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汝南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三国时期称汝宁府;南北朝时叫“悬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相传三国时刘备在此操练过兵马,城中遗有一处相关的古建筑叫“后龙庭”,附带着一个很大的练兵场。城中心还另有一处点兵的大校场。南宋晚期,宋军联合蒙古军与金兵大战,金兵最后就战败在汝南与上蔡之间。可随后蒙古又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由于这次改朝换代的战争发生在汝南,汝南也因此扬名。
一、古城面貌
汝南城历来是中原的文化中心。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做官的人很多,这一点只从牌坊的数量上就能知道。远的不说,解放时仅城里就还分布着十多座牌坊,每座牌坊都对应着一位职位相当的官员,相应地都有一个故事流传于坊间。
汝南成廓坚固,城墙高大厚重。外墙砖石结构,内由黄土夯成。高两丈有余,宽丈余,其上可行车走马。
城有东、南、西、北四关,每道关都是两道城门,中间为瓮城。每座城门上都修有城门楼,周围还分布着碉堡。东关更为特别,有五道城门,在大石桥外。与其对应着的北应街和南应街还还分别修有城门。
城外是护城河。汝河由城西北而下,把汝南包围大半向东南逶迤而去。北门外和东门外的护城河是天然的汝河,西门外和南门外却是人工开挖的护城河,与沙河相通。这些护城河宽都在三丈开外,深也有丈余,把个汝南城包围的严严实实。再早的时候,护城河上装设有吊桥,防备兵灾匪患。
西门在老百姓意识中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门。原因是西门里有一座监狱,西关外古时就有一个刑场,人称“万人坑”。有儿歌唱道:出西关,过吊桥,拐个弯,头掉了。
清朝末年,吊桥大都被拆除,在河上修了永久性石桥。修北关石桥时我爷爷出资大半,汝南的老辈人都知道。他老人家虔诚信奉佛教,一辈子吃斋念佛,对于修桥铺路塑神盖庙等一应事物上非常热心尽心。除了北关大桥,汝南东门里的开元寺修缮和重塑神像他也都出过不少资。如今的北关沙河上修了新桥,把老石桥保护起来了。
东关大石桥修的最好,两边桥栏也是青石造就,有石狮数十尊,石柱上刻有图案,桥面全是青石条铺成。桥桩是花岗岩大石柱相互叠起,相当坚固。至今依然是东关主要道路的桥梁。只可惜那几十尊刻工精美的石狮文革时期被当“四旧”砸得面目全非,连栏杆上的图案也未能幸免。
老的汝南城是东西长,南北短。从东关到西关应在十里以上。两座城门相对应,一条大街贯穿东西。街道两旁修有人行道,很是规整气派。北门和南门却是不对称的,而且错的比较远,可能是地理环境造成的。后龙庭的大广场是汝河的一个天然拐弯,行成一个很开阔的半圆形空地,正好被三国时期的刘备用来作了练兵场。
汝南城布局合理,城中有四条大街贯穿东西。最北端的叫“上街”,由北向南依次为“大街”,“淮府街”和“灌沿街”。上街挨着后龙庭。这条街是行政机关集中的地方,专署,县政府和教育局等机关都在这条街上。此外,这里还汇聚着好几所学校:“百泉师范”,“女中”,“联高”,“联师”等。由女中大门向南去叫“云路街”,是警察局所在地。
学校多也是古城汝南的一大特色,除开上面提到的学校,察院街上还有改古察院而成立的省立初中和高中;校场东有“汝宁中学”,她与“自强中学”都是初、高中部齐全的私立学校。听父亲讲,这些学校大都是由地方上开明有识的大户人家捐地办的,用土地出租的收入供给学校的日常开支。此外南门里还有一所“女子师范”和一所教会办的“信义中学”。南门外有一所园艺中专。至于小学那就更多了。周围几个县的学生都来汝南上学。所以,当时的汝南是这一地区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教学质量在全省都很有名气。
由省中向东是最为繁华的估衣街。街道两边全是商业店铺,多为绸缎庄,布店,鞋店,皮货行,成衣铺等等,衣饰店铺应有尽有。二龙里街上则分布着金店、银搂、钱庄和各种大小百货店。大的有“老风翔金店”,“老天宝银楼”等,都是上百年的老字号了。这里还有一家糖果店叫“天兴斋”,做的各种糕点、匣果和南糖都很出名,也是百年老字号。这两条街上门面齐整,街道的地面是青石板铺就,过车辆马匹;两边的人行道则为青砖漫地。每家店铺的房屋都高深整齐,都有很宽的厦檐,以方便行人顾客躲雨避风。各家铺面门口还摆放有供顾客歇脚的长凳。每日里这儿都是人头攒动,宾客盈门,热闹非凡。其繁华程度是多数中原城市难以比及的。
