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卖萌的意思是“我喜欢你”。
古卖萌是广西壮族里的表达爱意的意思,但是按壮话准确的翻译是“我喜爱你”或者说“我疼爱你”。
其中的“卖”音,主要是比如父母对小孩、长辈对晚辈的那种喜爱、疼爱;而男女之间的爱一般说是“顾很蒙”,有点像“恨”。
常用语句
1、Aen ndang mwngz lij cangq lwi 您身体还好吗?
2、Aen ndang gou lij cangq hwk, mwngz ni 我身体很好。你呢?
3、Aen ndang gou caemh cangq hwk 我身体也好。
4、Gou bae gon luh nwq! 我先走了(再见)。
为什么很多广西壮族人不会说壮话?
在全国来说,很多人都知道有个广东,也都知道广东还有个穷兄弟叫广西。但是很多人却以为广西也是和广东一样,是一个省:广西省。其实真不是,广西不是一个省,而是一个自治区,广西全称: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以“壮族”为名,很多人以为那广西肯定就是壮族人口最多。其实也不是,广西人口最多的并不是壮族,而是汉族,广西历史上其实也是汉地十八省之一。但是在广西,壮族却是除了汉族以外人口最多的民族,现在的广西壮族人口保守估计有1500万人,约占广西人口的33%,约占中国壮族人口的88%。
广西的壮族人口位居全国第一、广西是名副其实的“壮族之乡”,这是勿须置疑的。但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不是每一个壮族人都会说壮话,甚至有相当比例的壮族人不会说壮话,在广西壮族人不会说壮话甚至成为了一个见怪不怪、是很正常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很多广西壮族人不会说壮话呢?其中有什么内在原因呢?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难言之隐呢?有什么因素影响制约呢?
一广西壮族分布区,并不是所有壮族都说壮话:
广西一共有14个地级市,就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要世居民族壮族而言,壮族的分布是遍布广西14个地级市的。但是就重点而言,广西壮族主要分布于广西中部、北部、西部、西北部、西南部,具体为南宁市、柳州市、来宾市、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防城港市。
也就是说南宁市、柳州市、来宾市、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防城港市的人口大多数为壮族,这些地区的壮族人也大多数是说壮话的;但是另外的北海市、钦州市、玉林市、贵港市、梧州市、贺州市、桂林市这些地区,壮族人口不是没有、但是很少、壮族人的比例较低。而这些地区的壮族人就几乎不说壮话了,大多数只是挂了个壮族的名头而已。也不是说北海市、钦州市、玉林市、贵港市、梧州市、贺州市、桂林市这些地区的壮族人都不说壮话了,只是这些地区的壮族人还说壮话的,真的是很少很少了。
二广西壮话分布区,壮话并没有遍布所有壮族聚居区:
如果说广西壮族人口能够遍布广西14个地级市,那么广西壮话就不一定能够遍布广西14个地级市了。广西壮话的主要分布与广西壮族人口的主要分布差不多,都是主要分布于广西中部、北部、西部、西北部、西南部,具体为南宁市、柳州市、来宾市、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防城港市。
但是除却这些地区是主要说壮话之外,另外的北海市、钦州市、玉林市、贵港市、梧州市、贺州市、桂林市这些地区,是极少极少说壮话的,大多数是通行白话和桂柳话。这些地区虽然也有少部分壮族人分布,但是这些地区的壮族人几乎都已经不说壮话了,反而是白话、桂柳话说得非常顺溜。
三广西壮话的分布地段,农村比例最高、乡镇次之、县城比例最低:
同样是广西壮族、壮话主要分布区的南宁市、柳州市、来宾市、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防城港市,壮话流通的比例也是分地段的。一般而言,农村里说壮话的比例是最高的,农村里几乎都说壮话;乡镇圩集说壮话的比例次之,乡镇圩集也多说壮话,但是说壮话的同时说桂柳话的也较多;县城说壮话的比例是很低的,县城虽然也有很多人说壮话,但是说桂柳话的人也很多。而且现在是商业时代县城有不少的外来人口,因而县城说普通话也有一定的比例。
而地级市的市区、城区,说壮话的比例就更低了。比如河池市,河池市的壮族人口比例很高、大多数地区也都说壮话,是著名的“壮乡”、“瑶乡”。但是偏偏河池市的市区宜州区、金城江区,都是比较喜欢说桂柳话的,在城区里桂柳话十分流行,反而是壮话越来越少人说了。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则更是难堪,作为“壮府”的南宁却不说壮话。在广西首府南宁,不但不是以说壮话为主而是以说普通话、白话为主,而且南宁市区是不说壮话的。即使是广西中部、北部、西部、西北部、西南部这些地方的壮族人,他们也会很自觉的不说壮话而是改说普通话,在南宁的时间久了他们甚至学会了说白话。
四广西壮话的分布人群,中老年人还在坚持说、年轻人较少说、娃娃学桂柳话普通话:
广西壮话使用的比例高低也是分人群的,中老年人说壮话的比例是最高的,其次是年轻人,小孩说壮话的比例是最低的。现在广西的壮族人中,中老年人是常年说壮话的,他们说了一辈子壮话也早就说习惯了、很难改口了。
