,兴尽而反”。徽之的弟弟王献之,少有盛名,风流为一时之冠。谢安对他相当看好,认为王谢的后 辈中人以他为第一,提拔他作长史。王羲之也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小时候练字的时候王羲之就猛地从背 后抽他的笔,他每次都能稳稳不动,他就知道这个儿子不仅继承了自己的衣钵,其后必有大成。后来王 献之的书法固然是不亚其父,他能在墙上写方丈大字的绝技,连他父亲也不禁叹服。王献之尽心朝政, 殚精竭虑,年纪不大就累成重病,徽之和他一向兄弟情深,得知消息后找到巫师情愿自己一死以延长弟 弟的生命,巫师摇头苦笑,你自己也命不久长,还顾得了别人?王献之很快病死,徽之奔丧,却一滴眼 泪也不流,只是在灵前弹琴以慰弟弟在天之灵,谁知哀伤得老是弹不出调子,一怒之下他把琴摔得粉 碎,大喝道,”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子敬是王献之的字)。不久他自己因悲伤过度,呕血身亡。徽之 和献之的兄弟情谊,比起一起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只怕毫不逊色。
后来 王凝之在做会稽内史时,正值天师道首领孙恩和卢循从海岛进攻会稽,王氏家族从曹魏时起就世代信奉天师道,迷信的王凝之就对部下说:“我已请来了得道大仙,借来鬼兵守护各个海港要地,你们不必担心”。于是守兵便放松了戒备,结果孙恩顺利的攻占了会稽。当别人劝说王凝之一同逃跑时,王凝之又天真的认为自己和孙恩都是天师道的信徒,孙恩一定会看在张天师的情分上放自己一马,就拒绝出逃。岂知阶级矛盾又怎是宗教所能调和得了的?王凝之就这样糊里糊涂做了农民起义军的刀下之鬼。
关于六朝时期的陈郡谢氏家族,笔者曾在此前的相关成果中作过不同程度地探讨,但由于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这些成果中大都存在言未尽意的地方。今值“中华姓氏文化节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研讨会”召开之际,草成此文,以作拾遗补阙式的研究。
一、谢氏家族史迹勾沉
谢氏家族祖居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家族的来源可能与周宣王时期的申伯有关。《邵思姓解》曰:陈郡谢氏,“周宣王后中伯食采于谢,因而氏焉。”这里的“周宣王后”,实为“周宣王时”之误。由于申伯当年的食邑在今南阳、唐河一带,陈郡谢氏的租居地离这里只不过几百里的路程,因此可以认为,陈郡谢氏可能是从古谢邑迁徙而来的。另据《汉书》、《后汉书》等记载,两汉时,汝南郡(治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名士谢廉,召陵县(今河南郾城东)有硕儒谢甄,二人的祖居地都去陈郡阳夏不远。或许,二人或二人中的一位与谢氏家族有某种血缘上的联系。
不过,谢氏家族真正有史可考的第一人是曹魏齐王芳时长安典农中郎将谢缵。他当时所任的官职尽管不高,但由于掌握有人力和物力,任职的地点又是曹魏的中心之一,仍为谢氏家族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从此,谢缵子衡、衡子鲲、鲲弟褒等相继在魏晋时期进入仕途,不同程度地为家族赢得了声誉,并使自己的家族从—般的官宦之家演变为世代为官的世族之家。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东晋中叶以前,谢氏像以后那样与琅邪王氏齐名的一流世族地位还没有形成,家族成员被人轻视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正如近代学者余嘉锡先生所说的那样:“谢氏虽为江左高门,而实自万、安兄弟其名始盛。谢褒父衡虽以儒素称,而官止国子祭酒,功业无闻。……后来太傅名德,冠绝当时,封胡、羯未,争荣竟秀,由是王、谢齐名。”
