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7日,电视节目《天气预报》诞生了,由于紧跟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因此被称为“新闻联播天气预报”。
在30多个年头中,《天气预报》节目领航式地开启了公共气象服务的先河。 首播:CCTV-1/13 每晚19:30(《新闻联播》结束后1分钟左右广告完并机播出,CCTV-1香港版播无广告版本,部分电视台转播)
重播:中国气象频道 每晚19:40(有时播无广告版本)
CRI环球购物频道 每晚21:05(纯16:9无切边,无广告) 最早的《天气预报》片头背景是中央气象台的大楼。
之所以选择这个建筑物,最直接的考虑就是直观,告诉大家天气预报就是从这里“出来”的;而且当时的技术手段和思维模式都相对比较落后,也没有“设计理念”这样的概念,所以研发出来的三维动画科技,刚开始也是在当年还算宏伟的这座九层大楼上小试牛刀。
1988年开始有了气象卫星(FY-1极轨气象卫星),于是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的动画取代了中央气象台大楼。
后分别在1993年3月1日、1994年1月1日、1995年7月1日、1999年7月5日更换片头。
2001年11月5日,天气预报更换为根据季节变换的片头。
2009年9月28日,因CCTV-1高清频道开播,天气预报更换片头至现在。 1980年:开播
1979年,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王世平随团到日本访问。日本当地一家气象台热情招待,晚餐被安排在一家极富特色的居酒屋,通往后厨的过道上,放了一台电视机,屏幕里正在播日语新闻。
突然,屏幕上走出个小伙子,指着背后的一幅日本地图认真讲解,屋里的日本人一下全不说话了,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屏幕,几分钟后讲解结束,大家才继续喝酒聊天。这景象让王世平吃惊不已,日方代表说,这就是日本的电视天气预报,这些气象信息由国家提供,由公司加工制作成电视节目,再通过电视向公众发布。
这让中国气象人第一次见识到以电视传播气象信息的巨大效应。在回国的路上,代表团就开始讨论,中国的天气预报也应该有电视版。
1979年开始,中央气象台和中央电视台开始协商合办天气预报电视栏目,前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闷,这一全新的节目形式,双方都没有经验,最后大家决定,先效仿国外。
当时,西方的气象节目大部分由气象专家来主持。央视本身主持人不多,对气象知识也不了解,就决定由气象台派人担任主持。很快,中央气象台内部开始“海选”主持人,最后筛出一男一女两个人选。34岁的韩建钢当时已经是气象台的预报员,专业知识扎实,人长得精神,虽然说话带点乡音,但很清楚,不妨碍观众理解,他成为最后选定的男主持人,女主持人则定为气象台职工李援。
1980年7月7日,《天气预报》节目在央视一套亮相,“跟新闻一样是直播,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间播出,时间也只有两分钟。”最初的一个半月,每天下午5点中央气象台数据一出来,韩建钢和李援就把专业术语改为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半个小时后拿着墨水还没干的稿子,出发去中央电视台播音。韩建钢说,那时“直播室里没有现在的冷光灯,几盏大灯一开,足有40多度,但是为了直播录音,不能开电扇,常常是汗流浃背。”因为技术水平落后,开播初期的节目影像甚至没有留存档案。
当时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就是单纯念稿子。一个多月后,节目就改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播报了,大家熟悉的《新闻联播》主持人邢质斌和罗京都曾经播报过。当时中央气象台通过专用电话把稿子传给中央电视台,再把制作好的天气形势图由专人送过去,那时候没有光缆,也没有专车,气象台的曲声浦每天下午骑个自行车到电视台送带子,风雨无阻。
最初,气象主持人背后是事先印好的中国地图,上面的图标都是手绘上去的。1983年3月,曲声浦制作的城市灯光显示图板,被安装在新闻联播演播室,主持人念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亮起灯,由工作人员在幕后操作。这样观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在播报的城市。
