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罪与恶》快来帮帮我,高分

看过《罪与恶》快来帮帮我,高分,第1张

罪与罚 Crime and Punishment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by Fyodor Dostoevsky (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 1821 - 1881)
·内容提要·
在彼得堡贫民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里,住着一个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正在经历着一场痛苦而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要确定自己是属于可以为所欲为的不平凡的人,还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他原在法律系就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现在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他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近来,房东太太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这时他遇见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马尔美拉陀夫因失业而陷入绝境,长女索尼娅被迫当了街头妓女。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愿像马尔美拉陀夫那样任人宰割,他打算用“实验”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人”。
离他住处不远有家当铺,老板娘是个高利贷者,心狠手辣。一天晚上,拉斯柯尔尼科夫乘她一人在家,闯入室内,把她杀死。此时老板娘的异母妹妹外出返回,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慌乱中又杀死了她。次日清晨,他收到警察局的传票,惊恐万分,后知是为追交欠款时才松了口气。他在离开时无意中听到警官谈论昨晚凶杀案,紧张得昏厥过去,引起一警官注意。他清醒后回到家里就卧床不起,几天不省人事,后来病情有所好转,但内心却处于更痛苦的矛盾冲突中。
几天后,拉斯柯尔尼科夫偶然见到因车祸而生命垂危的马尔美拉陀夫。他强烈要求警察将伤者送去医院然后送回家中,马尔美拉陀夫到家后就死去。拉斯柯尔尼科夫同情孤儿寡母的不幸,拿出母亲刚寄来的25卢布接济她们。律师卢仁想用欺骗手段娶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妹妹杜尼娅,由于遭到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极力反对而告吹。卢仁怀恨在心,企图以诬陷索尼娅偷他的钱来证明拉斯柯尔尼科夫行为不端——将母亲的血汗钱送给坏女人。拉斯柯尔尼科夫当众揭穿了卢仁的无耻行为,索尼姬十分感激他。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尽管没露痕迹,但是却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意识到自己的“实验”失败了。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真相与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
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处8年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不久,索尼娅也来到了那里。一天清晨,两人在河边相遇。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
·作品赏析·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它的发表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的成熟。
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凶杀人,“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正是这双重人格之间的激烈冲突,使主人公不断地动摇在对自己的“理论”(即关于“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的观点)的肯定与否定之间。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如果甘愿做逆来顺受的“平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是马尔美拉陀夫的悲惨结局,如果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的“人类主宰者”,那就会与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卢仁和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他的人格中的主导面终于在白热化的搏斗中占了优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的“理论”,向索尼娅靠拢。小说通过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原则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并且从客观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学基础上的无政府主义式的反抗,因为这种反抗决不可能给被压迫者带来新生活的转机。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仅仅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娅的话来说,是因为“您离开了上帝,上帝惩罚了您,把您交给了魔鬼!”