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奥哈:西班牙的波尔多
里奥哈是西班牙成名最早,也是最大的优质葡萄酒产区,有着西班牙的波尔多之美誉,是出产许多西班牙精品至极品的酒庄。1890年,在Don Daniel-Alfredo Ardanza y Sanchez的领导下设立了橡树河畔(La Rioja Alta, SA。)庄园,开始了他们共同的梦想——生产高品质的佳酿。
西班牙的红葡萄酒色泽深浓,就像身穿红色弗拉明戈舞(FLAMENCO)舞衣,热情奔放的西班牙女郎,妩媚野性;又像斗牛士手中不停抖动着激怒狂牛的红色布缦,激情飞扬。据说世界文豪海明威就是西班牙红酒的狂热“粉丝”,当初在创作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战地钟声》时,每天狂饮有“斗牛之血”之名的里奥哈(Rioja)红酒,所以文思泉涌,终成名作,为里奥哈红酒的名扬天下平添了几分神韵。
橡树河畔:美酒从此流传
风景秀美的OJA河畔,静静地耸立着四棵丰茂的橡树,1892年2月6日这幅美景成为了La Rioja Alta, SA。酒标的印记,并从此刻下了烙印,一直沿用至今。而橡树河畔的美酒也伴着OJA河流传开来。随着欧洲酒和美国酒的流行,各类酒展和酒评大赛开始在国际上盛行,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一举夺得1893年芝加哥哥伦布酒展的金牌,1895年又荣膺波尔多世界酒展银牌,1910年和1911年又分别荣获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图卢兹酒展大奖。但自1930年荣获拉美酒展金牌以后,公司宣布不再参与任何酒展或酒评大赛,因为他们不再需要为任何奖项而酿酒,他们需要酿出真正属于饮家的酒。虽然没有在国际上获奖,但随着良好的口碑相传,此后的数十年,La Rioja Alta, SA。可谓名声大噪,迅速跃升为西班牙里奥哈的顶级佳酿,同时也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几个西班牙葡萄酒品牌之一。
除了葡萄酒,据闻西班牙还是欧洲啤酒的发源地
强强联袂
1904年,酒庄创始人“Bodegas Ardanza ”的拥有者Alfredo Ardanza提出将橡树河畔与奥里哈两个庄园合并,此后的百年酒庄经历了数度扩展,现在共拥有四个酒园,包括:橡树河畔(La Rioja Alta, SA。),爵士园(Barón de Ona),雅斯特园(áster)和施华乐园(Lagar de Cervera)。
其中占地425公顷的橡树河畔La Rioja Alta, SA。的规模最大、产品线最齐全,橡树河畔特级珍藏890(红)La Rioja Alta, SA-Gran Reserva 890,是为了纪念La Rioja Alta, SA。的成立,原本叫做Reserva1890,由于容易跟年份混淆,所以改成了“890”;同样,橡树河畔特级珍藏904(红)La Rioja Alta, SA- Gran Reserva 904,是为了纪念1904年两个庄园的合并和Rioja有史以来葡萄收成最好的一年而特别推出的,原来叫“Reserva 1904”,后来改为904,是Rioja法定产区种最精致复杂的一款红酒之一。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西班牙葡萄酒的等级体系中Reserva珍藏一词的来由。盛传因为当时法国的葡萄酒产量比较少,酒庄的主人为了保证有足够的酒款待来访客人,他们用水罐(Pitchers)把酒存起来,等到下次客人来的时候可以再喝,所以有了Reserva的叫法。后来,因为有些好酒需要珍藏更久一些的时间,20世纪70年代西班牙葡萄酒等级体系中更有了Gran Reserva的等级,原来Reserva的两款酒也改成了Gran Reserva 890和Gran Reserva 904。
