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文景之治

第六章文景之治,第1张

一、代王即位前景多艰——汉文帝在艰难中起步刘恒是刘邦的儿子。他的母亲薄姬,自从刘恒出世之后,就过着被冷落的日子。刘邦晚年,后宫争宠之风愈炽,那些曾经得宠的妃子,后来都遭吕后幽禁,并施以各种残虐的手段。薄姬一贯安分守己,又不是受宠的妃子,终算死里逃生,没有遭到吕后的毒手。汉文帝像从此她跟着儿子去代国,在边地过着宁静的生活。

刘恒自8岁立为代王,十余年来,也安于边地诸侯王的地位。他没有过多的奢望,却避开了萧墙之祸的牵连,称得上因祸得福。后来吕后逼死赵王刘恢,曾经派人告诉刘恒,准备将他徙封为赵王。刘恒深知吕后的为人,委婉地谢绝她的恩宠,表示愿守代边。宫廷残酷的权力之争,使这位边地诸侯王如惊弓之鸟,一直保持着几分警惕性。

诸吕被诛灭之后,陈平和周勃派人去代国,迎接刘恒入朝即皇帝位,但是他同样不肯冒风险。刘恒召集僚属商议,郎中令张武认为,朝廷里的大臣,都是高帝的大将。他们懂兵法,善于玩弄阴谋,恐怕这是以迎立代王为名,实际另有阴谋。他建议刘恒称病不去,等探明真实情况再定。

中尉宋昌相反,力主刘恒入朝。他列举刘邦统一天下,汉家政权难动摇的事实,说明刘氏统治天下不可逆转。所以诸吕谋乱,周勃一呼百应,天下民心同归。如果现在大臣有人谋反,同样不会有好结果。况且朝廷内外、全国各地,都由刘氏子弟控制。大臣迎立代王乃是民心所向,劝刘恒不必多心。

两种意见针锋相对,刘恒不敢轻举妄动,便请他母亲拿主意。薄氏处事向来谨慎,母子俩就更加犹豫了。于是,刘恒决定派他的舅舅薄昭,先去长安见周勃,探清事情的真相。薄昭从长安回来,刘恒的疑团解开,并令宗昌和张武等六人,跟随他前往长安。代王一行到达高陵,距离长安仅数十里之遥,他们又停下来观察长安动向,还派宋昌入朝探听虚实。

宋昌来到渭桥,见丞相以下的大臣,都在等候迎接代王,就赶回高陵报告。代王驰至渭桥,只见群臣拜谒称臣。这时,太尉周勃表示有话奉告,愿避左右,在一旁的宋昌立即回绝说: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那场面实在难堪:一方神经紧张,唯恐遭遇不测;一方被当面回绝,处境十分尴尬。周勃碰壁之后,便奉上皇帝玺符。代王说声至代邸再议此事,才把那不和谐的气氛,稍稍缓和几分。

根据汉家的制度,在京师长安,设有诸侯王的官邸。刘恒到达长安时,没有立即入宫,先住在代王的官邸里。那些诛诸吕的功臣,都跟随来到代邸,并请代王即皇帝位。当时代王上有叔辈楚王刘交,下有刘氏其他诸侯王,对继承皇位只得三让不受,但在群臣拥戴下终于即皇帝位。

代王即夕入主未央宫,当夜拜宋昌为卫将军,接管南北军;又以张武为郎中令,主管宫内宿卫侍从诸事,以防事变。这位边地诸侯王,从此改变身份,成为汉家第四位皇帝。他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

刘恒具有传奇色彩的入朝继位,既使他受宠若惊,又不得不如履薄冰,正视这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他所以被择定为皇位的继承人,主要原因有三点:他是当时刘邦诸子中最年长的;刘恒为人仁孝宽厚;母家薄氏谨良等。然而他仅带六人入朝取得帝位,这本身就预示着前景多艰,摆在他面前的并非无险阻的坦途。

汉文帝即位之后,首先封赐诛诸吕的有功之臣。其中对周勃、陈平、刘章、灌婴等人,封赐尤厚。文帝前元年十月,以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组成新的汉廷中央。随刘恒入朝的官员,有的官至列卿。此外,对那些诛灭诸吕的功臣,还给予封邑赐金的奖赏。

