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皇上把贵妃唤作什么

三国时皇上把贵妃唤作什么,第1张

三国时皇上把贵妃唤作淑妃或者淑媛

各朝代后宫的称谓 帝王称谓--- 帝王是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一些专用的名号与称谓,别人不得冒充。 商:王 周王:天子 秦王:始皇帝 皇帝自称:联、寡人、孤、予一人等。 臣下对皇帝的称呼:陛下,上,今上,皇上,人主,万岁,万岁爷,县官,大家,天家,官家等。 对于刚刚故世的还未有谥号的皇帝,通常称为“大行”等。 后宫称谓--- 1、后、帝王的正妻。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 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的专称。《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 2、皇后:皇帝正妻的称呼,始于秦朝。历代相袭。 3、王后:国王的正妻。 4、皇孋:皇后的别称。《后汉书。皇后纪赞》:“祁祁皇孋,言观贞淑。” 5、元妃、元嫡:国君或诸侯元配夫人的称号。《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 公。” 6、元后、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后。《明史。后妃传二》:“穆宗即位,礼臣议:‘孝洁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 合葬袝庙。” 7、女主:女子为君者,多指临朝执政的太后。《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后女主,欲王吕氏。” 8、君妇:君主正妻的称呼。 9、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10、慈壶、慈闱:对帝王母亲或皇后的敬称。宋范成大《丙午东宫寿》诗:“晨昏两慈壶,诗礼一贤王。” 11、中宫:皇后的住处,代称皇后。 12、国阴:后妃的别称。古代称男为阳,女为阴,所以帝王的后妃称国阴。 13、御妻:帝王之妻,也叫“御女”、“女御”,位在世妇之下。《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 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 14、天下母、天地母:都是对皇后的敬称。《汉书。元后传赞》:“及王莽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 15、娘娘:皇后或宫妃的称呼。 16、坤极:皇后的别称。《后汉书。梁皇后纪》:“梁小贵人宜配天祚,正位坤极。” 17、妃:对皇帝的妾及太子、王、侯的妻子的称呼。 18、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于皇后,在诸妾中地位较高。 19、妃嫔:帝王妾侍的统称。唐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历代帝王妃嫔众 多。《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秦 始皇灭六国,尽收其宫女充实内廷;汉武帝妃嫔有昭仪、婕妤等四级;晋武帝有宫女近万人;康熙有妃嫔五十一 人。 20、嫔、九嫔:皇宫中的女官名,也是帝王的妃子。嫔,也称嫔妇。《周礼。天官。内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 九御。”九御亦即九嫔。据说,宫中女官九人一御,九御八十一人。历代多用其制,但名称不一。唐代以昭仪、昭 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新唐书。后妃传》)。 21、妃嫱、嫔御、嫔嫱:宫中的女官,天子、诸侯的姬妾。妃嫱地位高于嫔御。 22、贵人:宫中女官,妃嫔的称号。东汉光武帝始置,其地位仅次于皇后。此后,历代沿用其名,但地位的尊卑并不相 同。例如,清代贵人位在皇贵妃、贵妃、妃、嫔之下。 23、贵妃:妃嫔的称号,在皇帝姬妾中地位最高,仅次于皇后。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与贵嫔、贵人号称三夫人,位比相 国。隋以后历代均沿置。 24、贵嫔:宫中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魏明帝时地位仅次于皇后。以后,历代多沿用,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25、德妃、贤妃: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唐时为正一品。 26、淑妃:宫中女官名,三国魏明帝始置。当时地位较高,仅次于贵嫔和夫人。以后历代多设置。 27、太妃:已故皇帝的遗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亲遗留的妃嫔,分别称皇贵太妃、贵太妃。 28、椒房:又称“椒室”。汉代皇后所居宫殿,用花椒一类的香料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香、多子之义,以表示吉 利。后来就以椒房代称皇后。应劭《汉官仪》:“皇后称椒房” 29、淑媛:宫中女官名,三国魏文帝时始置。位在淑妃后。 30、惠妃、丽妃、华妃: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唐玄宗开元时置。《旧唐书。后妃传。序》:开元中, “乃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等三位,以代夫人,为正一品。” 