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曹操最爱的儿媳,闺中博士才貌双全,却被丈夫曹丕残忍赐死

甄宓:曹操最爱的儿媳,闺中博士才貌双全,却被丈夫曹丕残忍赐死,第1张

在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中,甄宓(fú)的绝美古装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一出场就艳压群芳,那种风华绝代让人无法把目光从她身上挪开,当甄宓最后被曹丕赐死的时候,那一身红衣和决然离去的背影,更让无数人感到痛惜。

历史 上真实的甄宓不仅被曹丕赐死,而且在下葬时,曹丕还命人在她的口中塞满米糠,用头发盖住她的脸!据说这样她到了阴间就没办法说话,不能和人诉说她的冤屈,甄宓下葬时的惨状恐怕也是让人不忍细看。

最终形同陌路的两人,曾经却是一对恩爱夫妻。

曹丕不仅喜欢甄宓,也很喜欢她所生的一双儿女,那么曾经鸾凤和鸣的两个人,为何会走到"两两相望,唯余失望"的地步呢?

这一切都要从那场相遇说起。

一、名门毓秀,与众不同

甄宓从小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气度和智慧,曾经有人给甄宓看手相,断定她将来必然是大富大贵之命。甄宓端庄大方,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所以从小到大都没有人敢与她开玩笑,她的家人对于她也是非常的尊重。

《三国志》记载:甄宓九岁的时候很喜欢读书写字,经常用哥哥的笔墨砚台,而当时女子的是不用读书的,长大了听从父母的安排,嫁人生子就可以了。

哥哥因此嘲笑她:"女孩子平时要多学习女工,你读书识字难道要当女博士吗?"甄宓答道:"古代圣贤的女人都是读书读出来的,读书有什么不好?"

一番话怼的哥哥哑口无言。长大后的甄宓更是心系百姓,当时连年战乱,老百姓们都吃不上饭,甄宓就劝说母亲把家里的粮食都拿出来赈济灾民,后来人人都称赞甄宓是甄家的"奇女子"。

与当时只知道"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女性相比,甄宓简直是一个"穿越者"的存在。

甄宓为人善良,她的二哥去世后,只剩下二嫂一个人带着孩子在甄家生活,甄宓从来不因为她是寡妇而轻视她。反倒是甄宓的母亲,认为二嫂克死了她的儿子,对她一直十分恶毒。

甄宓看到母亲这样不近人情,就一次次地劝说母亲不要强人所难,最后终于感动了母亲,让二嫂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袁绍听说这件事后,就派人到甄家替他的次子袁熙求婚。

袁绍家族是"四世三公"的北方大族,甄宓尽管不喜欢袁熙,也不得不答应这门亲事。

可惜好景不长,甄宓很快就变成了曹丕的妻子。

二、嫁与曹丕,夫妻恩爱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曹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打到了袁府家门口。

袁熙是一个没本事的男人,居然扔下了母亲和妻子自己跑了。甄宓本来可以逃跑,但是她为了照顾婆婆选择了留下来。

当时曹丕比曹操早一步来到袁府,甄宓为了躲避战乱故意把自己弄得蓬头垢面,穿着破烂不堪,但是曹丕还是一眼看出了甄宓的倾国倾城之貌,呆在原地一直傻傻的看着她,很久才缓过神来。

曹丕对甄宓说:"我不是来杀你们的,我是丞相的儿子,奉命来保护你们"。

等到曹操到了之后,甄宓的婆婆刘氏厚颜无耻地请求曹操,让甄宓给他们做丫鬟,换自己一条生路。

曹操看到儿子对甄宓动情,又看到了她的绝世容貌,呵斥刘氏:"如此美貌的人怎么可以做丫鬟!"于是让曹丕把甄宓带回去,不久以后就纳为正室夫人。

当时的曹丕和甄宓,一个是翩翩公子、温润如玉,一个是桃花夫人、风华绝代,在任何人眼中都是佳偶天成。

但是在电视剧中,在他们的新婚之夜,有这样一个桥段:曹丕对甄宓说:"嫁给我,委屈你了",甄宓回答:"公子娶我,才是委屈的人吧"。曹丕叹了一口气,淡淡地说:"我会对你好的。"

这虽然是剧情的渲染,但是在曹丕的心里,甄宓曾经是别人的妻子,这种隔阂或许可以淡化,却是无论如何和消除不了的。所以从一开始,他们的婚姻就并不合适,只是谁都没有察觉到罢了。

刚刚嫁给曹丕的甄宓还是很幸福的,他们先后生下了曹叡(ruì)(魏明帝)和东乡公主,夫妻二人感情和睦,发誓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甄宓不仅是贤妻良母,还是有着长远目光的政治家。曹操在一统中原之后想要称帝,甄宓劝他这样做会引起蜀国和吴国的注意,虽然他们的力量没有魏国强大,但是联合起来仍然对魏国有害无利。

曹操仔细斟酌之后认为甄宓说得很有道理,于是请天子加封自己为魏王,实际上大权独揽,和皇帝没啥区别。

甄宓对于曹丕府中的上下也都管理得很好,从不偏私废公,府中上下人人称赞甄夫人贤德,就连一向挑剔的婆婆卞太后,也对这个儿媳妇刮目相看。

曹丕非常感谢甄宓为这个家所做的一切,对甄宓的爱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为了独宠甄宓一个人,曹丕还赶走了别的女人,可见这两个人是有过真感情的。

