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婚是“母系”家庭中重要组成部分。成年男子“走婚”是一个传宗接代繁衍后裔的途径,只是不同于其他
民族夫妇长年生活在一起。他们是日暮而聚,晨晓而归,暮来晨去。摩梭人走婚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阿注”
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异居婚。不管那种婚俗都得举行一个古老的仪式,叫“藏巴啦”,意思是:敬灶神菩萨
和拜祖宗。在女方家举行这个仪式,时间一般在半晚,不请客、不送礼,朋友们也不参加。这个礼仪是由男
方家请一证人把求婚者领到女方家,当然是男女青年早已有了感情了,不存在媒妁之言,母舅之命。他(她)
们的母亲及舅舅们也了解和默认后才举行,男方家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把带来的礼品按规矩放在火塘上方锅
桩的平台上及经堂里的神台上,向祖宗行礼,向锅桩行礼,再向长辈及妈妈、舅舅、姐姐行礼,然后接受长
辈们及姐妹们的祝福。送去的礼品按尊长、老少各有一份。你的心上人“阿夏”必须按摩梭人装饰,从头到脚
精心打扮。男方会得到女方精心用摩梭麻布亲手织成有摩梭特色的花腰带。女方家决不会向男方家摊派钱
物。他们认为男女相爱是平等的,比什么都重要,感情是摩梭人“走婚”的重要因素。当证人向“阿夏”有母
亲、舅舅们交待完后,从此男女双方就公开化了,“阿夏走婚”不请客,不操办,这种古老的风俗又可俭朴、
又省事,整个仪式一个小时即可完成。 现在来讲“阿注”定居婚。摩梭男女青年通过“走婚”仪式后或从男女双
方家搬出居住在一起,或男方到女方家居住,也有女方到男方家居住的,但后两者并不多见,他们长年相
守、生活在一起,抚养着下一代。这种定居婚为“阿注”定居婚。
“阿夏走婚”:每当夜幕悄悄降临后,这个家庭中成年男人们就出云了,他们当中有各位舅舅、哥哥、弟
弟,各奔东西南北,去自己的“阿夏”家。对方的姐妹们在家中等候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到来。他们晚间特
别忙,当家长的母亲更是双肩重担,既要打点舅舅和兄弟出门又要照料家中老母和姐妹与小孩们,还要接待
自己的“阿注”(丈夫)来幽会。
摩梭人“母系”大家庭的夜间生活,你若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规矩。对于那些外面敲门的男
人,或者客人,年老的舅舅们是决不会去开门的,也不问是谁,主妇也不予理睬。除非你在门外吆喝几声,
说明你是外来的客人,家中老人或小孩才会给你开门。家中成年姐妹众多,但来幽会的“阿注”也多,各有各
的幽会暗号和传情方式,如果不是自己的“阿注”就不会让他进自己的闺房,姑娘的闺门一定要对好暗号她才
会轻轻打开,大木摞平房母屋里住着年老妇女及儿童,她们一概不管院中之事。 在她们这里,不存在“第三
者”,也不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规矩,更不存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男人、女人各住各
的家,你不靠我养,我不靠你活,天下男子到处有,东方“女儿国”的女子任我求。在性事方面女方占主要地
位,有了这些实感人们才恍然大悟,为什么摩梭人根本不存在离婚、寡妇、子女无人抚养、财产继承、流浪
儿等等社会问题,他们有自己的性爱观念与道德标准,与我们完全是两码事。在他们这个氏族中,大多数
“阿夏”、“阿注”们都是相敬如宾、相互负责,只是没有其他民族那样明确而已。在某些村寨和某种宗教的家
庭结构及婚姻现实中,不同程度存在这种现象,男性们既不是名正言顺的丈夫,又不是名副其实的父亲,对
妻子负责任,对儿女尽义务的事,男人们一古脑丢进泸沽湖里去了。一旦他的女朋友关门拒绝,或者男人们
