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TT-30手枪

俄罗斯TT-30手枪,第1张

俄罗斯TT-30手枪

TT手枪是由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于1930年设计,茨拉兵工厂生产的一种半自动手枪。该手枪于1930年被苏联采用,成为苏联的军用制式手枪,目前已被淘汰。

基本参数

研发者:托卡列夫。

口径:762毫米。

全长:196毫米。

枪管长:116毫米。

空枪重量:840克。

有效射程:50米。

枪口初速:420米/秒。

弹容量:8发。

研发历史,1920年,苏联使用的手枪绝大部分是从德国购入的毛瑟C96手枪,这种手枪因采用火力强大的763×25毫米枪弹而深受苏联红军青睐。为了提升士兵士气,打压“崇洋媚外”的心态,1930年,苏联革命议会要求设计本土的新型手枪。1931年,托卡列夫设计了一款新型手枪,也就是TT-30手枪。此枪一出,便赢得了众多士兵的喜爱,于是被选中成为苏军制式手枪。

性能解析,TT-30手枪使用762×25毫米口径手枪子弹,在外观和内部机械结构方面,与FNM1903手枪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不同的是TT-30手枪发射子弹时枪机后座距离较短。

TT-30手枪在开始投产后简化了一些设计,如枪管、扳机释放钮、扳机及底把等,以便更易生产,这种改进型名为TT-33。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苏联在1946年再一次对TT-33手枪进行了简化的设计。

1954年苏联停止了TT-33的生产后,便把生产设备卖给多个友好国家,并允许他们进行仿制,有些国家至今仍在生产及采用。20世纪80年代,TT-33仍在多个国家的军警中服役或用作储备(包括俄罗斯及乌克兰)。

赵一曼的革命精神不死!

赵一曼是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中成长起来具有传统文化品格的巾帼英雄,是在中国***的培育下经过民族民主革命锻炼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在国际反法西斯大环境中出现的抗日民族英雄。在酷刑拷打下,赵一曼坚持信仰、宁死不屈的事迹是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巾帼英雄中最壮烈的。赵一曼是中国***党员,是中国***斗争历史中遭到敌人拷打最严酷的女党员!也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女军事干部!赵一曼是母亲,妻子和女儿,具有中国妇女所具备的优秀品德与情感。赵一曼为中华民族解放的献身精神远比穆桂英、花木兰更崇高。她是中国妇女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最伟大的女英烈!她的精神曾经影响并将继续影响和激励了今后所有的中国人。

赵一曼是美丽的!没有人不被她的美丽所打动!每一次瞻仰她那张安详文弱、秀目含笑的遗照,我们都会动容。在走进赵一曼精神世界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感到,比美丽更令人动容的,是美丽背后坚强的革命精神———日寇在赵一曼身上用尽各种酷刑,令人发指的折磨没能让她屈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王新华馆长介绍:日本的宪兵对赵一曼使用了极其残忍的手段来迫害她。用尽数十种酷刑。……。当时赵一曼受到的惨无人道的拷打事实与文学作品中的描述有多大的差别,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绝非“严厉讯问和人格污辱”所能涵盖。事实上,日寇真正对赵一曼采用的酷刑手段和人格污辱,远远要比我们看到的资料所描述的经历残酷。

尽管受尽日寇凌辱和多种令人难以想象的酷刑,肉体上,精神上饱受折磨。但赵一曼为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 以惊人的精神力量承受了人生中最大的侮辱和磨难!坚守秘密,决不向日寇低头。赵一曼为了崇高理想献身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学习。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赵一曼少年就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立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面对白色恐怖,赵一曼以非凡的胆识和勇气,毅然加入了中国***。在中华民族遭到劫难之际,赵一曼义无反顾走上抗日最前线。正是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牢固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赵一曼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率领部队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她被捕入狱后,受尽酷刑,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她毫不动摇,共产主义信念坚如磐石。赵一曼战斗的一生,为中华民族创立了丰功伟绩,更闪烁了一种崇高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在中国***领导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的高度升华和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

赵一曼短暂壮丽的革命生涯,充分表现了赵一曼热爱祖国,争取独立解放的伟大民族气节;表现赵一曼了坚忍不拨、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表现了赵一曼勇往直前,宁死不屈的顽强拼搏精神;表现了赵一曼服从党的安排,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党的利益的革命精神;表现了赵一曼崇高的革命情操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赵一曼在与敌人的英勇战斗中不幸被捕,敌人对她百般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都不能动摇她坚定的革命意志。面对凶恶的敌人,她怒斥到:“你们可以把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员的信仰!”在最后走上刑场时,她一路高唱《国际歌》,慷慨赴死,为国献身,实践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乎如归”的铮铮誓言。从赵一曼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中,我们看到了赵一曼把忠诚献给为拯救民族危亡的伟大事业,为了崇高理想与信念献身的革命精神。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远去的是往事,不朽的是精神。赵一曼宁死不屈、为国捐躯的壮举表现了中国妇女、中国***人、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具有很强的革命精神,是伟大的抗战精神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财富。在赵一曼烈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本文试从赵一曼个人性格,成长经历,具体表现和时代特征,对赵一曼革命精神的内涵和实质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表达对赵一曼的深切悼念和敬仰之情,弘扬和继承赵一曼革命精神,激励中华儿女实现民族复兴。

