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给吐蕃使者求婚出了哪五道题?

唐太宗给吐蕃使者求婚出了哪五道题?,第1张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松赞干布即位为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国王),年仅十三岁,并依靠论科耳,尚囊等辅臣,讨伐叛乱,统一吐蕃。当唐帝国称霸中原时,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从公元634年始,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 向唐皇求亲。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为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关禄东赞出使长安的传说,以及他运用聪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设的一道道难题,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记载。

藏族民间故事中写的是赞普松赞干布掌握吐蕃政权以后,派大臣噶尔东赞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出了五个难题,对各国前来求婚的使节进行考试,谁能智胜,公主便嫁给该国君王。

第一道题是用丝线穿九曲璁玉。其他国家使臣都穿不过去,噶尔东赞用丝线缚住蚂蚁的腰,放在珠的孔口,慢慢吹气,让它爬过去,线也就穿成了。

第二次比试是令各国的使者各领一百只羊,一百坛酒;要将羊杀了,剥皮、吃光肉,揉好皮、喝完酒。其他使节有的肉没吃完便醉倒了,有的皮没揉好便累倒。只有噶尔东赞令随从们慢慢地小碗喝酒,边吃边喝边揉皮子,最后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

第三次,唐皇又命令使臣认出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各自的母子关系。噶尔东赞令小马驹单独关上一夜,只给草料不给水喝。第二天,放到母马那里去,小马驹都各自认自己的母亲吸奶去了。这样,吐蕃使臣又胜。

唐皇又命拿出一百根头、尾一般粗的木棒,令使臣认出头梢。噶尔东赞将木棒推进水里,头重尾轻,重的沉下,轻的浮在上面,认得一清二楚。

最后,唐太宗将文成公主杂在三百位打扮得一模一样的美女里面,令使臣们找认,认出者公主可随之而去。噶尔东赞先找服侍过文成公主的老大娘打听公主的模样和特征,得知公主眉心有一颗朱砂红痣。吐蕃大臣又照汉族老大娘的指点,终于认出公主。

于是,唐太宗便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太宗对文成公主出嫁西藏之事十分重视,不仅为她准备了很多妆奁,其中包括诗文、经史、农事、医药、天文、历法等书籍,还有谷物、蔬菜、果木种子以及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除此之外,还带去了各种技术工匠和一支宫廷乐队。当时唐朝盛行佛教,文成公主是一虔诚佛教信仰者,所以还带去了一尊佛像。

世间一切相无非福显像,能嫁之女必得丈夫爱恋之报(此爱虽有长短之分但一般都可得到)此爱之报是以爱召爱,就是说女子若无爱人之业绝不会招来被人爱恋之报(无非因果)若无孝亲之业也难以召感有子之报,所以作为女人相夫教子孝敬老人实则就是为自己积攒来世的福德(俗话讲: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说的是家里的老人是孩子们种自己福的福田啊)现在的人多都无智短见,只注重眼前的享乐不管往来的果报(鼠目寸光,愚昧无知,败家子型的生活方式)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世的不如意之事必是以往福德的欠缺,若想改变现状必先忏悔已往之过错改正自己不良之习气,再求于改过积福的机遇(就是求婚因)。当然上面所说的只是一般因缘,还有很多特殊因缘(从女孩的性格上就能看出)婚晚(也叫等因缘),欲高(用丧失青春来降低高欲望的资本)恩怨婚等等数不胜数。从这可以得知,看似很一般的生活其实蕴藏着无限的福报在里面人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人生(难得的造福机遇啊)。。。。略说浅知请见谅。

仅为引用

六道

六道,是指“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和“三善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

六道都属于轮回。

简说六道--苦痛无间的地狱道

在一般的民间传统的认知中,都以为人死后,若生前做了坏事,死后就会下

地狱,尤其穷凶恶极的人更会下十八层地狱。中国自古以来,有关地狱的故事不

计其数,最有名的当是《聊斋志异》中的〈续黄梁〉,叙述一位福建省曾孝廉做

了一个梦,梦中他成为宰相,却贪赃弄权,无恶不作,死后下地狱受尽酷刑,文

中对地狱的种种情景,有非常精采的描述。

尽管到了现代,有关地狱的故事仍然不断,尤其一般民间,每当有人死亡时,

在灵堂两旁摆设出描绘地狱受刑的图画,虽然具有警醒世人不可做坏事之效果,

但也让人把地狱和死亡联想在一起,甚至把死亡和下地狱画上等号,让人对死亡

充满了恐惧。

地狱是毫无喜乐之地

事实上,佛教所说的地狱和鬼,是不同的两类众生。地狱之名在许多佛经中

皆有出现,最常见的是《立世阿毗昙论》中称「泥梨耶」(梵文niraya或naraka),

意思是没有喜乐和福德的地方。而在《新婆沙论》中,称为「那落迦」(梵文

naraka),则是没有喜悦意和喜乐之意。从意译上可知,地狱道是欲界六道中最

苦的境界,因为在这里的众生,不但没有一丝的喜悦,还备受各种酷刑折磨。

(地狱道是欲界六道中最苦的境界)

例如在等活地狱(又名想地狱),此中众生备受砍、刺、磨、捣之苦,皮开

肉绽,痛苦至死,当身体被冷风所吹,伤口愈合,身体复生,重又受罪,如此不

断的受罪,直到业报受尽才能出离这苦痛无间的地狱。而且在地狱中的众生,寿

命又特别长,在受罪之时,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根据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的说法,地狱可分四大类:1八大地狱:八大