《天气预报》播出初期,也有观众写信说,本来半小时的新闻时间已经很紧张,再插上一条天气信息,新闻就播得更少了。为此,央视和国家气象局还联合搞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民意调查,最后《天气预报》以80%的支持率得以幸存。
1985年:新面孔
1985年,观众看到了由卫星拍摄的台风动画云图。之后还增加了中国责任海区天气预报,为海上航运、捕捞、勘探进行气象服务(1989年2月6日改在午间新闻(1995年4月3日改名为《新闻30分》)结束后播出);另外在夏天还增加了台风预报图。以那个年代的技术水平,天气预报画面还是非常具有视觉震撼力的。
伴随着新一代广播级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的建成,1993年电视天气预报迎来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就背景图而言,形式上出现了三维立体天气符号;内容上全国天气趋势时效由24小时延长到48小时。
跨入21世纪,新的背景画面还在继续增加或者更新。2003年3月3日预报时效再次拉长到72小时。另外根据观众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按季节、天气气候和配合重大活动等热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小栏目:如24节气、春播天气、麦收天气、各种灾害性天气成因以及防灾减灾、一周天气回顾、天气气候评述、节日天气、香港和澳门天气气候、长江三峡天气气候以及天气知识和术语等科普小栏目等等,画面想不丰富都不行了。
2004年初增加了最高气温预报,针对重大影响天气的5天天气预报;
2005年1月18日首次发布了“空间天气预警”,利用FY-2C星的监测资料向社会公众发布……
总之,既有传统意义上的短期预报预警、中期预报和展望,也有区域性的监测预警、典型城市或区域的个例分析,在针对当前热点事件进行天气解说等等。所有这些,科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也连带印证着气预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天气预报的依据更多、准确性更高了。
1986年的制播分离
1984年底,按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电视天气预报需要改革”的指示,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开始筹建我国第一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具体的名称叫做“微机图形动态显示系统”(在电脑中输入代码,生成预报图)和“数字/模拟信号转换编码器”(供切换台播放)。这个系统虽然在21世纪看起来非常简陋,但却是那个年代信息显示方式上的一次飞跃,当属“科技进步”。
1985年夏天,人工手绘的预报图退出了大家的视线。而采用摄像机翻拍的方式,黑白的台风动画云图开始出现在节目中,多少给大家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觉冲击,老百姓也能看到地球上空的模样了(卫星云图至今依然是最直观通俗的专业图形)。再后来,城市预报的画面还配上了拉洋片式的风景照片,背景音乐《渔舟唱晚》也开始家喻户晓。
198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国家。
按照部门分工:《天气预报》节目由国家气象中心制作,中央电视台负责播出并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从1986年10月1日开始,《天气预报》成为中国电视界最早实现“制播分离”的日播节目。
1993年上主持
节目开播最初,正值是天气最为复杂多变的夏天,那时候中央台是派气象台的专家来播讲;后来的7年时间转为幕后配音,直到1993年3月1日,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让观众眼前一亮。因为就在这一天,气象主持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第一个亮相的是宋英杰。
因为《天气预报》主持人走到台前根本没有做过任何宣传,以至于后来的报道标题竟是《屏幕上“跳”出一个气象先生》。记者之所以称之为“跳”,是因为所有观众都非常意外,保密工作堪称完美。
