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那个感动中国人物。初一的。何玥作文。 600字左右..

求那个感动中国人物。初一的。何玥作文。 600字左右..,第1张

胡忠、谢晓君赌坊高原的并蒂雪莲;张平宜,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阿里木,烤羊肉串的爱心巴郎;吴菊萍,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刘伟,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的男孩;朱光亚,遥远苍穹中的最亮星星

这次看了这些伟大人物的事迹不仅心生感动还有一丝的敬佩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生育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他得知大方县一所大学的同学没有书包,阿里木买了181个崭新的书包,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送到了每个孩子的手中;另一所学校的41名学生交不起学杂费,他随即冒雨送去了5000元,学校说:“阿里木是最小的一个投资方但是他的诚信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推选委员陈菊红说:“传说贵州晴天很少,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们内心世界的热烈阳光。

命运对孟佩杰的残忍却让她用微笑面对世界, “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孟佩杰的妈妈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会遇到但是孟佩杰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她的坚强,她的勇敢,她面对困难不妥协,我们要尊敬她,我们要为她献出一份爱。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那就是——刘伟。他的遭遇是他战胜了自己战胜了命运,他在即将参加奥运会时,命运在一次打击了他,但是他在艰苦的命运中站了起来,最终仅仅只用了一年的时间站在了维也纳的舞台上。他说:“要么现在就去死,要么就精彩的活着。”全场的观众都被这句话镇住了,想起了震耳欲聋的掌声,他——我实现愿望的榜样。

命运虽然曲折,但是,我们不仅要去战胜它去战胜自己,还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我没才会后的有价值有意义!

  小高考倒计时24天,平凡的,紧张的备考的日子,却因为空气中的感动与温馨而显得格外特别起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泪水与自豪伴着那聆听了多年的音乐声而喷涌出来。这一天,值得铭记,这些人,值得钦佩。

  “两弹一星”的推动者之一,钱伟长老前辈,他的爱国情怀与我们一般与生俱来,而他却在与我们相仿的年龄段做出了改变中国命运的决定。高中毕业,以历史、中文满分的优异成绩考进了中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却为了改变中国落后工业国的现状而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物理专业。这种气度,这种科学救国的理念,是无论多久谈起,都能轻易折服国人的。

  1939年,钱伟长有幸被选送加拿大留学,却因为不满留学途中要停靠日本港口2天,于是,得知消息的当天,把护照直接扔入了黄浦江。悠悠的江水见证着中国人民可贵的爱国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美国8万美金1年的巨额财富的诱惑下,钱老前辈再次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踏上了漫漫回国路,并与钱学森等人共同推动了“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当时那样动乱的时期,国家给予他的却是“右派”的大帽子,下放农村,甚至连子女都失去了上大学的权利。这是怎样辛酸的历史,可是在资料中,我却看到了这位老人爽朗的笑脸,热忱的爱国心,以及那句铿锵有力的“我是中国人”!

  感动中国的不一定是钱老光芒闪耀的功勋,不一定是他为中国创造出的荣誉,但我想,我们一定会为他的爱国心而感动着。爱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和着血液一起流动着的本能。可是,在被国家遗弃,伤害之后,却依然保有着那份最初的信念,这是怎样的难能可贵啊。2010年,钱老逝世,享年98岁。但我愿意相信,在这个国家,会有那么一大群人前赴后继地站出来,接替他未完成的事业,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

  一个巧合却也似乎是必然,每一次的感动中国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他的名字是:人民子弟兵。

  2010年8月7日,舟曲泥石流带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英雄的身影。王伟,一个普通的人民子弟兵,奔波在抢险救灾的前线,却独独没有心力来抢救自己的亲人。500米的距离,考验着他的私心与社会责任感,他向国家上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只留给自己一生的遗憾与歉疚。