(一) 争取妇女彻底解放是赵一曼革命精神的起源。

1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的品格是赵一曼革命精神的起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文化是地主阶级的专利。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的巾帼英雄,大都有着直接承袭封建文化的优越条件。赵一曼在封建家庭中处于被管束的地位,先是父母的管束,接着是兄嫂的管束。她在这个家庭所处的地位,决定她接受封建文化的熏陶,主要不是接受压制和管束的一面,而是相反。赵一曼从小就形成了不屈的性格。赵一曼小的时候,时常有人到她家里来告状,每次告状都是因为她为别人打抱不平去打架。与别人打架时,不管对方的个子多高大, 赵一曼都不怕,硬是与人拼命, 从不肯让步,直到对方先住手她才罢休,而她早已被打得浑身是泥了。她的反封建意识,在行动上很强烈地表现出来。按照封建礼教,女子不能在堂屋洗脚,她不仅硬要在堂屋洗脚,而且要当着众人洗;女子缠足不可抗拒,她却不信邪,将缠足用的长布条(裹带)剪成碎片……,在和封建礼教的斗争中保留下一双大脚。争得了用脚走路的自由。在同时代的妇女中,成为勇敢的叛逆者。父亲李鸿绪曾感叹说:“端女儿乃刚烈之女也。”

中国的封建文化是以束缚和压制人的个性发展占主导地位的,特别是对妇女的束缚与压迫更甚于男性。任何文化现象都是相反相成的,压制和反抗是一对孪生兄妹,在以压制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也有反抗压制的因素。对封建文化的继承和反叛,是她们共有的特性。在中国女性中,从女娲到孟姜女,从秋瑾到赵一曼,这种不妥协不投降追求女性自由与解放的革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2受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赵一曼反封建意识迅速转向争取妇女彻底解放的思想境界。

赵一曼出生在封建社会已从它的顶峰迭落下来,并最终被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所取代的时代。新的政治制度非常软弱,封建势力仍很顽固,帝国主义的大举入侵,中华民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凌辱。中华民族的固有文化(道德精神与科学精神)同世界文化强烈碰撞,由单一型文化走向多样型文化的时代。1915年,以《新青年》创刊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爆发。这一运动有力地评击了封建的宗法观与旧礼教。其中,对封建妇女观的批判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侧面。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爱情与婚姻是压迫与反抗的一个焦点。赵一曼的大哥李席儒决定找一个厉害的男人把赵一曼嫁出去,赵一曼割了一把藿麻———一种密布细刺的植物,指着媒婆说:“如果再来管我的闲事,我就用藿麻收拾你们!你知道,我是说得出做得到的。”吓得媒婆从此不敢登门。压制与反抗的矛盾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赵一曼下定决心:一定要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离家出走!

以反封建婚姻作为反封建的突破口,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婚姻是最原始的两性关系,婚姻自由必然与男女平等相对应。此外,中国的封建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内涵极深的封建堡垒。因此妇女求社会解放,必须首先冲破家庭的桎桔。赵一曼冲破封建家庭的桎桔,踏上了新的革命路程,是她的反封建意识的革命精神向争取妇女彻底解放思想的革命精神转变的关键。

“五四”时期,反封建特别是反对封建婚姻的斗争扣人心弦。其间,瑞典妇女理论家爱伦·凯的《恋爱与婚姻》被翻译过来,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使一代青年觉悟到恋爱自由乃是个性解放的前提,“没有恋爱的结婚是没有道德和堕落人格的。”

随着社会主义思潮的引进与普及,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妇女政治解放的新方向,即:通过阶级斗争,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以求得妇女问题的“根本解决”与妇女的“彻底解放”。陈独秀在《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妇女与劳工是社会上最没有能力的、受压迫最深的,妇女问题,离了社会主义,“断不会解决的”。因为现有的社会制度是造成一切不平等的根源,但“在社会主义之下,男女都要力作,未成年时候,受社会公共教育,成年以后,在社会公共劳动。在家庭不至受家庭压迫,结婚后不会受男子压迫,因社会主义认男女皆有人格,女子不能附属于父,也不能附属于夫”。所以,“如果把女子问题分得零零碎碎,如教育、职业、交际等去讨论,是不行的,必要把社会主义作唯一的方针才好”。李大钊在他的几篇文章中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二十世纪是被压迫阶级的解放时代,亦是妇女的解放时代”(《现代女权运动》),“我以为妇人问题彻底解决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妇人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社会制度;一方面还要合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包括男女)专断的社会制度”(《战后之妇人问题》)。为这一妇女解放思想的萌芽作了最好的历史注解。