地狱是此道的最根本,到处充满火焰,所以也叫做「八热地狱」,与基督教所说

的「永火」相近。最底层就是令人闻之丧胆的阿鼻地狱,亦即无间地狱。2游增

地狱:八热地狱的每一热地狱都有四门,每门又有四小地狱,总共一百二十八地

狱。凡是从八热地狱出来的众生,要一一游历此处受苦,所以称为「游增」。3

八寒地狱:极为寒冷,此处众生经常因寒冷而悲号,身体也为之冻得变色。4孤

独地狱:这是在人间的山间,江边等,过著孤独、非人的生活,可说是人间地狱。

总计八热、八寒、游增、孤独,地狱共有十八处。

十八层地狱说之由来

一般人所说的「十八层地狱」,数目是对了,但却不是想像中如楼房般的一

层一层的。据东汉安世高所译的《十八泥犁经》,这十八层的差别,最主要不在

空间的上下,而在於时间和内容上的不同,尤其时间上。

若与人间的时间比较,第一狱是以人间的三千七百五十年为一年,在这里的

众生必须在此生活一万年,想要早死一天都不行,而这一万岁就相当於人间的一

百三十五亿年。而由於地狱的时间和寿命都是依次倍增的,所以,到了第十八地

狱,便以亿亿亿年为单位,如此长期的受刑时间,可说是名符其实的万劫不复,

痛苦和残酷的景象,是人类所难以想像和理解的。

而地狱到底位在何处呢?根据《新婆沙论》所说,地狱大部分处於我们人类

所居住的南瞻部洲地下,具体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按层次高低,最底层

为此洲地下四万由旬深处的「无间地狱」,由此而上分别为极热地狱、热地狱、

大叫唤地狱、叫唤地狱、众合地狱、黑绳地狱、等活地狱,而从等活地狱到地面,

仍有一千由旬的土石层之遥。另一种说法,则是平面排列的,无间地狱在中间,

其馀七个围绕於四周。

虽然说法不同,但是地狱也不全然都在地面下,因为「孤独地狱」遍於旷野、

山边、水旁,甚至虚空中,可说是无所不在,例如虽身在人间,却受尽各种折磨,

便感得如地狱般的果报。

在六道之中,地狱是受苦最多的一道,仅次於鬼道,地狱道的众生也称鬼,

但是地狱道的鬼是地狱囚犯的「罪」鬼,这与鬼道中的鬼是不同的。

地狱的故事

说到地狱,则不免要问:真有阎罗王吗?其实,阎罗王是梵文ya ma-raja的

音译,本为婆罗门教的神祗之一,后来被佛教采用,在《问地狱经》、《净度三

昧经》中记载阎罗王的身世,他本为一位国王,在一次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

誓为地狱王,并有十八位臣子也立愿随从。

根据《长阿含经》、《起世经》的记载,当人死后,会被带到阎王面前进行

一场审讯,有趣的是每个人审讯的内容完全一样,因为任何众生来到地狱,大都

不服气,自认生前并没有作恶,这时,阎王就会呵斥说,我已派了「老、病、死」

三位化身使者到人间,让人们藉此体验到老病死的苦痛,认识到人生之无常、可

悲与脆弱,从而能够行善去恶、积功累德、精进修行,以免堕入地狱道,但多数

人却都不知道,还不停造恶业,也就很容易堕入地狱。

地狱道之苦,让人心惊胆寒,因此人们不免关心是不是人死了都会下地狱?

在《问地狱经》中,叙述了当人死亡神识离开身体时,在等待投胎转生的阶段称

为「中阴身」,中阴身会飘飘荡荡的来到「黑耳狱」,这里一片漆黑没有半点光

亮。中阴身进入到此地狱后,然后会吹起一股风,生前行善多者,应当受福报者,

所受的风有芬芳的气味,并吹成来生可能有的端正形象,而作恶多者,则被吹恶

臭风,吹成粗蠢的形象。而应受福报者,很快就转生其他地方了;而应受恶报者,

则会留在地狱中受报。

《净度三昧经》则是说人将死去的时候,因个人所造的善恶业不同,而有不

同的神鬼来迎接,有人生天,有人下地狱,所以,其实,人未必在死后即入地狱。

简说六道--饥渴难耐的饿鬼道

近年风行电视的灵异鬼片,抓住了人们的好奇心,收视率常居高不下,但是

这些绘声绘影的描述,除了让人恐惧报应,并未能帮助人们真正了解鬼的世界,

进而体会人身的可贵。若知道做鬼的痛苦,或许就不会有人因一念嗔心而诅咒:

「我要做鬼来报仇。」

做鬼的原因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人死之后都会变成鬼,其实会转世鬼道是因为前生

造作恶业,心吝啬而多贪欲,所以要受饥渴的苦报。虽然有的鬼也能享有人天福

报,但是十之八九都是只能接受苦报的饿鬼,饱尝饥渴馈乏之苦,故以「饿鬼」

为名。

在经典里所提到的饿鬼,多是镇日汲汲於饮食,但是却饱受求不得苦,不是

遇水成火,就是喉细无法咽食。据《瑜伽师地论》所载,饿鬼在饮食上会受到三

种障碍1外障:此类饿鬼因为常受饥渴,所以发乱面黑,形容枯槁,唇口乾焦,

只能以舌舐口,虽然四处奔走求食,所见的池水却都变成脓血而不能饮用。2内

障:此类饿鬼咽细如针,口大如炬,腹鼓如山,然而即使得到食物,却因喉细而

不能吞咽。3无障:此类饿鬼饮食虽没有障碍,但是不论所受食物为何,皆会燃

烧成火,仍受饥渴大苦。

因为前世造作的善恶业不同,在饿鬼道所受的果报也会不同。若依鬼的生活

境遇贫富,大致可分为有威德鬼与无威德鬼两类;无威德鬼生活非常贫困,有威

德鬼则非常富足,民间信仰所祭祀的鬼神,即多为此大威德鬼。《大智度论》也

依福报的不同,将常受饥渴之苦的鬼称为「饿鬼」,有威德、能享受多乐的鬼则

称为「弊鬼」。

《顺正理论》一书中则另就鬼的生活贫富差距,细分为无财鬼、少财鬼与多

财鬼三大类。最穷的无财鬼,有被自己口喷的火焰烧伤的「炬口鬼」,口喷臭气

熏得自己呕吐不止的「臭口鬼」,以及口细如针无法饮食的「针口鬼」,他们无

法享用食物,常陷於饥渴之苦恼,即使能得到食物,在要食用时,也会化作火焰

而无法下咽。少财鬼则有浑身体毛奇臭的「臭毛鬼」,被自己根根如刺体毛刺疼

的「刺毛鬼」,身上长腐烂大肿瘤的「瘿婴鬼」,专门食用脓、血等秽物;最富

有的多财鬼,则有享福如同天人的「大势鬼」,虽以寻找他人弃食维生却可有盈

馀的「希弃鬼」,以及住在祠堂享用子孙祭祀的「希祠鬼」。

这些饿鬼众生会受到不同的果报,皆源於过去生造作的业因不同。在《饿鬼

报应经》中,大目犍连尊者便应众鬼的请求,告知他们受报的种种原因。比如有

的鬼因曾以火烧猪羊牲畜,所以全身疮烂而难以忍受者;有的则虽曾施予众生饭

食,却又不让对方吃饱,所以做鬼之后虽常得食而难饱足。

鬼比人多

虽然饿鬼道众生为饥渴生活所困苦,但是他们比起犹如囚禁刑房的地狱道众

生,则行动自由多了,所受的苦报也较小。他们的住处主要有二种,一是住於阎

浮提地下五百由旬的阎魔王界,由阎魔王统治,虽然生活困苦,却不是地狱道的

罪鬼。另一则是与人同住人间,有威德鬼住於好山林、宫殿、清净处,无威德者

则住於坟地等种种杂秽不清净处。

《长阿含经》便说:「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一切街巷、

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佛告比丘:一切树

木极小如不如人道苦乐参半易於修行,在慈悯鬼道众生的苦迫时,我们更应积极

布施广种福田修善因,并且珍惜得生人间,又能够闻修佛法的机缘。

简说六道--愚痴无明的畜生道

虽然很多人喜欢豢养猫狗等宠物,甚至有人专门搜寻、饲养各种珍奇动物,

但也有很多养过宠物的人,因无法忍受平均寿命低於人类的宠物死亡,而不愿意

再轻易尝试,深恐无法负荷生离死别的伤痛。

其实,畜生道众生可不止於那些可爱或凶猛的动物,举凡蚊蝇蚁类,甚至被

端上餐桌食用的海鲜、飞鸟、山珍等,也是属於畜生道。对佛教徒而言,基於「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念,对所有的畜生道有情,都会有同样不忍杀害的悲

悯心;更何况畜生道与人类一样,都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我们的宿世冤亲很可

能都在其中。

愚痴无明的苦趣畜生

畜生道有情对人类而言,虽有可爱不可爱之分,或有所谓有害、有益之别,

但整体而言,它们最主要的特质是苦多於乐的,就如《过去现在因果经》中所记

载的,它们不但生得杂丑的外形,也因为身上的骨、肉、筋、角、皮、牙、毛、

羽被人类视为「宝物」,而遭捕捉杀害;或被人类抓来负荷重担,以致饥渴疲累;

还有种种穿鼻、钩首、鞭挞、困绑的折磨,或甚至彼此互相伤害,置身弱肉强食

的情境惊恐惶惑。

因此畜生道众生在轮回的六道当中,被列入苦难悲惨的三恶道之一;此外,

也因为它们智慧不高,甚至仅有神经的反应,因此无法了解佛法,连修行的机会

也没有,只能等待临命终时,随宿世业力流转他趣。

若以品类及数量来看,畜生道是六道当中为数最多的一类,《正法念处经》

中甚至指出畜生共有三十四亿种之多,早已超出人类所能想像的范围。而这些品

类众多的有情,彼此的相貌、体态差异极大,饮食、生活习性也都不相同,以活

动范围区分,可分陆行、空行及水行三大类,依生活习性来分,则可归类为昼行、

夜行及昼夜行三种。

畜生道有时也称为「旁生」,若从梵文音译,也有称为「底栗车」(tiryanc)

