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婚前准备
万事俱备,才能临危不惧。求婚前的准备工作要做足哦!
1、确定求婚方式
根据女友的个性和喜好,来确定求婚的方式。比如女友性格比较内敛,可以在温馨的家里求婚,这里还有许多你们美好的回忆,增加感动值。
2、确定求婚时间和地点
选定求婚方式后,就要安排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求婚时间建议选择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情人节、纪念日等,浪漫氛围加成~
同样的,浪漫的求婚场景也能无形中增加成功率哦,比如咖啡厅、**院等等。不过在公共场所求婚要注意,记得提前和场地负责人做好沟通。
3、准备求婚物品
各种增强氛围感、仪式感的求婚物品都准备起来!
首先钻戒是少不了滴~根据自己的预算来挑选即可。
然后是求婚的各种道具,布置求婚现场需要的气球、小彩灯、蜡烛等等,还有仪式感鼻祖鲜花,没有几个女生能抗拒~如果觉得送玫瑰比较普通,那么可以送女友喜欢的花束,比如向日葵、满天星等等。
求婚过程中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男生的求婚词。这可以是真情流露的临场发挥,也可以是提前准备的真心话。如果怕现场激动到词穷,还可以提前录制好想要说的话,直接放给女友看,让她感觉到你的用心~
4、告知亲朋好友
如果女友喜欢热闹的气氛,记得把要求婚的消息告诉双方关系亲密的好朋友哦,邀请他们一起来见证。而且准备过程中还能参考他们的意见。
但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不然求婚当天惊喜就大打折扣啦!
二、求婚时流程
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成败就在求婚当天了!
1、男生和亲友提前到场准备
求婚当天,男生和亲友团最好提前到达现场,这样能有充分的时间布置现场、调试设备、模拟演练等等,以防临时出差错。
2、将女友引至求婚现场
提前几天想好理由,怎么才能自然地将女友带到现场而不让她有所察觉。如果是在户外求婚,最好提前给女友做好铺垫工作哦,临时告知容易起疑。
3、惊喜出现
当女友到达求婚现场,看到现场的浪漫布置可能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时男生要立刻开始求婚环节,迅速推动气氛,男生的出场方式可以独特些,比如唱着情歌入场、气球簇拥着出现、或是关掉灯光,捧着彩灯鲜花出现等等。发挥你们的特长和创意,给女友一点小惊喜~
4、表白求婚
站在女友面前,男生将准备好的求婚词,真情实感地向女友表达,如果担心忘词,可以准备小卡片哦~事后和女友解释,相信女友会理解的~
5、戴上戒指/仔细详谈
将所有该说的、该做的都向女友表露完毕,接下来就是等待女友回应。
这时一般会有两种结果,女友接受,那则为她戴上求婚钻戒,撒花撒花~若女友不接受,就需要两个人一起谈下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之后的规划等。
6、收拾现场
求婚完毕,记得将现场收拾干净哦!尤其是在户外求婚的新人,保护公共环境是必要的。
古代婚礼流程
婚礼,无论在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但对其的认识则古今大不一样。
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婚礼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化程度。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
催妆 送妆 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亲迎: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 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戒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戒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亲迎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 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 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拜堂: 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
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 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
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酒筵 合酒: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当然,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
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
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
