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称霸西北的葛尔丹部落为何会失败?

曾经称霸西北的葛尔丹部落为何会失败?,第1张

葛尔丹的个人能力不如康熙。不管是从统兵作战方面还是治国安邦方面,葛尔丹不及康熙这个千古一帝,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胸怀大志,清朝在他的治理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灭鳌拜,平吴三桂,收台湾,灭葛尔丹,康熙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不是葛尔丹可以相比的。

抛去个人能力因素,单比葛尔丹和康熙背后的土地,葛尔丹也是不及康熙的。清朝在康熙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增加,赋税也跟着增长,大清举全国的国力北伐葛尔丹,而葛尔丹只是占据蒙古一隅,军力物力远远比不上物产丰富的大清朝。

葛尔丹的也兵力不及康熙,他当时为了虚张声势,声称自己的大军有数十万之众,其实远远没有,而康熙的征伐大军却比葛尔丹要多,再加上蒙古草原上其他忠于康熙的部落,康熙的大军足有数十万,所以葛尔丹的兵力是不能跟康熙相提并论的。再有就是军队的战斗力,清军的战斗力极强,虽然骑兵不如蒙古军,但是清军有从西洋买回来的火器,火器在军队中的配备非常平常,而葛尔丹军队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火枪,火炮更少,所以从军队战斗力上来看,葛尔丹的蒙古军也是比不上清军的。

导致葛尔丹战败最重要的一点还有人心,葛尔丹征战康熙之前,准格尔境内就爆发过一次内乱,人心不稳。而康熙御驾亲征,蒙古其他部落视葛尔丹为草原狼,所以跟随康熙一起同仇敌忾,征伐葛尔丹。

  的确是两次啊!看以下资料,楼主可明白。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丙子) 正月 下诏亲征噶尔丹。于西苑蕉园设内监官学,以敕授太监读书。 二月 康熙帝亲统六师启行,征噶尔丹。命皇太子留守,凡部院章奏听皇太子处理。妃赫舍里氏逝,追赠平妃。 五月 侦知噶尔丹所在,康熙帝率前锋先发,诸军张两翼而进。前哨中书阿必达探报噶尔丹闻知皇上亲率大军而来,惊惧逃遁。康熙帝率轻骑追击。上书皇太后,备陈军况,并约期回京。康熙帝追至拖纳阿林而还,命内大臣马思喀追之。康熙帝班师。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大败噶尔丹于昭莫多(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斩首三千,阵斩其妻阿奴。噶尔丹以数骑逃遁。 七月 以平定朔漠勒石于太学。 十月 大将军费扬古献俘至。 十一月 噶尔丹遣使乞降,其使格垒沽英至,盖微探康熙帝的旨意。康熙帝告之说:“俟尔七十日,过此即进兵。”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丁丑) 正月 上谕:“朕观《明史》,一代并无女后预政,以臣凌君之事。我朝事例,因之者多。朕不似前人辄讥亡国也。现修《明史》,其以此谕增入敕书。”

  二月 康熙帝再次亲征噶尔丹于宁夏,命皇太子留守京师。遣官祭黄河之神。 三月 康熙帝驻跸宁夏,察恤昭莫多、翁金阵亡兵士。祭贺兰山。上阅兵。命侍卫以御用食物均赐战士。 四月 康熙帝回銮。费扬古疏报闰三月十三日噶尔丹仰药死。康熙帝率百官行拜天礼。敕诸路班师。 七月 以朔漠平定,遣官告祭郊庙、陵寝、先师。

在清朝历史上,没有愉亲王这个人,真实存在的是裕亲王。乾隆是裕亲王的侄孙。

裕亲王,爱新觉罗·福全,是顺治皇帝的次子,是康熙皇帝的二哥。而乾隆是康熙的孙子,所以乾隆和裕亲王按辈分来说,是侄孙辈儿。

裕宪亲王爱新觉罗·福全(1653年-1703年),清朝宗室、将领,顺治帝次子,康熙帝异母兄,庶妃董鄂氏即宁悫妃出,顺治十年癸巳七月十七日丑时出生,康熙六年正月,封裕亲王。

入封镶白旗。康熙二十九年七月,授抚远大将军,和恭亲王爱新觉罗·常宁分道讨葛尔丹,率清军主力出古北口,于乌兰布通大败叛军葛尔丹。寻还师。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六月廿六酉刻病故,终年五十岁,谥宪。

扩展资料

愉亲王:

《还珠格格》中是晴儿的生父,是乾隆的弟弟。

尔康有句原话是这么介绍晴儿的:“她不是皇上的女儿,她是愉亲王的女儿,愉亲王十年前就战死沙场了,福晋也跟着殉情了。她是愉亲王唯一的女儿,太后看她可怜就一直把她带在身边。”

温文尔雅,满腹诗书,与从民间来的小燕子,紫薇结下不解之缘,用其才智几番救之于危难,也从她们身上,找寻到真正的自我,主动拒绝太后将之婚配尔康。

紫薇曾言其为冰山火种,外表冰冷孤傲,内心热血奔腾。后结识小燕子之兄长箫剑,互盟爱意,甘抛格格身份,远走天涯,几经劫难,终成眷属,与萧剑结为平民夫妻,隐居大理。

参考资料:

-裕亲王

导语: 准噶尔部落原本是草原上的游牧部落,本来与清朝的统治者满族同为少数民族。但是后来清朝入关,占据了中原,建立起中央政权,所以清朝与准噶尔部落中间也就成了中央与附属关系,但是自葛尔丹起,准噶尔部落的几代部落长都是野心勃勃,试图分裂,与大清王朝分庭抗礼。为了平定准噶尔部落的叛乱,从康熙到乾隆,历经了三代皇帝,用了近七十年的时间。 清朝与准噶尔部落之间的持久战 准噶尔部落的叛乱开始于噶尔丹,他是一个很有手段也很有野心的人。他靠杀死自己哥哥(准噶尔部落的原部落长)的儿子们继承王位,继承王位后他就开始了自己野心勃勃的计划。对内,他入侵喀尔喀蒙古,扰乱西北的安宁;对外,他又与沙皇俄国互相勾结,通敌叛国,企图与清朝对峙。 噶尔丹 准噶尔部最初与清军的交战是处于优势的,不仅打败了清军,还乘胜追击,到达了距离北京不过七百公里的乌兰布通。此时的康熙帝再也无法容忍准噶尔部的肆意妄为,选择御驾亲征,三次西征噶尔丹后,准噶尔部的势力几乎消耗殆尽,首领葛尔丹也被逼自杀。然而,康熙帝却并没有斩草除根,于是就将这个难题留给了雍正。 康熙亲征 雍正登基后不过几年,准噶尔部落就再次兴兵作乱。一开始有骁勇善战的大将军年羹尧在,还能够镇压住。后来年羹尧死于清朝内斗,由于当时的清军统帅的错误决定,导致了清军惨败给了准噶尔势力。不过骄兵必败,准噶尔部因为大败了清军而沾沾自喜,掉以轻心,以至于落入了清军的埋伏,伤亡惨重,元气大伤。可惜的是,雍正最终也没能彻底平定西北势力,把准噶尔部这个隐患又留给了自己的儿子乾隆。 比起康熙和雍正,乾隆的运气就比较好了,没费多少力气就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统一了西北。因为准噶尔部落因为王位之争而发生了内乱,自己削弱了自己的势力,而且部落之间的凝聚力也大大降低了。所以乾隆看准了时机,出兵准噶尔部,顺利地平定了叛乱。清朝与准噶尔部落之间这场长达六十多年的拉锯战也终于宣告结束了。 乾隆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为何准清之战要打这么久 要知道,无论是国力还是兵力,大清王朝都是远胜于准噶尔一个小小的游牧部落的。况且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无论哪一位都是很有作为的明君,那么为了"准清之战"要耗费大清如此长的时间和精力呢? 那是因为准清之战虽然表面上说是打了七十年,但实际上两方势力交战的时间也不过十七年而已。康熙年少继位,那时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三藩和东南地区上,对于偏远的西北又无暇顾及,所以就任由准噶尔部落发展壮大。后来基于国力的考虑,而准噶尔部牵扯的势力众多,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轻易出手。所以就本着"以和为贵"的原则,对准噶尔部落一直采取怀柔政策。 也可能是清朝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对准噶尔部一个小小的部落赶尽杀绝有失大国的风范。后来准噶尔部落因为王位之争斗得不可开交之时,本是入侵的最好时机,可是乾隆皇帝却认为此举趁人之危,太不"道德"了,所以就没有同意。归根结底,还是清朝对准噶尔部落太过于"仁慈"了,不能够果断出击,才让准噶尔部落一次又一次的卷土重来。 当然,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沙皇俄国的介入。毕竟沙俄一直对中国的西北地区虎视眈眈,所以自然会支持和帮助准噶尔的叛乱了。 平定准噶尔叛乱功在千秋 准噶尔部落位于西北,它的活动其实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既然他们坚持搞分裂、搞独立,那为什么不把他们分出去呢?清朝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进去究竟值不值得呢?答案是肯定的。 维护西北安定 准噶尔部落贵族叛乱并不只是准噶尔一个小部落的叛乱,更关系到整个西北的安宁。我们也知道,西北地区位于中国边疆,远离权力中心,清朝统治者对其的管辖十分有限,这也导致了西北边疆地区极易形成分裂割据。 清朝与准噶尔部 若是准噶尔部分裂成功了,势必会动摇整个西北边疆的统治。而且清朝在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之后,在西北树立了威望和民心,不久之后又平定了叛乱,加强了对新疆的控制,彻底结束了西北地区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 维护祖国统一 清统一准噶尔之战不仅仅是中国内部的战争,因为他还牵扯到了沙皇俄国。沙俄在这场持久战中绝对是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位置。一开始,就是沙俄怂恿并且支持准噶尔部贵族发动叛乱的。而且清朝与准噶尔部落交战时,沙俄还向准噶尔部提供了不少的武器装备。 沙俄自然是不会那么好心得帮准噶尔部落分裂了,他的真实目的不过是借助准噶尔部的叛乱,打击清朝在西北地区的统治,自己好趁机入侵西北地区。清朝统一准噶尔之战有力地打击沙皇俄国入侵中国的野心,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平定叛乱示意图 再者,这场战争时也促进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康熙和雍正派兵到西北地区时,都会在新疆地区大量屯田,帮助当地的人民发展农业。农业的繁荣自然也就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而且清朝为了平定准噶尔之叛乱,频繁的派人到西北地区,也加强了新疆等边疆地区与中央之间的联系。 结束语: 虽然说清统一准噶尔之战耗费了很长时间,双方之间都有着巨大的伤亡,但是这场战争的所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这场战争对维护祖国统一,维护西北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若是清朝没有坚持把这场战争打到底,或许现在西北的很多地区都不属于中国了。所以说"西北大功泽流后世"。

