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哪些神仙善吹笛子?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哪些神仙善吹笛子?,第1张

是韩湘子。

在古代,笛箫是近亲,很多文人能吹笛就能吹箫。

不过本人发现一点:从流传下来的各朝绘画中,男的一般吹笛,女的吹箫,如最出名的五代《韩熙载夜宴图》和明唐伯虎的《洞箫仕女图》,里面的仕女都吹箫。

在古代的八仙图里,韩湘子的形象有时是吹笛,有时是吹箫,都没有错。如有些寓意八仙的《八宝图》里,代表韩湘子的,横的就是笛,竖的就是箫。

请看里的《韩湘子》,里面好几张古画和影视居的图都是吹笛的。

吹竹笛是中华民族的习俗

竹笛(意大利语:IL flauto di bambù),汉族乐器名。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华夏民族特色,发音动情、婉转。龙吟,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中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后笛子与市场笛子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古代有谱。他们用字记普。

比如你可以找找看工尺谱。

它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凡、工等。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

  李谟是开元年间唐教坊首席笛手。李谟有一次在瓜洲吹笛。当时江上舟船很多,人声喧闹。当李谟吹出第一声笛音,喧闹的人声立即停下来。待到吹奏数节后,静谧的江面上似有微风飒飒拂来。稍顷,满江的舟子、贾客,都发出欷歔之声,哀、叹、悲、怨溢于言表。当时人们都说李谟吹笛,天下第一。

  有一次他与几位客人,在明月高悬的夜晚,登一小舟,泛江漫游,吹笛观景赏月。笛声旷远清亮、宛转飘逸。忽然岸上有人招呼,请求登舟同游。李谟他们停舟岸边,这人上船后,请求李谟借笛让他吹一支曲子。这个人吹奏的笛声精妙无比,可让山石破裂,李谟平生从未听到过。初时,吹入散序、中序,笛声已非同凡响。待到进入第三大段--入破时,只见吹笛人呼吸盘旋回转,指法粉碎如雨敲窗。再听笛声犹如千军万马撕杀奔吼,又如雨打沙滩辟罗有声。还有一次,李谟因故请假去越州。到了越州后,当地的达官名士或设公宴、或设私宴请他,为的是能亲耳聆听到他吹奏的笛声。当时,正逢越州新有十几位生员考中了进士。这些人家中都有些产业,于是凑集二千文钱准备在镜湖游船上聚会饮酒同乐,邀请李谟上船吹笛,以饱耳福。因为钱多人少,又相约每人可带一位客人同来。

  其中有一位参加聚会的人,已经到了晚上方才想起这件事,没有功夫去请别人。就近请邻居中的一个独孤老头。这位老头儿,长久居住在这荒田野地里,外面的人情事故一点也不懂得。数间茅舍只他一人居住,乡里人都称他为独孤丈。第二天,这位进士带着独孤丈人一起到镜湖聚会的地方赴宴。

  酒宴开始后,只见湖水澄碧、波光荡漾,芳草修林,景物非凡。李谟以手拂笛,立于船边。在桨声中,舟船渐移湖心。此时轻云笼湖,微风拂浪,波澜陡起。李谟捧笛吹奏,笛声初发,风云齐开,水明林秀,上下澄碧,仿佛如有鬼神之工使之如此!船上的宾客都赞叹不已,纷纷说:“就是敬天的神乐也没有这么大的神力啊!”独孤丈一言未发。与会的人都脸现不快。李谟也认为这个老丈轻视自己,也怨愤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又静思一曲吹奏出来。曲调更加绝妙异常,在座的宾客没有人不惊骇赞赏的,唯有独孤丈还是不出一言。请他同来的这位进士也深感羞愧,对座上的宾客解释说:“独孤老丈常年独居山村,不与人来往,更是很少进城。对于音乐,他一点也不懂得,请大家不必介意。”四座的宾客同声刺讽独孤老丈,老丈依然不语,只是微微笑笑而已。

  李谟问道:“这位老丈你一言不发,是你真的不懂音乐呢?还是一位高人?”独孤丈才慢慢说道:“你怎么就知道我不懂音乐呢?”四座客人见李谟变了脸色,都纷纷站起向李谟道歉,劝慰李谟。正在这时,独孤丈人沉静地说:“请你试吹一首《凉州》吧。”李谟傲慢地捧笛吹了一首《凉州》曲。曲终,独孤丈人品评说:“李公的笛子果然吹得不错。然而,你的笛声掺揉进去夷狄乐曲,你是不是在龟兹有朋友啊!”李谟听了后大吃一惊,站起身参拜独孤丈人,说:“老丈乃是方外神奇之人,恕我李谟有眼不识。我的老师确实是龟兹人啊。”独孤丈人又说:“《凉州》一曲,你吹到第十三叠误入水调,你自己知道不?”李谟恭谨地回答道:“李谟愚钝顽冥,实在不知。”独孤丈人伸手取笛欲吹给李谟看看。李谟连忙更换一笛,用袖拂试后递给独孤丈人。独孤丈人接过看看,说:“你这些笛子都不堪使用。使用它们的主人都是粗通吹笛的人。”于是又换了一只笛子,说:“这只笛子吹到入破时也要破裂的,你不会舍不得吧。”李谟说:“不敢。”于是独孤丈人捧笛吹起来。笛声初发即响遏云霄,四座震惊,李谟恭敬不安地立在那儿不敢动。吹到第十三叠,独孤丈人停下来,向李谟讲解他刚才吹的谬误所在。李谟完全敬服连连拜谢。待到入破,笛子立即破裂了,不能再吹下去了。李谟再次拜谢,众位宾客彻底折服。会散。

  第二天早晨,李谟和与会的诸位宾客,一起前往独孤丈人住所等候拜见。到那儿一看,只留有几间空宅,独孤丈人已经不知何处去了。越州人得知这件奇闻后,纷纷出访,四处寻找独孤丈人,然而始终没有寻到,谁也不知道他的去向。

李谟是开元年间唐教坊首席笛手。据说有一次李谟在瓜洲吹笛。当时江上舟船很多,人声喧闹。当李谟吹出第一声笛音,喧闹的人声立即停下来。待到吹奏数节后,静谧的江面上似有微风飒飒拂来。稍顷,满江的舟子、贾客,都发出欷歔之声,哀、叹、悲、怨溢于言表。当时人们都说李谟吹笛,天下第一。唐代诗人张祜写的《李谟笛》,写了李谟偷曲谱之事:平时东幸洛阳城,天乐宫中彻夜明。无奈李谟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

唐代诗人李白在《金陵听韩侍御吹笛》中描写了另一位笛子演奏家——韩侍御的精湛笛艺:韩公吹玉笛,倜傥流英音。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王子停凤管,师襄掩瑶琴。余韵渡江去,天涯安可寻?韩侍御不详确指何人,但他的笛声竟使得古代著名笙师,琴手都要停笙掩琴,由此可见这位笛子演奏家笛声之美,笛艺之精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7666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1
下一篇2023-08-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