  在接受采访时,王伟总是疲累的忙碌着,连说话都没有停止自己手上的工作。正是这样一位可敬的人,领导了5600多人的抢救与转移;正是这样一位丈夫,结婚半年了,却只与妻子共同生活了7天,甚至为了工作,连妻子的最后一通电话都没有接通。他告诉我们,那个手机已经没有在使用了,因为它的身上有着太多美好的回忆,同样的,也饱蘸了太多的辛酸与泪水。他说,等手上的工作结束了,他会带着妻子的照片一同去西藏。那个妻子心心念念想着要去的地方。让她看看西藏的圣洁,完成自己唯一没有满足的,答应妻子的那个要求。

  他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5位亲人的离世让他站在了感动中国的舞台上。那么的无奈。每个人都希望着功成名就,但是,倘若那一天到来,你的身边却再也没有了分享的人,甚至那一天的到来是需要用你所在意的人们的鲜血去换取的,你还愿意吗?毫无疑问,答案是NO!

  同样是死亡,但在灾难中瞬间失去意识所受的痛苦,与慢慢忍受蚀骨的疼痛,一天天临近死神的恐惧相比较而言,绝对是算不得什么得了。在2010年3月21日的那场火灾中,我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王茂华。

  王茂华是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每天尽心尽力上课,培育着祖国的花朵们,也正因为职业的关系,让他深知这些孩子们的可爱,甚至哪怕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也要留下那6朵鲜花的芬芳。3次进出火海,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救出了5位儿童,却仍有一位身陷火海。火蛇吐着信子威胁着妄图救人的好心人,群众皆已退至3米开外。情势危急之下,两人再次冲入火海,而意外却发生了。液化气罐与摩托车先后爆炸,2人被气浪掀出屋外,重度烧伤。幸而孩子被村民由后门抱出,安然无恙。

  在全社会的关心之下,谭良才很快痊愈出院,而全身烧伤达95%的王茂华却仍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中,随时都有着生命危险。他不愿让妻子与关心他的人揪心,所以即使短短的22天中,3次大腿截肢,9次植皮,他却仍咬着牙,硬是不喊出一个痛字。

  这么一个乐观,坚强的男子,这么多双关心着的眼睛,却还是阻止不了死神的来临。他去了,合上了黝黑的双眸,嘴角不再有上扬的弧度。但我们不会忘记他笑起来时眼神的柔和,不会忘记他教学时的载歌载舞,更不会忘记他冲入火海时坚毅的侧脸。他的博客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以一个爱字为准则,爱所有的人和事。这是多么博大的爱啊,他爱着妻子,岳父,学生以及素未谋面的你我,爱着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以及世间万物,于是,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我顿觉春暖花开。

  有人说过,冬天是被遗弃的孩子,于是它满心怨恨,想报复这个世界。因此,在冬天总是寒风刺骨,连太阳都带了些许的冷意。只是我仍愿相信,有爱便有冰释前嫌,仍愿相信,即使是严冬,也会为着某些人,某些事而动容。

  在今年所有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我最欣赏的是一个叫郭明义的男子。普通的长相,普通的工作,却有着不凡的热心肠。20多年来,累计资助了180多位特困学生,加上贫困家庭,捐款金额达到12万有余,而他自己的家,甚至都不到40平米。54本鲜红的献血证,无偿献血6万毫升,是人体血液总数的10倍······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无声的诉说着郭明义的爱心壮举。

  主持人介绍他时很认真地问,对他而言,天真,简单是什么。我记得他略有些木讷,愣了些时间才开口,天真,即做每件事都会有幸福的感觉,而简单则是指尽自己所能,做简单但却是被人需要着的事。很简单的幸福生活准则,见惯了大人物捐款了之后的大肆宣扬,而郭明义这个生活中的小人物却并不以献爱心为荣,他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罢了。容易满足,容易快乐,幸福便触手可及,祝福他,永远做慈善,永远乐在其中。

  感动中国不仅让我们知道了那些善良的人们,同时也反映出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黑心老板拖欠工资,慈善事业假公济私等等。但我还是喜欢看感动中国,因为它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仍有那些可爱的人们,仍有希望与爱。只要有希望,我们便不该在面对困难时轻言放弃,我们要相信,有人关心,爱护着我们,我们被爱着!最后,我爱所有的人与事,我爱你们!

