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人物生平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的人物生平,第1张

法国诗人。1821年4月9日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浪子。1839年,波德莱尔通过了毕业会考。他向往过“自由的生活”,要去当作家。他博览群书,大量涉猎文学作品,来往于青年画家、文学家之间,并被浪漫主义这“美的最新近、最现代的表现”所征服。

1841年,夏尔·波德莱尔被送出国旅行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浪荡生活。原目的地为加尔各答,中途在毛里求斯等地停留,他拒绝继续旅行,与1842年2月15日回到法国,继承了父亲的10万法郎。 1845年波德莱尔发表了画评《1845年的沙龙》,以其观点的新颖震动了评论界。 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1851年,发表《酒与大麻精》。9月,发表散文诗《酒魂》。1852年,波德莱尔的创作进入高潮。他先后发表了二十多首诗,十余篇评论和大量译著。1855年,以《恶之花》的标题发表18首散文诗。7月,发表第一批散文诗《夜色朦胧》和《孤独》。1857年6月25日,诗集《恶之花》出版。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部诗集问世时,只收100首诗。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1864年2月7日和2月14日,在《费加罗报》上发表6首散文诗,标题为《巴黎的忧郁》。4月24日,夏尔·波德莱尔到达比利时的布鲁塞尔。5月~6月,在比利时做演讲,朗诵自己的诗作。尽管他厌恶这个国家和比利时人,他还是在比利时一直住了两年。1866年3月15日,夏尔·波德莱尔昏厥。3月22日~23日,他的病情恶化。3月30日,他右半边身体瘫痪。3月31日,《新恶之花》发表。7月2日,波德莱尔被送回巴黎。1867年8月31日,夏尔·波德莱尔死。9月2日,夏尔·波德莱尔被安葬在蒙巴纳斯公墓。 1869年遗著《巴黎的忧郁》出版。

波德莱尔生平经历是怎样的波德莱尔经典诗歌有哪些这就为你介绍: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简介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

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

从1843年起,波德莱尔开始陆续创作后来收入《恶之花》的诗歌,诗集出版后不久,因“有碍公共道德及风化”等罪名受到轻罪法庭的判罚。1861年,波德莱尔申请加入法兰西学士院,后退出。

作品有《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美学珍玩》、《可怜的比利时!》等。

波德莱尔生平经历

法国诗人。1821年4月9日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

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

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

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浪子。

1839年,波德莱尔通过了毕业会考。他向往过“自由的生活”,要去当作家。他博览群书,大量涉猎文学作品,来往于青年画家、文学家之间,并被浪漫主义这“美的最新近、最现代的表现”所征服。

1841年,夏尔·波德莱尔被送出国旅行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浪荡生活。原目的地为加尔各答,中途在毛里求斯等地停留,他拒绝继续旅行,与1842年2月15日回到法国,继承了父亲的10万法郎。

1845年波德莱尔发表了画评《1845年的沙龙》,以其观点的新颖震动了评论界。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

1851年,发表《酒与大麻精》。9月,发表散文诗《酒魂》。1852年,波德莱尔的创作进入高潮。他先后发表了二十多首诗,十余篇评论和大量译著。

1855年,以《恶之花》的标题发表18首散文诗。7月,发表第一批散文诗《夜色朦胧》和《孤独》。1857年6月25日,诗集《恶之花》出版。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部诗集问世时,只收100首诗。

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1864年2月7日和2月14日,在《费加罗报》上发表6首散文诗,标题为《巴黎的忧郁》。4月24日,夏尔·波德莱尔到达比利时的布鲁塞尔。5月~6月,在比利时做演讲,朗诵自己的诗作。尽管他厌恶这个国家和比利时人,他还是在比利时一直住了两年。

1866年3月15日,夏尔·波德莱尔昏厥。3月22日~23日,他的病情恶化。3月30日,他右半边身体瘫痪。3月31日,《新恶之花》发表。7月2日,波德莱尔被送回巴黎。

1867年8月31日,夏尔·波德莱尔死。9月2日,夏尔·波德莱尔被安葬在蒙巴纳斯公墓。1869年遗著《巴黎的忧郁》出版。

波德莱尔经典诗歌有哪些

一、《恶之花》

《恶之花》是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的一部诗集,它是一本有逻辑、有结构、有头有尾、浑然一体的书。

《恶之花》被誉为法国“伟大的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里开放出来的一丛奇异的花”。作品兼具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征。

《恶之花》中的诗不是按照写作年代先后来排列,而是根据内容和主题分属六个诗组,各有标题:《忧郁和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其中《忧郁和理想》分量最重。六个部分的排列顺序,实际上画出了忧郁和理想冲突交战的轨迹。

二、《巴黎的忧郁》

《巴黎的忧郁》是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创作的散文诗集,1869年首版。

《巴黎的忧郁》共收录散文诗50篇,原名《小散文诗》,《巴黎的忧郁》这个名称是1864年第一次使用的。

该作中,波德莱尔对肮脏、畸形的现实社会进行厂淋漓尽玫、疾恶如仇的讽刺和挖苦,对传统、腐朽的世俗习气的做了无情鞭挞和猛烈抨击。

三、《人造天堂》

七年之后,波德莱尔,这位法国最重要的象征主义诗人之一,在度过了悲剧性的一生之后,死于鸦片依赖。

本书中,波德莱尔用极其细腻、抒情的语言,描述了酒、尤其是印度大麻和鸦片给吸食者带来的种种奇妙、精致、如梦如幻的体验,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我要写的书不纯粹是生理学的,而是伦理学的。我要证明的是,那些追寻天堂的人所得到的是地狱,他们正在成功地准备着这个地狱,挖掘着这个地狱;这种成功,如果他们预见到的话,可能会吓坏他们的。”1864年,波德莱尔在布鲁塞尔演讲时如是说。

如何评价波德莱尔

众所周知的事情是,波德莱尔的“颓废”或者“颓废主义”成为了他诗歌最重要的标签,而也有人说是波德莱尔第一次为文学艺术打开了“审丑”之门,这一点也坐实了波德莱尔对于象征派的先潮意义。

这似乎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波德莱尔的一生必定是潦倒困苦而一如曾经有学者将其比喻为法国的杜甫,当然确实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波德莱尔自己曾说,从童年时期便有孤独感,这当然与母亲的改嫁并将自己寄宿的情况有关,波德莱尔甚至将此理解为宿命。

当把自己的孤独感受如此理解时,生命便不得不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一生都拼命的抗拒孤独,而一生却又不得不行路在孤独之中。

这又好像我们人类与死亡的关系,一生都为了寻求更好地生存,而却终将走进坟墓,那么一个人,他每日与死亡相对,必定是可怕而可怜的。

这却又好像波德莱尔与孤独的关系了。到了这种情况下,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则被培养出来了。一种孤芳自赏、自我玩味的态度,一种因为被分离而诱发的纯粹的骄傲。

有理由相信,《恶之花》的结集出版应该与波德莱尔的经济拮据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波德莱尔试图通过这一手段对自己的经济状况予以改善,同时能够清还自己的债务。但是即便如此,波德莱尔对自己的形象仍然是一如既往的苛求,“带有一种英国式的简洁风格”,而“他的恭敬的举止常常近于做作的程度”。

从这一点我们似乎也可以从波德莱尔诗中的那种拘谨的格式中有所斩获,而他对人与社会的反常性的理解和演绎似乎就更加能够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状态。

通过诗歌和人生际遇变化的对比,不难发现,波德莱尔的诗歌中的“否定性人生体验”是用忧郁、无聊、悔恨、烦恼、痛苦堆积成的现实,是众生溃疡的心灵,是现实中艺术的堕落和情欲的污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神上的压抑与惶惑不安,生活上的焦虑孤独空虚与无聊,肉体上的欲望沉沦,成为西方世界的普遍精神状态。波德莱尔心灵观照下出现的“人群”意象,使诗人的个人性体验上升为群体的生命体验。

