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之死

吕雉之死,第1张

公元前180年(高后八年),吕雉病重,她临终前仍没有忘记巩固吕氏天下。在她病危之时,下令任命侄子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吕王产统领南军。并且告诫他们:“高帝平定天下以后,与大臣订立盟约:‘不是刘氏宗族称王的,天下共诛之。’现在吕氏称王,刘氏和大臣愤愤不平,我很快就死了,皇帝年轻,大臣们可能发生兵变。所以你们要牢牢掌握军队,守卫宫殿,千万不要离开皇宫为我送葬,不要被人扼制。”

八月一日,吕雉病死,终年六十二,与汉高祖合葬长陵。

吕后崩后留下诏赐给各诸侯黄金千斤,将、相、列侯、郎、吏都按官阶赐给黄金。大赦天下。让吕王吕产担任相国。让吕禄的女儿做皇后。由于吕后在政时期培植起一个吕氏外戚集团,从而加剧了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因此在她死后,马上就酿成了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的流血斗争。吕太后没有完成她的政治计划就去世了。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骤然激化,袒刘之军蜂起。齐王刘襄发难于外,陈平、周勃响应于内,刘氏诸王,遂群起而杀诸吕,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的一场流血斗争,以皇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

诛灭吕氏势力后,大臣认为吕雉所立的两位少帝和另外两个刘盈庶子均不是刘盈亲生,于是先废后杀少帝刘弘,并在刘姓皇族选择皇位继承人。考虑的重点就是其母亲,必不能有一个势力强大的娘家,于是迎立当时封为代王的刘恒继承帝位,是为汉文帝。

据《汉书》记载,刘邦死后,匈奴首领冒顿曾寄国书向吕后求婚,意在标扬匈奴武力,刻意贬低汉朝国力。吕后以年迈为由婉言拒绝,不过继续沿用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

新朝末年,高祖长陵被赤眉军掘开,同陵异穴的吕雉尸体遭到侮辱。

  汉高祖七年,刘邦进击投降匈奴的韩王信,被匈奴围困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七天后才得以解脱。之后,匈奴不断侵犯边境,掳略人畜。为此,刘邦很苦恼。刘邦手下的谋臣刘敬(娄敬)向刘邦建议与匈奴“和亲”,其基本意图是:以嫡长公主嫁给匈奴的首领冒顿单于,厚备奁资,每年再馈赠一些汉朝所剩余的而匈奴所缺乏的絮缯酒米等礼物给冒顿,以缓和匈奴的侵扰。

  刘邦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想采纳,但吕后死活不同意。吕后为什么不同意呢?《史记》卷九十九《刘敬列传》有一段记述,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地道出了个中缘由:  (上)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柰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①  很明显,吕后之所以不同意,一是按照刘敬的建议,嫁给单于的嫡长公主,唯一的人选只能是吕后所生的女儿鲁元公主。可鲁元公主偏偏是吕后的独生女,母女情深,吕后舍不得她远嫁;二是作为少数游牧民族之一的匈奴给吕后的印象太坏,吕后瞧不起他们,谁愿意把女儿嫁给自己讨厌的人呢?不过,吕后反对的,毕竟不是和亲的盟约,而是鲁元公主的出嫁,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吕后用一个女人的眼泪或者说是一个母亲的眼泪征服了刘邦,迫使他不得不用一个假公主滥竽充数,完成了与匈奴和亲的计划。

  这段记述,我每读一次感慨一次。一部《史记》关于吕后的文字,我认为,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名,不隐恶”的写作主旨。司马迁以客观的笔触写了吕后的嫉妒残忍,比如她对待戚夫人;写了吕后的果断刚毅,比如她杀韩信;也写了吕后贤妻良母的一面,比如她照料孩子老人、下田耕种,特别是吕后反对鲁元公主出嫁匈奴的这段文字,尤具典型性,把吕后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微妙的心理变化、复杂的情感波澜揭示的淋漓尽致。在太史公的笔下,吕后无疑是一个敢恨敢爱、敢做敢当的女性形象。

  不过,在刘邦首倡的这第一次和亲时,吕后毕竟处于被动的角色,她真正以汉帝国掌门人的身份主持与匈奴和亲,是在刘邦死了以后。对此,《史记》和《汉书》都有所记述,但一简以繁,不尽相同。那么,吕后是怎么与匈奴和亲的呢?《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是这样记述的:  高祖崩,孝惠、吕太后时,汉初定,故匈奴以骄。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高后欲击之,诸将曰:“以高帝贤武,然尚困於平城。”於是高后乃止,复与匈奴和亲。②  不难看出,吕后的态度是坚决而强硬的,那就是:用武力打击匈奴,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吕后强调的原则显然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一点完全符合吕后一贯的为人性格和处事作风。但在大臣们的劝说下,吕后最终打消了武力解决的念头,同意“复与匈奴和亲”,可是,吕后是通过什麽具体的措施“复与匈奴和亲”的呢?司马迁没有详细交代,他使用的是模糊语言,一笔带过。

