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古称“桃源”,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17°41’-118°31’,北纬25°13’-25°33’之间,东与仙游县相连,西和漳平市交界,南同南安市、安溪县接壤,北和大田县、德化县毗邻。全县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全境呈带状,东西长847公里,南北宽372公里。总人口54万人。现设18个镇、4个乡、9个国营农林茶果场。
[编辑本段]所获荣誉
永春县是国务院首批开放县之一,是“国家卫生县城”、“中国芦柑之乡”、“中国纸织画之乡”、福建省乌龙茶生产出口基地县、全国最大的陶瓷灯饰生产县、全国最大的神香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重点地方产煤县。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县人民政府驻桃城镇,距泉州市中心54千米。全县辖18个镇、4个乡:桃城镇、五里街镇、一都镇、下洋镇、蓬壶镇、达埔镇、吾峰镇、石鼓镇、岵山镇、东平镇、湖洋镇、坑仔口镇、玉斗镇、锦斗镇、东关镇、桂洋镇、苏坑镇、仙夹镇、横口乡、呈祥乡、介福乡、外山乡。共有27个社区、209个行政村。
[编辑本段]气候条件
永春气候条件优越,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同时兼有三种不同的气候类型,西半县属中亚热带,东半县属南亚热带,而千米以上山地则属北亚热带 。全县无霜期320天 ,平均气温204℃,降水量1600~2100毫米,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称。
[编辑本段]地形地貌
永春境内山多地少,地势趋西北高东南低,著名的戴云山脉绵延全境。境内以蓬壶马跳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溪流瀑布西部多山,有1000米以上山峰58座,地貌资源丰富,分布有火山岩地貌、石灰岩地貌、花岗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山体俊美,自然风光迷人 ,是永春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优势。东部属闽东南沿海隆起地区,呈阶梯状,以丘陵和河谷为主,沿桃溪散布着串珠状的山间小盆地,是永春县重要的经济文化带。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境内资源丰富,溪流纵横,水系发达,水能蕴藏量1712万千瓦,其中可装机开发量117万千瓦。山地面积152万亩,森林覆盖率668%,木材蓄积量270万立方米,是全省用材林基地之一。地下矿藏主要有煤、铁、锰、石灰石、高岭土、明矾、花岗岩、辉绿岩、矿泉水、地热水等。永春无烟煤储量达13亿吨,煤质好,是全国地方重点产煤县之一,闽东南地区的煤炭主要供应地。高岭土储量丰富,分布甚广。坑仔口盘龙山矿泉水是全国第四家由国家矿产储量委员会命名的优质天然矿泉水,其水质可以与比利时士巴矿泉水、法国埃维昂矿泉水、美国山谷矿泉水等世界名牌相媲美。
[编辑本段]工业发展
永春工业正在崛起,涉及采掘、电力、化工、造纸、陶瓷、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美术工艺、制药等20多个行业,向社会提供1000多种产品,形成了以煤炭、食品、化工、建材、陶瓷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开发、创造了一批名、特、优产品。永春老醋、养脾散、天然芦柑果汁、金桔糖、神香、漆篮等产品一直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有较高的声誉。具有永春特色的生物制药产业也正在快速发展。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永春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福建省第二大山脉——戴云山脉自德化南伸本县,绵延全境。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以蓬壶马跳为界,大致可分为两部份。西北群山叠嶂,幽壑高岩,泉清树绿;东南丘陵起伏,盆地相间,犹如珠串散布。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经数游永春,不禁赞道“千浔瀑布如飞练,一簇人烟似画图”。 东关桥
永春民风淳朴,劳动力充足,素质良好。全县劳动力206万人,占总人口的392%。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者达586人,其比例居泉州市第二位。全县有普通师范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学校各1所、职业中学4所、普通中学36所。1995年开始全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永春县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港澳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华侨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德宣五年(公元1430年)就有人旅居南洋群岛。在东南亚至今仍有“无永不开市”之说。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以及港澳台同胞达103万人,足迹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侨居地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建设,为永春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93年11月成立的“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简称“世永联”),不仅对加强海外乡亲的横向联系,敦睦乡谊,合作交流,而且对该县开展海外侨务工作,加快永春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近年来,永春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项目规模日趋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永春出现的名人有:余光中、卢琦、郭忠福、林阿绵、陈英、弘一法师、留从效、颜域、留正、周自超、陈晋接、庄际昌、林一心、陈秀东、赵学敏、白粬、梁灵光、林连通、林国雄、许寒冰、苏晋中,朱子、吴作栋。
[编辑本段]永春特产
永春芦柑
永春岵山的荔枝、达浦的甘蔗、下洋的煤矿、玉斗坑子口的香茶、湖洋的芦柑、县城的纸织画、农家的榜舍龟;下洋的牛姆林、蓬壶的百丈岩、一都的岱山岩、石鼓的魁星岩、五里街的万春寨、岵山的北溪村、锦斗的乌髻岩等都是永春人民的骄傲。
“永春佛手,清香可口!”
“永春佛手香又甜,畅销全国赚大钱!”
永春的佛手三次去全国参加比赛,次次都得了一个冠军,所以又有了一句话 :“永春佛手,全国第一!”