三、兄弟阋墙,谣言四起

曹丕一直认为自己最大的对手从来都不在远方的战场上,而是来自于他的身边,那就是他的亲弟弟曹植

其实曹植也是百口莫辩,他只是一个喜欢作诗的诗人,父亲却偏偏因为喜欢他的才华,让他和哥哥去争太子之位,曹植身边还有一个谋士杨修,整天让他关心政治。

显然曹丕为人刚毅果决,是真正的帝王之才,这一点是曹操改变不了的。为了魏国的将来,他只好立曹丕为太子。

但是曹操没有想到,他对曹植的喜爱和支持让曹丕恨透了曹植,所以曹操尸骨未寒,曹丕就对曹植展开了报复。

甄宓这才发现,自己深爱的丈夫已经变成了一个野心家,连自己的弟弟都不放过。

事实已经如此,她只能尽力保护曹植,也为了不让曹丕留下残害手足的罪名。曹丕很多次想要杀了曹植,幸好有甄宓去通知卞太后,曹植才侥幸活了下来。

但是曹丕却因为甄宓干扰了他的计划而对她越来越反感,甄宓逐渐失宠。曹丕称帝之后,主动退位的山阳公刘协给曹丕送来了两个美女,其中一个名叫郭照,就是后来的郭皇后。

郭皇后年轻貌美却心机深重,她看出曹丕对甄宓的日日劝导早已经不耐烦,决定趁机除掉甄宓。

她打听到曹植很仰慕嫂嫂,而且他所写的诗也有很多是赞美甄宓的,于是传播谣言,说甄宓和曹植早就暗生情愫,曹叡也是曹植的儿子。

这些谣言传到了曹丕的耳朵里,他本来就厌恶甄宓的劝告,对曹植更是厌恶至极,一气之下居然真的相信了这些谣言。

曹丕旧事重提,说甄宓当年是袁熙的妻子,对自己不忠,是她一辈子也洗不掉的污点,还说甄宓对他有很多怨言,并且与曹植关系暧昧,质问甄宓"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这句诗究竟是写给自己,还是写给曹植的!

此时的甄宓早已心灰意冷,她知道一个男人不爱自己,她说什么都是错的,于是不屑于再去解释。曹丕却不依不饶,最终以甄宓对他"有怨言"为名,将她赐死,死后还让她"口含米糠,被发覆面"。

甄宓就这样被曾经深爱的丈夫赐死,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留下了年仅六岁的曹叡和未成年的东乡公主。

曹丕如果真的是一个深情的人,哪怕再恨甄宓,又怎么忍心让孩子们失去母亲。他的薄情也受到了惩罚,在黄初七年的伐吴战争中曹丕接连失败,不久病死于洛阳,年仅三十九岁。

甄宓曾经短暂地拥有过爱情,可惜她嫁与的男人不是没有担当,就是薄情寡义。在《大军师司马懿》中,甄宓最后一次告别曹丕,她说:"曹子桓,如果有来生,我不愿意再见到你"。

如果能够回到曹丕到来之前,想必甄宓宁可直接和袁府一同殉葬,也不要嫁给这种无情无义的人,以至自己死后都不得安生。

曹丕的两位皇后甄宓和郭女王都比较出名,相反曹植的两位夫人知名度就不怎么高了,可能多数人一点印象都没有,反而曹植和甄宓之间的故事好像大家会更感兴趣。甄宓是曹丕的第一位夫人,当年也是因为看上了她的美貌才娶回家,不过甄宓似乎并不怎么喜欢曹丕反而是对更有才华的曹植产生了情愫。在《军师联盟》当中,曹丕和郭女王之间的爱情故事成了主线,而甄宓成了小三,而且曹丕还非常的嫌弃她,这就有点冤枉甄宓了。因为在正史当中,曹丕刚开始可是把甄宓当做手中宝,非常的宠爱。

在影视剧里,就隐隐约约透露出了一些曹植和甄宓之间的讯息,两人第一次见面虽然没说几句话,但是通过眼神已经把对方刻在了自己的心里。当时甄宓也并没有的选,只能顺从曹丕的意思,但是对于曹丕的各种爱护也是有些不领情,时不时还让曹丕有些生气。但是对曹植却爱得不行,会经常拿出曹植的诗、赋反复观看,当然这些都要等曹丕不在的时候做,不然后果就麻烦了。

甄宓比曹植要大9岁,当时姐弟恋的情况是不多见的,而且这个年龄差可能人们也接受不了。但是曹植的两位夫人实在有些过于平庸,曹植的第一位妻子崔氏因为衣装过于华丽而被曹操赐死,也是有点让人看不懂,曹操早年是非常喜欢曹植的,干嘛还要把他老婆给赐死结果第二任老婆谢氏也只是后期曹植被软禁期间才跟他在一起,而一年后甄宓却被曹丕给赐死了。

可能有人就会奇怪,在曹植单身的日子里,他到底有没有和甄宓发生过什么事情呢当然这一段历史从来没有被记载过,就算甄宓和曹植真发生过什么,那曹丕肯定也是不允许文官记载的,毕竟自己被戴绿帽还要被流传下去换做是谁都不愿意。不过两人应该也会想办法多见面,毕竟曹丕称帝以后有了自己的后宫,平时管理朝政也很忙。甄宓自然就有时间出来和曹植幽会,或许甄宓被赐死就是因为曹丕发现了他们的秘密。

不过现在我们也只能通过想象来确定曹植和甄宓的关系,还有他们之间的秘密。不过曹植晚年抑郁很可能就是因为,自己爱的人被曹丕所杀,自己的位置还被曹丕夺走,这种失落悔恨的感觉都叠在他身上,肯定也不好受。只能说曹植的命的确有些苦,如果当年没犯错的话,说不定曹操头一铁就让他当太子了。不过现在说这些也没用了,曹丕还是最后的大赢家。

众所周知,古代是处于男尊女卑的大环境下,男人的地位高高在上,女人的地位则是非常卑微的,尤其是在婚姻这一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却只能从一而终,特别是对于女人的贞洁也是非常重视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古代对于失节的女子也非常的苛刻,很多失去了贞洁的女子,结局都是非常凄惨的。

还有那些嫁过人的女子,就算是成为了寡妇,也要给丈夫守节,也是不允许在家的,要不然就会遭到别人的嫌弃。古代男人在娶妻这一方面还是很讲究的,不管是绅士背景还是样貌性格,都有着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女子贞洁方面,也非常的看重。而对于纳妾方面就比较随意了,只要自己喜欢,只要对方漂亮,就可以纳为小妾,古代妻子和小妾有着身份上的天差地别。

甄宓是三国时期有名的美女,她是袁熙的老婆,后来被曹丕娶为正妻。甄宓是结过婚的人,为何曹丕还愿娶她当妻子?难道就不嫌弃吗?在古代一些战乱年代,很多战败者的妻子儿女都会被战胜者俘虏,一些长得比较好看的女子也会被收为妾室,按理说甄宓作为袁熙的老婆,不管长得多么好看,毕竟曾经见过人,把她纳为小妾还是说得通的,但是为何要娶为正妻呢?