东晋中期,谢氏家族传到谢安、谢万、谢石和谢尚、谢玄、谢琰等人,亦即谢缵的曾孙和玄孙辈,是谢氏家族最为辉煌和最为荣耀的时期。当时,谢安由于超人的声誉和出色的政治才能被椎上了宰相的宝座,谢尚、谢万、谢石、谢玄、谢琰等人也各领强兵遍布方镇,谢氏家族的人几乎垄断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形成了与皇族司马氏“共天下”的局面。特别是公元383年,由谢安坐镇京师任总指挥、谢石任征讨大都督、谢玄任前锋都督、谢琰任辅国将军,4人联合导演了一场震古烁今的“淝水之战”,创造了8万人大胜前秦25万入侵者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更使谢氏家族无限荣光。事后,谢安等4人同日封公,鼎贵无比,不仅获得了应有的奖赏,而且还使家族的一流门阀地位得以确立。
从东晋到南朝,是谢氏家族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谢氏不仅拥有在社会上排名第二的高峻门第,而且还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权。其优越的处境,有时连皇帝也望尘莫及。根据近人的研究表明,在东晋到南朝的200多年中(公元317~589年),谢氏见于史传的人数就有12代、100余人。他们大多进入仕途,遍布政界和军界,发号施令,高居人上,有时还能摆布皇帝。这一时期的封建政权由晋而宋,再由宋而齐,而梁、而陈,亡国之后的帝王之家想求为平民而不可得,而他们则不受朝代的限制,可以累朝累世永远贵显。甚至一些出身寒微的开国皇帝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还把能得到谢家人主持的登极仪式作为一种荣耀,而他们有时对这种事情也不屑一顾。可见,他们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是多么特殊。
六朝时期,谢氏家族还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自己的庄园、山林和劳动人手。当时的朝廷有明文规定,在官之人都可以按官位高低占有土地、山泽和佃客,多者可以占田50顷,佃客40户,少者也可占田10顷,荫客5户。谢氏族大官多,拥有的土地和劳动人手也就多,经济实力自然雄厚。所以在晋末和南朝的时候,谢安孙谢混“仍世宰辅,一门两封,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他死后10余年,至宋元嘉中(公元424—453年),夫人东乡君去世时,就有“资财巨万,田园十余所,又会稽、吴兴、琅邪诸处,太傅(安)、司空琰时事业,奴僮就有数百人”。而谢玄曾孙灵运,在会稽始宁拥有更多的田产,其中包括两座山、水田旱田、5所果园,以及大面积的竹林菜圃。这种庞大的庄园经济,在当时世族中首屈一指。
谢氏家族还人才济济,各有所长。短短的200多年中,不仅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诗人。其中如谢安、谢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早已名垂青史,谢灵运、谢眺的文学成就亦为世人瞩目。谢道韫诗文俱佳,不失女中魁首;“前有封胡(谢韶) 、遏末(谢渊) ,后有览(谢览) 、举(谢举)”,亦皆族中俊秀。语云“不有君子,其能国乎”,谢氏所以能累世贵显,正是他们维系着箕裘家风不坠。
所以,谢氏家族便成了众所仰望的高门大族。唐人柳芳在评论南北朝世族时说:“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这是把谢氏排在六朝贵族的第二位;南朝人纪僧真向齐武帝请求当世族,齐武帝让他去征求谢氏的意见,可见在皇帝眼中,谢氏也是世族领袖;后来粱朝宰相侯景想与谢氏联姻,梁武帝也认为侯景家的级别不够,与谢氏所处的不是一个档次。上述这些事实无不说明,谢氏家族在当时的确处于高不可及的特殊地位。
