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两个人吗?

历史上真的有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两个人吗?,第1张

五省七地的“梁祝之乡”之争

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前不久正式授予河南省汝南县“中国梁祝之乡”称号。一石激起千层浪,刚刚归于平静的梁祝文化源流之争,再度沸沸扬扬。

空前热闹的“梁祝”之争

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全国多个省份都有民间传说和历史遗存,全国多个地方都在倾力打造这一文化品牌。因此,关于梁祝源流之争,多年来一直未平息过。尤其是近年来,浙江的宁波、杭州、绍兴;江苏的宜兴;山东济宁、河南驻马店等四省六市先后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报“梁祝”为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源流之争愈演愈烈。

2004年4月,在有关部门协调下,四省六市在宁波召开研讨会,达成“宁波共识”,四省六市联合申报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这一长达数十年的源流之争才告一段落。

2005年,安徽六安舒城县也提出“梁祝申遗”,四省六地变为五省七地。

河南汝南成为“中国梁祝之乡”,将稍有平息的梁祝源流之争战火再度点燃。从去年12月5日起,国内多家媒体、各大网站竞相报道各方人士的意见和观点,其中来自浙江宁波等梁祝文化遗存地的声音尤为强烈。

“一身江南学子装束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怎么成了河南人?”对于梁祝的归属权问题,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本身就是鄞州人,祝英台是上虞人,两个人的祖籍都已经搞清楚了。2004年,宁波市从华东师大请来专家组进行考察,确定了宁波市为梁祝故事的发源地,“我们有梁祝墓,有梁祝的故居,甚至当初祝英台从上虞坐船到宁波的码头渡口我们也原样保留着。”麻承照告诉记者,早在2004年,鄞州区梁祝文化就已经成功地申报为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遗产,得到了“梁祝发源地”的称号,“梁山伯庙婚俗信仰文化空间”国家级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也即将取得成功。

宁波市中国梁祝研究会会长周静书直截了当地说:“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此次授予汝南‘梁祝之乡’是个比较轻率的行为。”

江苏宜兴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路晓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把“梁祝之乡”的称号授予汝南,似乎不太合适。

遭到多方质问的河南省驻马店市文联副主席、梁祝研究会会长刘康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向中国民协申请‘梁祝之乡’与共同申遗不矛盾,我们从未说过汝南是发源地。”

针对各地的强烈反响,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党组书记白庚胜解释,“‘中国梁祝之乡’并非判定梁祝文化发源地,授予河南汝南县‘中国梁祝之乡’,授予的是其县域保护权。凡是有梁祝遗存的地方,只要申报,都会授予一个保护权。”

梁祝传说的两个“版本”

记者了解到,在各地关于梁祝的源流之争中,宁波与汝南之争较为突出。

从两地故事传说来看,按汝南民间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

而宁波的故事传说版本是,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了“阴婚”。

从文物古迹方面来看,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尽管墓里面早已被盗空,但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在梁山伯家乡梁岗村,至今还留有梁山伯故居和二人学习的学堂。最令汝南人深信不疑的是,无论是故居、墓地、二人经过的草桥遗址以及学堂遗址,其距离与梁祝故事中所描述的完全相同,都是十八里路。

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从两地民俗风情来看,汝南县马庄乡,姓祝人家的女儿与姓马人家的儿子绝对不通婚,这个风俗已经延续了1000多年;因为梁山伯不能领会祝英台暗示从而酿成悲剧,梁岗村村民们把梁山伯称为梁傻子。所以,梁祝戏从来不在梁岗村演,这被村民们看作是揭梁姓人的家丑。

而宁波有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当地人已经把梁山伯视为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

还是利益在作怪

记者来到宁波市鄞州区的高桥镇,在梁祝文化主题公园前,一名当地村民得知“中国梁祝之乡”花落河南,很惋惜,他告诉记者:“可惜了!这么好的一块牌子,就这么拱手让给了河南。”公园门前,一商贩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说:他最为担心的问题是,梁祝文化主题公园周围的商业氛围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他的生意还能不能做下去。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梁祝之乡”之所以引起纷争,表面看是各“梁祝”遗存地保护各自文化品牌的口舌之争,而事实上一些地方成名心切,抢占商机的内在动因非常突出。近年来,一些地方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力度很大,但并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而是啃食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名牌。

据了解,2004年4月,宁波的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召集四省六市召开研讨会,达成共同申遗的“宁波共识”,而在随后不久的2004年6月,宜兴的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也召开会议,达成了“宜兴备忘录”,确定六地轮流坐桩研讨梁祝文化,但是时至今日,“共同申遗”并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