首先就要说一下袁家的贵族背景了,袁家寨当时也是非常典型的贵族家庭,古代婚姻都是讲究门当户对的,所以对于男女结亲在背景上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曹操在当时的权势和地位已经非常大了,虽然曹操姓曹,但是祖上姓什么也不知道,毕竟他的父亲曹嵩是跟着养父曹腾姓曹的,所以曹操在当时虽然位高权重,但是曹家并不是什么显赫的家族。但是袁家却是当时的贵族,所以作为袁熙的妻子,甄宓也算得上是贵族妇人了,曹丕愿意娶她为妻,也并不觉得吃亏。

除了显赫的身份背景之外,甄宓也是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女子,曹丕也是非常重色的,也是看中了甄宓的美貌。甄宓作为当时有名的美女,天下也一直流传着甄宓的美名,所以光是美貌这一方面,曹丕就已经非常看重甄宓了。据说当时不光曹丕非常的喜欢甄宓,就连曹操和曹植也是喜欢的,所以才有了“一女乱三曹”这样的流言,虽然历史上没有相关的记载,但是空穴来风,未必无音。对于甄宓这个人,曹操也是相当认可的,要不然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儿子娶她为妻,曹植对甄宓的印象也很好,特别是曹植曾经写过的《洛神赋》,从这里面就可以看出,曹植对她也有一种特别隐晦的感情。

古代有一句话特别流行,娶妻娶贤,纳妾纳美,曹丕既然愿意娶甄宓为妻,除了因为她长得漂亮之外,在品德上也是过关的。虽然甄宓出身贫寒,但是确实有着非常好的品格,虽然小事家里不富裕,但是仍然劝说母亲用家里的钱粮来赈灾,从这里就有可以看出他良好的品质。据说甄宓小的时候,家门外来了戏的,家里的小孩都跑去看热闹,只有她不为所动,一心待在屋里做手工,家里人问她为什么不去看热闹?甄宓说:这种事情不是女孩子该看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她良好的德行,所以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古代,就算她的出身并不高,所以出身贵族的袁熙仍然愿意娶她为妻。

除了美貌和较好的品德之外,甄宓本人也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人,她得到了曹操夫妇的认可,所以在得知曹丕喜欢她,想要娶她为妻的时候,也表现的比较的支持。特别是曹丕的母亲卞夫人,非常的喜欢甄宓,据说有一次卞夫人生病了,但是甄宓一些特殊原因没有去照顾,自责的整日里痛哭。甄宓还曹操劝说曹丕善待后宫妃子,要雨露均沾,所以曹丕也是非常喜欢她的。

在当时甄宓算得上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子,所以哪怕曾经嫁过人,但是曹丕仍然娶了她为正妻。但是红颜易老,甄宓晚年的结局并不好,因为年老色衰被曹丕厌弃。曹丕最后不但赐死甄宓,在埋葬她的时候,还“以发覆面,以糠塞口”。甄宓生前遭到厌弃,死后还遭到这种侮辱,结局也是非常惨的。

当然没有。关羽曹植和甄姬的传闻都是后世杜撰出来的,在真实的历史上是根本没有的。

一,曹丕娶甄宓

曹丕是在公元204年随着父亲一起攻打邺城,认识了甄宓。甄宓当时是袁绍的儿媳妇,又是当地有名的美女。当时的曹丕正好17岁,甄宓21岁,而曹植仅仅只有12岁。

曹丕17岁的年龄在古时候已经是成年了,当时的人们14、5岁就已经可以娶妻生子了,现在曹丕17岁正好是成家立业的。而甄宓既然已经嫁给过袁熙,年龄自然大些也是正常的,但是对于曹丕这个年龄也不算太老,他们两个的结合是非常符合现实的。

而曹植这个时候只有12岁,虽然古人成熟的早,但是12岁也是成熟不到那里去的,还是毛孩子一枚。这个时候曹植和甄宓是不会有任何感情产生的,顶多觉着甄宓挺漂亮的,但是男女之情是绝对不可能有的。

曹丕最初是非常喜欢美貌的甄宓,婚后两个人生了一个儿子和女儿。

二,曹丕赐死甄宓

后来曹操去世,曹丕继位,继位后的曹丕身边美女开始多了起来,作为甄宓内心是恐慌的。本来恩爱的曹丕现在另寻新欢,自己变成了老女人,内心有些怨言,有时候情不自禁的就流露出来。

这事让曹丕知道了,当时的曹丕是事业有成,家庭有成,正在人生巅峰的时刻。听到自己身边的女人竟然这样唉声叹气,心中大怒,于是下令斩杀了甄宓。

甄宓就这样去世了,她去世的时候是公元221年,当时的甄宓只有38岁,而曹植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洛阳了。

三,曹植写《洛神赋》

甄宓去世的第二年,曹植回到洛阳皇宫,此时的曹植的地位是岌岌可危,君王的宝座曹丕已坐稳,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曹丕解决掉。

曹植的内心是伤心的,是彷徨的,他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在此时的曹植写了一首《洛神赋》。这首诗里更多的写的是对自己的遭遇和现状,对于甄宓这个女子顶多是缅怀和相比,是没有半点相思之意的。