在篷勃发展的妇女解放运动中,赵一曼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熟悉了大量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故事,也从外国文化中找到了知音。《前夜》就是她最喜爱的一部外国小说,她读后,还把书中的爱情故事讲给别人听。她对她的小侄女说:“英沙罗夫是保加利亚的一个革命者。如果说爱伦娜是为爱而献身,那么英沙罗夫就是为祖国而献身,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爱比爱伦娜更深厚,更无私,也更伟大……” 赵一曼以“婚姻自由”为突破口,不仅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点,也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的体现,还具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包括妇女解放实践的结合的萌芽。

后来,赵一曼在处理个人的爱情问题时,就突出了鲜明的争取妇女彻底解放的思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赵一曼与同学陈达邦经常在一起,陈达邦教给了赵一曼许多新鲜的东西,而赵一曼也渐渐对陈达邦萌生了爱意。终于有一天,赵一曼发现自己看不进书,满脑子都在想着出差两个月的陈达邦,于是她明白了自己的状态。陈达邦回莫斯科后,赵一曼立即找到他,开门见山地说:“我爱上你了,你要是也爱我就和我结婚吧,不爱我就让我死了这个心,我不想因此影响了工作与学习。”尽管她的直接和大胆让陈达邦措手不及,但他平静之后答应了赵一曼的求婚,两个人就这样因革命而结合,这是赵一曼一生中最灿烂美丽的日子。在几十年前,敢于自由恋爱结婚尚为新潮,为众多国人不齿,更是惊世骇俗。赵一曼对自由婚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对感情正视的态度。闪烁着新女性对新社会的强烈追求。革命和伟大的女性这两个显著的特点,交织出赵一曼革命精神的主旋律。

3 受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赵一曼争取妇女彻底解放的精神境界产生了质的飞跃。

中国五四运动爆发前夕,新文化运动已沐浴到十月革命的阳光,并与政治运动相结合。而1919年爆发的旨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则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包括妇女解放实践的结合。1921年,中国***在古老的中华大地诞生,争取妇女彻底解放的大旗从此在中国大地挥舞。在党的领导下,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被动员和组织起来,形成了以工农劳动妇女为主体、团结全国各族各界妇女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开展了与中国革命紧密结合的群众性妇女解放运动。特别是在***领导的根据地,革命政权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令,保障妇女权利,提高妇女地位,使全中国的妇女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当她读到了《向导》、《中国青年》、《妇女周刊》、《觉悟》、《前锋》等革命刊物,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新文化新思想。1922年10月,恽代英应邀赴泸州川南师范就职,先任训育主任,继任校长。恽代英聘用了一批思想进步的青年教师,锐意改革,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展学校公有运动,大刀阔斧地向着封建势力冲刺,很快把这个川南封建思想的顽固堡垒改造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集散地。川南师范本是川南23县的重要学府,在泸州、宜宾等地影响很大。再加上恽代英组织旅行讲演团,步行到川南各县进行巡回讲演,把革命火种迅速撒向川南城乡广大地区。

赵一曼虽然是数年之后在武汉才与恽代英相识,但从这时起,恽代英已成为赵一曼心目中崇拜的偶像。赵一曼接受了新思想,视野开阔了,她夜以继日的认真读书,渴望求知。书上的革命道理雨露般地滋润了她的心田。她了解了苏联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消息,还经常阅读《向导》、《新青年》、《妇女周报》等进步书刊。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的道理。***人的革命活动,使她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中国,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的结合,便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与阶级斗争的结合,二是与民族解放事业的结合。而这两个结合,在中国革命史上所表现出的特色之一,则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革命战争的结合。与革命战争相结合的方式,是由中国社会的殖民地属性与封建属性决定的。中国社会的这双重属性决定了革命的性质必然是水火不容的。一方面是中国***领导下的广大劳动人民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对立;另一方面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的对立。在这两重矛盾中,任何一重都不可妥协或调和,而只能用暴力的方式寻求解决,这便决定了中国妇女运动长期与革命战争相结合的特点。毛泽东指出:“妇女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现在打日本,要妇女参加,生产要妇女参加,世界上什么事情,没有妇女参加就不成功。”

中国***给劳动妇女指出了唯一正确的求解放的道路,指出了积极参加劳动人民的斗争的道路,去反对外国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反动派。中国***把千百万劳动妇女吸引到自己的旗帜下,团结了她们,并把她们推上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与社会解放而进行的自我牺牲斗争的舞台。在这个历史潮流中,赵一曼由朴素的反封建意识转变为争取妇女彻底解放的思想。精神境界产生了质的飞跃。正如她在《滨江抒怀》的诗中所言:“誓志为人不为家, 跨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自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在抗联部队被包围的关键时刻,赵一曼主动要求负责掩护部队突围!当王团长说“那怎么行!不能把你留下,你是女同志,我来掩护!……”。赵一曼严肃地说: “没有时间再争论!什么男的女的! 谁说女同志就不能打掩护!你的责任是把部队带出去!快走! ” 赵一曼不容王团长再争论, “你只记得我是个妇女,却忘记了我是同志! ”充分表现出赵一曼巾帼不让须眉的思想。