谢
一、 姓氏源流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二、 迁徙分布
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3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
4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
5唐朝时,河南固始谢氏入福建泉州,同时入闽的还有一支居于福建宁化县,后有一支自宁化迁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县(广东):还有一支自宁化迁至广东大埔,后移居广东东莞。
6明末清初,福建武平一支迁入湖南汉寿。发展成为当地一大姓。
7至清代,谢氏不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还发展到北部及东北的一些省区。
8谢氏移居海外,始于明代,多数是自闽粤地区先迁至台湾,进而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1 威怀堂。
2 安晋堂:因谢安命名。晋朝时的谢安名望很高,朝廷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干,一直到了40岁那年才当了司马。在作官的过程中表现了高风亮节,拜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得此堂号。
3 此外还有以“陈留”、“会稽”、"宝树”为堂号。
郡望
1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县。
2 陈郡。秦始置郡,西汉时改为淮南国,东汉章和二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献帝时改变郡,隋开皇初废。
3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所在吴县。西汉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顺帝时移至山阴。此支谢氏为陈郡谢氏分支。
4 冯诩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同名行政区。三国魏在此置郡,治所在临晋。
四 、历史名人
1 谢清高;今广东梅州市人,请代航海旅游家,航海4年返国,后流寓澳门,今存《海录》一书。
2 谢安: 东晋人,字安石。出生士族。年四十余岁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在淝水至战中打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
3 谢玄:东晋名奖。字幼度,陈郡阳夏人。谢安为宰相时哦任他为广陵相,组织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 谢夷吾:汉代人,曾经极力推荐班固的才华。
5 谢庄:文学家,陈郡阳夏人、曾官至吏部尚书。
6 谢赫:南齐著名画家,善于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书籍。
7 谢眺:陈郡夏阳人,南齐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色,为为李白所推许,是永明体作家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8谢灵运:陈郡阳夏人,南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后移居会稽,谢玄子孙,曾任永嘉太守等职。博览全书,文学称“江左第一”。其诗歌创作开创了新风。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许多佳句为后人所传诵。
