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傣族的传统意识中,男人需要出家一段时间(哪怕只有几天)才算得上有文化的上等人,而奘房(即寺庙)不过是他们暂时的学校,奘房附近必有大青树,大青树下也不乏美丽动人的傣家小朴哨(姑娘):傣族小和尚是可以串朴哨(谈恋爱)的!
在傣家山寨,你常会看到披红挂绿的小男孩在喜气洋洋的家人和一大帮花枝招展的小朴哨簇拥下,敲锣打鼓地去奘房剃度——既可以抬高身份又不需要崭断情丝,这样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美事,在云南这片旖旎的风光和轻松愉悦的民风中成了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
“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
在傣族,每年农历的三、四月分,便是傣族姑娘选郎、傣族小伙子求婚的季节。这个时候,傣族姑娘会把自己亲自做好的黄焖鸡摆到寨子的街头,之后,她们就坐下来静静地等候爱情的降临了。奇怪的是,这时的傣族姑娘在自己长长的裙子下面还藏着一只袖珍小木凳,这便是傣族姑娘为什么穿长裙的一个原因了。
山寨里若有小伙子看上了某一个卖黄焖鸡的姑娘,他就会前来真诚地蹲在姑娘的面前,竭尽全力来赞美姑娘的黄焖鸡,并试探着询问这黄焖鸡是否已经有人预定了。若姑娘看不上眼前的小伙子,便会借口说已经有人预定了,但还是可以卖给小伙子,意思是要小伙子出钱把黄焖鸡买走,而实际上此时的小伙子便会知趣地离开。若姑娘看上了眼前的小伙子,姑娘便会微笑着说:我的黄焖鸡做的并不好,但却是我自己亲手做的,要把它送给我最喜欢的人。惟有这个时候,姑娘才会从自己的长裙里把那个藏掖着的小木凳拿出来,让小伙子坐下来继续交谈。待到了一定的程度,姑娘会说:这里人多,咱们到后面的竹林里去吧。这时,姑娘和小伙子便会双双进入竹林开始了自己的恋爱过程。
在傣族,是男嫁女。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是要嫁出去的,而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则会把女婿娶回家门。但是,在傣族,又是很重视男孩教育的。傣族是一个信封佛教的民族,男孩子很小就被送进佛寺当和尚,在这里学文化,但他们学习写的文字却是傣文,而女孩子是进学校,学汉语。这就有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经过这样的教育方式的傣族青年,男孩子会写傣文而不会写汉字;而女孩子会写汉字却不会写傣文。
傣族是个崇尚知识的民族,特别是傣族少女非常仰慕有文化的男孩。若谁家的男孩子没有进过佛寺,学不到文化,是不会赢得姑娘的青睐的。
在傣族,少男少女从很小就开始了谈恋爱,这便有了“小和尚谈恋爱”的风俗习惯。在我们去打洛的路上,在有些乡镇的街头,就看到有好些很小的男孩子,身着和尚服饰,骑着自行车,后面带着如花似玉的傣族少女在街头穿行。这是一个清青春醇的爱的故事,它带着浓浓的民族风俗,在这地处群山深处的傣家山寨,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和尚学生的生活
地点: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遮镇,勐遮街。
历史:缅寺和学校面对面地站了近半个世纪
在校门口一眼就能望见缅寺。下午放学了。橘红色的袈裟顺着自行车流从学校飘了出来,四散开去,一眨眼就飘进了缅寺。傣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代代建缅寺。出生、结婚、死亡等各个人生阶段,都离不开缅寺。傣族文化传男不传女,按老规矩,每个傣族小男孩在一生中最少要当和尚3个月,脱离家庭,正式在佛寺内出家修行。随年龄增长,从小和尚成为大和尚。到了20周岁还不还俗就当佛爷,或者还俗后蓄发娶妻。没有当过和尚的男子被认为是“生人”,没有取得做人的资格,被人看不起,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
1949年以后,政府推行学校教育。男女都可以入学校读书了。曼勐养村的嘎拱学校在1949年后才有。背靠着曼广寨的缅寺有500年历史了。文革期间,缅寺被毁,和尚还俗。1979年以后又恢复了。
