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为感谢妻子杜致礼的宠溺,杨振宁带她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

1957年,为感谢妻子杜致礼的宠溺,杨振宁带她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第1张

1945年夏,杨振宁动身前往美国深造。

由于对恩利克·费米教授的仰慕,杨振宁选择了芝加哥大学,并在那里获得了博士学位。

费米教授非常欣赏他的才华,邀请他毕业后留校做教员,杨振宁欣然接受了费米教授的邀请。不久后芝加哥大学来了一位物理界的大牛,这个人就是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的一场演讲,彻底折服了杨振宁。

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跟随奥本海默进行深造, 多方打探之后,杨振宁得知奥本海默正在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等研究所做所长。

想要进入这个研究所可不简单,至少要有一个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推荐才行,而费米教授绝对有这个能力。

这天,杨振宁找到了费米教授,提出了自己想进高等研究所的意愿, 费米教授非常爽快地给他写了一封推荐信。

临行前费米教授好心地告诫他说:“高等研究所搞学术是不错,但是他们的想法太过理想化了,与现实有些脱节,所以最好不要在那里呆太长时间。”

杨振宁信誓旦旦地向费米教授保证道:“您放心,我只在那里呆一年时间,一年后我就会回来。”

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等研究所汇聚了全世界顶尖的物理人才,其中就包括世界上脑容量最大的天才,爱因斯坦。

杨振宁一头扎进了物理知识的海洋,他就像一颗疯狂汲取养分的种子,在这里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

很快一年时间过去了,奥本海默邀请这个让他惊艳的年轻人继续就在这里, 杨振宁没有丝毫犹豫就跟他签了五年的合同。

是的,杨振宁悔诺了,当初跟费米教授说过的话早就被他抛之脑后了,而杨振宁之所以选择继续留在这里, 是因为在普林斯顿,他遇到了命中注定的那个她——杜致礼。

杜致礼出生于1927年,山西米脂县人。都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汗,可见这个地方自古就盛产美女。她的母亲曹秀清,就是米脂远近闻名的美人,杜致礼也是毫不逊色。

杜致礼的父亲是国民党的著名将领 杜聿明 ,父亲从小对杜致礼就很严格,也非常重视她的教育,不过 杜聿明 长年在外征战,杜致礼大部分时间都是与母亲曹秀清一起生活。

在母亲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很独立,再加上人长得漂亮,知书达理,可以说是人见人爱。

1944年,杜致礼在西南联大附属中学读书,正巧刚刚考上美国公费留学生的杨振宁在这里做临时教员, 于是杨振宁就成了杜致礼的数学老师。

聪明,漂亮,学习成绩优异的杜致礼在班里非常出挑,自然也引起了杨振宁的注意。

但此时的杨振宁,对杜致礼也仅仅是一位老师单纯地对好学生的喜欢。

一年之后,杨振宁走上了他的美国数学之路,杜致礼继续在国内读书,按道理他们应该很难再有交集。

可缘分这东西,偏偏就是如此奇妙。

1947年,从辅仁大学毕业的杜致礼打算去美国留学,这个时候,她的父亲 杜聿明 也生病了,而且由于蒋介石发动了内战, 杜聿明 对国内的局势也有些心灰意冷。

父母俩一商量,干脆 杜聿明 也到美国看病,顺便还可以照顾女儿, 可惜蒋介石并不想放过这位国民党的肱骨之臣, 愣是派人把已经登上飞机的 杜聿明 给拦了下来。

杜致礼只能独自一人赶往美国,这一年杜致礼刚满18岁。

当时她的弟弟杜致仁正在普林斯顿读中学,杜致礼经常会在放假的时候与弟弟聚会。

初到美国,杜致礼进入了宋美龄为她安排的卫斯理学院 ,那时的她无忧无虑,更不用为生计发愁。

她每天都会到自己最喜欢的咖啡厅,美美地喝一杯下午茶,每逢周末,她或者去看一场感兴趣的**,或者一个人到书店安静地读书。一切都是那样美好。

可是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杜致礼平静的生活也被打破了, 尤其是淮海战役之后,父亲 杜聿明 被俘,她的生活条件一落千丈。

由于没有能力支付卫斯理学院高昂的学费,而又不能回到祖国,杜致礼只能被迫转学到纽约的圣文森学院。

在这里她不再是人们眼里的小公主, 为了凑足学费她不得不找了一份兼职,过着半工半读的日子。

1949年圣诞节前夕,杜致礼再次来到普林斯顿与杜致仁共度圣诞。

在普林斯顿有一家叫做“茶园餐馆”的中餐厅,这里几乎成了杜致礼的后厨,每次来普林斯顿她都会到这里就餐,原因就是这里又便宜,有好吃。

这天杜致礼再次来到这间餐馆,道地的中餐让杜致礼吃得非常开心。

突然一道熟悉的声音传到她的耳中,杜致礼将注意力从 美食 上移开,抬头在餐馆里四处搜寻。

最后她的目光定格在了附近一张餐桌上一位年轻男子的脸上。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男人看起来十分眼熟,只是一时之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在心里快速搜索着这张熟悉的面孔,杜致礼的目光不由得停留在了男人的身上。