9谢子远:福建汀州人,清康熙二十八年进士,官至总兵。
简介本典出自《世说新语•赏誉》注引《江左名士传》,亦见《晋书•谢鲲传》。据传:谢鲲年少时,性格很游荡,有次因调戏一个正在织布的姓高的邻居的女儿,被这个姓高的女子用织布梭子打掉了两颗牙齿。可是他在人面前还自我解嘲说:“虽然没了牙齿,但仍不妨碍我高声唱歌和打口哨。”
谢鲲,字幼舆,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西晋时期名士、官员,“江左八达”之一。他是国子祭酒谢衡的长子,太常卿谢裒的兄长,太保谢安的伯父。年少知名,生性豁达,喜读《老子》《易经》,成为名士王衍所亲善的“四友”之一。西晋末年,授太傅(司马越)参军。避乱渡江后,成为江州长史,受封咸亭侯。东晋建立后,曾劝阻王敦不要起兵“清君侧”,出任豫章太守,世称谢豫章。太宁元年十一月病逝于任上,时年四十三岁,获赠太常,谥号为康。
出典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南朝•梁•刘孝标注引《江左名士传》:“鲲,……高邻家有女,尝往挑之,女方织,以投梭,折其两齿,既归,傲然长啸曰:‘犹不废我啸歌’。其不事形骸如此。”
《晋书•谢鲲传》:“谢鲲字幼舆,陈国夏阳人也。……邻家高氏有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时人为之语曰:‘任达不已,幼舆折齿’。鲲闻之,慠然长啸曰:‘犹不废我啸歌’。”
注:
挑:调戏。
方织:正在织布。
梭;织布用的梭子。
折:打断,打掉。
长啸:大声歌唱。啸歌:指打口哨。
不事形骸:指不计较身体上的某一缺陷。
〖释义〗①谢鲲因调戏高姓邻家的女儿,被这个女子用织布梭子打掉了两颗牙齿。后诗文中常见的“谢鲲折齿”、投梭折齿”、“幼舆折齿”、“折齿之惭”、“折齿”等用典均本此而来,所言即指谢鲲被他所调戏的那个高姓女子用织布梭子打掉两颗牙齿这件事,诗文中引用,泛指一个男子因调戏一个女子反被这个女子很很地侮辱了一顿之事,亦指一个男子向一个女子求爱而遭到了这个女子的无情拒绝。
〖释义〗②高氏女为拒绝谢鲲的引诱用织布梭子打掉了他的两颗牙齿。后诗文中常见的“投梭之拒”、“邻女投梭”、“投梭”、“掷梭”、“幼舆梭”等用典形式即本此而来,所言即指高氏女拒绝谢鲲的引诱用织布梭子打掉他的两颗牙齿这件事以及她所用的拒打谢鲲引诱的这把梭子,诗文中引用,表示女子严拒男子的求爱、求婚或引诱,用以颂扬她们坚守贞操的德行;又“防梭齿”这一用典亦本此而来,为牙齿的艳称。
为姑姊妹女子子无主后者服议(周 汉 晋 宋)
周制,齐縗不杖周章,昆弟相为服,及姑姊妹适人无主者,与孙之为祖父母同,姑姊妹报。则天子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王者后及无主者,其服与士为姑姊妹适人无主者同;天子之卿大夫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诸侯及卿大夫无主者,与士为姑姊妹适人无主者同;诸侯为姑姊妹女子子嫁於天子元子及诸侯卿大夫无主者,与士为姑姊妹适人无主者同;诸侯之卿大夫为姑姊妹女子子为命妇无主者亦如之;命妇之无主者为其昆弟之为士者亦如之。
汉石渠礼议曰:"经云大夫之子为姑姊妹女子子无主后者,为大夫命妇者,唯子不报何戴圣以为:"唯子不报者,言命妇不得降,故以大夫之子为文。唯子不报者,言犹断周,不得申其服也。"宣帝制曰:"为父母周是也。""(吴射慈云:"士为姑姊妹女子子适人无主者,齐縗周。")
东晋征西庾亮府仓曹参军王群从父姊丧,无主后,继子俄而又卒。群以为:"姑姊妹无主后者,反归服,经虽不及从,设教必自亲始。以经言则宜不降,以记论例在加服。又与此姊同在他邦,无馀亲,情所不忍,准经不降,不亦可乎!"通谘府主及僚寀详断。
