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普鲁士的斐德烈(有译作腓德烈的)大帝的资料

求普鲁士的斐德烈(有译作腓德烈的)大帝的资料,第1张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史称腓特烈大帝。普鲁士国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统治时期普鲁士军事大规模发展,领土扩张,文化艺术得到赞助,使普鲁士在德意志取得霸权。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名将之一,而且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甚至音乐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

青年时代

年轻时代的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在他的父亲「士兵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严格,强硬和军事式的教育下长大。1730年他尝试和朋友汉斯·赫尔曼·冯·卡特通往到英格兰。但以失败告终。他们被囚禁在现在德波边境的小镇昆斯特林(德语:Küstrin),在那,卡特被处决。究竟腓特烈是看到还是只听到行刑,目前还有争议。腓特烈同时和Peter Karl Christoph von Keith和Hans Karl von Winterfeldt有著亲密的友谊。

他的父亲一再受到亲奥势力(Friedrich Wilhelm von Grumbkow, Jacob Paul von Gundling等人)的压力,腓特烈在其影响下,不情愿的和伊丽莎白·克里斯丁娜·冯·布赖恩施怀克—贝芬(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Bevern)成婚。伊丽莎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并未诞下一子。腓特烈基本上和她分居,只在节庆场合一同出现。但腓特烈在其父临终前答应了,誓不会对伊丽莎白不忠。在莱茵斯堡(Rheinsberg)的四年(1736–1740)可能是两位在一起最幸福的日子了,但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只是做给他那多疑的父亲的一出戏,目前尚没有定论。

究竟腓特烈二世按当代的标准是否有同性恋倾向,目前尚有争论。但确凿无疑的是,他对女性比较疏远。他希望在女性身上也看到他在男性那看到的勃勃生机。在他身后作的尸检并未发现他患有性病或畸形。因为他的医生Johann Georg Zimmermann透露,腓特烈大婚之前曾感染性病。而难得的几位受腓特烈青睐的女性,都是些所谓的“女大地主”卡罗琳和叶卡捷琳娜大帝,他还向她们写过诗,保持著书信来往。

国王

外交与战争
腓特烈二世在1740年登基,年方28岁。受法国启蒙哲学思想薰陶的腓特烈二世继位被当时人们认为这将是一位善於思考的开明国王,甚至可能偏於文弱。的确,他一上台,就解散了父亲的巨人掷弹兵团(留一个中队作仪仗护卫),而且下令禁止军中体罚士兵(这个命令后来在战争中撤销)。但是腓特烈拥有祖、父遗留下来的精良军队和充足国库,本人对战争也不是生手,当年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就曾赴当时欧洲第一名将欧根亲王身边见习军事。很难说腓特烈在那短短的一段时间真就能从欧根亲王那裏学到些什麼本领,但是欧根确实曾经盛赞腓特烈在战场上的冷静态度,而年轻的腓特烈倒是对老迈年高的欧根亲王印象不深。最重要的是,腓特烈登基不久,就出现了普鲁士扩张的良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0年,奥地利1739年方才结束对土耳其的战争,所产生的破绽,刚好为普鲁士所利用。通过这场战争,他为四分五裂,自然资源匮乏的普鲁士赢得了一块极具经济价值的西里西亚地区,同时为普鲁士赚得了一条易守难攻的边界线。在这次战争,腓特烈二世和陆军元帅什未林的库特·克里斯多夫伯爵为普鲁士赢得了西里西亚。在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中他成功保卫了这一地区。这场战争,普鲁士没有全程参与,只打了一前一后两段,全都是为了吞并奥地利的西里西亚省,对於普鲁士来说,就称为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所以这两场战争,实际都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的一部分。同时在这场战争中,腓特烈初次亲身领军,在几次战役中尽显了他的军事才华。

尽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到1748年才正式结束,腓特烈的普鲁士王国却是从1745年就退出战争,作壁上观。从此到1756年七年战争爆发,腓特烈赢得十年的和平建设时期。西里西亚是纺织工业中心,德意志最为富庶的省份之一,每年的税收要占整个普鲁士岁入的1/4。在这十年裏,腓特烈不但整军经武,发展经济,为后来的七年战争作好准备。

