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题

佛学问题,第1张

仅为引用

六道

六道,是指“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和“三善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

六道都属于轮回。

简说六道--苦痛无间的地狱道

在一般的民间传统的认知中,都以为人死后,若生前做了坏事,死后就会下

地狱,尤其穷凶恶极的人更会下十八层地狱。中国自古以来,有关地狱的故事不

计其数,最有名的当是《聊斋志异》中的〈续黄梁〉,叙述一位福建省曾孝廉做

了一个梦,梦中他成为宰相,却贪赃弄权,无恶不作,死后下地狱受尽酷刑,文

中对地狱的种种情景,有非常精采的描述。

尽管到了现代,有关地狱的故事仍然不断,尤其一般民间,每当有人死亡时,

在灵堂两旁摆设出描绘地狱受刑的图画,虽然具有警醒世人不可做坏事之效果,

但也让人把地狱和死亡联想在一起,甚至把死亡和下地狱画上等号,让人对死亡

充满了恐惧。

地狱是毫无喜乐之地

事实上,佛教所说的地狱和鬼,是不同的两类众生。地狱之名在许多佛经中

皆有出现,最常见的是《立世阿毗昙论》中称「泥梨耶」(梵文niraya或naraka),

意思是没有喜乐和福德的地方。而在《新婆沙论》中,称为「那落迦」(梵文

naraka),则是没有喜悦意和喜乐之意。从意译上可知,地狱道是欲界六道中最

苦的境界,因为在这里的众生,不但没有一丝的喜悦,还备受各种酷刑折磨。

(地狱道是欲界六道中最苦的境界)

例如在等活地狱(又名想地狱),此中众生备受砍、刺、磨、捣之苦,皮开

肉绽,痛苦至死,当身体被冷风所吹,伤口愈合,身体复生,重又受罪,如此不

断的受罪,直到业报受尽才能出离这苦痛无间的地狱。而且在地狱中的众生,寿

命又特别长,在受罪之时,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根据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的说法,地狱可分四大类:1八大地狱:八大