永春县五里街镇的逢源饮料厂、下洋镇的红狮水泥都畅销全国,价格便宜,质量上等。
永春老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闻名全国。
[编辑本段]永春白鹤拳
拳术,又称国术,闽南人亦叫“打拳头”也称功夫武术。在福建闽南一带以及星马、印尼等地华侨中,一谈起打拳头,常要绘声绘色称道:“永春白鹤拳,无烧也拉仑。”“无烧也拉仑”系闽南方言,即水不烫,也有微热的意思。这里是用来形容永春白鹤拳的厉害。
永春白鹤拳作为南少林一达尊、二太祖、三行者(猴拳)、四罗汉、五白鹤、五大拳种中最年轻的拳种,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历久不衰,是有它的历史渊源,健身作用和技击价值的,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风格,朴实又丰富的内涵,辩证而富哲理的技法而盛行于世,永春白鹤拳是一个具有多项内容的优秀拳种。永春白鹤学以鹤为形、以形为拳、取象于名、冠于雅称、寓意其中、便于记诵、易于领悟、利于习练。
它的套路动静有法、虚实分明、快慢相间、起伏有序、脉络贯通、神气流畅、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形神兼备,轻盈灵巧、潇洒飘逸、弹抖劲力足、技手变化多。
它讲究「内外合一」,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守丹田、以意引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以气催力、吐气生威、攻防并重、运手务柔、著手须刚、讲究「子午虚实、吞吐浮沉、刚柔缓急、后发先至」,拳法结构严谨清晰,攻防意识鲜明,手法短桥多变,步法走闪灵活,劲力饱满刚脆。
永春白鹤拳自创始形成、传播发展、衍化变革,以至形成完整技术理论体系,迄今已三百余春秋,虽几经沧桑,亦创造辉煌。现支分派衍,花繁叶茂,虽各自开宗垂统,然情结祖庭。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海内外鹤友,或组团或个人,纷纷到永春寻根访祖,交流技艺。作为中华武术瑰宝的永春白鹤拳,继承发展,我侪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有著三百多年光辉历程的永春白鹤拳,得天之时、得地之利、得人之和,必将更加发扬光大
白鹤拳与太祖、罗汉、达尊、行者诸拳一并称为少林五祖拳。它是福建南拳中较年轻的拳派,是祖国南拳百花圃中一朵鲜艳明媚的奇葩。这一拳派,最早在福建省著名侨乡永春县流行,而后传到德化、大田、永安、福州、福清、泉州、同安、厦门、漳州直至台湾等地,故又称“永春白鹤拳”。近来在福建南安又有发展成为自成体系的[鹤拳道]。
美妙的传说
白鹤拳顾名思义,当与白鹤有关。在永春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个白鹤仙教拳法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问(1662——1722年),福建省福宁州(今福安、宁德一带;另一说为浙江省处州府丽水县)北门外,有个名叫方种公的,妻室早亡,唯一女儿,玻名七娘。方七娘自幼聪明过人,好学武艺,俏丽多姿。方种公年上花甲,方七娘正满十六妙龄。远近各方青年纷纷登门,向七娘求婚。七娘为赡养老父,发誓不嫁。不料,有豪门望殷子弟,竞窜入方家,妄想调戏七娘。
一天,七娘正埋头飞梭织布。突然,一只白鹤翩翩飞来,伫克机旁,许久不肯走。七娘顺手抓起梭盒掷去。但见白鹤轻轻展翅,把梭盒弹了回来。七娘又举一竹枝,向白鹤打去。白鹤一脚轻轻抖动,竹授反而被弹到厅堂外去。这一切,使方七娘倍觉棹奇。入夜,白鹤不走栖息梁间。七娘睡中梦见,有一老人走来,对她说: “我是白鹤仙人,看你将遭人涂炭,特米相助。我有娘家正法,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名为鹤拳。你若愿意,我当全都传授给你。”七娘喜出望外,连忙下跪,拜鹤佃为师。从此,白鹤仙日夜不停,教方七娘拳技。几个月后,方七娘成了远近闻名、独具一格的拳师。那些对她存有痴心妄念的公子哥儿,个个闻风丧胆。有一天,白鹤仙人对七娘说:“你艺学已成,今只一事相告。某月某日午时,如有陌生人前来你家避雨,当要留他。这人就是你的结发郎君了。”方七娘朝等暮盼。几个月又过去了,她又添一岁,可连个人影也没见到。女大当婚,方种公心也急了。他叫来七娘说:“还是在乡里挑个满意的吧!”七娘说什么也不肯。父女俩无言对坐。就在这时,天上黑云滚滚,屋外狂风呼啸,霎时,暴雨倾盆。不久,传来阵阵敲门声。七娘又惊又喜地开门。但见一青年,肩扛木棒,一头吊着个布袋。那青年腼腆地说:“雨太大,借个落脚地,避一避就走。”七娘让他进门,方种公看他眉目清秀、举止端庄,高兴地问他何方而来。青年彬彬有礼答说:“我姓曾,名阿四,永春人。只因家境贫困,才到贵地打拳棒卖膏药,借以糊口。”方种公按白鹤仙人所嘱,便留下曾阿四。夜间,在方种公一再催促之下,阿四无奈抡棒行拳。不料被方七娘用指轻轻一扫,便棒飞人倒。曾阿四立即跪拜七娘为师。自此,曾阿四成了方家女婿。七娘把白鹤拳所有技法、套路都传授给池。夫妻俩恩恩爱爱。光倒荏苒,一幌几年过去。他俩有了两个男孩,方种公却不幸去世。