勐遮全镇有87座缅寺。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有和尚621名(受不定期还俗影响,和尚的数目不固定),在学校里读书的小和尚有347个。他们既是和尚又是学生,学校称他们为“和尚生”。嘎拱学校有13个初中班669人,其中有和尚生84人。
近几年普及义务教育,州教育部门出台了规定,小孩读完小学才有资格升和尚(傣族称当和尚为“升”)。七八岁披着袈裟的小和尚生,以前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现在少有了。
和尚生们过着缅寺和学校的双重生活。每天除了在学校上课,还要服侍佛爷,随佛爷诵经、清扫佛寺,轮流到寨子里去化缘。学校活动和佛事活动经常产生冲突,“缅寺一有活动,小和尚就要请假,期间落下的课等还俗后也很难补回来了。”这时候只能由校领导和缅寺的佛爷商量解决,在学校复习考试期间向学校这边靠拢。重要的佛事活动期间小和尚回缅寺。“有的人为了不耽误学习,就在暑假期间去当和尚,正好过关门节(关门节从每年的7月到9月),开学不久就可以还俗啦。”
升和尚升佛爷仪式
播帕即升和尚。虔诚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傣语称为“播帕”的佛事活动,将适龄出家修行的男童送入佛寺,在佛主像前诵经受戒,正式出家修行。
俗人出家升为和尚,要举行隆重的出家仪式。准备出家当和尚的男童,要预先到佛寺内当一段时间“科永”(预备和尚),学习佛教礼仪,接受修行前的教育。在正式出家前夕,聘请一位傣语称为“波卧”的教父,由教父为其置办一套黄布袈裟,一顶小圆帽和出家修行必需的用具。至全寨举行播帕佛事活动之日,“波卧”便把“鲁皎”(意为宝贝儿子,即准备出家的男童)接到家中,举行家宴,对其表示祝贺,将所置的袈裟,圆帽等礼品送给“鲁皎”,将“鲁皎”打扮一新。让“鲁皎”骑上高头大马,或背上“鲁皎”(近代有坐拖拉机或摩托车者),由亲戚、长辈簇拥着送进佛寺,集体在佛祖像前诵经受戒,升为小和尚,正式出家修行。
小和尚在佛寺内一边学习傣文,一边接受教规、教义教育。当学会傣文,能熟练诵念《爹特》经时,由寺内佛爷为其诵经晋升为大和尚。大和尚除自己钻研、抄写佛经外,还要教小和尚傣文,指导小和尚诵经。年满二十岁以后,如果不违犯教规、戒律,对佛教佛经钻研较有成效,经本寺大佛爷认可,可晋升为小佛爷。小佛爷要认真学习有关佛爷的修养、戒律和佛经,熟读佛教理论,按佛教理论认真修行,等待晋升机遇,至本寺大佛爷空缺时,经中心佛寺主持祜巴认可,可升为大佛爷。大佛爷年过四十岁,德行高、精通佛教经典者,经信徒推荐,当地召勐(土司)认可后,可以晋升为祜巴。祜巴之上还有沙弥、桑卡拉扎、松溜、阿嘎牟尼、帕召祜等可逐级晋升。
从大和尚晋升佛爷,必须在中心佛寺的“波苏”内诵经,举行晋升仪式,将黄布袈裟更换成长方七块,横方九块拼缝的袈裟,这种袈裟,傣语称为“帕拉纳”。每次晋升都要举行晋升仪式,更换不同规格的袈裟,食具、用具,信徒还要向晋升者朝拜,从佛爷晋升为祜巴,袈裟应更换为长十一块,宽九块的大袈裟,晋升的等级越高,仪式越隆重。
云南一民警单膝跪地求婚,女友双膝跪地,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双向奔赴的爱情,反正我是很羡慕双向奔向的爱情的,这肯定也是很多人想要的爱情的模样吧。
双向奔赴的爱情是用来描述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代表两个人相互喜欢,并且会不顾一切或者是愿意跨越距离和时间去跟对方见面。同时,会为了双方付出所有的努力,不是单相思。这样的爱情可能才被称之为双向奔赴的爱情。然而,我认为双向奔赴的爱情也是最有意义的爱情,也是能够走到最后的爱情。任何单相思的爱意,结果都不会如愿,都会有一些遗憾发生。比如:爱而不得,得而不爱,永难两全。双向奔赴的爱情,最明显,最现实的一个特征就是:两个人在这段感情当中都付出,并不是谁单方面的付出,没有谁亏欠谁。你会发现,有些人会要求自己的另一半单方面的付出,然后自己什么都不付出,这样的爱情真的太自私了,这样的爱情也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走着走着也就散了。说像奔赴的爱情,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经历很多,然后不管经历什么,都能够做到互相信任,信守诺言。然后,双向奔赴的爱情就是会为对方互相着想,会心疼对方,会关心对方,会舍不得对方难过等等。在这个世界上,能遇到一个合适自己的人真的很不容易。所以,当你遇到了那个合适自己,并且是真的喜欢的人的时候,一定要珍惜。然后,两个人一起共同维持这段感情,这段感情才会开花结果,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爱情,就是需要双向奔赴的。两个人一起改变,一起付出,一起努力,一起拥抱明天。
