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羽结过婚吗?如题 谢谢了

古代关羽结过婚吗?如题 谢谢了,第1张

关羽结过婚,妻子是胡氏,有两个儿子,关平和关兴。都是亲生的。三国演义里说关平是义子,实际是错误的。 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下了儿子关平。 关羽其人,在《三国志》和各种典籍的记载中,都没有关於他身世的详细记载。既没有关於他长辈和妻室的记载,对他的几个儿子以及他本人的生辰等也均语焉不详。只是在《三国志》《关羽传》中说了一句:“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就没有交代了。而有关他那个在《三国演义》中被频频提到的儿子、蜀汉大将关平,也只在说关羽死的时候这麼记了一笔:“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於临沮”,裴注《蜀记》又曰:“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便再没有说什麼,连关平的表字是什麼都不知道。关羽其他的后代和家属,在《三国志》他的本传中关羽死后说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裴注《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看这些资料可以知道:关羽,本字长生,河东解人,有子关平、关兴。关平和关羽一起在荆州被杀。关羽次子关兴早卒,而关兴的嫡子关统无后,所以在关统死后便由关兴的庶子关彝继承了关羽的爵号。而关氏家族在成都的人口被魏将庞德的儿子庞会随邓艾入蜀后全数杀死。大约我们可以知道的基本上就是这些了。 关羽的身世,一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才有了个比较明确的答案。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租墓碑记》。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於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於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后钱塘人冯景山又据此作了《汉寿亭侯祖系记》。 按照这些资料看,民间习俗以五月十三为关羽的生辰去关庙祭祀关羽以及在家供奉,实在是个误传,五月十三日当是关羽子关平的生辰。墓砖的发现还让我们证实了关平的确是关羽的亲生子,而并非是象《三国演义》和一直以来民间传说中所说的那样,只是他的养子。同时,从墓砖上的记载还可以知道,《三国志》裴注中所引的:“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一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关羽祖父关审就用《易》和《春秋》来教子,所以关羽对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应该是秉承家学所致。 至於那个关索,我们可以从前面的史料上知道并无一点关於这个人的记载。江苏南通曾经在七十年代出土了明成化(1465—1487)年间刊刻的《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等四种》,其中的《花关索出身传》一开篇就写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见如故,“在青口桃源洞”“姜子牙庙王”之前“对天设誓”,以后打算干一番大事业。刘备对关、张二人说,“我独自一身,你二人有老小挂心,恐有回心”,关公道:“我坏了老小,共哥哥同去。”张飞道:“你怎下得手杀自家小?哥哥杀了我家老小,我杀了哥哥底老小。”刘备道:“也说得是。”於是关、张二人约定互相杀光对方的家属。张飞跑到关羽老家蒲州解县,杀死了关家大小十口,只是因为不忍心才带走了已经长大了的关羽长子关平、放走了已经有身孕的关羽的妻子胡金定,后来生下小英雄关索。关羽杀了张飞的全家。办完这些事后:“将身回到桃源镇,弟兄三个便登呈(程)。前往兴刘山一座,替天行道作将军”。再后来的情节是说关索长大后到荆州找到关羽要认父归宗,关羽不认,关索大怒便翻了脸威胁父亲说如果不依他,他就要投奔曹操,起刀兵来捉拿关羽等五虎上将等等……。而在水浒中有叫病关索的诨号,云南还有地名叫关索岭的,并有祭祀他的祠庙,可见这个关索在民间传说中是颇有影响的,但是许多学者认为,民间流传所谓"花关索"的故事,并没有历史根据,也有人认为“索”和“平”字的古篆写法差不多,关索可能就是关平,可关平一生从未到过云南,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可信,因此一般史学界公认的结论是,这个纯粹是个传说,历史上并无关索其人。看以上资料,应该说目前我们只能承认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不过有一点是对的,就是关羽的夫人是胡氏。 另外,现在在上海图书馆收藏有五种关姓家谱,地方分别是浙江杭州和广东南海、番禺、新会,其中有四部谱,关氏族人都自称为"汉寿亭侯"后裔,山东省兖州县档案馆也收藏有一部(山东)《武圣府分支关氏宗谱》,编修人叫关金标,是民国三十年(1941)的刻本。不过,一直到目前来看,还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关氏家谱》。因为现有的家谱都是从宋以后开始记载的,在图表中并没有关羽的名讳。所以严格讲起来,它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公家谱,对我们了解关羽其人没有太大的帮助,到是对研究谱牒学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1995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京)也曾经影印出版了一部《关帝文献汇编》丛书,共分10册,第8册(405页至462页)中有影印《关氏家谱》。这是目前唯一一部发现的由朝廷正式编修的关羽家谱,可惜注意到的人很少,丛书由鲁愚等人编辑的。只是这本也只是清代的写本,在清康熙到嘉庆年间递经增修,嘉庆时的编修人为关文榜,是关氏五十八代孙。 综合关姓各种族系资料的说法,关姓郡望陇西,始祖是夏桀时的忠臣关龙逢,关羽为其二十七世(一作三十七世)后裔。关羽、关平於麦城兵败被杀,关平之妻赵氏携八岁的儿子关樾,在安乡民家避难,改姓为门。直到西晋灭吴后赵氏才带儿子出来回复关姓。清雍正十年(1732),朝廷确定由关樾一支后裔世袭五经博士。关兴的两个儿子关统、关彝中,因为嫡子关统无子,所以由庶子关彝系下繁衍生息,成为关公后裔的一大宗派。蜀汉灭亡以后,这支关氏族人迁移至今湖北江陵一带,定居信都(今河北省冀县),到唐朝德宗时,关羽后裔关播曾经作过宰相。据《旧唐书》(列传卷八十〕记载关播为德宗检校尚书右仆射(相当於宰相之职),卒於贞元十三年(西元797年)正月七十九岁而终。他死后六年,白居易曾经租了关府东亭作为栖身之地,故其文中多有称“故关相国”云。 之后到了宋朝,或许是因为当局开始尊崇关羽,於是各地的关氏族裔都开始注重家谱,是以保留下来的家谱开始多了起来,到今天,关氏的后裔遍布全国,以至海外都有不少,据报载前几年一次在山东关羽祭典上的统计资料说,现在共有两万多关羽后裔生活在世界各地,也可以算是一个大家族了。