波德莱尔融入众人的孤独,又保持独立和清醒,从而真实表现众人的孤独体验。波德莱尔诗歌中的否定性体验所描绘的正是众人的世纪病心态,是差异性个体所体验到的众人生活的、恶浊的平庸现实,揭示世人包括自己心灵的阴暗与病态。

安德烈·纪德

安德烈·纪德(法语:AndréGide,1869年11月22日-1951年2月19日),法国作家。纪德一生著有小说、剧本、论文、散文、日记、书信多种,主要作品有小说《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戏剧《康多尔王》、《扫罗》、《俄狄浦斯》,散文诗集《人间食粮》,自传《如果种子不死》,游记《刚果之行》、《乍得归来》等。

纪德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富裕的新教家庭,他的童年是在孤独寂寞中度过的。纪德8岁就读于以新教教育为主的阿尔萨斯小学,后来在蒙彼利埃中学和亨利四世中学哲学班学习过,醉心于文学和音乐。20岁时,纪德写出了自传小说《安德烈·瓦尔特手册》,随即开始了自己倾心的文学创作道路。在创作的道路上,纪德先后结识了法国诗人瓦雷里、马拉美、雷尼埃和英国作家王尔德及法国画家阿尔贝·洛朗。1947年,纪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中文名:安德烈·纪德

外文名:AndréGide(法语)

国籍:法国

出生地:法国巴黎

出生日期:1869年11月22日

逝世日期:1951年2月19日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巴黎大学

主要成就: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田园交响曲》、《人间食粮》

人物经历

1869年11月22日,安德烈·纪德出生于巴黎。1877年,就读于阿尔萨斯学校,几个月后因“不良习惯”被开除。1880年,父亲保尔·纪德去世。

1881年,与表姐玛德莱娜恋爱。1883年,开始写日记。1887年,就读于阿尔萨斯学校;结识皮埃尔·路易。1888年,就读于亨利四世中学。

1889年,与皮埃尔·路易和马塞尔·德鲁安等创办《中学生杂志》。1890年,玛德莱娜的父亲去世,结识保尔·瓦莱里。1891年,出版《安德烈·瓦尔特手记》《论那喀索斯》;成为马拉美“星期二聚会”中的常客;结识奥斯卡·王尔德。

1893年,出版《爱的尝试》《于安里游记》;结识弗朗西斯·雅姆;在北非旅行;首次同性恋体验。1895年,出版《沼泽》;母亲朱丽叶·纪德去世;与表姐玛德莱娜结婚;到瑞士、意大利、北非等地旅行;结识保尔·克洛代尔。

1896年,担任拉洛克——柏纳豪市的市长。1897年,《地上的粮食》《途中散页》出版;结识亨利·热昂。1898年,在支持“德雷福斯”的作家名单上签名。1899年,与妻子北非旅行;与保尔·克洛代尔开始通信联系;出版《锁不住的普罗米修斯》《菲罗克特脱》《埃尔·哈吉》。

1900年,与亨利·热昂到阿尔及尔旅行。1901年,上演《冈多尔王》。1902年,出版《背德者》。1903年,出版《遁词》《扫罗》;去魏玛、阿尔及尔旅行;与雅克·科波开始交往。1904年,成为《隐修》杂志编委。

1906年,出版《阿曼达》;搬入奥依特新居。1907年,出版《浪子归来》;与画家莫里斯·德尼去柏林。1908年,创办《新法兰西评论》。

1909年,《窄门》出版;参加“十日谈”。1911年,出版《伊莎贝尔》;与加斯东·伽里马共同创办《新法兰西评论》。1912年,与亨利·热昂去意大利旅行。1913年,到意大利旅行;结识罗杰·马丁·杜加尔。《梵蒂冈地窖》出版。

1914年,与克洛代尔绝交;出版《梵蒂冈地窖》《重罪法庭备忘录》。1915年,开始陷入长达两年的宗教信仰危机。1916年,开始了与马克·阿莱格雷的恋情;玛德莱娜开始知晓纪德的真实性取向。1917年,与马克·阿莱格雷到瑞士度假。

1918年,与马克、阿莱格雷去英国,回来后得知玛德莱娜烧毁了两人间的所有信件。1919年,《田园交响曲》出版。1821年,出版《纪德选集》。1822年,翻译《天堂与地狱的婚礼》。1923年,女儿卡特琳娜出生。1924年,《科里同》出版。

1925年,成为伦敦皇家文学院的院士;与马克一起前往非洲内陆旅行。1926年,《伪币制造者》《如果种子不死》出版。1927年,《刚果之行》出版。1928年,《乍得归来》出版。1929年,《妇女学校》《蒙田评论》出版;到阿尔及尔旅行。

1930年,《罗贝尔》出版;到德国旅行。1931年,《俄狄浦斯》出版。1932年,《纪德全集》开始出版;开始成为共产主义的“同路人”。

1933年,前往洛桑旅行。1934年,与安德烈·马尔洛到柏林呼吁释放***人。1935年,《新粮》出版;参加第一届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战。1936年,《热纳维埃芙》《访苏联归来》出版;应邀前往苏联访问。

1937年,《之补充》;与苏联正式决裂。1938年,到西非旅行;玛德莱娜去世。1939年,到埃及、希腊旅行等地旅行;出版《1889--1939年的日记》。

1940年,离开巴黎。1941年,与《新法兰西评论》划清界限。1942年,前往突尼斯。1943年,《想象的采访》出版;由突尼斯前往阿尔及尔,在阿尔及尔与戴高乐将军见面。

1944年,创立《方舟》杂志;在纽约出版1939—1942年的日记。1945年,回到巴黎;到意大利、黎巴嫩和埃及旅行。

1946年,出版《忒休斯》;《田园交响曲》被拍成**;卡特琳娜与朗贝尔结婚。1947年,到慕尼黑旅行;获得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48年,为女儿购置了住所。1949年,《秋天的散页》出版。1950年,出版《1942--1949日记》;到意大利旅行;三幕喜剧《梵蒂冈地窖》首演。

1951年2月19日逝于巴黎瓦诺大街寓所,随后葬于居韦维尔玛德莱娜的墓地旁边。

个人生活

安德烈·纪德的父亲名叫保尔·纪德(PaulGide),任巴黎大学法学院教授。死于1880年其时他仅十一岁。他叔叔是政治经济学者查尔斯·纪德(CharlesGide)。纪德在诺曼底孤独地长大,在早期已成为多产作家。1877年入达萨街的阿尔萨斯学校读书,数月后因“不良习惯”被学校除名。纪德从小接受两种矛盾的教育:母亲认为“孩子应当顺从,而不需要明白为什么”;父亲则倾向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我解释清楚”。1880年他的父亲去世后,纪德随母亲离开巴黎,来到外祖父家。纪德早年体弱多病,异常敏感,在母亲的抚养下接受了清教徒式的教育,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1889年通过学士学位考试之后,纪德向表姐玛德莱娜求婚,但遭到拒绝。1895年他母亲死后,他与他的表姐玛德莱娜(Madeleine,1867年-1938年)结婚,但一直都只是名义上的夫妻。母亲名叫朱莉叶·隆多,是位天主教教徒。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在纪德的内心世界里,充满了禁欲与享乐、灵魂与肉体、个人幸福与社会规约、信守道德与蔑视戒律、寻求信仰与悲观焦虑的深刻矛盾。