能够嫁给军人是一种特别骄傲的体验。因为军人所拥有的工作内容是非常值得让人骄傲的,而且嫁给军人之后也可以感受到比较幸福的生活。
每一个人的择偶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一些人觉得嫁给浪漫的人可以让自己拥有幸福的生活。但是有一些人就会觉得嫁给拥有稳定工作的人群,可以让自己拥有一种特舒适的状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嫁给军人的人群,一定是最值得我们进行尊重的人。
民警单膝跪地求婚。
云南有一位民警通过自己空闲的时间为自己的女朋友准备了求婚仪式,然而当这名民警选择通过单膝跪地的方式向女朋友进行求婚的时候,这位民警的女朋友也选择通过双腿跪下的方式进行回应。从而在这种情况下让在场所有人都觉得这对情侣之间所拥有的情感是比较让人羡慕的。而且当看到被求婚的女孩双腿跪下的时候,也让人觉得这位女孩特别的可爱。
是一种特别骄傲的体验。
其次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嫁给军人,一定是一种特别骄傲的体验。因为军人所拥有的工作不仅值得所有人进行尊重与敬佩,而且军人的工作内容也是非常值得让人骄傲的。所以能够嫁给军人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特别不错的事情。
军人的妻子比较幸福。
最后就是我个人一直都觉得能够成为军人的妻子真的是比较幸福的。因为军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一直都是特别让人敬佩的,所以就算和军人结婚之后,也会因为这种敬佩之情对军人产生比较尊重的状态。从而在进行相处的过程中,也能够因为这种敬佩选择崇拜军人。所以我们会看到嫁给军人的女性,都会散发出一种特别幸福的感觉。
走婚什么意思
好像是云南那一片有个地方 的风俗吧也可以说 就是通俗的说那个地方的男女不结婚比较随便看中了就可以在一起小孩生出来不知道父亲是谁 女儿国里的走婚奇俗 被誉为“神秘的东方女儿国”、“人类母系氏族领地的活化石”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泸沽湖,不仅湖光山色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旖旎静谧,更因当地古老原始的社会形态,和至今保留着全球唯一、亘古独存、淳朴独特的种种奇风异俗而著称于世。世居湖畔的数万摩梭人至今生活在以女性为轴心的母系氏族大家庭里,过著男不娶、女不嫁的阿肖走婚生活,这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外部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着实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的诱惑。 摩梭人的走婚,是世界种种婚俗中,绝无仅有一朵奇葩。 走婚情侣以情为重 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盛行走婚,至今,百分之几十以上的摩梭男女仍然实行走婚。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男女或因走婚情侣双方需要同居,或因家中有男无女,视女为“根”,以女为现的摩梭人,只好娶一个媳妇,以续香火,其他男子仍然走婚。 走婚的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是由男子的“走”而实现的婚姻。男方晚上到女方偶居,次晨归回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有走婚关系的男女彼此称“阿肖”或称“肖波”。“阿肖”,就是有夫妻意义的情侣。有的书上称为“阿夏”。其实一样,只是音译上的差别。 