除了这两款酒以外,橡树河畔庄园还拥有另外三个知名产品极具纪念意义:1942年,酒庄注册了著名的橡树河畔,雅丹莎La Rioja Alta, SA-VINA ARDANZA,以酒庄创始人Alfredo Ardanza的名字命名,酒色深浓,略带辛香,入口紧实而余韵甜美悠长,品质非常出众;1974年,又继续推出了一款珍藏了6年的好酒——橡树河畔,雅拉娜La Rioja Alta, SA-VINA ARANA,以当时的董事会副主席Don Jose Maria de Arana Aizpurua的名字命名,辛香中略带一丝带有山草药和草莓的香气,优雅而平衡;1978年,橡树河畔,雅芭迪La Rioja Alta, SA-VINA ALBERDI推出市场,并以40年代的董事会主席Don Nicolás Alberdi的名字命名,年轻而有活力,圆润的果香,精致而美好。
对于DO或者DOC级的葡萄酒,我们还经常能够在酒标上看到下列词语:
“Vino de Cosecha”:年份酒,要求用85%以上该年份的葡萄酿造。
“Joven”:新酒,即用本年收获的葡萄酿造明年春天上市的酒。
“Vino de Crianza”或者“Crianza”:这表明在葡萄收获年份后的第三年才能够上市的酒,需要最少6个月在小橡木桶内和2个整年在瓶中陈酿。在Rioja和Ribera del Duero地区则要求最少1年在橡木桶内和1年在瓶内的陈酿时间。
“Reserva”:最少陈酿3年的时间,其中最少要在小橡木桶内陈酿1年。对于白酒来说要求最少陈酿2年的时间,其中最少要在小橡木桶内陈酿6个月。
“Gran Reserva”:这是只有少数极好的年份才会酿造的等级,而且要酿造“GranReserva”等级的葡萄酒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许可。要求最少陈酿5年的时间,其中最少要在小橡木桶内陈酿2年。对于白葡萄酒“Gran Reserva”是极为罕见的,要求最少陈酿4年的时间,其中最少要在小橡木桶内陈酿6个月。
推荐10款西班牙葡萄酒寻宝西班牙葡萄酒
皇家珍藏2003香气强烈伴随丁香与月桂树叶等一系列丰富气息,这款酒浓重的深红褐色带着几份陈酿感,入口非常强劲,水果酱和洋李干的浓香充满口腔,经过陈酿后呈现出的棕色突出沉稳特质,更易被用作庆祝合作成功。
分享时刻:非正式商务合作
2、 贝加西西利亚-瓦堡拿5年—2003
贝加西西利亚以得天独厚的风土条件酿制传奇葡萄酒瓦堡拿5年—2003。这款酒质量极佳,单宁丝般柔滑,有干的黑醋栗的香味,水果味和酸味均衡,保证了它的陈年能力,在醉意中唤醒回忆。
分享时刻:好友聚会小酌
3、 黑牌玛斯拉普拉纳 1500ml—2002
黑牌玛斯拉普拉是在1979年巴黎世界葡萄酒奥林匹克大赛上第一款在盲品的情况下击败著名法国红酒Chateau Latour的西班牙红酒。瓶身美丽的深宝石红色外表让它看起来更符合郊外的宁静深邃,橡木桶中陈年带来的烤面包香为其增添了越桔和樱桃酱的香气。单宁柔滑的口感会为悠长。
分享时刻:远离尘嚣的郊外生活
4、 特级大城堡—2001
特级大城堡是桃乐丝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酒园之一,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13世纪。这款酒奇异、深沉而复杂的香气体现了该酒极佳的质感。香草味道充满柔和的温存,成熟的红莓果又会产生微酸甜蜜入口时的迥异风格足够唤起对其他葡萄酒的回忆,几秒钟后,它渐渐变得温暖,沉醉中让美好家庭欢乐变得如此清晰。
分享时刻:家庭聚会
5、 奥瓦帕乐酒庄科龙园门西亚
介于清爽多酸的Rias Baixas白酒与粗犷浓烈的Toro红酒之间,门西亚葡萄酒带有红色李子和天然的辛辣味容易被浪漫的情人接受。丰富果味的精巧口感让暧昧时刻存在缠绵味道。经过法国橡木桶陈酿后葡萄酒酒变得柔和精致,让爱也浓于其间。
分享时刻:浪漫情人间
6、 菲斯奈特黑牌气泡葡萄酒
菲斯奈特是世界最大的以香槟传统酿制法酿制汽泡酒的生产商,黑色磨砂的瓶身透露出从未有过的稳重,而在口感方面却突出清新淡雅令人回味持久,一个人沉静时,浓郁果香让淡**酒液多了迷人味道,气泡丰富而持久赋予其完美个性。