庶子正妻地位更高,嫡子的妾说到底还是奴才,此判断的依据可以在描写古代生活的书籍中的找到。

一、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普通人家多半是一夫一妻。

在周朝时正式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由此还补充了古人的婚姻制度、程序等。在《礼记·曲礼》中有记录,天子可以有五种份位的配偶,分别是夫人、世妇、 嫔、妻、妾,她们的地位是依次递减的;公侯有四种份位配偶,比天子少一嫔;平常人家中才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在隋唐未确立科举制前,古代朝廷选贤用人的制度是以血脉为准,周朝官员的职位几乎都是由嫡子顶替;汉代才开始“举孝廉”,但大部分推选之人都是家族中的嫡子,庶子很少有机会被家族推举,即使非常孝顺;魏晋时期的官员几乎被各大世家垄断了。由此看出,古代有地位的人家特别看重嫡庶之分,毕竟这关于家族未来在官场上的发展,所以妻妾的地位极度分明。

二、妾的地位低:妾是奴才的主子,是主子的奴才。

在隋唐科举制确定之后,嫡庶之分就不那么重要了,毕竟是唯才是举的时代。但无论如何,那种传承下来的思想终归是没有改变,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出一个大家族中妻和妾地位的差别。贾政的王夫人和赵姨娘出场次数最多,因此可以拿两者作比较。赵姨娘在家中的地位有时只比袭人这种大丫鬟高上一点,日常中还会被手底下的老婆子们数落,赵姨娘既不能出席家族中的聚会,甚至在自己孩子探春前还低人一等,得唤她**。反观王夫人,她是贾政的正妻,如果贾家未来不衰败,她可能会成为贾母一般的人物,即获得朝廷封的诰命夫人,她的女儿甚至还成为了皇妃。

《红楼梦》中有描写小丫鬟们对袭人的碎嘴,说她极有可能成为宝玉的通房,未来宝玉正妻入门才能成为妾,作为半个主子,由此看出妾不过是奴才中的半个主子。并且正妻为进门之前是万不能生育的,不然不仅家族蒙羞,也会给正妻的娘家带去耻辱,例如《知否》中,就是因为墨兰的丈夫在外勾搭的万家姑娘怀孕了,不然世家侯门怎么可能愿意娶一个五品官家的庶女当正妻呢?

