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阿Q正传》到底在骂谁呢?

鲁迅的《阿Q正传》到底在骂谁呢?,第1张

日常生活中,有时,一篇小说会掀起轩然大波,搅得满城风雨,都是因为小说人物描写栩栩如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造成对号入座,因此惹祸了。

小说,文学的一大样式。一般通过情节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行动,塑造人物性格。

由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某些特征与自己有些相似,读者便大发雷霆,进而向作者兴师问罪,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鲁迅就曾经碰到过多次。作《阿Q正传》时,就曾有小政客和小官僚惶恐,硬说是讽刺他。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间,最初,分章刊登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中。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

作品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表现了他的复杂性格。阿Q的性格是充满矛盾的。鲁迅后来曾经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写作时,突出了人物复杂性格中的某一点,使其具有鲜明的精神特征,从而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意义深刻而又栩栩如生的典型。

直到鲁迅把《阿Q正传》收到《呐喊》里,还有人问鲁迅,你实在是骂谁和谁呢?这使得鲁迅大伤脑筋,不得不进行解释:“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

古往今来,诸如此类,把生活和艺术混同起来、与文学作品“对号入座”的事屡见不鲜。因而,有些作品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麻烦,作者不得不事先声明:“小说人物系虚构,请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人们之所以屡屡与艺术形象“对号入座”,这固然是一部分读者对艺术的无知,但作者自己又何尝没有“责任”呢?因为,你的作品有着让人信假为真的魅力。因为,你塑造出了艺术典型,他使人“面熟得很,‘我们的熟人’们中间都有‘他’的影子”,“各人都有点像他”(矛盾语),使得“对号”者,在典型者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某些影子,认出了自己的形象来。也就是说,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导致引人上钩,诱人入座。

然而,创作者的这种“责任”却又是义不容辞的。所以,作者要勇于承担这种“责任”,努力塑造引人入胜的典型形象,也许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然而,这正是你文学写作的成功之处。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把握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理应全面、深入研读之,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

言归正传,《阿Q正传》到底在骂谁?答案:完全是对号入座者在自作多情,陷入了小说的情景中。说到底,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文学写作的成功之处。

原因:赵府被抢,阿Q被认为是主谋,最后被枪毙。

1、阿Q的问题不在于没有抢劫而担了虚名。而在于他“有贼心没贼胆”,他并非没有想过去把属于自己的财产夺回来,当然也包括占有他人的财产,但是他只是停留在空想而已,并不敢有实际的行动。

2、阿Q的死却被认为是一个冤屈,因为他并没有参与抢劫,最后却被以抢劫罪论处,成了真正的劫匪的替罪羊。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阿Q的可怜的形象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中国作家沈雁冰:“我们不断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上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中国作家郑振铎:“这个阿Q,许多人都以为就是中国人的缩影;还有许多人,颇以为自己也多少的具有阿Q的气质。” 

中国传记作家许寿裳:“鲁迅提炼了中国民族传统中的病态方面,创造出这个阿Q典型。阿Q的劣性,仿佛就代表国民性的若干面,俱足以使人反省。鲁迅对于阿Q的劣性如‘精神胜利法’等等,固然寄以憎恶,然而对于另外那些阿Q如赵太爷之流,更加满怀敌意,毫不宽恕。

他利用了阿Q以诅咒旧社会,利用了阿Q以衬托士大夫中的阿Q,而回头看一向被赵太爷之流残害榨取,以至赤贫如洗,无复人形的阿Q本身,反而起了同情。”

中国作家郭沫若:“旷代文章数阿Q。”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林兴宅:“质朴愚昧又狡黯圆滑,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阿Q(小说《阿Q正传》中人物)

阿Q正传读后感首先就是概述这篇文章的整体内容,然后再从个人感受描述自己对此的看法,最后再升华下主题。

正文

六年级语文书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的。这几天我们陶醉在鲁迅的“百草园”里,听着卜老师绘声绘色地描叙。

于是,一个经常穿中式长衫,留着刷子似的短发,以及长着隶书“一”字型胡须的鲁迅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对于鲁迅的作品,我最感兴趣的是《阿Q正传》,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欣赏。 

阿Q是未庄一个贫苦的小人物,他很穷,连名字都没有,人们都叫他阿Q。阿Q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平时靠给人家打短工挣钱养活自己。他又穷又瘦小,常常遭到别人欺辱,当人家嘲笑他连家都没有时,他却自吹“我的儿子比你们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每次和王胡打架,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时,他总是用“这是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挣来的钱被别人抢了,阿Q很生气很愤怒,会狠狠地打自己一个耳光,然后把它想象成打了别人一样,从而莫名其妙地又高兴起来。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总能用精神胜利法让自己“反败为胜,反辱为荣”。 

读完《阿Q正传》,阿Q的形象便在脑中挥之不去,阿Q是一个被时代所抛弃的人。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他常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麻木自己,以求得心里上的安慰与平衡。虽然我们已远离阿Q那个时代,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却阻挡不了现代版阿Q的产生。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同学,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父母责怪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说,班上还有谁谁谁,比我还少呢!如果他考80分,会说还有人只考70几分,如果他考70分,那就会找出60分,甚至不及格的同学来,以此证明自己不是最弱的。

不光考试如此,平时的作业,上课回答问题同样如此,自己做得不好,不去从自身找原因,总是拿别人的短处来和自己的长处比,从不拿自己和成绩好的同学作比较,这和啊Q的精神胜利法不是如出一辙吗?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如果我们每个人总是向下看,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那么你会进步吗?这个社会会进步吗?我们的祖国会进步吗? 

所以,读完《啊Q正传》后,我想:啊Q生长在那个特殊的,人性扭曲的年代,他才有了那样悲惨的命运。而我们生长在阳光下,在这个和平幸福的年代里,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我们不能再像啊Q那样麻木自己,而要不断地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不断地进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4825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8
下一篇2023-07-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