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剧《扫黑风暴》引发追剧狂潮。这部剧聚焦扫黑除恶,剧情一波三折,令人回味无穷。
该剧根据中共政法委的真实案例改编,这些案例里就包括了孙小果案、操场埋尸案、湖南文烈宏涉黑案、海南黄鸿发案,开篇疑点重重,设置悬念。
演员们演技在线,故事情节更是环环相扣,除了大哥出场的名场面有点装,氛围感渲染得恰到好处,更多的还是故事情节中穿插3段甜美爱情,更增加了剧情的趣味性。
《扫黑风暴》中这3对感情线,风格各异,让观众看尽世间 情感 百态,第3对最甜!
LOOK1:林浩&黄希
林浩和黄希,相识于一场美丽贷事件的涉案现场,黄希以记者的身份深入犯罪份子巢穴拍一手证据,遇到来现场办案的刑警林浩。
年轻刑警林浩,热血无畏,一心为公。他们向着“扫黑除恶”这个同一目标密切合作。
新闻记者黄希,面对威逼利诱,始终坚守记者的底线与使命,与公安干警通力合作,为推动案件查办做出重要贡献。
二人在凤凰夜总会合作,齐力拿下孙兴犯罪团伙的证据,为肃清绿藤市黑恶势力毒瘤做出贡献。
二人也因工作生情,彼此欣赏。黄希的小姨贺芸也有意撮合二人,最终二人被彼此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有情人终成眷属。
LOOK2:大江&邢凡
大江和邢凡,一个是花痴,一个是直男。
爱上“大哥”大江的邢凡,有点花痴,以至于每次见到大江,都会把他吓跑,怦然心动的对视让这位道上混的大哥内心小鹿乱撞,女追男的戏码演绎得淋漓尽致。
大江虽然心里有邢凡,但因自己小混混的特殊身份,害怕给不了女孩安全感,却在内心默默地关注着她,为她买暖宝宝、自嗨锅。这些小爱心被邢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无法言喻的爱情,偷偷在生根发芽。
LOOK3:李成阳&馄饨店老板娘
李成阳从黑警到新帅集团法律顾问,14年来光顾馄饨店只为吃一口热乎乎的馄饨,就连马帅和大江都嘲笑他:“豆沙馅儿的馄饨,好甜”!
李成阳对馄饨店老板娘的爱慕也是心照不宣,以至于老板娘的爸爸喝醉酒了也要找李成阳推荐自己的女儿。
一句“别吃冷的,我给你炒俩热菜”,满满的爱意融入大哥心坎里,顿时少了混混习气。
大哥们的爱情,为何如此与众不同?
馄饨店老板娘,真实身份不简单。这个角色的扮演者是孙红雷小17岁的老婆 王骏迪,学过影视,模特,钢琴及爵士鼓专业。自小学习音乐艺术,17岁到奥地利继续学习声乐专业。
据悉,孙红雷的这位现实版老婆也是故事很多,网传两人在一起时,很多网友表示不看好。 孙红雷却回应:“请大家相信我的"小眼睛",我不会栽!”
如今二人婚后幸福美满,还有了可爱的小公主,51岁的孙红雷终于抱得美人归。
在《扫黑风暴》这部剧中,二人的感情戏更是细腻,相识多年,一朝定情直奔浪漫婚姻殿堂,网友直呼:太甜蜜!
END~
作者:零晨心声
喜欢本文,请点亮星星,关注、点赞并转发给您身边有需要的人!
今日话题:《扫黑风暴》3条感情线,为剧情增加了趣味性,令人耐人寻味。大哥们的爱情真是与众不同,尤其是李成阳和馄饨店老板娘的浪漫爱情,更是佳话。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说你对这部剧中3对恋人感情线的观点和看法!
更多 情感 资讯分析,尽在零点心声,敬请期待,欢迎关注订阅!