有一天,知州派出爪牙,走村串户,横征暴敛。看到方七娘姿色超凡,吏爪便生邪念,上前要戏弄七娘。七娘踏个偏步,双手挥劈。其中一个吏爪便脑浆横飞。知州当即派人揖拿七娘治罪。那知当夜曾阿四已携七娘母子潜逃。几往周折,他们回到永春县。而后,在永春五里街金峰山麓的观音亭一带,向郑、王、吴、林、李、蔡、颜、乐等姓的二十八英俊传授白鹤拳技,白鹤拳就这样,在永春山区扎根繁衍开始结果,成为乡人普遍喜爱好学的武艺。
独特的风格
永春白鹤拳内容丰富多彩,有徒手拳法,有操持器械各法,又有点穴技法。徒手拳法有双手、两腿、头部“五技”,有108个技法和儿十个套路。每个动作,均有名称,如鹤冠、鹤嘴、鹤翅、鹤脚、弓、箭等。各技法,也有如“白鹤独立”、“白鹤展翅”、“白鹤踏雪”等名称。套路也各有独特的命名。初学者,要先练“三线”、“摇技”、“运气”、“摇节”等。器械包括刀、枪、剑、戟等十八般武艺,亦各有其技法、套路。永春白鹤拳还有按经络、穴位、时辰不同,用“鹤技”点断筋脉的技法。此外,它还包括一套推拿、按摩、接骨、治防的方法、药方以及制作丹膏药散的知识。因而,白鹤拳名师又是骨伤科名医。
民间常言“遇鹤如能电,败势摔三丈”。其技击必发声,一指一节,一招一式,有如风驰电掣,锐不可当。然而.白鹤拳动作又形似鹤姿,刚柔相济,灵巧时朗,优美多姿,其起势均系“白鹤寄脚”,以作标志。白鹤拳善用掌与腿法。拳法以节力、指力为主,防则多用节力,攻则多用指力。手臂至掌,要做到上节吞肩、中节吞坠尾节如猛虎擒猪之势。从内到外,则需做到内节如铁、外节如绵,尾节手指如泥。技击时,应手似轮车、肘如辅转、动手如牛舌、运手如马脚,后发而占先。其腿法,站立之状,应是“不丁不八”,两腿用力按“前三后七”分。左右两脚,视情况,以一脚为主,灵活旋转。脚腿站法分平马、勒马,连同身姿,又分上中下三盘。腿的技法主要有踢,扫、钩等永春白鹤拳讲究以静待动、以气推力。勘应从沉腰束脚,落大椎,起单田,提肠缩气,夹尾推而来。因此,必须苦练气功、基本功,达到内外功兼修。只有这样,才能“吞吐浮沉,子午分明。脉能贯通,神气流畅。意形相随.内外合一。刚柔相济,顺逆相生。”
广泛的流传
永春地处闽南山区。在漫长的暇社会中,虎狼出没,兵匪窝乱,豪绅勒索,官吏压迫,乡村百姓,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切,逼使许多人都要有“二谱功夫”。那些离乡背井、远渡重洋谋生的,对拳术更要有“二步七”。因此,当七娘、阿四把白鹤拳带到永春山区后,从县城州内、五里街、达埔、蓬壶到岵山、太平、湖洋等地,到处设有拳馆,男女争相学技。《永春县志》载:“郑礼,和风里大羽人,善拳术。康熙间,……礼父明,尝与七娘角,不敌,病将死,遗言命礼师七娘。”“礼与林椎、姚虎等与七娘习白鹤拳,礼精勤不懈,遂以技名。”其时,郑礼技艺最高。名扬闽南各地后,他远游福建、江西.与各地拳师较量,并从中取人之长。从而,使永春白鹤拳得到发展。他的徒弟,遍于八闽大地。此后的二百多年,正如《永春县志》所云:“永地以拳名者,大率礼之徒所授也。”与此同时,永春白鹤拳也随着出洋谋生的人,传播到东南亚各地。特别是索称“无永不开阜”的马来亚,几乎各主要市镇,都有永春拳师在开馆授拳。
历史上,永春白鹤拳在抵御深山兽害、反对封建压迫、抗击土匪强盗中,曾起过很大作用。有一年,返永春探亲的几位海外华侨,因害怕路过南安一山岭被土匪抢劫,滞留泉州许久。名拳师郑礼在泉州比武闻讯,忙找上侨亲说:“跟我回去,包保无事”。来到山岭,果有几个强盗从丛林跳出,杀气腾腾。持刀抢劫。郑礼佯装众人代表,上前欲交出财宝,便用“单枝”朝一歹徒点穴,又卖个空,夺下歹徒大刀,杀了过去。众匪只好下跪告饶。侨亲于是安抵故里。清咸丰三年(1853年),应太平天国起义、威震八闽的永春林俊义军,武艺高强,翘勇善战,所向披靡,先后攻克永春、德化、大田、永安、尤溪、仙游等十八个州县。首领林俊,就是名赫一时的白鹤拳名师。
由于白鹤拳在少林五祖拳中是最年轻的拳种,它善于吸收其他拳种之长,发展自己,加上永春民间广泛传播,因而,使永春白鹤拳一度蜚声中外。1928年8月,伪国民政府在南京举办全国首届国术考该、比赛。永春选十人参加,个个均合标准。其中一人参加比武,曾获金牌嘉奖。载誉归来,又应南洋侨领陈嘉庚等邀请,于1 929年8月,由李万悦率领,前往星马等地演,历时八个多月,深得侨胞和当地人民的欢迎。陈嘉庚还多次接见永春白鹤拳师,并予资助。由于华侨要求迫切,永春白鹤拳师多人,还留下来在东南亚各埠设馆传艺。1930年冬,,永春县又在五里街“翁公祠”开办国术馆,先后由林宝山,潘世讽、潘孝德等任馆长,系统地传授白鹤拳。
解放后,在***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永春白鹤拳得到进一步发展。对流传于民间的白鹤拳套路、技艺进行发掘,搜集、整理。多次推选代表,参加各级举办的武术表演、比赛。其中,郑礼拳师后裔、省武术协会会员、曾两次荣获全省武术表演、比赛一等奖的郑文存 ,整理了“永春白鹤拳》手稿,对其来历、特点、技法,拳套等作了较完整的总结。文存拳师年已八十,仍精神矍铄,于闽南各地继续传授白鹤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还出版了《干德原白鹤拳谱》、李载鸾著的《白鹤拳秘要》等书籍。不久前,国家体委,省体工队曾派人到永春,寻访白鹤拳名师,发掘整理永春白鹤拳。永春县的这一风格独特的拳术,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这一拳圃中的鲜花,必将在祖国的大好春光中,开放得更加烂漫。