广西壮族的年轻人中还在坚持说壮话的,相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较少。而且不少的年轻人不太喜欢说壮话,尤其是在城镇、城市里,不喜欢说壮话的年轻壮族人更普遍。这些壮族年轻人读书的时候,学校里已经普及普通话了,无论是上课还是平时同学之间都是使用普通话。很多人傻傻的以为学校里只能说普通话不能说壮话,尤其是在小学、初中。而到了读大学终于明悟了大学也是可以说壮话的,但是已经迟了,广西的大学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于五湖四海,虽然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广西本土。但是广西并不是只说壮话,说白话、桂柳话的广西人同样很多。于是说壮话、桂柳话、白话的广西同学,来到了广西的大学里同样还是普通话大行其道,敢说壮话的同学没有几个。在广西读大学的话,如果单从平时使用的语言来说,你会觉得自己不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读书、自己来了个假广西。
至于广西壮族中的小孩、娃娃一代,说壮话的比例就更低了。其实无论是在广西还是其他省份、无论是是壮族还是其他民族、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现在的小孩启蒙教育大多数都是使用普通话了,这就是多年来普通话普及的巨大成效。在广西小孩启蒙教育除了很多是使用普通话外,使用桂柳话的也很多,使用壮话的是越来越少。现在的广西壮族小孩,从小学习普通话、桂柳话的是越来越普遍,从小学习壮话的在农村里还在苦苦坚持。
五部分本来就是“被”壮族的壮族人,自然不会说壮话:
在广西有很多奇怪有趣的现象,如文中所说的,很多广西壮族人不会说壮话。再比如很多人祖先是南迁至广西的汉族,自己却成了壮族;同一条村子同一个姓氏宗祠,有人是汉族有人是壮族;爷爷奶奶一方是汉族一方是壮族,子孙后代都是壮族;甚至是同一个家庭里,兄弟姐妹都有人是汉族有人是壮族的。
然而这种有趣的现象在广西,真的是见怪不怪了,广西壮族人民和广西人民早就已经习以为常了。广西之所以有部分本来就是“被”壮族的壮族人,是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的。壮族的祖先主要是百越人中的“西瓯人”、“骆越人”,自秦朝起的各个历史时期两河流域的汉族人就不断的南迁至广西,在经历了多年的繁衍生息,他们的后代自然是被壮族同化了成为了壮族人;壮族即原来的僮族,僮族的前身很杂,包括僚人、俚僚人、蛮人、侬人、土人、撞人、郎人、俍人等,新中国后在划定壮族的时候,除了这些人被划定为壮族外,还有少部分汉族人也被误划定为壮族了;在广西民族是可以随父亲也可以随母亲的,因而即使父亲是汉族只要母亲是壮族,子孙后代是都可以随壮族的;另外在广西少数民族高考是有加分政策的,因而有不少人本来是汉族的,在上户口的时候却改成了壮族、瑶族等。
因而这部分本来就是“被”壮族的壮族人,自然是不会说壮话的。这部分“被”壮族的壮族人即使是有些人会说壮话,那也是极少数极少数的。在广西,不是壮族的壮族人大家都是见怪不怪了,不会说壮话的壮族人大家自然也是见怪不怪了。
总结:
其实在广西不会说壮话的壮族人毕竟是少数,会说壮话的壮族人还是占多数的。不过壮话的传承也需要重视起来、甚至是刻不容缓。传承壮族文化应该从小做起,小孩从小学习普通话、桂柳话的同时,也尽可能的去学习壮话。毕竟壮话才是壮族最为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壮族之根,是壮族之魂。
广西话日常用语有:车大炮相当于吹牛的意思,漏野相当于假货、冒牌货之意,食野相当于平常说吃饭吃东西的意思等等。在广西,主要的方言有4种,分别是:白话、壮话、客家话、桂柳话。
广西话日常用语在广西的四种主要方言当中,只有桂柳话是接近于普通话的,另外三种方言跟普通话互不相通。
广西方言大都有唇浊擦音声母,如:物、碗、威、湾、还。 词汇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语和普通话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来源、词义、构词等方面。
广西现在25岁以上的人群中,尤其来自农村的,大部分人说普通话都带有口音,而且掺杂着方言。
壮话的特点:
北部壮话:一般有30个辅音左右,大都有r声类。除连山土语外,一般没有送气的清塞音。韵母多在70~80个之间。一般有6个舒声调和两个促声调,很少有调类分化。语音稍有差别,但对应整齐。
南部壮话:在地域上与越南接壤,语言上与国外相应的Tho、Nong、Tay(土、侬、岱)可通。有送气的清音辅音ph、th、phj、khj、 khw等。一般没有r声类,局部保留也只出现在双调数,多数地方没有j,v辅音。韵母有简化的现象,不少地方有声调的分化现象,有些则有合并现象。语法与北部方言差别不大,只有一些实词和词头、词尾的不同。
壮话使用民族
壮族说壮话,多居住在广西。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壮语分为南壮语和北壮语两种语言,两种语言之间相似程度很低。大约20多种次方言(土语)。在广西崇左龙州一代壮语的方言方式最为多种次,每个乡或镇都存在不同,口音到意思都有变化。
壮语有自己的文字,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它主要是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借用两个汉字组合而成。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用面不广,没有能在全民推行,多用于壮族巫师、艺人、歌手等书写经书、剧本和记录壮族地区的地名,编山歌、记事等。