三、庶子和嫡子的正妻身份是主子,他们的妾一律为奴才。

嫡子和庶子说到底终归是主子,他们的地位万不能和奴才作对比,其正妻按理是平等的妯娌关系,但因嫡庶之分,平常相见还是得庶子正妻屈膝。嫡子的妾对庶子的正妻来说,就是一个奴才,没有可比性。若非要比个高低,嫡子的妾可能比庶子的妾更高贵一些吧。

我认为诸葛亮没有纳妾的理由:

一:过继侄子诸葛乔

诸葛亮多年“未有子”,诸葛乔就是在他入西川之后去信给他的哥哥诸葛瑾并经孙权批准之后而过继到名下来的。我们知道刘璋被打败,西川被刘备接管是在三顾茅庐的七年之后,诸葛亮当时三十四岁。不过其后的几年,由于汉中的战争和政局的混乱使得诸葛亮很忙,而且年纪也不算大,估计也没工夫着急这头,所以我认为诸葛乔有可能是在西川政局稳定下来之后,在吴蜀两国闹翻之前来到诸葛亮身边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在刘备死后,吴蜀两国重新修好之后来的(个人认为这个可能性更大),总之,诸葛乔来到西川时,诸葛亮已经四十多岁了。堂堂一国首席辅臣,四十多岁还没有自己的儿子,竟然要去过继别人的,这并不多见,况且诸葛亮并不是不能拥有自己的孩子(诸葛瞻就是他的亲生儿子),这就令人费解了。设想他若真的姬妾众多,绝不可能乏嗣至此以至于出此下下策!因为退一万步讲,就算黄夫人没有生育,还有其他姬妾,难道个个都不能生育?这绝不可能。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诸葛亮没有儿子也许有女儿啊!没准他之前有过女儿啊!对不起,我认为诸葛亮有女儿的可能性很小,这个我会在第三点里说明。

二:以诸葛乔为己嫡子

古时的嫡子和庶子分界是很明显的,地位悬殊也是很大的。诸葛亮把诸葛乔过继来了之后不是当养子,当摆设,“以观后效”,而是改了他的字,把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视如己出一般,对他管教非常严格,期许也很大。可见在有无亲子这一方面,诸葛亮已经看得很淡然了。试想没有儿子之前他都可以不纳妾,现在儿子都有了,还犯得着纳妾吗?何况家国天下的重担已经压的他喘不过气来,我估计黄夫人都很难见上他一面,他还顾得上纳妾吗?诸葛亮他有那个美国时间吗?我很怀疑。

三:我认为诸葛亮没有女儿

正史《三国志》中没有提到诸葛亮的女儿,裴松之的注释里也没有。这并不奇怪,因为女孩子不被写进史书本来就不奇怪。但我们要注意到:寿志裴注里头对不少三国人物的子女情况都是有交代的。曹操、刘备、孙权三巨头就不说了,其他人物如荀彧、周瑜、辛毗等也都有记载。举周瑜为例。陈寿特别写道:“瑜二男一女”,而且对这三个孩子的婚配等情况也作了介绍。对周瑜尚且如此,为什么对诸葛亮不一视同仁呢?何况陈寿这个在蜀国待了半辈子的人对蜀国的情形应该更熟悉才是。而且陈寿对诸葛亮的记述是不惜笔墨的,甚至专门为他编了一个集子,他没有理由只给诸葛乔和诸葛瞻作传而对诸葛亮的其他子女只字不提啊!

