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很多,但是每个少数民族的习俗都不一样,所以他们结婚的时候会有不同的习俗。所以现在让咱们去看看苗族人结婚会有什么习俗,注意什么样的婚姻是讲究的。
苗族结婚习俗
谈到苗族的婚礼习俗,有一个著名的女生房间体制在云南楚雄等地,为的是选对好夫妻。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都是亲戚朋友撮合的。苗族妇女有不离开她们的丈夫婚后,尤其是黔东南。在一些地区,苗族人仍然有一些习俗,如归还一个女孩,换房子和与妻子和妹妹结婚。大约有25万苗族人生活在贵州省西南部。他们的婚俗礼仪热烈、庄重、幽默,充满了浪漫和神秘,堪称独树一帜。说不同方言的苗族在传统婚俗礼仪上大体相同,但又各有特色。一般来说,都是进行求婚、订婚、交礼物、接待亲戚、送亲、入门、拜堂、回门等仪式。苗族人在婚姻礼仪上相对严格。
婚前不见面
当年轻的苗族男女互望一眼,准备结婚时,他们的父母为他们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结婚。但是,婚前,男女可以不相见,俗称婚前不见面。结婚前一天,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的房子。在这些婚礼仪式中,有一种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由25至30磅糯米粉制成,大如簸箕。意味着结婚后,新郎新娘会团团圆圆,丰衣足食,彼此珍惜,直到老。
苗s婚纱
苗的衣服很有特色,可想而知,苗s的婚纱当然也不逊色。苗族婚纱是苗族服饰上的图案来源于苗族的风景的居住地,这反映了苗族高雅的审美情趣。苗族新郎的结婚礼服有左搭式、双搭式和左搭式,其中以双搭式最为常见。苗族新郎的婚纱通常是裤腿很宽的大脚裤。苗族的嫁衣是百褶裙,上面是银片银花的大领子,交叉搭叠的黑色连衣裙或细花边上衣,缎子绣花或绣花围裙。
1、婚姻风俗
苗族的婚姻严禁同宗族者婚配,通常是异姓通婚,同姓不同宗有的也可通婚。
婚姻缔结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婚姻,过去也有父母包办的,但婚前青年男女都有比较自由的恋爱活动,多在节日或农闲时举行,在村寨附近有固定的地点,由本寨姑娘与外寨男青年在此对歌,双方有意后则互赠礼品作为定情的信物。这种传统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在黔东南称为“游方”(又称“摇马郎”)。
2、饮食风俗
黔东南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3、文艺风俗
黔东南施洞口一带的“飞歌”(确切的意译应是“高歌”,即“高声唱歌”。)常为二人或四人的齐唱,高亢嘹亮 ,豪迈奔放,曲调明快,有强烈的感染力。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等民间工艺瑰丽多彩。用蜡刀蘸蜡在白布上画好图案花纹后,浸入染缸染色,然后用水煮沸,脱去黄蜡现出蓝底白纹图案的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左右的历史,在苗族民间流传甚广。
扩展资料
黔东南苗族的节日风俗:
黔东南部分地区和广西融水县盛行过“苗年”,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要准备丰盛的食品,还要供祭祖先,接着休息5至10天,并举行各种盛大的娱乐活动,有踩鼓、跳芦笙、赛马、斗牛、斗鸟、“游方”等活动。
“跳花节”是苗族地区一个民族情趣浓厚的传统节日,主要是苗族男女青年交友求偶和群众性社交娱乐的节日。
黔东南部分地区还有龙船节、花山节(五月初五)、吃新节(农历六七月间稻谷成熟时)、清明节、赶秋节(立秋)等等。
中国政府网-苗族
苗族具体介绍如下:
1、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不仅款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是最能代表该民族特征的物品。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
2、节日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华夏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华夏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屈氏),亦称屈原节、歌师节。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华夏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
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异,还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节日,诸如花山节等。
3、风俗习惯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还有酸菜。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扩展资料
苗族自称Hmub(谐音:牡)、Hmongb(谐音:蒙)、Hmaob(谐音:摸)、maob(谐音:毛),有的地区自称ghab nus(谐音:嘎脑)、ghab Xongb(谐音:仡熊)、deb songb(谐音:带叟)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参考资料苗族
1.一夫一妻制。1949年以前,苗族除了个别原妻不生育而有一夫多妻 外,其余都是实行一夫一妻制。苗族一般都不与他族通婚。同民族不同 服饰的支系也少通婚或不通婚。苗族禁止家族内通婚。在黔东地区,甚 至凡是拜为兄弟的被视为同宗人,其子女是兄弟姐妹关系,也不能通婚 。近几十年懂得了姑舅结亲不科学,也改变了姨表、姑表结亲的旧习俗 2.自由恋爱。苗族越是聚居地区,越是婚姻自主,通过青年男女亲自 参加“游方”社交活动来实现。即使有父母包办,只订婚而未结婚的, 也可以自由参加正常的“游方”社交活动。黔东南男女青年的“游方” 社交活动,一般在喜庆或者节日的白天进行。届时,男青年便到不同家 族的村边固定的游方场上去吹口哨,作“哦嗬”声,唱歌邀请,姑娘们 听了就知道小伙子们已到,就悄悄互相邀约来与小伙子们见面,互相介 绍、谈心、交流见闻,以及互相对歌。这样反复多次,从中发现意中人 ,再进一步的单独谈心,建立感情。有的地方则是每天晚间进行。各村 寨的小伙子吃完饭后,就三五成群地去不同家族的村寨“游方”。 黔西北一带的苗族社交叫做“玩花山”或者“跳月亮”、“吃平饭”。 他们每逢节日(即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五月初五等),各地的未婚男女 青年便欢聚在几个村寨的一个山坡上,互相介绍、交谈、对歌等等,如 一见钟情,便可倾吐爱慕之心。云南楚雄一带的苗族,在数十年前还有 “姑娘房”的习俗,即由集体专设两座公房,以便未婚男女青年在劳动 之余分房休息或住宿,男房的青年和女房和青年互相对歌,借机择偶。 此外,在云南红河个别苗族地区还有“抢姑娘”的陋习,如果被抢去的 姑娘不同意,可以回去;如果女方愿意,双方都回去告知父母,准备举 行婚礼。居住在湘西一带包括黔东北、鄂西和战四川东南角的苗族青年 男女也必须在“会姑娘”自由恋爱的基础上才能缔结婚约。广融水苗族 自治县的男女青年则通过“坐妹”(即到女方家的火塘边谈心、对歌等) 。经过多次“坐妹”,彼此感情融洽即可确立恋爱关系。 3.订婚。苗族通过自由恋爱后,男方就可请媒人前往女方家正式求婚 ,一般媒人去的次数越来越好,俗称“亲以多求为贵”。如果女方家同 意就可举行订婚礼。但具体仪式苗族各地互有差异。在湘西一带,如女 家有心许配,必须经过家族喝了“放口酒”表示赞同之后,才能正式订 婚。