诸侯王除了保留旧有的之外,又立一批新的诸侯王。如同年十二月,立原赵幽王之子刘遂为赵王;徙封原琅邪王刘泽为燕王。后来,又立刘遂之弟刘强为河间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刘揖为梁王。

同年正月,即刘恒继位三个月之后,臣僚提出预立太子问题。文帝遂立长子刘启为太子。这样,自汉高祖以来,预建太子,就成为汉家的定制。

刘启立为皇太子,他的生母窦氏,也被立为皇后。这位窦皇后出身寒微,原籍清河观津人,过去属赵国的辖地。窦氏家境贫寒,父母早亡,兄妹三人相依为命。吕后时期,窦氏以良家女被选入宫。后来吕后遣送宫女,分赐诸侯王,窦氏属于被遣送之列。她很想回到离家近的赵国,便请求将她列入去赵国的名簿。但是主管的宦者把这件事忘了,结果窦氏被分配到边远的代国。她为此哭泣,怨恨主管宦者,又无可奈何,只得勉强上路。不料窦氏到了代国,却深得代王的宠爱,从此她平步青云,一跃而为代王的宠妃。后来代王的王后,以及王后所生四子,都先后死去。因此,文帝即位数月,就立窦氏为皇后,立其子刘启为太子。少子刘武先封代王,又徙为淮阳王,后徙封为梁王。女儿嫖为馆陶长公主。

窦氏虽然有过一段坎坷的经历,然而她成为汉家新贵之后,对于奉行汉廷的统治方针,却一直是忠心耿耿。史称窦氏好黄帝、老子言,她的儿子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在文景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窦氏尊黄老之学,确实具有几分远见。

这些入主汉宫的新主人,从薄氏、刘恒,到窦氏,在汉廷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刘恒仅仅凭借为人宽厚,以及母家谨良的条件,依靠一批老臣的拥戴而登位,但是他所面临的,却是不断壮大和日益骄横的诸侯王势力,国家财力困难也亟待解决。换言之,刘恒登位伊始,汉初的社会经济,以及政治上的问题,都孕育着危机。而且迅速扭转国家财力不足的局面,与政治上解决诸侯王势力膨胀发展的问题,两者既密切相关而又存在着矛盾。对这位宽厚的皇帝来说,这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刘恒的皇位能否巩固,将取决于他对这些问题的决策。

二、安民为本宽刑简政——文景的无为政治

盛世当是国库充裕,百姓富足。

文景之治;西汉在刘邦的努力下建立起来以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以后又经过文景两个皇帝的努力,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国家是大大的有钱。国家粮库的粮食多到霉烂为止。国库里的钱,多到穿铜钱的绳子都烂掉!还没拿出来用,不可谓不富了。

贞观之治;李家打完江山治江山。尤其是渊之子打仗有一套,治江山也有一套。在他推行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兴修水利、鼓励恳荒、增殖人口、广设义仓等措施。在这样的措施下贞观时期也是国富民强。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歌舞升平景象。

开元之治;贞观之治后李家也不可避免的进入了一个混沌时期,玄宗即位以后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可见开元时期的经济是多么繁荣。

康乾盛世;经过明末的大乱 康熙至乾隆这130来年也算是国家相对稳定,尤其是人口从几千万到三个多亿,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和充裕的物资是做不到的。现在有人说当时的GDP是世界的多少来着(不好意思没记住)反正很多。

就这点来看好像这几次盛世都作到了 那么第一个条件四个盛世都作到了。

二 盛世当是文化先进,国体民情开放,具有海纳百川之胸怀。政治开明,从谏如流。

就文化的角度来说,这四大盛世,前三个都可以说是先进的。康乾就不要提了,除了无病呻吟的文章好像没什么说的,虽然《四库全书》是那时期的产品,那也只是文字游戏 何况只是搜集整理前人的东西为主