纪德通过宗教和性这两个主题,表达了他在追求自由和真理的道路上,面对灵与肉、社会道德规范和自由信仰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了解决内心的矛盾,他选择了写作和旅行,试图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平静和谐。纪德在旅行中尝试每一种可能,在写作中让人物展现他内心的冲突,并且让他们践行他自己内心的每一种可能性的选择。他尝试通过东西方文明的探索和自我书写的方式,让人们去了解他的一切,进而展示人的复杂性,这是作者自己内心矛盾的折射,是作者对人生、对社会思考后的感受书写。这不仅扩展了作品含义的多重性,展示了人们性格的复杂性,也增强了作品的生命力。

在纪德的作品中,反叛与赎罪两个主题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纪德具有空前强烈的反叛意识,同时又具有十分浓厚的宗教意识,母亲的宗教传统对他产生了刻骨铭心的重大影响,因而他在每一次反叛之后,都会带来难以言尽的心灵忏悔。

纪德毫不犹豫地让自己的行为和作品介入到时代的斗争中,他激烈地反对殖民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谴责极权统治,为同性恋辩护,主张打破禁锢人性的清规戒律。

纪德的创作兼容并蓄,表现出异彩纷呈的多种文学流派的风格,他有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有的作品是象征主义的,有的作品是惟美主义的,甚至有的作品还是荒诞主义的。

艺术特色

风格

纪德一生所接受的思想是杂驳的,混乱的,自相矛盾的。他先后接受了惟美主义,象征主义,自然主义,甚至还多多少少有一点存在主义意识。他极力寻找艺术之美,同时又强调美与道德无关,这显然来自于惟美主义者王尔德和象征主义者马拉美的影响。写作成为了纪德发自内心的根本需要,至少从他一生的艺术追求来看,纪德人生价值的主导倾向还是他早年所接受的惟美主义。同时,纪德的道德观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既包括对旧道德的批判,又包括对电气化时代新道德的困惑,因而他才会如此地自相矛盾。事实上,由于母亲的强烈影响,宗教从幼年时代就植根于纪德的内心深处,所以他内心冲突异常激烈,而纪德的许多作品都是对自己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描写。或者说,写作构成了他基本的生活形态。于是纪德就不断写作,不断体验,不断思索,并且根据内心情感和思想变化来进行创作。更为重要的是,纪德深爱着福楼拜,他探索的重要主题就是个体的自然人如何使得天性得到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人应该具备何种伦理道德。也正由于他对自然人的关注,所以他也就被道德君子们斥责为道德危险分子。或者说,纪德关注的焦点仅仅只是人的道德、人的本性和人的命运,他提出了问题却默然不作解答。有时他也喋喋不休地阐释自己对人的见解,目的却不是为了教化引导读者,而仅仅只是用来透彻地理解自己。他的作品是对人的生存经历的各种可能性的展示,而不是对人作出评价,这种公正客观的艺术姿态也就使得他的小说非常接近于新闻类体裁。

人物形象

纪德笔下的人物几乎总是陷入一种预设的欲望与道德的两难境地而无法解脱,在人格上也表现出二元对立的结构,这似乎演绎了纪德自身的内在困境,“无论说什么或者干什么,我好像总是被分成两半,一半在后面看着另一半在前面犯错误,在看笑话,无动于衷,或者煽耳光,喝倒彩。当一个人是这样地被撕成两半,他是无论如何不能有一颗诚实之心的,甚至无法理解诚实二字为何物”,确实如此,纪德一生就像米歇尔一样在道德责任与真诚自我之间,努力寻求一个平衡的支点。所以,纪德笔下的人物,某种意义上讲是作家自我内在困境的想象物,它以一个相似的灵魂,用来否定作家自身内在的分裂,以找回人性失却的天堂。

获奖记录

人物影响

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纪德第一个把荒诞大量地运用于法国文学,更为重要的是,荒诞在他眼里远不止是一种文学技巧,而且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正是由于纪德把荒诞提升到了文学创作方法论的高度,于是他也就开创了荒诞派文学的先河。从法国文学发展史的历史轨迹来看,纪德就是一座联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他既是19世纪巴尔扎克、雨果、福楼拜和波德莱尔、马拉美的文学传统的忠实传承者,又是新一代文风的伟大开创者。

纪德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整整3代人,成为西方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的心灵树立了榜样。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萨特、加缪等众多思想家、文学家,他们都曾将纪德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人物评价

“为了他广包性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瑞典文学院评)

“他为我们活过的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再活一次。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因为他选择了变成他自身的真理。”(法国哲学家、作家萨特评)

纪德的复杂性在于他的一生都在“人”的问题与“神”的问题之间摇摆。他是个绝对的个人主义者,只相信自身的感受,同时,他又相信,人是必须超越于自身的。他深知人性的弱点,又看到了人身上的神性。他在艺术、神话、古典中徜徉,同时又关注现实,面向未来。他的身体扎根于大地,头脑却一直在天空中,在太阳的边上。(法语文学专家董强评)

编者注:这篇文章改编自它的原始形式,并进行了更新,包括史密森尼于2009年秋季出版的《古代世界的奥秘》一书的新信息。

罗伯特·比特斯通站在Petrikata村的上方,透过红瓦屋顶俯瞰着连接这两个村庄的狭窄地峡希腊西海岸外的塞弗罗尼亚岛的一部分。在下面的山谷里,穿着工装裤的农民正在收割橄榄。微风带着牛至和百里香的香味。“这看起来像是我们所站的坚实的基础,”比特斯通说。“但我们脚下的一切都是落石。山谷对面是古老的伊萨卡岛。

英国管理顾问比特尔斯通(Bittlestone)认为,他解开了一个困扰学者2000多年的谜团。在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无界奥德修斯》一书中,他认为,塞弗罗尼亚岛上的一个半岛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岛屿伊萨卡岛,约3000年前荷马的奥德修斯王国。他认为,分隔这两个岛屿的海道被连续的地震和山体滑坡所填满,形成了今天所知的帕利基半岛。

就像19世纪70年代发现古特洛伊遗址的商人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和迈克尔·文特里斯(Michael Ventris)一样,这位建筑师在20世纪50年代破译了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字,57岁的比特石是一个光荣的传统的一部分,它的灵感来自业余爱好者,他们在传统学术的范围之外做出了非凡的发现。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希腊研究中心主任格雷戈里·纳吉说:“比特尔斯通的洞察力很好,他做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是口头诗歌和地质学的一次真正的突破性融合,也是我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看到的关于伊萨卡的最合理的解释。我们再也不会用同样的方式阅读奥德赛了。

甚至更具挑衅性,比特斯通,他能够利用他之前的学者所无法利用的尖端技术工具,相信像奥德赛中描述的那样的事件很可能已经发生,而且英雄在伊萨卡冒险的标志性事件可以在塞弗罗尼亚的帕利基半岛上找到。“我发现岛上描述的大多数事件都是完全可信的,”他说,并补充说,讲述奥德修斯在魔幻人物中的奇幻冒险的章节,海怪锡拉和食人漩涡的夏比鱼,或女巫Circe显然要归功于诗意的想象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现代帕利基语是古代伊萨卡语的论点,”剑桥大学希腊语和拉丁语教授詹姆斯·迪格尔说。“对此,我毫不怀疑。这是不可抗拒的,而且有地质学的支持。另一部分则更具投机性。但一旦你翻过地形,就会发现一个非同寻常的匹配点。

自古以来,荷马伊萨卡的位置一直是文学界的一大难题。公元前三世纪的地理学家埃拉托舍内斯叹了口气,“当你找到缝风袋的鞋匠时,你会发现奥德修斯漂泊的场景。”一些人认为荷马的地理是诗人的猜测。正如著名的古典主义者伯纳德·诺克斯(Bernard Knox)曾经说过的那样,“当荷马的角色转移到希腊大陆及其西部的近海岛屿时,混乱就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代学者提出了许多地点,有些甚至远至苏格兰或波罗的海。最明显的候选者是今天的伊萨卡岛,它位于头孢尼亚的东部。但这不符合荷马的描述:

环绕着她,一圈岛屿并排环绕着,杜利钦,同样,扎克辛托斯也是树木繁茂的,但我的位置又低又远,离海最远,西天黄昏,东天破晓。

学者早就一致认为,古代和现代的Zachynthos我也是。同样,古代同样是现代头孢菌素的主体,在这里仍然存在一个叫萨米的大城镇。但是现代的伊萨卡——在西弗尼亚以东几英里的地方——并不是“最远的出海之地”,其多山的地形也不符合荷马“低洼地”的描述。(Bittlestone相信,在地震或其他灾难后难民来到伊萨卡,并改变了它的名字之后,古代的杜利钦变成了现代的伊萨卡。)“旧的解释只是让人感到不满意,”他说。“我一直在想,有没有一个激进的新解决方案?回到伦敦附近的家,他仔细研究地图和卫星图像。如果帕利基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岛屿,他沉思着说,它确实是“最远的一个海。”

然后比特石击中支付污垢。在阅读古代作家斯特拉博的《地理学》中有关头龙的章节,这是古代地理知识最重要的来源,比特斯通发现了以下一段话:“岛最窄的地方形成一个低峡,根据斯特拉博公元前2世纪的资料,头龙曾经是两个岛屿。斯特拉博的描述表明,把头孢尼亚从现在的半岛上分离出来的通道已经逐渐填满,

比特斯通从一开始就确信自己走上了正确的轨道。2003年,他去了西伯利亚,租了一辆吉普车,开始穿越地峡,地峡是连接更大的陆地和帕利基半岛的狭窄、崎岖的土地。他说,当他注意到五英里长地峡上蜿蜒的沟壑时,他正在寻找“前海峡的踪迹”。在某些地方,深达300英尺的裂口暗示了一条古老水道的可能路线。

比特斯通已经知道,头孢尼亚位于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质断层线上之一。千百年来,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一直在离帕利基海岸几英里的地方碰撞,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上冲断层,在强烈地震中周期性地爆发。1953年,岛上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被夷为平地,导致岛上90%的居民逃离。Bittlestone推测,也许是一场大地震将“Strabo's海峡”(他称之为“Strabo's海峡”)推升到了海平面以上,使得它实际上是高而干燥的。

在2003年,Bittlestone联系了爱丁堡大学地理教授约翰·恩德希尔(John Underhill)。研究了20多年的黑头菌地质学的安德希尔告诉他,如此大规模的地质抬升是不可能的。但他很感兴趣,在头龙岛上与比特斯通见面,亲眼看看。

山下立即注意到,半英里宽的地峡是一个地质“混乱”的岩石,不同年龄的岩石证明,雪崩来自两边陡峭的山脉。几个世纪以来,随着山体滑坡的发生,这些碎片可能会一层一层地延伸到地峡,形成崎岖的山丘。他说:“我原以为反驳比特斯通的论点很容易,但事实并非如此。突然间,我想,克里基,下面可能真的有一条通道。”

他越看越确定,他就越确信,头龙曾经是两个岛屿。Underhill说:“对这种地质构造唯一可信的解释是,其中一些是从山上滑下来的,

Bittlestone毫无疑问。“一次巨大动能的滑坡淹没了一切,”他说。”一大片山体崩塌,轰然倒塌。比特尔斯通补充说,他相信,最终他的调查将显示,荷马对伊萨卡位置的描述是准确的。“我希望能为他辩护,”他断言,“说他不是地理上的 。当他让他的英雄奥德修斯说“我的岛在西边更远的地方”时,那是一口血井他说,如果阿雷图萨泉就在雅典拉村附近,那么乌梅乌斯的养猪场和乌鸦岩就不应该离得太远了。

根据荷马的说法,猪倌的小屋就在地面上“四周都能看到”,墙后有600头母猪和360头公猪,房子的顶部是“采石场”野生梨的缠绕,一些希腊牧民至今仍在使用这种技术。在史诗中,奥德修斯伪装成“肮脏的破布,撕破和肮脏的”-在养猪场呆上一两天,然后告诉尤迈乌斯他要去宫殿乞讨食物。既然奥德修斯让尤迈乌斯带他去那里,那宫殿一定就看不到养猪场了,尽管它离得足够近,尤迈乌斯可以在一天之内往返两次。

我们拐上一条石路,停在一个圆形小露台上的一口老井旁。比特尔斯通说:“这里到处都是泉水和水井。“不管这是不是真正的阿雷图萨青铜时代的泉水,重要的是一条含水断层线正好在地表以下的正确位置,有荷马“黑水”的泉水会在这里出现。”

接下来我们沿着一条古老的凹陷小路穿过一片怪异的矮小的野生橡树林树木,在阳光下,发现一个用堆石围起来的动物围栏。Bittlestone说:“很明显,这个地区已经被用来饲养动物很久了。”。“如果你有几百头猪,就像尤迈乌斯一样,你需要大量的水,而这就是你能找到的地方。”刚过养猪场,一个比特斯通指定为乌鸦之石的峭壁就在小径上若隐若现。在我们的下方,我们看到了阿戈斯托利湾的深处,以及现在已经淤塞的港口,奥德修斯和他的12艘战舰可以从这里出发去参加特洛伊战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宫殿可能矗立在我们的目的地卡斯特利锥形山的斜坡上。

离开养猪场半小时后,我们停在一片橄榄林中,开始爬过卡斯特利陡峭的830英尺高的斜坡,穿过茂密的带刺灌木丛。看不见的山羊的铃铛在我们耳边响。我们在曾经支撑房屋的苔藓覆盖的露台上攀爬,然后,在山丘附近,攀爬着一道防御墙和一堆参差不齐的石头。

在我们脚下的某处,也许是佩内洛普的追求者聚集的“高墙庭院”的废墟,以及带有石柱的大厅柏树,沙发,椅子和喧闹的宴会。也许在这里的某个地方,奥德修斯绝望的妻子在织布机前工作,为他年迈的父亲莱尔提斯纺织丧服。(然后佩内洛普每晚都偷偷地解开那块布,向求婚者保证她会在一块布叠好后就嫁给他们中的一个。)也许在这里,奥德修斯带着“四层皮的盾牌”和“英雄头”上的羽毛头盔,开始了他血腥的工作。正如荷马所说,“当人们的头被砸碎时,可怕的尖叫声响起,整个地板上都是鲜血。”最后,尸体堆在尘土中,“就像渔夫从网中的灰色海浪中拖出来的鱼,躺在弯曲的海滩上,成群结队地躺在沙滩上,渴望咸水,直到艳阳高照。”结束他们的生命。

Bittlestone徘徊在风雨交加的山顶上,指出陶器碎片、酒壶和油壶碎片,它们被一代又一代的羊粪和灰尘包裹着,是一个古镇或宫殿的最后痕迹。

当然,找到一件宣称“奥德修斯”的艺术品的几率很大“在这里”都很苗条。但很明显,根据初步考古检查,现存的墙壁和一些陶器都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1100年)。Bittlestone望着布满峭壁的Cephalonia,他那双蓝色的眼睛兴奋地闪闪发光。“我们不知道这些滚落的石头下面藏着什么,”他对自己和我都说,“但这里肯定发生了什么事。”

编者注,2008年9月3日两千多年来,学者们一直对一个对我们了解古代世界至关重要的问题感到困惑和好奇:荷马的《奥德赛》中描述的伊萨卡在哪里?史诗中的描述与现代希腊西海岸爱奥尼亚群岛之一伊萨卡岛的地理位置不符

张龙历险记之捉鬼比赛的奇遇

“莱尔!他们来了,我们要消灭他们吗?”在这漆黑的夜晚,往往都有被称作“捉鬼选手”的人保卫者某个城市或者村庄,他们不需要休息,也不需要资金,而他们只需要追求精神上的刺激和快感。

  “NO!NO!NO!科尔,我说过要淡定和有耐心,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要主动出击,而要给对方一些机会,让他们来找到我们。”说话的这个人是捉鬼选手之一莱尔,而另外一个是他的搭档科尔得。

  这时科尔得对他说:“全是鬼尸,好像有10个左右,只要在杀死24个我们就可以晋级了,到时候就可以挑战鬼尸王,听说鬼尸王很厉害,上次有6个选手都被鬼尸王活吞了……”科尔得的手抖了起来,莱尔见状笑着说:“我可是最厉害的魔术师,区区一个鬼尸王而已,放心,我可以搞定它。”莱尔说完后,突然“呼”的一声,莱尔知道他们已经找到他们,这时莱尔拿出魔术棒对科尔得说道:“出动!”