1你的身影已化作我生活中的一种氛围,你的牵挂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个支点,你的每一次微笑都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嫁给我吧宝贝,让我来用生命为你加冕!

2那些开心,我们端起来,那也浪漫,我们放出来,那些感动,我们涌出来,那些深情,我们动起来,在这个不特别的日子,让我们的爱勇敢说出来,嫁给我,为了幸福生活,嫁给我,因为知我懂我,嫁给我,让我们一起永远快乐。

3从我们相识相知,到我的一颗心暗许于你,每一天都是最美的诗篇。想陪你看日出日落,想陪你等花开花谢,一生一世一辈子,你可愿意。

4宝贝,你是知道的,我内存是4g的,做饭拖地,快速高效,老婆喊我,立马就到;硬盘是520g,老婆生日,习惯爱好,全能记牢。显卡是集成的,老婆叫我看哪我就看哪。宝贝,如果对我的配置满意的话,就成交吧,一辈子的买卖,嫁给我吧!

5装不下多少问候,也写不出多少真情,只知道没有你在身边,连呼吸都觉得沉重,早已不喜欢分离重逢,只有永远相伴才能幸福永久,嫁给我,让我们共写人生。

6我对你的爱就像是江里的水,倒也倒不尽,淌也淌不完;我对你的情就像河里的沙,清也清不净,握也握不完。今生非你莫属,亲爱的,嫁给我好吗?

7世界上只有一个名字,使我这样牵肠挂肚,像有一根看不见的线,一头牢牢系在我心尖上,一头攥在你手中。

8我其实只想和你在一起一次。哪怕只有61秒,25小时,13个月。

9没有信心,说出我的心,也没有勇气,坦白我的情,更没有机会,让我等一直呆在你身边,面对远去的岁月,我的心里万分纠结,把握今生,只在今天,嫁给我,让我为你谱写没有遗憾的人生。

10我的地盘,你做主。我甘心做你的奴隶,每天的服侍你,我随时听从你的派遣,你愿意让我伺候你一辈子吗?

11你甜蜜的微笑和温馨的话语,点燃了我心底深深的眷恋,自从与你相识、相知、相爱,你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耀眼的亮点,嫁给我宝贝,永远不要离开我!

12深情厚谊需要珍惜,开心快乐需要延续,痴情爱恋需要结局,美好明天需要相互勉励,把你的人生和我的生活牵手,让我们的幸福永久,美好明天正在招手,快来吧,手牵手,一起往前走。

13夜已深了,可是我还是睡不着,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想你,不知远方的你何时会成为我的老婆,好希望你在我身边,嫁给我吧!

14亲爱的,想你是我每天的主旋律,爱你是我每天的主打曲,疼你是我每天的交响曲,恋你是我每天的基本主题。想你爱你疼你恋你,一生不息。

15遇见你才知以前是颠沛流离,与你紧握便是孤舟靠岸,我心沉沉,现世安稳。

16现在什么也不想说!快乐不在现在,只在未来!你愿意和我共同守侯吗

17你问我爱你有多深,大海见证我的心;你问我相思有多苦,戴玉葬花魂已飞。亲爱的,嫁给我吧!让短信见证我们的爱:收到信息表示你愿意接受我,打开短信我让你快乐一生,幸福健康。

18你站在那不要动!等我飞奔过去!

19与你相遇在夏日黄昏的午后,想你在初冬漫漫的风霜里,吻你在青草已绿的春天,只想轻轻的问你——让我爱你一生,好吗?

