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塔的由来

二七塔的由来,第1张

为了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和“二七”烈士,继承和发扬“二七”光荣革命斗争传统,1951年,在原“长春桥”旧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广场,在场内建了一座15米高的木制纪念塔,名为二七塔。

为了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和“二七”烈士,继承和发扬“二七”光荣革命斗争传统,1951年,在原“长春桥”旧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广场,在场内建了一座15米高的木制纪念塔,名为二七塔。

1971年春由郑州市建筑设计院的三位建筑设计师林乐义、杨国权、周培南开始设计,7月1日开工建设,10月1日开放,三个月落成 。1971年9月29日改修成塔式,双身并联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层。塔式新颖、独特,雄伟壮观,具有中国民族建筑的特点。钟楼上高矗一枚红五星。塔内陈列有“二七”大罢工的各种历史文物、、文字资料。

走进二七纪念塔,感受红色精神

——水利学院学习党章党史,传承红色基因社会实践队

说起郑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二七纪念塔,以及二七纪念堂,二七路等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的地方。7月21日,小队来到了二七纪念塔。二七纪念塔全称郑州二七大罢工纪念塔,为了纪念发生于1923年2月7日的二七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修建。

进入二七塔后,我们发现郑州二七塔一共分为了九个展厅,除了序厅外,上面的八个主题展厅分别介绍了京汉铁路的修建与早期工人运动,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成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工人运动的恢复和再遭摧残,永恒的纪念,二七塔今昔,城市记忆,继往开来。每一层都用生动的和平实的文字向我们展现历史,让我们感受那段无法抹去的记忆。大家都参观得很认真,尤其是一些老人,他们中有的会站在某一个展厅内,久久地凝视,不知道伟大的工人们是不是他们的亲人,不知道是不是被唤醒了记忆中的峥嵘岁月,他们的眼神中包含了怀念,也包含了坚定,专注的样子让人“不敢高声语,恐惊缅怀人”。

这次罢工意义非凡,虽然失败了,但是工人们的爱国之心唤醒了人民,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人民的敌人,必须团结一心顽强抗争,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在参观这些近现代史的事迹和人物时,也在接受着深刻的教育,感受着红色基因。很多家长会带自己的孩子来,让自己的孩子来认识先辈们的努力,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二七塔见证着我们这个城市的不断发展,也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铁路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也在不断便利,现在处于新时代的中国高铁,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红色基因,中国变化,二七塔所纪念的那段历史,会永远被人们铭记。

指导老师:曹永潇

为了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和“二七”烈士,继承和发扬“二七”光荣革命斗争传统,1951年,在原“长春桥”旧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广场,当时场内建一座15米高的木制纪念塔。

1971年春由郑州市建筑设计院的三位建筑设计师林乐义、杨国权、周培南开始设计,7月1日开工建设,10月1日开放,三个月落成 。

1971年9月29日改修成塔式,双身并联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层。

塔式新颖、独特,雄伟壮观,具有中国民族建筑的特点。钟楼上高矗一枚红五星。

塔内陈列有“二七”大罢工的各种历史文物、、文字资料。

扩展资料:

二七纪念塔,位于郑州市二七广场,建于1971年,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我国建筑独特的仿古联体双塔,它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年轻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71年,距今仅有不到四十年的历史)。

二七纪念塔结构:

郑州二七纪念塔为双身并联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层,其中塔基座为3层塔身为1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塔式新颖、独特,雄伟壮观,具有中国民族建筑的特点,每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

塔顶建有钟楼,六面直径27米的大钟,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

钟楼上高矗一枚红五星。塔平面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从东西方向看为单塔,从南北方向看则为双塔,塔底层有地道穿广场与道口相通。

二七纪念塔现名为二七纪念馆。

馆内共有10个塔层层厅和1个地下层厅,塔内陈列有“二七”大罢工的各种历史文物、、文字资料。

共有14层“二七纪念塔”是郑州市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游客必游之地,并记入“郑州市近现代名优建筑名录”,是受到保护闻名中外的纪念建筑 。

“没到‘二七塔’,就等于没到过郑州。”这句话在郑州市几乎家喻户晓,它同时也使“二七塔”无可厚非地成为郑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参考资料:

-二七纪念塔

郑州二七塔最初并不是“二七大罢工”的纪念塔

1951年,在郑州举行了一场全国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作为这次大会的临时性建筑,一座高度仅有21米的小木塔被搭建在了现在二七塔所在的位置。那时,木塔上还写有标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冯教授介绍,或许是因为离火车站近,或许是因为旁边就是二七烈士司文德、汪胜友英勇就义的地方——长春桥,普通市民误以为那是一座纪念“二七大罢工”的纪念塔,于是,“二七塔”这个称谓就沿用了下来。