现在的人们都在用《洛神赋》来说曹植和甄宓的感情是不对的,是污蔑了曹植和甄宓。他们两个是半点男女之情都没有的,顶多有的是同情心而已。

曹植所写的《洛神赋》可谓是千古名篇,被后世广为流传。而洛神的原型所写正是曹丕的妾侍甄宓,正是因为《洛神赋》的存在,无数影视作品才将曹植和甄宓之间的恋情描绘得如此凄美动人。但人们并不知道的是,曹植是不可能和甄宓之间有恋情存在的。如果硬要说曹植对甄宓有着特殊的感情,也只能说是少年时期曹植对于甄宓美貌的迷恋与懵懂。其实对甄宓存在着特殊感情的是曹操和曹丕父子。为何编者要如此说呢?下面就请您听我详细道来。

公元200年曹操大,败袁绍,随即占领了冀州。当时曹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火速派人去传召甄宓。众所周知曹操这个人,喜欢在收编敌人手下的同时,还喜欢占有敌人的女人。但是这次曹操在来到甄宓府门前时,却看到了自己的儿子曹丕。

当时的曹操在见到甄宓后,曾盯着貌美的她感叹道:真乃吾儿妇也?这就话的意思就是说,甄宓真的是我儿曹丕的女人吗?从语气中充满了酸溜溜的味道,就不难看出曹操是想得到甄宓的。曹操相比曹丕应该是更早认识甄宓的。甄宓曾是袁绍的儿媳,而曹操和袁绍更曾是挚友,所以曹操在很早以前就应该见过甄宓了。

曹操虽然比甄宓大上20多岁,但不可否认曹操一代枭雄的魅力是不下于两个儿子的。而且三国时期属于一个十分动荡的时代,女人本就依附于强者生存。甄姬喜欢上曹操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在曹丕继承了曹操的基业以后,卞夫人曾大骂曹丕猪狗不如。这是因为曹丕收纳了曹操生前的一众姬妾。当时的卞夫人更是叮嘱曹丕的夫人们要看管好自己的丈夫。同时曹丕对甄宓的感情早就已经有些淡漠,而年少时的曹植更是对甄宓存在着一份懵懂的感情。所以曹丕最终便将已无感情存在的甄宓处死,这正是曹丕利用曹植对甄宓的懵懂感情,来刺刺激曹植一番。

曹丕处死甄宓,身为婆婆的卞夫人并没有出面为她求情。这是因为卞夫人对甄宓存在着两点不满。第一点就是曾经的曹操和儿媳甄宓存在着暧昧的关系。第二点就是卞夫人不希望甄宓的存在令曹丕和曹植兄弟失和。甄姬就这样成为了曹操和曹丕父子三角恋的牺牲品,一代美人最终香消玉殒。

那为何编者要说曹植和甄姬之间,并不存在着恋爱的关系呢?公元204年曹植初遇甄姬,当时的曹植年仅12岁,这样的小孩根本不懂得如何谈情说爱,如果硬要说有,那也只是曹植对甄姬有着年少懵懂的感情。而甄姬当过袁绍的儿媳,又成为了曹丕的妾侍。甄姬喜欢的人,更应该是有实力的男人,而不会是一名孩童。

曹操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认识甄姬了,无疑相比曹植而言,雄才大略的曹操其魅力是更要大于曹植的。但曹丕却比父亲曹操捷足先登了一步。曹操身为曹丕的父亲即使真的和儿媳甄姬存在着暧昧关系,曹丕也是不敢说什么的。这就是甄姬后来失宠于曹丕,不被卞夫人所喜的真正原因。

首先是年龄差距,首先是曹植和甄宓的年龄差距可以达到十岁之多。当曹丕迎娶甄宓的时候,曹植才只有十来岁。因此许多关于曹植对这个嫂子一见钟情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在那个时候的曹植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因此不会对自己的嫂子萌生关于爱情之类的情感。

其次是甄宓恪守妇道女人,通过甄宓一些生平事迹,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十分尊崇女德,举止大方得体优雅的女子。当曹丕为了迎娶甄宓而将自己的正事妻子赶出家门的时候,甄宓提出了制止,由此可见她是一个善良而且严格遵守妇道的女子,更不用说会做出**之事。

在当时曹植受到曹丕的排挤,所以说在平日做事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的,更不用说是和自己的嫂子有染了,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自己的小命肯定也就难保了。因此这样的说法也是不成立的,曹植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也应该和自己的嫂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为当时的甄宓年轻貌美,曹植可能因为才貌双全的甄宓,所以被深深的吸引。但最多只可能是一厢情愿,不会和嫂子有过多的接触,更不会做出过分的大逆不道的事情。

不过通过《洛神赋》其实也能够感受到一种凄婉的爱情。通过这个诗词或许能够证明曹植对自己的嫂子有种朦胧的感情,但并不会是一生铭记那么深刻。或许是由于征服悲惨的命运,因此通过《洛神赋》表现出一种愤慨的情绪。