更有意思的是,在主持人出镜后的半年左右的时间里,画面里是没有主持人姓名的。后来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节目中才出现了一行通栏字幕:主持人 中央气象台 XXX。由此开始,人们一改“听”天气预报的习惯,更愿意仔细看了,收视率节节攀升,观众纷纷说“节目好看了,有人情味了”。
中国地图缩小并右移
在《天气预报》节目中,主持人惯常都是站在画面的左侧,但这样主持人的身体有时候就会挡住新疆西藏的部分地区。尤其当主持人伸出手来指华北尤其东北地区的时候,身体几乎挡住整个西北地区。为了不影响新疆和西藏的朋友观看自己家乡的地理信息,节目组设身处地考虑到当地群众的想法,把中国地图缩小并右移了一点,以保证版图上的领土完整。
绿色主题
《天气预报》节目最早使用的地图颜色是**调的,看起来就是一个从 头到脚都金灿灿的节目。或许是因为这种**调让人总联想到“沙尘暴”, 2000年之后节目进行改版,制作人员大刀阔斧地把地图颜色改成了清新淡雅 的绿色,一来让节目显得更加环境友好,二来也给观众一种生态环境保护的 心理提示。
2012年:钓鱼岛
2012年9月11日,央视在新闻联播后首次播出钓鱼岛天气预报。
依据9月10日中国政府宣布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自9月11日起,中央气象台把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纳入到国内城市预报中。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附近海域也是中国的传统海疆,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气象局承担着管理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情报预报警报等责任,气象部门开展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气象服务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提供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是中国气象局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世界气象组织赋予作为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的国家气象中心的一项重要责任。[5]
2014年:无广告模式
2014年6月28日,中国气象频道在重播天气预报节目时改为无广告模式,开头和结尾的广告全是以公益广告为主,每个城市的也从原先的各种推销广告改为该城市的风景。
这种情况下在CCTV-1香港版本也会出现(先前因植入广告等香港相关法规而未播出天气预报节目,改播大量公益广告和节目宣传片)。不过中国气象频道只会偶尔出现,大部分时段该频道仍与CCTV-1内地版本、CCTV-13版本一样,推销广告的情况仍然出现并一直持续至今。
2015年:16:9模式
2015年1月19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旗下数字电视环球购物频道联合华风集团开播全新栏目《天气预报》,开启2015年全面关注民生新起点。该档栏目分早中晚三档播出,分别为早间版、午间版和晚间版,播出时间依次为上午10:39、中午12:00以及晚上21:00。其中,早间版为8:55档即《朝闻天下》结束后,中午播《养生看今天》有关健康养生方面天气节目,晚间版为《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
与CCTV-1播出版本不同的是,CCTV-1标清版本为切边播出,高清版本亦为左右黑色信箱模式。而环球购物频道为16:9播出形式,其播出的节目亦为纯16:9版本且无广告更改版。实际上华风气象一直以16:9制作。
2015年9月2日,《新闻联播》完毕熟悉的旋律,摄像镜头里的郎永淳一如往常地梳理着广播材料。以后,摄像镜头转换,灯光效果灭掉,郎永淳从虚拟演播室走出去。自此刻起,这儿的一切,都将与他不相干了。群众视线里的郎永淳消失了。
节目主持人郎永淳:陪妻防癌欠下巨债,离职经商后坐牢,他现如今如何了随着,有关他动向的猜想与提出质疑渐渐地腾空而起。各种各样观点沸反盈天,唯有看不到被告方同意回复直至2017年10月,郎永淳因酒驾坐牢事情再度返回大家的眼光中因此,愈来愈多的人陆续蹦出来感慨万千感叹:往日中央电视台金牌,今天阶下之囚,郎永淳如何沦为至这一程度?
郎永淳现身一档脱口秀,以前的疑团得到解除,这时候,大家才总算见到这个男人的真正脸孔。
