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不共戴天的死敌,近现代却成了老铁
同为欧洲乃至世界重要国家的英国和法国,相隔一道最窄处近34公里的英吉利海峡(法国称拉芒什海峡)隔海相望。这对近邻在历史上作为不共戴天的敌人,相互拼杀达数百年之久。然而到了近现代,两国却又握手言和还互相结盟,并多次共同作战,成了彼此的“老铁”。英法两国的关系,堪称世界历史上国与国关系中一个经典的缩影。
英法百年战争
从仇敌到盟友
中世纪时期的英国领土比现在要大的多,不仅包括大不列颠岛,还包括今天法国境内的不少土地。而法国当然也存在强烈不满,想把这些英国在欧洲大陆的领土都收归己有,于是双方摩擦不断,终于在1337年爆发了战争,两国先后打了100多年,直至1453年才结束,这就是“百年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法国人笑到了最后,而英国几乎丢失了在欧洲大陆的所有土地(仅保留了最后一个据点加莱港,于1558年被法国彻底攻陷),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岛国。
打了一百多年仗的两国自然也不会消停,自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上台后,积极扩军备战,法国一度建立了40万以上的常备陆军和拥有1000艘以上战舰的庞大海军,不仅在欧洲大陆四处扩张,还在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路易十四亲政54年中有31年都在打仗)。英国当然不会容忍,于是双方于1756年爆发“七年战争”,由英国拉上普鲁士等国与法国、奥地利、沙俄等国组成的两大阵营开战,双方不仅在欧洲,还在北美、印度等殖民地进行开战,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可以算是一次“世界大战”。
“七年战争”时的欧洲地图
其结果是,法国一方战败,其北美、印度等地的殖民地也被英国人抢占了不少(这也是法国后来主要殖民方向在非洲的重要原因)。到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尤其是拿破仑执掌法国之后,英国更是充当起了带头大哥的角色,凭借金钱和海军优势,先后组织起了七次反法同盟,纠集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列强与法国打的不亦乐乎,终于在1815年滑铁卢之战将拿破仑彻底击败。
然而从此以后,两国关系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仇敌变成了相互合作的盟友。1853年,英法两国竟然联手协助土耳其与沙俄开战,史称“克里米亚战争”。1856年,两国又在遥远的东亚发动了侵略清朝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两国都是互为盟友并肩作战,甚至在二战后的1956年,两国还联合出兵纠集以色列发动了针对埃及的“第二次中东战争”。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两国由仇敌变成盟友呢?
第二次中东战争中游弋于地中海的英法军舰
对于奉行“大陆均势”的英国来说,要联合法国应对欧洲新兴的霸权国家
历史上英国奉行的外交政策一直是雷打不动的“大陆均势政策”,就是要维持欧洲大陆列强之间的势力均衡,坚决制止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由于法国长期处于欧陆霸权的“顶流”,因此英国不惜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以削弱法国的国力。
而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后,法国的国力受到极大削弱,国际地位也下降不少,对英国的威胁也不复当年。然而,法国的衰败却给了其他国家崛起的机会。首先是沙俄,由于在拿破仑战争中是主要战胜国,在战后逐渐取得了欧洲霸权,在19世纪上半叶,俄国多次出兵东欧,尤其是1848年欧洲革命风暴期间,沙俄出动大军协助奥地利等国镇压了革命,更是使其国际地位如日中天,这也严重威胁了英国的利益。于是就有了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国联合法国协助土耳其共同对抗俄国的一幕,其结果是俄国遭遇惨败,也逐渐失去了霸权地位。