1750年代普鲁士的外交形势越来越严峻。首先腓特烈与英国交好,缔结《白厅条约》,保证英王在德意志的汉诺威领土不受侵犯,并以武力「对付侵犯德意志领土完整的任何国家」,这就大大触怒了与英国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法国。而奥地利女大公玛丽娅·特蕾西娅,从来也没有忘记卧薪尝胆,他的首相柯尼次(Kaunitz)亲王成功地联合俄国女沙皇伊莉莎白·彼得罗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渐渐给普鲁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绞索,积极准备收复西里西亚。腓特烈看到形势日益严重,决定与其坐等战争降临,不如对奥地利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七年战争由此展开。在七年战争中他的部队打进了萨克森王国。之后普鲁士同时和三个邻邦大国作战,就是奥地利、法国和俄罗斯,(这三国在奥地利外相柯尼次的发起下组成了联盟)。当时普鲁士和联盟的军队人数比为1:3,人口数之比更达1:20。经过7年大战,几次面临亡国边缘,腓特烈终於保住了西里西亚,他个人也获得军事史上永世的不朽英名,赢得了「大帝」的称号,更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普鲁士亦一跃成为欧洲五巨头(其余四国为奥地利,法国,英国和俄国)之一。在伏尔泰和米拉保等人的见证下,他在那群雄争霸的年代创建了当时最现代化的国家。

在他的倡导下(1772年),波兰被第一次瓜分。当时奥地利和1764年新近与普鲁士结盟的俄罗斯处於武装冲突边缘。为了自身利益,腓特烈二世用波兰的土地去满足两国对土地的欲望。普鲁士武力兼并了所谓的波兰-普鲁士,即是西普鲁士。从此他自称为腓特烈二世,普鲁士之国王(König von Preußen),而不是像其两届前任,称自己为普鲁士裏的国王(König in Preußen)。在腓特烈晚年,他曾发动过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使得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的企图没有得到成功,就是以比利时去换取巴伐利亚的大部分。奥地利的这个计划导致了普鲁士组成君主联盟(1785年)。

内政与改革
在内政方面,他推行了农业改革(马铃薯)、军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在Drömling和Oderbruch实施排水工程,废除了刑讯还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他的名言是“我是这个国家的第一公仆。”他对法律的发展贡献良多。 另外,当时普鲁士的人民可以通过上书或求见的方式向国王求助。腓特烈二世在他的准则“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下竭力避免封建制度的流弊。对此他对自己手下的官员非常不信任,他深深感到等级观念会作祟。

“我很不高兴,那些在柏林吃上官司的穷人,处境是如此艰难。还有他们动辄就会被拘捕,比如来自东普鲁士的雅各·特雷赫,他因为一单诉讼而要在柏林逗留,警察就将他逮捕了。后来我让警察释放了他。我想清楚的告诉你们,在我的眼中,一个穷困的农民和一个最显赫的公爵或一个最有钱的贵族没有丝毫高低之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腓特烈二世1777年至司法部部长的信)

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他当政时期的特色。同时他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也是他内政的特色之一。在柏林的弗里德里克花园(Forum Fridericianum)那裏,一座新教的教堂和一座天主教教堂并排而立,可算得上18世纪独一无二的景致。腓特烈后来还说:“Jeder soll nach seiner Façon selig werden”(意为:纵然行事方式各异,但人人都是可到天堂的)。但是对犹太人的歧视,腓特烈二世却是一字不漏的继承了前任的政策——1750年修订后的总特权政策(Revidiertes General-Privileg 1750), 1763年犹太瓷器规定(Judenporzellanverordnung 1763)。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在这位国王的统治下,同性恋者并不会受到迫害。

他希望彻底废除农奴制,但在普鲁士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失败。但在国王的属地上却能逐步实行,腓特烈二世在新开辟的地区裏建立小镇和农村,让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入住。当出於国务原因而需要延长农奴合同的时候,这些帮工,雇农和女仆会被问及他们雇主的情况及待遇,管理不善的雇主,其手下的雇农将有可能被调派到有妥善管理记录的雇主处。

在腓特烈二世统治时期,普鲁士兴建了数以百计的学校。乡村学校的师资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偏低。这些学校只能培养出一些有读写能力缺陷的军官。

腓特烈二世和伏尔泰有书信来往并且曾在波茨坦会面过。他自己写有大量法文著作,是18世纪影响很大的一位作家。他1740年写下的《反马基雅维利》(Anti-Macchiavell)在欧洲非常有名。在书中,他用批评,进步的角度去分析了马基雅维利的国家政治观点。广为流传的无忧宫磨坊主传说被视为腓特烈二世对法律的一次较量。但经证实,这个逸谈是假的。