噶尔丹为什么叛乱失败

康熙皇帝一生功绩卓越,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三定准格尔”。明末清初时,我国北方分为三部,准噶尔部是厄鲁特蒙古的分支,兴起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伊犁河一带。

随着葛尔丹一族势力的扩展,他想分裂割据之狼子野心也是跃然纸上。再加之与沙俄统治的“狼狈为奸”,其势力企图策动葛尔丹的叛乱,从而,试图划得中国北方边境的国土。之后,葛尔丹在沙俄势力的“怂恿”下,终于发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发动了一场分裂战争。

第一次带兵亲征:康熙二十九年,葛尔丹以莫须有的借口,堂而皇之的从大兴安岭南下直指北京。藩院尚书阿喇尼率兵迎战,在内蒙古败仗,准格尔趁势进入乌珠穆沁地区。七月初,清兵十万兵马从北京、河北分两路出发,康熙任命抚远大将军率左路,安北大将军率右路夹击。并且,还命令沈阳、吉林的将军向西出兵,协同主力军共同作战。

康熙帝玄烨则率兵驻扎在内蒙古正蓝旗一带。因地势不熟、弹药粮草匮乏,在与准格尔交战时节节败退,失利南退。当准格尔军兵快要逼近时,康熙帝当机立断,命右路军阻隔准格尔军于高凉河一带,并让康亲王驻守呼和浩特一地,以阻断准格尔的退路。康熙帝让清兵休整十日后,秘密行军。

福全知道准格尔部在乌兰布统歇脚,而且,在上坡地区暴露了自己,因东西两侧没有任何屏障,准格尔部如靶心一样,任人瞄射。准格尔部见清军发动进攻,立马做出调整,将万匹骆驼的四肢捆绑住,放在地上,并在他们的背上放好笼箱,最终,形成了一个骆驼防御墙,士兵们依托箱垛,发射火器和弓箭。

清军调整速度很快,将火器列在最前排,推进火器时,步兵掩藏于后,清军集中火力大破骆驼阵法,准格尔士兵只好正面迎战。之后,清军骑兵又从左右两侧包抄夹击,杀死了很多敌军,准格尔头领见势不妙,再生缓和之计,差遣使臣向清军求和。他趁着夜色的掩护,率领残军北挺沙拉木伦河,并沿路边走边烧野草,企图延误清兵追击的速度。