分享时刻:一个人的安静
7、 瑞格尔候爵酒园里奥哈陈年特酿优质法定产区干红葡萄酒
瑞格尔侯爵酒园被誉为里奥哈地区最优秀的酒庄,出品的上等佳酿将优雅与强劲的特质完美结合。此酒呈现出深沉的石榴红色,边缘樱桃般的迷人色泽令人馋涎欲滴。丰饶浓郁的土司芬芳与于香草气息相互交融,单宁优雅柔滑之感留给懂酒人细细品味。
分享时刻:懂酒人间的细细品味
8、 德莫·罗德瑞兹兰泽格高地2005
德莫·罗德瑞兹兰泽格高地2005是一款象征男人成熟稳重的经典代表之一,它入口后的饱满感以及复杂的烟熏味和熏烤味等馥郁丰饶味道极富吸引力。相比之前的葡萄酒而言,它拥有更多清澈而丰富的层次以及泥土味和香辛味。而简洁瓶身设计使其更具大气。
分享时刻:成熟男人的休闲相聚
9、 桃乐丝王冠 3000ml—2005
与伙伴一起分享成功,任何佳酿都无法与顶级红酒相比。桃乐丝家族早在17世纪就开始在巴塞罗那南部宾纳戴斯地区古老的加泰朗镇酿造葡萄酒。桃乐丝王冠2005这款葡萄酒口感肥腴丰厚富有果味和肉味的单宁结构,散发的顺滑烟熏味道萦绕舌尖,久久无法忘却。
分享时刻:为成功干杯
10、阿里安—2004
在Alvarez家族希望发展当时酿酒方法的激发下,阿里安诞生了。1991年阿里安初上市之时,就赢得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并在当年由世界权威葡萄酒杂志《葡萄酒鉴赏家》列入“前100名最优秀葡萄酒“的行列。阿里安 – 2004采用纯棠兰尼罗葡萄酿制,品尝起来带有怡人的橡木味和活泼的浆果气息,沁人心脾,品尝者完全可以感受到浓厚果香在口腔中四散。
分享时刻:私人晚宴
最初佛教出家者之特征系以三衣一钵为代表,故将三衣一钵视为神圣之物。至于qi物、八物则为后来所增加者。僧尼生活中一切靠他人布施之理由,主要即是为使出家人之欲望减少至最低限度,故规定不可携带其他物品。此类用具于比丘临终时均须交与看护者。除佛教僧侣外,印度古代其他教派之出家修行者亦有类似作法,以之为对治世俗欲望之道,据数论派所依据之经典金七十论卷下载,出家者所宜持之资具计有四种,即:三杖、澡灌、袈裟、吉祥等。其中之吉祥指灰囊、天目珠、三缕缨身、诸咒术章句、以一长草安于顶髻上,称为吉祥草;此五者能去除不净,故称吉祥。若以五种吉祥加上前三种,则共为八种资具。此类有关出家僧尼生活资具之规定,至后世亦被持守,然所制定之资具种类间有删增,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五所载,参禅行者,将入丛林,必须先办资生顺道之具,即:三衣、坐具、偏衫、裙、直裰、钵、锡杖、主杖、拂子、数珠、净瓶、漉水囊、戒刀等十五物,此皆为增长善法之具。
又上述六物、八物等之形状、材料、制法均有极严格之规定,而以远离华美及贪欲,为其一贯精神。至于漉水囊,则是为恐僧侣误食水中之虫而备者,亦是基于不杀生之精神而来。
此外,六物中,仅可携持一组,其余称为长物、余长物(梵atireka ,规定之外之所有物),仅可于十日内携持,若超过此限期,则犯戒。[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七、十诵律卷二十八、善见律毗婆沙卷七、四分律卷四十一、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十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释氏要览卷中](参阅‘十八物’、‘僧物’)
佛制比丘六物图
大宋元丰三年夏首馀
杭沙门元照於天宫院出 初明三衣为三物
(此衣九品且宗)僧伽梨大衣(上品馀准减作)
比见乐学戒者。欲置法服。不知所裁。既昧律仪。多承妄习。然其制度。遍在诸文。故撮其大要。兼所见闻。还宗旧章。且分十位。援引正教。庶令事有准承。指斥非滥。所谓不看他面。