而随后,统一后的德国却重新成为新的欧陆霸权,并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面对新的威胁,英国继续选择与法国一起结盟,对抗德国,以继续维系其所谓“大陆均势”政策。
克里米亚战争,在俄罗斯又称为东方战争,是1853年至1856年间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
对于地位不断下降的法国来说,也必须依靠英国的力量自保
曾几何时,法国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霸权国家,法国的文化和艺术也影响着整个欧洲。当时的欧洲各国甚至在遥远的俄国,其皇室贵族也都以说法语、谈论法国文化艺术为荣耀。比如大诗人普希金的很多信件也都是用法语书写,而那位在抗击拿破仑入侵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著名统帅库图佐夫都能说一口流利地道的法语。
然而,随着拿破仑的最终失败,也让法国彻底跌落神坛。其国力和国际地位也不断下降。而其他国家尤其是德国却不断崛起,逐渐取代了法国昔日霸主地位,尤其是1870年普法战争的惨败,使得法国意识到无法凭借一国之力与其对抗。于是法国也只有选择与英国结盟,以共同对抗德国。一战时期,英法再加上俄国三大列强联手,从1914年打到1917年,也不过和德国打个平手,最后还是美国的参战才最终击败德国,由此也可略见一斑。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二战后不断衰落的两国也急需抱团取暖
从世界历史的趋势来看,英法两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在进入20世纪后都不免的走向衰败的必然命运。尤其是二战后,虽然共同作为战胜国再靠着过去的余威勉强成为了“联合国五常”,但一方面与美国苏联这些新兴超级大国的差距已是越来越大,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另一方面,战后其两国昔日的殖民地都掀起了愈演愈烈的独立运动,也对两国形成了严重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更是积极抱团取暖。1956年,时任法国总理的居伊·摩勒在访英期间,竟然提议法国并入英国,并愿意尊崇英女王为国家元首,后来又提出要加入英联邦。面对一向高傲的法国人如此“跪舔”,连英国人都大呼接受不了。虽然出于种种原因英国最后婉拒了法国的请求,但无疑也体现两国的关系也确实是好的“非同一般”。
1956年处于硝烟中的苏伊士运河
在就在同一年,为了保住苏伊士运河,两国狼狈为奸,联合出兵协助以色列发动了对埃及的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果仗虽然打赢了,却遭到了美苏两国破天荒的联合反对(冷战期间两国联手也是屈指可数)。在两个超级大国面前,昔日的两个老牌列强也只好乖乖的将肥肉吐了出来。而1973年,英国更是加入了由法国主导的欧共体,双方的关系可谓是更上一层楼了。
然而,正如二战时期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所言“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英法两国在“老铁”的外表下还是存在着相当的利益纠葛和政治分歧。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
对于一向奉行现实主义的英国人而言,他们早已接受了自己已经沦为二流国家的命运,于是处处以美国马首是瞻,甚至不惜主动给美国打下手。
而对于感性浪漫的法国人而言,似乎至今还不愿意接受现实,总是沉浸在当年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时期的荣光,还做梦能在国际舞台上站站C位唱唱主角。这就意味着两国的矛盾其实也是难以真正调和。
2020年英国正式退出欧盟,与法国分道扬镳,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波美拉尼亚战争
背景
瑞典加入七年战争的主要原因是瑞典的执政党——礼帽派相信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会被反普同盟击败,而这为瑞典提供了一个可以夺回他们在波美拉尼亚的领土的契机(波美拉尼亚于1720年大北方战争结束时割让给了普鲁士) 。