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 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2005现代人婚礼流程
结婚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因此,古往今来,人们都把婚礼看得非常神圣,婚礼的形式也随各家条件的不同而繁简各异。那么,婚礼到底如何办?本人很想将积十余年来为各路新人全程摄像\策划婚礼之后的一孔愚见,与新人们交流分享,仅供参考。
一、找一家物有所值的婚庆公司
在一般人看来,办婚礼是件简单的事情。但“过来人”都知道,实则并非如此。要想把婚礼办得有档次、有内容、有特点、有味道,且周到而顺利,的确不易。因为婚礼这项“工程”有其非同寻常的特殊性。它类似演出,又不是演出;不能象电视台做节目一样,既不能彩排,又不能补拍,必须一遍通过,而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新人采取找专业的婚庆机构帮自己操办婚礼的方法,这无疑是明智之举。但选择婚庆公司一定要慎重,要选择那些经验多、有实力、声誉好的公司。最好是选择给自己周围的人成功举办过婚礼的公司,这样相对了解,更觉稳妥。从广告上初选公司时,一定不能只图便宜,众所周知的老话“一文钱一文货”并非没有道理。当然,花高价钱却得不到相应服务的例子也是有的。所以新人们不妨多走走,“货比三家”,但在有些关键的服务项目上却要看准了“立即收网”,比如婚庆典礼的重中之重--摄像师。
二、摄像师是全天婚礼的灵魂
目前南京优秀的一流婚庆摄像师并不是很多,而且南京地区的婚礼举办时间相对固定,摄像人员不可能赶场,所以尤其在那些公认吉利的旺日子里,优秀的婚礼摄像师就愈加缺乏,供不应求。如新人们因价格原因或因择选过慎,而与适合于自己的优秀摄像人员失之交臂,则会给自己的婚礼造成很大遗憾。以往这样的憾事时有发生。其次,我还想告诉新人们,在确定好摄像师之后,一定不要怕麻烦,要尽可能的和摄像师进行接触,多交流(最好是交心),让摄像师多了解自己,以便他在工作中,根据不同新人的性格和特点拍出精点的画面。这一点在南京的婚庆市场能做到的还不多,只有罗曼庭婚庆公司在要求摄像人员一定要和新人交流沟通摄像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给自己最好的朋友拍摄婚礼,是大家(尤其是摄像师自己)最满意的婚礼。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摄像师和新人之间知根知底,且有一种情感的链接。在婚礼中必要的程序之外会把新人的特色之处尽可能地表现出来,不呆板、不造作、不程式化,让人觉得流畅自然,亲切感人。
三、结婚并非得用“豪车”
当前大部分新人所用的接亲方式是豪华车队,十几年来似乎已成为定式。这种方式无可厚非,但我认为,随着时代的不同,此形式的科学与否也并非无商榷之处。车队接亲,兴起于九十年代初。那时候基本上没有私家车,有的人一辈子都坐不上几回小汽车。那么,在结婚的当天,以车当轿,尤其是以豪华车当八抬大轿就显得风光异常,美意无穷。为组一个上档次的接亲车队,搭多少人情,花多少银子,对新人家来说都是一个字"值"。那么,现如今许多家庭都有了自己的“轿子”,车来车往,平常而已。此时的新人再坐上“卡迪”、“劳斯”,那份心中的得意已大打折扣。何况以“卡迪”、“劳斯”为首的车队,在婚礼的旺季少说也得六、七仟,甚至于万元以上。抛开这笔不菲的费用不说,接婚当天的各个环节能够顺利、平安,是新人们最大的心愿。结婚当日的顺利平安,将兆示着两个人一生的幸福安康。因此,把婚礼当日各个环节的风险降到最低,应是新人们所考虑的头等问题。据以往媒体统计,在婚礼当日车辆出现问题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环节。基于上述原因,我认为新人们在非必要的前提下免去车队接亲,也许是时智之举。替代车队的方式多种多样,仁智各异,比如古典轿子接亲,传统而新颖,喜庆热闹;自驾车接亲,随意而亲切,情意绵绵;三轮车接亲,简朴而随和,优雅惬意。或干脆省去接亲环节,新郎新娘一起在酒店恭候客人举行婚礼也未尝不可。把车队这笔费用节省下来,或增加婚礼现场的喜庆高雅,或提升婚宴的美味档次,或留作日后的蜜月出游,何乐而不为呢?
地点:新娘家
内容:
1、新娘梳洗、用早餐,伴娘、化妆师准备新娘、伴娘化妆。
2、新郎和摄影、摄像师、伴郎回合,去拿新娘捧花、头花、贵宾花,扎花车。新娘家提前午餐。
3、新郎进门:新郎进新娘家门,新娘家人“堵门”,新郎派红包,同时伴郎把贵宾花给新娘父母。新郎向新娘求婚、戴钻戒,新人向父母敬茶,父母回赠红包,新人互喂甜品。
4、新郎接新娘出门:新娘母亲将新娘要更换的新鞋子拿到楼下,新郎给新娘换上新鞋,前往新郎家。
所需物品:
捧花、头花、扎婚车、贵宾花、红包、茶水、甜品、鞭炮、新娘新
地点:新郎家
内容:
1、迎新娘,婚车抵达时放鞭炮
2、新娘进门拜公婆,新郎父母回赠红包,新人互喂甜品。
所需物品:
鞭炮、茶水、红包、甜品
拍外景:如有天气变化或者时间来不及,此项可以省略,或者提前到酒店改为拍内景。
地点:酒店
内容:
1、新人提前到达酒店,时间多余可以在婚房休息,新娘换妆,新郎整理礼服。然后在拱门下迎宾。
2、司仪宣布婚礼开始。
3、证婚。
4、交换婚戒指、切蛋糕、倒香槟、喝交杯酒。
5、抛花球。
6、婚宴正式开始,新娘换装。
7、烛光仪式、父母答谢、新人答谢。
8、敬酒。
9、闹洞房。
(仪式过程以司仪沟通为主,此处仅为参考)
所需物品:
签到本及笔、海报、婚庆布置等内容、戒指、小礼品等等。
喜糖、酒、烟、火柴、礼炮等小物品均由帮忙的朋友在下午送到酒店,并放在每桌的桌面上。另外,还必须要带好新人第二天要换的便服、新娘的卸妆用品等生活用品。
首先第一点:求婚肯定是要戒指的啊,不然你拿什么来求婚?