赵一曼被捕后, 敌人为了逼迫赵一曼供出抗联的机密和党的地下组织,认为她是个妇女,容易屈服。对她进行了“严刑拷问和人格污辱,” “甚至剥光全身进行羞辱,”采用的酷刑多达几十种。但赵一曼在凶神恶煞的敌人面前,赵一曼始终 “强忍着浑身的伤痛,尽最大的努力保持着从容不迫的姿态。……冷漠倔强地把头颅昂得更高,眼睛里闪烁着坚定、无畏的神采。”任凭敌人严厉拷问和人格污辱,赵一曼“还是那幅蔑视一切的神情,态度也真够傲慢的了。” 在长时间的刑讯中, “始终闭口不语,受过多种酷刑从没有开口喊叫一声。 无论用什么手段,都无法摧垮其坚强意志,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为一个***大人物的尊严。” 不管受到多么下流的污辱、多么严酷的考验,赵一曼始终表现出一个争取彻底解放的中国女性不妥协不投降的革命精神。当年的一位行刑者不自觉地被赵一曼那刚毅、自信的言表所折服。感叹道:要想战胜一个民族是何等艰难的事啊!

4、伟大的母爱升华了赵一曼争取妇女彻底解放的革命精神。

作为一名革命者,选择了女性解放与抗日救国这条艰难崎岖的道路。赵一曼有她铁骨铮铮的一面。但作为一名女性,赵一曼有至情至性的一面,作为一位母亲,赵一曼有柔情万种的一面。她的遗书里,表达了伟大母爱对儿子的不舍,对人世的留恋!

赵一曼就义之前,最思念的就是自己的儿子。1936年8月2日凌晨,赵一曼耷拉着在酷刑拷问中被刀背击断臂膀的右手,被押往去珠河的火车。赵一曼清楚地知道此行意味着什么。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赵一曼最思念的就是自己的儿子。

当年临产时,她正在宜昌做地下工作,把孩子生在了一个好心妇女的半间砖房中。她背着孩子一路讨饭,前往上海寻找党组织,受尽了千辛万苦,几乎在上海街头把孩子卖掉……。 1930年4月,为了全身心地投入革命斗争,赵一曼便把心爱的孩子托付给爱人的堂妹陈琮英(任弼时夫人),送到湖南陈琮英的哥哥陈岳云家抚养。然后硬着心肠流着泪离开了向她扑过来的孩子。从此,母子再没见过面。

在前往东北,奔赴抗日前线时,赵一曼拿出在宜昌与儿子合影的照片,对着宁儿的脸蛋亲吻。将这张极珍贵的照片寄给了她好友郑双璧大姐,请她在以后时局太平时将照片转交给二姐李坤杰。赵一曼在信中还告诉亲友:此次去抗日前线,万一再也不能回来见到亲友,请亲友们带上这张照片,去宜昌寻访当年救济过她们母子的宜昌工人夫妻,也请亲友们用这张照片去联络丈夫陈达邦和宁儿。

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中拉扯大的孩子,让行将为国捐躯的母亲如何不想念!她向押送她的特务科长山浦公久手里要了一支笔,山浦公久以为她真的要开口了,忙从本子上撕下一张纸。在短暂的时间内,一身铁骨,从来不论儿女私情、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她有过家庭和儿子的赵一曼,转眼间又成了一位最普通不过的母亲。

赵一曼给幼小的儿子写了两份催人泪下,内容不尽相同的遗书,给她的孩子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言: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1936年8月2日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亲爱的我的可怜的孩子:……母亲到东北来找职业,今天这样不幸的最后,谁又能知道呢……母亲的死不足惜,可怜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能给我担任教养的人。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人,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我的孩子,亲爱的可怜的我的孩子啊! 母亲也没有可说的话了。我的孩子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1936年8月2日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从二份遗书中,看不到死亡前的恐惧,以及丝毫的畏缩。从那刚劲清秀的字迹,谁能想象得出,仅在几天前,赵一曼曾承受日寇无耻的凌辱,挺住电刑惨绝人寰的摧残,用血肉之躯铸起抗日的长城!谁又能想象得出,赵一曼当时以怎样的刚毅,忍受剧痛执笔留书。一向钢强的革命战士,在告别这个世界之际,才将那压抑许久,满腔慈爱跃染纸上。在***人理想信念、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革命精神毫不动摇的同时,赵一曼并未褪去作为一名女性及一位母亲的柔情,但她将它们糅合进了民族大义中,糅合进了女性解放的征程中。在富有母性和人性的遗书中,赵一曼用她升华的母性,表现出她对儿子的深情,充满伟大的母性和光辉的人性。感动了千万中国人!也洋溢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和豪情。

头一句就对未尽母爱之责,深表遗憾。哪一位母亲不希望尽扶育之责,哪一位母亲不希望母子团圆,哪一位母亲不希望亲眼目睹子女长大成人。然而,为了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华夏大地,为了千百万母子团圆,却忍将自己母子分离!一句“亲爱的我可怜的孩子“,叫得那样令人心碎!为了抗日主义,离别之际,多么想见孩子最后一面,多么想多写些,将多年母子情深倾述,然而这一切终为不可能了。对于这一切,赵一曼没有丝毫的后悔,用自己的坚毅鼓励孩子继续父母未完成的事业,用自己的牺牲留给孩子最后一次身教,用血肉铸造历史的丰碑!