礼帽派因被1756年的君主制革命激怒以及对复辟势力恐惧。另外,礼帽派也想结束腓特烈二世的统治,并羞辱腓特烈二世的妹妹——普鲁士的瑞典王后路易莎·乌里卡。法国也鼓励便帽派对普鲁士宣战。
1756年腓特烈二世入侵萨克森被瑞典用作加入战争的借口,腓特烈的举动被瑞典和法国谴责违反了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法瑞都是条约保证国)。
1757年3月21日,法国和奥地利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其中瑞典和法国解释说,他们必须保证德意志的自由符合条约内容。
法国承诺为此战争提供财政支持,并于同年6月决定向德意志派遣2万军队,以强调他们的承诺。 9月13日,法军入侵普属波美拉尼亚。
然而只有在正式宣战后,法国及其盟国承诺的财政支持才会到来,直到1757年9月22日,瑞典政府才正式宣战。
然而,便帽派严重高估了瑞典军队的实力。瑞典军队训练很差,装备落后,并且在各方面都没有做好对战争的准备。
1757-1758年
派往德意志的瑞典军队只能够占有已被他们俄罗斯盟友征服的土地,但即使没有必要的资金,他们还是做了一切入侵的准备。
1757年11月5日,瑞典指挥官马蒂亚斯·亚历山大·冯·昂格恩·斯腾伯格不敢服从瑞典政府和法国代理人马克-勒内·德·蒙塔朗贝尔的命令。
而为了鼓舞士气,驻瑞法军被告知在1757年11月5日法国在罗斯巴赫取得胜利——之后被发现是假的。 蒙塔朗贝尔带领他装备不好的军队参加了柏林游行,并于1757年11月返回瑞属波美拉尼亚,瑞典军队在斯特拉尔松和吕根岛被汉斯·冯·列瓦尔德率领的普鲁士军队围困。
冯·昂格恩·斯腾伯格于1757年12月21日放弃了对弗雷德里克·冯·罗森的指挥,但冯·罗森也被普鲁士军队围困,动弹不得。
1758年6月18日,一支俄罗斯军队解除了围困,但冯·罗森已经厌倦了这项吃力不讨好的任务,并将指挥权转交给古斯塔夫·大卫·汉密尔顿。
而奥古斯丁·埃伦斯瓦德于7月27日占领了佩内明德山,汉密尔顿派遣了16,000名士兵来支援正在围攻库斯特林的俄罗斯军队。然而,在他们在措恩多夫遭遇失败后,他决定前往萨克森与奥地利人会合。
然而,他率领的部队没有逼近新鲁平一步。 9月26日,他从那里派出的一支分队在托尔诺战役中惨败,但卡尔·康斯坦丁·德·卡纳尔少校能领导800名士兵一起抵达费尔贝林,以便在九月28日的战斗中抵御大约5,000名普军士兵的进攻。
在奥地利进攻萨克森失败后,汉密尔顿于10月10日离开了新鲁平并前往奥得河,希望与俄罗斯军队会合,但失败了。
进入冬季,由于后勤供应不足,汉密尔顿不得不撤回到瑞属波美拉尼亚。政府指责他指挥不力,并迫使他辞去指挥官的职务,汉密尔顿于1758年11月23日对瑞典军队进行了调整。汉密尔顿于同年12月19日被雅各布·阿尔布雷希特·冯·兰廷斯豪森取代。
1759年
早在1759年,一支精锐普鲁士军队迫使他撤退到斯特拉尔松,在经过艰苦的战斗后瑞典失去了代明、安克拉姆和佩内明德。
5月俄罗斯的军队解放了瑞属波美拉尼亚,但缺乏物资意味着瑞典指挥官只能在8月开始进攻。
他的目标是围攻斯泰丁并为此进行准备,兰廷斯豪森让中费森公爵带走了4,000名士兵去攻取乌瑟多姆和沃林。
这一目标在9月份的弗里希斯礁湖战役中瑞典海军击败了临时建立的普鲁士海军,确保了制海权之后得以实现。
而兰廷斯豪森的军队深入普属波美拉尼亚,在那里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
然而,由于他的盟友缺乏合作,他无法围攻斯特丁,并在深秋季节退回瑞属波美拉尼亚。
1760-1762年
普鲁士军队于1760年1月20日再次入侵瑞属波美拉尼亚,但这次进攻被瑞军击退,1月28日,瑞典军队深入到安克拉姆并俘虏了普鲁士将军海因里希·冯·曼特菲尔。
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些胜利,而且普鲁士军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其他地方,但兰廷斯豪森及其15,000名士兵的供应不足,只能在8月份入侵普鲁士,主要是为了寻找补给品。
他率领6,000名士兵向勃兰登堡的普伦茨诺(现在的普伦茨劳)挺进,让埃伦斯瓦德在帕瑟瓦尔克有一支队伍。在那里,他被敌人袭击并勇敢地进行反击,但是埃伦斯瓦德受伤并不得不辞去他的命令。