  科尔得心神领会,立刻拿出桃木剑冲向鬼尸群拼杀,当剩下5个鬼尸时,莱尔拦下了科尔得,并且对他说:“都说了淡定,每次都这么冲动。”莱尔立刻从身后拿出“火箭发射器”瞄准5个鬼尸后发射,“嘭”的一声,5个鬼尸早已灰飞烟灭,这时科尔得大惊道:“这算哪门子淡定,算了走吧,还有跟困难的挑战等着我们呢。”他们一起往前走去……

  在这昏黄的下午,张龙,易如风,陈晓玲仨个人依然无所事事走在小路上,这时易如风对张龙说:“龙兄,前面就是鬼最多的树林了,而且听说里面有个鬼尸王,我们一定要往前走吗?”说完后,张龙顿时大发雷霆:“小子,我都说过别再叫我龙兄你知不知道这很让我不爽。”

  易如风似乎明白了什么,随后道歉的对张龙说:“那,我以后叫你龙哥的了。”

  张龙听得似乎很满意而陈晓玲好像听到了拼杀声立刻对他们说:“张龙,易如风前面好像情况。”

  张龙和易如风听陈晓玲这么说都开始进入防备状态,这时果然像陈晓玲说的那样,前方就出现了一个鬼尸向张龙他们跑来,这时,张龙说道:“好久没动手了,今天别劝我,让我爽一下。”语毕。立刻拿出断魂刀冲向鬼尸,而陈晓玲和易如风异口同声的说:“没人劝你。”

  张龙纵身一跳,将断魂刀对着鬼尸劈去,鬼尸发出一声咆哮后便死了,这时又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个大惊道:“莱尔,他居然把最难打的鬼尸消灭了,这鬼尸足以代替我们先前所杀的鬼尸数量。”莱尔依然还是那句话:“科尔得,淡定,这次我们遇到对手了。”张龙听他这么一说便糊涂了然后上下打量面前两位,只见这位被称作莱尔的人头顶带着黑帽子,穿着燕尾服,手拿一根类似于魔术表演的魔术棒,而那个叫做科尔得身穿茅山道士穿的道袍,手持桃木剑,这时易如风见状便对他们两个说道:“请问两位是在进行传说中的捉鬼比赛吗?”莱尔似乎看见同行了,便把这个比赛一五一十的对他们三个说了出来。

  当莱尔说完后,陈晓玲大惊道:“那个捉鬼比赛是不是很刺激?”

易如风似乎也进入了热血状态对陈晓玲说:“是很刺激,而且是相当刺激,没杀死一个鬼尸得一分,杀死中等鬼尸德5分,杀死高级鬼尸得自己当前的分数乘以二所得的分数,当分数到达最高分时,就可以挑战鬼尸王。”陈晓玲像是听懂的点了点头,而张龙问莱尔:“你说你是魔术师,也就是说你什么都可以变?”

  莱尔吹了吹自己的发型摆了摆酷说道:“没错,只要不难的我都可以变出来。”

  张龙听到他这么说,心里暗暗窃喜,“那可不可以……(实际上是问他可不可以变钱出来)”

  当张龙问到一半时,莱尔早就知道他想问什么了,所以很淡定的回了一句:“咳咳,不行。”

  “那请问你们还差多少分才可以挑战鬼尸王?”易如风问的依然是那么的切入正题,只见德尔特失望地说:“如果刚刚那个被我们解决的话,就刚刚好可以挑战鬼尸王,但是如果我们合并的话,那分数刚刚好,就看你们同意不。”

  张龙,易如风,陈晓玲异口同声的说:“同意。”

  随后莱尔说道:“好吧,现在我们出发。”当莱尔要动身行动时,张龙又问了一句:“那你可不可以变出炸弹?”谁知莱尔大笑一声,顿时从身后拿出一个炸弹,连在莱尔身后的科尔得和易如风都没看出他是怎么拿出来的,随后张龙拍了拍掌说:“厉害,果然厉害,比那个神马谦还厉害。”

  还没说完,张龙看了看炸弹头,然后又对莱尔大惊道:“莱尔,这个炸弹你是怎么时候点燃的?”莱尔听张龙这么说完也看了看炸弹头,没想到还真是点燃的,随后对着各位说:“赶快跑啊!!!!!”

  莱尔将炸弹往别处一扔,然后莱尔和张龙等人就跑走了,跑了没到5秒,身后立刻闪出强烈的光芒,伴随着巨大的爆炸声……

  第二天傍晚,这等人狼狈不堪的来到了传说中的鬼尸王洞穴的门口,张龙将门一推,只见里面有许许多多的鬼尸在等着他们,“开战了。”张龙说完立刻拿出黑匕首用了招“万剑冢”,顿时出现许多利剑刺向鬼尸们,而陈晓玲而用她最拿手的“三味真火”

  突然间,符里喷出强烈的大火烧向鬼尸群,将他们烧的片甲不留,而易如风依然是华丽的手一伸死一群,眼神一盯死一大片,科尔得则是用经典的茅山术对付鬼尸,虽然他们已经招数用尽,但还是有许多鬼尸,当他们再次进攻时,魔术师莱尔拦住他们,并且对他们说:“看看你们这个样子,起码我们也是客人,一点都不尊重别人。”立刻从身后神不知鬼不觉的拿出了一把传说中的“终结者(玩过cs的都知道是神马)”随后莱尔哼哼说了一句:“精彩时刻到来了。”说完后,莱尔按下了……

  顿时听见“砰砰砰砰……”的枪声直到鬼尸们都死光后才停了下来。只见张龙等人目瞪口呆的看着莱尔,这时,易如风笑着对莱尔说:“呵呵,这就是尊重。”突然脚下像是地震了一样震来震去,怎么站都站不稳,大家都知道接下来即将面临的是什么所以都做好了准备。

这时从里面出来了一个无比巨大的鬼尸,只见鬼尸缓缓说道:“愚蠢的人类,敢胆到我的地盘来,今天我让你们有去无回。”立刻向他们冲过来,而张龙等人也立刻施展自己的绝活,张龙立刻拿出断魂刀在空中华丽的跳跃一般后,立刻对鬼尸王施展黄志勇的绝招“崩山地裂斩”,没想到一砍下去,鬼尸王仅用手一档就挡住了张龙的进攻,随后鬼尸王将胳膊一弹就把张龙弹出几米远,陈晓玲也立刻拿出一张符对着鬼尸王使出他的绝招“雷霆万钧”

  顿时许许多多的闪电射向了鬼尸王的天灵盖,谁知鬼尸王立刻从口里喷出黑雾就将“雷霆万钧”破解,陈晓玲也失败的退场,随后该易如风出击,只见易如风跟鬼尸王面对面眼对眼这样坚持了几分钟后,易如风突然腿一软倒在了地上,张龙将易如风扶起来,易如风对张龙说:“不行,这鬼尸王的意志力太坚定,我根本控制不了他。”易如风也以失败退场,随后由正宗的茅山弟子科尔得出场,只见科尔得拿出一把桃木剑,直冲上去跟鬼尸王硬拼,最后科尔得拿出一张符使用了“玄冰咒”将鬼尸王冰封住,当科尔得暗暗得意时,谁知鬼尸王将身体一动,包围他的冰就破碎了,随后鬼尸王愤怒的将科尔得扔出门口……