地狱是此道的最根本,到处充满火焰,所以也叫做「八热地狱」,与基督教所说

的「永火」相近。最底层就是令人闻之丧胆的阿鼻地狱,亦即无间地狱。2游增

地狱:八热地狱的每一热地狱都有四门,每门又有四小地狱,总共一百二十八地

狱。凡是从八热地狱出来的众生,要一一游历此处受苦,所以称为「游增」。3

八寒地狱:极为寒冷,此处众生经常因寒冷而悲号,身体也为之冻得变色。4孤

独地狱:这是在人间的山间,江边等,过著孤独、非人的生活,可说是人间地狱。

总计八热、八寒、游增、孤独,地狱共有十八处。

十八层地狱说之由来

一般人所说的「十八层地狱」,数目是对了,但却不是想像中如楼房般的一

层一层的。据东汉安世高所译的《十八泥犁经》,这十八层的差别,最主要不在

空间的上下,而在於时间和内容上的不同,尤其时间上。

若与人间的时间比较,第一狱是以人间的三千七百五十年为一年,在这里的

众生必须在此生活一万年,想要早死一天都不行,而这一万岁就相当於人间的一

百三十五亿年。而由於地狱的时间和寿命都是依次倍增的,所以,到了第十八地

狱,便以亿亿亿年为单位,如此长期的受刑时间,可说是名符其实的万劫不复,

痛苦和残酷的景象,是人类所难以想像和理解的。

而地狱到底位在何处呢?根据《新婆沙论》所说,地狱大部分处於我们人类

所居住的南瞻部洲地下,具体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按层次高低,最底层

为此洲地下四万由旬深处的「无间地狱」,由此而上分别为极热地狱、热地狱、

大叫唤地狱、叫唤地狱、众合地狱、黑绳地狱、等活地狱,而从等活地狱到地面,

仍有一千由旬的土石层之遥。另一种说法,则是平面排列的,无间地狱在中间,

其馀七个围绕於四周。

虽然说法不同,但是地狱也不全然都在地面下,因为「孤独地狱」遍於旷野、

山边、水旁,甚至虚空中,可说是无所不在,例如虽身在人间,却受尽各种折磨,

便感得如地狱般的果报。

在六道之中,地狱是受苦最多的一道,仅次於鬼道,地狱道的众生也称鬼,

但是地狱道的鬼是地狱囚犯的「罪」鬼,这与鬼道中的鬼是不同的。

地狱的故事

说到地狱,则不免要问:真有阎罗王吗?其实,阎罗王是梵文ya ma-raja的

音译,本为婆罗门教的神祗之一,后来被佛教采用,在《问地狱经》、《净度三

昧经》中记载阎罗王的身世,他本为一位国王,在一次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

誓为地狱王,并有十八位臣子也立愿随从。

根据《长阿含经》、《起世经》的记载,当人死后,会被带到阎王面前进行

一场审讯,有趣的是每个人审讯的内容完全一样,因为任何众生来到地狱,大都

不服气,自认生前并没有作恶,这时,阎王就会呵斥说,我已派了「老、病、死」

三位化身使者到人间,让人们藉此体验到老病死的苦痛,认识到人生之无常、可

悲与脆弱,从而能够行善去恶、积功累德、精进修行,以免堕入地狱道,但多数

人却都不知道,还不停造恶业,也就很容易堕入地狱。

地狱道之苦,让人心惊胆寒,因此人们不免关心是不是人死了都会下地狱?

在《问地狱经》中,叙述了当人死亡神识离开身体时,在等待投胎转生的阶段称

为「中阴身」,中阴身会飘飘荡荡的来到「黑耳狱」,这里一片漆黑没有半点光

亮。中阴身进入到此地狱后,然后会吹起一股风,生前行善多者,应当受福报者,

所受的风有芬芳的气味,并吹成来生可能有的端正形象,而作恶多者,则被吹恶

臭风,吹成粗蠢的形象。而应受福报者,很快就转生其他地方了;而应受恶报者,

则会留在地狱中受报。

《净度三昧经》则是说人将死去的时候,因个人所造的善恶业不同,而有不

同的神鬼来迎接,有人生天,有人下地狱,所以,其实,人未必在死后即入地狱。

简说六道--饥渴难耐的饿鬼道

近年风行电视的灵异鬼片,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收视率常居高不下,但是

这些绘声绘影的描述,除了让人恐惧报应,并未能帮助人们真正了解鬼的世界,

进而体会人身的可贵。若知道做鬼的痛苦,或许就不会有人因一念嗔心而诅咒:

「我要做鬼来报仇。」

做鬼的原因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人死之后都会变成鬼,其实会转世鬼道是因为前生

造作恶业,心吝啬而多贪欲,所以要受饥渴的苦报。虽然有的鬼也能享有人天福

报,但是十之八九都是只能接受苦报的饿鬼,饱尝饥渴馈乏之苦,故以「饿鬼」

为名。

在经典里所提到的饿鬼,多是镇日汲汲於饮食,但是却饱受求不得苦,不是

遇水成火,就是喉细无法咽食。据《瑜伽师地论》所载,饿鬼在饮食上会受到三

种障碍1外障:此类饿鬼因为常受饥渴,所以发乱面黑,形容枯槁,唇口乾焦,

只能以舌舐口,虽然四处奔走求食,所见的池水却都变成脓血而不能饮用。2内

障:此类饿鬼咽细如针,口大如炬,腹鼓如山,然而即使得到食物,却因喉细而

不能吞咽。3无障:此类饿鬼饮食虽没有障碍,但是不论所受食物为何,皆会燃

烧成火,仍受饥渴大苦。

因为前世造作的善恶业不同,在饿鬼道所受的果报也会不同。若依鬼的生活

境遇贫富,大致可分为有威德鬼与无威德鬼两类;无威德鬼生活非常贫困,有威

德鬼则非常富足,民间信仰所祭祀的鬼神,即多为此大威德鬼。《大智度论》也

依福报的不同,将常受饥渴之苦的鬼称为「饿鬼」,有威德、能享受多乐的鬼则

称为「弊鬼」。

《顺正理论》一书中则另就鬼的生活贫富差距,细分为无财鬼、少财鬼与多

财鬼三大类。最穷的无财鬼,有被自己口喷的火焰烧伤的「炬口鬼」,口喷臭气

熏得自己呕吐不止的「臭口鬼」,以及口细如针无法饮食的「针口鬼」,他们无

法享用食物,常陷於饥渴之苦恼,即使能得到食物,在要食用时,也会化作火焰

而无法下咽。少财鬼则有浑身体毛奇臭的「臭毛鬼」,被自己根根如刺体毛刺疼

的「刺毛鬼」,身上长腐烂大肿瘤的「瘿婴鬼」,专门食用脓、血等秽物;最富

有的多财鬼,则有享福如同天人的「大势鬼」,虽以寻找他人弃食维生却可有盈

馀的「希弃鬼」,以及住在祠堂享用子孙祭祀的「希祠鬼」。

这些饿鬼众生会受到不同的果报,皆源於过去生造作的业因不同。在《饿鬼

报应经》中,大目犍连尊者便应众鬼的请求,告知他们受报的种种原因。比如有

的鬼因曾以火烧猪羊牲畜,所以全身疮烂而难以忍受者;有的则虽曾施予众生饭

食,却又不让对方吃饱,所以做鬼之后虽常得食而难饱足。

鬼比人多

虽然饿鬼道众生为饥渴生活所困苦,但是他们比起犹如囚禁刑房的地狱道众

生,则行动自由多了,所受的苦报也较小。他们的住处主要有二种,一是住於阎

浮提地下五百由旬的阎魔王界,由阎魔王统治,虽然生活困苦,却不是地狱道的

罪鬼。另一则是与人同住人间,有威德鬼住於好山林、宫殿、清净处,无威德者

则住於坟地等种种杂秽不清净处。

《长阿含经》便说:「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一切街巷、

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佛告比丘:一切树

木极小如不如人道苦乐参半易於修行,在慈悯鬼道众生的苦迫时,我们更应积极

布施广种福田修善因,并且珍惜得生人间,又能够闻修佛法的机缘。

简说六道--愚痴无明的畜生道

虽然很多人喜欢豢养猫狗等宠物,甚至有人专门搜寻、饲养各种珍奇动物,

但也有很多养过宠物的人,因无法忍受平均寿命低於人类的宠物死亡,而不愿意

再轻易尝试,深恐无法负荷生离死别的伤痛。

其实,畜生道众生可不止於那些可爱或凶猛的动物,举凡蚊蝇蚁类,甚至被

端上餐桌食用的海鲜、飞鸟、山珍等,也是属於畜生道。对佛教徒而言,基於「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念,对所有的畜生道有情,都会有同样不忍杀害的悲

悯心;更何况畜生道与人类一样,都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我们的宿世冤亲很可

能都在其中。

愚痴无明的苦趣畜生

畜生道有情对人类而言,虽有可爱不可爱之分,或有所谓有害、有益之别,

但整体而言,它们最主要的特质是苦多於乐的,就如《过去现在因果经》中所记

载的,它们不但生得杂丑的外形,也因为身上的骨、肉、筋、角、皮、牙、毛、

羽被人类视为「宝物」,而遭捕捉杀害;或被人类抓来负荷重担,以致饥渴疲累;

还有种种穿鼻、钩首、鞭挞、困绑的折磨,或甚至彼此互相伤害,置身弱肉强食

的情境惊恐惶惑。

因此畜生道众生在轮回的六道当中,被列入苦难悲惨的三恶道之一;此外,

也因为它们智慧不高,甚至仅有神经的反应,因此无法了解佛法,连修行的机会

也没有,只能等待临命终时,随宿世业力流转他趣。

若以品类及数量来看,畜生道是六道当中为数最多的一类,《正法念处经》

中甚至指出畜生共有三十四亿种之多,早已超出人类所能想像的范围。而这些品

类众多的有情,彼此的相貌、体态差异极大,饮食、生活习性也都不相同,以活

动范围区分,可分陆行、空行及水行三大类,依生活习性来分,则可归类为昼行、

夜行及昼夜行三种。

畜生道有时也称为「旁生」,若从梵文音译,也有称为「底栗车」(tiryanc)