自然景点:
牛姆林:
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西部永春县下洋镇境内,距县城70公里,是省级自然保护区,福建省生态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独特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渡型的区域优势,使这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是人们认识自然、陶冶性情绿色乐园。
仙洞山:
坐落在永春县蓬壶镇,是泉州道教名山福建省唯一的炎帝庙。山上覆盖着一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郁郁葱葱,掩映着一座古庙--炎帝庙,其建于五代南陈末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山顶无极殿是供奉神农氏的另一所在,居此可鸟瞰蓬壶胜境,南宋理学家朱熹游览后写下"千浔瀑布如飞涟,一簇人烟似画图"的绚丽诗句。仙洞山石奇树秀,移步即景:来鹤台、仙人指、藤门、虎关、鸟道、蝠地洞天、神农洞府、静林听蝉等十八景。站于山脚远眺来鹤台,如老君诵经之态,与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相映成趣。
福建永春吾峰偏僻嘛
永春是属于县城,吾峰距离永春县城就将近需要20多公里的路,比较崎岖,应该说挺偏僻的,但是是个出名人的地方。
吾峰镇位于福建省永春县西北部,天马山南麓,距县城十公里,境内群山环绕,山清水秀。中部有三座山,形似三龟。民谣"三龟排走铜锣把水口"。因龟鳌同类,以鳌为雅,故俗称"鳌头"。后改称鳌峰。
知名人士有梁披云、梁灵光、梁良斗等先生,革命先驱者张文宣等。
请问有谁知道永春县有何好玩的地方?
永春,古称“桃源”,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17°41’-118°31’,北纬25°13’-25°33’之间,东与仙游县相连,西和漳平市交界,南同南安市、安溪县接壤,北和大田县、德化县毗邻。全县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全境呈带状,东西长847公里,南北宽372公里。总人口54万人。现设18个镇、4个乡、9个国营农林茶果场。
[编辑本段]所获荣誉
永春县是国务院首批开放县之一,是“国家卫生县城”、“中国芦柑之乡”、“中国纸织画之乡”、福建省乌龙茶生产出口基地县、全国最大的陶瓷灯饰生产县、全国最大的神香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重点地方产煤县。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县人民政府驻桃城镇,距泉州市中心54千米。全县辖18个镇、4个乡:桃城镇、五里街镇、一都镇、下洋镇、蓬壶镇、达埔镇、吾峰镇、石鼓镇、岵山镇、东平镇、湖洋镇、坑仔口镇、玉斗镇、锦斗镇、东关镇、桂洋镇、苏坑镇、仙夹镇、横口乡、呈祥乡、介福乡、外山乡。共有27个社区、209个行政村。
[编辑本段]气候条件
永春气候条件优越,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同时兼有三种不同的气候类型,西半县属中亚热带,东半县属南亚热带,而千米以上山地则属北亚热带 。全县无霜期320天 ,平均气温204℃,降水量1600~2100毫米,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称。
[编辑本段]地形地貌
永春境内山多地少,地势趋西北高东南低,著名的戴云山脉绵延全境。境内以蓬壶马跳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溪流瀑布西部多山,有1000米以上山峰58座,地貌资源丰富,分布有火山岩地貌、石灰岩地貌、花岗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山体俊美,自然风光迷人 ,是永春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优势。东部属闽东南沿海隆起地区,呈阶梯状,以丘陵和河谷为主,沿桃溪散布着串珠状的山间小盆地,是永春县重要的经济文化带。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境内资源丰富,溪流纵横,水系发达,水能蕴藏量1712万千瓦,其中可装机开发量117万千瓦。山地面积152万亩,森林覆盖率668%,木材蓄积量270万立方米,是全省用材林基地之一。地下矿藏主要有煤、铁、锰、石灰石、高岭土、明矾、花岗岩、辉绿岩、矿泉水、地热水等。永春无烟煤储量达13亿吨,煤质好,是全国地方重点产煤县之一,闽东南地区的煤炭主要供应地。高岭土储量丰富,分布甚广。坑仔口盘龙山矿泉水是全国第四家由国家矿产储量委员会命名的优质天然矿泉水,其水质可以与比利时士巴矿泉水、法国埃维昂矿泉水、美国山谷矿泉水等世界名牌相媲美。