至于政治开明,国体民情开放,从谏如流。好像只有贞观时期做的比较好 开元时期本人以为从谏如流这条做的不够。文景时期的政治可以说是女人政治,所谓的无为之治。康乾不可提;闭关自守。

三 盛世当是有一个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家,切不说能打到什么地方,但最少要保家卫国绰绰有余。切不说能称霸全球,但至少能引领一方。

本人以为是这也是关键的,文景时期提起来,作为男人脸都红!!记得《汉武大帝》里卫青说过一句话:大汉保护不了自己的女人,不爱护自己的马,大汉完了!这话虽然是戏里的话,但也是那时期的写照。当时文景帝采取的就是对外‘主要是匈奴’采取的是,用物资堵匈奴的嘴,女人的胯换和平换来所谓的盛世。

康乾时期虽然还不至于用物资和女人换和平 但和当时西方国家的军事装备比已经是鸟枪对大炮了。虽然在周边小国来说清是个大汉 可这大汉已得癌症。

贞观和开元时期的军事和国力都是前两个无法比的 当时大唐时期的疆域也是我国历史上数的着的 但开元时期的政治开明和从谏如流不如贞观时期,有点缺陷。

古代和现代,你喜欢哪一个?我喜欢现代的和平繁盛,也迷恋古代传统守礼。其实不管是古代也好,现代也罢,都是一样的。虽说现在是和平年代,国富民强,但是在古时候也曾出现过很过的“太平盛世”。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出现了差不多14个“太平盛世”,其中又以汉朝的“文景之治”、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清朝的“康乾盛世”最为出名。盛世

四大盛世之一: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说得是西汉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

在文景时期,朝廷为了休养生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比如,汉文帝分别三次对田租进行减半和全面,让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这就是“轻徭薄赋”的体现。

而且文景二帝还十分的重视农业,鼓励农耕,甚至在春耕的时候亲自下地耕种,以此来给百姓做榜样;还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是百姓富裕起来。

以此同时,朝廷还强化军权、安定边疆,给“文景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据说当时国库里的钱多的数都数不过来,所以“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大盛世之二: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于唐太宗时期。

当时经济繁盛,文化繁荣;当权者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同时朝廷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此外,“贞观之治”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把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推向了顶峰。

四大盛世之三: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又被称为“开元之治”,现于唐玄宗时期。

这一时期,有了前面“贞观之治”的稳定局面,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大力发展经济,解放劳动力,使得天下大治,社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人口增多,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同时还改革兵制。对外实行和解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统一。

至此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出现了空前的发展,在当时的长安城常常可以看到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商人,十分的热闹。这个时期是我最喜欢的年代了,开明、繁盛,是一个难得的盛世。

四大盛世之四:康乾盛世

最后就是“康乾盛世”了,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的回光返照吧。

这个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

在当时,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但是在这一盛世之下也隐藏这巨大的危机,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对外闭关锁国,使得乾隆后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相继爆发。

所以广大学者对于这一时期的盛世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高祖以武力夺天下,重武轻文,士人多不得重用。太中大夫陆贾常以诗、书劝说高祖,给他讲述文治的重要。高祖听得很腻烦,骂道:老子在马上得天下,这些诗书有什么用陆贾毫不相让。他问道:陛下在马上得天下,能在马上治天下吗商汤、周武王都是逆取而川页守,文武并用才是长治久安之术。他又列举了吴王夫差等人极武而亡的教训,说:秦一味实行严刑苛法,终被消灭。假如秦得到天下以后,效法先圣,大行仁义,陛下怎么能得到江山呢高祖听后面有愧色。他说:帮我写一部书,写清楚秦失天下和我得天下的原因,以及古人成败之国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陆贾根据道家黄老学说,结合当时国破家残、百业待兴的社会状况撰写了12篇论文,略述历史存亡之征。高祖很赞赏他的观点,把12篇论文合为一书,命名为新语。

汉初60年,新语一直是朝廷的政治指导思想,它主张刑德并用,教化先行,顺民之情,与之休息,称为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源于齐国稷下学宫一派。所谓无为,并不是一味消极的完全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特别是经过战乱之后,人民需要休养生息的安定环境,发展生产,所以君臣俱欲休息手无为,顺应社会的发展。正是因为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经高祖、惠、文、景四朝,到武帝时,大汉政治、经济、军事都进入了空前鼎盛的时期。此是后话。