《女政委》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gi75
《女政委》
导演: 亚历山大·阿斯柯尔道夫
编剧: 亚历山大·阿斯柯尔道夫、瓦西里·格罗斯曼
主演: 诺娜·莫尔久科娃、罗兰·贝科夫、赖莎·涅达什科夫斯卡娅、瓦西里·舒克申、谢尔盖·尼科年科、奥塔尔·科别里泽
类型: 剧情、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语言: 俄语
上映日期: 2004-11-21
片长: 110 分钟
又名: 同志、人民委员、Komissar
前苏联1967年阿阿斯柯尔道(Aleksandr Askoldo)夫执导的一部遭禁20年的经典战争名片,根据瓦格洛斯曼的短篇小说《在别尔季切夫城》改编,诺娜莫尔久阔娃(《青年近卫军》)主演,国内曾公映过。
影片拍成后即遭禁,导演也因此被开除党籍,本片也成为他唯一的一部作品。影片在拍成20年后(1987年)终于解禁上映,不但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轰动效应,并应邀参加了西柏林、多伦多等10多个国际**节,荣获1987年西柏林国际**节银熊奖,并获1990年四项列宁奖金。
剧情:
在国内战争的严峻年代,一支红军部队击溃了白匪军,来到南方边陲的小城镇别尔季切夫。女团政委瓦维洛娃戎马厮杀,执行军纪毫不留情,她曾把一个未经许可顺便回家住一夜的士兵叶海林当作逃兵处决了。目前,瓦维洛娃怀孕已临近分娩,团长决定把她安排到这个小镇的洋铁匠叶菲姆夫妇家去待产。叶菲姆是信奉基督教的犹太人,家里人口多,有老母及6个孩子。叶菲姆对于镇长把瓦维洛娃安置在他家不表欢迎。他对政治不感兴趣,他认为红军和白匪都不会给他这个犹太人带来好处,上次白匪来犯,还残忍地处死了他的哥哥。瓦维洛娃与这个信基督教的犹太家庭也格格不入。但叶菲姆的妻子、善良勤劳的玛丽娅对她的悉心关怀和照顾改变了她的看法。她以普通女人的眼光看到了这一家人的生活虽不富裕,但却温馨而和谐。瓦维洛娃分娩时,玛丽娅为她接生,并让她同意按基督教的仪式为孩子祝福。瓦维洛娃成了一个会哼摇篮曲的妈妈了,并觉得自己也是叶菲姆家中的一员,常常帮着玛丽娅做家务事。团长来看她,通知她:白匪开始进攻,红军即将转移,但一个月后会回来。团长希望她和野战医院一起乘马车撤退,她没有表态。团长派人给她送来了一些食品,同意她留下。但当红军开始撤退时,瓦维洛娃心情矛盾地思考再三,哭泣着给孩子喂了最后一次奶,把他留放在叶菲姆家的床上,大踏步地走出院子,去追赶离去不久的红军队伍了。
幕后:
1967年,本片尚未完成就遭到了厄运:摄制组在乌克兰拍片,莫斯科多次来电报命令停拍,但摄制组还是把影片拍完了。审看样片时,影片遭到了禁映,拷贝被剪得支离破碎,一些素材也被焚毁。编导阿阿斯柯尔道夫受到了迫害,他被扣上“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帽子,并以不适合从事**工作为由把他从**厂除了名,甚至还企图以挥霍资金的罪名追究他的刑事责任。1969年,阿阿斯柯尔道夫被开除出党,并离开了**界。他给党中央写信,提出申诉,1972年,他恢复了党籍,但仍被禁止从事**工作。1986年,前苏联所有遭禁映的影片都开禁了。于是,阿阿斯柯尔道夫也想让他的影片《女政委》登上银幕,但本片已无完整的拷贝,后来在国家**资料馆找到一个被偷偷保存下来的拷贝。阿阿斯柯尔道夫花了半年时间修复了拷贝,《女政委》才于1987年正式上映。离开**界达20年之久的阿斯柯尔道夫重新归队,本片是他从影以来惟一的作品。
影片上映后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轰动效应,并应邀参加了西柏林、多伦多等10来个国际**节。《女政委》获1987年西柏林国际**节银熊奖,并获1990年四项列宁奖金。无论在国内外,很多人都不理解本片何罪之有?或许是因为人性在女政委身上的苏醒受到了谴责,或许是因为叶菲姆一家使瓦维洛娃变得有人情味了,而不是瓦维洛娃从鲜明的阶级立场出发,和这家不信马列主义,只信上帝的人划清界线。反正本片不符合那些经典教条,这就是它的罪名。阿斯柯尔道夫说他拍摄的是一部关于人的尊严和爱的影片,一部对女人、对家庭、对孩子的爱的影片。瓦维洛娃在生孩子之前,身上只有军人的勇敢和原则性,缺乏女性的柔顺,生了孩子之后,她成了一个闪烁出母爱的真正的女人了。
瓦维洛娃由诺娜莫尔久阔娃扮演,她曾在《青年近卫军》中塑造了乌丽娅的感人形象,并主演过《不称心的女婿》《主席》。
以下回答部分摘自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保尔与冬妮亚
保尔垂钓于绿荫中,冬妮亚正读小说,冷不防走来几个恶少,脚踢保尔叫他滚,保尔便还击,冬妮亚为之欢呼:“亲爱的,您打得真好,那一拳太漂亮了。”这保尔真可爱,真勇敢。
冬妮亚在桦树丛中奔跑,棕色的发,蓝色的裙一如闪电的蓝光,人产生美感,便心不设防,保尔把偷枪之事也告诉了冬妮亚,他们一块儿去欣赏那枪,这真象是一个美丽的梦,人中间英俊的是少年。
保尔逃出监狱,到冬妮亚家,先洗澡,再换一身干净的衣,她把保尔蓬乱的发也理得服服帖帖,她不怕牵连,保尔也不肯久留,这情谊能不崇高?