喜新厌旧,往日情意便烟消云散,只留下一场春梦,这也是一个迷。 在她们这里男女性爱关系与经济关系牵
连不大,结合是自由的,两厢情愿的,离异更是无瓜无葛,不会发生任何纠纷。男女双方都有主动权,社
会、家庭不干预,即使发生纠纷,双方母亲、舅舅们也会妥善处理。结合并不是以谋生为目的;离异也不会
危及谁的生存,经济再富裕也不会为彼此结合稳固构筑可靠的基础。摩梭“ 阿夏”走婚的相互结合、离散,其
原因是感情为前导。因此,有的摩梭人成年后,男女双方感情不合,在无孩子前更换“阿夏”、“阿注”是常有
的事,而有了孩子后,就不可轻易更换了。在夜幕降临之下,在黄昏时分,芳龄女子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
许多夜晚使者,暮来晨去。在他们性爱天地里,也不是我们常人所想象的那样每个女子都可以去爱,每个男
子你都可以去求,他们求爱方式是在生产劳动、工作学习、走村串户、走亲方友、经商与其他活动中进行
的,相互了解,具有一定感情基础之后,相互交换一些礼物,如手镯、项链、戒指、手表及衣物等等为定情
的信物,这些东西只有他俩和母亲才知道。随着男女之间的感情逐步加深,“走婚”幽会相聚的次数就越多,
有的情侣关系就稳定下来直到终生。如果你花言巧语,不诚实,无本事,游手好闲,时间一长,你就得扫兴
回娘家了。“走婚”在摩梭人家庭结构中的事实,是当代人无法想象的,实行自由“走婚”其奥秘在于母子们无
后顾之忧,“母系”大家庭是每个人的庇护所,对于成年男子来讲,“母系”大家庭是他们赖以生活及养老送终
的最好乐园。男子汉们当然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他们“走婚”习俗能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
摩梭少男、少女们在这“母系”大家庭中由祖母、母亲、舅舅、姐姐们精心照管渐渐拉扯长大,他(她)们
具有集体主义思想和互敬互爱的美德。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接受大家庭的意识和尊老爱幼的教育,服
从母亲和长辈,按先长后幼分配食物或其他东西,不干缺德事,这些风俗习惯,道德标准给孩子们打上了深
深的印记。近几年,虽受外界影响,但摩梭人的社会相对于外界是比较安定的。有统计,泸沽湖上下的自然
村,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只有1 个人被劳动教养过3年,在这50年里,全行政村近千人中,犯轻罪的只有1
人,没有犯重罪的。所以说青年一代的思想与从小就受到长辈们朗好教育是分不开的。
不管是过去人民公社、生产队或现在个体经济,摩梭人至今都保存着古老的“共耕分食”的形式。这种生
产劳动过程给男女青年提供了相互了解的机会,爱情也就在这种土壤中产生了。他们团结互助、淳朴、宽
厚、热情大方的美德,蔚然成风,真挚动人,令人羡慕不已。
当少男、少女到13岁时,“母系”家庭就要为他们举行“成丁礼”,给女孩子穿裙子,给男孩子穿裤子,这
个典礼对摩梭人一生都至关重要。“成丁礼”在农历大年初一这一天举行,等公鸡叫每一遍时,母新把孩子叫
起来洗脸梳头,把木摞大平房火塘里的火烧得旺旺的,舅舅们搬不大“猪膘”肉和一袋粮食,祖母或母亲拿来
新裤子、新裙子,在锅桩前祷告后给她(他)们穿上。
女孩在13岁前扎小辫,之后开始留长辫。过去是用黑牦牛尾毛,现在改用黑毛线,用黑色丝线编成大辫
子盘头,缠大包头,和成年妇女一样打扮。母亲让女孩子站在正房中心火塘右边一根叫“女神柱”的旁边,给
她脱去昔日长衫,穿上金边交领右开口黑金绒或红金绒短上衣,白色或天蓝色白褶长裙,扎宽绣花红腰带,
在大辫盘头上载一朵红花。摩梭少女们穿的白褶长裙及服装、头式非常好看。
年满13岁的男孩则由舅舅给他脱去昔日长布衫,穿上短衣,宽腿裤,扎上彩色腰带,同大人一样了。举
行成丁礼的孩子必须一脚踏在猪膘肉上,一脚踏在粮袋上,表示将来有吃有穿,接受母亲和长辈、哥哥、姐