许是感觉到有人在盯着自己, 正在吃饭的杨振宁豁然抬起了头,刹那间两道目光交汇在一起, 尘封了5年的记忆纷至沓来。

“是她(他)!”两人脑海中同时响起一个声音。

吃惊过后杨振宁打量着杜致礼,5年未见,这个曾经青涩的小姑娘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略施粉黛的的俏脸,温柔可人的气质,无一不散发着致命的吸引力,杨振宁平静的心湖不由得荡起一丝涟漪。

杜致礼这时也记起了这位中学时代的数学老师,他乡遇故知,杜致礼也十分开心 ,脸上不自觉的挂上了笑容。

杨振宁微微一笑,略显紧张地走到杜致礼面前:“你是杜致礼?好久不见了。”

“是我,杨老师,真没想到能在美国遇到您。”

“别叫老师,当时我只是临时客串一下,咱们俩年纪相差不大,直接称呼我的名字就好了。”

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遇到熟悉的人,两个人都很兴奋,这天他们聊了很多,餐馆中不时传出杜致礼好听的笑声。

杨振宁渊博的学识,刻苦学习的态度,文质彬彬的气质给杜致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见面两人心中都留下了对方的影子,分手时他们互相留下了****,约定改日再聚。

自这天起,杨振宁就经常给杜致礼打电话,约她吃饭逛街,渐渐地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正是为了能够与在纽约读书的杜致礼经常见面,杨振宁才会不顾承诺 ,毅然选择了留在普林斯顿。

不知道如果费米教授知道了他留在高等研究所的真实原因,会不会说他一句“有异性,没人性。”

异国他乡,两颗孤寂的心迅速靠近, 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的爱情终于修成正果,两人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这一年杜致礼23岁,杨振宁28岁。

正如杨振宁曾说过的:“在普林斯顿见到她的第一眼我就爱上了她,我决定今生一定娶她为妻。”他们的相遇就像命中注定的缘分,或早或晚两人都会擦肩而过。

婚后为了支持杨振宁的科研事业,杜致礼选择去美国纽约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中文教师 ,因为这个工作时间比较宽松,这样一来她就有了更多的时间,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

而杜致礼的活泼,热情对于从事枯燥的物理研究事业的杨振宁来说,又是一种很好的中和剂。

两个人的结合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1951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收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并且老人家还亲自给孙儿起了一个名字,杨光诺。

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 老人家对儿子杨振宁的期望,那就是获得诺贝尔奖。

有了孩子之后,杜致礼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家庭上。 接送孩子上下学,带孩子看医生,这些事从不用杨振宁操心。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振宁也相当于杜致礼的孩子,因为照顾他一点也不比照顾一个孩子来得轻松。

开心时杨振宁会跟杜致礼谈论艺术,畅想未来;灵感迸发时,杜致礼要陪他一起发挥想象力,讨论各种不明觉厉的东西;杨振宁在科研上遇到难题,情绪低落时,杜致礼又要扮演心理医生的角色,安抚他的情绪。

每天在各种角色间自由切换,杜致礼做得游刃有余。

就像杨振宁的好友许渊冲说的:“杨振宁到底是个科学家,忙碌起来没日没夜,生活自理能力差,日常事务不能说是通达的,交友之类的人际往来更是疲于应付。”

可见杨振宁虽然在他的专业领域达到了让人膜拜的地步,但他的生活能力也是差得令人发指。

幸好,他的身后站着一位贤惠的妻子,你只要负责科研攻关就好,其他的一切我来为你摆平。

正是由于杜致礼的无怨无悔, 杨振宁才能一心扑在科研上,以至于在6年后能够得到物理学家的至高荣誉,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知道,这些年来杜致礼为了支持他搞科研所做的一切,虽然他不善言辞,但是对妻子的感激一直深埋在心中。

这次他要给妻子一个惊喜,以感谢杜致礼6年来的包容和宠溺。

那就是带着她一起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举办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1957年,颁奖典礼上,杜致礼身着浅色旗袍,略施粉黛的俏脸上挂着自豪的微笑,挽着瑞典国王的手臂缓步前行。

她的美丽动人,落落大方惊艳了整个会场,让世人见识了东方女性的无上魅力。

其实杨振宁为了杜致礼也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其中最痛苦的就是有家不能回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多次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回到祖国,但杨振宁都拒绝了。