初制意。钞云。何名为制。谓三衣六物。佛制令畜。通诸一化。并制服用。有违结罪。萨婆多云。欲现未曾有法。故一切九十六道无此三名。为异外道故。四分云三世如来。并著如是衣。僧祇云。三衣是贤圣沙门标识(音志)杂含云。修四无量。服三法衣。是则慈悲者之服。十诵云。以刀截故。知是惭愧人衣。华严云。著袈裟者。舍离三毒。四分云。怀抱於结使。不应披袈裟。贤愚经云。著袈裟者。当於生死。疾得解脱。章服仪云。括其大归。莫非截苦海之舟航。夷生涯之梯磴也。所以须三者。分别功德论云。为三时故。冬则著重。夏则著轻。春则服中。智度论云。佛弟子住中道故。著三衣。外道裸形无耻(住断见)白衣多贪重著(住常见故)多论云。一衣不能障寒。三衣能障等。戒坛经云。三衣断三毒也。五条下衣。断贪身也。七条中衣。断嗔口也。大衣上衣断痴心也(世传。七条。偏衫。裙子。为三衣者谬矣)天台智者制法第一条云。三衣六物道具具足。若衣物有阙。则不同止。清凉国师十誓第一云。但三衣一钵。不畜馀长。历观经论。遍览僧史。乃知圣贤踵迹。华竺同风。今则偏竞学宗。强分彼此。且削发既无殊态。染衣何苦分宗。负识高流。一为详鉴。况大小乘教。并广明袈裟功德愿。信教佛子。依而奉行。
二释名有二。初通名者。总括经律。或名袈裟(从染色为名)或名道服或名出世服或名法衣。或名离尘服。或名消瘦服(损烦恼故)或名莲华服。(离染著故)或名间色服(三色成故)或名慈悲衣或名福田衣。或名卧具。亦云敷具(皆谓相同被褥)次别名者。一梵云僧伽梨。此云杂碎衣(条相多故)从用则名入王宫聚落衣(乞食说法时时著)二郁多罗僧。名中价衣。(谓财直当二衣之间)从用名入众衣(礼诵斋讲时著)三安陀会名下衣(最居下故或下著故)从用名院内道行杂作衣(入聚随众则不得著)若从相者。即五条。七条。九条。乃至二十五条等。义翻多别且提一二。
三明求则分二。初明求乞离过。由是法衣。体须清净。西梵高僧。多舍粪扫衣。今欲如法。但离邪求。事钞云。兴利贩易得者不成。律云不以邪命得(下引疏释)激发得(说彼所得发此令施)现相得(诈现乏少欲他怜愍)犯舍堕衣(三十诸衣戒等)并不得作业疏云。邪命者。言略事含。大而言之。但以邪心。有涉贪染。为利卖法。礼佛。诵经。断食。诸业所获脏贿。皆名邪命。今人囊积盈馀。强从他乞。巧言谄附。饷遗污家。凡此等类并号邪利。次明对贸离过。若本净财贸得最善。必有犯长钱宝。将贸衣财准律。犯舍衣贸得新衣。但悔先罪。衣体无染。可以例通。若自贸物。不得与白衣争价高下同巿道法。遣净人者。亦无所损。有云。净财手触。即为不净。此非律制。人妄传耳(但犯捉宝非污财体)。
四明财体分二。初明如法。律中犹通绢布二物。若准业疏诸文。绢亦不许。疏云世多用绢紬者。以体由害命。亦通制约。今五天竺及诸胡僧。俱无用绢作袈裟者。又云。以衣为梵服。行四无量。审知行杀。而故服之。义不应也。感通传中。天人赞云。自佛法东传。六七百年。南北律师。曾无此意。安用杀生之财。而为慈悲之服。广如章服仪明之。义净寄归传。辄责为非。盖大慈深行。非彼所知。固其宜矣。次简非法。然其衣体。须求厚密。离诸华绮。律云。若细薄生疏(蕉葛生紵并不可用)绫罗锦绮。纱縠紬绡等。并非法物。今多不信佛语。贪服此等诸衣。智论云。如来著粗布僧伽梨。此方南岳山众。及自古有道高僧。布衲艾絮。不杂一丝。天台唯被一衲。南山缯纩不兼。荆溪大布而衣。永嘉衣不蚕口。岂非慈恻之深。真可尚也。今时纵怠。加复无知。反以如来正制之衣。用为孝服。具僧无服制。何得妄行。释氏要览。辅教孝论。相循讹说。慎勿凭之。近见白布为头絰者。斯又可怪。法灭之相。代渐多。有识者。宜为革之。则法得少留矣。
五明色相。律云。上色染衣。不得服。当坏作袈娑色(此云不正色染)亦名坏色。即戒本中三种染坏。皆如法也一者青色(僧祇。谓铜青也。今时尼众青褐。颇得相近)二者黑色(谓缁泥涅者。今时禅众深黲并深苍褐。皆同黑色)三木兰色(谓西蜀木兰。皮可染作赤黑色古晋高。僧多服此衣。今时海黄染绢微。有相涉。北地浅黄。定是非法)然此三色名滥体别。须离俗中五方正色(谓青黄赤白黑)及五间色(谓绯红紫绿碧或云硫黄)此等皆非道相。佛并制断。业疏云。法衣顺道。锦色斑绮。耀动心神。青黄五彩。真紫上色。流俗所贪。故齐削也。末世学律。特反圣言。冬服绫罗。夏资纱縠。乱朱之色。不厌鲜华。非法之量。长垂髀膝。况复自乐色衣妄称王制。虽云饰过。深成谤法。祖师所谓何虑无恶道分悲夫(多论违王教得吉者。谓犯国禁令耳)。