[编辑本段]工业发展
永春工业正在崛起,涉及采掘、电力、化工、造纸、陶瓷、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美术工艺、制药等20多个行业,向社会提供1000多种产品,形成了以煤炭、食品、化工、建材、陶瓷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开发、创造了一批名、特、优产品。永春老醋、养脾散、天然芦柑果汁、金桔糖、神香、漆篮等产品一直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有较高的声誉。具有永春特色的生物制药产业也正在快速发展。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永春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福建省第二大山脉——戴云山脉自德化南伸本县,绵延全境。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以蓬壶马跳为界,大致可分为两部份。西北群山叠嶂,幽壑高岩,泉清树绿;东南丘陵起伏,盆地相间,犹如珠串散布。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经数游永春,不禁赞道“千浔瀑布如飞练,一簇人烟似画图”。 东关桥
永春民风淳朴,劳动力充足,素质良好。全县劳动力206万人,占总人口的392%。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者达586人,其比例居泉州市第二位。全县有普通师范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学校各1所、职业中学4所、普通中学36所。1995年开始全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永春县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港澳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华侨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德宣五年(公元1430年)就有人旅居南洋群岛。在东南亚至今仍有“无永不开市”之说。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以及港澳台同胞达103万人,足迹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侨居地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建设,为永春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93年11月成立的“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简称“世永联”),不仅对加强海外乡亲的横向联系,敦睦乡谊,合作交流,而且对该县开展海外侨务工作,加快永春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近年来,永春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项目规模日趋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永春出现的名人有:余光中、卢琦、郭忠福、林阿绵、陈英、弘一法师、留从效、颜域、留正、周自超、陈晋接、庄际昌、林一心、陈秀东、赵学敏、白_、梁灵光、林连通、林国雄、许寒冰、苏晋中,朱子、吴作栋。
[编辑本段]永春特产
永春芦柑
永春岵山的荔枝、达浦的甘蔗、下洋的煤矿、玉斗坑子口的香茶、湖洋的芦柑、县城的纸织画、农家的榜舍龟;下洋的牛姆林、蓬壶的百丈岩、一都的岱山岩、石鼓的魁星岩、五里街的万春寨、岵山的北溪村、锦斗的乌髻岩等都是永春人民的骄傲。
“永春佛手,清香可口!”
“永春佛手香又甜,畅销全国赚大钱!”
永春的佛手三次去全国参加比赛,次次都得了一个冠军,所以又有了一句话 :“永春佛手,全国第一!”
永春县五里街镇的逢源饮料厂、下洋镇的红狮水泥都畅销全国,价格便宜,质量上等。
永春老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闻名全国。
[编辑本段]永春白鹤拳
拳术,又称国术,闽南人亦叫“打拳头”也称功夫武术。在福建闽南一带以及星马、印尼等地华侨中,一谈起打拳头,常要绘声绘色称道:“永春白鹤拳,无烧也拉仑。”“无烧也拉仑”系闽南方言,即水不烫,也有微热的意思。这里是用来形容永春白鹤拳的厉害。