路有选择,保尔作了革命者,冬妮亚也没作反革命,冰天雪地的筑路岁月,保尔破破烂烂,人形如鬼,冬妮亚满是心疼地说“天哪,你成了这样,你的日子怎么这么不顺心哪”!保尔说“我们之间没有说的,你身上散发的全是酸臭味。”保尔坚硬的话,令他们之间的友情转瞬间化为烟云散去。二者不同的观念使二人不欢而散
2保尔与丽达
保尔与丽达志同道合,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凝成了深深的爱,这应该是惊天动地的革命者的爱情,一天,保尔去看丽达时,见丽达正与一男人有亲昵的动作(其实这男人是丽达的哥),保尔便掉头就走且永不回头。
3保尔与达雅
战争使保尔双目失明,行走不便,然此时,保尔英勇极了,大胆向达雅求婚,完成巨著《钢铁是怎样烧炼成的》,如没有达雅的精心照顾,你保尔活下去就不简单了。三个女人中,唯达雅真正地牺牲了自己,而得到的,乃是一个行将作别人世、靠她而活的保尔。而可怜的达雅正年轻,本该找到属于她的真正爱情,然她为了别人,她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如果说作为工作分配,让她照顾这个身残志坚的英雄倒是可以,不解的是,当保尔向她求婚时,她咋就认了啊!该不是为了名吧?达雅,殉道般的作出牺牲,给人的感觉,她美得凄神寒骨,达雅的人生太悲苦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概括保尔的三段恋爱经历,并据此分析保尔的性格品质?
答:具体的文章表达的感情应该需要结合全文来体会,所以还是建议熟读全文找出作者想表达的含义。
一对年轻男女,互相萌生情感,女的依恋男的,男的到也不讨厌女的。可是很是不幸,二人志向不同,女的向往贵族般奢华惬意的生活,追求超越温饱的生活质量男的投身革命,为祖国为事业甘愿吃苦受罪,甚至为了事业可以忍饥受冻,且乐此不疲。二人初相逢,女的为了赶时髦,喜欢并和男的一起,觉得很充实,但精神上的快感很快消失,代之以对物质匮乏的憎恶。西伯利亚寒冷的冬季,男的和自己的战友们兴高采烈地在修铁路时,无巧不书地遇见已经成为阔老太太的女的,那场面真叫人绝望,我不禁唏嘘不已。男的依然高举革命事业大旗,准备为解放全人类而牺牲一切,女的甚至有些厌恶地与他简单回顾了过去的美好而年轻的岁月。结局是自然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求不同不能共枕男的和女的分手了,决裂了,只有我的心还在那里发愣,(我看这书时毕竟还年轻啊,一时间,我也矛盾了~~嚎)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3次恋爱的过程 - 保尔与冬妮亚 保尔垂钓于绿荫中,冬妮亚正读小说,冷不防走来几个恶少,脚踢保尔叫他滚,保尔便还击,冬妮亚为之欢呼:“亲爱的,您打得真好,那一拳太漂亮了”这保尔真可爱,真勇敢 冬妮亚在桦树丛中奔跑,棕色的发,蓝色的裙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段恋情拜托各位大神 - 你指的是保尔与3个姑娘的爱情故事吧应该是以下3者: 小说中写了保尔的三段爱情故事:与——(林业官的女儿)、丽达(女政委)、——(工人)的三段恋情,暗含了一个红色的俄罗斯战士逐渐远离物质、远离奢华,而向精神、原则、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谈过几次恋爱 3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段恋情 - 保尔和冬妮娅,雅达,还有一个不知道
如果说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代表着共产主义革命,那他所经历的三次恋爱又代表着什么呢 - 代表生活中的各种出其不意和做人要有信心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物表和保尔的几个恋人的简介 领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人的简介 谢谢! - 保尔的初恋是冬里亚,后来和安娜也互相爱慕{可惜没能走到一起},不算他后来的妻子的话有感情的就是这两个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发生过什么主要事件重点是保尔的爱情和经历的斗争谢谢了! - 沙俄时代,沙皇统治,然后爆发十月革命,保尔从一个毛头小伙慢慢成为一个革命家,经历了种种生与死的考验,并且他也在苦难中慢慢体会了爱情的甜蜜我记得第一次邂逅是在钓鱼池边与情敌发生争斗,被推进了池里然后又由女主角将他救起,两人便产生了爱慕之情 保尔在后来革命当中受了重伤,然后又坚强地活过来,重返革命当中 挺感人了,有空还是自己看看体会一下吧
保尔第一次恋爱经过 - 冬妮娅 这位纯情美丽的乌克兰少女,林务官的女儿,与还没有炼成钢的率真少年保尔·柯察金相偎在宁静的湖畔,尽情享受着属于他们初恋的时光没有阶层贫富的界限,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保尔的爱情故事 - 保尔在童年时代爱上了冬妮娅他长大后发现自己对冬妮娅的爱只是一个儿时的童真和纯洁,冬妮娅仍爱着保尔,但他发现他与冬妮娅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于是放弃了这段爱情,冬妮娅嫁给了别人与此同时他在当兵时爱上了一个英姿飒爽的女兵丽达,可他发现丽达早已心有所属,二人至多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于是只好放弃他受伤失明后又遇到了一个可爱的姑娘达雅,达雅十分爱慕保尔,于是二人结婚保尔在婚后得到达雅细心的照顾,渐渐对她产生感情,二人相伴一生
