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每个人的结局是什么?

《京华烟云》每个人的结局是什么?,第1张

《京华烟云》结局是姚思安和敌人还有那百年的花园同归于尽,牛素云出家了,孔立夫和姚迪非及其黛芬参军打仗去,姚木兰和曾荪亚带着曾家以及姚家的家人一起迁出北平

首先遇难的是曼妮。日本鬼子的凶暴,激起了所有人的怒火,迪非、黛芬、陈原、立夫都先后投入抗战。姚思安也云游归来。准备举家前往南方,加入抗战的洪流。这时牛素云打来电话,说莫愁已被牛怀玉劫持!要诱捕立夫,素云还叮嘱姚家,赶快转移甲骨。

可是,等到立夫前往要救莫愁时,莫愁已惨遭毒手!在王府花园,姚思安正要准备转移甲骨,牛怀玉和日本鬼子前来抢夺,姚思安宁为玉碎,一把壮丽的大火和敌人还有那百年的花园同归于尽!而此刻,山河破碎,烽烟弥漫,一场更为壮丽的民族抗战之火,正在中华大地上熊熊燃烧着。

简介:

曾家的大公子曾平亚,染上了伤寒。曾文伯和曾太太先是遍请名医,无法治愈,曾太太爱子心切,想出了结婚冲喜的法子。曾家有三个公子,大公子平亚与曼妮,二公子襟亚与牛素云都早有婚约。公子荪亚桀骜不驯,但姚家的莫愁却很喜欢他。

情急之下,曾太太提出让姚木兰代替曼妮嫁给平亚,但木兰喜欢孔立夫,而且曼妮是自己的金兰姐妹所以拒绝了。后曼妮回来,曾家想三喜临门,说服了牛家女儿素云和襟亚完婚,并想让莫愁嫁给荪亚。

姚木兰在要与曾家幼子订婚之前,认识了孔立夫。

姚家因为木兰拐卖被曾家相救之事,两家成为通家之好,木兰与荪亚年岁接近,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木兰对荪亚既无恶感,也无特别的喜欢。

但曾家门第高贵,曾父是当朝大官,家中殷实,那个年代讲究的“门当户对“,在木兰和荪亚之间非常合适,姚家虽不是权贵却亦是大富之家,姚父为人品行受人称赞,名声在外,曾家门风严谨,曾母和蔼可亲,特别喜欢木兰,看起来,这桩婚事再美满不过了。

“以社会上的标准而论,木兰嫁到曾家,应当算是如意”。

如果没有遇到那个人,岁月静好一切该是如何的遂人心意,可又是好幸运,能遇见那个人,让木兰同时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幸福与忧愁,快乐与痛苦竟如此之相似,那天晚上,谁也不敢说木兰是快乐,还是伤心“。

有人批评木兰,既然知道自己心上另有其人,为什么 不果断拒绝曾家的提亲。

那个时候的木兰与立夫相识不过几个月,就连木兰自己,也只是朦朦胧胧地意识到对这个男孩有着不同寻常的感觉,“刚感觉到精神上的自由,刚感觉到她以前未曾经过的甜蜜的,陶醉的,幸福的味道,这种幸福的味道里,是有立夫这个异性青年的。“

木兰受父亲的影响颇深的,姚父信奉道家思想,凡事都是依照“无为而治“的办法,木兰也认为“个人的婚姻大事,是命中注定的”,“当她在运粮河上的船上第一次看见荪亚,那么个男孩子,向她咧着大嘴微笑。命运真是把他们俩撮合在一块儿了!好多不由人作主的事情发生,演变,终于使人无法逃避这命定的婚姻!”

不要说木兰在感情上的软弱不作为,木兰坚强不弱于男儿的个性,由于父亲的呵护宠爱,以及自身的天资出众,已是当时女性中鹤立鸡群的存在。

“那个时代受过传统的良好教养的**,决不承认自己对男人有情爱之私,也不允许别人这样说自己,因为说爱男人就算是人品上的污点”。

不要指望人物能脱离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与时代环境的压制,即使是我们喜欢的木兰,即使是优秀如木兰般品行高远的女性,也无法像我们现代的女性那般,敢爱敢恨,社会的观念对人性的影响很深,也许一百年后,现在这些自诩勇敢无所畏惧的人们,还是会被自己的后人摇头叹息着,为什么不敢为自己的命运一博。

何况立夫并未与木兰同步。

立夫在他们相识的这个年龄,十六七的男生一心想到得是国仇家难,“从来没有想到过男女之爱,甚至对于女人的美也是无动于衷的。”他喜欢与木兰交谈,“只因为木兰懂得这些东西,并且智慧高,精神好”。

立夫一直当木兰是他精神上的知己,而且立夫心性高远,人品高洁,从不将精力耗费在儿女之情上,为人纯善,侍母至孝,与姚家二女儿成亲之后,与妻感情融洽,相敬如宾,虽莫愁总是不理解他,为他激进的文学青年胸怀,针砭时弊的性格担忧不已,立夫从未嫌弃也未抱怨,对待妻子一如既往的关怀呵护。