六明衣量有二。初准通文。不定尺寸。律云。度身而衣。取足而已。五分肘量不定。佛令随身分量。不必依肘。今时衣长。一丈二三。言取通文者。无乃太通乎。又言此是度身者。其身甚小。而衣甚长无乃度之。不细乎。然度身之法人多不晓。业疏云。先以衣财。从肩下地。踝上四指。以为衣身。馀分叶相。足可相称。次明局量。钞引通文已续云。虽尔亦须楷准。故十诵僧祇。各有三品之量。今准萨婆多中三衣。长五肘。广三肘(每肘一尺八寸。准姬周尺长九尺。广五尺四寸也)若极大者。长六肘广一肘半(长一丈八寸。广六尺三寸。有人局执极量。既分三品。何得局一。借令依此。亦不至丈二思之)若极小者。长四肘。广二肘半(长七尺二广四尺五)若过量外。态说净。不者犯舍堕。四分云。安陀会。长四肘。广二肘(长七尺二。广三尺六)郁多罗僧。长五肘。广三肘。僧伽梨亦然(长九尺。广五尺四寸)上引佛言示量。下引祖教显非。章服仪云。减量而作。同俭约之仪。过限妄增。有成犯之法。文云。四肘二肘。不为非法。与佛等量。便结正篇。即其证也。又云。顷载下流骄奢其度。至论俭狭。未见其人。又云。衣服立量减开过制者。俱抑贪竞之情也(好大者请详此诸文)钞文佛衣戒云。佛身倍人。佛长丈六。人则八尺。佛衣长。姬周尺丈八广丈二。常人九尺六尺也(有执极量者。谓佛衣倍人六肘则二丈一尺六寸。盖未读此文故也)然佛世之人。身多伟大。准前为量。足覆形躯。今时劫减。人身至大。不过六尺。而衣长丈二。往往过之。及论广量。不至五尺前垂拖膝。步步吉罗。可谓颠之倒。之於斯见矣。故业疏云。前垂一角。为象鼻相。人不思罪。习久谓法。何必如许烦恼我执。无始常习。可是圣法耶。闻义即改。从谏若流斯上人也(疏文)慈训若此那不思之。
七明条数多少。下衣五条一长一短。中衣七条两长一短。大衣三品。下品有三。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并两长一短。中品三者。十五十七十九条并三长一短。上品三者。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条。并四长一短。钞云。准此为大准随力辨之(九品中。随财体多少。得一受持)羯磨疏云。所以极至二十五者。欲为二十五有作福田故。所以唯只非双者。沙门仁育同世阳化。故非偶数。所以长短者。如世稻畦随水处高下别也。又为利诸有。表圣增而凡减。喻长多而短少也。今时禅门多著九条。或三长四长随意而作。此非法也。疏云。长短差违乖慈梵。故随步越仪。一一结罪。矧又色带长垂。花排细剌山水毳衲。损业废功。真诚学道不舍寸阴。自非无所用心。何暇专功於此。次明条叶之相。僧祇律中。广应四指(四寸)挟如□麦。疏云。今多广作浇风扇也。章服仪云。此见条叶。不附正仪。三寸四寸任情开阔。浸以成俗。弥开华荡之源等。又刺缀条叶。须开下边。章服仪云。裁缝见叶表其割相。今并缝合无相可分。钞云。刺一边开一边。若两边俱缝者。但同缦衣。世中相传。号曰明孔。又言明相(律中天晓谓之明相)又云漏尘等。俱是讹谬。
八明重数。律云。不得细薄。大衣新者二重。馀二衣并一重。十诵中大衣故者四重。馀二衣并二重萨婆多中。大衣三重。一重新二重故。次明重法。然重复之相。诸出不同。若准多论重缝三衣。有缘摘分持行。据此但是。全衣合缀。祖师所著。亦不殊此。至感通传天人方示别制。人多疑之今为具引。彼云大衣重作。师比行之。然於叶下。乃三重也。岂得然耶。即问其所作。便执余衣。以示之。此叶相者。表稻田之塍疆也。以割截衣段。就裏刺之。去叶□麦许。此则条内表田叶上表渠相。岂不然耶。今则通以布缦。一非割截。二又多重。既非本制。非无著著之失(已上传文。然多论异此者。但是闻见不等。然天人示法。并谓亲承佛世。此方教文不决之事。如诸经律。座具著肩。唯此传文。令安左臂。又如後引增座具法。今皆准用。何独疑此。况非割多重二难。理自显然)三明成不业疏云。下二随时。若是大衣。必须重复。今多单作是非法服。得行受持。服用得罪。