然后男家再择吉日向女家过礼,即送糯米粑、茶油和酒肉等。女家 还要请家族人吃喝两天三晚。过礼后,男家又择地日娶亲。 在川黔滇交界的苗族,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订亲,往往媒人会说某家想要 你家姑娘去背水喝。如果女方同意,媒人就回来给男方家长传讯,并择 定吉日,准备结婚。如果是父母包办婚姻,则由男方父母先杀一只羊送 到女方家去,女方收一半,留一半由男方家带回,表示不增加男方家的 负担,并表示愿意成亲。此后,男方家请媒人带一对鸡、一袋炒面和若 干鸡蛋送到女家去,表明订婚心意,这就算完成了订婚手续;如果女方 不同意,就杀一只羊送到男家去表示退礼。男女双方商定结婚日期之后 ,双方家长积极准备礼物、食物和物色陪郎及陪娘各两三人。 4.结婚。苗族婚礼一般都很隆重,届时男、女主家都宰猪杀羊招待乡 亲和来宾。一般都包括送亲、迎亲等程序。但各地的婚礼仪式也是不一 样的。 例如在川黔滇一带,苗族举行婚礼时,男家杀一头猪、一对鸡、酒数壶 、鸡蛋若干和活牛一头,由新郎的陪郎送到女家去,以作接新娘的礼物 。他们在女方家住一两天,女方家也杀一头猪来接待,并留一半给男方 家以作回礼;同时,新娘和陪娘就跟着新郎和陪郎一道到男家来。途中 ,男方两男在前面开路,新娘和陪娘在后面,挑礼物的走在最后。当新 娘走近新郎家时,由新郎的父母出来迎接新娘和陪娘。晚饭时,新娘和 陪娘坐一桌,新郎和陪郎坐一桌,其余的人随便就坐。夜间,男女青年 唱歌,吹芦笙、口琴等;老年人也参加唱歌,热闹非凡。 在湘西一带,当娶亲队伍来到门前时,女家首先关门,宾主同时放鞭炮 ,男家用一包钱从门缝送入门内,叫做送“开门礼”,女家才开门迎接 。吃完早饭就发亲,由堂兄背新娘上轿,新娘除亲属陪同外,还有女友 和儿女双全的“引亲娘”以及歌师等等。 新娘的女友们都身着盛装,只有当新娘踩篾筛进男方家门,才知道谁是 新娘。进门后,不拜堂,一直走到火坑边坐下,由主婚人让新郎新娘共 喝一杯酒,共吃一块肉,然后合用一盆药水洗脸以除邪气。主婚人唱完 “合事歌”,晚饭后由双方的歌手对歌,连续三天,婚礼才算结束。回门。苗族婚姻都有回门的习俗,即新娘嫁到新郎家后都要回娘家 。但何时回,回娘家居时间多长,及其仪式的繁简。都因地而异。有的 地方必须是经回门后才能过性生活。如湘西在婚礼三天之内新郎新娘只 能见面,不能同居,直到回门在娘家住一晚,第二天再回男家,这一天 晚上才是亲郎新娘的成婚之夜。在川黔滇,则是新娘在夫家住一两个月 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住几天,之后,双双返回新郎家长住。黔东南地 区送新娘回门是苗族婚礼最隆重的礼仪。 在当地盛行把女方接到男方家举行订婚仪式的习俗。当订婚后的第三天 ,女方家就派数名姑娘给新娘送衣服来,新郎家就积极送新娘回门用的 两坛米酒、两只猪腿、一挑糯米饭、一挑糯米粑和两个有筛子那么大的 大喜粑,还有鸡鸭等等。有的还要送一挑稻谷。届时,男方就按女方家 长的要求邀请家族中的男女青年陪送新娘回门,新郎留在家中,不能参 加陪送。 回新娘家的当晚,新娘的家长大摆宴席招待客人,并邀请本家族的青年 男女来作陪,男子分桌就宴。席间,宾主的歌手们便开始对唱苗族古歌 ,互相盘问民族历史知识,边唱边向对方敬酒,这是互相学习和传授苗 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极好机会。次日早饭后,陪客者们便纷纷前来邀请客 人到自己家中作客,使全村酒歌连绵,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之中。待 客人们走遍每家每户,最后回到新娘家吃告别饭,准备回新郎家。这时 ,男子都要给新娘家送财礼,多少随意,主人则送上一块白布手绢和礼 物。当客人离开时,全村男女都出出来送客。走出寨子时,新娘村上的 姑娘们便围着小伙子们讨彩色花线。顿时,又响起宾主送别的阵阵飞歌 ,回门礼仪到此结束,新娘就留在娘家长住。 此后,过年过节或农忙时,新郎家就派人来接新娘,住几天后,又回娘 家长住。这样反复多次,最后由新郎的母亲去接新娘回来,这才在夫家 长住,并开始与夫同居。现在这一习俗已逐渐有所改变。
