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是安东妮·布朗在1983年出版的第七本图画书,这本图画书获得了包括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等诸多大奖的肯定,被先后译成了十四种文字出版。英国《泰晤士报》是这样评价《大猩猩》的——“这是一则经典儿童文学佳作,描述一个孤单的小女孩与一只和蔼的大猩猩奇妙感人的夜游故事。”夜游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幻的,这正与他的“超现实”风格一致。
关照弱势儿童、阶级关系和家庭问题,是安东尼·布朗自出道以来最热衷于表现,也是最擅长表现的主题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例如《动物园》呈现了一个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冷漠与权威。《朱家故事》则更是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一个家庭的崩溃。《隧道》叙述的是不够和谐的兄妹之情。还有我最近正在看的《走进森林》讲述的也是父母不和带给孩子心灵的创伤。他试图透过图画书,为那些心灵受过创伤的大人与孩子提供一片解脱的空间。
《大猩猩》的背景是单亲家庭,这本是一个沉重而又伤感的话题,但安东尼·布朗却把它写成了一个幻想性的故事,那只系着红色白点领结、半夜突然造访的大猩猩,完全可以看成是安娜幻想出来的父亲的替身。
作者在故事的尾声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一个梦,这也就是安东尼·布朗的魅力!安东尼·布朗作品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用图来说话,来叙述故事,这也是我钟情于他作品的原因。《大猩猩》这本书更多的细节与内涵是蕴含在图画里面的。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文字里只是说爸爸如何如何忙,从来没有时间陪安娜,甚至连一个类似“孤单”这样的字眼儿都没有用到。但通过开始的三幅画面(早餐安娜与面无表情的爸爸隔桌相坐;爸爸埋头伏案,安娜在背后欲言又止地望着他,地上是一道长长的影子;漆黑的房间里,可怜的安娜一个人缩坐在墙角看电视)我们马上就体会到安娜的孤独感,而爸爸带给安娜冷冰冷的感觉也从餐厅里冷色调的装饰;餐桌上单调乏味的食物;爸爸上班走过的那堵冰冷的高墙;安娜找爸爸说话时局促的肢体语言和那隔开父女的高高的椅背。看到这里,你已经无法不同情安娜的遭遇,无法不被父亲的冷漠与父女之间的疏离感而震撼了。尤其是安娜独自在房间看电视的画面,作者故意把安娜画得很小,房间画得很大很空,这么一比照,再迟钝的读者也会强烈地感受到安娜孤独的内心。
我们从画面中还能发现更多的东西:比如眼神。从开始到最后,安娜的爸爸从来没有与安娜对视过一眼。而大猩猩从站到安娜床头的那一刻起,就流露出了一种温情而慈爱的目光,后面更是不止一次地对视。
再比如背景,安娜和爸爸面对面坐在餐桌上的那一页,爸爸身后的橱柜及脚下的地砖都呈现出一种僵硬、呆板的几何形状;而到了书的结尾部分,粗陋、毫无生气的背景已经被令人欣慰的花墙图案所代替了。
两人距离以及食物的变化。安娜和爸爸在餐桌上的要远距离和她与大猩猩用餐时亲密的距离形成对比,家里餐桌上那些食之无味的食物也和大猩猩餐桌上丰盛的甜点形成反差。
颜色的变化。一开始清冷、黯淡的冷色调与主人公孤单的心境十分吻合;后面安娜从睡梦中醒来时,柔和明亮的暖色调,直到最后爸爸说“你想不想去动物园”时,整体色调宛如春天。
这本书中还隐藏一些看似调侃,却充满深意的东西。挂在楼梯墙上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里的蒙娜丽莎预示着这个家庭缺少一位女性角色;门厅里悬挂的惠斯特的《画家的母亲》里的母亲也表示安娜在缺失母爱的同时更渴望父爱的到来;而自由女神像的出现恰好反映了母亲在女儿心中就是一个女神。
安娜家门厅里的两个门把手,一个金色一个银色,似乎也在告诉读者选择不同的门把手可以进入到不同的世界,而紧接着下一页我们就看到他们拧动了银色的把手,而这正是大猩猩引领安娜走进的幻想世界。
**院外卓别林的海报,还有一个西部牛仔,**中的超人,切·格瓦纳的海报也被偷偷换成了大猩猩,作者也是想通过牛仔、超人和英雄的角色来告诉读者,父亲在女儿心中一直都像个英雄。而为何会出现卓别林也是最近女儿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女儿说我们家里最搞笑的就是爸爸,所以父亲给女儿的另一面就是逗趣。
安娜在回家时骑坐在大猩猩的肩头,这是我们最常看到的父女画面,而缺失父爱的安娜也至此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大猩猩引领这安娜所跳的舞蹈也让我想到了,在西方女儿的第一支成人舞是和爸爸一起跳的。