1971年,郎永淳出生于江苏睢宁的一户普通家庭。日常生活虽不富有,但爸爸妈妈贤明,郎永淳一直日常生活的稳定顺利儿时的他,性情害羞,一直躲在群体以后。那时候,也许谁也未曾想起,这一不值一提的男孩儿,有朝一日会变成正坐于上亿人眼前的《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18岁那一年,郎永淳考上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针灸技术专业。从医、看病、抢救,它是他高校期内自始至终追随者的总体目标。
殊不知,总体目标迅速落了空。大学毕业时,他找的工作中一直不尽人意。茫然之时,一则北京广播学院的招生章程闯进他的眼前人生道路的转角,就是这样措不及防地发生了。
大学,郎永淳曾主持人过许多许许多多的校园文化活动,见到招生章程后,试着去做节目主持人的想法便在他心里逐渐萌发。
家中供着郎永淳与弟弟读大学,早已压力很重。他再跑去上海上学,毫无疑问令家里经济发展情况始料不及。就在郎永淳就要忍痛割爱舍弃这一念头时,他的母亲把两千元钱递到他手上,说:她对孩子唯一的规定仅有四个字不必后悔莫及。
母亲的适用,针对郎永淳来讲,更像一针强心剂,使他更为坚定不移从业主持人这一领域的信心。
果真,苍天苦心人,他顺利考上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逐渐在节目主持人之道上大步走迈入。迅速,凭着扎实的技术专业素养和沉稳的主持人强台风,并未大学毕业的郎永淳便被央视提早“占领”,变成《新闻30分》的主持人。它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档30分钟的直播间电视新闻节目,对节目主持人规定之高显而易见。郎永淳不但担了起来,并且还获得当场编导专业的一致五星好评:
他的主持人路面持续往上飙升。以后,他又陆续主持人了《新闻直播间》、《法治在线》、《朝闻天下》等综艺节目。郎永淳,这张年青温文尔雅的面孔,逐渐被全国各地观众们熟识。
2011年,郎永淳迈入他主持人工作的新高度,中央电视台辛勤耕耘16载,他总算发生在《新闻联播》的摄像镜头前。“国脸”之称,此后实至名归。殊不知,风光之下,一场飓风却倏然向他扑面而来。这次飓风源于郎永淳最爱的人老婆吴萍。
一次常规体检中,吴萍被诊断为乳癌。那一段时间,郎永淳正忙碌亚运的主持工作。为了更好地不许老公走神,她挑选瞒报病况。但,仔细的郎永淳或是从iPad上搜索记录等这种关键点中,觉察出老婆的出现异常。吴萍压抑感很多的心态总算暴发,她在郎永淳怀中失声痛哭,与此同时,老公的坚定不移又令她觉得舒心。
之后,吴萍在追忆防癌过程时曾写出那一晚的体会:“那一晚,我明白了赎罪。十几天来,第一次像小孩一样,倚在他身旁舒心地睡觉了。”郎永淳相信,她们携手并肩一路走来,能在幸福快乐的云空间沉醉于,更能在失落的低谷帮扶。
郎永淳和吴萍恋爱于北广校园内,两个人在班集体中各自出任组长和文艺委员,常常在一起沟通交流互帮互助。吴萍得病,医学类专业出身的郎永淳拥有“劫财劫色”的机遇。他一边宽慰一边得出减轻症状的计划方案。这一温暖的行为,竟敲响了吴萍的心扉。
慢慢地,两个人走到一起。谁料,刚一手牵手取得成功,便要遭遇各自。那时候,郎永淳早已进到中央电视台,住在企业周边的寝室里,而吴萍还得再次留到院校念书。因此,郎永淳经常骑着自行车,闲来无事地去学校看吴萍一眼,再骑回来工作,一来二去便是4个钟头。
本认为,毕业之后两个人就无需分于大城市的两边,却不知道,她们中间的间距,从自行车往返,变成了列车来回。
吴萍分派去上海一家电视台节目做主播,两个人只能默默地遭受着外地的情丝。
当手上的火车车票越攒越大,郎永淳总算耐不可情意的摧残,他跑到上海,再三地为吴萍求了婚。
浪漫求婚时的央视主播,竟焦虑不安的话都说不利落,他吞吞吐吐地说:
“我的家人标准很一般,因此,一直害怕跟你说‘娶你’。”等了3年的吴萍,立即同意了郎永淳的浪漫求婚,而且,还情深地回复他:“我爱的是你这个人,不是你的家庭条件。”1997年,两个人举办了简易的婚宴。新房是租的,证物是一对一般的珍珠贝,但,这并不妨碍她们的情感自始至终甜美如初见。
结婚后,郎永淳变成圈里知名的“护妻狂魔”,孩子郎俣的来临,更加这一小家庭增加了一份幸福。
殊不知,全部的一切,在吴萍诊断为乳癌的那一刻,换了样子。只有郎永淳对妻子的情意,不曾有一丝一毫更改。
郎永淳每日奔忙于医院门诊与电视台节目中间,但,他的尽职尽责并没有换得老婆的恢复。吴萍的病况不断恶变,肿瘤细胞已蔓延到肝部。获知老婆的状况后,这一在摄像镜头前一向稳重理智的男生,总算外露脆弱的一面。
谈起郎永淳的崩溃,朋友康辉曾说:“我第一次听见他有点儿啜泣地讲话,他急急忙忙离开了,那一个身影,就是我记忆里最深入的。”心急火燎的郎永淳带上老婆四处寻医,却均被告之“活力并不大”。难道说就是这样舍弃了没有?