写完了遗书,这个母亲又消失了,赵一曼又成了原来的赵一曼。这位宁折不弯的***员,竟然也是一位满腹柔肠的母亲,一个象所有女人一样普通的中国女人!赵一曼临终前的遗书。是写给她的再也没有见到过母亲的儿子的,也是写给这个民族的。她让这个民族突然发现自己的英雄竟是一个如此柔弱的女子,一个本应受到保护的、儿子尚未成年的年轻母亲。这时赵一曼的死就有了另一重意义:日本人折磨和枪杀的不再是一个抗联战士和女***员,而首先就是一个女子和母亲!一个至死也不能忘记育儿之责的母亲。

赵一曼临终前这两份充满了舐犊之情、报国之意的遗书。字字千钧的绝笔的遗书,刚劲清秀的字迹,显露了对自己抉择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悔,浸透着中国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甘愿献出一切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气概,表达了一个坚贞不屈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寄予的无限希望,也是赵一曼革命精神的最高升华。

(二) 赵一曼早年积极投身革命活动,逐步成长为一名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成为赵一曼革命精神的支柱

1赵一曼争取妇女彻底解放的个人反抗精神同集体斗争精神结合起来,最终发展变化为的反帝反封建统治的革命精神。斯大林说:“在人类的历史上,没有过任何一次被压迫群众的伟大运动,没有劳动妇女的参加竟而获得成功的。劳动妇女,是被压迫群众中的最受压迫者,从来未曾而且也不能徘徊在解放运动的大路之外。”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的***向警予认为,中国妇女解放的必由之路是仿效俄罗斯,参加打倒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国民革命。她认为,劳动妇女是妇女中绝大多数,生活最苦,所以求解放最迫切,她们是“妇女解放的先锋”、“反抗外国掠夺者的国民革命之前卫”、“妇女解放与阶级解放是天造地设的伴侣”。

赵一曼的反帝反封建统治的革命精神的形成,是同当时四川以恽代英为首的革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当时恽代英由重庆赴成都开展革命活动。赵一曼的大姐夫郑佑之就是在恽代英教育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学生。郑佑之于1891年出生在宜宾古罗乡, 1922年由恽代英亲自接收加入中国***,直接受中央领导。郑佑之深知赵一曼从小就有反封建意识,特别是幼小的赵一曼拒绝缠足、反对包办婚姻的几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把这个具有朴素反抗精神的姨妹培养成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他有意识地把许多革命刊物推荐给她学习,启发她的革命心志。郑佑之随恽代英到了成都后,同赵一曼保持着频繁的通信往来。赵一曼觉得郑佑之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学识渊博,思想进步,是她学习的楷模。她把自己遇到问题,常常写信告诉姐夫,虚心向姐夫求教。在21封来往信件中,赵一曼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懂得了组织群众的方式方法。赵一曼的进步,使郑佑之非常高兴。他在给一曼的回信中这样写道:“我看得见你激烈的性情,过人的聪慧和近来感受压迫的痛苦,我已决定认你是一个改造社会的得力人才了……”郑佑之介绍赵一曼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接着又和赵一曼一起,介绍了萧简青、李坤杰、李坤伦入团。1923年冬天,经社会主义青年团成都地方组织批准,成立了白花场白杨嘴团小组,由赵一曼任组长。这是四川农村成立最早的团组织。赵一曼领导的团小组,把白花场的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了“白花场的妇女解放同盟会”,办起了一所义务女子学校,发动青年开展反封建斗争,在川南农村树起了一面旗帜。她把封建势力对妇女的压迫和农村反封建斗争的情形写成3000多字文章,交给郑佑之转寄到上海由向警予主编的《妇女周报》和由邓颖超主编的《女星》先后刊出,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反响,得到许多进步团体的声援。郑佑之的革命思想和渊博学识深深地影响了赵一曼,她从小就表现出独立的见解和个性。