20情话不在于有多动听,是你说的就是我喜欢的。

甜到炸的求婚表白文案看看哪句最杀你

一些浪漫到骨子里的情话,随便拿一句去表白吧,能在重要的日子,表达自己的爱意太重要啦,仪式感满满噢。不会说情话的宝子,赶紧记住,去给爱你的那个他告白吧,牵着他的手回家。

1我来接我的女孩回家啦,尽管这条路我走了无数遍,但今天不一样,今天是接你回家。

2我对着日出日落许愿,希望你永远在我身边,慢慢即漫漫,在这路遥马急的人间,我希望一直是你。

3最然美好的事物都值得等待,但和你一辈子这件事,却让我有些迫不及待。

4那些我与你有交集的时刻,对你来说只是须臾之间,而对我却发生了一万次心动。

5我来这里,是因为发现若你要跟某人共度余生,那么余生愉快开始越好。

6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结婚这件事我就没想过和别人。

7我爱你,不是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

8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而我只想早晚都有你。

9我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却偷偷想象和你共度余生。

 在瑞安已出版的志书中,《乾隆瑞安县志》可谓最为“年长”了。其中卷一《舆地志》中记载:“观疆域、隅都、山川以知定方,至于验风俗之美恶,稽物产之丰啬,则一邑之习尚与其土宜又可知矣。”

  《乾隆瑞安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中记载:“瑞安民性古朴,风俗淳良,始于晋而盛于宋。”之后,又在文章中多次称赞瑞安的民风及民情。可见,自古以来,瑞安人对风俗十分重视。那么,古代时瑞安人过年有什么风俗呢?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中有“冬至“、“腊月”、“除夕”、“元旦”和“元宵”这样的记录,这几条都与瑞安过年风俗有关。

  冬节圆儿吃爻大一岁

  瑞安人称冬至为冬节。冬节这一日,全家早上吃汤圆(有肉馅、麻心,或外粘豆粉,称馍糍)。谓“冬节吃爻汤圆,人又长了一岁。”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记载冬至为:“粉米为丸,设馔祭祖考。”

  事实上,瑞安人对过年的感觉,不是从腊月(农历十二月)开始的,似乎早早地从冬节就开始了。冬至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两日,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按农历来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月尾。

  在瑞安,冬至也称小年。因为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所以民间有“冬节大如年”的说法。

  瑞安的“冬节圆儿”有好几种:馍糍、鸡蛋圆儿、汤圆等。其中馍糍和鸡蛋圆儿是小孩子的最爱,冬节当天早晨都要吃好几个馍糍与鸡蛋圆儿,把小肚子撑得饱饱的,接下来的每天放学还拿馍糍当点心,总是吃不厌。

  在瑞安,冬节有吃汤圆过节的风俗,寓意团圆和喜庆。清《光绪永嘉县志》载:“冬至,粉糯米为丸,或炊舂为糍,以享先充馈。官僚相贺,略如元旦。”大约自宋代开始,民间有“吃了冬节汤圆大一岁”之说。

  玉海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光明介绍说,以前的瑞安,希望家人在过年之前就能团聚在一起,所以强调“冬节团圆吃汤圆”的感觉,同时,也寄托全家团聚之情。

  从冬至开始至来年立春前夕,瑞安城里还有“敲梆”的传统习俗。每夜22时过后,夜深人静时,就会自远而近传来一声声清脆的“笃笃笃”的敲梆声。敲梆人边敲边喊话:“寒冬腊月,小心火烛。前门照照,后门看看!”

  捣年糕、晒腊肉,办过年货

  瑞安人至今仍十分喜欢吃年糕,有“吃爻年糕,年年高”的说法。用糯米或粳米做的年糕有几种,放糖的称“糖糕”,不放糖称“水晶糕”或“水浸糕”,印上状元图形的称“状元糕”。

  古时,瑞安农村经济条件差,常用年糕做“米鸡”、“猪头”、“元宝”代替“三牲”及元宝贡天、祭祖。农家将捣成的年糕浸水,储至来年清明后,佐以油菜花头、芥菜煮以代主食,或作春耕时点心,瑞安话称之为“接力”。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米磨粉制糕的方法: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除了捣年糕,瑞安人还喜欢晒腊肉。一般来说,进入腊月之后,天气晴好,晒肉干、鸡、鸭干以备过年时款待客人,称“腊肉”或“酱油肉”、“酱油鸡”、“酱油鸭”。还有晒海鳗干过年,称“鳗鲞”。