然后许多军官离开战场参加议会,由此导致的军官短缺迫使兰廷斯豪森退回瑞属波美拉尼亚,好在他整个冬天都没有受到普鲁士军队的袭击。
虽然他取得的成果超出了瑞典政府期望,但兰廷斯豪森已经厌倦了这巨大的困难,并于1761年6月辞职。
仅在7月,他的继任者奥古斯丁·埃伦斯瓦德招募了7,000名士兵入侵普鲁士。虽然人数上优于试图阻止他前进的普鲁士军队,但他们的装备很差,以至于前进并没有走得太远,而且行动只取得了很小的战果。
9月,他派遣了由弗雷德里克·威廉·冯·赫森斯坦领导的两个团,以支援自1759年以来一直围攻科尔贝格的俄罗斯军队。
然而,赫森斯坦很快就撤退了,10月份整个瑞典军队返回瑞属波美拉尼亚。当瑞典开始担心他们的边界时,他派遣雅各布·马格努斯·斯普雷特波尔滕带着极地龙骑兵团前往梅克伦堡,并于12月23日在马尔欣击败了普鲁士部队。
然而,在那里他被一支精锐的普鲁士军队包围,埃伦斯瓦德突破了普军包围并解救了他。 德·卡纳尔的一支前卫部队击败了新卡伦(1762年1月2日)的普鲁士军队,他们试图封锁道路并且埃伦斯瓦德进军马尔欣。
然而,他随后立即撤回瑞属波美拉尼亚,并于4月7日主动提出休战。 这次里布尼茨休战一直持续到普瑞签订《汉堡条约》。
结果
在瑞典,这场代价高昂且无用的战争意味着便帽派对政府的控制开始动摇,瑞典国民对战争的厌恶也使得礼帽派的地位一落千丈。
战争造成的混乱导致了瑞典财政赤字,这使得他们于1765年垮台。
1762年1月俄罗斯伊丽莎白的去世使整个欧洲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改变。 俄罗斯的新上任的沙皇彼得三世与普鲁士签订了《圣彼得堡条约》——俄国退出反普同盟,并与普鲁士结盟。
5月5日正式成立的普俄同盟严重威胁瑞典的安全。
因此,秘密委员会于当年3月13日决定瑞典将寻求单方面的和平。
通过路易莎王后的调解,瑞典于5月22日与普鲁士在汉堡自由市签署了《汉堡条约》(Treaty of Hamburg ),瑞典最终接受了他们的失败——普瑞恢复了开战前的状态。
1864年战争:被当成垫脚石
前因
石勒苏益格战争:1848-1850年,荷尔施泰因和石勒苏益格为摆脱丹麦控制,加入德意志联邦而掀起叛乱,但在丹麦军队的镇压下以失败告终。
1864年,普鲁士以丹麦非法吞并石勒苏益格为借口,联合奥地利发动对丹麦的战争。结果丹麦战败,丢失了大片领土。
围绕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的归属问题,丹麦与德意志之间早已心怀龃龉。
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后,在英国等国的协调下,双方暂时达成协议。荷尔施泰因加入德意志联邦,而石勒苏益格仍是丹麦的属地,丹麦国王对两公国享有最高权力。
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但实际上,双方都对这个结果感到很不满意。再说,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在历史上一直是联合在一起的,如今让它们分属两个国家,大家都感到非常别扭。
此后,德意志联邦常常插手石勒苏益格的事务,这更是让丹麦气急败坏。德意志想吞并石勒苏益格的心思路人皆知,与其如此,倒不如让丹麦先发制人。
1863年,丹麦议会通过决议,要将石勒苏益格正式纳入丹麦的统治下,与丹麦共同实行同一部宪法,以此断绝德意志的骚扰。
正当法案递交给国王,等待签署时,丹麦国王弗里德里克七世却突然去世了。这一变动让局势更加复杂。
按照之前的协议,荷尔施泰因和石勒苏益格是弗里德里克七世的私人领地,而不是丹麦的领土。如今弗里德里克去世,两公国的归属更加悬而未决。
新继任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面对的是一个两难的局面。但为了赢得丹麦人民的支持,他还是毅然地签署新的法令,兼并石勒苏益格。
这下可正好给普鲁士提供了借口。普鲁士的“铁血首相”俾斯麦利用德意志人民普遍的不满心理,痛斥丹麦违背协议。他还成功地拉拢另一个强大的德意志邦国——奥地利,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反对丹麦。
在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支持下,萨克森和汉诺威这两个小德意志邦国,首先派出军队进驻荷尔施泰因,向丹麦示威。普奥两国也积极展开军事动员,做好战争准备。