是他不愿意回来吗?不,身在异乡的他无时无刻不想回到祖国的怀抱, 只是由于杨致礼的母亲曹秀清被蒋介石骗到了台湾。 一旦他回到大陆,无疑会传递出一条信息,杨振宁心向***。

以他们对蒋介石的了解,到时候身在台湾的曹秀清一定会遭遇不测。

杨致礼看着丈夫整日里忧心忡忡,知道这都是为了她。

可是她又能怎么办呢?毕竟在台湾的那个人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呀。

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在国际上的地位直线上升,这让杜致礼看到了希望。她给杨振宁出主意, 让他以诺贝尔奖得主的身份向台湾施压,要求蒋介石送曹秀清来美国看病。

蒋介石这次倒是没有拒绝,其一当然是估计杨振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再有就是也存了让曹秀清劝说杨振宁去台湾的心思。

这天正在机关收发信件的曹秀清突然接到通知,蒋介石要见她。

这可真是怪事,自打到了台湾,蒋介石对曹秀清一家一直是不闻不问,这次怎么会一反常态呢?

怀着忐忑的心情,曹秀清来到了总统府,没想到宋美龄和蒋介石居然都在。

先说话的是宋美龄:“恭喜你呀杜夫人,你女婿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了。” 一句话曹秀清就明白了蒋介石今天召见她的目的。

不过曹秀清并不准备给这位曾经的姐妹什么好脸色,只是冷哼了一声,紧接着蒋介石也走了过来问道:“杜夫人,家里人还好吗?”

提到家里人,曹秀清更是愤怒异常,冷冷地说道:“好什么,儿子都自杀了。”

原来他们的大儿子杜致仁在1956年,由于交不起学费再加上蒋介石又翻脸不认人,一时气不过在美国自杀了。

蒋介石听到曹秀清的话,尴尬地笑了笑说: “我希望你能到美国去,劝杨振宁来台湾。” 说完就给了曹秀清往返美国的机票。

当然蒋介石不会轻易地相信曹秀清,她这次去美国不允许带子女,而且只有半年时间。 结果曹秀清一到美国就把回去的机票给退了,得到的钱寄给了台湾的孩子。

因为她知道,只要自己的女儿女婿没落到蒋介石手里,她的孩子在台湾就是安全的,而这一次,也是自己离开台湾的唯一一次机会。

在美国曹秀清终于与女儿团聚,在杨振宁的帮助下,曹秀清获得了在美国长期居住的身份。

1959年, 杜聿明 特赦出狱,他出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美国的夫人写了一封信,希望她能回国与自己团聚。

1963年10月, 曹秀清在杨振宁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北京,与阔别了14年的丈夫重聚。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杨振宁终于在26年后再次踏上了祖国的土地,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父亲。

杨振宁此后经常回国,为我国的 科技 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的夫人杨致礼一直与他形影不离,曾经被媒体称为“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

再刻骨铭心的爱也离不住时光, 2003年陪伴杨拯宁走过53年幸福时光的杜致礼病逝,这一年杨振宁81岁。

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一年之后,杨振宁竟然高调宣布跟28岁的翁帆,自己的一名学生订婚。

一时间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杨振宁的妻子尸骨未寒就另结新欢,为老不尊,枉为人师;也有人说翁帆为了金钱和地位出卖自己。

总之,对他们的爱情指责远远多于祝福。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我们把翁帆的照片与杜致礼年轻时的照片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会惊奇的发现,她们简直就是一对孪生姐妹。

其实翁帆与杜致礼是见过面的 ,1995年汕头大学举办了一场物理学家大会,翁帆是负责接待的人员。杨振宁夫妇都非常喜欢这个开朗漂亮的学生,他们还互相留了****。

翁帆起初跟杨拯宁的联系也只是限于请教学术问题。 直到杜致礼去世,杨振宁回国定居后,翁帆与杨拯宁的联系才变得频繁起来,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们之间产生了感情。

翁帆为什么选择嫁给比自己大了整整54岁的杨振宁,是否是因为真爱,我们不得而知,但应该说杨振宁的才华和地位,对28岁的翁帆确实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而杨振宁选择翁帆,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和年轻时的杨致礼实在是太像了 ,杨振宁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妻子的影子,这个人就是杜致礼。

如今18年过去了,两人的感情依然如故, 在一次采访时,99岁的杨振宁说等他不在了,允许翁帆改嫁。

当时翁帆对他的这个说法很生气。

杨振宁却说:“人生非常复杂,没有绝对的对与不对,赞成你将来结婚,是年纪大的杨振宁,年纪轻的杨振宁,希望你不再结婚。”

真正的爱情不会被世俗的眼光左右,能够放手的爱情更是难能可贵 ,祝福他们能够牵手走到最后,走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童话。

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是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出生于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作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671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