1950年代,中国政府帮助壮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但壮文一直没有能正式的进入到壮族地区的学校教育系统,没有进入到壮族孩子的课堂。壮文基本就是某种政治需要的摆设品。
广西话有非常多种,北方是普通话语系,南边是广东话语系,西边是一些少数民族比如壮话,常用语如下:
1、车大炮=吹牛
举例:不要整天在网上和表妹车大炮啦,家里的甘蔗都还没砍完呢。
“车大炮”这个词在白话方言里很常见,不知道壮话和客家话有没有这个词,但曾经有壮族的妹子跟我表示过了解这里边的意思。
2、漏嘢=假货/次货/冒牌/不正宗/质量差
举例:今天我给甘蔗施肥的时候,发现那些化肥是漏嘢!
这个词在白话里也很常见,根据不同语境,可当名词用,也可以当形容词用。
3、喂=呀/啊/吧
举例:来喂,来帮我家砍甘蔗,砍完了请你喝粥。
这个“喂”不是打电话用来打招呼的那个“喂”,它是一种语气助语,跟在动词后边,等同于“呀”“啊”“吧”。
扩展资料
语法分析
语法方面差异:
1、人称代名词的领属格可以通过变韵调和加“既”(个)的方法来表示,如:
主格涯(我),领属格:涯既(我的)。
2、特殊疑问代名词:
脉个(什么),满人(谁) 样般(怎么样) 做脉个(干什么) 等。
3、客家语有特殊的位置,动量配搭关系,如:
名动词:人,歌,衣服,被子,星,田,叶,饭,走。
量词:只,条,身番,只,丘,皮,餐,转,摆。
4、双宾语的位置比较灵活,如:涯畀渠一件衫(我给他一件衣服)涯畀一件衫渠(意同上)其他通过变调的方式来表示近指和远指等,在客家歌谣中都有较灵活的运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湘语主要分布在桂北全州、灌阳、资源、兴安4个县,在贺州等地还零星分布着人数不多的湘语方言岛。在内部差异不大,彼此可通话。使用人口150万左右。俗称“湖南话”、“湘语”。历史上,这几个县曾先后隶属长沙郡、零陵郡、湖广地区,直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和二十八年(1395年)才改隶为广西桂林府。严格说来,4个县原本隶属湖南,后来才划归广西的,广西的湘方言是因为这几个县行政区划的改变而归入广西。广西的湘方言属老派湘方言,语音上突出的特点是古全浊音声母保留浊音读法,保留中古全浊声母约80%。保留《广韵》声母分清浊的格局,也显示出中古浊声母的分化情况。以全州湘语为代表。声母24个,其中全浊声母7个,分别是[b]、[d]、[g]、[ʣ]、[z]、[ʥ]、[ʑ],韵母34个,声调4个。如全州话“爬”、“度”、“曹”分别读[ba]、[du]、[dzau]。词汇上也有一些方言词,如“日头火”(太阳)、“邋遢水”(脏水)、“红毛泥”(水泥)、“麦根豆”(豌豆)、“冰棒大人”(媒人)等。
全州年轻人与老年人所说的湘语稍不相同。年轻人所说的湘语与桂林话、普通话相似之处颇多,老年人所说的湘语与桂林话、普通话相似之处比较少。广西境内湘语对桂北平话也有影响。 民族多元文化的载体
广西壮族自治区语言的复杂局面是历史形成的,是几千年来各族人民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早在先秦远古时代,壮族先民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内以壮族为主的壮语人口约1550万,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回溯春秋时代,楚国的势力达到南海,汉语言进入广西,中原民族与广西的百越民族开始了历史开创性的文化对接。第一次高峰是秦汉时期实现首次中华大一统,设立桂林、象、南海三郡,征发百万军民戍守南疆,形成广西最早的独立的汉语方言———平话。到了唐宋时期,平话成为广西各民族比较统一使用的公共通用语。广西农村的粤语就是在平话的基础上形成的。
此后历朝戍边政策的需要,或者改朝换代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大批汉、瑶、苗等民族迁徙、定居广西,各种方言得到极大的丰富、交融。元明之际,特别是贵州布政司的设立,西南官话即古柳州话取代平话成为广西的公共通用语,局部流通于桂中和桂北,清代形成桂林话。大量移民迁入是明清时期,人口来源主要是广东和福建,带来了粤语、闽语、客家语。而在桂北的全州、资源、灌阳等地,保持了较多的湘语特色。
“中国的吉普赛人”——瑶族从隋唐时期逐渐进入广西,瑶语是中国最复杂的民族语言之一,有勉语、布努语、拉珈语三个语支。宋元时期苗族迁入广西,苗族支系之多,为中国少数民族之最,有黔东、湘西、川黔滇三个语支。苗瑶不同支系的语言不同,即使在同一支系内部,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异。元朝,回族迁入;明清时期,仫佬、毛南族形成,水、京、仡佬族迁入,达到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第二次接触、融合的高峰。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汉语方言深深地影响着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的语言也影响着汉语方言。