  鬼尸王得意的笑着对他们说:“这就是你们的实力,不堪一击……”鬼尸王还没说完,莱尔就开口说:“哦,尊敬的鬼尸王先生,我向他们对你的莽撞表示道歉,不过,哼哼哼,好戏在后头。”鬼尸王一听到莱尔的笑声心里就有点害怕,因为他知道莱尔的名声,是个有名的魔术师,在短短几天内就夺得了“捉鬼猎手”的称号,但是只要听到他的笑声,就意味着死神到来……

  只见莱尔淡定得对张龙说:“请各位先生们出去一下,我要给鬼尸王先生一个特别而又盛大的礼物。”张龙心神领会,立刻领着陈晓玲他们出去,随后洞里就剩下莱尔和鬼尸王一人一鬼。“这几天你杀了我许多手下,今天我要杀了你为他们报仇。”鬼尸王立刻向莱尔冲去。

  莱尔依然是稳得跟座山一样在那里一边指着鬼尸王一边说道:“你们这些小鬼小魔就是不喜欢保持绅士风度,算了,送你个原子弹吧。”

  这时鬼尸王一拳打向莱尔,谁知一阵白雾喷出,莱尔立刻使用看家本领“替身稻草”

  使用后,莱尔已经消失在洞里了,但在莱尔消失的原地留下了一个稻草人,并且上面写了字,鬼尸王拿起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后面有微型原子弹”,鬼尸王慢慢的回头,突然发现身后不知什么时候放了一个像子弹头一样东西,而且有自己的胳膊这么大,随后鬼尸王似乎想到了什么,但是为时已晚……

  只见“砰”的一身,鬼尸王被炸得碎尸万段,手,胳膊,腿掉在各处,而张龙莱尔等人早已撤离……

  这时莱尔加入到了张龙的行列,但科尔得想继续留在村里,所以就跟莱尔道别,而张龙,陈晓玲,易如风,莱尔。又将继续去冒险。

虽然这个不太恐怖,,但是捉鬼的只有这个了55555555555555~~

英格兰北部,有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呼啸山庄”。主人欧肖收养了一个弃儿,取名希斯克利夫,让他与自己的儿女辛德雷和凯瑟琳一起生活。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并萌发了爱情,但辛德雷十分憎恶他。老欧肖死后,辛德雷不仅禁止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接触,还对他百般虐待和侮辱,这加剧了希斯克利夫对辛德雷的怨恨,也加深了他对凯瑟琳的爱。

一天,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秘密外出,认识了邻近的画眉田庄的小主人埃德加·林顿。这个貌似温文尔雅的富家子弟倾慕凯瑟琳的美貌,向她求婚,天真幼稚的凯瑟琳同意嫁给林顿。希斯克利夫知道凯瑟琳出嫁的消息,痛不欲生,愤然出走。

数年之后,衣锦还乡的希斯克利夫要向辛德雷和林顿进行报复。辛德雷是个生活放荡的纨绔子弟,酗酒、赌博,肆意挥霍家产,终至穷困潦倒。连剩下的家产都抵押给了希斯克利夫,并沦为他的奴仆。希斯克利夫经常拜访画眉田庄,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对他倾心不已,最后随他私奔。但希斯克利夫把她囚禁在呼啸山庄并折磨她,以发泄自己强烈的怨愤。

凯瑟琳嫁给林顿以后,看清了丈夫伪善的面目,内心十分悔恨。希斯克利夫的衣锦荣归,更使她悲愧交加。绝望中她病倒了,并很快就死去了,留下一个早产的女婴——凯蒂。

伊莎贝拉趁乱逃了出来,来到伦敦郊外,不久生了一个男孩,取名林顿·希斯克利夫。辛德雷在凯瑟琳死后不到半年便酗酒而死,而他的儿子哈里顿落入希斯克利夫的掌心,希斯克利夫在孩子身上进一步实施报复,12年后,伊莎贝拉病死他乡,希斯克利夫接回儿子,但却非常厌恶他。

希斯克利夫趁林顿病危之际,将凯蒂接来,并强迫她与儿子结婚。几天后,林顿死去,希斯克利夫又成了画眉田庄的主人。小希斯克利夫婚后不久也悄然死去。

这时,哈里顿已经23岁了,尽管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缺乏人间的温暖,但他敦厚忠实,风度翩翩。凯蒂对他产生了爱情。这让希斯克利夫大为恼怒,他决心拆散这对恋人。然而,当他再仔细观察他们时,昔日的凯瑟琳和他相爱时的情景浮现眼前。

此时此刻,他心头的恨消退了,爱复活了,他不忍心再报复。他要去寻找凯瑟琳。在一个风雪之夜,他呼唤着凯瑟琳的名字,离开了人世。

扩展资料: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此作品多次被改编成**作品。

艾米丽生性寂寞,自小内向的她,缄默又总带着几分以男性自居的感觉,诚如夏洛蒂所说的:“她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少女时代,当她和姐妹们在家里“编造”故事、写诗的时候,她就显得很特别,后来收录在她们诗歌合集中艾米丽的作品总是如同波德莱尔或爱伦·坡那样被“恶”这一主题所困惑,在纯净的抒情风格之间总笼罩着一层死亡的阴影。

在她写作《呼啸山庄》时,这种困惑与不安的情绪变得更加急躁,她迫切需要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来演绎它,把自己心底几近撕裂的痛苦借小说人物之口淋漓尽致地发泄出来。因此《呼啸山庄》是饱含作者心血与情感的作品。

《呼啸山庄》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可怖的事件。整个故事的情节实际上是通过四个阶段逐步铺开的。第一阶段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亨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

最后阶段尽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却突出地揭示了当他了解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相爱后,思想上经历的一种崭新的变化——人性的复苏,从而使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因此,希斯克利夫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既是小说的精髓,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作者依此脉络,谋篇布局,把场景安排得变幻奠测,有时在阴云密布、鬼哭狼嚎的旷野,有时又是风狂雨骤、阴森惨暗的庭院,故事始终笼罩在一种神秘和恐怖的气氛之中。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

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亨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曾经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

《呼啸山庄》出版后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的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

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狂飙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虽然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轻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参考资料:

-《呼啸山庄》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1),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

波德莱尔生于巴黎,是弗朗索瓦·波德莱尔晚年与第二任妻子唯一的孩子,弗朗索瓦早年服务于神职,后来在参议院任职,他在诗歌和绘画方面颇有才能,其在波德莱尔幼年时代就给予了他良好的艺术熏陶。波德莱尔六岁那年,父亲弗朗索瓦去世,次年,母亲改嫁。七月革命,法王复辟后,波德莱尔的继父上校奥皮克调职至里昂,波德莱尔进入当地的一所私立学校学习,其十五岁时转入巴黎路易大王中学(Lycée Louis-le-Grand)学习。在这个时期,波德莱尔开始显示出其在诗歌等方面的才能,但他的诗作却不为导师所认同,得到的评价是在这些诗作中显示了一些不属于他年龄的堕落品质。1839年,由于波德莱尔坚持庇护一名同学而被学校开除。