之后,福全派使臣给葛尔丹写信,但是,好几个月都没收到回信。军中粮草不足,只能维持几天,于是,他干脆没请示康熙帝,就自作主张班师回朝。康熙帝表面不满,命令福全殿上谢罪,福全将多日来观测的葛尔丹行程汇报给了康熙,并表示认罪。

第二次亲征破敌:准格尔军队大败至蒙古,再度整装待发,并招募旧部意图再犯,为防止葛尔丹作祟,康熙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调整边防力量,加增武力装备等等。并且,巡视频率增强增大,还设立了大量的驿站和火器营,日常防守时,对军事训练也是有着安排的。康熙三十三年,清廷派人招葛尔丹来开会,葛尔丹不理,反而再度举兵南下,康熙决定与之开战。

为了确保战斗的胜利,清兵做了充分准备。调集兵马,征求熟悉蒙古的向导,携超过五个月的口粮,每名士兵则配有一个游牧民和一匹马,因此,清军组成了一支庞大的骑兵以及运输队伍,仅运粮食的大车就有六千台。为了“善其事、利其器”,这次随军的防雨、防寒设备也很充分,为穿越沙漠和沼泽地也做了准备,带了不少大木头。

不久,葛尔丹率三万精兵迎战,宣称有六万俄罗斯鸟枪,会把清军一举消灭。而事实上,康熙排兵布阵分为了三个队伍,打算一起围攻消灭葛尔丹部队。康熙坐镇巴兰乌兰地区,亲自指挥这次战役,令马思喀为平北大将军,命费扬古堵截敌军退路。刚开战没多久,敌军看清军势头迅猛,放下物资就逃命了。葛尔丹逃至乌兰巴托时,已经如瓮中之鳖一样被清军将领包围。

费扬古以逸待劳,在树林中埋伏以看准葛尔丹的走势,最终,放出了四百精兵强将引准格尔军到清军地盘,终于被孙思克率良将一网打尽。葛尔丹败仗受挫,已没有了对抗之心,慌乱之间,妻子阿努可敦被清军炮弹击毙,葛尔丹仅携几十个亲兵仓皇逃窜。

第三次亲征决胜:时隔一年,康熙帝再次率兵渡过黄河亲征准格尔,葛尔丹原来所有的伊利被侄子霸占了,他的亲信听说清军再度来战,干脆担任起清军的向导以求保命。葛尔丹见大势已去,没有挣扎的必要了,于是服毒自尽。可以说,此战清朝不仅成功阻止了准噶尔的东进,又将喀尔喀蒙古并入版图,为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奠定基础。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便成为准噶尔部的统治者,随着他的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地盘的不断扩大,又滋长了分裂割据的野心,沙皇俄国也积极支持其叛乱。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断袭击清军据守的科布多、巴里坤、哈密等军事重镇,并派兵侵入西藏,欲进行分裂叛乱活动。

由于康熙及时派兵进藏协同藏军进行围剿,才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势力赶出西藏,与边疆民族各部的关系上,清朝统治者早就明确规定:“分疆别界,各有定制。可以说,准格尔贵族在沙俄的支持下掀起的分裂运动是可耻的,也是令人唾弃的,势必遭到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本就不得人心,在战斗谋略上也大不如康熙智慧。准部内部也有很多致命弱点,康熙帝三定准格尔,最终,获得胜利的结局也是早已注定的。

平定准噶尔

康熙时期

到噶尔丹执政时,在吞并了新疆境内的杜尔伯特和原隶属于土尔扈特的辉特部后,进占青海的和硕特部,又攻占了南疆维吾尔族聚居的诸城。随着准噶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噶尔丹分裂割据的野心愈益膨胀。此时,正是沙皇俄国疯狂向外扩张的时期,为达到侵略中国西北边疆的罪恶目的,对噶尔丹进行拉拢利诱。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底,沙俄参加中俄边界谈判的全权代表戈洛文,在伊尔库茨克专门接见了噶尔丹的代表,阴谋策动噶尔丹叛乱,支持他进攻喀尔喀蒙古。在沙皇俄国的唆使下,噶尔丹终于率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发动了一场旨在分裂祖国的叛乱。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尔丹亲率骑兵3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占领整个喀尔喀地区。喀尔喀三部首领仓皇率众数十万分路东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一带,向清廷告急,请求保护。康熙一面把他们安置在科尔沁(今内蒙古科尔沁旗)放牧,一面责令噶尔丹罢兵西归。但噶尔丹气焰嚣张,置之不理,反而率兵乘势南下,深入乌珠穆沁境内。对于噶尔丹的猖狂南犯,康熙一面下令就地征集兵马,严行防堵,一面调兵遣将,准备北上迎击。