曹操妻妾成群,知其姓氏者就有十五人,据《武文世王公传》载,其中十三人生子二十五人: 卞皇后--丕、彰、植、熊 刘夫人--昂、铄 环夫人--冲、据、宇 杜夫人--林、衮 秦夫人--玹、峻 尹夫人--矩 王昭仪--干 孙姬---上、彪、勤 李姬---乘、整、京 周姬---均 刘姬---棘 宋姬---徽 赵姬---茂。 曹操的妻妾,出身千奇百怪,丁夫人出自平民良家,卞夫人则出自倡家,还有一位尹夫人更绝,原来是东汉末代何太后的侄媳妇——自从丈夫死在董卓之乱以后,尹氏便带着幼子何宴生活,虽然已为人母,尹氏的美貌仍令曹操着迷 乱世中的幸运儿——太祖武帝曹操妻卞氏 №一、曹操其人,一直都是史上诸说纷纭、褒贬不一的人物。有人说他是乱世枭雄,也有人说他是治世能人,还有人说他心狠手辣、诡计多端。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根据。 想当初,东汉末年的大将军何进与宦官争权,以至酿成东汉倾覆的灾祸。早在袁绍向何进出馊主意,决定调上将军董卓率其手下二十万凉州大军入洛阳“勤王”的时候,曹操就已经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认为:不过是打击几个宦官,处理首恶也就足够了,何必大开杀戒一个不放,更何必轻易调动多年拥兵自重的大将率大军进驻,一但让他看明白朝廷混乱的真相,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远比几个手无寸铁的宦官可怕得多。——“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偏偏何进之蠢与袁绍如出一辙,坚决不肯采纳曹操的主张,而且坚持要把所有的宦官都杀尽、坚持要把凉州兵团弄进洛阳。 议事会结束后,曹操叹曰:“乱天下者,必何进也。” 结果事情果然如曹操所料,宦官们探知了何进的打算,知道死路难逃,反倒团结一致,抢在凉州大军进洛阳之前,就先把何进给宰了。何进乃是主管天下的权臣大将军,即使他蠢如朽木,好歹也是一块牌位。牌位既倒,诸事没了头目,便一团糟啦。于是宫中大火,自小皇帝刘辩和小皇弟刘协以下,各公卿大臣都如没头苍蝇一样连夜出逃。皇宫成了屠宰场,为何进报仇的部将亲兵们,关门打狗,把宫中的大小宦官、以及不是宦官却没有胡子的男人都杀了个清光。 紧接着,肥硕如猪的董卓隆重登场。他一进洛阳,果然就如野猪一般横冲直撞,凡事但凭一己好恶。由于他对小皇帝刘辩的第一印象不好,所以一个月之内,他就把十四岁的小皇帝刘辩给废了,另立十岁的庶出皇子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好啦,不过是走了一个幕府,又换了一个新幕府。 可惜董卓不但肥如圈猪、蛮如野猪,蠢更如猪。他紧接着毒死了刘辩的生母何太后,第二年又逼死了十五岁的小废帝,同时火烧洛阳城,逼着献帝迁都长安。洛阳城变成一片灰烬,数百万人死于非命。 这种干法,必然要惹起天下大乱。于是各地大军纷起,都以勤王扶乱的名义,想要自打山头。不久,陷于众叛亲离中的董卓便为他的行径付出了代价:被自己的亲信吕布一矛两洞,然后成了长安街头的人油蜡烛,足足烧了一昼夜。 然而何进董卓人虽死,他们惹下的塌天大祸却才刚开张。 二十万凉州大军群魔无首,又畏惧政府追究,干脆就乱干就底,攻打长安并活捉了献帝刘协。刘协不久逃出魔爪,好不容易才在一九六年七月逃回了一片狼籍的故都洛阳。 经过这几年折腾,东汉政府已是虚有其名了,各州各郡长官为求自保,也为趁乱而起,都拥兵自重。 而这时的曹操,已成为这类地方武装首领中的一员:兖州牧。 由于兖州不但兵力雄厚,而且与洛阳距离也近,所以献帝刘协的舅父兼岳父之一的董承,便请求曹操来洛阳城中为虚有其名的中央政府增添声势实力。 于是乎,曹家军理直气壮地进驻了洛阳,并且立即更理直气壮地把以小皇帝为首的整个东汉政府再次迁往许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生涯正式开始。 而且从此曹操的好运就算是正式开了张,步步向上,直到身后,还被儿子追立为魏太祖皇帝。 №二、一个出身低贱却有胆有识的乡宦之妾 而在这整个天翻地覆的世事大变迁中,未来的魏文帝曹丕之母卞氏,都一直伴随着曹操,与他荣辱与共。 卞氏,祖藉琅邪开阳(山东临沂),于汉延熹(161)三年十二月己巳日出生在齐郡白亭。卞家世操卑贱职业,是以声色谋生的歌者舞伎。据说卞氏出生的时候,产房中整天都充满黄光,初为人父的卞敬侯非常奇怪,便去向卜者王旦问卜。王旦回答:“这是大吉之兆,这个小女孩前途不可限量。” 话是这么说,但是长大后的小卞氏仍然不免再操家族的卑贱职业,成了一名歌舞伎。 这个以卖艺为生的家庭四处飘零,若干年后,来到了谯地(安徽亳县)。 此时的东汉权臣当朝,曹操时为东郡太守,为避贵戚之祸而称病辞官返乡。在故乡城外建起别墅,读书放猎,自娱自乐。 就在这里,年已二十岁的卞氏以才色过人,而被时年二十五岁的曹操看中,成了乡宦曹操之妾。 若不是乱世枭雄,就不敢于趁乱而起;若不是治世能臣,就不可能治理好自己的地盘;而如果不是心狠手辣诡计多端,就不可能在乱世里活得下来——更不可能活得滋润、活得神气活现。 当然,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还有运气。老天眷顾,有时才真是不可莫测的意外收获。 曹操很有眼光,政治下注不但手快心狠,而且还眼光精准。在人生赌局中,总是屡有斩获。 乡居不久,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人密谋废汉灵帝,立合肥侯。