2 求同存异我坚持认为诸葛亮没有纳妾的原因(一家之言~)

更何况如果诸葛亮真的有女儿,那我想他女儿要嫁人的话也应该是与皇家结亲吧?诸葛瞻后来不就“尚公主”了吗?瞻儿若真有姐姐或妹妹,我想不嫁皇子也会嫁宗室,至少也会是西川显贵或诸葛亮同僚之子吧!诸葛亮没必要像贾诩那样夹起尾巴做人,不会随随便便把女儿打发掉,而且他们诸葛家历来也没有这个传统,既然这样,何以寿志裴注里对此只字未提呢?而且其他史书上也没有提到瞻儿还有其他的亲兄弟姐妹,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只有瞻儿一个亲生孩子。这更证明了诸葛亮没有纳妾,因为瞻儿是在乔儿来西川之后出生的,他的出生我认为是黄夫人偶然有孕罢了。因为黄夫人如果是正常出阁的话,此时也最多四十出头,生下瞻儿不稀奇。

这里说下,我认为野史里的记载并不可信。清代离三国已很遥远,那不一定靠得住。举个例:民间盛传苏轼有个美丽多才的妹妹苏小妹,还嫁给了著名才子秦观,什么“苏小妹三难新郎”说得跟真的似的,可事实上呢?苏轼既没有这么一个妹妹,苏家也没有和秦家联过姻。苏小妹这个人物只是由于老百姓对苏轼的喜爱而衍生出的一个人物,她是才情俱佳的苏轼一个美丽的倒影、一个多情的侧面,同样,野史中的诸葛怀和诸葛果也是由于老百姓对诸葛亮的喜爱而杜撰出来的。老百姓大概觉得诸葛亮这样一个人应该绿树成荫、儿女成群、子孙不息吧!于是诸葛亮又多出几个子女来,我又何尝不希望这样呢?但这只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美好的愿望罢了,不能当真的。

四:从裴注中寻找蛛丝马迹

我们读《三国志》时会发现,当陈寿为诸葛瑾作传写到他的儿子时,裴松之加了一条注:“(瑾)妻死不改娶,有所爱妾,生子不举”;但是在给诸葛亮作传写到诸葛瞻时,裴松之却加了一条引自《襄阳记》的文字:“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 这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设想如果瞻儿真是小妾所生,那么这个事情即使惜墨如金的陈寿忽略不记,裴松之在作注的时候也应该顺带点一下,因为这个女人毕竟是诸葛瞻的生母;就算裴松之也不提,那他也不该特地在此处注上一条有关黄承彦跟诸葛亮提亲的往事啊!既然注在这个地方,就不会没有联系。原因很明显:黄承彦就是诸葛瞻的外公。否则这条注释就显得莫名其妙了。

五:所有现存史料都找不到有关诸葛亮纳妾的记载

搞历史的人都会讲两个原则:一是野史不可取,二是孤证不立。没错。可正史中没有的东西,我们有时候就只能凭借野史了,只要这野史不是一家之说,不是“孤证”,姑且借用一下也无妨……但是叫人“为难”的是无论是野史、〈诸葛氏族谱〉,还是一些笔记小说之类的东西,都没有有关诸葛亮纳妾的记载,民间传说也没有(民间传说只有关于他和黄月英的),这就值得注意了。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是少有的一位连一条“蜚闻”都没有的名人,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八卦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同爱好,更何况还是针对诸葛亮这样的“名人”。我们都知道,赵云有拒纳樊氏的故事,关羽也有屡求秦妻的事情(皆见裴注),其他许多人,如曹操、刘备、孙权、周瑜甚至荀彧的儿子,寿志裴注里对他们的妻、妾情况都是有记载的,可诸葛亮这样一位令陈寿不惜浓墨重彩记述的人物,没有一处提到他的妾室,裴注里也没有,其他史书上也不见记录,甚至连一条有关他的花边新闻和小道消息都没有,和一些蜚闻众多的名人一比,不得不令我相信诸葛亮他确实不存在纳妾的可能了。