姐的祝福,向长辈行礼,向“锅桩石”行礼,然后由大人领着走方亲友,接受亲朋和祝贺和礼物,最后宴请亲
朋好友。因地域关系,“成丁礼”在有些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相同的。
这些古老礼仪使少男少女们接受了成年人教育的第一课,从此他们迈开了人生步伐,步入了青春期,成
为“母系”大家庭中正式成员。女孩跟母亲们学习当家理财本领,男孩跟舅舅们学习男人应懂的知识、技能,
这些都是直接经验的传授,可谓“言传身教”。
少女到了13岁“穿裙子”后,妈妈们会说“小鸟儿出窝了,该学会自家飞了,往后不要再同小娃娃们一起玩
了。”到了十七八岁,妈妈或祖母不准她们睡木摞大平房的大火塘边,叫她们到门楼上专门为女儿准备的闺
房里住,到那时就会有小伙子成天盯着她们,会托人或利用各种交往送来礼物。在这个民族中姑娘们是绝不
会向男子讨好的,都是男人主动上门,如果姑娘确实喜欢你,她会送给你定情物,叫你到她家去求婚,举行
“走婚”仪式,约定暗语夜晚相会,你一云她就会给开门,时间长了就会结下百年之好。从此他们的关系便公
开化了,不在偷偷摸摸地“走”了,你来了请你到木摞房大平屋火塘边坐着,母亲给你杀鸡、 宰羊、煮猪膘肉
吃,舅舅们给你倒酒喝…………
当小孩降临到这个世界的第三天,便要给小孩洗身,叫“打三朝”,舅舅为之取名,抱出来晒太阳,在院
子里走一走。满月后孩子的“阿日”(意为奶奶)背着猪肉、拉着羊、提着鸡及小孩的生活日用品,还要带着送
给祖母、母亲、舅舅的礼物来看孩子。
在他们这个氏族中,“阿哒”(父亲)认孩子要举行仪式:先敬祖宗,后请邻居老妈妈们吃饭,让乡亲们知
道娃娃是谁家的宗族之系,但不能把小孩抱走,小孩是这个“母系”氏族家庭中一成员,男方家是绝对不能带
走这孩子的。到这时有的男人会在女方家住下来,但时间不会太长。如果在女方家上门,“丈夫”的地位非常
低,只得处处小心,规规矩矩的做人,处处检点自己的行为,完成主妇分给的任务。在木摞房客厅火塘边,
这位“女婿”只能盘脚坐在下方的位置上,由当家主妇分给他一份食物。如果这位“女婿”各方面表现不好,自
个儿会灰溜溜地回到自己母亲身边,这就是“走婚”全过程。现在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
和当工人、教师等类的男女都在外面实行一夫一妻制,在农村也有部分的男女是一夫一妻制,约占百分之三
十,解放以来各种习俗都在演变着。
得墨忒耳(Demeter)是克罗诺斯与瑞亚的女儿,宙斯的姐姐,也是所有女神中唯一展现母性光辉的女神。从她的名字其实就可以明白她的这个身份,因为“de”=“ge”,是土地的意思,而“meter”的古希腊语意思就是母亲。在古希腊的农业生活中,得墨忒耳不仅作为神的母亲也被认为是大地之母,她象征着大地的丰产,是掌管粮食和农业的保护神。另外她也掌管着人类与土地的关系。
一、得墨忒耳所代表的大地之母的形象从很早起就受到东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的人民的崇拜到公元前7世纪,这种古老的仪式已经在希腊精神的影响下,产生了在荷马的“得墨忒耳赞美诗”所叙述的美丽传说。
有一天,得墨忒耳的女儿拍尔塞福涅正在与其他女神(在荷马史诗中她是与雅典娜和阿耳忒弥斯)一起采花,突然大地之间裂出了一道缝,冥王哈得斯驾着马车疾驶出来。
哈得斯第一眼看到拍尔塞福涅时便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他想将她据为己有,便强行把拍尔塞福涅抱上了马车,并且火速驶回了冥府。在女儿失踪了以后,伤心的母亲得墨忒耳手持燃烧着的松树火炬四处寻找,但是9天过去了却毫无结果,她悲痛欲绝。
最终,太阳神赫利俄斯偷偷告诉德墨忒尔是哈得斯把她女儿带走了,并强行娶作冥后,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一切都是在女儿的父亲宙斯的同意下进行的。得墨忒耳对这种背叛感到非常惊讶,她愤怒地离开奥林匹斯山,独自到人间居住。