他们前来联络曹操,想要拉他一起干。曹操很干脆地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果然,王芬等人的计谋很快就以失败告终。 但是王芬等人的谋叛,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各地造反作乱的层出不穷。 由于局势动荡,闲居乡里的曹操也被征召,并获任命为典军校尉,成为大将军何进的部属,再次来到了祖辈父辈成就功名的东都洛阳。 新婚燕尔的卞氏,随着丈夫,也来到了东汉的都城洛阳。 到洛阳后,卞氏遵循着自己的小妾身份,过着平静的生活。并在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冬天生下了未来的魏文帝曹丕。 奇怪的是,曹丕不是出生在洛阳,而是生在曹操的家乡谯地的。为什么怀上了身孕反而独自返乡待产?很有可能与曹操的嫡妻丁夫人有关系。丁夫人心高气傲,对于倡家出身的小妾卞氏很看不上眼,再加上丁夫人不育,卞氏避居乡里待产也就不奇怪了。 据说,曹丕出生的时候,有青色的云笼罩其上整日,形状如同一副车驾的上盖。在古时,乘坐带伞盖的车驾是非同寻常的规格,而这个小婴儿身上的云盖就更不同凡响。据说有“望气”的术士前来看吉凶,一见此云盖,顿时满面肃然,认为这小婴儿非比寻常。曹家人听了很是欢喜,问术士这孩子前途如何?可否赶上他的祖上,也做一个皇帝亲信大臣?术士连连摇头,对管事的“胸无大志”很是看不上眼,答道:这不是人臣所配有的云气,而是至贵至尊的人主征兆。 转眼就到了189年,这一年的夏天,东汉王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大将军何进死于非命,董卓弑何太后废少帝立献帝。董卓觉得曹操是个人材,便封他为骁骑校尉,想要重用于他。 曹操富于远见的政治敏感再一次救了他:他拒绝赴任,带着几个亲信微服逃出了洛阳城。 曹操出逃不久,袁术就捎来了关于曹操死在外面的消息。这消息一时间弄得曹府一片混乱,尤其是早先投靠他的部下更是觉得没了奔头,都想离开洛阳回老家去。 作为一个从小就跑江湖卖艺的女人,卞氏见多识广而且极有主见,在全家上下惶恐不安没有主心骨的时候,28岁的卞氏挺身而出,料理内外事务。 当她听说丈夫的部属因为流言而要离去,她非常着急,不顾内外之别,按捺着自己满怀对丈夫吉凶的不安,亲自走出来对将要散去的部丛进行劝说:“曹君的生死不能光凭几句传言来确定。假如流言是别人编造出来的假话,你们今天因此辞归乡里,明天曹君平安返回,诸位还有什么面目见主人?为避未知之祸便轻率放弃一生名节声誉,值得吗?” 诸人面面相觑,被这个年轻女人说得哑口无言,惭愧不已。纷纷打消临阵脱逃的念头,决定留下等候曹操的消息。 卞氏一席话,为曹操挽留了一批人马。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部属数目的多少与忠心,代表着一个人的威望,曹操人虽不在洛阳,他在洛阳的旧部却竟没有人离弃他,这一事实不用说也为远行他乡的曹操在异地招兵买马大壮了声威。 事实证明,袁术说的是足尺加三的假话。此时的曹操正在陈留募集兵勇,并于当年十二月在己吾起兵。 第二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 豫州刺史孔伷、 兖州刺史刘岱、 河内太守王匡、 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 济北相鲍信等地方大员,同时起兵,他们公推袁绍为盟主,结成大军向洛阳进发。曹操也率军其中,并在盟军中任职奋武将军。 董卓闻讯,火烧洛阳,逼迁中央政府及洛阳富民,还把东汉历朝皇族公卿陵寝都盗掘一空。 由于卞氏半年前及时阻止住了曹操旧部的离去,在这一片混乱中,有了这些部属的保护,曹家眷属儿女得以保全。 №三、一代枭雄的儿女情 古代中国有一句这样的话“宁为英雄妾,不做庸人妻”。但是,真正有资格说这句话的女人实在并没有几个。而有资格做英雄妻的女人更是少之又少。 而曹操确实命好,他不但有一个配得上他的小妾,更有一个能与他相抗衡的妻子丁夫人。以曹操之威,十个男人有九个九要心生畏惧,即使是有见识的卞夫人也一向在他面前谦让温和。可是世上偏偏就出了一个丁夫人,世上恐怕只有她,敢把这个男人不放在眼里。 曹操是个英雄,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浪荡子——少年时他最大的人生乐趣,就是挤在人群前头,看别人的新娘子。到后来他自己长大成人,就更是过不了美人关,姬妾众多。他众多的姬妾一共为他生下了二十五个儿子以及更多的女儿。 然而,曹操的嫡妻丁夫人却一直没有生育。反倒是他的长妾刘夫人为他生下了长子曹昂与长女清河公主,还有曹铄。 还在儿女幼小的时候,刘夫人便青年早逝,临终的时候,她把自己的儿女都托付给了丁夫人,请求正室能够收养自己的孩子。 丁夫人答应了刘姬的请求,更从此将三个儿女视若己出、亲自扶养长大。尤其在长子曹昂身上,更倾注了她几乎全部的心血和希望。曹昂也没有辜负嫡母的期望,不但孝顺,而且清秀儒雅,文武双全,十九岁便被举为孝廉,并成为声名远扬的少年将领。 曹操的妻妾,出身千奇百怪,丁夫人出自平民良家,卞夫人则出自倡家,还有一位尹夫人更绝,原来是东汉末代何太后的侄媳妇——自从丈夫死在董卓之乱以后,尹氏便带着幼子何宴生活,虽然已为人母,尹氏的美貌仍令曹操着迷,很快便变着法子将她纳为妾室。曹操本想将随母进入曹家的何宴收为养子,但是何宴年纪虽小,却认为自己的“何”姓身份高于“曹”姓,坚决不肯改姓。曹操爱屋及乌,也不与小孩儿计较,心甘情愿地帮何家养娃娃。