[摘 要] 《女政委》是前苏联导演阿•阿斯柯尔道夫惟一的传世作品。作为前苏联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可谓是前苏联蒙太奇学派技法运用的集大成者,充分体现了导演对前苏联蒙太奇传统的坚守。影片通过声音、画面构成了蒙太奇效果的对位,在鲜明的对比中阐释了影片的主题,使女性身份的回归和对战争的批判得以充分表达,并且深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观念的影响,再现了战争中的立场与人性,不仅反思了战争的残酷,也鞭笞了人性的罪恶与阴暗,成为当时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主流影响下的另类作品。
[关键词] 《女政委》;蒙太奇;女性身份;人性
有这样一部影片,还没杀青就被勒令停拍;摄制组冒着危险秘密拍完,还未审查就已遭到禁映厄运;有这样一位导演,因为其处女作而遭到迫害,并险些身陷囹圄,被驱逐出**界长达近20年。这部影片就是前苏联导演阿•阿斯柯尔道夫惟一的传世作品《女政委》。这部影片在禁映20年后的1987年重新问世,一举夺得了同年西柏林国际**节银熊奖和1990年四项列宁奖金等多项荣誉,成为前苏联**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影片之一。
一、蒙太奇技法的集中运用
作为前苏联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女政委》可谓是前苏联蒙太奇学派技法运用的集大成者。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意为装配、安装。影视理论家将其引申到影视艺术领域,指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早在**这门艺术诞生之初,梅里爱、格里菲斯等**实践的先行者就开始寻找**的独特结构方式。他们尝试着把不同的镜头联结起来进行叙事,实现**的分解与组合。但是格里菲斯对于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处于一种无意识的阶段,并未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论述。一战以后,前苏联的**工作者在格里菲斯等人实践的基础上,把蒙太奇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库里肖夫和杜甫仁科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通过不同镜头和段落的组合与联结,生成新的意义,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女政委》中,导演阿•阿斯柯尔道夫通过黑白胶片和大量蒙太奇的运用向前辈的大师们致敬。
影片开头的一段镜头便体现了多种蒙太奇手法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开头一段,单从画面维度看,先出现了一尊孤零零矗立着的圣母雕像,然后镜头移开,出现了沙漠中一列默默行军的战士。这个画面的内容乍看上去比较突兀,但这正是一组典型的蒙太奇关系,这样的手法来自普多夫金。在乔治•萨杜尔编写的《世界**史》中,他是这样评价普多夫金的:“在普多夫金的作品里,物体在人体旁边,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物体具有超出道具本身范围的作用,他们的使用有时是模仿库里肖夫的手法。”①正如萨杜尔所说,普多夫金经常用与现场有关的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来表达情绪,而这些意象多为自然景观。类似的手法也出现在他的著名影片《母亲》(1926年)中:革命者巴维尔在监狱中设想着出狱的情景,镜头从他微笑的脸庞切换到山间冰雪消融的溪水。溪流中汹涌奔腾的雪水与主人公渴望自由的雀跃心情交相辉映;表现巴维尔和狱中难友们思乡之情的时候,普多夫金用了一系列乡村的意象,如田地、马匹、耕作、双手抚摸泥土等。《女政委》的开头和《母亲》中的很多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圣母与军队的鲜明对比构成了偏离叙事本体的象征性蒙太奇,不但表达了情绪,而且阐释了主题。