2

重修二七塔,曾经有“法国凯旋门”式建筑的提议

“1971年夏天,一场风雨过后,屹立了20年的木塔轰然倒地。群众自发要求建立新塔,这也成为全郑州市民的呼声。”冯教授告诉记者,当时的郑州市领导决定重建二七塔。其实,开始并没有确定要建的就一定是座塔,碑亭甚至还有类似法国凯旋门的建筑都曾纳入设想,但是这些方案都不能令人满意。冯教授介绍,早年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建筑系,后来担任过建设部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的林乐义当时正在荥阳农村下放劳动,他对建塔方案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双塔并联、14层高的二七塔重建工程正式动工。

3

二七塔顶的五角星是从大玻璃瓶锯平磨光而来

据冯教授研究,原先的设计方案并没有塔顶的五角星,可是光塔的高度赶不上位于开封的铁塔,那怎么样才能比铁塔高呢?有人就想了个妙招:在塔顶加上一个旗杆,在旗杆顶上安上一个红五角星。这样,既符合当时的大环境,又超过了开封铁塔的高度,可谓一举两得。可是这样一来,难题又出现了。五角星在晚上必须能透出光来,所以必须是玻璃的,而当年的郑州只有一个玻璃瓶小厂,这个厂没有压板机,工人们只得先做了个大玻璃瓶,然后一点一点地再把它锯平磨光,竟然把五角星给做了出来。而就是在如此简陋条件下造出的五角星40多年来竟然从来没有坏过。

建成后的二七纪念塔是我国独有的双塔形革命纪念建筑。塔高63米,塔身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塔平面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从东西方向看为单塔,从南北方向看则为双塔,整个塔的形制具有中国民族建筑的特点,新颖独特、雄伟壮观。

二七塔的保护如下;

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Zhengzhou Memorial Tower for Feb7th strike),简称“二七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市二七广场, 是为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牺牲的烈士,发扬“二七”革命传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物。建于1971年,是中国最“年轻”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二七塔的由来:为了纪念发生于1923年2月7日的二七大罢工而修建,全称郑州二七大罢工纪念塔。

二、二七塔的历史:

1951年,郑州市人民政府将郑州市西门外长春桥旧址扩建为二七交通广场,当时广场中置一座高15m的六角形木质塔。(另一说法木塔建于1953年)

1971年夏,木塔倒塌。时任郑州市委第一书记王辉下令,在原址修建二七纪念塔,著名建筑师林乐义主持设计。

1982年7月2日,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塔顶钟楼恢复报时钟声。

1986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七塔纪念的历史事件

1923年2月1日清晨,1000多名铁路工人从郑州车站出发,向总工会成立大会会场——普乐园挺进。即将开会之时,郑州警察局长黄殿辰率领警察多人,到总工会筹备处宣布吴佩孚的电令,禁止铁路工人在郑州举行大会。

工人们冲破途中军警阻拦,他们撕下封条,砸开铁锁,冲进普乐园,郑州铁路工人领袖高斌庄严宣布总工会成立。反动军警恼羞成怒,白色恐怖笼罩郑州,工人运动浪潮并没有因此低落。

在中国***的领导下,2月4日,高斌拉响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第一声汽笛,以郑州为中心,北起长辛店,南至汉口,1200多公里长的铁路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

2 月7日,吴佩孚对京汉全路罢工工人实行了大规模的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广大工人受到迫害,郑州党组织也被破坏。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中国不会忘记“二七惨案”,施洋、林祥谦、高斌等52位同志英勇牺牲,300多人身负重伤,1000多人被开除。

郑州也不会忘记,烈士汪胜发、司文德的头颅被悬挂的长春桥,便在二七大罢工烈士牺牲的地方高高竖起了二七纪念塔。

以上内容参考 --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塔

以上内容参考 郑州市人民政府--二七塔,一座城市的精神之塔

今年48岁的司斌克是烈士司文德的孙子,也是郑州铁路分局车辆段工人,提起爷爷的经历他显得非常激动:

我们家祖上,我太爷他们都是木匠,我们家到我这是第四代铁路工人,司文德在被捕以前是京汉线第192号工棚的棚首。也就是个头儿。中国***创始之一李大钊来郑州讲党课的时候,他就已经加入中国***。当时也没有记载。第一次“二七”大罢工被抓到洛阳一次,后来又被抓到保定又放出来,然后停了一年多他又组织迎接北伐军,之后被抓住,抓住以后就说要在郑州斩首示众。

说到两位烈士就义时的情景,司斌克显得有些哽咽,司斌克说,汪胜友、司文德两位烈士的头颅在长春桥上悬挂了7天,最后是工友们用13个现大洋换回来的。

司文德的妻子李氏收了两位烈士的遗体,用铁道旧枕木做了两副棺材,抬到碧沙岗草草地埋了。汪胜友牺牲那年是55岁,司文德是30岁。两位烈士在长春桥英勇就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因为在当时,长春桥一带是郑州市最繁华的地方。

在近代郑州市的历史上,轰轰烈烈的“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无可替代地渗入了郑州人的永久记忆,而长春桥这样一个本来很普通的地方,也因为曾经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这起惨烈、光荣的时刻而被频繁写进郑州市的历史。为了纪念这个惨烈、光荣的时刻,后来在这里崛起了一座郑州的标志性建筑——“二七塔”,并一举成为郑州市的中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059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