1840年,十九岁的波德莱尔自由的生活在拉丁区,结识文学界的朋友,为一家报纸供稿。次年,被其放荡的生活惹怒的奥皮克将继子送去一艘前往印度的船上,并希望艰苦的航行能够改造波德莱尔。1842年2月,波德莱尔于航行的中途乘坐另一艘船返回巴黎,这次通往东方的旅程令波德莱尔产生无数的幻想,并成为其后来一些作品的创作源泉。4月,波德莱尔继承了先父的遗产,开始随心所欲的奢侈生活。所有的琼浆佳肴、华服美女以及鸦片迷药在波德莱尔的诗歌中画出了一抹奇异的苍白的色彩。

1843年,波德莱尔开始写作后来收录在《恶之花》中部分的诗歌。由于他不节制的挥霍,他的家人于1844年指定了一名监护人管理波德莱尔的财产,按月拨给他200法郎。次年,波德莱尔企图自杀。1846年,波德莱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诗歌、小说、文论和翻译,其中大部分的诗歌于1857年首次结集为《恶之花》出版。令波德莱尔最初闻名于巴黎文坛的并不是他的诗歌,而是他的文学评论:《一八四五年的沙龙》和《一八四六年的沙龙》。1848年,法国巴黎工人学生及市民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波德莱尔在期间十分积极,并与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份革命刊物,但是这份刊物仅维持了两天,6月23日,波德莱尔参与了六月起义的巷战。在波德莱尔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深的作家是爱伦·坡,自1848年7月一直到其逝世的十七年间,波德莱尔坚持翻译坡的作品。

《恶之花》出版后不久,因为“有伤风化”(outrage aux bonnes mœurs)的罪名,法庭处以波德莱尔三百法郎的罚款,并勒令从诗集中删除六首主要的诗,当时的法国文坛对此事件的看法一分为二,只有少部分人站在波德莱尔一边,伟大文豪雨果写信给波德莱尔赞扬《恶之花》。1861年,《恶之花》再版,除去那6首诗外,并加入新诗35首。同年12月,波德莱尔被提名为法兰西院士候选人,波德莱尔于次年2月拒绝。

1862年,诗人首次发病,三年后病情恶化,1866年在比利时参观教堂时突然出现失语症及半身不遂等症状,回巴黎后住进迪瓦尔博士的疗养院,翌年病逝,享年46岁。

作品简析

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然而美的定义千差万别,波德莱尔认为,美不应该受到束缚,善并不等于美,美同样存在于恶与丑之中。两个世纪前,当波德莱尔将自己所创造的美展现给世人的时候,评论界惊恐的称呼他为“恶魔诗人”。当时正处于浪漫主义末期,一些公认的主题在创作上已显疲乏,大多数诗人在那块拥挤的土地上死守阵地,鲜有大胆创新者出现,而在众人之外坚持培育那朵“恶之花”的波德莱尔不外乎是那个时代的革命者。

1821年 夏尔·波德莱尔生于巴黎高叶街十五号

1827年 波德莱尔的父亲让—弗朗索瓦·波德莱尔去世

1828年 母亲再婚,改嫁欧比克上校

1831年 欧比克调至里昂驻防,全家随同前往。波德莱尔入德洛姆寄宿学校

1832年 进里昂皇家中学

1836年 欧比克调回巴黎,波德莱尔进路易大帝中学就读。开始阅读夏多布里昂和圣伯夫

1837年 在中学优等生会考中获拉丁诗二等奖

1838年 去比利牛斯山旅行,初写田园诗

1839年 被路易大帝中学开除。通过中学毕业会考

1840年 入勒韦克·巴伊寄宿学校。开始游手好闲,与继父闹翻

1841年 被迫远游,从波尔多出发,前往加尔各答

1842年 回巴黎,继承先父遗产。迁居圣·路易岛,开始与圣伯夫、戈蒂耶、雨果及女演 员 让娜·杜瓦尔交往。写出《恶之花》中的二十多首诗

1843年 经济拮据。吸大麻。《恶之花》中的许多诗写于此时

1844年 被指定监护人管理其财产,挥霍无度

1845年 二度企图自杀。出版《1845年的沙龙》。开始翻译爱伦·坡的作品

1846年 出版《1846年的沙龙》

1847年 结识玛丽·杜布伦,发表小说《拉·芳法罗》

1848年 参加革命团体。翻译爱伦·坡的《磁性启示》

1849年 对革命感到失望,躲到第戎数月

1851年 发表《酒与印度大麻》,以《冥府》为总题发表十一首诗,后收入《恶之花》。控诉雾月政变,放弃所有政治活动

1852年 发表《爱伦·坡的生平与著作》。首次寄诗给萨巴蒂埃夫人

1855年 在《两世界评论》杂志以《恶之花》为题发表十八首诗

1857年 《恶之花》初版,惹官司。与萨巴蒂埃断交

1858年 回母亲身边居住,经济困难

1859年 出版《1859年的沙龙》,精神日益不安

1860年 出版《人造天堂》

1861年 再次企图自杀。《恶之花》重版。提名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候选人。写《赤裸的心》

1862年 退出侯选,健康不佳

1863年《小散文诗》初版

1864年 以《巴黎的忧郁》为题发表五首新写的散文诗。前往比利时。出版和赚钱计划落空。写《比利时讽刺集》

1865年 写《赤裸的心》。写《可怜的比利时》。病情恶化,回巴黎

1866年 出版散诗集《漂流物》。参观比利时圣·卢教堂时突然跌倒。失语,半身不遂,送疗养院

1867年 去世。《恶之花》三版

《恶之花》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里,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它追求美和纯洁,试图在美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美就象一个冰冷的雕像,可望而不可及;他寻求爱,但一再受到爱情的欺骗;他向天使祈求欢乐、青春和幸福,企图从烟草和音乐中得到安慰,但阴森丑恶的幻象和纠缠人心的愁苦始终笼罩着他,使他的痛苦有增无减。

诗人用一个英文单词“SPLEEN”来表达自己精神上的这种痛苦,并希望通过出走、远游来结束心灵的磨难和精神上的搏斗。于是,他把目光从内心世界转向了外部的物质世界,转向了他所居住和生活的巴黎。他在巴黎街头的所见所闻构成了第二部分“巴黎即景”的内容。“巴黎即景”是一幅赤裸裸的工业社会大都市的写真画,在这一部分里,忧郁和理想的斗争让位于邪恶与善良的斗争。诗人眼里的巴黎是一个充满敌意和丑恶的人间地狱;受人欺凌的乞丐、孤独无援的老人、麻木沉默的盲人、丑陋老迈的娼妓、苟延残喘的病人以及赌徒、小偷和僵尸等,强大的恶势力压得仅有的一点善良抬不起头来。诗人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里都找不到安慰,只好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刺激自己的幻觉,建造一个“人造天堂”。他在飘飘欲仙的幻觉中仿佛看到捡破烂的人陶醉在自己的光辉之中,魔鬼化装成美女前来诱惑,风尘女子暗送秋波,情侣们手端着酒杯……他尽情地驰骋在对失落园的梦想。然而,醉意中的幻境毕竟是靠不住的,酒醒之后,他便从人造的天堂回到现实的地狱。那是一个充满罪恶的地方,却又盛开着鲜花。