除了画面以外,声音也是开头段落中不能忽视的元素。画面和声音同样构成了蒙太奇效果的对位。开头段落中主要的声音元素是女政委哼的摇篮曲,与之对位的是一列士兵行军的镜头。摇篮曲是产后的女政委唱给刚刚出生的婴儿的,象征着生命的勃发与温情,而沙漠里的士兵象征着生命的荒芜与杀戮。“**制作者也可以刻意地使声音的节奏和画面的节奏形成对比。例如,如果声源主要在画外,**制作者能够利用画面上人物的行为来创造一种富有表现力的相反的节奏。”②这里,声音和画面上出现的圣母像是同一主题统领下的不同意象,而声音和画面上的士兵则构成了强烈的主题对比。这种正反题相冲突产生合题的原则正是爱森斯坦在理性蒙太奇中所倡导的,而这个合题的所指,就是摇篮曲和圣母所代表的母爱与人道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开头短短的几个镜头,导演阿•阿斯柯尔道夫把从蒙太奇大师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那里学到的技巧运用得非常娴熟,不但构成了声画的对位和隐喻,而且通过象征和正反题结合突出了主题。
最典型的蒙太奇镜头出现在瓦维洛娃分娩的片段。当瓦维洛娃在阵痛不断袭来大叫“救救我”的时候,画面上出现了开裂的土地,沙漠里不同姿势的士兵,出现了大家艰难地推着陷入沙堆的战车的情景,声音是分娩时的呻吟。这种声画对位中,声音和画面内容各自表达独立的意义,声音不是画面的附属或补充,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挖掘女政委的内心活动,营造一种紧张压抑的情绪,暗示生产的艰难和行军的艰难。同时,声画对立产生了新的表象,形成了新质,在这里形成隐喻蒙太奇。接着,瓦维洛娃的回忆中出现了她的爱人。影片的前面一段基本没交代瓦维洛娃丈夫的信息,直到这段闪回镜头,才出现了瓦维洛娃和一个男军官的爱情。他们在沙漠里艰难地行军,拥抱,并肩作战。后来,她的丈夫中弹牺牲,受惊的战马狂奔不止,后面群马奔腾,音响是瓦维洛娃绵长悠远的呼叫声。水中,所有的战马排成两排,低头饮水,水面上波光粼粼。沙漠中水的出现象征着生命的诞生。玛丽娅兴奋地冲出房间对叶菲姆说:“得了个男孩。”铁匠先是一愣,喜极而泣,摸着脑袋说:“上帝不会欺骗我。”随后,画面上出现了矗立着十字架的教堂,铁匠一家用基督教的诞生礼仪给女政委的孩子洗礼。这个片断通过场面的交替表现进行分类,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女政委分娩的痛苦和她压抑的所有情绪在分娩时刻的爆发,以引起观众的联想,领会导演的寓意,进而领略事件中蕴涵的导演的主观情绪色彩。
《女政委》中所出现的蒙太奇技巧基本涵盖了爱森斯坦等人的所有研究成果,而且在影片中运用得得心应手。蒙太奇技法的集中运用充分体现了导演对于蒙太奇前辈大师们的敬意和对前苏联蒙太奇传统的坚守。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本片的主题得以彰显,女性身份的回归和对战争的批判得以充分表达。
二、女性身份的认同与回归
平等与差异是男女两性有史以来的争论,也是女性主义长期存在的疑问。在菲逻斯中心主义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父权社会,女性的自然的天性受到父权社会价值观的规范和限制。女性作为一个亚文化弱势群体在父权社会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女性作为菲逻斯中心主义的他者的混合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女性主义认为所有的父权制,如语言、资本主语、一神论,都只表达了一个性别。人类自有史以来,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男性力比多机制的投射,女性在这一制度中是缺席和缄默的。”③一个性别的习惯性表达使女性在许多社会活动中自动地回避、缺席,或者按男性的标准被要求和衡量,尤其是以男性为主的社会活动,如政治、战争、体育等,表现得更为明显。性别的一元论在影视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在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常常被男性化和符号化。战争的残酷和艰苦使女性在铁与血的洗礼中逐渐弱化和隐藏女性身上温柔、沉静、软弱的一面,张扬甚至夸张坚强、决绝、冷酷的一面。把战争对于男性的要求生硬地移植到女性身上,从而使女性变得冷酷无情,孔武有力。
《女政委》中,瓦维洛娃刚出场就是一个典型的男性化的女性形象,她粗声粗气地说话,厉声呵斥着门外向她报告的士兵,和其他士兵一样对着水龙头喝水,行为举止完全是战争中需要的坚毅绝情的硬汉形象。逃兵叶梅林被抓回来之后,瓦维洛娃大声地命令他出来,愤怒地数落他的罪行,轻蔑地称他是红军英雄,充满讽刺意味,然后指责他违反红军纪律,抛弃革命,并且把叶梅林回家探望生病妻子的行为说成是拜倒在石榴裙下,宣布将他绳之以法。这一段落对逃兵叶梅林的处置,导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铁面无私、毫不犹豫的果断决绝的女政委。她并没有去理解士兵对生病妻子的牵挂和对家园的眷顾,对这一切人性中天然的东西置之不理,用严酷的军纪来处决这样一个并非罪恶滔天的士兵,同时对抗亲人之间的脉脉温情。在这里,瓦维洛娃只是一个战争的机器,一个执行纪律的工具。战争要求她主动忽略作为自然人的同情与理解,千人一面地执行冰冷的律法,自觉维护战争的合法性。从瓦维洛娃身上,我们看不到女性的影子和有别于男性的独有特征,直到后面,她与团长的谈话交代了她即将分娩的事实,她跟团长说了没有拿掉孩子的原委,表现出犹豫和为难,这时瓦维洛娃的女性特征才逐步显现。