  这些都是瑞安人喜欢的干货。

  在古时,因新年期间歇市5天。如今的春节正月期间,商铺通常也会休息几天。所以,大家都要年底备办过年食品、衣帽鞋袜,称“办过年货”。

  以前,穷家少钱,往往直至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才上街办货,而货价大涨,称“杀穷汉”。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民俗历来有“正月里不剃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所以,理发和置办新衣服也是过年风俗。从头到脚焕然一新,图个好兆头。

  掸新、送神进“交年”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中记载的“腊月”一条虽然精短,但基本说出了瑞安的腊月风俗习惯。其中记载:“二十四夜祀灶。先期选日扫舍宇,至是设祭,送神,次日人家多斋素。”

  也就是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这一夜,有送灶神上天“呈好事”的习俗。

  在送灶神之前,还有选一个好日子,进行掸新。掸新,择日扫舍宇,或称换新。近年社区服务单位专设(掸)新钟点工,上门服务,颇受大家欢迎。

  掸新一般都在腊月二十日或祭灶之前,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有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

  早年,瑞安人的“祀灶”风俗也颇兴盛。腊月二十四夜,灶神上天呈报岁事,在灶前点香烛,放爆竹、罗果品、酒,特别要有麦芽糖,以示灶神喝醉酒,用糖粘住嘴巴,上天时只能点头称好,避免“天谴”,来年赐福。二十四夜谓之“交年”。

  除夕守岁吃分岁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中记载的“除夕”记载:“炊岁糕,换桃符,粘春帖,烧爆竹,点岁灯,设肴馔,祀祖先。仍备熟食多品,为新正祭祀宴客之需,人家皆然。”

  “炊岁糕,换桃符,粘春帖,烧爆竹,点岁灯,设肴馔……”一下子列举这么多的风俗。至今,依然风行的大概还有帖春联,点烟花、岁灯和分岁酒。

  新年前夕,瑞安人在家里的中堂上首悬挂祖先画像(照片)、陈设家藏古董珍品及香炉、烛台、果馐,以便亲戚前来拜年,称“摆珍(亦谓摆真)”。至初五家祭后,收藏祖先画像、珍品、香炉、烛台,谓之“完珍(亦谓完真)”。

  所以,“摆珍”一般在除夕之前,“完珍”则在正月初五之后。

  至今“守岁分岁酒”,还是瑞安人最重要的过年习俗。除夕守岁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全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瑞安人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笑语连连。

  新春开笔过年忙

  清代以前,行夏历(又称阴历、农历),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瑞安俗称新年。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中记载的“元旦”:“贺岁,户无大小,皆服明洁衣裳,拜天地、神祗、祖先、家长,以次出谒邻右,亲友交相酬答。三日后,果酒拜墓。五日以内为节假。”

  民国以后,推行阳历,称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是一年之始,改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公元纪年,仍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时的春节,各行业均放假,一般以五日为期。民谚有:“三日重五、五日年,一日清明种子好落田”。期间,店铺贸易大部分停歇。

  读书人用大红纸,书写吉利辞名,或“一年四季,读书大吉”这类,这叫“新春开笔”,也有写比较长的,如“新春开笔,大吉大利。一年四季,万事如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门清吉,人口康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写好后,贴在板壁上。会赋诗的人,则触景生情,做几首新自勉的诗。

  《乾隆瑞安县志》中的《岁时》一篇中,还有按语,称:“岁时诸事,亦皆近古相沿,称为佳节,虽奢不靡,足成礼俗,但嫌渎于事神,相夸崇丽。及二月二日之盛,未免惑溺者。”这段话表明,以前的瑞安人还是提倡勤俭节约的。

  新年一声开门炮

  新年的早晨,大家开门燃放爆竹,迎接新年吉利安祥、驱邪,称“开门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近年来,大家自觉不再燃放爆竹,一般连烟花也少点了,怕污染了空气。