1926年,赵一曼独自一人踏上外出求学之路,进入宜宾县立女子中学读书。她一到女中,即效法男生,很少用自己的大名,改用字号,以李淑宁闻名于校。她刻苦读书,成绩优异,深得全校同学的拥戴,被选为学生会交际干事。学校团支部成立时,赵一曼担任团支部负责人,积极组织同学参加反帝反封建活动。女中学监是一个旧意识极重的封建遗老,他规定全校女生一律绾鬓,不得剪发。赵一曼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并且率领众女生闯进学监家中,当面剪去长发,以实际行动表示抗议。赵一曼还走出学校,参加社会活动,并负责县学联的宣传工作,发动群众开展反帝运动,在反对英轮“川东”、“川西”号靠岸的仇油运动中,赵一曼是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她显示出了极强的斗争精神,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线。赵一曼的革命活动被封建遗老视为异端,她和13名女生一起,被学校当局开除了学籍。1926年夏, 宜宾开始建立中国***的组织,原有的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年满25岁的转为党员。赵一曼虽不够年龄,但政治上成熟,又担任着宜宾团地委妇女委员职务,也提前转为党员。加入中国***。这是赵一曼思想境界的升华和转折,她的世界观从本原的单纯追求妇女彻底解放的反封建意识状态进入理性的自觉反帝反封建统治的革命意识状态。

2 赵一曼投笔从戎,积极参加革命军事活动,严格的军事训练,磨练了赵一曼的意志品质,赵一曼的革命精神更加坚定。赵一曼被学校除名后,中共宜宾地方党组织得到消息,国民政府为准备第二次北伐,急需更多的军事政治人才,尤其是女性军事干部。在蒋介石的首肯下,黄埔军校在武汉设立分校,中央军委将到四川招收几百名军校学生,其中有几十名女生指标。赵一曼在读私塾时,就听说过花木兰女扮男妆替父从军的故事,从军打仗是追求男女平等最高目标。男儿打仗到边关,女子在家做茶饭,是天经地义之事,妇女从军上前线可想而不可及,成为每一个追求男女平等的女子的

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国在军事上的惨败以及之后的内战,俄国二月革命终于在1917年爆发,俄罗斯帝国灭亡。在罗曼诺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经开始使用“沙皇”的称号,自留里克王朝起首都为莫斯科。17世纪中期地处欧洲东部的东正教国家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1712年后俄国沙皇彼得一世迁都至圣彼得堡,并以自己的名字改名为彼得格勒,以窥视欧洲大陆。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从瑞典王国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721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自称彼得大帝。1812年俄罗斯帝国打败了入侵的法兰西帝国的拿破仑一世皇帝军队。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十二月党人起义),被镇压。

俄罗斯帝国在18世纪开始现代化并到处扩张,成为欧洲列强之一,并与中国清朝发生冲突,俄国先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与后来的《塔城界约》(同治三年,1864年)、五年后的《塔城界约续约》(同治八年,1869年)和《伊犁条约》(光绪七年,1881年)不平等条约,分别割占中国大西北以及“唐努乌梁海西北部十佐领”之地(现分属蒙古、俄罗斯图瓦共和国),总计70多万平方公里,《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10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俄罗斯帝国。然而20世纪初开始,俄罗斯帝国的实力开始下降,人民也对现状日渐不满。1914年,处于内忧外患的俄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5年处于战争劣势阶段,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革命一触即发。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二月革命爆发,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罗斯帝国灭亡。11月,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推翻了二月革命后成立的临时政府,并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向敌国德国赔偿巨款,并割让俄国西部领土100多万平方千米。列宁改国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维埃俄国或苏俄)。为了打击反苏维埃的势力,列宁下令处死已退位的皇帝尼古拉二世一家。1922年,苏俄和乌克兰、哈萨克等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成立了。 俄罗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长于东欧平原的东斯拉夫人的一支。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善于流动的民族,索洛维约夫称之为具有“液态因素”。作为东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罗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广袤的东欧平原上。这块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与沼泽交错、河流纵横、土质以砂质黏土为主,同时远离海洋、与大草原连接。

在公元初,东斯拉夫人还保留着氏族制,每个部落由几个氏族组成。他们砍伐森林,平整土地,从事耕作,集体饲养牲畜,狩猎和打鱼,一切问题由氏族大会决定。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瓦西里三世与叶琳娜·格林斯卡娅之子,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为沙皇。伊凡四世三岁即位,母亲暂时摄政,却苦于大贵族们的横暴。当时各集团激烈争权、倾轧和谋杀,对伊凡四世性格的形成及其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1547年加冕称沙皇。

在俄罗斯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关于伊凡雷帝的神话传说在俄罗斯多得不胜枚举,至今还在广为流传。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作家,是国家明哲的楷模,但他近乎是一个疯子。 俄国开始只是一个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国,其帝国的地位并不被欧洲承认。1696年,年轻的彼得一世成为沙皇,一开始他为了保护南方的国界而开始对抗信奉伊斯兰教的鞑靼和奥斯曼帝国。为了继续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彼得开始到欧洲寻找盟友并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拜访了勃兰登堡(普鲁士)、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等。

为了增加与西方交流的机会和寻找俄国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在1700年与奥斯曼帝国停战,并对当时欧洲最强国家之一的瑞典宣战。在芬兰湾的纳尔瓦,瑞典军证明了俄军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幸运的是,瑞典在这时陷入了波兰王位的争夺当中。在这喘息的时间,彼得建立了一支新式西方化的军队;当两支军队在1709年在波尔塔瓦再度相遇时,俄国击败了瑞典,1712年彼得迁都到了他新造的圣彼得堡,致力于俄国的西方化。