这种恶之花究竟是什么呢?对诗人来说,它首先意味着女人。这些女人时而以“黑色维纳斯”的面目出现,时而以蓝眼女人的面目出现,有时又化身为圣母和天使。这些面孔使我们想起在波德莱尔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三个女人。一个是让娜·杜瓦尔,这是个任性而多病的女孩,具有一种异国请调,颇得诗人的欢心。她于1842年于诗人相遇,此后两人相爱多年;另一个是玛丽·杜布伦,这个蓝眼的妇人邪恶而清高,曾给诗人带来过极微妙的欢娱,但她对诗人不忠,后成为诗人的情妇;最后是阿波罗妮·萨巴蒂埃,她有着雅典的美和天使般的轮廓,诗人暗恋着她,默默地赞扬她。三个女人在诗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三种不同的角色。她们或代表母爱和兄妹之情,或以理想中情人的面目出现,可惜没有一个是可以给他以安慰的妻子。她们是诗人灵与肉的君主,或把爱情强加给诗人,或拒绝诗人的爱情。她们不但没有给这颗被撕裂的灵魂以抚慰,反而加剧了分裂的痛苦,因为她们表里不一,温柔的背后是暴力,微笑后面是背叛。诗人心寒了,他在这充满变态的性爱和邪恶的肉欲中挣扎,并开始奋起反抗。他责问上帝,歌颂撒旦,支持该隐的子孙升上天堂,要“把上帝扔到地上来”。他像个被流放的王子,要和反叛的天使重归天庭。他向往那“陌生”和“未知”之处,把死亡当作是最后的挑战和唯一的希望,当作是自然强加给人们的必然命运,是温馨的天堂和永恒的作品。穷人、恋人和艺术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人生最后之旅的奇迹上,穷人在死亡中结束了自己的苦难,得到了安身之所;恋人在死亡中得到了忠诚而纯洁的爱;艺术家从死亡中获得了灵感,得到了永远的解脱。诗人最后以一首长达一百四十六行的《旅行》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探索,结束了全诗。

《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波德莱尔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认为恶具有双重性,它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它一方面腐蚀和侵害人类,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挑战和反抗精神,激励人们与自身的懒惰和社会的不公作斗争,所以波德莱尔对恶既痛恨又赞美,既恐惧又向往。他生活在恶中,但又力图不让恶所吞噬,而是用批评的眼光正视恶、剖析恶。如果说它是病态之花,邪恶的花,那是说它所生长的环境是病态的、邪恶的。波德莱尔从基督教的“原罪”说出发,认为“一切美的、高贵的东西都是人谋的结果”,“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波德莱尔的这一思想观点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他在生活中看到的满是丑恶,他痛恨当局,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格格不入,支持一向被认为是“恶”之化身的撒旦,为该隐及其后裔的遭遇鸣冤叫屈,对贫穷潦倒的沉沦者和不幸者表示同情,并致力于从他们身上发掘出美来。

《恶之花》系统而有序地刻画了一个诗人探索人生的心理历程。诗中的主人公是个生活无着落的青年。他孤傲而清高,不愿意同这个肮脏的社会同流合污,所以在这个社会里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宛如一个被贬下凡的天使,在尘世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本是搏击长空的信天翁,却落在船上任人欺凌;他本是“美丽的湖上”一只天鹅,却被关在狭小的樊笼里失去了自由;他追求美,可美却远离他;他追求爱情,却被爱情伤透了心。厌倦和忧郁死死地纠缠着这个骚动不安的灵魂。他被一股力量所压倒,他想反抗,却又力不从心;顺从这个社会他又于心不甘。现实对他充满了敌意,未来又是虚无缥缈。他只能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之中。丑恶的现实、陌生的未来和辉煌的往昔同时在折磨着诗人。他不知如何摆脱。他感到深深的悲哀。

《恶之花》是一部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作品,它反映了复杂的人生和纷繁的世事。社会的动乱、政权的更迭、财富的增长、人民的苦难以及社会风气、城市文明都在诗中得到了反映。但是诗人并不是客观、机械地反映现实,而是用象征、隐喻的手法,通过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幻化,把它们折射出来。波德莱尔超越了巴尔扎克的时代性,致力于追求一种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是区别于现实性和时代性的东西,带有史诗的性质。

作为一个诗人,波德莱尔真实地度过了他充满矛盾和斗争的一生。幸福与悲哀、成功与失败、热情与冷漠、强大与软弱在他身上汇成了一部交响曲,使其遍尝了人生的五味,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他对家庭对社会的仇恨,他在生活中的孤独,他在情感上的不幸和肉体上的痛苦使他消沉和堕落。然而,波德莱尔具有非凡的意志,惊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他集人类的智慧和超凡的灵光于一体,顽强而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并把内心的这种善与恶、美与丑的大搏斗、大较量用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开辟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独特道路,揭开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他既是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现代主义的第一位诗人。正因为如此,兰波称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慧眼者,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1842年,波德莱尔在前往印度的旅程中途落船返回法国巴黎,之后的四年中,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有一部分后来收录进他最著名的诗集《恶之花》中。这个时期诗人的创作仍不稳定,太多的幻象在他的脑海中闪现,像四处滚落的水珠仍未汇聚成流。1848年至1851年,诗人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在革命与起义中,从现有的资料记载中不难看出,波德莱尔在政治方面十分稚嫩。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1847年,波德莱尔初识爱伦·坡的作品,坡的一些创作理念对于他的影响很深

还可以参考http://postbaiducom/fkz=183109275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1),我高中时代的精神偶像,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

法国诗人。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浪子。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

成年以后,波德莱尔继承了生父的遗产,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浪荡生活。他的主要诗篇都是在这种内心矛盾和苦闷的气氛中创作的。

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作品,是诗集《恶之花》。这部诗集1857年初版问世时,只收100首诗。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其中诗集一度被认为是*秽的读物,被当时政府禁了其中的6首诗,并进行罚款。此事对波德莱尔冲击颇大。从题材上看,《恶之花》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似乎诗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生活采取厌倦和逃避的态度。实质上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对客观世界采取了绝望的反抗态度。他揭露生活的阴暗面,歌唱丑恶事物,甚至不厌其烦地描写一具《腐尸》蛆虫成堆,恶臭触鼻,来表现其独特的爱情观。(那时,我的美人,请告诉它们,/那些吻吃你的蛆子,/旧爱虽已分解,可是,我已保存/爱的形姿和爱的神髓!)他的诗是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的冲击。

历来对于波德莱尔和《恶之花》有各种不同的评论。保守的评论家认为波德莱尔是颓废诗人,《恶之花》是毒草。资产阶级权威学者如朗松和布吕纳介等,对波德莱尔也多所贬抑。但他们不能不承认《恶之花》的艺术特色,朗松在批评波德莱尔颓废之后,又肯定他是“强有力的艺术家”。诗人雨果曾给波德莱尔去信称赞这些诗篇“象星星一般闪耀在高空”。雨果说:“《恶之花》的作者创作了一个新的寒颤。”

波德莱尔不但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而且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现代主义认为,美学上的善恶美丑,与一般世俗的美丑善恶概念不同。现代主义所谓美与善,是指诗人用最适合于表现他内心隐秘和真实的感情的艺术手法,独特地完美地显示自己的精神境界。《恶之花》出色地完成这样的美学使命。

《恶之花》的“恶”字,法文原意不仅指恶劣与罪恶,也指疾病与痛苦。波德莱尔在他的诗集的扉页上写给诗人戈蒂耶的献词中,称他的诗篇为“病态之花”,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病态”的艺术。他对于使他遭受“病”的折磨的现实世界怀有深刻的仇恨。他给友人的信中说:“在这部残酷的书中,我注入了自己的全部思想,整个的心(经过改装的),整个宗教意识,以及全部仇恨。”这种仇恨情绪之所以如此深刻,正因它本身反映着作者对于健康、光明、甚至“神圣”事物的强烈向往。

波德莱尔除诗集《恶之花》以外,还发表了独具一格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1869)和《人为的天堂》(1860)。他的文学和美术评论集《美学管窥》(1868)和《浪漫主义艺术》在法国的文艺评论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波德莱尔还翻译美国诗人爱伦□坡的《奇异故事集》和《奇异故事续集》。

波德莱尔对象征主义诗歌的贡献之一,是他针对浪漫主义的重情感而提出重灵性。所谓灵性,其实就是思想。他总是围绕着一个思想组织形象,即使在某些偏重描写的诗中,也往往由于提出了某种观念而改变了整首诗的含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6444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0
下一篇2023-07-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