九明作衣法。三衣并须割截。财少难辨。则听揲叶。五条一种。复开褶叶。四分中。大衣五日不成。尼提僧吉(准鼻柰耶。七条四日。五条二日)十诵。须却刺。不得直缝。前去缘四指离韅(音弦钩也)後去缘八指施纽。今时垂臂。前八後四。俱颠倒也。又安钩约处揲以方物。本在助牢。而目云坛子非也。三千威仪云。四角安揲。四分云挽令角正等。世云四天王者亦非也。四分。肩上须揲障垢腻处。次明正从者。大衣九品本须割截。衣财不足。则开揲叶。二九则成十八种。衣犹不足者。听七条为从衣。如是次第。开至缦衣(言缦者无条相故)三衣正从各有二十四种。大衣正有十八种。(割揲名九)从则有六(二七条。三五条。一缦衣。)七条正衣有二。(割揲二也)从有二十二(大衣十八。五条三缦衣一也)五条正衣有三(割揲缦也)从有二十一(大衣十八。七条二。缦衣一)总计七十二品。缦通三用。然本是沙弥衣。律制沙弥。著二缦衣。一当七条入众。一当五条作务(衣相未正。故但云当当。字去呼)今时剃发。即著五条。僣滥大僧。深乖本制。师长有识请依圣教。乃至受戒。多无衣钵。律令师辨。谁复依行。但至临时。从人借受瓦盆油钵陈朽大衣。沙弥不识是非。闍梨何曾检校。律云。若无若借。不名受具。岂得惜少许资财。令一生无戒。虚食信施。沈流万劫。实可悲痛。虽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
十加法行护。初加法者。必从次第。先加五条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安陀会五条衣。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揲叶缦叶随故)中衣则云。此郁多罗七条衣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大衣则云。此僧伽梨。二十五条衣受。四长一短。割截衣持。馀词同上。次明舍法(准僧祇文)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此安陀会是我三衣数。先受持。今舍(一说。馀二准改。并须求明律者。对首作之。)次明行护。十诵。护三衣如自皮。钵如眼目。著大衣不得摙木石土草。扫地等种种作务。不应为之。决正二部律论。著大衣入村。见师僧上座别人。不得礼(得礼佛及众僧)十诵。所行之处。与衣钵俱。无所顾恋。犹如飞鸟。若不持三衣。入聚落犯罪。僧祇云。当如塔想。祖师云。诸部并制随身。今时但护宿者。不应教矣(於此须明摄护。略分四门。)初明衣界律云。若人。衣。异处越宿。得舍堕罪。此衣须舍忏(言堕罪者。堕众合地狱。一昼夜当人间岁数十四亿四十千岁。)律明离护。并约界论。界有多别。大略分二。一者作法摄衣界(谓伽蓝中结界。宽於院相。须加摄衣羯磨。结已除无村聚。通界护衣。)二者自然护衣界。本宗他部。总有十五种。僧伽蓝界一(谓垣墙篱棚。四面周匝。虽结界处。望不结摄衣。亦号自然衣界。)村界二。(男女所居名村。即俗舍也。四相同上。准舍界中。更有六种别相。)一者聚落界(谓村邑分齐处也。一者别界。如一聚落。止有一家。齐聚落外鸡飞及处。已外名异界。二同界者。谓多聚相涉。多论四聚中间车梯四向相及。衣在四聚不失。僧祇卧四聚中。头足两手。各在一界。衣在头底。天明头离犯舍。手脚相及不犯。多论。安衣二界中。身卧二界上不失。各有身分故)二者家界(谓一聚内有多家者。亦有同别。若父母兄弟同处同业名同界。异食异业。名别界即下族界也。)三者族界(谓一家中异食异业。亦有同别。各有住处。则名一界。若在二处及。作食便利等众处皆失)四外道舍(若同见同论。则同一界。若异见者。身衣二处。及在门屋中。庭众处并失)五游行营处(诸戏笑等人暂止之处。若属一主名同界异主则彼此众处等皆失。)六重舍(即多重楼阁等。同主则人衣互上下不失。异主则失。若单楼阁。僧祇梯磴道外二十五肘。了论。衣在下身在上者失。反此不失。)树界三(极小下至与人身等。足荫加趺。此有五别。)一独树(取日正中影覆处。雨时水不及处。)二相连大林(十诵一拘卢舍。即二里六百步。)三国树小林(善见。十四肘。计二丈五尺二寸。)四藤蔓架(浦萄瓜瓠等。僧祇四面各取二十五肘。计四丈五尺。谓从人身已去。非架外也)五明上下(衣在树下。身在上失衣。若衣在上身在下不失。有落义故)场界四(村外空静治五谷处。随场广狭为限。)车界五。(住车取回转处。行车前後车杖相及不失。不及则失。)船界六。(住船取回转处。行船多有住处。不通来往。则有别界。反此通护。)舍界七(谓村外空野别舍。四分无相若准僧祇楼阁。则取二十五肘。