作者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安排的一条“新生”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与黑暗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所谓“索尼娅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痛苦净化灵魂的思想,作为一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一个受压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娅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典型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理想人物,这一形象却显得十分苍白。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罪与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小说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尽管作品中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凶杀事件扣人心弦,但它们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这部小说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彩和政论色彩十分鲜明。
·全面解读·
1866年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事情,其中一些具有转折意义,包括《罪与罚》的写作《罪与罚》的最初构思可以追溯到50年代,小说家对中心人物形象酝酿了大约15年早在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就给长兄写道 :"你是否还记得,我曾对你讲过一部忏悔录式的长篇小说……我将把我的全部心血倾注在这部小说上早在服苦役期间,当我躺在通铺上,愁肠百结,发生思想裂变的时候,我就开始构思它了……这部忏悔录将最终确立我的名声 "散见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和笔记中的一些记载均证明,他所说的《忏悔录》就是指拉斯柯尼科夫的故事在服苦役期间,在那些被抛弃的人们中间,他对人的个性有了新的理解他周围那些杀人犯完整的内心世界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使他感到吃惊"看来此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苦役犯奥尔洛夫曾这样描写道,"可以随心所欲, 为所欲为,也藐视一切苦难和惩罚,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使他感到畏惧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无穷无尽的力量 "作家就这样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一个容易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有权犯罪的问题,这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是一个伦理问题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现代个人
主义者和否认道德规范的英雄人物形象,他可以问心无愧地去干任何事情,尽快地攫取权力,大发横财,行凶杀人的想法在他身上已经成熟《茨冈》是普希金长诗中最酷爱自由的一部,在这部长诗中,特别有力地响彻着诗人对当时专制国家的奴役制度的抗议阿乐哥的行凶杀人和被人抛弃,是拉斯柯尼科夫行凶杀人和孤独生活的主要根源之一"阿乐哥杀了人……他意识到他本人配不上他自己的最高理想,那种理想折磨着他的心这就是罪与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笔记中这样写道无限度地追求
自由解放,不可遏制的反抗意向,导致普希金的主人公在残酷报复和行凶杀人之后精神彻底崩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这就是犯罪与报应的悲剧事实,这种悲剧也把他笔下的拉斯柯尼科夫给毁了1860年在阅读法国刑事案件汇编时,一篇题为《拉赛内尔诉讼案》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皮埃尔-弗朗索瓦 拉赛内尔是里昂市一个商贾的儿子他面孔清癯,风度优雅,嘴角上总是挂一丝嘲讽的微笑,他曾想埋头于研究法律1829年,在一次决斗中,他杀死了著名政治演说家邦雅门 孔斯坦的儿子这次决斗结束了拉赛内尔生活中的第一幕,并成了他尔后与一些性格罕见的特殊人物呼朋引类,互相勾结的起因 狱中释放出来以后,他打算从事文学活动—— 写诗但文学活动也不能使拉赛内尔感到满足;他又跟那些狱友们来往由于饥饿,由于对金钱和享乐怀有无法遏制的欲望,他开始参与他们的盗窃活动时过不久,他决心干更大的犯罪勾当:行凶杀人,抢劫财物在蹲监狱期间,他出版了一本诗集他在一大群作家,法学家和医生们面前,尽情地发挥他关于文学,道德,政治和宗教的思想他那精辟的见解,清
晰的记忆力和广博的知识,使所有的听众惊诧不已这类喜欢发表抽象议论的罪犯或满口空洞理论的杀人凶手,以其心理上的各种矛盾引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极大兴趣在他看来,若能对这类人物加以浪漫主义的体现,是会大有成效的艰难困苦,严峻可怕的1864年,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艺术构思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长兄死后,为了摆脱物质上的困境,他像发热病似地到处寻求资金,他经常在各种借据上签字,偿还债务,他随时都有被关进债户监狱的危险,他不得不经常同区警察所所长,彼得堡的高利贷者,各种各样代理人和生意人打交道 在物质状况极端恶劣的这一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向他那位年迈的莫斯科姑妈库马宁娜借过1万卢布的债作家在自己家中也十分真切地感觉到了拉斯柯尼科夫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孤苦无靠的年轻生命,已故长兄的孩子们,另一方面是一位年迈昏聩的老太