31、少妃:先秦诸侯之妾的称呼。 32、储妃:太子妃。 33、东妃:太子妃。 34、美人: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西汉始置。据传,汉宫妃嫔有十四等,美人位居第五等。以后一直到明 代,宫廷中皆有美人名号。 35、良娣:太子妃妾的称号,始于西汉。此后,魏晋至隋唐后宫皆沿置。 36、女君:君主的妃妾尊称嫡妻为女君。 37、内宠、内嬖、嬖人:帝王宠幸的姬妾。《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 38、正嫡、正室:嫡妻、正妻的别称。 39、侧室、别室、别房:妾的别称。 40、继室:诸侯次妃的别称。 41、大娘、小娘:皇后与妃妾的别称。清梁章钜《称谓录》:“天子妻古称大娘。” 42、细君:原为古代诸侯之妻的称呼,后来转化为妻子的通称。 43、夫人:周代诸侯的嫡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后来,诸侯之母也可称夫人。汉代 皇帝的妾皆称夫人。魏晋以后,或称夫人,或另立名号。 44、寡小君:古代国君夫人对诸侯自称的谦词。《礼记。曲礼》下:“夫人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 君。”后来臣民对别国也谦称本国国君的夫人为寡小君。 45、内官:先秦时诸侯妻妾、宫廷女官的称号。后代多有沿用。 46、内主:先秦时诸侯夫人的称呼。后代有时也指皇后。《晋武帝立皇后大赦诏》:“以仪刑万邦者,必须内主。” 47、少君、小君:先秦时称诸侯的妻子为少君或小君。 48、姬:古代帝王的妃妾。《汉书。外戚传》:“高祖薄姬,文帝母也。” 49、娣娰:古代帝王诸妾的合称。年长者为娰,年幼者为娣。后世娣娰也指妯娌。 50、媵:陪嫁的妾。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常以妹妹或侄女从嫁为侍妾,称为媵。 51、媵御、媵妾:随嫁的侍妾。又称媵侍、媵婢。 52、妾、侍妾:妾的本意为女奴。帝王后妃之下的侍女通称为妾或侍妾。 53、长妾、贵妾:古代诸侯有子的妾。 54、贱妾、副妾:诸侯地位低下的妾 。 55、小星:古时侍妾的别称。 56、昭仪: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元帝时始置。汉朝妃嫔在皇后之下有十四等,昭仪是第一等。“位视丞 相,爵比诸侯王”。后世虽然亦多沿用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57、昭容: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武帝时始置。魏晋至隋唐多被沿用。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户外昭 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58、昭华: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后世亦有置此名号者。 59、修仪: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后世虽然亦多沿用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0、修容: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文帝始置。后世虽然亦多沿用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1、婕妤:又作婕伃。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武帝始置。当时有赵婕妤、尹婕妤等。婕妤在汉朝妃嫔十四等 中列第二等。后世(明代以前)虽然亦多沿用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2、娙娥:汉宫女官名,亦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始置。在汉宫妃嫔十四等中位列第三。后世沿用此称号者不多。 63、容华:汉宫女官名,亦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始置。在汉宫妃嫔十四等中位列第四。后世亦有沿用此称号者,但地 位不高。 64、充依:汉宫女官名,亦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始置。在汉宫妃嫔十四等中位列第七。后世亦多沿用此称号,但名称 略有不同。南朝宋称“充衣”,隋代称“充仪”。 皇后为何称“梓童”? 封建社会中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正妻皇后,统摄六宫,母仪天下,地位相当显赫,但是皇后有一个奇怪的称号,常常被皇帝称为或自称为“梓童”。 “梓童”之名是何意?对此人们颇费猜详。 据有的专家考证,“梓童”原作“子童”最早见于《全相平话五种》:“妲己乃问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进宝,近日进得何宝?将来与子童随喜看之。’”(《武王伐纣平话》) “吕后:‘子童领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宫下,斩讫韩信也’。”(《前汉书平话》) “高祖圣旨言:‘寡人去游云梦,交子童权为皇帝,把三人赚人宫中,害其性命’。”(《三国志平话》) 在明代小说中,“子童”逐渐被“梓童”所替代,用于对皇后的称呼。例如《西游记》中“那国王急睁眼睛,见皇后的头光,他连忙爬来道:‘梓童,你如何这等。’”)《西游记》八十四回)