永春白鹤拳作为南少林一达尊、二太祖、三行者(猴拳)、四罗汉、五白鹤、五大拳种中最年轻的拳种,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历久不衰,是有它的历史渊源,健身作用和技击价值的,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风格,朴实又丰富的内涵,辩证而富哲理的技法而盛行于世,永春白鹤拳是一个具有多项内容的优秀拳种。永春白鹤学以鹤为形、以形为拳、取象于名、冠于雅称、寓意其中、便于记诵、易于领悟、利于习练。
它的套路动静有法、虚实分明、快慢相间、起伏有序、脉络贯通、神气流畅、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形神兼备,轻盈灵巧、潇洒飘逸、弹抖劲力足、技手变化多。
它讲究「内外合一」,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守丹田、以意引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以气催力、吐气生威、攻防并重、运手务柔、著手须刚、讲究「子午虚实、吞吐浮沉、刚柔缓急、后发先至」,拳法结构严谨清晰,攻防意识鲜明,手法短桥多变,步法走闪灵活,劲力饱满刚脆。
永春白鹤拳自创始形成、传播发展、衍化变革,以至形成完整技术理论体系,迄今已三百余春秋,虽几经沧桑,亦创造辉煌。现支分派衍,花繁叶茂,虽各自开宗垂统,然情结祖庭。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海内外鹤友,或组团或个人,纷纷到永春寻根访祖,交流技艺。作为中华武术瑰宝的永春白鹤拳,继承发展,我侪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有著三百多年光辉历程的永春白鹤拳,得天之时、得地之利、得人之和,必将更加发扬光大
白鹤拳与太祖、罗汉、达尊、行者诸拳一并称为少林五祖拳。它是福建南拳中较年轻的拳派,是祖国南拳百花圃中一朵鲜艳明媚的奇葩。这一拳派,最早在福建省著名侨乡永春县流行,而后传到德化、大田、永安、福州、福清、泉州、同安、厦门、漳州直至台湾等地,故又称“永春白鹤拳”。近来在福建南安又有发展成为自成体系的[鹤拳道]。
美妙的传说
白鹤拳顾名思义,当与白鹤有关。在永春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个白鹤仙教拳法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问(1662——1722年),福建省福宁州(今福安、宁德一带;另一说为浙江省处州府丽水县)北门外,有个名叫方种公的,妻室早亡,唯一女儿,玻名七娘。方七娘自幼聪明过人,好学武艺,俏丽多姿。方种公年上花甲,方七娘正满十六妙龄。远近各方青年纷纷登门,向七娘求婚。七娘为赡养老父,发誓不嫁。不料,有豪门望殷子弟,竞窜入方家,妄想调戏七娘。
一天,七娘正埋头飞梭织布。突然,一只白鹤翩翩飞来,伫克机旁,许久不肯走。七娘顺手抓起梭盒掷去。但见白鹤轻轻展翅,把梭盒弹了回来。七娘又举一竹枝,向白鹤打去。白鹤一脚轻轻抖动,竹授反而被弹到厅堂外去。这一切,使方七娘倍觉棹奇。入夜,白鹤不走栖息梁间。七娘睡中梦见,有一老人走来,对她说: “我是白鹤仙人,看你将遭人涂炭,特米相助。我有娘家正法,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名为鹤拳。你若愿意,我当全都传授给你。”七娘喜出望外,连忙下跪,拜鹤佃为师。从此,白鹤仙日夜不停,教方七娘拳技。几个月后,方七娘成了远近闻名、独具一格的拳师。那些对她存有痴心妄念的公子哥儿,个个闻风丧胆。有一天,白鹤仙人对七娘说:“你艺学已成,今只一事相告。某月某日午时,如有陌生人前来你家避雨,当要留他。这人就是你的结发郎君了。”方七娘朝等暮盼。几个月又过去了,她又添一岁,可连个人影也没见到。女大当婚,方种公心也急了。他叫来七娘说:“还是在乡里挑个满意的吧!”七娘说什么也不肯。父女俩无言对坐。就在这时,天上黑云滚滚,屋外狂风呼啸,霎时,暴雨倾盆。不久,传来阵阵敲门声。七娘又惊又喜地开门。但见一青年,肩扛木棒,一头吊着个布袋。那青年腼腆地说:“雨太大,借个落脚地,避一避就走。”七娘让他进门,方种公看他眉目清秀、举止端庄,高兴地问他何方而来。青年彬彬有礼答说:“我姓曾,名阿四,永春人。只因家境贫困,才到贵地打拳棒卖膏药,借以糊口。”方种公按白鹤仙人所嘱,便留下曾阿四。夜间,在方种公一再催促之下,阿四无奈抡棒行拳。不料被方七娘用指轻轻一扫,便棒飞人倒。曾阿四立即跪拜七娘为师。自此,曾阿四成了方家女婿。七娘把白鹤拳所有技法、套路都传授给池。夫妻俩恩恩爱爱。光倒荏苒,一幌几年过去。他俩有了两个男孩,方种公却不幸去世。
有一天,知州派出爪牙,走村串户,横征暴敛。看到方七娘姿色超凡,吏爪便生邪念,上前要戏弄七娘。七娘踏个偏步,双手挥劈。其中一个吏爪便脑浆横飞。知州当即派人揖拿七娘治罪。那知当夜曾阿四已携七娘母子潜逃。几往周折,他们回到永春县。而后,在永春五里街金峰山麓的观音亭一带,向郑、王、吴、林、李、蔡、颜、乐等姓的二十八英俊传授白鹤拳技,白鹤拳就这样,在永春山区扎根繁衍开始结果,成为乡人普遍喜爱好学的武艺。
独特的风格