  但《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却详细地记载了冒顿和吕后往来书信的内容,不过,详细的似乎变了味儿。我们且看《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记述的有关内容:  孝惠、高后时,冒顿浸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高后大怒,召丞相平及樊哙、季布等,议斩其使者,发兵而击之……季布曰:“……夷狄譬如禽兽,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高后曰:“善。”令大谒者张泽报书曰:“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冒顿得书,复使使来谢曰:“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因献马,遂和亲。③  你看,冒顿给吕后的第一封信,竟然叫吕后嫁给他,这显然是一种挑衅和侮辱,难怪吕后看后大怒,要派兵攻打他,这不难理解。叫人不可思议的事,吕后给匈奴的回信,要按照信里的措词来理解的话,为了与匈奴和亲,吕后简直就是狗尾乞怜,向匈奴谄媚,一副奴才相。尤具讽刺意味的是,冒顿回信说的“未尝闻中国礼义”的那句话,无疑是句风凉话,潜台词显然是说:真不了解你们汉朝人,那么侮辱你们也不生气,而且好像越侮辱你们,你们越高兴。显然,吕后给冒顿的回信,其外交措词不仅有失于吕后一个大国当权者的风度,有损于国格,也有悖于吕后为人的刚毅性格。所以,《汉书》所引用的书信内容,其真实性很值得人怀疑。

  喜欢读史的人一般都知道,《汉书》记载的历史事件,其时间凡与《史记》吻合的,班固大都“照抄照搬”《史记》的文字,改动的只是个别词句。但冒顿与吕后的往来书信内容,司马迁在《史记》里只字没提,而后来的班固却记载的有声有色,这是为什麽呢?我的理解:

  一是,如果《汉书》所载的书信是真实的话,从司马迁担任的太史令职务和他接近历史事件的时间来看,他显然应该比班固更有条件和优势掌握这些史料,可他为什麽在《史记》里没有引用呢?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他对这些书信的真伪持有疑虑,故不录。二是,书信的内容司马迁也曾引用过,但《史记》曾写成正、副本两份,正本“藏之名山”,副本放“在京师”。放“在京师”的副本,必然要接受审查。一些不利于统治者的文字,比如这几封书信的内容,就很可能被审查掉。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有可能是那个副本,而班固可能读到了《史记》的正本,即足本。三是,书信的内容并没有保存下来,班固所引用的,只是他在《史记》的基础上,以小说家的想当然凭空的杜撰。

  但不管怎么理解,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第二次与匈奴和亲时,吕后曾通过书面的形式,以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与匈奴和亲的诚意,这一点当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注释:  ①大意是:刘邦想把鲁元公主嫁给匈奴,吕后知道这件事后,日夜哭泣,对刘邦说:“我只有太子和这一个女儿,你怎么忍心把她弃置嫁到匈奴!”因此,刘邦终于没能把鲁元公主嫁过去,就把别人家的孩子要过来,佯称是自己的嫡长公主,嫁给单于,并派遣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的婚约。

  ②大意是:刘邦去世后,孝惠皇帝、吕后统治时期,汉朝刚刚安定不久,匈奴显得傲慢狂妄,其首领冒顿单于竟然派人送信给吕后,在信中乱说一通。吕后想派兵去攻打他,将帅们劝说道:“凭高帝那样贤明英武,尚且在平城(白登)被包围受困。”于是吕后打消了念头,仍旧与匈奴维持和亲的盟约。

  ③大意是:孝惠帝、吕后统治的时候,冒顿渐渐骄横起来,写了一封信,派使者送给吕后,说:“我这不能自力的首领,生在偏僻的草原胡泽中,长在牛马奔驰的荒野上,多次走到边境,很想游览中国。您是一个人生活,我也是独居。两个人都不愉快,无法使自己欢愉,愿用我所有的(自身),代替你所无的(丈夫)。”