自然不,针对郎永淳而言,只需有一丁点儿期待,他都需要竭尽全力去试一试。
在拘留所的3个月里,他竟变成里边的“隐型哥哥”。每日他都带上十几个弟兄,按时观看《新闻联播》,一边看,一边给他解读摄像镜头以外的小故事。
2018年1月,郎永淳出狱。看尽世间繁华,他总是愈发稳定地行车在人生道路的清波上
郎永淳,曾经是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当年因为酒驾入狱,传说这里面还有一段非常曲折的爱情故事。
郎永淳是北京**学院新闻播音专业的学生,当年在学校里成绩优异,未毕业的时候就被新闻30分看中了,还未毕业就要到央视工作。当时郎永淳喜欢一个交吴萍的女生,当毕业的时候郎永淳要留在北京工作,而吴萍被上海电视台录用,二人从此开始了异地恋。经过了几年的爱情长跑,郎永淳向吴萍求婚呢,二人结为夫妻,过上了美满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2010年,妻子吴萍被确诊患有乳腺癌,扩散到了肝。为了给妻子治病,郎永淳只好辞去了工资不多的央视主持人的工作,去一家互联网企业赚钱。
在这个企业里,郎永淳的职位是副总裁,不善交际的他被迫经常出入一些社交场合谈生意,觥触交错。有一次喝酒之后,郎永淳叫了代驾,没想到这么谨慎的他还是被人算计了。代驾开到离郎永淳家很近的一个地发称自己身体不舒服,就下车了,善良的郎永淳就同意了,因为离家的距离确实很近,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是就在他启动的时候,被另一辆车刮蹭了,对方见他是公众人物就要求私了,实际上就是讹钱。郎永淳非常气愤,宁可叫来交警走法律程序,于是那个讹钱的当然没有得逞,不过郎永淳因为酒驾被判入狱,在里面呆了三个月才出来。
好消息是吴萍现在已经痊愈,经过医生的最后一次检查,吴平的肝脏上的癌细胞已经全部消失。恢复健康的吴萍现在跟郎永淳一起参加各种体育运动。而在疫情爆发之后,郎永纯也为灾区捐赠了物资。
2017年,刚强向春妮求婚,春妮说:“我不会给你生孩子,做丁克。”刚强满口答应下来,表达要娶她的决心,而心里却想生孩子这事儿可以从长计议,说不定,过段时间她丁克的想法就会改变。
刚强当年向春妮求婚1976年,刚强出生于山西太原,他有三个姐姐,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刚强说喜欢音乐,父母为了支持刚强,拿出了七千块钱为他购置了一台钢琴,这也是刚强家第一件值钱的家当。可是歌手没当成,刚强却跑去当起了播音员,最终考入了广播学院,成了李梓萌和月亮姐姐的同学。因为口音太过出众,人也努力,进入央视没多久他就主持了《中国新闻》,还有《新闻60分》等节目,备受好评,观众也是十分喜欢他。后来刚强就和海霞搭档,主持了《新闻联播》,成为了央视新一代的国脸,刚强已经参与《新闻联播》配音工作7年,观众们算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可是朋友说:“你也老大不小了,也该成家立业了,要不要给你介绍个。”而朋友口中的美女就是春妮。
对方坚持不生孩子春妮以前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是嫁给了自己的大学学长,虽然对方比她大了很多,可是为了爱情,她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给嫁出去了。可是这婚姻维持了10年,春妮一直都不肯生孩子,春妮事业心比较重,可是人家男方也是希望有个孩子继承家业的,没多久,两人就离婚了。单身的春妮,单身的刚强,朋友月亮姐姐就说:“我觉得你们两人倒是挺合适的,你们干脆在一起吧。”本以为是开玩笑的,没想到这么一说,两人就相处了起来,这一相处就摩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烧得特别旺盛。可是春妮表示自己是二婚,又不想生孩子,谈恋爱可以,结婚就得慎重的考虑了,而刚强跟春妮约会时,连花都不带,两手空空就去了。春妮说:“你不送花?情侣约会是要送花的,我没有那么难堪啊?”刚强说有的,于是就念了一首《生如夏花》给她听。这《新闻联播》的口音这么一念,那就是无上的光荣:“这是我只为你一个人念的。”春妮感动至极,两人感情迅速升温,直接进入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刚强却用爱彻底改变对方刚强已经事业有成了,就想着赶紧结婚,可是去求婚时,春妮的答复让他无法淡定了。“我没有生孩子的打算,嫁给你也可以,但是我想做丁克,你愿意吗?”刚强是爱她的,就尊重了她的一切想法,说:“我爱的是你,自然也爱你的一切,包括你的决定。”可是刚强很聪明,结婚后愣是各种暗示,就在家里贴上了各种娃娃的写真,看一些儿童频道,并且要求每晚都要“行周公之礼”,以示爱情的甜蜜。久而久之,春妮就觉得小娃娃也是非常可爱的,去了一次医院时,看到了一个孤寡老人身边无儿无女的,没人管她,甚是可怜。没过多久,春妮就怀上了,刚强开心不已,虽然都42岁了,可是春妮觉得这孩子必须要,不能成为下一个“孤寡老人”。而聪明的刚强也是笑到合不拢嘴,智商高的男人是不会逼迫爱妻生孩子的,而是让她自己改变。
1979年,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王世平随团到日本访问。日本当地一家气象台热情招待,晚餐被安排在一家极富特色的居酒屋,通往后厨的过道上,放了一台电视机,屏幕里正在播日语新闻。