荀讷曰:"若从姊夫没无子,无主后,反服可也。今已立后,殡葬有主祭,足下制小功之服,方以为后者没,更与本亲之情。寻其始则丧非无主,论其终则五月之末,继以大功之受,於制则情礼已降,於服则非轻重之序。"
庾亮答曰:"存没礼终而丧其嗣,此之无后,虽复可哀,然非复本宗之所知矣。故不得以小功之末,以亡者丧后而反服大功也。"
宋庾蔚之谓:"王群从姊丧亡之初,有继儿,群已制小功之服。凡服皆定於始制之日,岂得以葬竟儿亡方欲追改其服乎!异於女子为夫所出申服於父母也。经文多略,可以类推,举近亲之有服,则疏者知无服。凡经於五服之内,文有未备,皆於公子章发凡以明例。无主后之不降文不及从,又无发凡以明之,是知相矜止於周服而已。晋朝丧乱,移都於江南,郡之所仕,同奉天子,何他邦之有乎"
叔母寡姑遣还未嫁而亡为服议(晋)
晋王景平问:"妇人夫没无男,其姑愍其少寡,欲令更出,要其兄迎归,未有所适而亡,伯叔之子应为服否"谷士风议曰:"妇人夫没无子,有归宗更出之义。今姑愍彼无嗣,令还其党,欲令更出,则卫庄姜遣陈妫之比也。於兄弟之家者,兄弟宜服周。受姑命而归宗,夫之馀亲,不应有服。"虞子卿驳曰:"士风所议,妇人夫没无子,有归宗更适之义。昔姜氏以杀适立庶,归齐怨鲁,陈妫以子死君卒,於礼宜归。此妇非姜氏义绝之伦,无陈妫应出之事,宜姑愍其守寡,欲令更适,此盖代俗之常意,非教训之道也。卫共伯之妻,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不去,就有姑命,未可要谓之必出也。"李思龙以为:"谷氏所据之徵虽失,然所执之意未为非也。妇人之体,执箕帚、养舅姑、供祭祀者也。今归母氏,缺此三事,何妇礼之有!姑以宜出而遣,兄以可出而迎,辞姑从兄,是为欲出之意定也。"李彦仲以为:"姑有嫁妇之文,故令归母氏之党,已绝之理,理自灼然。"
寡叔母守志兄迎还密受聘未知而亡服议(晋 宋)
晋有问曰:"甲叔母乙寡,守节十馀年,其母在,兄壬迎乙还家,景求婚於壬,壬意许定,已克吉日而乙暴亡,甲应有服否"裴主簿议:"凡秉节遂志、义不二醮者,固必杜渐虑始,专於夫家,何得假迹晨昏,以之媒币。余以为景壬交币之辰,则甲乙义绝之日。"许参军驳曰:"乙丧夫无子,励操十载,心期同穴,志固金石。虽潜交媒币,而乙不与知,苟聘至之非我,则无愧於幽明矣。昔宋姬守志,梁寡高行,焚身毁形。焉知景至之时,乙无若人之絜疑必从重,重则宜服。余固以为不应绝也。"
宋庾蔚之云:"甲叔母乙便是执操之人,直是母欲夺而嫁之。乃逆责杜渐防微,古贤不足贵也。许君之言,当附於理。"
已拜时而夫死服议(夫父母丧附○晋)
晋郑澄问:"弟女当适武留繇儿,留去年自将儿来拜时,其儿今卒,不知弟女当奔吊否若吊,著何服"范甯答曰:"礼,曾子问:"娶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婿齐縗而往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谓斩縗也。谓既亲拜舅,宁当重於吉日耳。"郑又问:"若拜舅为重於吉日,应服斩,诚如来告。若拜傍亲,复云何昔荀启拜时而卒,庾家女不往吊,不被讥,何也"再答曰:"三代殊制,礼有因革。意为娶女有吉日,理轻於拜舅,复重於拜馀人。荀氏海内名族,庾则异行之门,想其不奔吊,必有所据。"
又陈仲欣拜时妇奔丧议曰:"夫拜时出於末代,或恐岁有忌,而吉日不辰,(辰,时也。言难逢吉日。)有此变礼。既无文於古,及其损益,故当使今之情制,不失古之义旨,亦宜以前事之得中者,为后事之元龟。辄寻今人拜时,婿身发蒙交拜者,往往长迎而尽妇人之礼。按记"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夙兴沐浴,质明赞见妇於舅姑"。则与拜而长迎然后妇礼乃备者,而相依准。至於三月庙见,郑玄云"以舅姑没者耳"。若以三日拟三月,施之二亲,没则可;若其亲尚存,岂容措言。