建立男女阿肖的走婚关系,不受某种法律的约束,也不注重门第。阿肖走婚并非杂乱无章,更不是群婚制。姨表、叔伯、弟兄、姊妹间严禁结交阿肖。一个女子不能同时结交多个正式阿肖。一个男子也不能同时与多个女子结交正式阿肖。虽然在摩梭男女走婚群当中。有个别男女或因彼此相距遥远,或因情感因素等原因,私下结交非正式的秘密的阿肖,即所谓“临时阿肖”,但这种现象不是主流。 男女结交阿肖以双方情感来取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女方的情感。金钱和地位未必能够得到姑娘芳心。在情感的基础上,她们更注重选择俊美、高大的外在和智慧。一旦男女双方彼此有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拦他们建立阿肖关系,正如当地情歌所唱的那样,“好阿哥(妹)哟,人心更比金子贵,只要情谊深如海,黄鸭就会成双对,……”结交阿肖没有家人包办,也无媒妁之言。男女相互在一起生产劳动、节庆活动、跳舞交谊等交往过程中产生爱慕之情时,只要双方情投意合,便可自主决定,建立阿肖关系。 互换礼物结交阿肖 结交阿肖,建立阿肖关系比较自由,手续也很简便,通常经过双方私下或托人交换礼物(即摩梭人称的“佐佐嘎”)便可确定关系。有的双方交换一样随身首饰和手镯、戒指等皆可,有的则由女子给男子赠送一样自已亲手制作的鞋垫或麻布腰带,男子则加赠一条围巾或首饰之类的便可。一旦交换了礼物,男女便成了阿肖情侣,到了夜间,男子就可以到女方走婚了。以这种方式结交的阿肖,一般都有一段相当隐秘的走婚过程,到了一定的时间才逐步公开。 另有相当一部分男女互换礼物的方式要庄重些。当一个男子看中一个女子,或双方有情有意时,通常由男方请一位自己可信的人,带上衣服、裙子、茶、糖之类的礼物到妇方家互换礼物。携礼者到女方家要向女方的母亲说明来意,而母亲则通常要征求女儿的意见,如果不同意则以很委婉的方式退回对方的礼物。以这种方式结交的阿肖,在男子走婚时,往往以较为公开的形式出现。 夜访阿肖暗号多多 摩梭妇女到结交阿肖的年龄,通常都在花楼上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花房,一旦结交了阿肖,这间花房便成了谈情说爱的小天地。 最初的约会多是避人耳目,悄悄进行。男子常在夜深人静时,或徒步,或骑马到女阿肖家按相约的暗号或抛石子到花楼房顶,或以吹笛弹弦,或以马 ,或用菸斗敲门等,有多种多样的暗号,等候中的女子闻声>>
云南走婚制是什么
云南西北部古老的摩梭族却至今保存著“男不娶女不嫁”婚姻形态“走婚”。走婚并非如外界传说的那样混乱和随意,而是遵循着摩梭族文化和禁忌。结合和离散都以感情为前提,若不想继续只消一句“我/你以后不再来了”就可终结。
摩梭族保留着的母系社会的痕迹,至今还实行以感情为唯一基础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男女终身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是由男子的“走”而实现的婚姻。男方晚上到女方偶居,次晨归回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有走婚关系的男女彼此称“阿肖”或称“肖波”。“阿肖”(也称为“阿夏”)表示“有夫妻意义”的情侣。
“走婚”是摩梭人传宗接代繁衍后代的途径,与传统的主流婚姻不同,走婚的摩梭夫妻不会长年生活在一起,他们即便确定了“夫妻”关系,也是日暮而聚、晨晓而归。但摩梭族的走婚并非与外界的传闻一致。摩梭族男女建立走婚关系,不受法律约束也不注重门第,但走婚并非杂乱无章更不是群婚制。
摩梭女孩13岁就算成人,15岁左右就可以走婚了。摩梭青年男女的求爱方式,和汉族等民族基本相同——在劳动、生活、走亲访友中认识,双方有了好感后悔在篝火晚会上借手拉手跳舞的机会,轻挠对方手心。若对方有意便会回挠。当晚,男青年就可以去爬女孩家的花楼窗户,完成最初的走婚。
“藏巴拉(拜祖宗)”仪式在女方家举行,时间一般都安排在半夜。没有朋友和酒席,只需男方家请一个证人把求婚者带到女方家,向祖宗行礼,向灶神行礼,再向女方的长辈及家人行礼就行了。在摩梭家庭,女方家不会向男方家要一分钱,他们认为男女相爱是平等的,感情比什么都重要。举行仪式之后,男女青年的关系就公开化了,虽说依然是暮来晨去,但不再需要偷偷摸摸地爬楼翻窗。