突然,屏幕上走出个小伙子,指着背后的一幅日本地图认真讲解,屋里的日本人一下全不说话了,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屏幕,几分钟后讲解结束,大家才继续喝酒聊天。这景象让王世平吃惊不已,日方代表说,这就是日本的电视天气预报,这些气象信息由国家提供,由公司加工制作成电视节目,再通过电视向公众发布。
这让中国气象人第一次见识到以电视传播气象信息的巨大效应。在回国的路上,代表团就开始讨论,中国的天气预报也应该有电视版。
1979年开始,中央气象台和中央电视台开始协商合办天气预报电视栏目,前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闷,这一全新的节目形式,双方都没有经验,最后大家决定,先效仿国外。
当时,西方的气象节目大部分由气象专家来主持。央视本身主持人不多,对气象知识也不了解,就决定由气象台派人担任主持。很快,中央气象台内部开始“海选”主持人,最后筛出一男一女两个人选。34岁的韩建钢当时已经是气象台的预报员,专业知识扎实,人长得精神,虽然说话带点乡音,但很清楚,不妨碍观众理解,他成为最后选定的男主持人,女主持人则定为气象台职工李援。
1980年7月7日,《天气预报》节目在央视一套亮相,“跟新闻一样是直播,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间播出,时间也只有两分钟。”最初的一个半月,每天下午5点中央气象台数据一出来,韩建钢和李援就把专业术语改为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半个小时后拿着墨水还没干的稿子,出发去中央电视台播音。韩建钢说,那时“直播室里没有现在的冷光灯,几盏大灯一开,足有40多度,但是为了直播录音,不能开电扇,常常是汗流浃背。”因为技术水平落后,开播初期的节目影像甚至没有留存档案。
当时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就是单纯念稿子。一个多月后,节目就改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播报了,大家熟悉的《新闻联播》主持人邢质斌和罗京都曾经播报过。当时中央气象台通过专用电话把稿子传给中央电视台,再把制作好的天气形势图由专人送过去,那时候没有光缆,也没有专车,气象台的曲声浦每天下午骑个自行车到电视台送带子,风雨无阻。
最初,气象主持人背后是事先印好的中国地图,上面的图标都是手绘上去的。1983年3月,曲声浦制作的城市灯光显示图板,被安装在新闻联播演播室,主持人念到哪个城市,哪个城市就会亮起灯,由工作人员在幕后操作。这样观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在播报的城市。
《天气预报》播出初期,也有观众写信说,本来半小时的新闻时间已经很紧张,再插上一条天气信息,新闻就播得更少了。为此,央视和国家气象局还联合搞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民意调查,最后《天气预报》以80%的支持率得以幸存。
1985年,观众看到了由卫星拍摄的台风动画云图。之后还增加了中国责任海区天气预报,为海上航运、捕捞、勘探进行气象服务(1989年2月6日改在午间新闻(1995年4月3日改名为《新闻30分》)结束后播出;现已改在CCTV-13《新闻直播间》13点档结束后播出);另外在夏天还增加了台风预报图。以那个年代的技术水平,天气预报画面还是非常具有视觉震撼力的。
伴随着新一代广播级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的建成,1993年电视天气预报迎来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就背景图而言,形式上出现了三维立体天气符号;内容上全国天气趋势时效由24小时延长到48小时。
跨入21世纪,新的背景画面还在继续增加或者更新。2003年3月3日预报时效再次拉长到72小时。另外根据观众对气象信息的不同需求,按季节、天气气候和配合重大活动等热点,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小栏目:如24节气、春播天气、麦收天气、各种灾害性天气成因以及防灾减灾、一周天气回顾、天气气候评述、节日天气、香港和澳门天气气候、长江三峡天气气候以及天气知识和术语等科普小栏目等等,画面想不丰富都不行了。
2004年初增加了最高气温预报,针对重大影响天气的5天天气预报;
2005年1月18日首次发布了“空间天气预警”,利用FY-2C星的监测资料向社会公众发布……
总之,既有传统意义上的短期预报预警、中期预报和展望,也有区域性的监测预警、典型城市或区域的个例分析,在针对当前热点事件进行天气解说等等。所有这些,科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也连带印证着气预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天气预报的依据更多、准确性更高了。 1984年底,按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电视天气预报需要改革”的指示,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开始筹建我国第一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具体的名称叫做“微机图形动态显示系统”(在电脑中输入代码,生成预报图)和“数字/模拟信号转换编码器”(供切换台播放)。这个系统虽然在21世纪看起来非常简陋,但却是那个年代信息显示方式上的一次飞跃,当属“科技进步”。
