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玉兰花油画作品如下:
梵高简介: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荷兰乡村津德尔特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最后他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创作《阿尔的吊桥》;同年与画家保罗·高更交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
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89年创作《星月夜》。1890年7月,梵高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梵高对农民、对田野生活、对乡村田野风光有着很高的热情,他喜爱农民的一切,尤其是向日葵、麦田、莺尾花、豌豆花等。
梵高的代表作有《星月夜》、《向日葵》等。
《星月夜》是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 整个画面被一股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脱离现实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
《向日葵》是梵高于1888年8月—1889年1月期间绘制的以插在瓶中的向日葵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油画作品,作品分别绘制了插在花瓶中的3朵,5朵,12朵,以及15朵向日葵。梵高通过该系列作品向世人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他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向日葵》该系列作品也传递着这么一个信息,怀着感激之心对待家人,怀着善良之心对待他人,怀着坦诚之心对待朋友,怀着赤诚之心对待工作,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生活,怀着一颗欣赏之心享受艺术,宛若眼前那灿若花开的向日葵。
创作特点:
梵高的作品中充满天然的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例如在梵高艺术生涯的初期,绘画最多的题材是矿区阴惨的场景和劳作的矿工。在埃顿时期,落日的翻滚、日里的农夫和农妇更多出现在他作品中。
到多伦特和海牙时期,梵高的作品中开始频繁出现哭泣的女人、足两姗的老树以及城市救济院中的老人孤儿、驾车的老马、劳作的农夫等等。
在欧洲绘画史上,梵高的故事比凡高的艺术更吸引人。梵高生前穷困潦倒,终其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他死后,后人却给了他各种荣誉,也正因为如此,梵高是一位用尽生命创作的画家,疯狂追求真爱及真实的感受,没有世俗的做作,下面和我看看梵高的十大经典画作。
梵高十大经典画作
《星月夜》
《星月夜》是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 整个画面被一股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脱离现实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
《向日葵》
《向日葵》是梵高于1888年8月—1889年1月期间绘制的以插在瓶中的向日葵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油画作品,作品分别绘制了插在花瓶中的3朵,5朵,12朵,以及15朵向日葵。梵高通过该系列作品向世人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他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该系列作品也传递着这么一个信息,怀着感激之心对待家人,怀着善良之心对待他人,怀着坦诚之心对待朋友,怀着赤诚之心对待工作,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生活,怀着一颗欣赏之心享受艺术,宛若眼前那灿若花开的向日葵。
《鸢尾花》
《鸢尾花》是梵高比较经典的一部画作,创作于去世的前一年1889年5月,当时梵高进了法国圣雷米的一间精神病院,在那里画成。这幅《鸢尾花》被称为梵高在“圣雷米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这幅画是这位一生都在痛苦与挣扎中度过的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仿佛是一位黑暗中孤独的舞者内心里无语的倾诉,他画的鸢尾花鲜丽可爱,但又有点忧伤,有点孤独和不安,甚至有一种近乎挣扎的姿态。画家梵高也在油画中表达出清新的洋溢与活力的气氛。
《麦田上的乌鸦》
《麦田上的乌鸦》又名《麦田上的鸦群》,是梵高在1890年7月创作的油画作品,是梵高自杀之前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画中绿色的小路在**麦田中深入远方,黑暗的天空增添了不安和忧郁的精神状态。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祥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
《罗纳河上的星空》
《罗纳河上的星空》创作于1888年,是在法国南部城市阿尔的罗纳河画的。这幅作品是梵高继《夜空》后再次尝试夜景之作。画中天空的星光与岸边灯光的倒影,互相呼应,夜晚的星星被它们自己的光晕环绕成圆形,画面通过暖色光线的强弱和间隔排列,表现星星的远近位置。这种处理光线的方式,反映了梵高独特的视觉美学。
《夜晚露天咖啡座》