的。畜生之名是指它们常为人所蓄养,但事实上,其涵盖的范围远超过此,甚至

扩及天上、地下种种不可思议的天界、地狱、神异处。而旁生的意思,则是说它

们的形状有别於人的直立,而且行走方式、生活方式也是旁横不直的。它们的寿

命就与众多的种类一样参差不齐,有短如蜉蝣那样朝生暮死的,也有长如龙王一

样达一中劫者。

针对这麽繁复的种类,佛教经典里也分别记载了各种不同的业报成因。这些

因缘当中,有些属於畜生、恶鬼及地狱等三恶道的共通业因,也有单纯属於畜生

道的。例如《辩意长者子经》中就指出会堕入畜生道的「五畜生事」,包括常常

犯偷盗罪、负债不还、喜欢杀生、不喜听闻经法,以及造作种种因缘阻挠他人办

法会等。

一念之间陷身畜生

而《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里,更明列十项堕入畜生道的原因,不外

乎因为贪、嗔、痴而造烦恼恶业,表现在身、口、意的行为中,包括毁骂、恼害

众生,对众生施不净物、行於邪*等,都会得畜生果报。

另外在经典中也载有各类不同畜生所以投生的原因,不外乎与宿世所造的因

以及习气有关。例如《正法念处经》所记载,因学习邪见、邪法而生慢心的众生,

喜欢以邪见与人争论,因为怀著怨憎心,就会投生喜欢互相残害的畜生道。而那

些为情执所苦,或那些共同发愿要在来世常为夫妻的,就可能堕入鸳鸯、鸽子等

类,贪好爱欲。

此外一些性情怯弱,常怀惊恐的动物,也是因过去生惊吓他人在先,而得出

这样的果报。例如曾为强盗匪徒,带给人们极大的恐怖,一旦堕入畜生道,就会

果报现前,时时处於惊恐当中。

另外在《大智度论》中也有详细的介绍,例如喜欢系缚、鞭打其他众生的,

受马、牛、羊等果报;*欲重无明多的,则受生於鸡、鹅、孔雀、鸳鸯、鸽子等

禽鸟类,它们身上长满羽毛,所以无法得到种种细滑的触感;嗔恚重的,多投生

毒蛇或百足含毒的虫类;愚痴多的,成为蚓、蛾、蚂蚁等;骄慢嗔恚的,变成狮、

虎、豹等猛兽;充满邪见而性情轻慢的,受生驴、骆驼等;悭贪、嫉妒、轻躁的,

则成猕猴、熊罴等。

而若以「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的分类来看,无论是卵生的鸡鸭

鱼,胎生的牛马,湿生的腐肉虫、厕中虫或尸里虫,以及特殊的化生等,都有畜

生道的踪迹。

其成因虽各有差异,但主要是因为以残忍的手法伤害其他众生。如《正法念

处经》中指出的,为私利求取丝绢,而养蚕杀茧,或蒸或煮,让它们受大苦,就

会投入化生类。若因邪见及外道而行祭祀,特地去杀害龟、鳖、鱼、蟹、蚌蛤等,

会堕入湿生中,如蚊子、蚤虱。而那些未断贪嗔痴的众生,因修学禅定而得世俗

神通,却因起嗔心而破坏国土,除了堕於地狱受无量苦外,一从地狱出,也会堕

入卵生类。

至於受胎生身的畜生,则是因邪念私心,和合牛马,令它们交会而取乐,或

令他人邪行非礼,这些人命终后,也是先堕地狱,具足众苦,从地狱出,再受於

胎生中。

虚空界畜生的故事

事实上,对生活在五蕴烦恼苦中的人道众生而言,这些习气几乎都是生活中

稍不注意就会出现的,因此造畜生因是很容易的,而这也更显示出修行的重要与

殊胜。

除了少数畜生有情与我们人道生活在同一个时空环境中,彼此产生种种错综

的因缘关系,还有许许多多生活在虚空界或地狱道的畜生,吸引著人们的好奇。

尤其是神异的龙王,不但佛典中载有许多它的传奇,佛法东传中国后,更成为中

国文学中的重要题材。

其中一则载於《增一阿含经.听法品》里的故事,因为描写龙王与佛陀弟子

之间互斗神通的过程,而为人所熟悉。故事里记载,龙王兄弟因为嫉妒佛陀及诸

修行的佛弟子受到天上梵众及人间帝王的欢迎,而大起嗔心,便以七头怪兽形在

界内刮风放火,阻挠大众听闻佛道。

於是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就被派去降伏它们。起初目连以威吓方式变成更

多头的巨龙与它们比赛谁的威力高强,后来发现这样会伤害界内所有有情众生;

於是缩小到龙王无法控制、伤害的程度,在它们体内、体外游移,在它们束手无

策之后,终於现出原形,使龙王兄弟臣服,而消除它们的嗔恚,皈依佛门,最后

并成了佛教的护法龙天眷属。

简说六道--苦乐参半的人道

人到底是什麽?在哲学、文学、生物学,乃至各宗教中,对人类的讨论很多,

至於佛经中,关於人的名称,在《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中提到,人道以摩奴沙、

末奴沙(梵文manusya)为名,又称人间界、人趣、人道,或单称人,为欲界中

的有情众生之一。

而依佛经说法,人分别居住在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北俱庐洲等

四洲。在《长阿含经》中叙述道,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四周有七金山围绕,七

金山之外,则是浩瀚无边的咸海,四大洲即分散在此。四洲中居住著不同的人类,

之间完全隔绝,互不相通。而我们亦即地球上的人类,则是居住在南瞻部洲,又

名「阎浮提」。四洲的人各具特点。四大部洲的叙述,散见於《长阿含经》、《

楼炭经》、《立世论》、《俱舍论》、《造天地经》等经典中,各洲各有特点,

例如西牛货洲以多牛、多羊、多珠玉为特点;东胜神洲的特色则是土地极广、极

大、极妙,所谓极妙是指土地肥沃;而北俱卢洲的人没有肤色、种族优劣之差别,

也没有忧悲啼哭,但这里是佛法中视为八难之一的地方,因为这里只有纯物欲的

享受,而缺乏崇高的精神生活。

而我们南瞻部洲的人,最大的特点,则是有无数的欲望,所以能造种种善、

恶业行,但也由於具有思惟能力、惭愧心,所以,能够修行,当然最重要的,还

是因为释类具有忆念、梵行、勇猛心三种特性。形诸於外的则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宁可牺牲自己;可以忍受各种苦的意志力、毅力;勇猛心则是展现出难行能行,

难忍能忍,难受能受的「菩萨道」精神。

人身难得今已得

而在六道中真能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也唯有人,可见生在人道,是多麽

的可贵,所以《涅盘经》卷三十二有言:「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更何况唯有人能够修禅定、出家、持戒、修行、了生死、成佛。所以,人间

虽然充满了各种苦难,但是透过人身来修行,也可化烦恼为菩提,化苦痛为喜乐,

净土也可在人间展现。

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面对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的事实,以全球人口来说,目

前已超过五十亿人,不免要问:「人身会难得吗?」事实上,若从六道众生来看,

要投生为人还真是不容易。在《中阿含经》有一个故事譬喻投生为人的困难,如

同有一只瞎龟在茫茫汪洋中,要刚好遇上一块浮木,这块浮木上必须又恰好有一

个小孔,这样的机会已是少之又少,而这只乌龟的头又要恰好从浮木孔伸出来,

这样的机会真可说是难上加难,经典中便以此来形容得人身之难得。

那麽如何才能投生为人呢?据《成实论.六业品》指出,投生人道的众生,

是因为过去生曾造作了人道的业。关於受生人间的业因,在《杂阿含经》卷三十

七:「若行不善业则生地狱,后若转生人中则受诸难,又若行十善业则得生天上,

后若转生人中可免诸难。」所以,《法华文句》说道:「五戒为人,十善生天。」

过去生若能遵守五戒,终生奉行,来生可得人趣之果报。

有关於人的故事

佛教对於人的由来,是以因缘法说明,至於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现,在《

世纪经》、《大楼炭经》、《起世经》中提到,地球形成后最初的人类,是从色

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们由於贪爱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以后,身体

变重以致於无法飞行,从此就在地上安居下来。

简说六道--有福无德的阿修罗道

以好战出名的阿修罗道,因有福报而没有德性有的说法只是将他纳入鬼神中,

或说是堕落的天人,北传佛教将他列入善道,南传佛教则归类入恶道中。

福如天人,德非天人

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於凶猛好斗的鬼神,经常与

帝释天争斗不休。如同阿修罗的梵文翻译意指「非天」,他的果报殊胜,能生活

得有如天人般享福,但却没有天人的德性,性好争斗。

阿修罗另被称为不饮酒神,则有段典故。据说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罗原本是很

爱喝酒的,但是因为他们喝的是由海水酿成的酒,总是味道咸苦,所以一气之下

就发誓再也不喝酒。

转生到阿修罗道者,过去生虽无大恶行,但是轻慢心很重,非常的骄傲,不

是瞧不起别人,就是忌妒别人比自己优秀。《业因差别经》详细条列出十项业因,

包括身行微恶、口行微恶、意行微恶、起骄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

邪慢、起慢慢与回诸善根。

因业力的牵引,阿修罗可分为胎、卵、湿、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

其威力,展现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却由

於降德而遭贬坠;湿生者身在畜生道,住於水穴口,朝游虚空,暮归水宿;化生

者身在天道,诞生谈起。

据《观佛三昧经》说,世界刚刚形成山海大地时,光音天上贪玩的仙人便到

人间游戏。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时,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这肉卵经