她假扮成老妇人来到城邦国家艾琉西斯,接受了照看国王克勒奥斯的儿子得摩丰的工作。她想让得摩丰永生,于是偷偷喂他神的食物,并且每天晚上把他放在火上炙烤。有天晚上,王后墨塔涅拉偶然发现了这可怕的一幕,惊恐地要处决老妇人。愤怒的女神表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她要求艾琉西斯的人民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建造神庙来弥补他们对女神的不忠。她使得大地一整年的时间无法生长粮食,人类面临了可怕的饥荒,而且根本无法为神准备祭品,这使得众神也为之惶恐。
于是宙斯向哈得斯商量能否将拍尔塞福涅还给得墨忒耳,后来他派信使赫尔墨斯去接拍尔塞福涅。
然而,就在赫尔墨斯到达前哈得斯用计谋使得泊尔塞福涅吃了石榴种子,告诉她在冥界她就是万物的女主人,这迫使拍尔塞福涅每年有四个月的时间重返冥界,剩余时间则是在人间与母亲呆在一起。
因此,每年当得墨忒耳的女儿回到人间的时候,她便使万物复苏迎来春天,而当泊尔塞福涅回到冥界的时候,大地不再产出,便是冬季,这也是古希腊神话中关于四季起源的说法。
二、死亡和重生的生命轮回柏拉图在《斐多篇》中提到希腊的数百座城池是“围绕着池塘的青蛙”,不同于古代社会传统的农业国家,希腊本土大约四分之三的土地为山脉,地形崎妪,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土地可用于耕作,而其中只有五分之一是优质的农田,多为狭长的滨海平原。
在古代早期农耕生活中,饥荒的威胁是希腊人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在冬季如何保存粮食。因此掌管农业和土地的得墨忒耳的地位便可想而知了,关于她的这个神话很好地解释了四季更替的农业经验,可以视为死亡和重生的生命轮回。
当拍尔塞福涅回到冥界时,万物种子在土壤里休眠,而当她与母亲重聚时,土地得到重生,粮食又可以重新种植,于是这个土地的生命周期保证了人类生命的延续。就连当时拍尔塞福涅所吃的石榴也象征着生命与死亡,石榴的多籽代表了丰产的力量,然而它血红的汁水也预示着死亡的味道
从关于得墨忒耳的神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女神的存在象征着在古希腊海外殖民之前的农耕生活中,生产力水平不高,人们对土地丰产的向往和对饥荒的恐惧。
不过,更重要的是,从这个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奥林匹斯中难能可贵的母亲与女儿之间的亲密关系。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这两位女神是并存的一种实体,她们分别象征了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两个相互区别但又相互补充的重要阶段:处女时期和母亲时期。当她们重聚的时候,这两个阶段又融合在一起,处女变成为了母亲,而母亲给予生命给处女,女人的生命在她的下一代继续延续。
这两位女神的关系不仅象征了土地和植物的生命周期与重生,也象征了人类生命的重生,两者互相影响构成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衍。
三、这个神话的情节也揭示了古希腊社会中的某些婚姻形式拍尔塞福涅被迫嫁给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而且是在父亲同意的条件下实现的。不难想象,这种婚姻方式在当时的古希腊社会中也应当常有发生,使得新娘完全失去了个人身份,而身份的丧失也可以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死亡。