《夜晚露天咖啡座》是梵高1888年9月在法国普罗旺斯的时候创作的一幅画,这幅画目前被收藏在荷兰的克勒勒。这幅画能够看出画家作画的热情,画中的**咖啡座和蓝色的星空形成对比,让这幅画显得更美。
《吃马铃薯的人》
《吃马铃薯的人》画出了贫穷的一家人辛苦的劳动,晚餐桌子上面就只有土豆吃。这幅画创作于1885年,目前被收藏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
《凡高在阿尔的卧室》
《凡高在阿尔的卧室》是梵高188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画运用鲜艳的色彩,非凡的透视效果以及比较亲切的主题,是一幅比较受欢迎的画作。
《自画像》
《自画像》这幅作创作于1888 年2 月,又叫《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是给后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现梵高当时在阿尔勒的精神状态的自画像。画家有一个高高的向上斜的前额、一个强有力的鹰勾鼻子、三角形不对称的脸孔和那突出的颧骨、下陷的双颊,他的形象给人以极其深刻印象。画家在描绘自己时,敢于剖析,毫不掩饰地揭示出他性格中最令人感到意外,却又是最为动人的一面。此幅肖像作于他的“割耳朵事件”发生一个多月之后。此刻,画家已找到了他内心的自我平衡。
《收获景象》
梵高于1888年2月离开巴黎来到阿尔勒,并很快爱上了这儿。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 “疯狂”。创作进入了高峰。虽受法国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影响。但他的作品已极具个性,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他不满足于只是理性的 “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 “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这幅画采用较传统的写实风格,整个画面笼罩在暖色调中。远景的处理,使得画面产生平远的效果。
梵高简介梵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后期印象派绘画的一个主要画家。1853年出生于荷兰一个农民家庭。他父亲是一个乡间牧师,两个伯父都是美术品商人,凡高在艺术上的起步首先来源于伯父的商店。小凡高长着一头美丽的红发,模样却很难看,脾气十分古怪,不爱与人交往,可又易动感情;性情粗鲁、任性,而又腼腆羞涩。
创作特点题材
梵高的作品中充满天然的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例如在梵高艺术生涯的初期,绘画最多的题材是矿区阴惨的场景和劳作的矿工。在埃顿时期,落日的翻滚、日里的农夫和农妇更多出现在他作品中。
色彩
梵高是一位色彩主义画家,他对色彩的偏好几乎达到了一种癫狂的状态,这虽然与他的精神疾病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也不能否认梵高对于色彩的创造性的发现和表现。他的画作中的色彩都是较为奔放、夸张的,这也深深地梵高画作中奔放的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用光亮明快的夸张色彩进行装饰。影响了20世纪的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绘画。第二,用大色块的对比进行装饰。第三,用绝对的黑白色进行缓冲。
造型
梵高绘画追求的是一种狂野的造型,厚重、粗犷的笔触带来的是一种直率而又单纯的表现方式,带有一定的力量和强度,他们强调的是“神”的传递,而非“形”的表现,这与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忠实地表现自然”的绘画理念有很大的差异。
梵高的作品有:《自画像》、《加歇医生肖像》、《安特卫普的后院》、《麦田群鸦》、《吃马铃薯的人》、《在圣马迪拉莫海边的鱼船》、《奥维的教堂》、《有丝柏的道路》、《夜间咖啡馆》、《有妇女在洗衣服的阿尔吊桥》、《丝柏树》、《莺尾花尾花》、《在阿尔的卧室》、《玫瑰》、《夜晚露天咖啡座》、《向日葵》、《星夜》等等
梵高作品有《星月夜》、《向日葵》、《麦田上的鸦群》。
一、《星月夜》
《星月夜》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文森特·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这幅画中,文森特·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整个画面被一股汹涌、动荡的蓝绿色激流所吞噬,旋转、躁动、卷曲的星云使夜空变得异常活跃,脱离现实的景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幻觉世界。
二、《向日葵》
《向日葵》是1888年8月-1889年1月期间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所绘制的以插在瓶中的向日葵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油画作品,作品分别绘制了插在花瓶中的3朵,5朵,12朵,以及15朵向日葵。并分别收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英国伦敦国家画廊、日本东京兴亜美术馆、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美国费城美术馆。
该系列作品也传递着这么一个信息:怀着感激之心对待家人,怀着善良之心对待他人,怀着坦诚之心对待朋友,怀着赤诚之心对待工作,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生活,怀着一颗欣赏之心享受艺术,宛若眼前那灿若花开的向日葵。