的。畜生之名是指它们常为人所蓄养,但事实上,其涵盖的范围远超过此,甚至

扩及天上、地下种种不可思议的天界、地狱、神异处。而旁生的意思,则是说它

们的形状有别於人的直立,而且行走方式、生活方式也是旁横不直的。它们的寿

命就与众多的种类一样参差不齐,有短如蜉蝣那样朝生暮死的,也有长如龙王一

样达一中劫者。

针对这麽繁复的种类,佛教经典里也分别记载了各种不同的业报成因。这些

因缘当中,有些属於畜生、恶鬼及地狱等三恶道的共通业因,也有单纯属於畜生

道的。例如《辩意长者子经》中就指出会堕入畜生道的「五畜生事」,包括常常

犯偷盗罪、负债不还、喜欢杀生、不喜听闻经法,以及造作种种因缘阻挠他人办

法会等。

一念之间陷身畜生

而《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里,更明列十项堕入畜生道的原因,不外

乎因为贪、嗔、痴而造烦恼恶业,表现在身、口、意的行为中,包括毁骂、恼害

众生,对众生施不净物、行於邪*等,都会得畜生果报。

另外在经典中也载有各类不同畜生所以投生的原因,不外乎与宿世所造的因

以及习气有关。例如《正法念处经》所记载,因学习邪见、邪法而生慢心的众生,

喜欢以邪见与人争论,因为怀著怨憎心,就会投生喜欢互相残害的畜生道。而那

些为情执所苦,或那些共同发愿要在来世常为夫妻的,就可能堕入鸳鸯、鸽子等

类,贪好爱欲。

此外一些性情怯弱,常怀惊恐的动物,也是因过去生惊吓他人在先,而得出

这样的果报。例如曾为强盗匪徒,带给人们极大的恐怖,一旦堕入畜生道,就会

果报现前,时时处於惊恐当中。

另外在《大智度论》中也有详细的介绍,例如喜欢系缚、鞭打其他众生的,

受马、牛、羊等果报;*欲重无明多的,则受生於鸡、鹅、孔雀、鸳鸯、鸽子等

禽鸟类,它们身上长满羽毛,所以无法得到种种细滑的触感;嗔恚重的,多投生

毒蛇或百足含毒的虫类;愚痴多的,成为蚓、蛾、蚂蚁等;骄慢嗔恚的,变成狮、

虎、豹等猛兽;充满邪见而性情轻慢的,受生驴、骆驼等;悭贪、嫉妒、轻躁的,

则成猕猴、熊罴等。

而若以「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的分类来看,无论是卵生的鸡鸭

鱼,胎生的牛马,湿生的腐肉虫、厕中虫或尸里虫,以及特殊的化生等,都有畜

生道的踪迹。

其成因虽各有差异,但主要是因为以残忍的手法伤害其他众生。如《正法念

处经》中指出的,为私利求取丝绢,而养蚕杀茧,或蒸或煮,让它们受大苦,就

会投入化生类。若因邪见及外道而行祭祀,特地去杀害龟、鳖、鱼、蟹、蚌蛤等,

会堕入湿生中,如蚊子、蚤虱。而那些未断贪嗔痴的众生,因修学禅定而得世俗

神通,却因起嗔心而破坏国土,除了堕於地狱受无量苦外,一从地狱出,也会堕

入卵生类。

至於受胎生身的畜生,则是因邪念私心,和合牛马,令它们交会而取乐,或

令他人邪行非礼,这些人命终后,也是先堕地狱,具足众苦,从地狱出,再受於

胎生中。

虚空界畜生的故事

事实上,对生活在五蕴烦恼苦中的人道众生而言,这些习气几乎都是生活中

稍不注意就会出现的,因此造畜生因是很容易的,而这也更显示出修行的重要与

殊胜。

除了少数畜生有情与我们人道生活在同一个时空环境中,彼此产生种种错综

的因缘关系,还有许许多多生活在虚空界或地狱道的畜生,吸引著人们的好奇。

尤其是神异的龙王,不但佛典中载有许多它的传奇,佛法东传中国后,更成为中

国文学中的重要题材。

其中一则载於《增一阿含经.听法品》里的故事,因为描写龙王与佛陀弟子

之间互斗神通的过程,而为人所熟悉。故事里记载,龙王兄弟因为嫉妒佛陀及诸

修行的佛弟子受到天上梵众及人间帝王的欢迎,而大起嗔心,便以七头怪兽形在

界内刮风放火,阻挠大众听闻佛道。

於是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就被派去降伏它们。起初目连以威吓方式变成更

多头的巨龙与它们比赛谁的威力高强,后来发现这样会伤害界内所有有情众生;

於是缩小到龙王无法控制、伤害的程度,在它们体内、体外游移,在它们束手无

策之后,终於现出原形,使龙王兄弟臣服,而消除它们的嗔恚,皈依佛门,最后