从荷马史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婚姻在家族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在荷马社会里通常是居住在男方家里和居住在女方家里这两种婚姻模式。
首先,居住在男方的婚姻是由求婚者带他的新娘回到自己家中居住,这样就能建立起女方的丈夫和父亲的联系。男方要以婚礼的形式给予女方足够的聘礼,才有可能娶到新娘。《奥德赛》第十八卷里这样写道,当有人向高贵的妇女和富家闺秀请求婚允,并且许多人竞相争求。那是他们自己奉献肥壮的牛羊,宴请女方的亲友,馈赠珍贵的聘礼。他们从不无常地消耗他人的财物。这是荷马社会的人通常的求婚方式,为了带回新娘,也是女方家庭变相的通过婚姻获得财物。
因此,佩洛罗佩的哥哥和父亲就期望她嫁给能够提供最多聘礼的求婚人,“如今她的父亲和兄弟们正竭力相劝,要她嫁给欧律玛科斯,他的赠礼超过其他求婚人,有慷慨增加了聘礼。”然后是居住在女方的婚姻模式,常常是一位流浪的勇士到了公主的领地王国,赢得了公主的芳心,从公主的父亲手中得到了王国。通常,国王通过举行竞赛来选拔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来做他的女婿,奖品就是他的王国。这位勇士在竞赛中获得了很高的荣誉,这样国王在纳他为婿的时候也可以弦耀自己能够找到这么有名望的上门女婿。比如,阿基琉斯曾经夸口说,许多希腊城邦的首领要将他们的女儿许配给他。这种通过竞赛所争得的婚姻都是不用征得新娘的同意。
而荷马史诗中反映的人类与子女之间关系也颇为不同,非婚生的儿子所得的要比自由人出身的妻子所生的儿子少一些,但是非婚生的女儿的命运在史诗中并没有暗示。即使是女奴所生的儿子地位也可以得到确认,“为儿子婚娶斯巴达的阿勒克托尔的女儿,壮健的矮子墨伽彭特斯由一位女奴为他所生。”
就算是墨涅拉俄斯和女奴所生的儿子,他同样给予他高贵的婚姻,说明儿子的地位要高于女儿。更重要的是,儿子的价值在父母看来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父权制社会里很重要的特征,而与女儿的感情则弱些。母亲宠爱儿子,父亲与儿子亲密无间。
奥德修斯与特勒马科斯虽然20年未见,但是一见面后就表现得十分亲密。虽然有克吕泰涅斯为了给长女复仇杀了阿伽门农,但她也遭受了自己的儿子俄瑞斯忒斯的复仇,他为父报仇杀了他的母亲。同样在欧里庇俄斯的悲剧《美狄亚》中,美狄亚更是残忍狂暴的代言人,哪怕她只是为了复仇。
1 食槟榔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南史》卷十五《刘 穆之传穆之少时,家贫诞节,嗜 酒食,不修拘检。
好往妻兄家乞食,多见辱,不以为耻。其妻江嗣女,甚 明识,每禁不令往江氏。
后有庆会,属令勿来。穆之犹往,食毕求槟榔。
江氏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及穆之为丹阳尹,将召妻兄弟,妻泣而稽颡以致 谢。穆之曰本不匿怨,无所致忧。
及至醉饱,穆之乃令厨人以金拌贮 槟榔一斛以进之。”相传南朝宋人刘穆之少时家贫,常往妻兄家乞食,妻 禁而犹往,因向妻之兄弟求食槟椰而受到嘲笑。
后人遂以“食槟榔”用 作指喻因贫受嘲戏之典。唐•李嘉祐《送裴宣城上元所居》:“泪向槟榔 尽,身随鸿雁曲。”
唐•卢纶《酬赵少尹戏示诸侄元阳等因以见赠》:“且 请同观舞鹳鹆,何须竟晒食槟榔。”。
2 求苏东坡《食槟榔》诗全文食槟榔
月照无枝林,夜栋立万础。眇眇云间扇,荫此九月暑。上有垂房子,下绕绛刺御。风欺紫凤卵,雨暗苍龙乳。裂包一堕地,还以皮自煮。北客初未谙,劝食俗难阻。中虚畏泄气,始嚼或半吐。吸津得微甘,著齿随亦苦。面目太严冷,滋味绝媚妩。诛彭勋可策,推毂勇宜贾。瘴风作坚顽,导利时有补。药储固可尔,果录讵用许。先生失膏粱,便腹委败鼓。日啖过一粒,肠胃为所侮。蛰雷殷脐肾,藜藿腐亭午。书灯看膏尽,钲漏历历数。老眼怕少睡,竟使赤眦努。渴思梅林咽,饥念黄独举。柰何农经中,收此困羁旅。牛舌不饷人,一斛肯多与。乃知见本偏,但可酬恶语。