八千年后,终於生出一个女怪,身长有如须弥山,具一千支眼睛、二十四只脚,

头、口与手数皆为九百九十九,样貌好不骇人,即为阿修罗始祖。

女怪后又产下一男怪名毗摩质多,因有无比威力可自由来去天上人间,所以

在看到天人身旁皆有无数美女环绕后,也想娶妻。女怪便替其子向美冠群芳的乾

闼婆女求婚,结果乾闼婆欣然同意婚事,於是阿修罗一族日渐繁盛。毗摩质多风

情万种的女儿,使得已有妻妾亿万的天界帝释为之倾心,娶为嫔妃。不料帝释婚

后喜新厌旧,阿修罗女将委曲告之父亲,引发前所未有的一场大战。就在阿修罗

将帝释所居的须弥山团团围住,千钧一发时,帝释想到佛曾说若遇大难,只要念

般若波罗蜜咒,便能破解鬼兵。果然一持咒,空中忽然飞出四只大刀轮,几乎削

尽阿修罗王的手足,幸好遁入藕孔方避过此难,但是元气大伤难以复仇。

然而天人与阿修罗的战争,并未自此划下休止符。在经过多年后,帝释又爱

上一位罗喉罗阿修罗的女儿,便命天界乐神带聘礼,透过歌曲威胁利诱罗喉罗应

诺婚事。不料罗喉罗因气愤帝释欺人太甚,不但将乐神驱逐出宫,并立刻发兵攻

打天人。就在骁勇善战的阿修罗攻下天宫时,帝释又忆起上次的神咒,於是阿修

罗军被杀得节节败退,只好退入莲藕藏躲。

就在帝释掳走了全部的阿修罗女后,罗喉罗派出一位使者前往谈判,指出帝

释身为佛弟子,不应犯戒偷盗。双方几经谈判最后达成数项协议,帝释承认犯下

偷盗戒,愿归还阿修罗女,并赠送天上甘露;阿修罗则除将爱女献与帝释,并自

愿受持三皈五戒,成为佛弟子,此战终得圆满落幕。

在天界的战争中,有一位阿修罗王与帝释作战时,因手能执日月,障蔽其光,

而被称为罗恸罗阿修罗,罗恸罗意即为障月。他能有以手障日月,形成日月蚀的

威力;是因他过去生为婆罗门时,见到大火烧塔,灭火而使塔不坏,而以此救塔

之福德为因,愿得大身。然虽有此愿,仍不信正法,常爱斗战,故死后堕入阿修

罗道。

简说六道--乐不思蜀的天道

虽然佛法常强调「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得生人间已是相当殊胜的因

缘,有机会修学佛法。可是大多数的人,仍然企望过著「神仙」的生活,向往羡

慕生在天界。即使在人间,也有人要去歌颂「天上人间」的生活型态。

人间也可体验神仙生活

而佛经里也说道,所谓的「天人」,其实就有三种,一种叫做「假名天」,

也就是过著人王等帝王之家的生活;一种是「清净天」,就是修行到阿罗汉果位

的行者,可以过著像清净天人一样的生活;第三种就是真正天道的有情众生,也

就是所谓的「天人」。

天道众生遍及欲界、色界及无色界等三界。其中在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四

禅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有二十八天。

在天界的众生当中,欲界的六天还有男女之别,也有婚姻嫁娶,但是不像人

间的男女关系。以他们满足欲望的方式而言,四大王天、忉利天是以气和合阴阳;

焰摩天则只要互相靠近,兜率天藉著互相牵手,化自在天彼此深深对看,而他化

自在天只要短暂的对视即是。

而色界的众生则已经摆脱了对欲望的执著,只是尚未从形体的束缚中解脱。

所以无论是居住的地方,或是本身的形体已经十分净妙,但是仍有形质。而他们

与欲界众生最大的差异,是他们已经离了*欲,只有清净微细的形色,所以他们

已无男女之别,而以光明为他们的语言与食物。

至於无色界的四天,更是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是厌离物质色想而修四无

色定的有情众生死后所生的天界。在这个天界里,自然没有男女相之别。

天人们所过的生活,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有著迷人的形容,例如他们

的身体极为清净,不受尘垢染污,就像琉璃一样充满著光明,两眼更是清澈明亮。

只要心有所想,就能心想事成,因而心态上能时常保持欢悦适意。平日更以仙乐

清扬作为娱乐,乃至饮食衣物,就似魔术幻化一样,只要心念一动,就应念而至。

欢悦适意光明澄澈的仙境

尤其是欲界诸天所过的生活,更充满人间难以想像的丰美。如同《大毗婆沙

论》所说,不但有美丽的天女四处游走,更有悦耳的天乐时时击奏,而曼妙的花

叶茂盛、香气氤氲,果实繁多、光净甘美。

《长阿含经》里则以「天有十法」来描写天人的殊胜境地:1飞去无限数,

2飞来无限数,3去无碍,4来无碍,5没有皮肤骨体筋脉与血肉,6身上没有

大小便利以及所有不净的排泄物,7身体不疲倦,8天女不生产,9天眼清明,

10身上的光色可随意变化显现,不像人间虽有种种不同有色人种,但这些色种

又不是人可以自行决定,因此会产生诸多烦恼。

就因为天界众生过著神仙般的生活,因此很多人都希望投生天上,而投生天

界的业因,据《辩意长者子经》的记载,行五事可以生天界,也就是1慈心,不

杀生而令众生心安;2贤良,不但不偷盗,更能布施济贫;3贞节,不犯邪*,

而能护持戒律;4诚信,不欺骗他人,而防护不犯口业中的四过;5不饮酒。这

五善其实也就是在消极的不犯五戒之外,

  六道主要是指: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此中上三道,为三善道,因其作业(善恶二业,即因果)较优良故;下三道为三恶道,因其作业较惨重故一切沉沦于分段生死的众生,其轮回的途径,不出六道。所谓轮回者: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轮回理论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