永春白鹤拳内容丰富多彩,有徒手拳法,有操持器械各法,又有点穴技法。徒手拳法有双手、两腿、头部“五技”,有108个技法和儿十个套路。每个动作,均有名称,如鹤冠、鹤嘴、鹤翅、鹤脚、弓、箭等。各技法,也有如“白鹤独立”、“白鹤展翅”、“白鹤踏雪”等名称。套路也各有独特的命名。初学者,要先练“三线”、“摇技”、“运气”、“摇节”等。器械包括刀、枪、剑、戟等十八般武艺,亦各有其技法、套路。永春白鹤拳还有按经络、穴位、时辰不同,用“鹤技”点断筋脉的技法。此外,它还包括一套推拿、按摩、接骨、治防的方法、药方以及制作丹膏药散的知识。因而,白鹤拳名师又是骨伤科名医。
民间常言“遇鹤如能电,败势摔三丈”。其技击必发声,一指一节,一招一式,有如风驰电掣,锐不可当。然而.白鹤拳动作又形似鹤姿,刚柔相济,灵巧时朗,优美多姿,其起势均系“白鹤寄脚”,以作标志。白鹤拳善用掌与腿法。拳法以节力、指力为主,防则多用节力,攻则多用指力。手臂至掌,要做到上节吞肩、中节吞坠尾节如猛虎擒猪之势。从内到外,则需做到内节如铁、外节如绵,尾节手指如泥。技击时,应手似轮车、肘如辅转、动手如牛舌、运手如马脚,后发而占先。其腿法,站立之状,应是“不丁不八”,两腿用力按“前三后七”分。左右两脚,视情况,以一脚为主,灵活旋转。脚腿站法分平马、勒马,连同身姿,又分上中下三盘。腿的技法主要有踢,扫、钩等永春白鹤拳讲究以静待动、以气推力。勘应从沉腰束脚,落大椎,起单田,提肠缩气,夹尾推而来。因此,必须苦练气功、基本功,达到内外功兼修。只有这样,才能“吞吐浮沉,子午分明。脉能贯通,神气流畅。意形相随.内外合一。刚柔相济,顺逆相生。”
广泛的流传
永春地处闽南山区。在漫长的暇社会中,虎狼出没,兵匪窝乱,豪绅勒索,官吏压迫,乡村百姓,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切,逼使许多人都要有“二谱功夫”。那些离乡背井、远渡重洋谋生的,对拳术更要有“二步七”。因此,当七娘、阿四把白鹤拳带到永春山区后,从县城州内、五里街、达埔、蓬壶到岵山、太平、湖洋等地,到处设有拳馆,男女争相学技。《永春县志》载:“郑礼,和风里大羽人,善拳术。康熙间,礼父明,尝与七娘角,不敌,病将死,遗言命礼师七娘。”“礼与林椎、姚虎等与七娘习白鹤拳,礼精勤不懈,遂以技名。”其时,郑礼技艺最高。名扬闽南各地后,他远游福建、江西.与各地拳师较量,并从中取人之长。从而,使永春白鹤拳得到发展。他的徒弟,遍于八闽大地。此后的二百多年,正如《永春县志》所云:“永地以拳名者,大率礼之徒所授也。”与此同时,永春白鹤拳也随着出洋谋生的人,传播到东南亚各地。特别是索称“无永不开阜”的马来亚,几乎各主要市镇,都有永春拳师在开馆授拳。
历史上,永春白鹤拳在抵御深山兽害、反对封建压迫、抗击土匪强盗中,曾起过很大作用。有一年,返永春探亲的几位海外华侨,因害怕路过南安一山岭被土匪抢劫,滞留泉州许久。名拳师郑礼在泉州比武闻讯,忙找上侨亲说:“跟我回去,包保无事”。来到山岭,果有几个强盗从丛林跳出,杀气腾腾。持刀抢劫。郑礼佯装众人代表,上前欲交出财宝,便用“单枝”朝一歹徒点穴,又卖个空,夺下歹徒大刀,杀了过去。众匪只好下跪告饶。侨亲于是安抵故里。清咸丰三年(1853年),应太平天国起义、威震八闽的永春林俊义军,武艺高强,翘勇善战,所向披靡,先后攻克永春、德化、大田、永安、尤溪、仙游等十八个州县。首领林俊,就是名赫一时的白鹤拳名师。
由于白鹤拳在少林五祖拳中是最年轻的拳种,它善于吸收其他拳种之长,发展自己,加上永春民间广泛传播,因而,使永春白鹤拳一度蜚声中外。1928年8月,伪国民政府在南京举办全国首届国术考该、比赛。永春选十人参加,个个均合标准。其中一人参加比武,曾获金牌嘉奖。载誉归来,又应南洋侨领陈嘉庚等邀请,于1 929年8月,由李万悦率领,前往星马等地演,历时八个多月,深得侨胞和当地人民的欢迎。陈嘉庚还多次接见永春白鹤拳师,并予资助。由于华侨要求迫切,永春白鹤拳师多人,还留下来在东南亚各埠设馆传艺。1930年冬,,永春县又在五里街“翁公祠”开办国术馆,先后由林宝山,潘世讽、潘孝德等任馆长,系统地传授白鹤拳。
解放后,在***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永春白鹤拳得到进一步发展。对流传于民间的白鹤拳套路、技艺进行发掘,搜集、整理。多次推选代表,参加各级举办的武术表演、比赛。其中,郑礼拳师后裔、省武术协会会员、曾两次荣获全省武术表演、比赛一等奖的郑文存 ,整理了“永春白鹤拳》手稿,对其来历、特点、技法,拳套等作了较完整的总结。文存拳师年已八十,仍精神矍铄,于闽南各地继续传授白鹤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还出版了《干德原白鹤拳谱》、李载鸾著的《白鹤拳秘要》等书籍。不久前,国家体委,省体工队曾派人到永春,寻访白鹤拳名师,发掘整理永春白鹤拳。永春县的这一风格独特的拳术,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这一拳圃中的鲜花,必将在祖国的大好春光中,开放得更加烂漫。
自然景点:
牛姆林:
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西部永春县下洋镇境内,距县城70公里,是省级自然保护区,福建省生态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独特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渡型的区域优势,使这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是人们认识自然、陶冶性情绿色乐园。