摩梭人走婚,始终是女方占主动,无论是否举行供“藏巴拉”仪式,如果男方是个花言巧语,只会说不会做的人,女方会毫不留情地将其扫地出门。无论是否分手,男女双方都可以与别人“走婚”,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摩梭人有自己的“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一个摩梭女人无论和多少男人走婚,最多只能生三个孩子。因此,摩梭人走婚后,如果双方感情不合,没有孩子前更换走婚对偶是很正常的事,有了孩子,双方就会慎重了。
奇妙的走婚制度让摩梭人只和自己的骨肉、血脉、最相爱的人在一起过日子,他们共同组成家庭,互相体贴、谅解,相互关爱、慰藉,努力使生活变得美好。有社会学家认为,摩梭人的走婚,以自我为中心,以女人为中心,女人一生只为自己的骨肉付出。这样的婚姻形态,使男女关系变得轻松,家庭成员亲密友好,社会生活简单和睦,这是一种科学的、人性化的家庭组合方式。
走婚是什么意思啊
走婚是“母系”家庭中重要组成部分。成年男子“走婚”是一个传宗接代繁衍后裔的途径,只是不同于其他
民族夫妇长年生活在一起。他们是日暮而聚,晨晓而归,暮来晨去。摩梭人走婚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阿注”
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异居婚。不管那种婚俗都得举行一个古老的仪式,叫“藏巴啦”,意思是:敬灶神菩萨
和拜祖宗。在女方家举行这个仪式,时间一般在半晚,不请客、不送礼,朋友们也不参加。这个礼仪是由男
方家请一证人把求婚者领到女方家,当然是男女青年早已有了感情了,不存在媒妁之言,母舅之命。他(她)
们的母亲及舅舅们也了解和默认后才举行,男方家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把带来的礼品按规矩放在火塘上方锅
桩的平台上及经堂里的神台上,向祖宗行礼,向锅桩行礼,再向长辈及妈妈、舅舅、姐姐行礼,然后接受长
辈们及姐妹们的祝福。送去的礼品按尊长、老少各有一份。你的心上人“阿夏”必须 梭人装饰,从头到脚
精心打扮。男方会得到女方精心用摩梭麻布亲手织成有摩梭特色的花腰带。女方家决不会向男方家摊派钱
物。他们认为男女相爱是平等的,比什么都重要,感情是摩梭人“走婚”的重要因素。当证人向“阿夏”有母
亲、舅舅们交待完后,从此男女双方就公开化了,“阿夏走婚”不请客,不操办,这种古老的风俗又可俭朴、
又省事,整个仪式一个小时即可完成。 现在来讲“阿注”定居婚。摩梭男女青年通过“走婚”仪式后或从男女双
方家搬出居住在一起,或男方到女方家居住,也有女方到男方家居住的,但后两者并不多见,他们长年相
守、生活在一起,抚养著下一代。这种定居婚为“阿注”定居婚。
“阿夏走婚”:每当夜幕悄悄降临后,这个家庭中成年男人们就出云了,他们当中有各位舅舅、哥哥、弟
弟,各奔东西南北,去自己的“阿夏”家。对方的姐妹们在家中等候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到来。他们晚间特
别忙,当家长的母亲更是双肩重担,既要打点舅舅和兄弟出门又要照料家中老母和姐妹与小孩们,还要接待
自己的“阿注”(丈夫)来幽会。
摩梭人“母系”大家庭的夜间生活,你若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规矩。对于那些外面敲门的男
人,或者客人,年老的舅舅们是决不会去开门的,也不问是谁,主妇也不予理睬。除非你在门外吆喝几声,
说明你是外来的客人,家中老人或小孩才会给你开门。家中成年姐妹众多,但来幽会的“阿注”也多,各有各
的幽会暗号和传情方式,如果不是自己的“阿注”就不会让他进自己的闺房,姑娘的闺门一定要对好暗号她才
会轻轻打开,大木摞平房母屋里住着年老妇女及儿童,她们一概不管院中之事。 在她们这里,不存在“第三
者”,也不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规矩,更不存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男人、女人各住各
的家,你不靠我养,我不靠你活,天下男子到处有,东方“女儿国”的女子任我求。在性事方面女方占主要地
位,有了这些实感人们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摩梭人根本不存在离婚、寡妇、子女无人抚养、财产继承、流浪