最后安娜爸爸的牛仔裤的裤袋里插进了一根香蕉是任何读者都不可能忽视的,也正是这根香蕉让我们开始猜想大猩猩是不是父亲假扮的。
一本好的绘本作品是任何一页都在讲述故事,其实在封面便清楚点明安娜内心的渴求,她希望父亲能像那只双臂吊挂枝头的大猩猩一样,放低身段和心态,好好看看她、了解她,并且满足她的需要。作者看似故事中仅仅反映小孩子的心情、困境与需求,其实也据实呈现大人的软弱、局限和问题。一如安娜父亲虽然有单亲家长教养儿女和工作难以兼顾的无力感,以及不擅表达情感的性格,却仍然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关心和守候女儿(这也是后来猩猩玩偶重回安娜枕边的原因),男性总是认为给孩子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爱的体现,而往往忽略了其内心的精神渴求。而最终爸爸的心被安娜的爱感动,跨越了椅背横隔拦阻,俯就姿态亲吻女儿,了解并满足她的需要,重新建立两人的亲密关系。
我喜欢《大猩猩》是因为它像一幅警示标语般时刻提醒着我,让我明白在给予孩子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关注她内心的世界。这让我想起王人平老师的一段话:“培养”就是“陪着养”。我们整日忙于找寻着培养孩子这种能力,那种品质的方法,可对孩子却常常连陪伴的耐心都没有,滋养的过程都想省略,只想用说教、打骂等简单粗暴速效的方式教育好孩子,而无视良好家庭关系的构建。关系先于教育、包含教育,有了稳固的亲子关系,教育会变得轻松、快乐、自然而然。
山林小猎人
[编辑本段]梗概
皮的原始人--小刚随父母在野外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可爱的大猩猩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为了使小刚成为真正的原始人,一家人历经磨难,他们于北极历险、与凶猛的长毛象展开厮杀、遭遇飞碟、感受地狱之旅、拯救美人鱼……。同时,一家人也曾尝试农耕生活,甚至搬到了天上,但最终还是觉得原始生活最适合他们。在森林勇士大猩猩的帮助下魔难被一一战胜,顽皮的小刚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山林小猎人"并得到了可爱的阿波的青睐。
简介
[出品商]东森卡通[地区/长度]日本/39集
《大猩猩》 这是讲述单亲家庭小女孩安娜的故事,她渴望得到爸爸的关爱,可是现实生活中的爸爸既冷漠又严肃。父女俩吃早餐的时候,爸爸在看报纸,父女两人没有交流。在安娜过生日的前一晚,安娜想要大猩猩作生日礼物,得到的却是一只玩具猩猩。安娜感到自己被关在笼子里,像动物园里的猩猩一样。不过,当晚让人惊异的事情发生了,玩具猩猩变成了真正的大猩猩,并且要带安娜去动物园玩……
安娜喜欢大猩猩,她看有大猩猩的书,看有大猩猩的电视,还画了许多大猩猩。但是她从来没见过一只真正的大猩猩。她爸爸没时间带她到动物园去看大猩猩。请他做什么他都没时间。
每天,安娜上学以前,爸爸就出门去做事。傍晚,他还把事情带回家来做。 要是安娜有事问他,他就说:“现在不行,我很忙,明天吧。”
到了第二天,他还是那么忙。他会说:“现在不行,礼拜六再说吧。”
到了礼拜六,他又常常喊累。爸爸从来不陪她做什么。
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安娜上床的时候真是高兴极了——她跟爸爸要了一只大猩猩。 半夜,安娜醒了过来,看见脚边放了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有一只猩猩,不过只是个玩具 深夜里,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玩具猩猩变成了一只真正的大猩猩。
安娜很害怕。那只大猩猩说:“安娜,不要怕。我不咬人。我只是问你想不想去动物园。”大猩猩笑得很好看。安娜说想去。
他们走到楼下。安娜穿上大衣。大猩猩穿的是爸爸的大衣,戴的是爸爸的帽子。他说:“大小正合适。” 他们打开前门,走到屋外。
大猩猩说:“安娜,我们走啦。”他轻轻把安娜抱起来。他们出发了,从这棵树荡到那棵树,直奔动物园。
到了动物园,园门早关了,四周又都是高墙。
大猩猩说:“不要紧,**进去!” 他们一直走到“灵长类”那一区。安娜简直看呆了。好多好多的猩猩!