——何宴长大后,以相貌俊美、风致怡人闻名,人称“傅粉何郎”。曹操大概是觉得肥水不能流外人田,便把自己的女儿金乡公主嫁了给他。于是尹氏不但成了金乡公主的庶母,更成了金乡公主的婆母。 做为出身良家的嫡妻,不用说,丁夫人对丈夫的贪花好色十分不满,加上她性格倔强刚烈,夫妻间便不免时有别扭。但是恐怕丁夫人怎么都没有想到,丈夫不但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还要去别人桌上挟一筷子。 建安二年(公元197)初,曹操率军讨伐南阳张绣。张绣不敌投降。本来这是一件好事,没想到曹操一见张绣寡居的婶母姿色出众,便忘乎所以,立即把她据为己有。 张绣被迫投降,本来就心有不甘,如今曹操居然要做自己的便宜大伯,他更是愤恨之极,率旧部夜袭中军大营。 曹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一直被赶到舞阴(河南泌阳)。在混战中,曹操身负箭伤,而他的长子、丁夫人的心头肉曹昂,更被乱兵射杀。——据说,曹操之所以能够死里逃生,全亏了他的坐骑“绝影”神骏——而“绝影”,正是曹昂给父亲的。 消息传来,丁夫人痛不欲生。当她弄明白张绣反叛的原因之后,更在哀伤之余,恨透了曹操:这个老不修,全不知为父之责,年青的儿子尚且在军中独居,死老头却自顾自地寻开心,还因此把儿子给害死了。 第二年,曹操再次围攻张绣,并且再次获胜。在官渡之战前夕,张绣再次率部投降,曹操正是聚积兵力准备与袁绍决定的关键时候,闻讯大喜,对张绣既往不咎,封为扬武将军。 丁夫人可不管什么大战不大战,她听说曹操居然宽恕张绣并纳张家女人为妾,简直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对这个老登徒子痛恨到了极点,哭骂道:“你害死了我的儿子,居然对他连一点思念追悔之意都没有!”——“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 从此后,无论曹操怎么辩解怎么献殷勤,丁夫人都没有好脸色给他,当面痛骂,背面痛哭,弄得曹操左右不是人,在姬妾儿女奴婢面前颜面扫地。 曹操虽然对丁夫人和曹昂心怀愧疚,但是终于也忍耐不住,下令将丁夫人送回娘家。他原以为丁夫人在曹府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返回娘家必然难耐清贫,很快就会回心转意。可是没料到丁夫人却泰然自若地在娘家纺纱织布,对曹操屡次派去的使者连看都不屑看一眼。 这时的曹操已是睥睨天下,堂堂曹府里居然没有正室夫人,令人议论纷纷。 一段时间以后,曹操终于先忍不住了,亲自带着侍丛人马,去丁家迎接妻子。丁家人听说阔女婿来了,简直如雷轰顶,连忙让丁夫人出来迎接丈夫。谁知丁夫人恍如未闻,自顾自织布如故。曹操不见妻子出迎,只得自己走到织室去找她,抚着她的背请求:“你就不能回头看看我、与我同车返回王宫吗?” 丁夫人既不回头,更不答话。曹操等侯良久,只得退出织室。 侍丛请曹操上马,曹操却犹豫着再次走到织室的窗外,再次请求妻子回心转意:“真的再也不肯原谅我了吗?” 丁夫人仍然置若罔闻,手里的梭子一线不错地照织不误。 曹操只得长叹一声:“看来真是下了决心与我分手了。”终于狠下心离开了丁家。 回到魏王宫,曹操派人传话,既然自己已经无法挽回丁夫人之心,也不想耽误丁夫人了,任凭她改嫁他人。 丁夫人不把曹操当一回事,丁家的父兄可学不了她,他们怕曹操得很,唯恐曹操哪天改变主意找自己的麻烦。丁夫人此后也就一直没能改嫁得了。 后来曹操也一直没有忘记丁夫人,屡屡借卞夫人的名义邀请丁夫人返回王宫赴宴。卞夫人知道丈夫的心思,总是把与丈夫并排的嫡妻座位留给丁夫人,自己退居妾位。 丁夫人在做嫡妻的时候,并没有给过卞夫人什么好脸色,卞夫人能够这样厚待,颇令丁夫人有些过意不去,说:“我已经是离异之人,夫人何必如此呢?” 不过,丁夫人的客气话只对卞夫人说,对旁边眼巴巴看着自己的曹操,她却一如既往地面无表情。 几年后,丁夫人在娘家静静地去世了。曹操对丁夫人的去世非常痛心,感慨自己再无赎罪机会。卞夫人体察丈夫的内心,主动提出由自己操办丁夫人的丧事。曹操点头应允,并亲自为她选择了墓地,将她安葬在许昌城南。 若干年后,曹操自己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临终的时候,他仍然对丁夫人离异之事难以释怀,叹息道:“我这一生最放不下的人就是丁夫人,对她始终未曾当真负心,可是做错了事却难以挽回以致决裂。假如人死后当真有灵魂,我在阴世里遇到昂儿,如果他问我:‘我的母亲在哪里?’我该如何回答呢?” №四、倡家出身的卞氏,在她六十花甲之年,成为天下第一贵妇人:皇太后。 由于丁夫人的离异,曹府没有了女主人。而长子曹昂又死于乱军,那么,卞夫人所出的次子曹丕便成了活着的长子。除了曹丕以外,卞夫人还为曹操生下了曹彰、曹植、曹熊等三个儿子(哪位公主是她所生,可就没有记载了)。由卞夫人敬重丁夫人的记载可以看得出,卞夫人对曹操众多的姬妾也都能彼此友爱,此外她毕竟出身倡家,于夫妻之道也更为浪漫娇媚,再加上四个出类拔萃的儿子,曹操对她格外另眼相看也就不在话下了。虽然卞夫人出身卑微下贱,但是曹操又岂是陈规陋习能约束得了的寻常男子? 于是,在丁夫人离异之后不久,曹操便将小妾卞氏扶立为正妻,卞氏从这时起,才真正成为“卞夫人”。 成为正妻之后,卞夫人仍然一如既往地辅助丈夫、教养儿女、善待姬妾。曹操儿女众多,姬妾中如刘夫人那样早逝者也不少,很多年幼的孩子都因此失去生母的照顾。他对继弦妻子的贤能豁达非常赞赏,将这些孩子都托付给卞夫人,让她代行养育之责。