雍正时期

康熙逝世后,雍正继续坚持平定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的斗争。雍正五年(1727年)冬,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后,在沙俄支持下,继续进行叛乱活动。从雍正六年以后,清朝多次出兵平定噶尔丹策零叛军。

光显寺之战

在和通泊之战中大败清军后,遣部将大、小策零敦多布率兵26万东攻喀尔喀蒙古。清廷遣喀尔喀亲王丹津多尔济偕额附策凌率兵18万(一说28万)将其击败。随即下令于拜达里克河、翁金河一带筑城屯兵,与察罕廋尔(今蒙古国乌里雅苏台南)大营互为犄角,加强喀尔喀西部的防守。

雍正十年七月,噶尔丹策零率兵3万,自额尔齐斯河(在今新疆境)上游,取道阿尔泰山南麓,绕避察罕廋尔清军大营,潜至杭爱山厄得勒河(依德尔河)地区,攻掠喀尔喀首领哲卜尊丹巴领地。策凌等奉命率兵疾驰本博图山(乌里雅苏台东南)阻击。八月初,准噶尔军侦知策凌西出,即突袭其塔米尔城(今车车尔格勒西南)牧地。策凌途中闻警,回师驰救,率所部2万人(一说3万)乘夜绕道出山背向塔米尔逼近,黎明时督兵从山上突下,突袭准噶尔军营地。准噶尔军人不及甲,马不就鞍,仓皇向东南溃逃。清军追至喀喇森齐泊,激战二日屡捷。继追至杭爱山南麓,该地右阻山,左逼水,道路狭窄,光显寺横亘于中,大军不易通行。清军趁准噶尔军慌乱之际,设伏兵万余于山侧,又遣一部背水列阵,诱其往攻。旋佯败,弃甲沿河而走,待准噶尔军进入谷地,伏兵突起冲杀。准噶尔军顿时大乱,被击杀万余人,欲渡河逃生者又被对岸清军击于半渡,溺死甚众。噶尔丹策零率残部乘夜拼死突围,尽弃辎重牲畜塞满山谷,迟滞清军前进,自鄂尔浑河逃遁。此战,准噶尔部元气大伤。

雍正十二年,噶尔丹策零向清廷请和罢兵,乾隆初年议和告成。

乾隆时期

平达瓦齐

厄鲁特三车凌和阿睦尔撒纳的内附,使清朝完全掌握了准噶尔内讧和互相残杀以及达瓦齐众叛亲离的情况。准噶尔的内乱使乾隆下定决心乘势出兵新疆,完成最后统一西北大业。乾隆二十年(755年)二月,清朝发兵5万兵分两路,直捣伊犁。由于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江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希望早日实现统一和安定局面,也由于清朝政府制订和贯彻了对准噶尔比较稳妥的政策,因而清政府统一西北的行动,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当清军往征达瓦齐途中,准噶尔“大者数千户,小者数百户,携酮酪,献羊马、络绎道左,行数千里,无一人抗颜者”。达瓦齐没有料到清军会提前行动,部下的不战而降使其阵脚大乱,仅带亲信七十余人逃往天山以南投奔乌什,结果为乌什城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送交清军。

达瓦齐被押送至北京后,乾隆鉴于达瓦齐本人对朝廷并无恶意,免死加恩封为亲王,入旗籍,赐地京师,充分显示了乾隆皇帝怀柔远人的用心。

平阿睦尔撒纳

清朝顺利统一西北后,论功封赏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食双俸,并封他为辉特汗。但阿睦尔撒纳并不满足,而是觊觎整个准噶尔的汗位。他当初归附清朝也不过是为了利用清朝铲除对手达瓦齐。尽管清朝封其为双亲王,权势倍增;但他欲壑难填,不久又聚众叛乱。

乾隆二十二年春,清廷遣军从巴里坤等地分路进击,清军攻势凌厉,加上此时准噶尔地区瘟疫流行,叛军很快溃败,阿睦尔撒纳兵败后,逃往哈萨克,在哈萨克首领阿布赉追捕下,只身带了七八人逃入俄占区谢米巴拉厂斯克要塞,于九月得痘身亡。由于清政府的坚持,俄国最后交验了阿睦尔撒纳的尸体。清军平定准噶尔贵族分裂叛乱的战争,至此取得了胜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7743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1
下一篇2023-08-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