大猩猩带安娜去看婆罗洲的大猿猴,去看非洲的黑猩猩。
安娜觉得这些猿猴、猩猩都很漂亮,可是好像都不快乐。
大猩猩说:“现在你想做什么?”安娜说:“我想看**。” 他们就进去看了。 看完了,他们就一起逛街。
安娜说:“**很好看,可是我肚子饿了。”大猩猩说:“没问题,我们去吃东西。”
大猩猩说:“该回家了吧?”安娜点点头,她有点困了。 他们在草地上跳起舞来。安娜从来没这么高兴过。
大猩猩说:“安娜,你该进屋去了。明天见!”“真的吗?”安娜说。大猩猩点点头,笑一笑。
第二天早上,安娜醒了,看到了那只玩具猩猩。安娜也笑了。
安娜冲到楼下,想把所有的事情告诉爸爸。 爸爸说:“乖女儿,生日快乐!你想不想去动物园玩玩?” 安娜对著爸爸发呆。 安娜好快乐
《大猩猩》将视角直接伸入到了单亲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这本来是一个沉重而又伤感的话题,但安东尼·布朗却把它写成了一个幻想性的故事:安娜,是现实中的一个孤独寂寞的少女,她缺少父爱,惟有在幻想中找寻父爱来慰藉自己。那只系着红色白点领结、半夜突然造访的大猩猩,完全可以看成是安娜幻想出来的父亲的替身。约翰·洛威·汤森在《英语儿童文学史纲》里就说它“高大、和蔼、善良,实际上是一个人——也就是父亲——却有一点点可悲”。事实上,这个形象的确是来自于画家对自己父亲的记忆,他说到他父亲时曾这样说道:“他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外表强壮和自信,但又害羞和敏感——跟我现在喜欢画的大猩猩有点相像。” 可这究竟是不是一个梦呢? 这本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更多的是用图来说话,来叙述故事。它的文字不算少,但还是只提供了一个粗略的大意,更多的细节与内涵是蕴含在图画里面的。一个最强烈的例子,就是文字里只是说爸爸如何如何忙,从来没有时间陪安娜,甚至连一个类似“孤单”这样的字眼儿都没有用到。但开头一上来就是三幅整页的画面——早餐安娜与面无表情的爸爸隔桌相坐;爸爸埋头伏案,安娜在背后欲言又止地望着他,地上是一道长长的影子;漆黑的房间里,可怜的安娜一个人缩坐在墙角看电视——还用说吗?看到这里,你已经无法不同情安娜的遭遇,无法不被父亲的冷漠与父女之间的疏离感而震撼了。尤其是最后一幅,作者故意把安娜画得很小,房间画得很大很空,这么一比照,再迟钝的读者也会强烈地感受到小安娜孤独的心境了。 如果细细揣摩,我们还会从画面中发现更多的东西:比如眼神。从开始到最后,安娜的爸爸从来没有与安娜对视过一眼。而大猩猩从站到安娜床头的那一刻起,就流露出了一种温情而慈爱的目光,后面更是不止一次地对视。再比如背景,安娜和爸爸面对面坐在餐桌上的那一页,爸爸身后的橱柜及脚下的地砖都呈现出一种僵硬、呆板的几何形状;而到了书的结尾部分,粗陋、毫无生气的背景已经被令人欣慰的花墙图案所代替了。还有环境的颜色。一开始的几页清冷、黯淡,与主人公孤单的心境十分吻合;到后来安娜从睡梦中醒来时,颜色已经变得柔和明亮多了;到最后爸爸说“你想不想去动物园”时,环境的色调宛如春天般地明媚起来。 图画中隐藏着幽默的伏笔,是安东尼·布朗作品的一大看点。这本书里,也有许多调侃之笔。挂在墙上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里的蒙娜丽莎、惠斯特的《画家的母亲》里的母亲被换成了大猩猩;**院外卓别林海报上的卓别林也被偷偷换成了大猩猩。最逗的是,最后安娜爸爸的牛仔裤的裤袋里不知被谁插进了一根香蕉。据说安东尼•布朗常常会在他的作品里画上一根与故事没有什么瓜葛的香蕉或是香蕉皮,找出它们,也成了安东尼·布朗迷们的一大乐趣。 不止是这本《大猩猩》,安东尼·布朗还画了一系列以猩猩为主人公的图画书,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手握小手》(Willy and Hugh ,1991)等作品,他坦承自己对猩猩一类的灵长类动物情有独钟,他解释道:“大猩猩让我感兴趣,它们庞大的力量和温和的性格形成了对比。它们被认为是非常凶猛的物种,但它们不是。”不过,不要以为他真的是在画猩猩的生活,不是,他表现的都是我们身边的孩子所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