若准四分库藏。则取四周内地。两相随用。)堂界八(前多敞露)库界九。(积藏众物)仓界十。(储积谷米处。上三并约内地为界。)兰若界十一(即空迥处。八树中间。计五十八步四尺八寸)道行界十二(善见前後四十九寻内。计三十九丈三尺。)洲界十三。(善见十四肘内。计二丈五尺二寸。)水界十四(僧祇水中道行二十五肘。计四丈五尺。若衣在船上入水即失。若衣在岸上。两脚入水即失。一脚不失)井界十五。(僧祇道行露地井边宿。二十五肘。亦四丈五尺内为界。衣在井中。应绳连垂手入井不失。与上界别故。馀坑窨亦然。)二明势分者。作法衣界则无。必须入界。方乃会衣(势分是自然。与作法界体异故。)十五种自然。并随界量外。例加一十三步。计七丈八尺(善见不健不羸人。尽力掷石落处。古德评之约一十三步为准。)但入势分。即成会衣。不必入界(若有染隔情三碍在界。即无势分)三明四碍(如上诸界。随有失衣。)一者染碍。(女人在界。恐染净行。衣须随身)二者隔碍(水陆道断。墙阻障等。)三者情碍(国王大臣。幻师。乐人。入界。夺失等想及人家兄弟分隔。各有分齐之处。)四者界碍。(彼此不相通。如身在道中。衣者在树下。即失衣等)四者明失否之相。律钞。有三断。一者律中。夺失烧漂坏五想(即情碍也)水陆道断。若贼恶兽命梵等难(此是隔碍)必有上缘。但失爱法。不犯舍堕。二者若先慢不护。後虽难缘。失法犯罪。三者若恒怀领受。诸难忽生往会不及。亦不失法。亦无有罪(事须真实。不可倚滥)又问曰。忘不持衣外行。至夜方觉取会无缘。失衣以否。答。彼人恒自将随身。忽忘例同长衣开之(长衣忘不说净不犯更开十日)三明著法。律令齐整著三衣。三千威仪。著时不得向佛塔上座三师。亦莫背不得口衔。及两手奋。鼻柰耶。应挑著肩上。不得垂臂肘。此是前制。感通传。天人所告。凡经四制。初度五人已来。并制袈裟左臂。座具在袈裟下。次为年少美貌。入城乞食。多为女爱。遂制衣角在左肩。以坐具镇之。复次因比丘。为外道难云。岂得以所座之布。而居法衣之上。从此还制。令著左臂座具在下。最後因比丘著衣不齐整。外道讥云。如婬女如象鼻。由此始制。上安钩纽。令以衣角达于左臂置於腋下。不得令垂如上过也。今则宜从後制。不然搭於肩上。若垂肘臂。定是非法。以众学中制罪故也。四明补浣。十诵衣服。常须净洁如法。不尔则人非人诃。善见。大衣。七条。广边八指。长边一揭手内穿不失受。五条广边四指。长边一揭手内穿不失。馀处穿如小指甲许失受。补竟受持。多论但使缘断则失受。善见袈裟若大减却。若小以物裨之。若浣若增色。若脱色上色。皆不失受等云云。
初明制意。僧祇钵是出家人器。非俗人所室。十诵云。钵是恒沙诸佛标志。不得恶用。善见云。三乘圣人皆持瓦钵。乞食资生四海为家。故名比丘。古德云。钵盂无底。非廊庙之器二释名者。梵云钵多罗。此名应器。有云。体色量三。皆应法故。若准章服仪云。堪受供者。用之名应器。故知钵是梵言。此方语简。省下二字。三明体者。律云。大要有二。泥及铁也。五分律中。用木钵犯偷兰罪。僧祇云。是外道标故。又受垢腻。故祖师云。今世中。有夹紵漆油等钵。并是非法。义须毁之。四明色者。四分应熏作黑色赤色。僧祇熏作孔雀咽色鸽色者如法。善见铁钵五熏土钵二熏。律中听作熏钵鑪等(此间多用竹烟。色则易上)五明量者。四分中。大钵受三斗(姬周三斗。即今唐斗一斗)小者受斗半(即今五升)中品可知(大小之间。有执律文量腹之语。不依斗量非也。钞云既号非法。不合爱净)六明加法(准十诵文)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常用故(三说舍法。应云先受持今舍一说)七行护五百问云。一日都不用钵食犯堕(本宗应吉)重病者开。若出界经宿。不失受(但得吉罪)善见。若穿如粟米大失受。若以銕屑补塞已。更须受。若偏斜破不成受。
尼师坛第五物