方言,是各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种方言都承载了所属民族的文化渊源、变迁和思想价值体系。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学科以方言作为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方言是破解古文字、地名、民间文学、民歌、地方戏剧等文化事象的密码,往往能令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客家人对自己母语的保存意识较强,以客家语为荣,小孩子在家中必须用客家语交流,因此广西客家语内部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各地客家语可以相互通话,这是研究客家人独特文化传承机制的突破口。
方言与普通话的“对话”
各色方言毕竟是几千年封闭自然经济的产物。社会在变迁,改革开放在持续深化,信息时代把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拓展,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加强,社会的客观发展要求推广普通话,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普通话普及的速度和质量前所未有。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因地制宜,确立了“分阶段、分区域、分层次”的“推普”工作思路,采取先中心城市后向县城及偏远地区铺开;先抓窗口行业,然后全面辐射;先抓教师和师范毕业生及公务员的“推普”测试,然后再扩展到各行各业的做法。每年9月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如今已是第八届;以普通话为工作语言的人员需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这些基本措施,我区“推普”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取得突破性的实质进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推广普通话和民族语言的关系,国家法律法规给予了明确的指引。《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通用语言文字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义务教育法》等均对语言文字、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有具体规定。
方言在“推普”潮流中保持着自己应有的语言和文化地位。语言没有优劣、尊卑的分别,推广普通话是使人们具备双语的能力,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要会说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不是简单地“统一”语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
适度的方言发展空间
广西作为一个民族自治区,大约80%的人是双语者。依据国家的法律和民族政策,广西实施双语制,既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也同时使用全国通用的汉语和汉语方言。双语现象和双语制体现着民族平等、团结和互助的国家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的发展。
方言是方言区的人们继承母文化、感情沟通的工具,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凭借。曾几何时,雪村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带着“俺们那嘎”的东北味传唱大江南北,它的流行,得益于方言的揉入。一些网民自发成立方言网站、录制方言歌曲,“壮族在线”网站就是典型代表,民间宣传和保护方言的合法合理行为,值得尊重。不少旅游景区,能够用少数民族语言哼上几首山歌、民歌是导游的必修课,这能拉近游客与少数民族风俗的距离……方言与文化传播的关系,不是为了推广方言,扩大方言的流通范围,而是发挥方言具有生动、鲜明、灵活的语言表现力,更好地挖掘地方文化、乡土文化的魅力,使之更容易被大众文化所理解、所接受。方言需要适度的发展空间,过分炒作方言、抬高方言的地位,或者贬损方言,使之低级趣味化的行为,都必须反对和制止。 方言是指一个地方的语言,不一定是没有文字的语言,广西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方言的种类实是甚多,在广西的每一个小区域都分布着好几种不同的方言,方言在广西已成了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但这种方言文化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没落。
一提到壮族,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壮族人就一定会说壮话,非也!据老一代前辈们说,连他们都不会说壮语,甚至连壮族的服装都没有穿过,更不用说会唱刘三姐的山歌了。方言。可想而知,一个偌大的广西该会有多少种的方言的存在啊!