仙洞山:
坐落在永春县蓬壶镇,是泉州道教名山福建省唯一的炎帝庙。山上覆盖着一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郁郁葱葱,掩映着一座古庙--炎帝庙,其建于五代南陈末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山顶无极殿是供奉神农氏的另一所在,居此可鸟瞰蓬壶胜境,南宋理学家朱熹游览后写下"千浔瀑布如飞涟,一簇人烟似画图"的绚丽诗句。仙洞山石奇树秀,移步即景:来鹤台、仙人指、藤门、虎关、鸟道、蝠地洞天、神农洞府、静林听蝉等十八景。站于山脚远眺来鹤台,如老君诵经之态,与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相映成趣。
永春县吾峰铺街的历史和作用
永春吾峰镇择水村与德化浔中镇高岭村之间的大剧岭,俗称“大山寨”,海拔894米。《永春州志》载:“《闽书》:(永春)西有大剧、小剧二岭。州峻岭殊多,而是岭尤剧。”大剧岭因奇峻险要而得名。在此向北可远眺德化县城,向南俯瞰吾峰镇,东南依稀可见永春县城,东依雄踞入云的天马山,西面是丘陵绵延。古时在大剧岭南麓(今吾峰镇吾中村)设驿铺,称“剧头铺”(又称“大剧铺”),有桥称“剧头桥”,大剧岭山腰的古隘虎豹关,又称“剧头隘”。 古时人们为防敌御寇,多在险要边陲建关隘。“虎豹关”始建于何时,邑志记载不详。但永春境内的关隘大多建于明朝靖嘉年间,虎豹关可能也建于此时。《明史》地理志中就有记载:德化“东南有虎豹关”。“虎豹”为名,正寓其凶险。今登临其上,但见一道狭窄的隘口,两旁芒蒿丛生,高与人齐,已难寻觅残砖断瓦之遗迹,瑟瑟秋风不停地从隘口刮过,令人顿时陷入怀古的愁绪。 拨开萋萋乱草,一方布满干枯苔痕的石碑显露出来,中间是“永春州界”四个大字,每字高约20厘米,两侧有小字,依稀可辨是“东至州治九五里,北至德化□□里”,碑的下端已深埋土里。古代从永春往德化,是从县(州)城往西北,由五里街(官田市),经龟龙桥、通德桥、剧头铺,越虎豹关。这条古道,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早在南宋绍兴年间,一代理学家朱熹就曾走过这条路,并在虎豹关下的剧头铺留题千古传唱的《宿大剧铺》诗篇。 清朝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大田二县划归其辖。当时永德古道年久失修,有“百万”之称的蓬壶汤城尤氏家族一掷千金,先后重修通德桥(1735年)、龟龙桥(1737年)、剧头桥(1738年),又费巨资修筑从州城西北至虎豹关的古道,系用一块块青石条砌成,路宽约1米,路长约15公里,工程甚为浩大。 千年沧桑瞬息变,现在永德之间的交通要道早已改道,旧道现多为通村镇公路,也多为水泥路,只有虎豹关附近三四里长的一段青石古道留存至今,还在见证着什么。 走在青石路上,就渐渐走进了流逝的时光隧道。遥思1000多年来,在这条蜿蜒的古路上,每日挑夫、客商、行人往来不绝。德化以及闽西北的山货自此挑往永春,转运南安、泉州等地;沿海手工业品、海产品则由此挑往大山之内。 还有那乱世风云,铁马金戈,恍惚间浮现你的面前,让你心潮不能平静。因为这里地势险要,控扼两县,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例如名震八闽的林俊农民起义军,曾在此与清军展开多次激战,血流成河。1949年11月,人民解放军从永春出发解放德化,其中有一路就从虎豹关越过。民国永春名士郑翘松慨赋《虎豹关》诗:“混沌无端凿,蜗蛮亦战场。车难万轨进,关俨一夫当。鼠窃真毛贼,猿唬足断肠。倘无苛政恨,何物敢跳梁。” 关于此关的险要,乡野老人的回忆可能让你不寒而栗。民国间地方不靖,匪乱横行,虎豹关附近就时常有土匪出没劫掠,过往商旅叹为凶途。当时来往永春、德化的挑货脚夫,所使用的扁担,不像平常的扁担那样两端做成钩形,而是直直的一根,突遇匪徒时,可以两手往外一捋,立即将担子脱身,挥舞扁担以作防身武器,或转身逃命。
永春县吾峰镇,又名鳌峰,近傍天马山,古驿道穿境而过。
驿道由石头铺成,延伸数百里,连结闽南、闽中。它起于泉州,经南安,穿永春县城、五里街和吾峰大剧埔,后通至德化全境并连通大田。至今在永、德交界处的择水村隘内岭格上石刻的“永春州”三大字依然清晰可见。
南宋朱熹曾路过大剧埔,留下一首诗,刻石立于吾峰镇朱子途经之处: “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坡,更拥寒衾听子规。” (资料来源:泉州历史网)
因为学校太大,经常会有人迷路,最常见的就是有学生捧着个手机边导航,边问路。这个学校实在是太大了,号称“五湖四海,一片林“,学校很大,硬件设施也很强,并且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的水平高,学习氛围好,充满了人文气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