卞夫人对这些孩子的身世生母毫无芥蒂,都尽心尽意地抚养教育,这使得曹操很是安慰。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曹操,更能将全副身心投入争夺天下的宏图霸业之中了。 建安十九年三月,汉献帝迫于形势,授予曹操金玺、赤绂、远游冠,并将他的位份拨高至诸侯王之上。 此后,献帝做过几次努力,想要从曹操手里夺回自己做为皇帝的实权,非但没有成功,反倒先后赔了董贵人、伏皇后以及三个儿子(一个在董贵人肚子里)的性命。(这个男人好没有出息,妻妾都为了他的事业牺牲,他却连为她们向权臣说情、抗争的勇气都没有。大不了大家一起死好啦,如此苟延自己一条性命,真是丢尽了刘邦刘秀的脸面。) 建安二十年,汉献帝将曹二贵人(曹操嫁了三个女儿给汉献帝)册立为东汉末代皇后。 在这种形势比人强的情况下,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五月,献帝传诏,封曹操为魏王。 在成为魏王的第二年四月,汉献帝更答应曹操使用天子仪仗,到十月更进一步,魏王曹操使用的王冕规格与皇帝等同,更可乘金根车、六马驱策,并设副车。 事到如今,任何人都知道,皇帝已是虚设,真正的皇帝其实是曹操,他之所以不废帝自立,只是不想成为众矢之的而已。 在父亲成为魏王之后,卞夫人的儿子们、尤其是曹丕与曹植,为了争夺继承权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在整个过程中,她虽然心有偏爱,却始终保持沉默,没有随意发表任何言辞。 同年十一月,曹操在儿子群里最后选定了时任五官中郎将的曹丕做自己的继承人。称魏王太子。 曹丕成为王太子,很快就有近侍大臣去向卞夫人报讯。 卞夫人淡淡地回答:“曹丕是长子,所以为嗣,而我做为母亲,能够在教导儿子方面没有过失就已经足够了,我们母子没有什么功劳,有什么值得重赏的呢?” 曹操听说了卞夫人的回答,非常欢喜,认为她的表现具有母仪天下的风范,赞扬道:“愤怒不变容态、喜悦不失礼节,这真是太难得了。” 既然对卞夫人有如此高的评价,接下来的事也就顺理成章。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颁布策书:“夫人卞氏,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今进位王后,太子诸侯陪位,群卿上寿,减国内死罪一等。” 出身卑微的卞氏,正式成为高贵的魏王王后。这年,她58岁。 曹操推崇节俭,他的后妃都不穿用锦锻绣品,宫室中的帷帐如有损坏也很少更换,缝补一下照样用,被褥之类只要能取暖就好,做工如何从不在意。所有得来的战利奢侈品,他都分给攻城掠地的有功之臣。 在这方面,卞氏夫唱妇随,她的服装无文绣,饰物无珠玉,居室内的家俱都不用彩漆绘画,一色素黑而已。 再节俭的女人也爱美,曹操对此非常清楚。有一次他在外头得到了几副精美的耳环,高高兴兴地拿回王府,让卞王后首先选择。卞氏的选择出乎他的意料——她只拿了其中一副中等档次的。曹操很奇怪,问她为什么?卞氏淡淡地说:“如果选最好的那是贪心;如果选最差的就是虚伪;所以我择其中者。” 在卞氏的以身作则下,开创之初的曹魏后宫,朴素节俭成风。 不过,卞氏自己虽节俭,对弟弟的照顾却仍如常人之切。 卞氏的弟弟名卞秉,一直随曹操南征北战。虽然军功卓著,在曹操主政的建安年间,他却官运不济,功劳不如他的都封侯,他却只当了个别部司马。卞王后忍不住向丈夫提出异议。曹操答道:“他是我的小舅子,所以我不能给他太大的官爵。”既然如此,卞氏也不再说官职之事,但是弟弟由于官卑职小而生活拮据,卞氏很不忍心,便说:“既然不能授予相符的官职,就赐给他财物吧。”曹操不同意,说:“你暗暗地给他些,也就够了,要我公开赏赐,那可不行。”——卞氏不是傻子,曹操既然是这种态度,她心里就是委屈,又怎好当真给弟弟什么财物?因此,直到曹操去世,卞秉的官职都没能再得晋升,财产也很少,一些战功不如他的人都比他富有得多。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六十六岁的曹操病逝于洛阳。临终时他留下遗言,就穿着死时的服装入殓,随葬陶木之器,不得用金玉珍宝;除此之外,国人兵将都不用服丧,各行本职;后宫没有子女的姬妾婢伎,都遣送娘家另嫁。 曹操此诏,开魏晋一代薄葬务实之风。此后魏及两晋帝后,乃至贵戚重臣,都效仿他实行薄葬,既不殉珍宝,更不筑大墓,无子女的姬妾也不用守寡做“活明器”。 随着一代英雄曹操的去世,卞王后的长子曹丕登上了历史舞台。即魏王位之后,曹丕封生母卞王后为魏王太后。 曹丕即魏王位后,改建安纪元为延康。 当年,曹丕迫使四十一岁的汉献帝刘协“禅让”,在一番你推我让的官样文章之后,正式终结了东汉王朝,建立了曹魏帝国,以黄初纪年。 黄初元年十一月癸酉,曹丕封禅位后的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特许他不用在自己面前称臣。刘协四个儿子也同时封为为列侯,延续汉王朝香火。 与此同时,曹丕追封祖父曹嵩为太皇帝、父亲曹操为武皇帝。 倡家出身的卞氏,在她六十花甲之年,成为天下第一贵妇人:皇太后。(虽然随后建立的吴蜀帝国都有“皇太后”,但是相比较之下,卞皇太后的人生更为完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39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5
下一篇2023-06-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