至于粤语,一般广西与广东大多数汉族人都会说粤语,不过广西人与广东人说的粤语是有所差异的,广西称粤语为白话,把粤语更简单化,更通俗了。
方言是一个民族是代表,它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但往往也会给后代带来一种无形的后遗症。学校的老师都是用当地的方言来教书的,苦得我说的普通话,依然带有很浓的广西方言,例来广西人说的普通话在外人看来一向是二流的,但愿未来的人不会重走这样的老路。
方言在某一个时期确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种文化,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方言有一天会将被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汉语方言,基本上是西南官话桂柳话和粤语白话两分天下的格局。凭借着在官场及文教方面的优势,西南官话桂柳话成为桂北、桂中和桂西的强势方言,因使用人数居广西汉族第一。它不仅是官话人之间的交际用语,而且是官话人与其他汉族支系之间的交际用语,还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及少数民族之间的族际语。而粤语,凭借着在商业上的优势地位,成为桂东的强势方言。在西南官话与粤语交汇的地区,如右江流域、柳江流域,甚至出现西南官话、粤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职能分工的现象。如西南官话用于政府机关,粤语用于集市,而壮语则用于壮族人之间的交流。
相对于西南官话和粤语,平话的使用已显出衰微的态势。根据张均如、梁敏两先生的研究,西南官话和粤语进入广西之前,平话方言曾是广西的权威方言,是广西南北各地汉族人以及汉族人与土著民族之间的主要交际用语,当然也是当时官场和文教商业上的用语。而这两种方言进入广西之后,平话方言的分布区域被它们侵蚀,桂南平话和桂北平话之间失去了联系而各自发展,造成今天的桂南片和桂北片之间内部一致性差,使用范围逐步萎缩的局面。
客家人对语言传承十分重视,自古有“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之说。在客家人聚居区,客家方言成为支系内部的交际用语自不必说。散居在桂北和桂西的客家人,迁入二三百年仍使用客家方言是寻常的事,以至于在桂北和桂西一带形成星罗棋布的客家“方言岛”。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客家方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太平军及随军男女以广西籍客家人为主体,客家方言居“国语”的地位,太平天国的文书多用客家方言。如“丁冬”(喧闹)、“乃埋”(提携帮助)、“大伯公”(土地神)、“手指甲”(喻小事)、“安名”(起名字)、“打生打死”(死去活来)、“自把自为”(自作主张)等词语都见于太平天国的文书。
湘方言和闽南方言,由于分布范围狭小,其交际功能多限于本支系汉族人之间。而且由于受到强势方言的影响,使用的范围也呈萎缩之势。 广西的语言富矿得天独厚。开采这座语言富矿,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意义:一,为广西推普工作服务。通过研究广西汉语方言,找出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指导方言区人民事半功倍地学好普通话。二,通过研究广西汉语方言,可以为汉语史研究提供鲜活的材料。三,广西是语言接触十分频繁的自治区,深入研究广西的语言关系,可以促进语言接触理论的研究。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广西汉语方言承载了广西各支系汉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加强对广西汉语方言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可以为文化广西的建设做出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