镇长把瓦维洛娃安排到铁匠叶菲姆家里去分娩。瓦维洛娃通过分娩前后与铁匠叶菲姆一家的相处,逐渐地摆脱了军人的单一身份,甚至成为一个会哼摇篮曲的、与旁人无异的众多母亲之一。镇长领着瓦维洛娃到了铁匠家,跟铁匠交涉瓦维洛娃分娩的事宜。瓦维洛娃先是远远地跟在镇长后面,到了铁匠家怯懦地顺着墙根走。面对叶菲姆的反对和讽刺,她默默无语,表情凝重,全然没有在战场上的果敢和处决逃兵时的威严。铁匠的不满还表现在行动上,他搬走了瓦维洛娃所在房间的家具,嘴里还嚷着:“谁规定我要把床让给她”面对着一切,瓦维洛娃还是一言不发,她默默地看着眼前这一家的态度,然后起身,坐在没有铺盖的床边。当铁匠的妻子玛丽娅说,“瓦维洛娃夫人,您看上去像要做妈妈了。”瓦维洛娃并没有准妈妈的喜悦,而是忧心忡忡地告诉玛丽娅,说自己想拿掉但是太晚了,说腹中的婴儿就像一把刀插在她心上,让她衰弱、出虚汗,言下之意是影响了她作为一个军人的战斗力。这个时候,瓦维洛娃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她接受了组织的安排到铁匠家里分娩,生下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她认为生孩子影响了行军打仗,影响了自己的英勇善战。瓦维洛娃并没有一般女性那样将为人母的喜悦,相反,她认为分娩这种典型的女性行为影响了她作为军人男性化的表达。在这里,性别的基本需求让位于战争所要求的女性男性化的表达,瓦维洛娃仍是一个身份要求下的自我性别意识尚未觉醒的军人形象。
随着剧情的进展,瓦维洛娃的女性身份逐渐得到确认和回归。在铁匠妻子玛丽娅的劝阻下,瓦维洛娃才没有去干拿水壶之类的重活,在玛丽娅的悉心照料下开始逐渐认同自己产妇的身份,像一个产妇那样生活。玛丽娅给她拿来了叶菲姆的鞋子穿上,瓦维洛娃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她听着玛丽娅讲自己孩子的故事,讲抚育孩子的艰辛,讲一个女人要考虑的家长里短,看着玛丽娅给自己做孕妇装,给自己接生,替新生的婴儿洗礼……善良的铁匠一家的所作所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瓦维洛娃,促进她的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分娩前后的经历是她逐渐恢复一个女人的细腻、贤惠与勤劳,帮助玛丽娅擦地板,为怀抱中的婴儿哼摇篮曲,脸上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团长来看她,告诉她部队转移的事情。瓦维洛娃听着团长和随从的讲话,回应的是与部队毫无关联的内容,怕随从大声说话吵醒孩子,怕团长抽烟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这时的瓦维洛娃,已经从那个满脑子是战争的铁娘子变成了以儿子为中心的慈母,她跟普天下其他母亲没什么不同,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部队转移的时候,瓦维洛娃含着泪给孩子喂完奶,去追赶远去的部队。她的离开更多是为了不让铁匠一家受到牵连。她的所作所为,已经不是纯粹的政委,而是一个集妻子、母亲、军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复杂的女性形象。
“身份认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我们称此独特的身份认同状态为混合身份认同。”④瓦维洛娃最后的选择是军人的选择,但却是一个丰满鲜活的、充满人情味和真实感的女性形象。影片开头战争对于女性身份的遮蔽,到影片结束时瓦维洛娃身上女性身份的认同与回归,这是一个艰难的思想转变的过程,也是瓦维洛娃角色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母亲这个角色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主人公实现思想和角色转变的关键。瓦维洛娃身上寄托了导演对于人性的赞美和对主流话语不得不做出的默认与妥协。
三、战争中的立场与人性
作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拍摄的战争题材的作品,《女政委》不但继承和发扬了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优良传统,而且深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观念的影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在苏共发展**的问话政策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文学流派。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在这样的形势下,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反映阶级斗争和拥护苏共政权的**相继问世,前苏联**创作逐渐公式化、概念化,而爱森斯坦、杜甫仁科等大师拍摄的片子遭到了当局的严厉批评,一时间,前苏联影坛进入了“影片歉收”时期。直到斯大林去世(1953年),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