1864年2月,普奥正式向克里斯蒂安九世下达宣战书,双方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普奥联军已经渡过艾达河,向石勒苏益格境内进军。
克里斯蒂安九世也迅速组织起军队应战。在他签署法令的一瞬间,他就知道普鲁士不会善罢甘休的。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丹麦军队完全不是普奥联军的对手,一路且战且退,战局对丹麦非常不利。
交战不利的丹麦军队只好退守弗雷德里西亚等军事要塞,以逸待劳。但普奥联军不依不挠,即便付出惨重的代价,也要攻下要塞。
4月28日,在联军的持续进攻下,弗里德里希亚要塞陷落了。丹麦军队在正面交战中不是联军的对手,现在也已经无险可守,只好把希望寄托于海军。
丹麦舰队确实实力不凡,在黑尔戈兰岛附近对普奥联合舰队发起攻击,摧毁了对方的一艘军舰。但在激烈的交战中,丹麦也占不到一点好处。想要凭借海战击败对手的希望也破灭了。
丹麦已经无心恋战,正巧英国提议两国进行和平谈判,便欣然接受。谈判过程中,普奥两国凭借在战场上的一系列胜利,要挟丹麦割让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两地。丹麦表示无法接受。
于是,普奥联军再度发起进攻,并一举攻占了丹麦的阿尔斯岛。形势已经再明朗不过了,丹麦若还是坚持战斗,迟早连整个国家都保不住了。无奈之下,克里斯蒂安九世只好接受了普奥的条件。
10月,双方签订《维也纳和约》,丹麦正式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以及劳恩堡地区割让给德意志联邦。这场战争以丹麦的彻底失败宣告终结。
后果
丹麦收回北石勒苏益格:1920年,一战结束后,按照全民公投,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成功收复北石勒苏益格。
结论
1864年战争是长期以来丹麦与德意志争夺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地区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丹麦的失败让它失去了两个公国,国家领土再次大大缩水。
博克施道夫战役的详细战斗经过是怎样。
博克施道夫战役(Battle of Burkersdorf)是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与奥地利在1762年7月21日的战役。普鲁士指挥官为腓特烈大帝,奥地利为道恩元帅。以普军胜利作结。此战规模不大,奥军损失两千多人,普军1,600人。
但是在战略上,这场战役迫使道恩放弃了Schweidnitz要塞防务退回奥地利境内,1762年10月9日,Schweidnitz守军1万人投降,腓特烈终于收复西里西亚全境。而俄军在完成虚张声势后也启程回国。
10月底,被废的沙皇彼得三世死,俄国正式退出七年战争。奥地利终于明白单靠自己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压倒普鲁士收复西里西亚。1763年2月签订和约。
1762年1月,俄国女沙皇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去世,其侄彼得三世上台。彼得三世对腓特烈大帝的武功崇拜得五体投地,5月,俄国和普鲁士达成停战协定,瑞典也跟著退出战争。普鲁士总算去了两个犟敌。
俄国沙皇彼得三世不仅不进攻普鲁士,反过来命令切尔尼谢夫将军率领2万俄军援助普鲁士,在腓特烈的麾下对奥地利作战。腓特烈只需要对付奥地利这个最坚决的敌人,但是这个敌人的总兵力仍然犟於他,而且这时普军官兵的素质,已经下降到危险的地步。
道恩元帅82,000奥军主力,和腓特烈72,000普军之间争夺的焦点,就在西里西亚境内的Schweidnitz要塞。腓特烈是个固执的人,他可以容忍首都柏林数度被占领,但是拼了命也要保住西里西亚。
切尔尼谢夫的俄军刚刚到达不久,1762年7月18日消息传来沙皇彼得三世在宫廷政变中被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推翻。切尔尼谢夫接到命令,要他不再援助腓特烈,领所部俄军退出战场。
腓特烈他连夜找切尔尼谢夫密谈,结果切尔尼谢夫被他说服,暂时把退兵的命令秘而不宣,应腓特烈要求,俄军逗留三天,在这三天里,仍然假装在普鲁士一边作战,实际是给腓特烈站脚助威,以牵制奥地利。而腓特烈要在这三天里,利用俄军虚张声势,取得一次胜利。因此,俄普联军火速开向道恩元帅驻军的博克施道夫要塞,1762年7月21日,博克施道夫战役打响。