三、《麦田上的鸦群》
《麦田上的鸦群》是文森特·梵高在1890年7月创作的油画作品。《麦田上的鸦群》作为梵高最强大,最具激烈争论的画作之一,在其作品中脱颖而出。
在梵高的全部作品中,对这一特定作品的许多解释可能比其他任何画作的解释都多。有些人认为这是梵高的“遗书”放在画布上,而其他人则超越了对主题的肤浅概述,并赞成采取更积极的方法。一些更极端的评论家甚至进一步投射他们的视野——超越画布和笔触,以便将图像翻译成潜意识的全新语言。
《杏花盛开》 1890年
梵高习画时间非常短
仅 9 年里他创作了近 2200 幅作品
《隆河上的汀克泰勒桥》 1888年
绝对的高产
而且大部分都是传世之作
《夜间咖啡馆》 1888年
《夜咖啡厅》 1888年 水彩
梵高的作品多采用点彩画法
画面色彩强烈
色调明亮
《粉玫瑰》 1890年 现藏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
和日本绘画的启发
《雨中桥》 1887年
大胆的探索
自由地反悔内心感情的风格
《收获》 1888年 梵高博物馆
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
追求画面的平面感
装饰性和寓意性
《在奥维尔的房子》 1890年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
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
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
《夕阳下修剪过的柳树》 1888年
《采石场入口》 1889年
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
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
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
跳跃和扭动
《埃腾花园的记忆》 1888年
梵高在世时作品并不被世人接受
画家本人也命途多舛
在爱情上也没有得到心爱的人的眷顾
《钢琴前的玛格丽特切加特》1890年
《奥维尔的瓦兹河岸》1890年
他一生贫困潦倒
生前仅售出一幅作品——《红葡萄园》
《红葡萄园》 1888年
直到去世8年后
梵高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崭露头角
《收割者》 1889年
梵高的作品
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
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
《文森特的卧室》 1889年
只是此时
梵高已不知魂归何处
《奥维尔教堂》 1890年
梵高坚持信仰
画着世间热爱与救赎
《红**与雏菊》 1890年
在梵高的眼中
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
他陶醉于其中
物我两忘
《两株柏树》 1889年 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柏树下的两个女人》 1889年
梵高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用全部身心
拥抱一切
《粉红色的桃花树》 1888年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梵高爱花
他懂得花朵的娇艳与美好
《粉玫瑰》 1890年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他将对生命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
融进画笔
落入点点星空中
化为寂寞
《星夜》 1889年 现收藏于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
因为星空非常美丽,所以我先走一步,不然老了只能步履蹒跚地上去。
《罗纳河上的星夜》 1888年 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
我不知道世间有什么是确定不变的,我只知道,只要一看到星星,我就会开始做梦。
《路上散步的人们》 1890年
星辰是逝去的诗人们的灵魂,但是要成为星辰,你必须去死亡。
《星空》草稿 钢笔
这些色彩给了我一种异乎寻常的喜悦,在南方的太阳下,整个大地都在燃烧,淡**,硫**,绿**……都在白炽的天空下闪耀。
《麦田》 1890年
《小桌上的紫罗兰》 1887年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沙滩上的渔船》 1888年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在这幅油画中,我们不难发现画家梵高对色彩的大胆驾御,颜色跳跃性极强。油画给人在视觉上的冲击比不过在精神上的冲击大。画中的氛围会自然而然的把人推入到一种孤身落寞的感觉,使人有种空灵感。
《梨过的田地》 1888年 现藏于梵高博物馆
《人生的第一步》临摹米勒作品 1890年 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花园花开》 1888年
《在阿尔勒盛开的果树园》 1889年
《采摘橄榄》 1889年
《夜晚的白房子》 1890年
《赛因斯到玛里耶途中的三间小屋》 1888年
《花园花开》1888年
《播种者》 1888年 费城艺术博物馆
《蒙马特尔 采石场与风车》 1886年
《运河边的洗衣妇》 1888年
《去往塔拉斯孔的画家》 1888年
《诗人公园一对夫妻及一株蓝色冷杉》 1888年
《柠檬篮子》 1888年
《盘中两条红鲱》 1889年
《马铃薯丰收的季节》 1885年
我们都一样孤独,内心也一样的骄傲、热情,就像普罗旺斯阿尔勒的向日葵。
《向日葵花园》 1888年 铅笔棕色墨水
《向日葵》 1887年