北方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721年,瑞典签署了《尼斯塔得条约》,俄国终于得到了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以及与西方交流的窗口。 早于17世纪,俄国已积极向远东扩张,并与中国清朝发生冲突。中俄分别于1689年和1727年签署《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确立边界,但这并未阻止俄国的野心。1858年5月,俄国乘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之际,俄国以武力威胁清政府签署《瑷珲条约》,以黑龙江为边界。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沙皇俄国更把整个外满洲(包括库页岛)吞并,并获得海参崴这个不冻港,以扩展其于西太平洋的影响。另一方面,俄国亦企图将势力染指库页岛及千岛群岛,与日本展开争夺。1875年5月7日,日本与俄国签订《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俄国把千岛群岛南部给予日本,换取库页岛的主权。

19世纪末期,俄国向清廷租借大连,成立关东州。俄国亦藉得到了东清铁路的建筑权对内满洲(即东三省)进一步侵略,意图建立所谓“黄俄罗斯”。旨在将土地广袤,人口稠密的内满洲也转变为俄国的殖民地。此为俄国远东大战略的最终目的。1900年的庚子俄难(即俄国加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制造海兰泡惨案等外交事件,洗劫内满洲诸多城镇)之后该战略的实施步伐被大幅度的加快。但由于俄国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惜败于日本帝国,并且本国也爆发革命,该项战略计划遂成画饼。

俄罗斯在北美洲亦曾经于1787年占有土地,但在1867年将其以七百二十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即今日的阿拉斯加州。 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地处欧洲东部边陲半亚洲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封建农奴制。由于封建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西方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俄国农奴境况十分悲惨,暴动频繁。

面对严重危机,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因为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发展成近代资本主义强国,成为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是这次改革不够彻底,保留了一部分封建残余。

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使得民众对沙皇制度的不满大增,在首都彼得格勒发生了大规模的民众的反战请愿,由于军警擅自开枪镇压造成了所谓的“流血星期日”,此事件成为了1905年全俄大革命的导火索。此次革命虽然成功被镇压,然而严重撼动了沙皇的权威。并且也使得改革迫在眉睫。于是沙皇启用斯托雷平进行改革,斯托雷平上任后推行土地改革制度并严厉镇压农民运动,尽管颇具成效,可惜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爆发,俄国加入英法对德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大战后期,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俄国长达长达三百多年的的专制统治被推翻。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与二月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同时存在。因此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世界大战,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并且大肆逮捕和杀害布尔什维克党人。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入地下状态。由于形势发生了变化,布尔什维克党在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917年11月7日晚9时45分,随着停泊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附近的军舰“阿芙乐尔”号的几声炮响,起义军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发起了总攻。最终,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俄国“十月革命”。

前苏联俄罗斯RPG-27

RPG-27是一款由前苏联(现在是俄罗斯)国家研究和生产企业Bazalt所研制及生产的105毫米一次射击型火箭推进榴弹发射器,是RPG-26的改进型。同样地,主要在短距离反坦克战时使用,发射PG-27HEAT火箭弹。

研制历史

RPG-27是由前苏联国家研究和生产企业Bazalt在RPG-26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而成的现代化反坦克榴弹发射器,用以贯穿现代和未来坦克的反应装甲和先进复合装甲以及强化步兵火力。

与其他的火箭推进榴弹系列一样,在苏联解体以后的军火管理混乱期间,已经蔓延到世界各地的民兵和组织。

武器结构

RPG-27与RPG-26相同的是在于采用单筒式结构,发射筒兼作包装筒,一次性使用(实际上与AT4有些类似)。发射筒由平纹玻璃纤维布浸涂树酯卷制而成,两端和中部有铝制加强圈,上面装有与RPG-22、RPG-26相同的简易折叠式机械瞄具和发射、击发机构。

右侧有背带环和背带组件。出厂时,发射筒预先装好火箭弹,两端使用橡胶盂密封,并且由钢圈所固定。发射、击发机构由按钮式扳机、扳机弹簧、击发杆、击发杆簧、导管、击针组件等组成。平时后瞄准具П形板将扳机掩盖起来,与带拉环的横向保险销一起。

作为贮存、运输和携行过程中的双保险装置,以确保使用安全。发射时,扣住拉环,拨出保险销,竖起后瞄准具П型板,则击发杆簧处于压缩状态,按压扳机,即可射击。只需6秒就能从携行模式转换到战斗模式。

使用弹药

RPG-27发射PG-27105毫米火箭弹,以同期研制的PG-7VR火箭弹为基础,其弹头为串联式锥形装药尾翼稳定反坦克高爆弹头,可以将主战坦克本身的装甲连爆炸反应装甲或是坦克的履带侧裙一并一击贯穿。