包括:正,从

一品:嫔、贵人

二品:昭仪、淑仪

三品:昭容、淑容

四品:昭媛、淑媛

五品:尚宫、尚仪、尚服、尚食

六品:尚寝、尚功、尚正、尚记

七品:典宝、典衣、典膳、典设、典制、典言

八品:典赞、典饰、典药、典灯、典彩、典正

九品:奏宫、奏商、奏角、奏变徵、奏徵、奏羽、奏变宫

[注]内命妇指在宫中奉职女官中有品阶(官位)者。正一品到从四品实际上都是国王的侧室,正五品以下到从九品都是宫女,按各自名称所示任职。

尚宫

1、管理宫廷事务的六局之一。隋代始置沿设至明代。《明史职官志三》:“女官。六局。尚宫局,尚宫二人,正五品掌导引中宫。凡六局出纳文籍,皆印署之。若徵办于外,则为之请旨,牒付内官监。监受牒,行移于外。领司四:司记,司记二人,正六品;典记二人,正七品;掌记二人,正八品。掌宫内诸司簿书,出入录目,番署加印,然后授行。女史六人,掌执文书司言,司言二人,典方二人,掌言二人,女史四人,掌宣传启奏。凡令节外命妇朝贺中宫,司言传旨。司簿,司簿二人,典簿二人,掌簿二人,女史六人,掌宫人名籍及廪赐之事。司闱,司闱六人,典闱六人,掌闱六人,女史四人,掌宫闱管键之事。”参见“六局二十四司。”参阅《隋书后妃传序》、《新唐书百官志二》。

2、宫廷女官名,尚宫局的负责人。《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自贞元七年已后,宫中记注簿籍,若莘掌其事。穆宗复令若昭代司其职,拜尚宫。”《明史后妃传》:“又命工部制红牌,镌戒谕后妃以下至嫔御女史,巨细衣食之费,金银币帛、器用百物之供,皆自尚宫取旨,牒内使监覆奏,移部臣取给焉。若尚宫不及奏,内使监不覆奏,而辄领部者,论死。”

淑媛正四品,至于皇后,当时的中宗皇帝确实有过两位皇后,之前的一位是章敬皇后,《大长今》里的是朝鲜李氏王朝中有名的文正(文定)皇后。章敬皇后的儿子被立为世子(在《大长今》里明朝使臣来之后中宗还高兴地说“先前一直长久未决定的世子一事总算得到顺利解决”),而文定皇后的儿子只有庆源大君。详细情况如下:

在另一部韩剧《女人天下》里提过,《大长今》里也说过,中宗是在废主燕山君被废后当上皇帝的。故事一开始大约是在我国明代中叶年间,出现的第十代君王燕山君是李氏朝鲜史上二位被罢除王位被废为庶人的君主之一(另一位是第十五代国君光海君)燕山君与之后继位的第十一代中宗都是第九代成宗之子, 只是两人为不同母亲所生,燕山君为废后尹氏所生,中宗为贞显皇后尹氏所生