汉初君臣总结历代兴亡教训,推动了国家的治理,同时也影响了此后政治家重视研究历史,以史为鉴。文帝时贾谊著过秦论、治安策,贾山著至言,都对历史经验作了深刻的总结。所以,后人称新语开启贾谊、董仲舒的思想,成为汉代确立儒家思想为意识形态的先声。

历经秦朝15年的严酷压榨和反秦、楚汉长达8年的战乱,汉初社会残破不堪,民众大量死伤流亡。许多农民流亡他乡,不得耕作;有的还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自卖为奴。当时,社会财富更是极端匮乏,投机商人又乘机浑水摸鱼,囤积居奇,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这时,恢复和发展生产、恢复民力、与民休息,就成了十分急迫的任务。对此,高祖结合实际,吸取秦末泰半之赋和戍役无已以致激起农民起义的教训,在赋税和徭役方面采取了有节制的政策。这种政策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作为朝廷执政基础的小农生产,恢复在长期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农业经济。他所制定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和政策,不仅对巩固刚刚建立的汉家江山是必要的,而且对绵延200多年的整个西汉政权都起到了立制垂范的作用。

萧何和曹参对稳定汉初局势也做出了巨大贡献。高祖十一年,萧何因助吕后定计收捕淮阴侯韩信,被拜为相国。他制定汉律,使国家有了法律保障。做相国期间,他秉承新语无为而治的宗旨,与民休息。

曹参继任后,沿袭萧何在位时的政策,史称萧规曹随。

曹参还是用盖公清静无为的办法,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不变动。

有些大臣看曹参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有点着急,也有的去找他,想帮他出点主意。但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总是把话岔开,弄得别人没法开口。最后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么也没有说。

汉惠帝看到曹相国这副样子,认为他是倚老卖老,瞧不起他,心里挺不踏实。

曹参的儿子曹_,在皇宫里侍候惠帝。惠帝嘱咐他说:你回家的时候,找个机会问问你父亲:高祖归了天,皇上那么年轻,国家大事全靠相国来主持。可您天天喝酒,不管事,这么下去,怎么能够治理好天下呢看你父亲怎么说。

曹_趁假期回家去的时候,就照惠帝的话一五一十跟曹参说了。

曹参一听,就上火了,他骂着说:你这种毛孩子懂得个什么,国家大事也轮到你来罗嗦。

说着,竞叫仆人拿板子来,把曹_打了一顿。

曹_莫名其妙地受了责打,非常委屈。回到宫中向汉惠帝诉说了经过。

汉惠帝也感到很不高兴。

第二天,曹参上朝的时候,惠帝对他说:曹_跟你说的话,是我叫他说的,你打他干什么曹参向惠帝请罪,接着说:请问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个更英明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皇帝。曹参又问:我跟萧相国比较,哪一个能干惠帝微笑着说:好像不如萧相国。曹参便说起了他的见解:陛下说得都对。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订了一套规章。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去做,不要失职就是了。如果我们频繁更改,就会造成人心混乱,扰乱百姓,这是治理国家所忌讳的。惠帝这才明白过来,此所谓无为而治。

曹参用他的黄老学说,做了3年相国。这3年中,他没有出台一项新的政策措施,却博得一片讴歌,与萧何并称萧曹两相国。正如当时民谣所唱的:萧何为法,讲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守一。

萧何处事恭谨慎重,而曹参却显得荒疏惰怠。为什么曹参也能博得好丞相的美名呢就因为那时候正处在长期战争的动乱之后,百姓需要安定,曹参没有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曹参作为汉初推行无为而治的代表人物,在恢复经济发展,安集百姓方面所做的贡献,丝毫不亚于他的军功。

无为而治堪称汉初的一场及时雨。在无为而治的指导下,大汉社会秩序稳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又为后世提供了治国安邦的新典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836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1
下一篇2023-08-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