酒歌唱毕双方酒郎退出歌堂,新婚夫妇入洞房成亲。
苗族婚俗——半夜搬家
苗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缔结以自主婚姻为主,通过社交和谈情说爱来确定。社交活动多在节目或赶场天进行,形式是小伙子同姑娘对歌,互相了解情况,沟通感情,若双方情投意合,再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结婚一般都是新娘步行到夫家,不拜堂。但也有的地区坐轿或骑马。宣恩一带新娘到夫家。必须从侧门进入洞房,并由“伴娘”端盘请新娘新郎喝“交杯酒”,表示同心合意。川南新娘要从东面进入夫家,说是为了纪念祖先自东方来。黔东南一些地区,夫家要备一对熟鲤鱼给新娘“掐鱼祭祖”,表示她已成为夫家的人了。在湖南、川东、贵州的松桃、天柱和晴隆的部分苗族中,新娘结婚后要住夫家。其他地区婚后当天或次日返回娘家,以后逢节日、农忙季节或夭家婚丧娶嫁之时,才接来住一段时间,这样数年以后,才长住夫家。
拔雉毛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半路“抓亲”
此风俗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姑娘结婚时,由六个年轻姑娘和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组成送亲队伍。迎亲队伍由六个小伙子和两个姑娘组成。两支队伍都在清晨五更相向出发,相会后,迎亲队伍把挑来的糯米饭交给送亲的大嫂,大嫂把盛新娘用品的竹篮交给迎亲的姑娘,然后起把糯米饭给大家吃。这时迎亲的一个姑娘说:“婆婆,谁是我家嫂嫂啊?”话音没落,送亲的姑娘将新娘紧紧围在中间保护起来。迎亲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设法去“抓”新娘。最终新娘还是被“抓”走了,送亲的也便完成了任务。迎亲的带走新娘,双方道别而去。
相关文章: 婚期大多是由男家择定后委媒人于事前几个月通知女家。婚期临近,女方全村或全姓的姑娘们,大家共同聚餐,以示送别新娘,称为“朋友饭”。出嫁当天,女家需派出三种送亲人:一是新娘的朋友,为13—16岁的未婚姑娘,需盛装同新娘前往;二是新娘的亲兄弟和家族中的中、青年男子9—15人,与新娘同去同返;三是有3—4个15岁左右的男子,护送新娘到男方村寨附近。新娘到婆家短住几天就转回娘家,直到来年二月才到夫家,反复两三年后,才举行“煮饭”仪式。从今以后,她就不能再接触娘家的锅灶了,再也不能住到娘家了。
苗族的自由恋爱十分普遍,在自由恋爱过程中,双方相亲相爱,定下婚约,到了结婚这一天,却由父母来决定。
在苗族婚礼中还有高唱酒歌的习俗。婚事喜庆里,苗家的酒歌往往要成套地唱。苗族在婚事礼仪中所唱的酒歌,唱完一套需用八九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地唱。在婚礼中,男女双方都得选派唱酒歌的歌手,选上的歌手称歌郎。每套酒歌共分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拦路歌(也称拦门歌),当男方歌郎来到女方山寨时,女方聚众歌郎在山寨的路口迎唱的歌,即叫拦路歌。男方要巧妙地和女方的歌郎对歌,—一解答了对方请问的内容,才被放行进山寨。第二部分叫“十切”,即男女双方歌郎各唱十段歌,内容反映出双方所在村寨的风土人情。第三部分叫“公爷进地”,主要唱出男女双方祖先的渊源所在和迁陡历程。第四部分叫“结亲路”,唱出男女双方古老婚姻礼仪的形成及其形态。第五部分叫“三代根基”,即男女双方歌郎叙唱新婚夫妇父辈、祖父辈、曾祖父辈三代的基本情况,以加深两个姻亲家族的相互了解。第六部分叫“凤亲”,歌郎用歌声介绍男女双方结婚前的恋爱经历,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识的,类似代新郎汇报恋爱经过。第七部分叫“过定”,代表男女双方长辈对新婚夫妇唱出期望和祝福。第八部分叫“谢主家”,由男方歌郎代表男方向女方亲家致谢。第九部分叫“龙船歌”,是整套酒歌的高潮,双方歌郎要用对唱的形式比输赢,并边对唱边由双方歌郎扯腊鸭,唱赢者即得 居住在云南南部的苗族,青年男女中有一种打毽活动,十分有趣。毽子就是中国民间都用来踢的那种,打毽的板和乒乓球拍差不多。男女青年在打毽活动中,输的一方要让赢的一方“揉耳朵”,不许反抗,但可以跑。如果输赢双方的男女没有情意,纯属比赛,那赢者会使劲揉对方的耳朵,直到对方耳朵发烫为止。如果对打的男女相互有爱慕之意,输者会主动让赢者揉耳朵,而赢者是不会使劲揉的,而是红着脸轻轻摸一下对方的耳朵。也有一输就跑,赢者假装追赶,两人一直跑到无人的场所,倾诉衷肠。