并成了佛教的护法龙天眷属。

简说六道--苦乐参半的人道

人到底是什麽?在哲学、文学、生物学,乃至各宗教中,对人类的讨论很多,

至於佛经中,关於人的名称,在《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中提到,人道以摩奴沙、

末奴沙(梵文manusya)为名,又称人间界、人趣、人道,或单称人,为欲界中

的有情众生之一。

而依佛经说法,人分别居住在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北俱庐洲等

四洲。在《长阿含经》中叙述道,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四周有七金山围绕,七

金山之外,则是浩瀚无边的咸海,四大洲即分散在此。四洲中居住著不同的人类,

之间完全隔绝,互不相通。而我们亦即地球上的人类,则是居住在南瞻部洲,又

名「阎浮提」。四洲的人各具特点。四大部洲的叙述,散见於《长阿含经》、《

楼炭经》、《立世论》、《俱舍论》、《造天地经》等经典中,各洲各有特点,

例如西牛货洲以多牛、多羊、多珠玉为特点;东胜神洲的特色则是土地极广、极

大、极妙,所谓极妙是指土地肥沃;而北俱卢洲的人没有肤色、种族优劣之差别,

也没有忧悲啼哭,但这里是佛法中视为八难之一的地方,因为这里只有纯物欲的

享受,而缺乏崇高的精神生活。

而我们南瞻部洲的人,最大的特点,则是有无数的欲望,所以能造种种善、

恶业行,但也由於具有思惟能力、惭愧心,所以,能够修行,当然最重要的,还

是因为释类具有忆念、梵行、勇猛心三种特性。形诸於外的则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宁可牺牲自己;可以忍受各种苦的意志力、毅力;勇猛心则是展现出难行能行,

难忍能忍,难受能受的「菩萨道」精神。

人身难得今已得

而在六道中真能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也唯有人,可见生在人道,是多麽

的可贵,所以《涅盘经》卷三十二有言:「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更何况唯有人能够修禅定、出家、持戒、修行、了生死、成佛。所以,人间

虽然充满了各种苦难,但是透过人身来修行,也可化烦恼为菩提,化苦痛为喜乐,

净土也可在人间展现。

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面对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的事实,以全球人口来说,目

前已超过五十亿人,不免要问:「人身会难得吗?」事实上,若从六道众生来看,

要投生为人还真是不容易。在《中阿含经》有一个故事譬喻投生为人的困难,如

同有一只瞎龟在茫茫汪洋中,要刚好遇上一块浮木,这块浮木上必须又恰好有一

个小孔,这样的机会已是少之又少,而这只乌龟的头又要恰好从浮木孔伸出来,

这样的机会真可说是难上加难,经典中便以此来形容得人身之难得。

那麽如何才能投生为人呢?据《成实论.六业品》指出,投生人道的众生,

是因为过去生曾造作了人道的业。关於受生人间的业因,在《杂阿含经》卷三十

七:「若行不善业则生地狱,后若转生人中则受诸难,又若行十善业则得生天上,

后若转生人中可免诸难。」所以,《法华文句》说道:「五戒为人,十善生天。」

过去生若能遵守五戒,终生奉行,来生可得人趣之果报。

有关於人的故事

佛教对於人的由来,是以因缘法说明,至於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现,在《

世纪经》、《大楼炭经》、《起世经》中提到,地球形成后最初的人类,是从色

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们由於贪爱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以后,身体