  过年风俗中,瑞安人最崇拜年。按宗族、亲戚、朋友的辈分,下辈向上辈,外戚向内亲拜年,并在祖先像前点香烛跪拜。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如果将拜年按时间分配,大致如瑞安民谚一样:“初一拜庙门,初二拜丈人(岳父、母),初三拜屋底(堂房,族内),初四拜邻舍,初五‘完珍’,初六上坟。”

  至今,瑞安市区一般于初一上午上坟,一部分的镇街是初六上坟,大部分镇街的风俗则为清明上坟扫墓。

  新年初四这一天,大家还要接灶神。因为上年腊月二十四日夜,送灶神上天“呈好事”后,新年初四夜要迎灶神朝天归来,放鞭炮,在灶神前点香烛,称“迎灶神”。

  此外,唱词、做戏、“送元宝”、“滚龙”(参龙)等的风俗也是正月里热闹的看点。春节期间,民间艺人挨户(或挨村)上门演唱鼓词、莲花小段,称“门头敲”;或在村落中心、庙宇演戏或唱整本、连台鼓词。唱“划龙船儿”(指小木船,内祀陈十四娘娘,由艺人肩扛),亦挨村、挨户唱故事。

  “送元宝”的人来了,手拿一枝万年青,一人呼,一人应,内容大致是:“元宝摇一摇,生儿中状元;元宝扭一扭,养猪大如牛”的讨彩、吉利话。

  民间舞龙队在正月至清明节间在附近串村舞龙叫“滚龙”,部分舞龙队还以艺人击鼓演唱故事叫“参龙”。主家则以年糕果品之类酬谢艺人,或以“红包”酬谢。飞云江南岸还兴一种叫“卖纻”的曲艺,艺人仅限初一、初二日夜间来演唱。

一 春节

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 宵 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三二月二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四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六六月初六姑姑节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他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

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七七 夕节

旧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

宋时杭州的小儿女,七夕之时多效颦"摩侯罗",穿半臂花衣,胸前装饰乞巧时的楸叶、瓜果等图形;靓妆笑语,竞往湖边放蜡制的鸳鸯等一类水鸟,浮于水上。妇人喜于盒内贮小蜘蛛,让蜘蛛在盒内织网,看织网之疏密,谓之"巧"之多少也。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说: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也有把"穿针"转为"丢针"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入水里,让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辉映下的针影,照在碗底,会生浮动的阴影,变化多端。依其形状,就可以占卜投针姑娘针绣工作是拙是巧。

还有一种游戏节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约,结伴在七夕之夜的园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后仰首向天,面对牛郎织女星,根据所看到的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不过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这自然不是看双星,而是闭目作幻想了。

神话的七夕作为一个"情人节",也应该是有其意义的。

八 中秋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九重 阳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十腊 八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

  山西从北往南,地杰人灵,民风古朴,民俗各异,那可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怎可一语而概之?只是择段讲来,大家开心一笑吧。

  讲故事一: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的两个宝贝女儿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仔细甄别“档案”,决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欢他,特别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在历山上种地的舜,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然高兴的不得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尧这个老头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虽然让他白捡了两个美女,却不给女儿一点陪嫁,就打发女儿去了他家,更不用说给他个一官半职了;而是让他继续在历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舜心里并没有什么不乐意,还是带着两个漂亮的妻子在历山继续过种地的苦日子。但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娥皇、女英两位妻子,虽然出生于皇家,高贵无比,却并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争过大、小外,还是贤慧的很,两人一过门,就脱掉皇家冠服、换上农家布衣,二话没说,就和他一道下地干活、操持家务了,更了不起的是,她们还关心民间疾苦,平时平易近人,急时扶危济困,几年过去后,两人脸晒黑了、手变粗了,和一般农家妇女没什么两样了,此时的舜,在两位妻子的帮助下,把他“承包”的历山治理的井井有条,已成了河西当地冒尖的富裕户、模范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舜和两位妻子致富后不忘乡亲,经常帮助周围百姓,就连当时死活看不上舜的家里人也和他们搞好了关系,使舜的声望直线上升,河东的人都愿意迁移到河西居住,这时候尧看时机到了,于是就名正言顺地提拔舜为接班人,还把他扶上马,又送了一程……