逝世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二世于无忧宫中在他的沙发椅上安然逝世,享年74岁。他身后无子,由侄子继承,就是腓特烈·威廉二世。这时距离法国大革命仅有3年。他的意愿是在无忧宫露台他的爱犬旁下葬,但他的继任,也是他的侄子却将他葬在了波茨坦格列森教堂的地下墓室裏。1944年他棺材被移往马堡的伊丽莎白教堂。直到1952年才在路易·斐迪南的发起下被迁到霍亨索伦城堡 。但直到德国统一后1991年8月17日,这位国王才到了他想到的地方,在他生前已建好的墓穴下安身。他的话“Quand je suis là, je suis sans souci” (吾到彼处,方能无忧)。这位思想自由的共济会员在教堂裏寻不得安灵。他愿意自己的爱犬离他更近一些。

人们在英灵殿(Walhalla)为他塑半身像以作纪念。在他过身后人们树立很多纪念碑,最有名的是在柏林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腓特烈大帝骑马像。二战时塑像幸存,并在民德时期重建。

军事天才

即使忽略他作为政治家的作为和他对立法所做的贡献,单凭他在军事上的表现,就足以使他在历史上占一席位。在西方军事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在历代名将中的的地位,可能仅次於亚历山大、凯撒、汉尼拔、拿破仑这四大伟人。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腓特烈初次绽放光芒。索尔战役更是腓特烈第一次试图把经过自己思考和设计的斜线式战术付诸实施。战后腓特烈写出了他最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原理》(有译为军事教令,德语: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这本书集中体现腓特烈对自己早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不仅仅是行而上的战争理论,而且贴近实际,是当时最好的战争实践指南。腓特烈其实是用法文写成此书的,后来才译成德文,仅仅下发给普鲁士的将级军官,不得外传。但是他没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为这一章写的是腓特烈本人驾驭部下的经验,当然不愿意让部下看见。后来在七年战争中的1760年2月,奥地利从一位被俘虏的普鲁士少将那裏得到这本书,这才流传於世,1762年这本书传到伦敦,在那裏公开刻印出版。

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强,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以普鲁士一个小国之力,独抗法、俄、奥三大强国,其疯狂程度,可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或者希特勒相媲美。罗斯巴赫会战更是腓特烈斜线阵势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作那个时代的经典战役,以大模型重现在它的军事博物馆陈列中。军事史家亦把此战与洛伊滕会战许为腓特烈大帝军事艺术的巅峰之作,就象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会战一样。仅凭这两场会战,腓特烈就完全奠定了其作为古今最伟大名将之一的地位,普鲁士的一个永远的军事神话,从此诞生。 后世拿破仑评价腓特烈大帝的时候说:「越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就越显得他的伟大,这是我们对於他能说的最高的赞誉之词」。

1785年西里西亚一年一度的秋季大演习中,英国王弟弗雷德里克王子 (约克公爵),美国独立战争中出名的康沃里斯将军(Cornwallis),拉法叶特侯爵都来参观,并向腓特烈致敬。当时腓特烈指挥的普鲁士军队的操演方法,成为全欧洲军界竞相模仿的样板,老国王在训练场上禁不住掩口偷笑「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

在战术层次,腓特烈可以说是近代欧洲第一战术家,比拿破仑毫不逊色。尤其是在战役层次上:当时欧洲在战略和战术之间,没有战役学这个分科,而腓特烈就是大战术的创始人,德国人口中的「大战术」,就是现代军事科学中的战役学。欧洲军事学从古斯塔夫开始走入近代化,经过杜伦尼、马尔巴勒、欧根、萨克斯等历代名将的探索与尝试,到腓特烈手中,不仅从实践上,而且从理论上给以总结。他所确立的作战原则,例如「保护你的侧翼和后方、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我们注意力的目标,应该是敌人的军队」等等,直接指导了拿破仑。可以说在战役指挥上,腓特烈是拿破仑的启蒙老师。

琐事

腓特烈二世在无忧宫演奏长笛他对所有艺术都感兴趣,他自己起草设计了波茨坦的无忧宫,并聘请建筑师克诺伯斯多夫兴建。他收有很多名画,吹得一口好长笛(长笛教师 Johann Joachim Quantz)还作曲。他於1747年在无忧宫与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会面。