变重以致於无法飞行,从此就在地上安居下来。

简说六道--有福无德的阿修罗道

以好战出名的阿修罗道,因有福报而没有德性有的说法只是将他纳入鬼神中,

或说是堕落的天人,北传佛教将他列入善道,南传佛教则归类入恶道中。

福如天人,德非天人

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於凶猛好斗的鬼神,经常与

帝释天争斗不休。如同阿修罗的梵文翻译意指「非天」,他的果报殊胜,能生活

得有如天人般享福,但却没有天人的德性,性好争斗。

阿修罗另被称为不饮酒神,则有段典故。据说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罗原本是很

爱喝酒的,但是因为他们喝的是由海水酿成的酒,总是味道咸苦,所以一气之下

就发誓再也不喝酒。

转生到阿修罗道者,过去生虽无大恶行,但是轻慢心很重,非常的骄傲,不

是瞧不起别人,就是忌妒别人比自己优秀。《业因差别经》详细条列出十项业因,

包括身行微恶、口行微恶、意行微恶、起骄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

邪慢、起慢慢与回诸善根。

因业力的牵引,阿修罗可分为胎、卵、湿、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

其威力,展现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却由

於降德而遭贬坠;湿生者身在畜生道,住於水穴口,朝游虚空,暮归水宿;化生

者身在天道,诞生谈起。

据《观佛三昧经》说,世界刚刚形成山海大地时,光音天上贪玩的仙人便到

人间游戏。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时,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这肉卵经