求婚的习俗: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所以你需要根据你当地的习俗来定。
在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求婚习俗是这样子的:
中国传统求婚习俗:中国古代的婚俗讲究“六礼”。所谓的六礼,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彩是择配、提亲的意思。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说媒”。
问名:即所谓的“讨八字”。在古代和今天的婚俗中,讨回姑娘的出生年、月、日、时,要请阴阳先生推算。只有男女八字相合、才可 以定亲。小编了解到古代的问名习俗,还含有问清姑娘是谁生的,即问清是亲生的还是收养的是正室所生,还是继室所生。封建时代为求婚姻的门当户对,问清嫡庶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纳吉:指提亲。 一般来说,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得了吉兆之后,就认为婚姻可以成立。男方将这一事实告诉女家,谓之纳吉。
纳征:即现在所说的“送彩礼”、 “送嫁妆”。“征”的意思是成功。送彩礼之后。婚姻就算成立了。未送彩礼时,婚姻未必成立。
请期:指择定娶亲的日子,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通知女方家,就是俗话所说的“送日子”。 娶亲日期要征得女方家同意,所以叫“请期”。
亲迎:指娶亲。男家派人或亲自迎娶新娘。
中国传统的求婚的方式非常的含蓄,男女开始是不见面的,媒人从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六礼是六个环节,求婚的过程是在这六个环节中持续进行的,是循序渐进的。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含蓄的爱情观。
求婚的方式:
1、玫瑰攻击
2、组合求婚——请好友帮忙
3、出奇制胜
4、制造无意间的惊喜
5、甜点求婚
6、让陌生人帮你求婚
7、**院求婚
8、萌宠求婚大作战
9、集体求婚
如果有任何不清楚的话,可以私密我哟~!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
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
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
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
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
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
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
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
纳征:
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
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
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
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
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
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
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
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
,到男家时的
“开揖”、
“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
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
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
,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
轿、祭拜天地、
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
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中国古代成亲的画面
中国古代把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古称“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纳采
即男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若女家同意议婚,则男家正式向女家求婚,正式求婚时须携活雁为礼,使人纳其采择之意。《仪礼·士昏礼》中说:“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2、问名
问名是男家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和八字,以准备合婚。《仪礼·士昏礼》中记载:“宾执雁,请问名。”问名的文辞大多是:“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若女方同意,则授礼;男家即通过占卜测定吉凶。如果男女八字相合,则进行下一步。
3、纳吉
即把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告知女方,也是以雁为礼——后世则多以金银首饰等物为礼。相当于现在的定婚,俗称送定、过定、定聘。
4、纳征
即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等。古代纳征多以鸟兽为礼,上古时聘礼须用全鹿,后世简代以鹿皮。崔駰的《婚礼文》中记载:“委禽奠雁,配以鹿皮。”《诗经·召南·野有死麋》中说:“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写的就是用野鹿向女孩子求婚的事。因为古代纳聘多执雁为礼,故送聘礼又叫“委禽”。当然,古代纳征也并非全用鸟兽为礼,象《卫风·氓》中所说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是以布为聘礼的例子。后来,纳征的礼仪越演越繁,成为六礼中礼仪最繁琐的过程之一。
5、请期
即男家择定结婚日期后,备礼去女家,请求同意结婚的日期。现在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头”。
6、亲迎
即迎娶新娘。其方式、礼节各不相同,但一般是男子亲往女家迎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共鼎而食,再将一瓠瓜剖为两半,夫妇各执其一,斟酒而饮,谓之“合卺”——此即后世交杯酒的源起。这一过程,是婚俗文化中最富民俗色彩的事象之一
古代人都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感情的结合在一起的人是属于比较少的,最常见的就是媒婆给说媒,然后两家定下来之后,等到新婚之夜的时候,这场婚礼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才能开始第一次见面。
基本上婚姻大事是男女主人公都没有办法插手的,一般都是由父母和媒婆进行包办,像是我们现在求婚都是自己来,在古代的时候,媒婆不仅能搭线,还能拍板婚事,自然也就不需要求婚这种事了。
古代可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古代是允许近亲通婚的。在古代,表兄和表妹结婚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反而这种婚姻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因为他们幼年就相识,然后青梅竹马一起长大,感情基础还是在的。
不过绝大多数的夫妻在新婚之夜之前都是陌生人,甚至连彼此的面都没见过,顶多是看过对方的画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