  而河东、河西的百姓,不仅为他们当地出了两个天子而自豪,更为娥皇、女英两女下嫁的贤慧所感动,故以其后辈自豪,争相敬奉。鉴于尧籍羊獬,舜籍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两地便结成了联姻亲眷。历山人称舜为爷爷,称娥皇、女英为娘娘。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河东、河西两边以亲戚形式走动,于是洪洞后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

  讲故事二:山西婚姻禁忌趣谈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坏,对于当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颇多。比如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别是**禁忌在世界各国都非常严格。在中国人眼里,**不仅伤天害理,且为禽兽不如的行为。再婚禁忌也很严格。这里我们只谈常见的有关婚礼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亲时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认为是十分不吉利的,说明二人无缘颇为忌讳。打碎器皿有分、碎、烂、折的表述,而这些语言对于婚姻,对于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庄重正式的场合,人们都有此忌。

  晋南闻喜在结婚的当日,男女双方在饮食中忌带荤、不准吃猪肉,据说如果吃荤两人便不能白头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带却与此恰恰相反,结婚当天必须杀猪并以猪头祭祖宗,供奉于祖宗牌位前。同时,还要用扫帚蘸着猪的热血在洞房的墙上划几个“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晋中一带,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时,一定要“偷”一个茶杯,所谓偷,就是女方看见也不能说,茶杯是一定要让新郎带上的,且必须完整带回,不得破损。否则,对于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种不祥的预兆。这里似乎是说日后待新娘要象对待这个杯子一样,小心爱护,好好照顾,珍惜珍爱。

  在汾阳,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输两个水碗,当地俗语叫做zhunzhun,因为有“偷两 zhun zhun,快抱孙孙”之说,所以偷碗被赋予了抱孙子的含义。

  新娘离开娘家时,过去要坐轿子,在雁北和吕梁的山区中人们常常乘一种颇有特色的“骡驮轿”,坐轿子是一定要挂上弓、箭和镜子的,现在这些习俗都已逐渐消失。但在很多地方,母亲还是要给女儿一面铜镜或现在样式新颖的镜子带上。它的用途并非用来梳妆打扮,是为了在路上避邪驱凶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时,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镜给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红布盖头。而新人来回最忌走自己已走过的路,以避走回头路之嫌,当然也不能走办丧事人走过的路。

  盖头与墨镜的作用都是避免与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礼队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群打架,疯人病人等,怕冲了“花套”与喜庆,是不吉利的征兆 。碰上了是要倒霉的 ,以后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灾多难。这是任何一个结婚人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结婚这一天也忌讳谈论什么与死、病有关的事情,也忌天气时阴时晴,人们总是把这些事情联想到婚姻的命运。

  在一个村子里如果有两家办喜事,人们都忌落在后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称后婚,所以不愿意落个“后”字。而且也忌两结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则要交换所戴的鲜花或者手绢,这样才算吉利。

  晋南一带,对于相同时间里村里同时举行婚事和丧事是极力回避的,办喜事者尤为不悦。迎亲的队伍也忌途中遇上诸如十字路口 、水井 、碾子、石头等物,如果避犹不及,则须用红布盖住,或用白石灰划线圈住。

  而在吕梁、汾阳一带,迎亲队伍如果在半路与送葬队伍相遇,对于结婚者来说还是个好兆头,是吉利祥和的。也许是红白喜事都是喜吧,人们并无此忌,双方互扔钢嘣儿以示招呼。

  新娘下轿后,有属相相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对人对已之不吉。在五台县,厨师们还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边,锁起厨房,全部回避。据说,厨师是新娘下车时相犯的主要对象,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于外的。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后,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换所有的衣服,换下来的衣服一般不再穿着回娘家,特别是鞋子是绝对不能再穿回娘家去,否则对于娘家兄弟极为不利。这似乎可以作为“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的注脚。

  来自 大科学 团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8758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