吕后读了冒顿的信后,不仅大怒,想派兵攻打冒顿,在大臣的劝说下才放弃了这个打算,于是命令大谒者张泽给冒顿回信说:“单于不忘我们这个破败的小国,给我们来信,我国十分惶恐。在这衰退的日子自己思量,我已经年老气衰,头发牙齿都掉了,走路也不成样子,单于您一定是误听了传言,不要让我玷污了您。我们这个破败的小国无罪,应该得到赦免。现有御车二辆,马八匹,奉献给您,以备平日驾驭之用。”冒顿得到吕后的信,再次派使者前来道歉,说:“过去不了解中国的礼仪,幸亏陛下赦免我的罪。”并赠送了马匹,于是和亲。

提到匈奴,很多人都会想到一群勇猛的游牧民族,他们勇猛无敌,骑着战马多次侵犯中原。由于影视剧的影响,许多人对匈奴有片面错误的印象,认为匈奴是一个只知道厮杀的民族,他们打仗没有任何战术,而且武器装备非常落后,我想说,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估计早就被中原王朝灭掉了。

匈奴最强盛的时期,要数匈奴冒顿单于所统治的时期。那个时候的匈奴,地盘非常广阔,从长城以北直到贝加尔湖,新疆、中亚一带也在他们的统治下,至于甘肃,河套地区以及内蒙,更是匈奴人的根本地区。

除了地盘广阔,他们还非常猖狂,在汉文帝刚刚继位的时候,匈奴就率军破关直逼长安,但此次前来并不是占领,而且来“祝贺”,在此期间烧杀抢虐,汉国的步兵根本追杀不及。

后来,冒顿单于还写信给汉文帝,蔑视汉文帝,汉文帝顿时火冒三丈,想立马出兵北伐,但是想到刘邦的遭遇,最终还是选择和亲。因为汉文帝没有一点办法,只能选择妥协。

匈奴固然强大,那冒顿单于向吕后求婚是为何呢?

其实,这跟匈奴的习俗有关系,白登之围后,匈奴跟刘邦签订条约:

第一、双方以长城为界,彼此不得闯入对方领土;第二、汉朝定期与匈奴和亲;第三、汉朝每年赠送大量礼品,以换取匈奴不再侵扰边界;第四、汉朝与匈奴约为兄弟;第五、双方进行通关互市。

合约里的和亲、约为兄弟,是冒顿向吕后求婚的原因。因为冒顿在白登之围中已经与刘邦结为兄弟,所以兄长去世后,依照习俗向嫂子求婚是正常的事情。

当然不是了,这更多的则是一种挑衅,因为我们要知道吕雉这时候可以说是年老色衰了,而恰逢这时候真是刘邦刚死没多久,因此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匈奴单于给吕雉写“情书”更多的则是试探,试探汉王朝是否有勇气要与自己开战,因为刘邦还活着的时候在与匈奴的几次对战中基本都是以失败收场,甚至有次自己还差点陷在战场中,因此匈奴单于的这封信更多的则是要勒索,因为之前汉王朝为了求和不得不赔款和亲,因此这封信的目的更多的则是想要钱财了。

汉王朝建立后并不代表着天下就和平了,这时候的边关还遭遇着匈奴的威胁,可以说匈奴时不时的就南下入侵,因为自身是马上民族,匈奴战士个个都骁勇善战,因此可以说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刘邦在建立汉王朝后与匈奴更是发动过几次战争,但因为没有马上战争的经验,所以几次下来都是以失败收场,后来为了求和,不得不赔款和亲,与匈奴做上亲戚才得以告一段落,所以在刘邦死后,匈奴送的这封信更多的则是表明你们若是想要和平的话那么就得送钱了。

可以说匈奴单于的这封情书当时在朝堂上引起一片震怒,但不得不说当时的汉王朝更多的则是需要稳定,因此也没有绝对的信心去打败匈奴的军队,因此不得已之下只能再次下嫁了一位公主,还有大量的钱财,也唯有这样匈奴才不会南下入侵,因此也是因为这样才会在最后保得了一时的稳定,百姓们也因此不会受到战争的影响。

匈奴可以说是汉王朝时期的一大威胁,但在汉武帝时期局面才会扭转,被汉武帝打得是丢盔弃甲,最后臣服。

当时是草原拉,住帐篷。中原当时象今天日本人那样跪坐,匈奴则坐“马扎”,样式和今天的马扎没太大区别,不过汉代叫“胡床”。上流社会开始流行坐凳子起试于曹操。王宫并没太多记载,不过史料提到都称王廷,王帐,那也就是可拆卸的大帐篷拉。

风俗么,和中原区别最大的在与不光财产,连老婆也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吕后在刘邦死后就受到过冒顿单于(音:墨读蚕与)的求婚。而王昭君就真的在首任老公死后两次被他老公的儿子迎娶为正室(称为阈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427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