然而,短暂的文艺繁荣并不能根本扭转苏共**政策的僵化与教条。几经变革,到20世纪60年代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共的文艺政策再次发生变化,在强调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同时,多种措施的实施,使**进一步纳入了党的政策的轨道。导演阿•阿斯柯尔道夫的《女政委》就是在这个时候拍摄的。影片对战争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显然与党的政策有出入,不符合当局宣传的主旋律,因此影片没有问世即成为禁片。但是阿•阿斯柯尔道夫在影片中所着力表现的对战争的反思至今仍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是《女政委》在沉寂了20年后一鸣惊人、大放异彩的重要原因。
瓦维洛娃最初是作为一个军人出场的。军人的天职和立场要求她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像个男人一样去战斗;在处决逃兵的时候毫不留情、不假思索地执行如山的军令。这是军人的立场,也是战争要求的远离血肉之躯的工具理性。这种立场要求战争中的每一个士兵忽略性别、摒弃情感、忘记个人,一心为革命奉献;然而瓦维洛娃毕竟是个女性,分娩前后的经历使她身上的母性意识逐渐苏醒,开始捍卫一个女性的立场。女性的立场要温柔体贴,贤惠能干,相夫教子。于是她由一个冷酷的铁娘子变成一个贤惠能干的母亲。在铁匠家的这段生活,使瓦维洛娃的军人立场暂时搁置,女性立场进一步凸显。她帮助玛丽娅擦地板,帮助铁匠夫妇钉窗户,给熟睡的婴儿哼摇篮曲。后来,团长过来通知她部队转移,女性立场和军人立场的斗争才有了影片后面部分的矛盾与抉择。最终,瓦维洛娃选择了军人立场,但这是兼顾了女性立场之后做出的选择。
作为以军人为中心人物的影片,《女政委》并没有直接描述战争,少有的几个关于战争的片段只在瓦维洛娃分娩的闪回段落里出现过。出人意料的是,片子中关于孩子的“战争”反复出现。瓦维洛娃刚到铁匠家的时候,铁匠不乐意,搬空了瓦维洛娃房里的家具,他的孩子们举着木枪朝窗户里射击,然后把一个布娃娃当靶子,几个小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瞄准,轮流射击。后面,几个小孩模仿着军队首领的口吻,举着木枪对另一个犹太小女孩说,出来吧,我们要杀了你。兄妹几个做出一副凶狠的模样步步紧逼,小女孩瑟缩着步步后退,大声叫着妈妈。他们把被子里的棉絮朝女孩头上扔,把她的布娃娃扔在地上使劲地踩:全然不理会小女孩的求饶;他们撕破小女孩的衣服,把她捆在木板上荡秋千一样拼命地送上高空。这里用慢镜头把小女孩在空中飞翔的恐惧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她歇斯底里的喊叫变得气若游丝,她极端痛苦的表情让人忍不住谴责恶作剧的制造者。直到铁匠出现,才制止了这场儿童的“战争”。在儿童的游戏里,没有意识形态、立场、阶级和阵营之分。他们没有什么政见不一或是利益冲突,纯粹因为新奇和刺激而乐此不疲地进行类似的游戏。但是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恃强凌弱的天性以及对征服和胜利发自内心的向往正是导演要鞭笞的人的占有欲。如果说话的口气、瞄准的姿势、惩罚弱者的手段是从大人那里学到的话,那么在攻击和惩罚时不以为意地态度和毫无负担的开怀大笑才是人性本有的阴暗和暴力。这种阴暗正是作者要谴责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女政委》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反战,更在于反思和鞭笞人性的罪恶与阴暗。这是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主流影响下少见的类型。它的另类和不合时宜注定了它的波折,也造就了它的成功。
注释:
① [法]乔治•萨杜尔:《世界**史》(第二版),徐昭 、胡承伟译, 中国**出版社, 1995年版,第222页。
② [美]大卫•波德维尔、 克莉丝汀•汤普森 :《世界**史》,彭吉象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318页。
③ 徐敏:《女性主义的中国道路――五四女性思潮的周作人女性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83页。
④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外国文学》, 2004年第2期 。
[作者简介] 宋艳丽(1978― ),女,湖北长阳人,四川大学传播学硕士,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女权主义媒介。
因为年代跨度很长,所以《父母爱情》对一些人物、事件的处理采取了一笔带过的方式,例如老丁的突然离世,还有安杰一家在岛上的邻居王海洋他妈张桂英的死。
原著里张桂英身体一直不好,只生了王海洋一个孩子,剧里倒是没看出来,爬梯子上房、赤脚去赶海都挺利落,还能挑着一担水站在路边跟人聊天。这个热心肠的女人,曾经是农村老家的妇救会主任,也是个厉害的角色。