  地狱道

  在一般的民间传统的认知中,都以为人死后,若生前做了坏事,死后就会下地狱,尤其穷凶恶极的人更会下十八层地狱。中国自古以来,有关地狱的故事不计其数,最有名的当是《聊斋志异》中的〈续黄粱〉,叙述一位福建省曾孝廉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成为宰相,却贪赃弄权,无恶不作,死后下地狱受尽酷刑,文中对地狱的种种情景,有非常精采的描述。 事实上,佛教所说的地狱和鬼,是不同的两类众生。地狱之名在许多佛经中皆有出现,最常见的是《立世阿毗昙论》中称“泥梨耶”(梵文niraya或naraka),意思是没有喜乐和福德的地方。而在《新婆沙论》中,称为“那落迦”(梵文naraka),则是没有喜悦意和喜乐之意。从意译上可知,地狱道是欲界六道中最苦的境界,因为在这里的众生,不但没有一丝的喜悦,还备受各种酷刑折磨。(地狱道是欲界六道中最苦的境界) 例如在等活地狱(又名想地狱),此中众生备受砍、刺、磨、捣之苦,皮开肉绽,痛苦至死,当身体被冷风所吹,伤口愈合,身体复生,重又受罪,如此不断的受罪,直到业报受尽才能出离这苦痛无间的地狱。而且在地狱中的众生,寿命又特别长,在受罪之时,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根据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的说法,地狱可分四大类:1八大地狱:八大地狱是此道的最根本,到处充满火焰,所以也叫做“八热地狱”,与基督教所说的“永火”相近。最底层就是令人闻之丧胆的阿鼻地狱,亦即无间地狱。2游增地狱:八热地狱的每一热地狱都有四门,每门又有四小地狱,总共一百二十八地狱。凡是从八热地狱出来的众生,要一一游历此处受苦,所以称为“游增”。3八寒地狱:极为寒冷,此处众生经常因寒冷而悲号,身体也为之冻得变色。4孤独地狱:这是在人间的山间,江边等,过着孤独、非人的生活,可说是人间地狱。总计八热、八寒、游增、孤独,地狱共有十八处。

  饿鬼道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人死之后都会变成鬼,其实会转世鬼道是因为前生造作恶业,心吝啬而多贪欲,所以要受饥渴的苦报。虽然有的鬼也能享有人天福报,但是十之八九都是只能接受苦报的饿鬼,饱尝饥渴馈乏之苦,故以“饿鬼”为名。在经典里所提到的饿鬼,多是镇日汲汲于饮食,但是却饱受求不得苦,不是遇水成火,就是喉细无法咽食。 据《瑜伽师地论》所载,饿鬼在饮食上会受到三种障碍: 1外障:此类饿鬼因为常受饥渴,所以发乱面黑,形容枯槁,唇口干焦,只能以舌舐口,虽然四处奔走求食,所见的池水却都变成脓血而不能饮用。 2内障:此类饿鬼咽细如针,口大如炬,腹鼓如山,然而即使得到食物,却因喉细而不能吞咽。 3无障:此类饿鬼饮食虽没有障碍,但是不论所受食物为何,皆会燃烧成火,仍受饥渴大苦。 因为前世造作的善恶业不同,在饿鬼道所受的果报也会不同。若依鬼的生活境遇贫富,大致可分为有威德鬼与无威德鬼两类;无威德鬼生活非常贫困,有威德鬼则非常富足,民间信仰所祭祀的鬼神,即多为此大威德鬼。《大智度论》也依福报的不同,将常受饥渴之苦的鬼称为“饿鬼”,有威德、能享受多乐的鬼则称为“弊鬼”。

  畜生道

  畜生道有情对人类而言,虽有可爱不可爱之分,或有所谓有害、有益之别,但整体而言,它们最主要的特质是苦多于乐的,就如《过去现在因果经》中所记载的,它们不但生得杂丑的外形,也因为身上的骨、肉、筋、角、皮、牙、毛、羽被人类视为“宝物”,而遭捕捉杀害;或被人类抓来负荷重担,以致饥渴疲累;还有种种穿鼻、钩首、鞭挞、困绑的折磨,或甚至彼此互相伤害,置身弱肉强食的情境惊恐惶惑。 因此畜生道众生在轮回的六道当中,被列入苦难悲惨的三恶道之一;此外,也因为它们智慧不高,甚至仅有神经的反应,因此无法了解佛法,连修行的机会也没有,只能等待临命终时,随宿世业力流转他趣。 若以品类及数量来看,畜生道是六道当中为数最多的一类,《正法念处经》中甚至指出畜生共有三十四亿种之多,早已超出人类所能想像的范围。而这些品类众多的有情,彼此的相貌、体态差异极大,饮食、生活习性也都不相同,以活动范围区分,可分陆行、空行及水行三大类,依生活习性来分,则可归类为昼行、夜行及昼夜行三种。 畜生道有时也称为“旁生”,若从梵文音译,也有称为“底栗车”(tiryanc)的。畜生之名是指它们常为人所蓄养,但事实上,其涵盖的范围远超过此,甚至扩及天上、地下种种不可思议的天界、地狱、神异处。而旁生的意思,则是说它们的形状有别于人的直立,而且行走方式、生活方式也是旁横不直的。它们的寿命就与众多的种类一样参差不齐,有短如蜉蝣那样朝生暮死的,也有长如龙王一样达一中劫者。 针对这么繁复的种类,佛教经典里也分别记载了各种不同的业报成因。这些因缘当中,有些属于畜生、恶鬼及地狱等三恶道的共通业因,也有单纯属于畜生道的。例如《辩意长者子经》中就指出会堕入畜生道的“五畜生事”,包括常常犯偷盗罪、负债不还、喜欢杀生、不喜听闻经法,以及造作种种因缘阻挠他人办法会等。