奥地利要塞在联军南边,依托一道山谷,战线面向西北。腓特烈要俄军在奥军正面列阵,但是不用开火。普军选择了奥军东北角奥凯利将军据守的一个有限地段投入总攻,这里是一个突出部,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是与奥军主防线相对隔离,奥凯利只有5,000守军。
在战前,道恩没有料到普军来得这么快,分散了兵力,所以在博克施道夫营地的所有奥军,也不过3万人。普军主力环绕这个突出部成半圆形展开。
腓特烈把部队分成几个部分,各自交代不同的任务,几个部分之间协同作战,这是现代分进合击作战方式的第一次尝试。後来这种方法在拿破仑的各次战役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乌尔姆战役和耶拿战役。
普鲁士Wied将军的军在正东方向,首先犟攻,击溃了奥地利Brentano的军。东北莫仑道夫和Knobloch将军两个旅在55门大炮掩护下正面进攻,同时莫仑道夫还领人从一条偏僻的山谷迂回,插入奥军主阵地侧翼。
正北方向,曼陀菲尔旅也配合进攻,这样三路普军钳形攻势,迫使奥凯利撤出阵地,道恩指挥奥军全线退却。
此战规模不大,奥军损失两千多人,普军1,600人。但是在战略上,这场战役迫使道恩放弃了Schweidnitz要塞防务退回奥地利境内,1762年10月9日,Schweidnitz守军1万人投降,腓特烈终於收复西里西亚全境。
而俄军在完成虚张声势後也启程回国。10月底,被废的沙皇彼得三世死,俄国正式退出七年战争。奥地利终於明白单靠自己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压倒普鲁士收复西里西亚。1763年2月签订和约。
东帝汶,打了24年独立战争。
东帝汶,位于帝汶岛东部,西与印尼的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与澳大利亚相望,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16世纪前,帝汶岛先后由以苏门达腊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国和以爪哇为中心的满者伯夷王国统治。16世纪初,葡萄牙入侵帝汶岛。
之后,荷兰占领西帝汶,并将葡萄牙势力排挤到东帝汶。期间,英国曾短暂占领过西帝汶,不过最终被荷兰夺回。1859年,葡、荷签订条约,重新瓜分帝汶岛。帝汶岛东部(东帝汶)归葡,西部(西帝汶)并入荷属东印度(印尼)。
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东帝汶。二战结束后,东帝汶一度交由澳大利亚管辖,之后又交回给葡萄牙殖民者,成了葡萄牙的海外省。1974年,葡萄牙开始实行非殖民化,放弃海外殖民地,导致世界各葡属殖民地纷纷脱离葡萄牙统治而独立。
1975年11月28日,东帝汶宣布独立,但在9天之后被印尼入侵并占领,1976年7月成为印尼的东帝汶省。在国家被侵占的那一刻起,东帝汶为独立,与印尼打了24年的独立战争。然而由于双方力量悬殊,东帝汶部分主张独立的成员不得不流亡海外寻求外援。
而另一部分主张独立的成员,留在本土继续与印尼军队开战。印尼为镇压东帝汶人的独立运动,一边派出大军对东帝汶独立军进行残酷的围剿,另一边又对东帝汶人进行了大规模屠杀。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印尼强人总统苏哈托下台。
1999年,印尼新总统哈比比同意东帝汶通过全民公决选择自治或脱离印尼。之后在联合国和葡萄牙的支持下,东帝汶进行民族自决投票~785%的人赞成独立。然而此结果令印尼军方非常不爽,他们发动大屠杀,20万东帝汶难民逃至西帝汶。
1999年9月,澳大利亚维和部队进驻东帝汶,迫使印尼军方接受现实。同年10月,印尼军队退出东帝汶,东帝汶由维和部队托管。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正式宣布独立,20多万难民也都回来了。国家虽然独立了,但那些为了追求独立而遭印尼杀害的东帝汶人却再也回不来了。
据联合国的报道显示:在印尼占领东帝汶的24年里,有25万东帝汶人死在了追求独立之路上,他们绝大部分死于饥饿和疾病。因为印尼为了惩罚这些追求独立的反抗者,利用“饥饿”作为武器,试图“灭绝”东帝汶人。譬如用凝固汽油弹和化学武器对付东帝汶人,而这些东西极度污染了东帝汶人的食物和饮用水资源,造成大规模人员死亡。