乃以众人所行失礼之事,反讥许长迎而为非,则是贱於准礼,而贵於众失,可得然乎又记云"娶女有吉日而死,婿以齐縗而吊,既葬而除,夫死亦然"。又"在涂之女而夫父母没,布深衣以赴丧"。又记云"女未庙见而死,虽不祔於王姑,而婿不杖,归葬於女氏,示未成妇"。郑玄云"虽不备丧礼,犹为服齐縗"。依准古义,无不赴哀之文。若苟以今失为是,而以古礼先儒为非,人则末如之何。夫拜时虽非古,既女交拜,亦敬慎重正,但未亲妇於姑,然夫妻之分定矣。若谓犹非定,则女子可冒绛纱,使他丈夫发而相见,拜以为婿,辄可委去,子女之分,固若是乎!夫称妻者,系夫之言;称妇者,有舅姑之辞。凡娶妻诚尽妇礼,所以事其所生,而代中有三日行敬,或上堂见姑。又设有甲乙二亲不存,娶妻虽已三日,无可致敬,又未烝尝,则与拜时未敬舅姑,事殊而理同,岂闻今人以为非妻乎!由斯而言,迎妇入家,发蒙交拜,夫妻之礼定;致敬舅姑,为妇之礼毕,以明妇顺耳。情礼不相背,故可推情以言礼。凡人有丧,犹或凄怆;况已入夫门,而不恤其哀乎!若谓与古礼相准而合情者,夫家尚中祥,祥日可赴哀,赴哀而情敬伸矣。"
仲欣又书曰:"庾扬州以拜舅姑拟之庙见,同先配而后祖。寻陈针子之讥郑忽,"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郑云:"配谓同牢食。后祭,无其敬神心,故曰诬其祖。未三月而祭,非礼也。"又记曰:"妇入,牢食,沐浴,俟明乃见舅姑,以明妇顺。"今当思礼传所以同异,而谬以拜时为先配后祖,未是寻书之意也。且代人三日先配,及同牢行妇礼,不以为嫌。又今人拜时,皆未施敬舅姑,诚准婚已交礼未及三日故也。设有婚未三日而夫有大丧,必尽哀而妇义已成矣。既以拜时准婚未三日,则是俱已入门交礼,同未致敬舅姑情义赴哭之例,不得云异。"
郡县守令迁临未至而亡新旧吏为服议(魏 宋)
魏河南尹丞刘绰问曰:"士孙德祖以乐陵太守被书迁陈留,已受印绶,发迈迎吏,虽未至,左右已达,未入境而亡。不知乐陵送故吏当持重乎陈留迎吏当持重乎"河南尹司马芝答曰:"德祖见陈留太守,故乐陵守耳。乐陵吏以旧君服,复何疑也。"刘绰难云:"虽去乐陵,其义未绝;陈留虽迎,其恩未加。今使恩未加而服重,恩未绝而服轻乎礼:"娶女有吉日而女死,婿齐縗而吊,既葬除之。"谓乐陵宜三年矣。"芝答:"德祖已受帝命,君名已定,乃欲以已成名之君,比未成之妇,何邪"绰又难:"陈留之吏既未相见,而使三年,是责非时之恩。礼云:"仕而未有禄,违而君薨,弗为之服。"明服以恩不以名也。"
宋庾蔚之谓:"爵位以受命为判。德祖已受陈留之印,则於乐陵为旧君矣,不俟迎至乃相见也。陈留君吏之名虽判,而恩实未接,同吉日之妇,於情为安。今吏为君齐縗以吊。"
按宛令迁为元城,已来在道,元城左右奉图箓,主簿众吏在后,未到令死,二县吏疑所服。马博士以为宛君臣未绝,旧吏不得不服,元城宜吊服加麻。贾博士以为已正名元城,然未入境,可依女在涂之服,宛当为旧君之服。
或问长吏迁在传舍而死,彼迎吏未至,此二国吏服谁当轻重孙叔然答曰:"古者诸侯以国为家,卫出其君於襄牛,不书出奔,以未出境也。卫侯奔死鸟,传曰:"犹在境内,则卫君也。"虽出传舍,固当以君服之;彼迎吏依娶女有吉日,夫死,斩縗而吊,既葬除之。"
吏受今君使闻旧君薨服议(晋)
晋范甯答问者曰:"礼,衔命出使而君薨,在道则反,入境则遂其事。然则闻旧君之丧,反命而后赴也。"又问曰:"仕今君之朝,欲奔旧君之丧,而今君不许,可以辄去乎"甯答:"事君,当不义则争之,三谏不从去之可也。君有戎役之事,王命所制,此礼权也。"
与旧君不通服议(周 晋)
周制,檀弓:"鲁穆公问於子思曰:"为旧君反服,古欤"对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为旧君反服之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泉,无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有!""(郑玄云:"言放逐之臣不服旧君也。为兵主来攻伐曰戎首也。"卢植曰:"戎,兵也。言人君待臣不以礼,不举兵为行陈之首诛之,则善矣,又何反服之有!")