3 谁能告诉我关于槟榔的文化槟榔文化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采到谁先尝……"这支流传已久、脍炙人口的情歌--《采槟榔》被一代又一代俊男靓女唱着,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情怀? 海南岛有椰岛之称,然而,远方的游客,当你踏上这方热土,还会看到一种与椰树相似的植物,她高大挺拔,不枝不蔓,通体有节,顶披羽叶,垂挂一串串葡萄般的果实,仿佛戴着美丽的桂冠……这就是充满神秘色彩的槟榔树了。
据典籍记载:槟榔属棕榈科,热带常绿乔木,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甚高,槟榔原产于东南亚一带, 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均有栽培,传入中国海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槟榔是海南的特产,与椰子一样代表了海南风格。
海南人民在与槟榔打交道的一千多年中,不但发现槟榔是一种有名的南药,有治虫消滞、行气利水之功效。而且,槟榔由于她独特的作用,在海南群众生活中有特殊的地位。
槟榔是海南黎、苗、汉同胞嫁娶必备礼品,男女订婚,男方必须向女方送槟榔;结婚时,新郎新娘要向父母和登门贺喜的亲朋敬献槟榔,表示感谢之意。 说到这,就不能不说说槟榔动人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五指山下的一个黎寨里,住着一位名叫佰廖(黎语,意即美丽)的姑娘。她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她织出的简裙,使美丽的孔雀都不敢开屏;她唱歌的时候,连百灵鸟都要屏息静听。
五指山下方圆几百里的青年人,都争先恐后地向她求婚。佰廖对他们说:"我不爱谁家财产,我只爱对爱情忠贞的人。
如果谁把五指山顶的槟榔摘给我,谁就是我最爱的人。"许多求婚者听后畏怯而归。
有一位名叫椰果的黎族猎手,深深地爱着佰廖,并勇敢地向五指山走去。他穿过了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战服了野兽和山蚂蝗的袭击,终于攀上峰顶,摘回一束束槟榔果送给佰廖姑娘,与姑娘结为幸福夫妻。
从那以后,当地人们便把槟榔作为定亲的信物。一旦男方看中某位姑娘,就要向女家送去槟榔果(俗称"放槟榔")以示求婚。
如果女方父母将赠来的槟榔盒打开,并拣一棵槟榔果来嚼,便是答应了婚事,否则便如数退还,表示推辞。结婚时,新娘还得请双方父母和乡亲吃槟榔。
黎家妇女在生下女孩时,总要在自家门前种下一株槟榔树,到女孩长大出嫁时,这株树也要随之挖出,移植到男方家,直到她死后才砍掉,以示其人如槟榔树一般坚贞。 槟榔不仅是爱情的信物,还是敬宾待客的礼品。
在海南,槟榔被视为美好、吉祥、友谊的象征。"亲朋来往非槟榔不可"。
不论订婚、娶嫁、盖房、拜年,甚至平时走家串户,人们都要赠送槟榔或用槟榔待客。 如今,槟榔正她独特的魅力潜入千家万户,构筑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槟榔文化,成为海南特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少数民族中不止一个少数民族当男子看到自己心仪的姑娘时会让她们留下当自己的老婆。这里随意举出三个少数民族供参考。 第一个是婚姻自由极为自由的摩梭人。虽然是母系社会的性质,在走婚的过程中,只要是男子看到自己心仪的姑娘……也会将她们带回定居。 云南省少数民族摩梭人的习俗:走婚。 摩梭人除了少数因为要增加家庭劳动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没有结婚制度。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透过男到女家走婚,维持感情与生养下一代的方式。