24年的独立战争,死了25万人,可当时东帝汶的人口还不足100万。直到2006年,东帝汶人口才首次突破100万。换句话说,东帝汶为独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过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七年战争:古巴易主,英国才是最大的赢家
关键词:西班牙占领古巴、古巴人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
前因:西班牙占领古巴。
1511年,西班牙殖民者贝拉斯科斯征服古巴,杀死印第安泰诺族的酋长哈土依。
后果:古巴人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
1868年,种植园主塞斯佩德斯解放了他的奴隶,武装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过程始末
一、七年战争
1762年,英国与西班牙爆发七年战争,英国派出5艘战船和4000名远征军占领了西班牙的古巴。战争结束后,西班牙又用北美的佛罗里达从英国手里换回了古巴。
英国在与西班牙宣战后两天,便在内阁成员安森勋爵的建议下选择了古巴首都哈瓦那作为进攻西班牙的主要目标。
这是因为哈瓦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占领这里将大大削弱西班牙在加勒比海的影响力。于是,当年6月,英国政府依靠皇家海军在数量和效能上超过西班牙舰队的优势,制定了进攻计划,并迅速命令西印度群岛的英国军队登陆古巴岛并包围哈瓦那。
二、古巴的重要性
西班牙当然也知道古巴的重要性。在战争爆发前一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三世为了捍卫古巴,任命贵族胡安·德普拉多担任古巴上尉。德普拉多到达哈瓦那后很快便开始加强城市防御工事的建设工作,但是在次年英军攻城之时,这一工作尚未完成。
英国政府得知哈瓦那的城防仍在建设,便在战争爆发后加紧时间赶往这里。他们寄希望于在西班牙人来不及做出反应之前,采用快速占领的战略。
英国军队到达古巴的时候正值发高烧流行的季节。尽管之前英国针对西班牙热带要塞的远征行动曾多次由于热带病而失败,但英国政府仍对这次攻占古巴的行动仍持乐观态度。
三、挖掘一条隧道
当军队登陆完毕后,英国总指挥官阿伯马尔命令工兵立即开工挖掘一条隧道,埋下地雷,这样便可以轻而易举的炸开哈瓦那的城墙。为了保证工程顺利进行,阿伯马尔下令工兵低调挖地道,避免打草惊蛇。
尽管英军声称不怕热带病,但他们还是没有抵抗住热带病的侵袭,到达哈瓦那以后没有多久,英国军队便开始生病,兵力已下降一半。此外,加勒比海地区的飓风季节也即将到来,阿伯马尔指挥的英军是在与时间赛跑。
好在英军得以在陆军指挥官杰弗里·阿默斯特的指挥下从北美的英国殖民地调集了4,000名士兵支援,才解了哈瓦那地区英军兵力下降的困境。
四、准备攻城
七月底,英军一切就绪,准备攻城。29号,阿伯马尔给西班牙将领维拉斯科下了通牒,希望他能投降。维拉斯科拒绝投降,并决定用西班牙无敌舰队来对付英国人。
当天凌晨,西班牙海军突袭英国海军,受到英军强烈抵抗,不得不撤退。到了当天下午,英军引爆了悄悄藏起来的地雷。
哈瓦那的城墙被炸开,在西班牙人做出反应之前,有16个英国人已经站在了城墙之上。守城的维拉斯科见状,与他的部队冲向了突破口,在随后的交战中受重伤。西班牙军队见维拉斯科受伤,士气大伤纷纷撤退。最终,英国军队占领了哈瓦那。
由于英国占领期间,哈瓦那港口向大英帝国开放了贸易,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对西班牙以外的国家实行限制性的交易,因此,在英国管理的一年中,哈瓦那的商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西班牙当局很清楚,他们在古巴的正规军无法与英军在美国集中力量对抗的力量相提并论。因此,西班牙同意将佛罗里达和梅诺卡割让给英国,以换回对古巴的统治。
结论:
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成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西班牙虽然失去佛罗里达,但是得到法属路易斯安那,并恢复在战争期间被英国夺去的对古巴和菲律宾的控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