婆,她掌握着库马宁家不可胜数的资本,并立下遗嘱要捐献一大笔钱给教堂,以备将来超度她的灵魂《罪与罚》是一部为人类感到伟大的隐痛的书,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凶残不仁的最强有力的世界文学作品之一无路可走,这是小说的主旋律穷人连自杀都是一种奢侈,正是这种情况推动人们对自己进行道德的犯罪,破坏道德是犯罪,不破坏道德在对亲人的关系上也是犯罪整部小说充满着大城市日常生活的普通的悲惨的景象,这种生活的平日的司空见惯的噩梦拉斯柯尼科夫梦见的被人一边笑一边往眼睛上抽打,打得几乎送命的,痛苦的,禁不起过分的重荷而疲累不堪的驽马的形象,是小说中的一个具有概括意义的,抒情的与悲剧的形象卡杰琳娜 伊凡诺夫娜临终时听说的几句话 :"把驽马给骑累了!……力气用尽了呀"与此相呼应在引导拉斯柯尼科夫犯罪的动机里,交织着"拿破仑式"主题和无业游民式的绝望反叛主题,作者倾向于第一种主题,可是毕竟在小说中保留了第二种方案的许多东西,他向索尼娅阐明第一种方案,向冬尼
娅阐明第二种方案拉斯柯尼科夫全部理论的最重要一点即是:所有的人被分成"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种平凡的人必须俯首贴耳,唯命是从,没有犯法的权利,因为他们是平凡的人;而不平凡的人就有权利从事各种犯罪行为,形形色色的犯法,归根结蒂是因为他们是不平凡的人波尔菲利这样阐明拉斯柯尼科夫的思想,而拉斯柯尼科夫认为这样阐述是完全正确的这一切完全符合后来尼采的"超人"思想第二种方案在拉斯柯尼科夫与妹妹的谈话中得到集中的体现,"拿破仑气质" 和拉斯柯尼科夫的资产阶级无政府性的抗议原来只是个人主义的放纵的各种不同形态而已这种放纵总是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害怕他在小说中客观地反映了这一真理: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才产生出针对它而发的资产阶级形式的抗议,这些形式是在无出路的基础上形成的另外一些社会抗议和革命斗争的真正的形式,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但不想看到,并且力图用自己的小说去诬蔑他们《罪与罚》的题材的意义及其内在的感动力究意在什么地方呢拉斯柯尼科夫进行着奇怪的"实验", 要解答:他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能不能够"破坏原则 "他是不是一个不平凡的,特选的人,能够毫不感到良心责备而去完成为获得统治权,在他生活的社会里获得成功——包括罪行在内——所必需做的一切 他是不是用真正的统治者,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人赖以造成
的材料造成的 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这件事,应该会回答他这个问题犯罪后得出的结论:他不是,不是用那种材料造成的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说 :"人是必须征服的 !"《罪与罚》的题材意义和内在感动力却可以用以下的话来表达:不,人是不可征服的!拉斯柯尼科夫之所以不能成为真正的统治者,并不是因为他像高略德金那样太软弱的缘故据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拉斯柯尼科夫很强大作者强调指出,不管是罗季昂 拉斯科尼科, 还是气质上与之相似的妹妹, 都属于选中一个什么思想就始终为之效命并不惜忍受痛苦的那种人拉斯柯尼科夫之所以自首,是因为他——虽然不是用理智,而是凭他整个的天性——不再相信他的残忍的"思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信给卡特科夫说,拉斯柯尼科夫自首是不得不然的不得不然,是为了纵然死在狱中,却可以重新接近人:他在犯罪后立刻感染到的和人疏远和隔离的感觉,折磨了他他在犯罪之后,脱离了整个人性的东西他恐惧地注视着,他丧失了拥有人类感情的可能,他最爱的是母亲和妹
妹,可是怀着对她们和对自己的反感,他开始憎恨她们因此,在《罪与罚》里表现出对于完全违反人和人道的生活法则所感到的战栗所以,小说里真正的"罚"不是服苦役,而是折磨着他的和人性脱离的苦恼,是争取自己是一个人的可能性的斗争,是针对良心的斗争,这才是最大的罚悲剧发展的主线是围绕拉斯柯尼科夫展开的,从未被次要情节打断过马美拉多夫一家的悲剧是拉斯柯尼科夫的理论和行为最强有力的动因,正像母亲来信中提到的支配着妹妹命运的斯维里加洛夫的动机一样(地主老爷有权占有一个穷苦的姑娘)小说通过索尼娅式的屈从,宣扬逆来顺受鼓吹以
宗教信仰来代替反抗,这无疑是反动的,就像列宁在论述托尔斯泰时曾深刻指出他"一方面,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另一方面,鼓吹世界上最卑鄙龌龊的东西之一,即宗教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具有同样的矛盾不过,《罪与罚》 对黑暗现实的描绘和批判,如他揭示的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对卢仁的冷酷卑鄙和极端利己主义,对地主斯维里加洛夫的荒*无耻的
批判,都突破了作家的反动说教,闪耀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光芒因而,这部作品才具有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罪与罚》推荐序:译序 文 / 曹国维
《罪与罚》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一座高峰,为作家带来了世界声誉。
这是一部以刑事案件为框架的思想小说,触及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生活的最深处」。在马尔梅拉多夫一家的悲剧命运中,作家展示了人间苦难的极至。怎样造福人类?俄国思想界历来存在两种观点:(一)改造社会;(二)完善自我。拉斯科尔尼科夫憎恨社会的不公,决意改造社会。在他看来,历史由「超人」创造,「超人」什么都可以做,他们通过流血建立的秩序便是「常人」遵守的规范。他想试试自己是不是超人,杀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但杀人后,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杀人的阴影笼罩了他的全部生活。「难道我杀了老太婆?我杀了我自己。」