在传统的踩花山节期间,云南金平苗族青年到了花山场上,好心的主人早已为青年们准备好了几套“土电话”,它是用竹筒蒙上油纸、将线从中穿过而成的。男女在“土电话”上,用对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询问对方的情况。唱到兴起,小伙子会将“话筒”交给一边的伙伴应付,自己跑去偷看姑娘的模样。如果相互不中意,对歌到此为止。如果双方都满意,继续对唱,约定下一次见面的地点。
广西融水一带的苗族青年,盛行“种花生”这个交往活动。走寨时,小伙子们向姑娘发出邀请,确定时间地点之后,姑娘们就会按照时间来到小伙子的村寨,他们带着农具和肥料,上山种花生,期间男女青年谈笑风声,边劳动边对唱山歌,互相接触试探。花生种子播下后,等苗长高时,双方又要组织一次施肥除草活动,其实是为了创造一次见面机会,这时大家开始物色对象谈恋爱。第三次是秋收花生时,大家相邀收花生并聚餐,相好的在一起讲悄悄话,还没有对象的赶紧抓住这最后一次机会。
苗族的婚姻一般分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包办婚姻为父母媒妁说合,媒人往往是由与对方认识或是对方亲戚的人担任。待女方探明男方的情况,征求女儿的意见后,由媒人再来时说明是否同意。若女方同意,则议定“礼金”,订婚日期;男方则准备物品去女方家,女方家备酒肉招待,称为“吃新酒”。男家客人离去时,女方送鸡、糯米饭及送给来人每人一根“花椒布”腰带。 湘西苗族姑娘初次外出结交男朋友苗语称“讲链讲规”或“溜比溜苟”,直接翻译就是“放鹰放鹞”和“采果摘籽”。小伙子结交姑娘叫“帮链帮规”或“溜背溜喜”,直接翻译就是“打鹰打鹞”和“攀花摘卉”。
湘西苗族青年幽会也有暗号和密码,这就是“草标”。双方只要看到草标 ,就知道各自的行踪。初相会时,女方如先到达约会地点,必先在约会地点的路口留下一个草标。这个草标的含义只有赴约会的情人知道,有如密码一般的神奇功力。不过,也有一般人都能看懂的草标。一把草上结个疙瘩,疙瘩结在草尖上,草根朝幽会的方向,则暗示一方先到,示意对方快来。后者看到这个草标,必须留下一个草标,疙瘩结在草的中部。这后面一个草标暗示过路者,山中有情人幽会,请走大路。行人见了这样的草标,一般都会避开,以免撞见别人的幽
苗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结婚习俗多姿多彩,其中最有趣的可能是“赶龙节”的结婚仪式。
“赶龙节”是苗族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当地青年男女都会穿上传统装束,手执锣鼓、锅碗瓢盆,跳起了喜庆的龙舞。在这个时候,男女之间会互相邀请表演舞蹈,鼓瑟相对,逐步拉近彼此的距离。
当然,这也是苗族年轻人相互了解和交往的好机会。苗族青年男女在跳舞的过程中,可以向自己心仪的对象表达爱意和诉求,在寻找到自己的姻缘之后,双方可以进行结婚仪式。
结婚仪式包括多项环节,其中最有趣的是传统的“抢亲”仪式。在这个环节中,新郎必须率领自己的好友跳过若干道门槛,夺取自己心爱女子的锦囊,而新娘则会在一旁做各种挑战,增加难度,比如要把锦囊藏得较为隐蔽等。这个仪式既考验了新郎的勇气和毅力,同时也给新娘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总之,苗族的结婚习俗独具特色,其中“赶龙节”和“抢亲”仪式尤为有趣,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