初制意四分中。为护身护衣。护僧卧具故。二释名。梵云尼师坛。此云随座衣。亦云座具。如此方磴褥之类。愚者迷名云因尼师故制。又不识中间贴故。呼为坛子。因合召为尼师坛者。取笑於时不学故也。三定量四分。长佛二揭手(准五分佛一揭手。周尺二尺则长四尺也。量时尺寸。须定。微出量外。律结正犯)广一揭手半。(即三尺也)上是本制量。律云。时迦留陀夷。身大尼师坛小。对佛说之。便听更增广长各半揭手。(各增一尺)此是後听。戒疏云。更增者开缘也。还从本制。限外别增(有执增量。为制非也)又云即世为言。衣服座具。皆乐广大。食饮受用并乐华厚。(云云)然舍制从开。理虽通得。但迦留极大止加半揭。今时卑陋。岂是初量不容耶。茍曰不然。请以诚证。钞云。如法作者。准初量已。截断施缘。若座时膝在地上者。依增量一头一边接裨之。此是定教正文(故知膝不出地。亦不在增。或言初量是废前教非也)然前代但於长头广边。各增一尺。後天人告祖师云。纵使四周具贴。不违半揭之文。但翻译语略云各半揭耳。十字而论即是四周之义。坐具四贴由此始矣。四制造法。色同袈裟。十诵。新者二重。故者四重。不得单作。鼻奈耶云。应安缘。五分须揲四角。四分作新者。须以故物。纵广一揭手揲之(亦准佛一揭。方二尺也。不揲入手犯舍堕罪。若得已成新者。并财体一经身用。则不须揲)又不得不截通取增量。此跋闍妄法。五加法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此尼师坛应量作。今受持(三说。舍法改下句。云今舍一说)十诵离宿。吉罗亦不失法。行用大同钵耳。寄此略辨祇支覆肩二衣)初制意者。尼女报弱。故制祇支。披於左肩。以衬袈裟。又制覆肩。掩於右膊。用遮形丑。是故尼众必持五衣。大僧亦有畜用。但是听衣耳。二释名者。梵语僧祇支。此云上狭下广衣(此据律文。以翻全乖衣相。若准应法师音义。翻云掩腋衣。颇得其实)覆肩华语。末详梵言。三明衣相。僧祇二衣并长四肘广二肘。故知亦同袈裟畟方。但无条叶耳。四明著用世多纷诤。今为明之。此方往古。并服祇支。至後魏时。始加右袖。两边缝合。谓之偏衫。截领开裾。犹存本相。故知偏衫左肩。即本祇支。右边即覆肩也。今人迷此。又於偏衫之上。复加覆肩。谓学律者。必须服著。但西土人多袒膊。恐生讥过。故须掩之。此方袄褶重重。仍加偏袖。又覆何为。纵说多途终成无据(若云生善者。是僧应著。何独律宗馀宗不著。岂不生善。况轻纱紫染体色俱非。佛判俗服。全乖道相何善之有。或云。分宗途者。佛教但以三学分宗而谓形服异者。未之闻矣)且三衣大圣严制。曾未沾身。覆肩祖师累斥。坚持不舍。良以弊风一扇。历代共迷。复由於教无知。遂使闻义不徙。更引明证。请试详之。章服仪云。元制所兴。木唯尼众。今僧服者。僣通下位。又住法图赞云。阿难报力休壮。圆满具足。士女咸兴爱著。乃至目悦净色。心醉神昏。系子颈而沈杀者。由此曲制。令著覆肩之衣。今则侥幸。而妄服者滥矣(据此乃斥内无偏衫。单覆者耳。若今重覆。彼时既无。不涉言限。且单覆犹为侥幸况今重覆非法何疑。广如别辨)。
漉水囊第六物(赏看病中。则以针筒为六。今准二衣篇首列之)
初制意钞云。物虽轻小所为极大。出家慈济厥意在此。今上品高行。尚饮用虫水。况诸不肖焉可言哉。四分不得无漉袋。行半由旬(二十里也)无者僧伽梨角漉二漉法者。萨婆多云。欲作住处。先看水中有虫否。有者作馀井。犹有者舍去。凡用水法。应清净者。如法漉置一器中。足一日用。令持戒审悉。漉竟著净器中。向日谛视看。故有者如前说(即作馀并舍去)然水陆空界。无非皆是有情依处。律中。且据漉囊所得。肉眼所见以论持犯耳。三作囊法多论。取上细□一肘作囊(此间宜用密练绢作)僧祇。虫太细三重作。四作漉水袋。如杓形。若三角。若作宏^3□。若作漉瓶。若患细虫出。安沙於囊中。漉讫还著水中(此是私用者。若置於众处。当准寄归传式样。用绢五尺。两头立柱。钉钩著带系上。中以横杖撑开。下以盆盛等)钞云。今有不肖之夫。见执漉囊者言。律学唯在於漉袋。然不知所为处深。损生妨道者。犹不畜漉袋。纵畜而不用。虽用而不泻虫。虽泻而损虫命。且存杀生一戒。尚不遵奉。馀之威仪见命。常没其中(不加受者。轻小物故。或常持故。如律无者。不得行半由旬是也)昔孤山尝著漉囊志。乃云。悬於草堂。以备法物之数。如用之则未能也。余谓中庸子。知教孰不知教。来者幸无取焉。
智论云。受持禁戒为性。剃发染衣为相。然浊世凡庸。鲜能修奉。且凭仪相。用光遗教。茍内外都亡。则法灭无日。愿诸上德。同志持危。即华严云。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能令僧宝不断。受佛遗寄。得其人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