从估衣街往东是古校场,相传也是刘备点兵时修的。后来成了闹市区。这里有座戏院,修建的高大规整。四周的墙是青砖砌成,大门南开,两边分别有两个太平门。戏园子中间是坐票,摆着木制长椅,前几排还配有条桌;两边是站票,可以自己带凳子。戏台为砖木结构,舞台很大,铺设有地毯,非常华丽气派。那时还没有用上电,戏台上点的是两盏汽灯,光线也很明亮。汝南人喜好看戏,可以说个个是戏迷,而且不论什么戏都能欣赏。西门里还有一个较简易的戏园,是当地驻军包的剧团。那个部队的番号是“三七补训处”,常年驻在汝南城内。他们的戏班唱的戏很全,有曲剧、二黄(即京剧)、唠子[即评剧]、梆子(即豫剧)等剧种,差不多每天下午和夜晚都是满园。名角有唱梆子的赵素娟、谢清云、贾窝;唱评剧的有孔殿玲、孔殿娥、孔殿华等。在校场的大戏院里唱戏的是上蔡县的剧团,他们在本县不卖票,几乎长年在汝南。这个团唱京剧、京梆、梆子等,都很叫座。新蔡县的京剧团也经常在汝南唱。汝南民众是什么样的戏都欢迎,就连曲剧、评剧、越调等也都能接受。但要有名角,不是什么角儿都能在汝南唱红的。那时上蔡剧团里有邢金莲、刘玉令、张景州,苏留成等名角;新蔡剧团的名角有徐保庆、徐保善、九岁红(名叫王月搂)、赵美燕、钱师俞等。我那时仅有十岁,至今不忘他们的名字。
校场内除戏院外就是一个大广场,靠东侧是一排铺面,开设着酒店、饭庄、茶社等,卖的是地方特色的各种小吃和茶点。此外广场上还有不少流动的小吃摊。早上这里还是卖菜的早市,早市罢了就成了杂耍场,有马戏表演、拉洋片的、套圈的等等,还有董大辫的评书场。每天都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在东西大街上从西门里向东走不远就到了大街口,也是个小吃摊点的集中地。这里有一座大牌坊,每到晚上常有讲声语(即讲故事)的。再往东去的鸡鹅口是汝南城的中心街口,北通上街的女中,南通南城门,东到东城门。街口四周一街两厢都是粮食坊子(即粮店),全城及周边几个县区的老百姓都来这里买卖粮食。离这儿不远有个地方叫“高井台”,这里有一口水井在大街边的一座高台上,砖石圈的,因为水质特别好,扩路的时候就被保留下了(汝南城内地下水大都是苦咸水)。
再向东的王府门也是个各种小吃的集中处。这里还有一所小学,我小时候在这儿上过学。东门里两边大都是五金店、杂货店和中药材店铺,不少是两层楼房,店铺整齐,门面大方,街道平坦,还有人行道和下水道。
离东门不远向北有一条小街,街口是个砖垒的半圆门楼,上有“开元寺”三个大字,这条小街直通开元寺大殿。寺院没有院墙,有前后两座大殿,前殿高大威严,上面铺着绿色琉璃瓦,飞檐出厦,暗红色的墙壁相当厚重。殿内雕梁画栋。正神是天帝爷,东面供着城皇爷和城皇奶奶,西边供的是送子娘娘。神像都是木制的,和真人一样高,这些神像奇在各个关节都是活动的,能坐能站,眼珠也能动,形象非常生动。送子娘娘周围是泥塑彩绘的娃娃山,不少没有子女的夫妇来这里烧香许愿,求娘娘保佑得子,舍下不少香火钱。和尚则给他们一个用红绒绳拴着的泥娃娃,并用备好的小被包好带回家,放在床上以求引子。
由北向南数的第三条东西大街叫淮府街。这里多是家境中上等的住户,房屋整齐,门楼高大,还有一座三层楼的建筑是基督教堂。城里有名的几个大户人家的宅院都座落在这条街上。最南端的东西大街叫灌沿街,这里离南城墙已经不远了。此街的地势低洼,住的多是普通百姓。这里也有一所学校是女子师范学校,通往女师的大路两旁有两个很大的湖,叫灌坑沿。两湖部分相通,中间有小桥相连,南边的湖靠近南城墙。整个汝南城里的地势是北高南低,一下大雨水流都自然向南排到灌坑沿。在城西南还有一个湖叫“水簸箕口”,也是接收雨水的。东西大街以北的城区中还有几处可储蓄雨水的坑塘,如二龙宫的大水塘,还有好几个不知名的水塘,都起到了防洪排涝、调济雨水的作用。过南门大街向西是一座教会学校,叫“信义中学”,是初中部和高中部都有的完中,校舍比其他学校要新颖整齐,还有几座漂亮的两层楼房。四哥读高中时就在这个学校。
出了东城门是瓮城,再过一道城门就是人工护城河和沙河的交界处。这儿有一座大青石条和花岗岩修建而成的大石桥,很是坚固威严。过大石桥不远处是个十字路口,往北去的叫北应街,两边都是干鲜果行。南北水果干货和各种坚果如栗子、黑桃、红枣、白果、花生等一应俱全。夏季的瓜、果、梨、桃等也都在这里集中交易,又收购又批发,常年都是热闹非常。向南是南应街,从这里出去一条大道可以通我家在乡下的地产。那儿有个村落叫王塘,因为有王家的坟地,所以每年我都跟着母亲去上坟吃祭食,走的次数多了就比较熟悉。出南应街城门不远,有一处碑楼群,一座大碑下压着一个很大的石龟,周围还有几座小一点的碑,每座碑还都建有碑楼,四角飞檐上挂着风铃,有风的天气走这里会听到叮咚作响。碑文字体端肃庄重,听母亲讲其中一座碑的碑文是父亲撰写的。我家上坟走到此地,都会下车看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