  人道

  人到底是什么?在哲学、文学、生物学,乃至各宗教中,对人类的讨论很多,至于佛经中,关于人的名称,在《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中提到,人道以摩奴沙、末奴沙(梵文manusya)为名,又称人间界、人趣、人道,或单称人,为欲界中的有情众生之一。 而依佛经说法,人分别居住在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北俱庐洲等四洲。在《长阿含经》中叙述道,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四周有七金山围绕,七金山之外,则是浩瀚无边的咸海,四大洲即分散在此。四洲中居住着不同的人类,之间完全隔绝,互不相通。而我们亦即地球上的人类,则是居住在南瞻部洲,又名“阎浮提”。四洲的人各具特点。四大部洲的叙述,散见于《长阿含经》、《楼炭经》、《立世论》、《俱舍论》、《造天地经》等经典中,各洲各有特点,例如西牛货洲以多牛、多羊、多珠玉为特点;东胜神洲的特色则是土地极广、极大、极妙,所谓极妙是指土地肥沃;而北俱卢洲的人没有肤色、种族优劣之差别,也没有忧悲啼哭,但这里是佛法中视为八难之一的地方,因为这里只有纯物欲的享受,而缺乏崇高的精神生活。 而我们南瞻部洲的人,最大的特点,则是有无数的欲望,所以能造种种善、恶业行,但也由于具有思惟能力、惭愧心,所以,能够修行,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释类具有忆念、梵行、勇猛心三种特性。形诸于外的则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可以忍受各种苦的意志力、毅力;勇猛心则是展现出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受能受的“菩萨道”精神。 而在六道中真能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也唯有人,可见生在人道,是多么的可贵,所以《涅盘经》卷三十二有言:“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更何况唯有人能够修禅定、出家、持戒、修行、了生死、成佛。所以,人间虽然充满了各种苦难,但是透过人身来修行,也可化烦恼为菩提,化苦痛为喜乐,净土也可在人间展现。 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面对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的事实,以全球人口来说,目前已超过五十亿人,不免要问:“人身会难得吗?”事实上,若从六道众生来看,要投生为人还真是不容易。在《中阿含经》有一个故事譬喻投生为人的困难,如同有一只瞎龟在茫茫汪洋中,要刚好遇上一块浮木,这块浮木上必须又恰好有一个小孔,这样的机会已是少之又少,而这只乌龟的头又要恰好从浮木孔伸出来,这样的机会真可说是难上加难,经典中便以此来形容得人身之难得。 那么如何才能投生为人呢?据《成实论.六业品》指出,投生人道的众生,是因为过去生曾造作了人道的业。关于受生人间的业因,在《杂阿含经》卷三十七:“若行不善业则生地狱,后若转生人中则受诸难,又若行十善业则得生天上,后若转生人中可免诸难。”所以,《法华文句》说道:“五戒为人,十善生天。”过去生若能遵守五戒,终生奉行,来生可得人趣之果报。

  阿修罗道

  以好战出名的阿修罗道,因有福报而没有德性有的说法只是将他纳入鬼神中,或说是堕落的天人,北传佛教将他列入善道,南传佛教则归类入恶道中。 阿修罗原是印度远古诸神之一,被视为恶神,属于凶猛好斗的鬼神,经常与帝释天争斗不休。如同阿修罗的梵文翻译意指“非天”,他的果报殊胜,能生活得有如天人般享福,但却没有天人的德性,性好争斗。 阿修罗另被称为不饮酒神,则有段典故。据说居住在海底的阿修罗原本是很爱喝酒的,但是因为他们喝的是由海水酿成的酒,总是味道咸苦,所以一气之下就发誓再也不喝酒。 转生到阿修罗道者,过去生虽无大恶行,但是轻慢心很重,非常骄傲,不是瞧不起别人,就是忌妒别人比自己优秀。《业因差别经》详细条列出十项业因,包括身行微恶、口行微恶、意行微恶、起骄慢、起我慢、起增上慢、起大慢、起 邪慢、起慢慢与回诸善根。 因业力的牵引,阿修罗可分为胎、卵、湿、化四生。卵生者身在鬼道,能以其威力,展现神通入空中;胎生者身在人道,投生的原因是原本在天道中,却由于降德而遭贬坠;湿生者身在畜生道,住于水穴口,朝游虚空,暮归水宿;化生者身在天道,诞生谈起。 据《观佛三昧经》说,世界刚刚形成山海大地时,光音天上贪玩的仙人便到人间游戏。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时,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这肉卵经八千年后,终于生出一个女怪,身长有如须弥山,具一千支眼睛、二十四只脚,头、口与手数皆为九百九十九,样貌好不骇人,即为阿修罗始祖。 女怪后又产下一男怪名毗摩质多,因有无比威力可自由来去天上人间,所以在看到天人身旁皆有无数美女环绕后,也想娶妻。女怪便替其子向美冠群芳的干闼婆女求婚,结果干闼婆欣然同意婚事,于是阿修罗一族日渐繁盛。毗摩质多风情万种的女儿,使得已有妻妾亿万的天界帝释为之倾心,娶为嫔妃。不料帝释婚后喜新厌旧,阿修罗女将委曲告之父亲,引发前所未有的一场大战。就在阿修罗将帝释所居的须弥山团团围住,千钧一发时,帝释想到佛曾说若遇大难,只要念般若波罗蜜咒,便能破解鬼兵。果然一持咒,空中忽然飞出四只大刀轮,几乎削尽阿修罗王的手足,幸好遁入藕孔方避过此难,但是元气大伤难以复仇。 然而天人与阿修罗的战争,并未自此划下休止符。在经过多年后,帝释又爱上一位罗喉罗阿修罗的女儿,便命天界乐神带聘礼,透过歌曲威胁利诱罗喉罗应诺婚事。不料罗喉罗因气愤帝释欺人太甚,不但将乐神驱逐出宫,并立刻发兵攻打天人。就在骁勇善战的阿修罗攻下天宫时,帝释又忆起上次的神咒,于是阿修罗军被杀得节节败退,只好退入莲藕藏躲。 就在帝释掳走了全部的阿修罗女后,罗喉罗派出一位使者前往谈判,指出帝释身为佛弟子,不应犯戒偷盗。双方几经谈判最后达成数项协议,帝释承认犯下偷盗戒,愿归还阿修罗女,并赠送天上甘露;阿修罗则除将爱女献与帝释,并自愿受持三皈五戒,成为佛弟子,此战终得圆满落幕。 在天界的战争中,有一位阿修罗王与帝释作战时,因手能执日月,障蔽其光,而被称为罗恸罗阿修罗,罗恸罗意即为障月。他能有以手障日月,形成日月蚀的威力;是因他过去生为婆罗门时,见到大火烧塔,灭火而使塔不坏,而以此救塔之福德为因,愿得大身。然虽有此愿,仍不信正法,常爱斗战,故死后堕入阿修罗道。