儿等等社会问题,他们有自己的 观念与道德标准,与我们完全是两码事。在他们这个氏族中,大多数
“阿夏”、“阿注”们都是相敬如宾、相互负责,只是没有其他民族那样明确而已。在某些村寨和某种宗教的家
庭结构及婚姻现实中,不同程度存在这种现象,男性们既不是名正言顺的丈夫,又不是名副其实的父亲,对
妻子负责任,对儿女尽义务的事,男人们一古脑丢进泸沽湖里去了。一旦他的女朋友关门拒绝,或者男人们
喜新厌旧,往日情意便烟消云散,只留下一场春梦,这也是一个迷。 在她们这里>>
请问云南怎样走婚
呃 就是比方说你去那边旅游 导游晚上带你去当地的篝火晚会 大家一起手牵手围着篝火跳舞 然后假设你是男的 然后当地一个女孩对你有好感 她就会用手指扣你手心三下 如果你不喜欢就不要有反应了 如果你也喜欢的她 那就回扣她三下 然后女孩会在自家房门口挂个帽子什么的做标记 你夜里摸黑进去 她在里面等你了- -
但我那时候听导游说了个很好笑的事 有个男生晚上得到一个当地女孩的好感 晚上兴冲冲的跟导游说我不回去了 结果 跟丢了 然后在寒冷的冬夜里 有个穿着单薄衣裳的男人身上木有手机木有钱就近在猪圈里躲了一晚上
现在云南走婚对有些人来说就是One Night Stand,看个人想法了咱旅游过去还是玩个气氛,看看风俗游客之间一般不会有这种事都是游客和当地人啊,话说当地姑娘比小伙子长畅好看多了,姐木有福气啊!
怎样看待云南走婚的现状!
孩子没有父亲,女人没有丈夫,男方晚上到女方偶居,清晨又回到自己家中。
在云南西北宁蒗县部美丽的泸沽湖畔,世代居住着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过著走婚的生活。这是迄今中国惟一保存有母系氏族社会特征的人群———摩梭人。
至今还沿袭著当地古老原始社会形态的摩梭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摩梭人的族源以及他们和兄弟民族之间的遗传关系始终悬而未决。近日,有消息称:已被科研人员成功破解。消息一出,即刻引起了广泛关注。
摩梭人的族源之谜能否就此揭开?
探究摩梭人族源,数十年仍悬而未决
针对摩梭人的族源,其实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中国少数民族DNA库项目负责人、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主任肖春杰教授告诉本报,在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民族识别中,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被识别为纳西族;但是大部分摩梭人认为自己与纳西族有着本质的区别,应该被列为单一民族。于是,根据他们的要求和意愿,1986年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仍称他们为“摩梭人”。
但是,摩梭人的族源以及他们和兄弟民族之间的遗传关系究竟是怎样从1986年至今,20年来,仍然悬而未决。
肖春杰教授分析指出,之所以要揭开摩梭人的族源之谜如此困难,这和他们至今仍旧生活在以女性为轴心的母系氏族大家庭里有关。
没有父亲,没有丈夫,女人当家的摩梭人至今还沿袭著当地古老原始的社会形态,过著走婚生活———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生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由男子“走”来实现婚姻。男方晚上到女方偶居,清晨回到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
有走婚关系的男女以“阿夏”彼此称呼著,这个称呼在摩梭人的语言里就是有夫妻意义的情侣。男子或者亲切地称呼女子“阿都”。
摩梭人在父系、母系遗传结构上存在巨大反差
自称“纳日”的摩梭人,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西北古代羌族的后裔,在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发展中,先后融汇了藏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和白族文化的成分。