1985年夏天,人工手绘的预报图退出了大家的视线。而采用摄像机翻拍的方式,黑白的台风动画云图开始出现在节目中,多少给大家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觉冲击,老百姓也能看到地球上空的模样了(卫星云图至今依然是最直观通俗的专业图形)。再后来,城市预报的画面还配上了拉洋片式的风景照片,背景音乐《渔舟唱晚》也开始家喻户晓。
198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国家。
按照部门分工:《天气预报》节目由国家气象中心制作,中央电视台负责播出并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从1986年10月1日开始,《天气预报》成为中国电视界最早实现“制播分离”的日播节目。 节目开播最初,正值是天气最为复杂多变的夏天,那时候中央台是派气象台的专家来播讲;后来的7年时间转为幕后配音,直到1993年3月1日,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让观众眼前一亮。因为就在这一天,气象主持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第一个亮相的是宋英杰。
因为《天气预报》主持人走到台前根本没有做过任何宣传,以至于后来的报道标题竟是《屏幕上“跳”出一个气象先生》。记者之所以称之为“跳”,是因为所有观众都非常意外,保密工作堪称完美。
更有意思的是,在主持人出镜后的半年左右的时间里,画面里是没有主持人姓名的。后来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节目中才出现了一行通栏字幕:主持人 中央气象台 XXX。由此开始,人们一改“听”天气预报的习惯,更愿意仔细看了,收视率节节攀升,观众纷纷说“节目好看了,有人情味了”。
《天气预报》节目最早使用的地图颜色是**调的,看起来就是一个从 头到脚都金灿灿的节目。或许是因为这种**调让人总联想到“沙尘暴”, 2000年之后节目进行改版,制作人员大刀阔斧地把地图颜色改成了清新淡雅 的绿色,一来让节目显得更加环境友好,二来也给观众一种生态环境保护的 心理提示。
2012年9月11日,央视在新闻联播后首次播出钓鱼岛天气预报。
依据9月10日中国政府宣布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自9月11日起,中央气象台把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纳入到国内城市预报中。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附近海域也是中国的传统海疆,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气象局承担着管理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情报预报警报等责任,气象部门开展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气象服务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提供钓鱼岛及周边海域的天气预报是中国气象局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世界气象组织赋予作为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的国家气象中心的一项重要责任。 2014年6月28日,中国气象频道在重播天气预报节目时改为无广告模式,开头和结尾的广告全是以公益广告为主,每个城市的也从原先的各种推销广告改为该城市的风景。
这种情况下在CCTV1香港版本也会出现(先前因植入广告等香港相关法规而未播出天气预报节目,改播大量公益广告和节目宣传片)。不过中国气象频道只会偶尔出现,大部分时段该频道仍与CCTV1内地版本、CCTV13版本一样,推销广告的情况仍然出现并一直持续至今。 2015年1月19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旗下数字电视环球购物频道联合华风集团开播全新栏目《天气预报》,开启2015年全面关注民生新起点。该档栏目分早中晚三档播出,分别为早间版、午间版和晚间版,播出时间依次为上午10:39、中午12:00以及晚上21:00。其中,早间版为8:55档即《朝闻天下》结束后,中午播《养生看今天》有关健康养生方面天气节目,晚间版为《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
与CCTV1播出版本不同的是,CCTV1标清版本为切边播出,高清版本亦为左右黑色信箱模式。而环球购物频道为16:9播出形式,其播出的节目亦为纯16:9版本且无广告更改版。实际上华风气象一直以16:9制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