由于母系社会中由女性当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归母家生养,生父会在满月时公开举办宴席,承认彼此的血缘关系,避免发生同父**。男性称女情人为“阿夏”,女性称男情人为“阿注”。 走婚的男女,维系关系的要素是爱情,没有经济联系,一旦发生感情转淡或发现性格不合,随时可以切断关系,因此感情自由度较婚姻关系更纯粹,但也因此而使得男女关系较为平等,不似其他民族的婚姻关系中牵系极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网络。 走婚是“母系”家庭中重要组成部分。成年男子“走婚”是一个传宗接代繁衍后裔的途径,只是不同于其他民族夫妇长年生活在一起。他们是日暮而聚,晨晓而归,暮来晨去。摩梭人走婚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阿注”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异居婚。不管那种婚俗都得举行一个古老的仪式,叫“藏巴啦”,意思是:敬灶神菩萨和拜祖宗。在女方家举行这个仪式,时间一般在半晚,不请客、不送礼,朋友们也不参加。这个礼仪是由男方家请一证人把求婚者领到女方家,当然是男女青年早已有了感情了,不存在媒妁之言,母舅之命。他(她)们的母亲及舅舅人也了解和默认后才举行,男方家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把带来的礼品按规矩放在火塘上方锅桩的平台上及经堂里的神台上,向祖宗行礼,向锅桩行礼,再向长辈及妈妈、舅舅、姐姐行礼,然后接受长辈们及姐妹们的祝福。送去的礼品按尊长、老少各有一份。你的心上人“阿夏”必须按摩梭人装饰,从头到脚精心打扮。男方会得到女方精心用摩梭麻布亲手织成有摩梭特色的花腰带。女方家决不会向男方家摊派钱物。她们认为男女相爱是平等的,比什么都重要,感情是摩梭人“走婚”的重要因素。当证人向“阿夏”的母亲、舅舅们交待完后,从此男女双方就公开化了,“阿夏走婚”不请客,不操办,这种古老的风俗又俭朴、又省事,整个仪式一个小时即可完成。 现在来讲“阿注”定居婚。摩梭男女青年通过“走婚”仪式后或从男女双方家搬出居住在一起,或男方到女方家居住,也有女方到男家家居住的,但后两者并不多见,他们长年相守、生活在一起,抚养着下一代。这种定居婚为“阿注”定居婚。 另一个少数民族就是羌族。这是个古老的民族。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特点丰富多彩。其中情歌几乎可以表现出男女从开始到结合的全过程。 羌族情歌在羌语中称为“柔西”,是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民间歌谣,有羌、汉两种语言的演唱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试探歌、赞美歌、求爱歌、定情歌、热恋歌、思念歌、盟誓歌、失恋歌等种类,反映了羌族男女青年从恋爱到结合的全过程。如《花儿纳吉》(大河流水小河哟清哟花儿纳吉,不知小河儿节有多哟深哟节节马儿舍;丢个石头试深哟浅哟花儿纳吉,唱个山歌儿节试妹哟心哟节节马儿舍。太阳出来喜盈哟盈哟花儿纳吉,叫声阿妹儿节仔细哟听哟节节马儿舍;要学松树万年哟青哟花儿纳吉,莫学花椒儿节黑了哟心哟节节马儿舍。)可以说是试探、求爱、定情、盟誓的总合。 羌族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对本家族祖先、人类祖先、男性主宰神、女性主宰神的崇拜。 羌民族和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民间流传着许多史诗。提到羌族的民间文学,《羌戈大战》与《木姐珠与斗安珠》、《泽其格布》就不能不说。