立夫是君子,林如斯说木兰是其父亲心目中理想完美的女性,那立夫,应该就是林语堂心目中理想完美的男性,或者直白点说,孔立夫是作者笔下完美化的自己。

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有作家自己的感情和人生阅历在里面。

比如张爱铃笔下的“九莉”,萧红《呼兰河传》的“我”,毕淑敏《女心理师》的“贺顿“,路遥《平凡世界》中的”孙家两兄弟“,这些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作者的影子,倾注了作者的偏爱,甚至完成了作者自我的升华。

而孔立夫和姚木兰,简直就像是作者经历的翻版,而立夫的一生,更是明白显露了林语堂对爱情的理解:把爱情当点心,把婚姻当饭吃。

1912年,林语堂去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认识了同窗好友的妹妹陈锦端,用他的话说,“她生得确实其美无比“,才子钟情佳人,佳人也仰慕才子,陈锦端则倾心于林语堂的博学多才,爱他的“英俊有名声”。

可惜两家社会经济地位的悬殊,陈锦端的父亲明确告诉林语堂,他已为爱女订亲,但陈父欣赏林语堂的才华与人品,将自己好友的女儿介绍给林语堂。

廖父是银行家,当时名望很高,廖家门第也不低,但廖父倒也很满意陈父的提亲。

多年之后,林语堂始终不能忘怀陈锦端,想想多酸楚,他心中至爱陈家姑娘,却要和陈家隔壁的廖家姑娘订立媒妁之约,谈及此事,他不无感慨:“在那种时代,男女的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

幸而廖翠凤始终心如磐石,知道林语堂心有所属也毫无芥蒂,连他们的女儿都知道父亲一生爱恋是陈家姑姑,为自己母亲敏不平,廖翠凤只微微一笑,让女儿不要攻击父亲,“他一生因为此事,心中也很苦。“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后人羡慕廖翠凤其貌不扬,却能得林语堂这样才貌双全的男人一辈子的呵护和疼爱,却没想到廖翠凤是何等与众不同的胸怀。

当初廖母和女儿说:“语堂是个牧师的儿子,家里没有钱。”廖翠凤很干脆又很坚定地回答:“穷有什么关系?”

试问,有这样坚定而诚挚的心怀,即使廖翠凤没有陈锦端的美貌和才华,何尝不是优秀的女儿家。

所以,《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将处处不如自家长姊的莫愁配给了孔立夫,莫愁有着世俗的智慧,有时候还会显得过于世俗,正如非常欣赏孔立夫的老师傅大人也认为“孔立夫简直是红硬木,是破不开的,但是他需要以柔来克。他跟莫愁的土相配,比和木兰的金相配还要好。”

孔立夫一生为了抱负奔波,也不为五斗米折腰,没有莫愁的安于贫困和勤于持家,也就没有孔立夫放心的后援。

正如林语堂在国外求学时,经济困难之时,是廖翠凤变卖首饰以维持生活。

木兰对于立夫,是值得尊敬和仰慕的女性典范,是值得真心对待的大姨姐,除此之外,别无他想,虽然偶尔会觉得如果莫愁有她姐姐的见识就好了,但并不影响他们夫妻之间的和谐。

林语堂一辈子惦记着自己年轻时候的爱人,老了都不忘打听陈锦端的消息,廖翠凤当然知道林语堂的心,但她并不吃醋和嫉妒,有时还会开玩笑地对孩子说,林语堂是喜欢过陈锦端。

他们之间,一直彼此信赖,廖翠凤相信他,他娶了她就会好好待她。

林语堂一生婚姻幸福的秘诀在于,他懂得取舍,知道人生在世,不可能没有遗憾, 唯有把爱过的人放在心里,怜惜眼前的人,珍惜已经拥有的。

姚莫愁最初和牛家的牛怀玉相恋后因牛同义从中作梗俩人分手,后姚莫愁一心想要出家为尼,后在姚木兰的撮合下和孔立夫结为夫妻。婚后,她尽一个妻子的本分,无微不至地照顾孔立的生活,并生下儿子肖夫。最后,因政局动荡,她与丈夫南迁往苏州生活。

姚莫愁是林语堂先生小说《京华烟云》中的人物名字。1988版《京华烟云》赵家蓉成功饰演了活泼俏丽的姚莫愁一角,2005年中国台湾艺人邱琦雯亦广受好评好评,2013年,新生代女星阚清子继邱琦雯后,再度翻演该角色,引起广泛关注。

角色资料

姚思安喜欢从中国历史上找古典的名字给孩子作名字,“莫愁”则是是古代的一个商家之女,后来南京的莫愁湖就是她的名字。姚家原著里的莫愁美丽聪明,性情温婉,爱立夫爱家庭,是一个很温柔恬淡的可爱女子。

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了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

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3520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6
下一篇2023-07-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