除了母语德语,腓特烈二世还能说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义大利语。他能听得明白拉丁语,古希腊语和希腊语,还有希伯来语。他晚年的时候,还去学习了斯拉夫语、巴斯克语。

系谱
┌——> 腓特烈·威廉 (1620年–1688年)
│ 勃兰登堡诸侯

┌——> 腓特烈一世 (1657年–1713年)
│ 普鲁士之国王
│ │
│ └——> 路易斯·亨利埃特·冯·奥兰尼恩 (1627年–1667年),


┌——> 腓特烈·威廉一世 (1688年–1740年), 士兵国王
│ 普鲁士裏的国王
│ │
│ │ ┌——> 恩斯特·奥古斯都 (1629年–1698年),
│ │ │ 汉诺威诸侯,请见下面
│ │ │
│ └——> 汉诺威的苏菲·夏洛特 (1668年–1705年)
│ │
│ └——> 法耳茨行宫的苏菲 (1630年–1714年)
│ 请见下面


腓特烈二世(1712年–1786年), 腓特烈大帝
普鲁士之国王

│ ┌——> 恩斯特·奥古斯都 (1629年–1698年),
│ │ 汉诺威诸侯,请见上面
│ │
│ ┌——> 乔治一世 (1660年–1727年)
│ │ 大不列颠的国王和汉诺威的诸侯
│ │ │
│ │ └——> 法耳茨行宫的苏菲 (1630年–1714年)
│ │ 见上
│ │
└——> 汉诺威的苏菲·特雷西亚 (1687年–1757年)


│ ┌——> 乔治·威廉 (1624年–1705年)
│ │ 在卡伦堡和吕内堡的不伦瑞克-吕内堡公爵
│ │
└——> 不伦瑞克-吕内堡的苏菲·特雷西亚 (1666年–1726年), 阿尔登公主


└——> 伊利奥诺拉·德·奥保斯(Eleonore d’Olbreuse) (1639年–1722年)


腓特烈二世(1712—1786年),普鲁士国王(1740—1786年在位)

普鲁士精神,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敬畏名词,但这种精神是建立在它的军国主义体制的基础上的。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大军营,整个国家机构就是一部军事机器,全力支持着一支的代表国家荣誉的庞大军队。“普鲁士精神”在腓特烈二世时代发展到了它的极点,这个国王也以“战神”的形象留在青史之中。

腓特烈二世无疑是个幸运儿,祖先留给他的资本是丰厚的。霍亨索伦家族从一个瑞士山区的城邦主发展到北德意志广阔土地的统治者,爵位又从伯爵到选侯再到国王。更重要的是,留给了他一支强大且效率很高的军队。但腓特烈少年时代却是一个酷爱自由,喜欢文学艺术,反感专制和服从,充满叛逆性格的人。他偏偏有一个古板固执的“军人国王”父亲,于是父子间展开了一场人间常见的管制与反管制的较量,只是当这种较量发生在王家时,就变得更加残酷了。少年腓特烈经常遭到父亲的棍棒殴打和言语刺激。18岁时为抗拒父亲为他安排的婚姻,计划同几个同伴出逃,结果被关进监狱,还被安排了观看同伴被砍头的血腥场面。

在狱中的日子使他度过了青春期的躁动,他开始变得深沉理智,霍亨索伦家族的传统在他身上开始显现。在此后的日子里,他找到了对政治和军事的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的实践,初步建立了一套军事理论。1740年他继承了王位同时也继承了一支8万多人训练有素的军队,并继续扩充这支军队,使之达到20多万人,成为实践他的理论“政府的基本法则都是扩张领土”的工具。

腓特烈不但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而且是一个睿智的军事理论家。他创立了著名的“斜进战斗队列”的理论,其要点是将本方作战队的一翼缩回,加强准备进攻的另一翼,使之在局部上形成优势而攻击敌方的侧翼,适用于以少打多的情况,在敌方大部队未投入战争之前就取得一个决定点上的胜利。他还确立了许多著名的作战原则,如“保护你的侧翼和后方、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标等。