《羌戈大战》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它叙述了羌族人民的祖先历尽艰难困苦,与魔兵战、与土著戈基人战,从西北迁居岷江上游的历史。《木姐珠与斗安珠》也是叙事长诗,记叙了一位人间的青年与仙女恋爱的故事。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羌族古代社会人与神、神权与反神权复杂的斗争场面,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神权、天命的大胆挑战,真实地反映出羌族男女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斗志,热情地歌颂了羌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还有一个相对典型的民族是珞巴族。 生殖崇拜求丰收 在自称为“阿帕塔尼”的珞巴族民间流传着一个珞巴语叫作“莫朗”的节日,节期在农历腊月或正月由巫师择定,流行地区是西藏珞渝地区的西巴霞曲地区。届时,全村男青少年排列为一行,身着盛装,在巫师带领下到邻近各村巡游,在路过田野时,巫师撒大米粒,青少年挥舞长刀,敲打铜盘,队尾的一个老头子沿途撒大米粉。在经过即将播种的土地时,举着竹制男性生殖器的青年就到地里跳生殖舞。每到一个村子的广场上就唱歌舞蹈,该村群众备酒热情款待。巡游队伍要走遍本部落的所有部落。这一节日意在预祝丰收。因为人们以为庄稼的繁殖和人的生育是一个道理,所以在地里跳生殖舞。在一些珞巴族地区,仍能看到自家房屋旁树立有许多个用木桩做成的男性生殖器,为的是祈求人丁兴旺。我国许多民族都曾有过生殖崇拜,现在在一些南方民族节日中仍能看到这种遗存,我们只要了解生育的重要性,就可以理解生殖崇拜的起因。 世界屋脊上的“南方人”珞巴族。相传大地母亲生了金冬(太阳)的九个兄妹,金冬又生了冬日(老虎),而冬日的儿子阿巴达尼是个非凡人物。他长着四只敏锐的眼睛,前面两只观察光明世界,后面两面只监视恶魔妖怪,能够上天入地,世间万物无不在他的掌握之中。他还是个能工巧匠,发明了制陶术和架桥术,为人类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阿巴达尼就是珞巴人的祖先。 珞巴族主要聚居地洛渝地区山高林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珞巴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直到西藏民主改革后,才开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先进的耕种方法,农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珞巴族男子一般戴藤条或熊皮盔帽,穿坎肩,披兽皮。妇女穿用自己织的羊毛,麻,棉衣料做的短上衣和统裙。男女均赤足。他们喜欢佩戴石质串珠,贝壳 和铜制各种装饰品,喜欢饮酒,吸烟,吃椒。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他们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婚姻习俗 珞巴族群众的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有些部落的富户盛行多妻。严格实行氏族外婚和等级内婚制,盛行买卖婚姻。有遗妻要在亡夫兄弟中转房的习俗。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财产的继承均归男子。在某些珞巴族部落中,还实行着严格的父子连名制。 正因为妇女地位的低下,所以只要被男子看上,那么这位男子就会有许多种方法和手段将女子带回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