在岛上住邻居十几年,后来王振彪职务升迁,张桂英随之搬离了海岛。又过了几年,忽然有一天王振彪打电话给江德福,说老伴生病没了,自己相中了岛上的一个人,拜托他们夫妇给牵线儿。安杰忠人之事去找葛老师,原本以为还要费一番说辞,结果没想到,才刚刚开了个头,葛美霞就答应了。
事情顺利得不能再顺利,由不得安杰不多想,原来,所谓的提亲牵线儿,只不过是他们想要通知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已,两个人其实早已经在私下联系、谈婚论嫁了。
这种遮遮掩掩、欲盖弥彰的做法,让安杰心里很不舒服,也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反感,甚至有人猜测,他们两个人会不会早就有了瓜葛,在张桂英还活着的时候。还有观众把他当年拆散葛美霞和老丁的事联系在一起,说他当年就是有私心。疏影看来,支持这种猜测的证据稍显不足,而且从王振彪这个人的做事风格来看,应该也不太可能。
王振彪为人处事不像江德福那么圆滑周到,喜欢认死理,做事不会变通,说话不太中听,有时候喜欢看人家的笑话。但他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对自己、对家人、对同志,要求都很严格,所以他不太可能做出什么违反组织原则的事来。
老丁与葛美霞谈恋爱的时候,正是阶级斗争最残酷的时候,远远胜过江德福娶安杰的五十年代。江德福因为娶了安杰,虽然军籍没丢,但也失去了进一步提升的机会,若是放任老丁娶了葛老师,还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王振彪作为上级领导,出面干涉也无可厚非。
安杰约葛美霞喝咖啡,张桂兰也积极参与了一下,咖啡没喝到,倒把人家的杯子摔碎了一个。吃晚饭的时候,她兴冲冲地向丈夫和孩子汇报自己喝到了“那个啥”,告诉王海洋你们葛老师夸你脑子好使,学啥都比别人快。岛上的孩子思想受大人影响,嘲笑自己的老师是个“没人要的老姑娘”,王振彪当场呵斥了儿子。这也是他作为父亲对孩子的一种正常管教,至少从镜头里,我们看不到任何他对葛老师有私心的微妙表情。
至于海洋妈去世之后,王振彪在考虑续弦的问题时想起了葛美霞,这也合情合理。他离岛年头不多,对葛美霞的人品也很了解,文革已经结束,高考也已恢复,葛老师早已回到学校教书,家庭出身不再是干部择偶必须审查的一个硬性条件。
而葛美霞答应王振彪,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个岛上唯一一个懂得敲门的女人,空有姣好的容貌,却因为生错了家庭,导致蹉跎半生,辜负了大好青春,不复当年的好容颜。她也曾对未来有过无限的幻想,期待一份郎才女貌、天长地久的幸福婚姻,期待自己能像安老师那样,找一个把自己捧在手心里的男人。只可惜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一切终究只是一个幻想罢了。
嫁给王振彪,做一个称职的后妈、后奶奶,过上衣食无忧的军官家属的生活,对于已经不年轻的葛美霞来说,也是一份不错的选择。
看透了一切,做出选择只是一瞬间的事。或许对她来说,这是唯一的一次机会了
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很多人都是有很强大的背景,比如赵瑞龙和祁同伟。赵瑞龙的父亲是赵立春,原来在汉东省就是一把手。而祁同伟的岳父梁群峰,原来也是汉东的三把手。
但是有个人的父亲也是很厉害,虽然在汉东省排不上名次,但是赵立春和梁群峰都要给这个人面子。此人就是陆亦可的父亲,他到底是谁呢,陆亦可又为何如此任性呢?
我们先来看下陆亦可如何任性。
陆亦可对待上级。陆亦可的上级就是季昌明,但是对季昌明不是很尊敬。季昌明是汉东省检察院的检察长,也是副部级的级别。可是陆亦可都是叫季昌明老季,好像一点也不惧怕他。
等到侯亮平作为反贪局长到任,陆亦可直接让侯亮平下不来台。陆亦可说侯亮平的任命书没到,就敢不听从侯亮平的指挥。由此可见陆亦可是个非常任性的人。
陆亦可对待下级如何。陆亦可的下级就是林华华和周正,对他们的要求相当的严格。如果有任务,一定会让他们加班。可以说陆亦可根本不管什么制度和人情,对待自己的下级,都是她一个人说了算。
陆亦可对待相亲的男友。陆亦可是个大龄未婚的单身青年,她的母亲给他介绍了好几个对象,都是不同意。其中有个特别厉害的年轻人,是个博士学历,而且还是一个学校的处长。
但是陆亦可对此人不理不睬,甚至这个男友说起自己的小姨父高育良的时候,陆亦可也是一副非常不在乎的样子。所以说陆亦可真的很任性,也不怕自己嫁不出去。
陆亦可的父亲是谁呢,陆亦可的任性跟他有关系吗?
陆亦可的任性,也跟家庭的关系有影响。陆亦可的父母对她很宠爱,我们从吴阿姨就能看出来,陆亦可是个娇生惯养的孩子。
陆亦可的父亲是谁呢,陆亦可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我们知道陆亦可的父亲,还是从高小琴的嘴里知道的。高小琴曾经说过,自己什么都要靠自己奋斗,她羡慕陆亦可的家庭。
高小琴说陆亦可的母亲是退休的法官,而她的父亲则是军队的高级干部。高小琴这样说,就能猜出来陆亦可的父亲在军队级别肯定不低。
陆亦可之所以这么任性,肯定和自己父亲的宠爱有关系。所以说陆亦可的父亲虽然没有出现,可是赵立春和和来梁群峰都要给陆亦可的父亲面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