八千年后,终於生出一个女怪,身长有如须弥山,具一千支眼睛、二十四只脚,

头、口与手数皆为九百九十九,样貌好不骇人,即为阿修罗始祖。

女怪后又产下一男怪名毗摩质多,因有无比威力可自由来去天上人间,所以

在看到天人身旁皆有无数美女环绕后,也想娶妻。女怪便替其子向美冠群芳的乾

闼婆女求婚,结果乾闼婆欣然同意婚事,於是阿修罗一族日渐繁盛。毗摩质多风

情万种的女儿,使得已有妻妾亿万的天界帝释为之倾心,娶为嫔妃。不料帝释婚

后喜新厌旧,阿修罗女将委曲告之父亲,引发前所未有的一场大战。就在阿修罗

将帝释所居的须弥山团团围住,千钧一发时,帝释想到佛曾说若遇大难,只要念

般若波罗蜜咒,便能破解鬼兵。果然一持咒,空中忽然飞出四只大刀轮,几乎削

尽阿修罗王的手足,幸好遁入藕孔方避过此难,但是元气大伤难以复仇。

然而天人与阿修罗的战争,并未自此划下休止符。在经过多年后,帝释又爱

上一位罗喉罗阿修罗的女儿,便命天界乐神带聘礼,透过歌曲威胁利诱罗喉罗应

诺婚事。不料罗喉罗因气愤帝释欺人太甚,不但将乐神驱逐出宫,并立刻发兵攻

打天人。就在骁勇善战的阿修罗攻下天宫时,帝释又忆起上次的神咒,於是阿修

罗军被杀得节节败退,只好退入莲藕藏躲。

就在帝释掳走了全部的阿修罗女后,罗喉罗派出一位使者前往谈判,指出帝

释身为佛弟子,不应犯戒偷盗。双方几经谈判最后达成数项协议,帝释承认犯下

偷盗戒,愿归还阿修罗女,并赠送天上甘露;阿修罗则除将爱女献与帝释,并自

愿受持三皈五戒,成为佛弟子,此战终得圆满落幕。

在天界的战争中,有一位阿修罗王与帝释作战时,因手能执日月,障蔽其光,

而被称为罗恸罗阿修罗,罗恸罗意即为障月。他能有以手障日月,形成日月蚀的

威力;是因他过去生为婆罗门时,见到大火烧塔,灭火而使塔不坏,而以此救塔

之福德为因,愿得大身。然虽有此愿,仍不信正法,常爱斗战,故死后堕入阿修

罗道。

简说六道--乐不思蜀的天道

虽然佛法常强调「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得生人间已是相当殊胜的因

缘,有机会修学佛法。可是大多数的人,仍然企望过著「神仙」的生活,向往羡

慕生在天界。即使在人间,也有人要去歌颂「天上人间」的生活型态。

人间也可体验神仙生活

而佛经里也说道,所谓的「天人」,其实就有三种,一种叫做「假名天」,

也就是过著人王等帝王之家的生活;一种是「清净天」,就是修行到阿罗汉果位

的行者,可以过著像清净天人一样的生活;第三种就是真正天道的有情众生,也

就是所谓的「天人」。

天道众生遍及欲界、色界及无色界等三界。其中在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四

禅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有二十八天。

在天界的众生当中,欲界的六天还有男女之别,也有婚姻嫁娶,但是不像人

间的男女关系。以他们满足欲望的方式而言,四大王天、忉利天是以气和合阴阳;

焰摩天则只要互相靠近,兜率天藉著互相牵手,化自在天彼此深深对看,而他化

自在天只要短暂的对视即是。

而色界的众生则已经摆脱了对欲望的执著,只是尚未从形体的束缚中解脱。

所以无论是居住的地方,或是本身的形体已经十分净妙,但是仍有形质。而他们

与欲界众生最大的差异,是他们已经离了*欲,只有清净微细的形色,所以他们

已无男女之别,而以光明为他们的语言与食物。

至於无色界的四天,更是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是厌离物质色想而修四无

色定的有情众生死后所生的天界。在这个天界里,自然没有男女相之别。

天人们所过的生活,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有著迷人的形容,例如他们

的身体极为清净,不受尘垢染污,就像琉璃一样充满著光明,两眼更是清澈明亮。

只要心有所想,就能心想事成,因而心态上能时常保持欢悦适意。平日更以仙乐

清扬作为娱乐,乃至饮食衣物,就似魔术幻化一样,只要心念一动,就应念而至。

欢悦适意光明澄澈的仙境

尤其是欲界诸天所过的生活,更充满人间难以想像的丰美。如同《大毗婆沙

论》所说,不但有美丽的天女四处游走,更有悦耳的天乐时时击奏,而曼妙的花

叶茂盛、香气氤氲,果实繁多、光净甘美。

《长阿含经》里则以「天有十法」来描写天人的殊胜境地:1飞去无限数,

2飞来无限数,3去无碍,4来无碍,5没有皮肤骨体筋脉与血肉,6身上没有

大小便利以及所有不净的排泄物,7身体不疲倦,8天女不生产,9天眼清明,

10身上的光色可随意变化显现,不像人间虽有种种不同有色人种,但这些色种

又不是人可以自行决定,因此会产生诸多烦恼。

就因为天界众生过著神仙般的生活,因此很多人都希望投生天上,而投生天

界的业因,据《辩意长者子经》的记载,行五事可以生天界,也就是1慈心,不

杀生而令众生心安;2贤良,不但不偷盗,更能布施济贫;3贞节,不犯邪*,

而能护持戒律;4诚信,不欺骗他人,而防护不犯口业中的四过;5不饮酒。这

五善其实也就是在消极的不犯五戒之外,

求学业拜菩萨可以试试这三位菩萨:

1、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   

2、阿弥陀佛,意为无量光佛。阿弥陀佛求愿的范围比较广,什么都可以,不单求智慧和学业。

3、也可以拜拜观音菩萨的,观音菩萨跟我们的缘分还是很深的,多拜也是功德无量,开通智慧的。

无论拜哪一位佛菩萨,俗话说烧香拜佛,最好是点上一炷香,佛教中以香供佛,是一种虔诚的、真诚的供养,因为香是传递真诚的心情和祈愿的一种媒介。

镇宅辟邪,佛菩萨像是最好的选择!