肖春杰教授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对摩梭人的族源展开了新一轮的探究,并在遗传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他们采集了摩梭人和与之相对照的藏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和白族群体的样本,通过Y染色体、线粒体DNA多态性的诸多数据对比后,推测出了遗传距离。结论产生了,研究人员有个惊人的发现———摩梭人在父系遗传结构和母系遗传结构上有着巨大的反差,他们在父系遗传结构上与云南藏族的遗传距离最近,而母系遗传结构则最接近云南丽江的纳西族。
据了解,母系遗传专指以线粒体DNA为表现特征,只在母亲和女儿之间代代相传,子一代总是表现为母本性状的遗传现象。而父系遗传是指由Y染色体为表现特征,只通过父亲遗传给儿子,子一代总是表现为父本性状的遗传现象。
“遗传学所揭示的人类演化史中,父系和母系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是能理解的,但像摩梭人这样存在巨大反差的现象还十分罕见。”肖教授说。
研究小组一致推断,这是基因交流的结果,摩梭人特殊的母系社会结构可能是导致其母系、父系遗传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
母系遗传结构最接近纳西族,而父系遗传结构和藏族相近
根据史书记载,包括云南摩梭人在内的藏缅语族人群,都是源于中国西北的古羌人后裔。在古羌族大规模南迁的过程中,不同的支系随着迁徙路线、居住环境的变化在和当地兄弟民族的血缘融和后,遗传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摩梭人的母系遗传结构,会和同为北方起源的纳西族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然而,摩梭人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和“走婚”>>
在云南被人问今天可以走婚了么什么意思
"走婚"不等于原始"群婚",而是一一对应的严肃婚姻关系;无传统婚姻模式,不等同于无婚姻、无社会认可,而是一种更直接、更简单的模式。”
如果。谢谢
云南纳西族走婚是什么意思
走婚的是摩梭族。在泸沽湖畔。
走婚是什么意思?
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盛行走婚,至今,百分之几十以上的摩梭男女仍然实行走婚。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男女或因走婚情侣双方需要同居,或因家中有男无女,视女为“根”,以女为现的摩梭人,只好娶一个媳妇,以续香火,其他男子仍然走婚。
走婚的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是由男子的“走”而实现的婚姻。男方晚上到女方偶居,次晨归回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有走婚关系的男女彼此称“阿肖”或称“肖波”。“阿肖”,就是有夫妻意义的情侣。有的书上称为“阿夏”。其实一样,只是音译上的差别。
建立男女阿肖的走婚关系,不受某种法律的约束,也不注重门第。阿肖走婚并非杂乱无章,更不是群婚制。姨表、叔伯、弟兄、姊妹间严禁结交阿肖。一个女子不能同时结交多个正式阿肖。一个男子也不能同时与多个女子结交正式阿肖。虽然在摩梭男女走婚群当中。有个别男女或因彼此相距遥远,或因情感因素等原因,私下结交非正式的秘密的阿肖,即所谓“临时阿肖”,但这种现象不是主流。
男女结交阿肖以双方情感来取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女方的情感。金钱和地位未必能够得到姑娘芳心。在情感的基础上,她们更注重选择俊美、高大的外在和智慧。一旦男女双方彼此有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拦他们建立阿肖关系,正如当地情歌所唱的那样,“好阿哥(妹)哟,人心更比金子贵,只要情谊深如海,黄鸭就会成双对,……”结交阿肖没有家人包办,也无媒妁之言。男女相互在一起生产劳动、节庆活动、跳舞交谊等交往过程中产生爱慕之情时,只要双方情投意合,便可自主决定,建立阿肖关系
泸沽湖走婚是怎么回事???