腓特烈即位第一年就遇到了实践的大好机会。1740年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_特蕾西亚继承父位,因为女性继位在德意志史无前例,腓特烈便以此为借口同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结盟,发动对奥地利的战争,奥地利一方则有英国支持,史称“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腓特烈对奥地利的皇位不感兴趣,他要的是德意志人集中的发达工业基地西里西亚。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普军很快就占领了整个西里西亚,并先后在莫尔维茨会战和霍图西斯会战中击败奥军。腓特烈聪明地利用奥地利同法国、巴伐利亚的矛盾,节节胜利,最后通过《德累斯顿和约》割占了整个西里西亚,成为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

但倔强的玛丽亚_特蕾西亚不肯善罢甘休,决心夺回西里西亚,通过外交手段将法国、俄国、瑞典都拉拢到自己一方,而腓特烈则同英国结盟。1756年狼烟再起,这场战争更加惨烈,英法主要在海外作战,而欧洲大陆则是普鲁士独自跟奥、法、俄等国较量。腓特烈在外交上的失策导致自己以寡敌众,但在军事上却取得一系列经典之作。1757年的罗斯巴赫一役是运动战中歼灭敌人的杰作,洛伊滕战役是“斜进战斗队列”的完美实践、“动机和决心的杰作”。但尽管如此,面对力量远大于己的各大敌国军队的步步进逼,普鲁士的国力消耗几尽,柏林危在旦夕,腓特烈一度携带烈性毒药随时准备自杀,幸亏俄国政权更迭使他得到了喘息之机,最后体面地结束了“七年战争”,保住了西里西亚。

在领土扩张方面,腓特烈还在1772年以武力为后盾,伙同俄、奥两国第一次瓜分波兰,取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大片土地,将东普鲁士同国家本部连在一起。

腓特烈为后人景仰的原因主要在于他军事上获得的声誉,但他在政治方面也是一个高手。他为自己的统治冠上当时欧洲最流行的标签“开明专制”,实际上专制有余,而开明不足。他改组了“财政、军事与王室领地最高管理处”,使权力更加集中在国王本人手里。他要求臣下高效廉洁,但不允许他们有独立的思考,“国王是唯一的头脑,官僚机构只是他的手脚”,他让每个臣下都专注于自身负责的领域,而只有自己才掌握全面情况。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国王本人十分勤政,从早到晚批阅公文来信从不倦怠,用“呕心沥血”来形容也不为过。

当然,作为一个受过18世纪启蒙思想影响的帝王,腓特烈的“开明”也并非只是粉饰之词。他领导了在当时欧洲属于领先水平的司法改革,第一次在普鲁士公布了统一的宪法草案,表达了法治精神和国王完全放弃干预司法的司法独立精神,秉承罗马法“众人之事,应由众人决定”的精神,下令让臣民对法律条文广泛讨论,广泛征集意见。18世纪的政治家哲学家对“开明”的注解,如宗教宽容、鼓励科学文化、放宽书报检查等方面,在宪法中都有所体现。腓特烈称自己“论禀性是个哲学家”,与执启蒙运动之牛耳的伏尔泰有密切交往,但最终还是由于志不同道不合而分道扬镳了,在腓特烈晚年的思想中,“专制”的成分还是越来越重。

腓特烈致力于改善农民状况,兴修水利,并推行重商主义。他在位40多年时间,尽管饱受战火摧残,但普鲁士的经济仍取得迅猛发展,人口从220万增加到543万,年税收收入翻了近两翻,国库储备从800万塔勒增加到5000万塔勒。他给他的后继者留下的,是一个强盛而且蒸蒸日上的普鲁士。他也因此被后人尊为“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是一个公认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自封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文笔优美的作家,留下了《战争原理》、《政治典范》、《军事典范》、《布阵法与战术纲要》等诸多著作。他终身热爱文学艺术,擅长吹奏长笛。

腓特烈大帝的军事实践和理论上承古斯塔夫二世、杜伦尼、欧根等,下启拿破仑、毛奇等,在欧洲军事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后来普鲁士能累积到统一德意志的力量,腓特烈大帝时代是一个关键。但也有人认为,腓特烈时代的普鲁士,已经可以找到后来纳粹德国的影子。腓特烈大帝是个十分复杂的人物,看来是一篇文章所难以概括的。本文主要关注他对历史的影响,将他排在第41位,居于苏莱曼大帝之后,古斯塔夫二世之前,也许是比较恰当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219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