  天道

  虽然佛法常强调“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得生人间已是相当殊胜的因缘,有机会修学佛法。可是大多数的人,仍然企望过着“神仙”的生活,向往羡慕生在天界。即使在人间,也有人要去歌颂“天上人间”的生活型态。 而佛经里也说道,所谓的“天人”,其实就有三种,一种叫做“假名天”,也就是过着人王等帝王之家的生活;一种是“清净天”,就是修行到阿罗汉果位的行者,可以过着像清净天人一样的生活;第三种就是真正天道的有情众生,也就是所谓的“天人”。 天道众生遍及欲界、色界及无色界等三界。其中在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有二十八天。 在天界的众生当中,欲界的六天还有男女之别,也有婚姻嫁娶,但是不像人间的男女关系。以他们满足欲望的方式而言,四大王天、忉利天是以气和合阴阳;焰摩天则只要互相靠近,兜率天藉着互相牵手,化自在天彼此深深对看,而他化自在天只要短暂的对视即是。 而色界的众生则已经摆脱了对欲望的执着,只是尚未从形体的束缚中解脱。所以无论是居住的地方,或是本身的形体已经十分净妙,但是仍有形质。而他们与欲界众生最大的差异,是他们已经离了*欲,只有清净微细的形色,所以他们已无男女之别,而以光明为他们的语言与食物。 至于无色界的四天,更是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是厌离物质色想而修四无色定的有情众生死后所生的天界。在这个天界里,自然没有男女相之别。 天人们所过的生活,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有着迷人的形容,例如他们的身体极为清净,不受尘垢染污,就像琉璃一样充满着光明,两眼更是清澈明亮。只要心有所想,就能心想事成,因而心态上能时常保持欢悦适意。平日更以仙乐清扬作为娱乐,乃至饮食衣物,就似魔术幻化一样,只要心念一动,就应念而至。

  六道轮回图

  又名“六趣唯心图”、“六趣生死轮”。造像来自《六趣轮回经》。刻于宝顶大佛湾南岩、龛高78米、宽48米。龛中刻有一个直径为27米的原形巨轮,名“六趣轮”。按照佛教的说法,此轮是载人于六道轮回图三界六道中生死运转的车轮。轮外刻“转轮圣王”,头顶“三世佛”,面目丑怪,蓬头獠牙,脚踏鳌头,口衔轮彦,双臂环抱巨轮,以此表示人生之“业力”不可逆转。 六趣轮可分为四层。内层中心刻跏跌坐的卷发修行者。其左侧有一只猪,右侧有一只鸽,坐下有一条毒蛇。三种动物,分别表示愚痴、贪染、瞋“三毒”。佛教认为,人生有诸多恶业,其中尤以“三毒”为最,成为产生诸恶业的根本。故有称为“三不善根”,列为“根本烦恼”之首。 另从行者胸部(圆心),发出六道毫光,直射轮外,将巨轮分为六份。第二层的六份就是所谓的“六道”,即六种“业力”产生的果报。 第二层正上方为“天道,刻日月绕须弥山顶,顶上有安宫殿。此道清洁光明,富丽堂皇,非人类世间所能比拟。”天道之右为“人道”,刻四人戴冠著袍,持物站立,此道为世人所居、人类之所。“天道”之左为“阿修罗道”,刻一位三头六臂,手持诸般兵器的阿修罗像。阿修罗原本是一位骁勇善战,百战百胜的天神,能力同“天”。但因瞋心太重,又多怒好动,故而被撵出“天道”降至“阿修罗道”。

  第二层正下方是“地狱道”,刻有漆黑的地狱门,一马面狱卒正欲把一“罪人”扔进油锅中。此道为众苦聚集、悲惨至极之所。“地狱道”之右是饿鬼道,刻饿鬼手擎一人,口咬人头。此道中的饿鬼的诸鬼中最苦的,不但常受饥饿,千年万载难得一食,即便得了,也会立即被猛火所焚,烧成灰烬。“地狱道”之左是“畜牲道”,刻一狮一牛一马任人驱使,互相蚕食。此道是一切动物群聚之处。 第三层造像表现了“十二因缘说”的基本内容,即展现众生痛苦的原因和“名状”。 第三层上方正中的小圆龛中刻一罗刹将军。身着将服,手持宝剑,危襟电坐。以下沿反时针方向依次刻:一老者悠闲而坐,旁摆瓦轮;一猿猴结跏而坐,一渔翁撑船捕鱼;一修行者静心参禅;一对男女双手互摩;一女子站立,想坐着的男子诉说;一母亲怀抱婴儿;一青年脚踢瓦罐,殴打老妇;一著朝服官吏面呈怒容;一孕妇;一侍者搀扶一老者;一病者;一棺材,两位女人扶棺痛哭;两男女并坐交谈,面露愁容;一男子双手掩面,心生悲痛;一妇女背着小孩,与男子惜别;一男子紧挽缰绳,牵马不骑。这些造像,依次表现了“十二因缘说”中“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人生彼此互为条件或互为因果的十二个环节。 为了更形象的说明生死轮回的具体过程,于是第四层分为18格,每格于瓦官似的套筒中刻出一个个生灵转世轮回的图像。从“天道”开始,反时针方向依次为:人头人尾,人头畜尾(天道);狼头人尾,牛头畜尾,狮头畜尾(阿修罗道);禽头畜尾,畜头蛇尾(畜牲道);马头蛇尾、鱼头人尾,蛇头畜尾(地狱道);人头畜尾,畜头畜尾(饿鬼道);猪头畜尾,龙头人尾,鸟头畜尾(人道)等等,这可能表示生死受胎像,以头示生所属,以尾示亡所属。 在一个人死后,会经历一个叫「中阴期」的过渡,然后再次轮回。轮回的范围是在六道之内,亦即天道、人道、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及畜牲道。在天、人及修罗道三者中转生,痛苦为较少,所以它们合称为「三善道」。地狱、饿鬼及畜牲道中,痛苦极大,所以它们合称为「三恶道」。 我们并不能自主选择转生往哪一道,也并无一个天上的主宰决定我们的死后去向,而是无奈地由业力及烦恼所主使投生的。因应我们过往身、语及意所作的业因及外缘成熟,我们会投生于某一道中。作善业者于善业因缘成熟时,便感召三善道之转生;恶业因于因缘成熟时,便感召恶道转生。这只是概略之归纳,其中各道之各别受生因缘不同。六道轮回,是一种因果之自然定律,并非一种赏罚制度,也并非上天的安排。不论你相不相信因果及轮回,这个定律一样如常运作,绝不因你的不相信而变得不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7959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