战国时,齐宣王问孟子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答曰:"谏行言听,膏泽下於人,有故而去,(綦毋邃云:"谓有他故,不得不行,或避怨仇者也。")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安其所往,如此则为之服。若谏不行,又搏执,(若送囚徒然也。)此之谓寇雠,何服之有耶!"
晋或问云:"君无道而臣见黜放,君薨,为服否"许猛答曰:"君无道则当三谏,不从则适他国。若既亡不越境,君虽无道,犹责以臣礼。"
惠帝元康中,赵郡吏苏宙不奔吊於郡将,中郎、关中侯曹臣移冀州大中正:"臣以元康四年,为先定公薨背,还济北谷城墓宅安厝。太学博士赵国苏宙,昔先公临赵,以宙为功曹,后为察孝。前臣遭难,宙为镇东司马;赵之故吏,有致身叙哀者,有在职遣奉版者,唯宙名讳不至。宙今典礼学之官,口诵义言,不可废在三之义。於宙应见论贬。"博士苏宙移国子博士:"被符下省请议。郡将曹公,昔临敝国,见接有布衣之交,高游尽欢,谓千年可毕。不意后会,逼为功曹,寻被州召,不为公察孝也。欲深其罪,崇饰虚名,以惑明时。宙虽不德,数受教於君子,宁有故将之丧,而忘奔赴之哀。过蒙殊恩,忝佐方岳,衔命守制,无因致身。礼,闻父母丧,不得奔赴,为位敛发,成踊袭绖,割孝子之心,以终君之命,谓之礼也。往闻丧设位尽哀,仰则先哲,俯顺王度,仪刑古典,不失旧物。若此为罪,不敢逃刑。闻凶则因洛健步,书吊嫡孙,健步回说,丧已还东阿,留书付其从子综。宙寻被召为博士,王事敦我,不遑启处。加宙凶薄,天讨其罪,孤独无子,代之哀人也。按谷梁传曰:"周人有丧,鲁人有丧,周人吊,鲁人不吊。鲁人曰:"吾君,亲之者也,使大夫则不可。"周人丧,鲁人不吊,是其下成康未为久也。"(下犹去也,言去成康之时不远,无愧於不往也。)礼无臣祭君之文,时俗之所行,非先王之令典也。庶子不得祭父,臣之祭君也,求之礼传,无吊祭之文。"国子博士谢衡议云:"大夫去国,其妻、长子为旧君服。传曰:"妻言与人同,长子言未去也,言去则无服矣。"是违诸侯之天子不反服,违天子之诸侯亦不反服,以在外也。今之官长,皆自外来,假借一时,共相临尹,去则在外,体远事绝,恩轻义疏。至於死亡,隔限远路,或有难故,不得时往,奔赴之义,无所犯也。"博士周裒议云:"事君之道,资於事父,委质之日,贰乃辟也。宙受署而退,义已周矣。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所以哀其丧、矜其孤也。苟能致书唁,吊祭阙之可也。"河内太守孙兆议曰:"秦罢侯置守,汉氏因循,郡守丧官,有斩縗负土成坟,此可谓窃礼之不中,过犹不及者也。至於奔赴吊祭故将,非礼典所载,是末代流俗相习,委巷之所行耳,非圣轨之明式也。今之郡守内史,一时临宰,转移无常,君迁於上,臣易於下,犹都官假合从事耳。又当故将未殡之前,已受天子肃命之任,王事敦我,密勿所职,诗不云乎,"王事靡盬,不遑将父"。夫系之情,犹不得将养父母,而况远赴吊祭故将乎!其议贬者,可谓行人失辞。仲尼所以非子路,"由尔责於人,终无已也"。"