燕山君本性不喜儒士,挥霍无度,当时士大夫党争非常严重,有士人对燕山君告状其小时候生母被废之原因(甚麼原因不知),官方被废原因是骄纵忌妒,燕山君大为不满·就开始整肃当年未帮他生母或是告状的大臣(其实是藉机整肃他不喜欢的儒臣)与后宫其父成宗之妃子,连已入棺材的都开棺鞭尸,又施行暴政,反正所作所为就如同中国古史中的商纣一样,最后一批儒臣武将联合起来废帝,改立执中宗继位,称为『中宗反正』,这批功臣就是目前出现的臣子如朴元宗,南衮,沈贞,洪景舟,成希颜,柳顺汀,尹任等人

他们当时仗著护国有功,中宗又是他们拥立的,所以被称为反正功臣派,而中宗的第一任皇后尹氏,是燕山君时代权臣尹守慎女儿,功臣反正中被杀,所以这批以朴元宗为首的功臣派害怕皇后报复,所以主张废后,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然后就是这批功臣为巩固势力,纷纷将族中女子送入宫中当妃子生皇子,分别是敬嫔朴氏(朴元宗之义女)生长子福成君,熙嫔洪氏(洪景舟之女)生锦原君和凤城君,还有成希颜送入宫中的昌嫔安氏生永阳君和德兴君,另外尹任的妹妹后来成为章敬皇后,中宗十年生下一子(后册封为世子,之后的仁宗)就难产死去

章敬皇后死后,尹家又推出一女子为皇后,就是文正(文定)皇后(全仁花演的,柳东根戏外太太),作风大胆且严酷,对於后宫各内命妇不假颜色

中宗十四年,中宗以反正功臣功名太过,听从年轻的士林派儒臣赵光祖等人的建议,削除反正功臣七十六人的勋位,此为『伪勋削除案』,引发功臣派反弹,赵光祖等士林派儒臣被陷害处斩,史称『己卯士祸』

己卯土祸:一五一九年发生之士祸,朝鲜朝燕山君时儒学衰退纪纲紊乱,中宗反正,起用赵光祖等少壮道学者,奖励朱子性理学。赵光祖以儒教为政治教化基础,欲实现三代王道政治,大事改革,终与保守派功臣郑光弼等互相对立,因此赵光祖剥夺四分之三功臣的勋位,是为士祸原因。)

权臣南衮与沈贞专权后,中宗26年假借世子派的力量肃清最后功臣派代表沈贞,世子派(尹任派)金安老与尹任专权,等到中宗29年文定皇后生下之庆源大君,文定皇后一派以其弟尹元衡为主与同宗族的尹任一派因王位继承问题相斗,称为大尹与小尹之争,后由尹任一派(世子派)获胜,曾重用柳灌,李彦迪等士林派大臣,并追复赵光祖等人的职位,士林派儒士就此卷入大尹与小尹的斗争

中宗死后,世子继位就是仁宗,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死去(怎麼死的不知道),由庆源大君继位,就是明宗,当时只有十二岁,就由母后文定太后垂帘听政,其弟尹元衡逐渐得势专权

明宗元年,尹元衡与同党郑顺明等人诬告尹任及柳灌等士林势力叛逆谋反,结果尹任等人以叛逆谋反罪被赐死,大尹派被斗垮,史称『乙巳士祸』

之后乙尹元衡为首的小尹派更加专横,骄肆日盛,等到明宗逐渐长大,其正妃仁顺王后沈氏生下世子(顺德世子),明宗9年年满20岁开始亲政,开始重用其皇后外戚李梁,其母亲文定皇后一派势力开始削弱

明宗19年王后的弟弟沈义谦弹劾李梁赐死,明宗21年文定皇后与顺德世子相继死去,尹元衡与其妾郑兰贞也被赐毒药而死,明宗23年明宗去世,宣宗继位(中宗之子德兴大院君之子)

顺便一提,《女人天下》是另一部韩国古装剧,也是讲中宗时代的故事的,但是主角换成了中宗的皇后(就是《大长今》里的那个皇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980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1
下一篇2023-08-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