走婚是云南省和四川省少数民族摩梭人的习俗,摩梭人是母系社会,除了少数因为要增加家庭
劳动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没有结婚制度。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通过男到女家走婚,维持
感情与生养下一代的方式。由于母系社会中由女性当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由母家生养定生父会在
满月时公开举办宴席,承认彼此的血缘关系,避免发生同父 。男性称女情人为“阿夏”
,女性称
男情人为“阿注”
。
在日间,男女很少单独相处,只在聚会上以舞蹈、歌唱的方式对意中人表达心意。男子若是对
女子倾心的话,在日间约好女子后,会在半夜的时候到女子的“花楼”
(摩挲成年女性的房间,独立
于祖母屋即“家屋”外)
。传统上会骑马前往,但不能于正门进入花楼,而要爬窗,再把帽子之类的
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叫其他人不要打扰。然后在天不亮的时候就必须离开,这时可
由正门离开。若于天亮或女方家长辈起床后才离开,会被视为无礼。
走婚的男女,维系关系的要素是爱情,没有经济联系,一旦发生感情转淡或发现性格不合,随
时可以切断关系。因此感情自由度较婚姻关系更纯粹,也因此而使得男女关系较为平等,不似其他
民族的婚姻关系中牵系极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网络。
佤族的传统服饰以西盟地区最为典型。男子多穿黑、青布无领短上衣,下穿大脚裤。女子多上穿贯头、V形领无袖紧身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筒裙。多披发,以银箍或竹藤圈勒额束发,耳戴银环,颈戴银项圈或料珠项链。
发箍是佤族妇女最具特色的头饰。它呈半月形,中间宽,两头窄,长约30多厘米。中间宽约10厘米左右。多用银片或铝片制成。佤族妇女一般都留长发,但又不梳辫子,头发多披肩洒向脸颊两侧及肩背。用发箍从前额到脑后把头发拢住,这样即可保证头发不散落眼前影响视线,又显得美观大方,使用起来还极为简单方便。这种发箍,在我国各民族中只有佤族使用,所以,它已成为识别佤族的最简单明了的标志之一。
佤族妇女传统服饰的另一个鲜明标志,是颈、臂、腰、腿上都戴数个、数十个竹篾圈或藤圈。未成年女子,每增加一岁即加一脚圈,故有“欲知年龄数脚圈 ”之说。这种特征,是佤族竹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佤族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于云南西南部气候温暖、翠竹成林的阿佤山区。他们住的是竹楼,吃的是竹笋,用的是竹碗筷、竹勺,坐的是竹凳,睡的是竹床。竹,在佤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在服饰习俗上,便是用竹篾做成大大小小的圈圈,饰挂于身体各部位。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在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间进行。没有特定的场所,多在姑娘家中进行。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打闹,送秋波,诉衷肠。经过若干次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位姑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内不见姑娘退还礼物,便可以认定她已对自己情有独钟,愿意作为自己的恋人了。而姑娘则来者不拒,不管谁送的礼物都会一一收下。因为他们认为,送礼物的小伙子越多,说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条件越好,越感到光彩。姑娘的父母也会为串女儿的人多而高兴和自豪。但对不想继续发展关系的小伙子,礼物会很快退还给他的。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过程中,小伙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会趁机抢去她的首饰、头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时,姑娘不管愿意与否,都会大嚷大叫,佯装反抗。如果两三天内不去索取的话,就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确定了恋人关系的青年男女,便会脱离群体,开始单独交往。进而正式托媒求婚,订婚、结婚,喜结连理了。
佤族人喜饮酒、嚼槟榔。嚼槟榔使许多人染成黑齿赤唇,以此为美。饮酒的酒具多用竹筒,凡节庆、婚丧、待客、议事时,都要按传统礼仪敬酒,因而有“无酒不成礼”之说。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 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
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佤族男女普遍皆纹身,男子多在颈下、胸前、脊背和四肢绘刺花鸟、牛虎图案,妇女则在颈下、胳臂和腿上绘刺各种形状的花草。
佤族有以下禁忌: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口下马;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入木鼓房;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入。
过去,佤族笃信原始宗教,每年都要照例举行多次大型的“祭鬼”仪式。于是木鼓就成了一种独特的祭祀工具。木鼓,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多成对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标志性的建筑物。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个。它是用6根柱子、3根横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没有墙壁的小棚子。木鼓房虽然面积不大,结构简单,但由于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当神圣,具有其他民族庙宇的功能与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 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新鼓进寨之日,举寨欢腾。邻寨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
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20余天。抠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仪式。晚上,全寨人齐聚木鼓房周围,再次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的顺利制成。至此,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只有听到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古往今来,佤族人民把木鼓当作灵物崇拜,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驱邪魔,降吉祥。当时,遇有战争等紧急事态。用木鼓示警集众;猎手捕获虎豹等野兽,也要击鼓表示敬意。逢年过节或宗教祭祀之时,木鼓更是振奋人心的乐器。当人们用大木棒敲打鼓身时,可以发出四种不同音响,(多为一人敲打,也可数人合击)铿锵有力,节奏交错,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鼓语”。20世纪70年代以后,木鼓经过改制,成为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登上了新时代的文艺舞台。
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节日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佳肴。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