以上便是我坚持认为诸葛亮没有纳妾的几点理由。

而认为诸葛亮纳过妾的人往往只有一条理由,即诸葛亮给李严的信中提到的“妾无副服”四个字。他们认为古时妻是妻,妾是妾,不可混用,而“妾”字只有在作谦称时才指自己,如“妾身”、“贱妾”,作第三人称时只能指“小妾”。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但也不尽然。语言这个东西,定义是一回事,用起来却是灵活机动的,古今中外皆如此,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试举《史记·管晏列传》为例。司马迁在描述晏婴生活简朴时特别写道:“(晏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什么意思?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就是说晏婴一家人吃得很简单,而晏婴的小妾也不穿丝绸衣服。可这么理解我觉得很别扭,难道晏婴的小妾生活很朴素,他的妻子反而很奢侈吗?我们都知道晏子的正直与简朴是出了名的,连一向鄙视政客的孔子都对他赞叹有加,司马迁还特别把他和管仲并列作传,这样一个人,会对妻妾搞双重标准吗?说不定他自己在家穿的都是麻布衣服呢,何况妻妾?既然不是双重标准,那为何只谈“妾”不谈“妻”呢?难道晏子的小妾比他的妻子更值得载入史册?所以我认为“妾”字在这个地方并不当然就是确指他的小妾。对于诸葛亮的那句“妾无副服”我们同样可以这么理解。

如果您非要咬文嚼字也无妨,我们可以从“妾”字的释义来说。

“妾”字有三种解释:

1 女女仆。

2 男子在正妻之外娶的老婆。

3 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

第三种显然排除掉了。那么,无论是“妾不衣帛”还是“妾无副服”,取第1和第2两种解释都是可以的,但问题是这不符合人之常情。你想,司马迁是在写《史记》为晏子作传时提到的这个“妾”字,而诸葛亮是在写给同僚的信函里说起自己家庭时提到的这个“妾”字,他们何以通通避开妻子不谈而首先就把小妾甚至婢女抬到字面上来了呢?难道晏子也好,诸葛亮也好,他们的“妻”就真的不如“妾”,甚至不如“婢”吗? 况且,司马迁要“表扬”晏子也好,诸葛亮要“表扬”自己也好,在这里,抬出“妻子”比抬出“小妾”更具说服力吧!因为妻和妾的地位毕竟是很悬殊的,小妾穿得朴素不见得全家都朴素,小妾生活简朴不见得全家都简朴吧!那为何通通不谈他们的妻子呢?难道他们的妻子就那么不值一提吗?所以,很显然,我们读古书不能望文生义,有时候还真得结合实际情况,结合人之常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以及写信人的动机来分析。这是诸葛亮写给李严的信。诸葛亮和李严的关系并非那么融洽,因为李严这个人多少有些心术不正。但诸葛亮考虑到李严和自己一样同为托孤重臣且正值用人之际所以一直没跟他撕破脸,而且每每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感召李严。诸葛亮写自己“蓄财无余、妾无副服”,不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清廉,主要还是想给李严提个醒,让他端正思想,和自己一样做到一心为公、不谋私利,为先帝未竟的事业无私奉献。出于这样的用心和动机,诸葛亮怎么会在信中流露出自己在家庭生活方面对妻和妾的不同待遇呢?或是显示出他的小妾深明大义而妻子反而有奢侈铺张的嫌疑呢?

再说哪个简朴之家会养小妾呢?我只听说古时候的士大夫们一旦生活陷于窘困(或丢官或遭贬)都会遣散家中的侍妾、歌姬和奴仆,因为再无那个“余财”来豢养他们了。诸葛亮家的日子并不宽裕,会去养小妾?我看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总之,说“妾无副服”中的“妾”就一定指诸葛亮的小妾,我觉得不通;凭“妾无副服”四个字就咬定说诸葛亮一定纳了妾,我也觉得不可靠;而仅凭这四个字就作为诸葛亮纳妾的证据,就更是欠充分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4316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7
下一篇2023-07-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