元康中,又南阳张观告太常,称其父"昔为丹阳郡,有二臣主簿刘亶、留颂等,理罪除名。今观父亡,居在郡下,亶等不来临丧,又不奔葬。凡人有丧,匍匐救之,况於君臣之义乎!而亶等敢怀雠君之心,公肆夷狄之行。"(按亶、颂告太常自理云:"近为陈事犯忤,加鞭付狱,亶、颂默然待放。戮辱放退,君臣道绝,抱罪之人,不敢见灵柩也。")博士马平议云:"按礼,君臣之道,有合离之义。亶等昔为君所弃,是为义绝。义绝之臣,责其自亲於君,已见放逐,求还亲临丧事,於事则近伪,於礼无此制也。"
又梅陶为章郡太守,孙虚为功曹,虚怏怏不欲。时有蜀贼侦逻,误为贼至,陶及虚皆散走。晓知非贼至,悉还。陶大怒书佐还晚,欲斩之,虚执据不听。陶后移邑,虚诣郡自理,驳陶七事。戴邈为州都言依。事绝,太尉留虚为从事中郎,不复与陶相闻。
温县领校向雄送牺牛,不呈郡太守吴奋。送牛值天大热,多渴死。奋召雄与杖,雄不受,曰"呈,牛亦死"。奋下雄狱。后雄为黄门郎,奋为侍中,同省不相见。武帝敕雄诣奋。王隐议曰:"礼虽云:"君不君,臣不可以不臣",当为小恶也。三谏不从则去,不见齿於其君,则不敢立其朝。至如仲子称"人以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人以凡人遇我,我以凡人报之"。此犹轻於戎首,则可逢而避之,至死不往可也。雄无诏敕逢避,未可非也。"
秀孝为举将服议(魏 宋)
魏景元元年,傅玄举将仆射陈公薨,以谘时贤。光禄郑小同云:"宜准礼而以情义断之,服吊服加麻可也,三月除之。"司徒郑公云:"昔王司徒为谏议大夫,遭举将丧,虽有不反服,今不同古,便制齐縗三月。汉代名臣皆然。"
宋庾蔚之谓:"白衣举秀孝,既未为吏,故不宜有旧君之朝。尊卑不同,则无正服,吊服加麻可也。今人为守相刺史又无服,但身蒙举达,恩深於常,谓宜如郑小同吊服加麻为允。今已违适为异,与旧君不通议论,不奔吊故郡将丧。"
郡县吏为守令服议(魏 晋 宋)
魏令曰:"官长卒官者,吏皆齐縗,葬讫而除之。"(蜀谯周云:"大夫受畿内采邑,有家臣,虽又别典乡遂之事,其下属皆上相属其吏,非臣也。秦汉无复采邑之家臣,郡县吏权假斩縗,代至则除之。")
晋丧葬令曰:"长吏卒官,吏皆齐縗以丧服理事,若代者至,皆除之。"武昌太守徐彦与征西桓温笺云:"蔡徐州薨,主簿服斩。王征北薨於京都,王丞相时在丧庭。徐州主簿以服事谘公,公谓轻重可依蔡侯。时北中郎刘公薨於淮阴,州主簿相承持重。至郤太宰薨,州主簿改服齐縗。中兴以来,江南皆从之。公卿以下至邑宰,吏服其君齐縗,吏服其君齐縗,则无从服之文,而由来多有从服者。陶大司马遭兄子丧,府州主簿从服。时卞光禄经过,自说为太傅主簿,太傅丧母,已不从服,此是用晋令也。郤太宰遭姊丧,吏服惟疑,郤问谯秀,言不应从服,诸主簿仍便从服。既服君旁亲,则服君便应重矣,乃二公之薨,府州主簿服齐縗。"
宋庾蔚之谓:"晋令云"代至而除",施之州郡县员吏,宜用齐周之制。礼代殊事异,理有大断。今州府之君既不久居其位,蹔来之吏不得以为纯臣,则齐周之制不为轻也。君齐矣,岂有从乎!母妻其犹不从,本无义於傍亲,卞光禄所行是也。二公使吏从服侄姊,可谓恢疏,罔其乖远矣。"
《通典》 唐·杜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