梵高认为**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
《十二朵向日葵》 1888年 现藏于慕尼黑
油画中十二朵向日葵予人无比逼真的感受,这也是画家梵高为后人熟知的一幅佳作。在这幅油画里,画家尝试着要捕捉由中心向周围旋转的分量感。
《三朵向日葵》1888年
描绘的是一些简单的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
《五朵向日葵》 1888年
《十二朵向日葵》 1889年 现藏于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在这作品里,他尝试着要捕捉由中心向周围旋转的分量感。并且画家梵高认为**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
《十五朵向日葵》1888年 现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画廊
画家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粘土。
《十五朵向日葵》1889年 现藏于梵高博物馆
画家在表现希望和阳光的同时,依旧表达了这希望与阳光溜走的无情。或许这幅油画反映了画家悲剧而又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的心理状态。
《鸢尾花》 1889年 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国家画廊
同向日葵一样,梵高似乎也很喜欢画这类植物。油画中的鸢尾花在人们看来,远远美过真实的。也许就是那种淡淡的美丽与可爱,才会如此深深地吸引着观赏者。
同时,画家梵高也在油画中表达出清新的洋溢与活力的气氛。
《夜间咖啡馆》 1888年
梵高的晚期作品,用了梵高最喜欢的蓝色与**作为主基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星空》。不同的是,画中的夜晚并没有给人压抑之感,而是多了几分和谐欢畅。那时梵高的心情应该是自由快乐的,暂时忘却了生命的孤独。
蓝色与**向来是梵高的最爱,这两种对比色,一个诉说着恬静的心情,一个代表着喧闹的气氛,在这幅画中,即便静谧的蓝色夜晚将至,但由鹅卵石铺成的广场,在**调的灯光下,依旧展现着人们的欢乐与活力。
本幅画的笔触相当准确,这是梵高细心观察的结果。黄橙的灯光和深蓝的夜空相互对比,视线沿着咖啡棚和座位向后延伸,使画面产生纵深感。梵高曾说这是一张不用黑色的夜景图,他成功的运用色彩表现了夜间户外写生的效果。
《夜中咖啡馆露台》 1888年 红色钢笔墨水铅笔
我所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相信,我见过风暴在木星周围咆哮
《梵高母亲的肖像》1888年 现藏于萨迪纳的诺顿西蒙博物馆
通过这幅油画,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梵高的内心那样孤独寂寞,忧郁哀愁。但是他对母亲却是一种他是真诚的爱,向往爱的世界。通过母亲的慈祥,表现出画家内心深处的希望。
《花园里的玛格丽特切加特》 1890年 现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
油画中的女子是加歇医生的女儿玛格丽特·切加特。画家梵高把景色的美与女孩的美描绘在一起,表达出梵高内心对美的追求。并且,梵高运用色彩关系,使效果好到极点,超越了现实美。
《坐在藤椅上的莫斯梅》1888年
《铃鼓咖啡馆中的阿格斯蒂娜塞加托里》 1887-1888年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女孩肖像》 1890年
《奥古斯汀卢兰的肖像》 1888年
《奥古斯汀卢兰的肖像》 1889年
《母亲鲁林与她的孩子》 1888年 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婴儿玛赛尔卢兰》 1888年
《特拉比克夫人的画像》 1889年
《看书的吉努夫人》 1888年 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一八八八年春天,三十五岁的梵高离开巴黎,移居阿尔;法国南部的阳光使梵高伤痛的心灵得到慰藉,而创作了不少名画。这幅名为《看书的吉努夫人》的油画画的是在车站前经过咖啡馆的吉努夫人,据说是梵高趁与他同住的画家高更正在说服她作模特儿时,迅速完成的作品。
《吉努夫人》 1890年
《未名》
《未名》
《麦田里的女孩》 1890年 现藏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洛林夫人的画像》 1888-1889年
有时我工作到深夜,对自己的存在浑然不觉,一幅幅画仿佛来自梦境,闪耀着鬼影般的光辉。
《从画室看木匠工作间》 1882年
《河流 码头与桥》 1888年
《田野围墙》 1890年
《通往塔拉斯康之路》 1888年 铅笔 墨水
《灌木开花》 1889年 水彩
《码头上工人装载沙船》 1888年
《柏树环绕的果树》 1888年
《梅花盛开》1887年
画家梵高临摹日本的画作,通过画家的临摹,我们不难看出,梵高也曾一度想来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感受与学习东方世界的独特美丽。并且,这幅梵高临摹的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他的一丝不苟,就连画作两边的日文,也是有模有样的写上。
《榅桲 柠檬 梨和葡萄》 1887-1888年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新月之下 在山中橄榄树间散步的夫妻》 1889年
《果园盛放的梅树》 1888年 苏格兰国家美术馆
《三本书》 1887年
《道比尼的花园》 1890年
《蝴蝶栖**》 1890年 梵高博物馆
《 丰收 蓝色手推车》 1888年 钢笔水彩
《瓶中的剑和翠菊》1886年 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