佛菩萨的造像,放在家里、职场或店铺里,也是增加我们信仰信心的一种方便法门。不过若放在家里,切记为了保持恭敬心和对佛菩萨的敬仰,有三个地方是不可以的,一是卧室(有男女情爱)、厨房(有油烟污浊)、厕所(臭气污秽),所以最好的地方是客厅和书房,也有人放在玄关等处,都是可以的。

顺便谈谈摆放的方位和时辰。佛菩萨是大成就者,大慈大悲,法力无边,如需供奉摆放,不需要选日子、挑时辰、看风水、定方向的,“一佛破万煞”,不受限制的。因此,方位朝向其实无需讲究的,你觉得摆的庄严就好;时辰也不需要挑选的,恭恭敬敬,哪一刻都是好时辰,所谓“心诚则灵”,就是这个意思。至于民间盛传的那些讲究时辰、方位的说法,都是世俗对佛法的误解,所以我们不要把信仰和迷信、风俗混为一谈。只不过民间还有一种习俗,让佛菩萨像面向门窗,寓意“开门见福(佛与福谐音),这个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常人,对自己木有信心,所以就需要有外在的东西(譬如雕像啊、佛珠啊、吊坠挂件啊之类的)来增强;如果真正做到了心中有佛,有没有雕像都不重要了,因为睁眼闭眼、心内心外都是佛。

1、“风清明朗”是说求佛、拜佛、敬佛之心意如同清风吹散了乌云、已经很明朗了;“兴趣悠悠”寓意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漫长的时光可以依照兴之所来;“若求进泰、莫待等闲”是指点你在人世间发展、发达,不要浪费时间而应精进。

2、“十字街头细听因”是让你在人来人往的行路中体悟、证悟,而不是去十字街头找人。佛教讲因果,此签是告诫你要在人群里细听慈悲方便之道,“佛在世间觉”。算命是佛教所反对的,“莫往外求”就是在内心里体悟“十字街头”的“苦集灭谛”。

3、繁花终有落,清风伴蹉跎。星辰朗照时,香山敬我佛。

首先,灵山大佛就是一个世界非常著名的景点。它还位于,我国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马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同时它也是我国5A级旅游景区无锡市灵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这尊宏伟庄严的大佛也是中国佛教界近百 年来最大的一件盛事。它也将成为太湖明珠——无锡的标志之一,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 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慕名而去的旅客很多,大家都想一览这灵佛大山的景色,而且灵山有很多美景,可以一同游览。

每年的9月-10 月就是灵佛大山的最佳旅游时节。因为此时的无锡正值秋季,天高气爽,气温宜人。秋季到无锡旅游,旅客们不但能品尝到太湖的新鲜肥美的水产,还能吃到无锡水蜜桃中的佳品,因此,选择这个时候到无锡的灵佛大山,无疑是最佳的旅游时间。而且浴佛节现在已是佛教界最隆重的节日了,佛陀诞生的百花盛开的农历四月初八,在东南亚等许多国家佛诞日已成为法定的公众假日。根据释迦摩尼诞生的故事,灵山胜境于2003年间成了展示佛陀诞生盛大场景的大型动态音乐群雕“九龙灌浴”景观。自此,灵山在每年的佛诞日都举办隆重的浴佛胜会,举行感恩浴佛法会、朝山礼佛等特色活动,灵山浴佛节现已成为灵山传统活动中最隆重的节日,有兴趣的旅客都会在此时来旅游。

如此美丽的灵山及严肃的佛像,门票也是一直在上涨但是却不影响游客对他的向往,依旧很多游客来此旅行,参观,感受这里独特的魅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6451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30
下一篇2023-07-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