在主人公的「罪与罚」的背后,蕴藉著作者对人类永恒母题的思考:生和死,善和恶,上帝和魔鬼。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不是他本性的罪,而是他思想的罪,他从沉湎幻想回归现实生活的历程,标记着他的复活,他从「改造社会」走向「完善自我」。拉斯科尔尼科夫相信杀老太婆是为社会除害,然而「逻辑只能预测三种情况,实际情况却有千千万万」。他想不到在杀死老太婆的同时,还不得不杀死无辜的莉札韦塔,想不到他的行动会导致母亲的死亡,导致索妮亚的惊恐和悲伤,导致斯维德里盖洛夫用他的罪孽胁迫杜妮亚就范,导致漆匠尼科尔卡的磨难……作者认为,善和恶有时紧紧纠缠在一起,不是理智和逻辑可以把它们分开,不能为了行善而去作恶。拉斯科尔尼科夫不信上帝,接受了魔鬼的诱惑。这里诱惑并不表现为享乐,而是形诸于自信:自信真理在握。尾声的梦境是作家对暴力结合自信必然造成灾难的警示。
探索灵魂的奥秘是陀斯妥耶夫斯基毕生的艺术追求。他强调人的天性的独特,拒绝环境决定一切的主张。在拉斯科尔尼科夫帮助马尔梅拉多夫一家和他杀人及杀人前后思想斗争的反复交叉中,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主人公的两重性格。同时人性的复杂又表现在拉斯科尔尼科夫和周围人物的关系上:他们各不相同,但他们身上都有主人公的影子。索妮亚为了拯救全家,毁了自己,杜妮雅为了哥哥的前途,决定嫁给市侩卢任,这些也是犯罪,尽管犯罪的物件只是她们自己。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卢任的经济思想里听出了「可以杀人」,斯维德里盖洛夫则在第一次见到拉斯科尔尼科夫时就发觉,他们是「一块田里的浆果」。
《罪与罚》全面展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色:
一、人物性格的塑造不是通过作者对人物由外入内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意识由内向外的表述;
二、在人物独立于作者的基础上,人物的思想和他们对话中表达的不同观点,和作家的声音处于平等地位,构成小说的复调;
三、运用象征、梦境、典故、暗示等艺术手法,扩展作品的思想容量。例如:拉斯科尔尼科夫几乎一直处于病态,神志不清,象征他思想的病态。又如:村民打死瘦马的梦,凸现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良知,梦中他是清醒的。又如:姓氏拉斯科尔尼科夫含有分裂的意义,暗示主人公分裂的人格;姓氏卡佩尔纳乌莫夫源于古城迦百农,在他家发生的一切使人想起圣经对于这座城市的记载。
连绵的悬念,跌宕的情节和急促的文字,使小说始终具有紧张感、压抑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对文学的开创意义举世公认,现代派作家把他尊为先驱。
·作家风采·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昼》(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
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
《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但一些用以攻击革命者的“虚无主义者”形象,削弱了小说的揭露力量。
在《群魔》(1871~1872)中已没有被侮辱与损害者的形象,而只有对革命者的攻击了。
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作者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描写了无耻、卑鄙的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堕落崩溃。对颠沛流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表示深厚同情,但也流露出消极的一面,例如认为只有皈依宗教才能保全道德的价值,只有宽恕和仁慈才能拯救人类社会等说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书摘·
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五雷轰顶,一下子呆住了。她不能理解,彼得·彼特罗维奇怎么能否认曾经受过她爸爸的款待。既然她臆造了这种款待,自己对此已经深信不疑。彼得·彼特罗维奇那种打官腔似的、冷冰冰的、甚至充满轻蔑意味的威胁语气也使她大为震惊。然而他一出现,不知怎的大家都渐渐安静下来了。此外,这个“精明能干、神情严肃”的人与这儿的这伙人实在太不协调,他们之间的差别实在太显著了,不仅如此,而且可以看出,他到这里来是有什么很重要的事情,大概是有什么很不寻常的原因才使他来到这伙人中间,可见马上就会发生什么事情,一定会出事。站在索尼娅身旁的拉斯科利尼科夫走开了,让他过去;彼得·彼特罗维奇好像根本没看到他。过了一会儿,列别贾特尼科夫也在门口出现了;他没进屋里来,不过也怀着某种特殊的好奇心,几乎是带着惊讶的神情站到门口;他在留心倾听,不过好像好久都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对不起,我也许打断了大家的谈话,不过我的事情相当重要,”彼得·彼特罗维奇说,似乎这话是对大家,而不是特别对某一个人说的,“大家都在这儿,对此我甚至感到高兴。阿玛莉娅·伊万诺芙娜,我极诚恳地恳求您,以房东的身份,注意听着我和索菲娅·伊万诺芙娜下面的谈话。索菲娅·伊万诺芙娜,”他直接对异常惊讶、而且事先就已经感到害怕的索尼娅接着说,“在我的朋友安德烈·谢苗诺维奇·列别贾特尼科夫屋里,刚才您来过以后,我的一张一百卢布的钞票从我的桌子上不翼而飞了。如果您不论以任何方式知道它现在在什么地方,并且告诉我们,那么我以人格担保,并请大家作证,这件事情就算了结了。不然的话,我将不得不采取十分严厉的措施,到那时……就只能怨您自己了!”
。(第五章第三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4854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8
下一篇2023-07-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