有知情人介绍,各地都在做各自的事,而“申遗”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目前“共同申遗”的申报报告至今尚未进入商讨阶段,而轮流召开的研讨会几乎成了各地竞相进行梁祝文化品牌商业运作的平台。“联合申遗”声势虽造出去了,但徒有其名。

杭州市、绍兴市文化局等有关人士提出,如果把具体抢救、传承、保护和弘扬工作束之高阁,一味地去争名夺利,就会显得滑稽可笑,既无颜于先人,又愧对于后人。

“梁祝”属于全人类

“梁祝花落河南只是学术派的不同意见而已。”宁波市文化局副局长孟建耀告诉记者,宁波为“申遗”做了很多努力,为此,宁波市在10年间已投入了5000万元人民币。

“在自己国家里争来争去,没有什么意义!”江苏宜兴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路晓农认为,梁祝是全中国人的、也是全世界人民的遗产,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越剧《梁祝》的上演、**的拍摄再到《梁祝》小提琴曲的创作演出,梁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品走向世界,上海的艺术家做出了贡献,但是上海从未争过什么“名分”。因此,各梁祝遗存地要以更高的姿态,以实际行动保护、弘扬这份遗产,而不是狭隘地争名分、争利益。现在最重要的是把文物保护好,共同做好申遗的准备工作

和女孩子开始交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种事实。当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不小心”拉了她的手;当在某个特定的环境“情不自禁”地拥抱和吻了她。这时她已经成为了你的女朋友,无论她承认与否,她在心理已经接受了你。最高明的男孩,直到扯“营业证”,都没问过“你是否愿意做我女朋友”这一愚蠢的问题。所以说,千万不要急于捅破那层“窗户纸”,针对这个问题越朦胧对你越有利。

2)“表白”是一种形式

我们知道,只有从事实上已经清楚女孩子成了你的女朋友,你才能向她表白,这个时候已经是水到渠成了,“表白”与不“表白”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很多男孩子弄不明白这个问题,总等到人家先答应做自己的“女朋友”,然后再如何那般,其实是非常非常“单纯”,也非常非常“愚蠢”。

3)不要轻易说“爱”字

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和媒体上能看到那种 “大胆的表白”的场面和言论,其实这是一种很不成熟的表现。“爱”是一个神圣的字,意味着追求,也意味着承诺,甚至体现出一种责任。爱需要真心付出、一心一意,来不得一点马虎和半点虚假。如果你没有一生的承诺和责任意识和行为,就不要经意说出这个字。

4、文明恋爱

1)女孩是大家的

好的女孩总会有很多人去追,追者也不可能都如愿以偿。一旦撞击不出火花,就改箭移弩,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属于你的那个“坑”,只要你用心,你终究会如愿以偿的,那种追不到女孩就寻死觅活或毁人害己者,简直就是愚蠢透顶的人。

2)尊重对方

尊重对方,就是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感情、尊重对方自愿选择的权利。恋爱是构成婚姻、家庭的前提。男女双方从相爱到结婚、组成家庭,必然会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要通过合乎道德的方式。相互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这既是一个感情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要使感情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双方都应以平等的态度进行思想感情交流。最初,处于彼此之间还不完全了解,感情的“晴雨表”敏感度极高。因此,尊重对方的人格、感情和自愿选择的权利,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需要以诚实、严肃、热情、纯朴的态度和作风对待对方。任何冷落、刺激和玩弄对方感情的言行,都是不利于感情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男女都有自愿选择恋人的权利,允许经过审慎的考虑之后做出结合或是中断恋爱关系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一旦建立了恋爱关系,就不允许对方再有选择的权利;不管后来人家爱不爱自己仍不择手段的强人所难,甚至采用强制的方式占有对方,造成“生米煮成熟饭”的事实。这是极不道德的行为,严重的将构成违法犯罪。爱情不是“单相思”,强扭的瓜不甜。我们在恋爱问题上应豁达一些,尊重对方选择的权利,做到文明恋爱。一旦对方决意中断关系、无可挽回时,也应以礼相待,做到“恋人负我而我不负恋人,恋人失德而我不失礼”。只有具有如此宽阔的胸怀,才能使纯洁的爱情放射出炽热的光彩;即使出现波折,也能够保持理智,真正表现出一个人应有的高尚情操。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这是一个口头传承的传说故事,叙述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结识同窗梁山伯,最终却无法结下姻缘的爱情悲剧

在2003年将梁祝传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东晋时,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游学,途中遇到会稽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

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还是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红妆,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

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去世了,家人将其葬在马乡官路西沿。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船队的前进,祝英台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跳入坟中,其后坟中出现一对彩蝶,双双飞去。

初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这是故事的最早记载。

张读《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在《鄞县志》、《宁波府志》、《宜兴荆溪新志》中皆有记载梁祝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6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3
下一篇2023-06-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