它可以在200米(21872码,65617英尺)以内一击贯穿大约600毫米的传统轧压均质装甲连爆炸反应装甲(无爆炸反应装甲则增至750毫米),15米的砖墙或是37米米的钢筋混凝土墙,比起破坏力不足以对付现代装甲车辆的PG-18和PG-22具有更大威力。

火箭弹本身包括两个弹头,最前端的小型高爆弹头内的炸药能够破坏爆炸反应装甲或笼式、板式装甲,或者如果没有上述装甲以下直接攻击主装甲。而在小型高爆弹头以后,一个更大的二级锥形装药穿甲弹会在小型高爆弹头爆炸以后以金属喷流贯穿坦克装甲以击毁坦克。

VP-27压电引信由头部压电机构和底部机构两部分组成。该引信采用复式保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引信中的膛内点火机构、自炸雷管、惯性保险机构、隔离机构等都自成一体,装入引信体各自的孔内。最大发火角为60°。

发动机燃烧室用高强度铝合金制成,高燃速推进剂采用毛刷式装药结构,药管由弹性胶粘结在固药板上,燃烧时间短。火箭弹飞离筒口时,折合刀型尾翼会展开并且提供静稳定力矩并使弹微旋,以提高弹道稳定性。

衍生型号

2016年俄罗斯国际军警安防设备展上展出的RShG-1。RPG-27还有一种衍生型名为RShG-1,改用燃料空气炸弹装药。其重量减至8千克(1764磅),致命半径范围为10—600米(1094—65617码,328—1,9685英尺)。

乘客在K3次列车的餐车就餐。闫凌摄

新奇:体验火车换车轮

与国内日新月异的豪华高铁相比,这趟跨越三个国家的国际列车绝对算是古董级了,是几十年前制造的没有空调的绿皮火车,车厢的取暖设备还沿用烧煤的小锅炉。

俄罗斯、蒙古国的轨距与我国的不同。列车需在边境城市二连浩特更换车轮后才能进入蒙古国。首先列车会开进车库里,然后将每节车厢断开并架起。用宽轨距车轮将原有车轮依次换下,然后再将车厢卡在新的车轮上。乘客是不用下车的,而且还可以体验换车轮的全过程。

由于各国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管制,在途经每一个国家时,国际列车的餐车会更换为所在国的餐车。例如在蒙古国境内,就用蒙古国的餐车。不仅餐车的装修充满浓浓蒙古风情,所有菜品也是真正的蒙古厨师亲手烹制,连支付的货币都是蒙古国图格里克。当然如果付美元或人民币也可以,只是汇率上会吃点亏。进入俄罗斯后,走进餐车就可以吃到货真价实的俄罗斯大餐了。不过火车上的餐食相对较贵,大部分人还是吃方便面或者到站台上买点当地特产吃。列车员们则利用每节车厢小锅炉上的简易灶台搭伙做饭吃。每次出车前他们都会提前准备好半个月的食材。

惊险:火车站拍照被抓捕

火车一路向西,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着。进入俄罗斯境内时已是第二天的深夜,车上上来了很多俄罗斯军警。他们荷枪实弹牵着狼狗,每件行李都要开包检查。第三天早上醒来时,窗外已是一片田园美景。蜿蜒清澈的小河从美丽的村庄旁流过,教堂的洋葱头屋顶在阳光下闪着金光,五颜六色的小木屋散落在山丘上。

在西伯利亚一个非常漂亮的火车站,火车将要停留近半个小时,我只拿了相机下火车。俄罗斯火车站的建筑风格都很有特色,很多甚至有上百年的 历史 。在一些稍大的火车站上会摆放着当年使用过的火车头供人参观。

当笔者走回车站内的天桥,拿着相机拍照时,突然听见有人在高声叫喊着什么,我看见一名年龄在四五十岁的老警察朝我跑过来。他跑到我面前,用力抓住我的胳膊,不由分说拉着我就走。我用英文问他为什么要抓我,但他听不懂,嘴里一直说着我完全听不懂的俄语。我十分紧张,因为还有10分钟左右火车就要开了,我身上既没有护照,也没有钱,所有行李都在火车上。如果真的被他带走,无法想象会出现什么情况。我越是挣脱,他抓得越紧,并把我往候车厅里面拉。

就在我和老警察相互拉扯、僵持不下的时候,两个年轻的警察从候车厅里向我们跑过来。他们跑到老警察的身边用俄语交谈了几句。我问两个年轻的警察是否会说英文,其中一个帅哥警察用不太流利的英文帮我翻译。他说车站里禁止用相机拍照。我当着他们的面将拍摄的照片一一删掉。谢天谢地,他们在火车开动前最后一刻放了我。

慌乱:中途下车,被火车落下

难以想象在西伯利亚没有护照、没有钱,加之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该如何应对,但这种极端情况真的出现了,只是经历者不是我。这趟长途跋涉的国际列车,时常由于各种原因晚点,为追回时间,停靠站时间相应缩短,为避免旅客漏乘,列车员会故意将停靠时间少说5到10分钟左右,但在旅程的后半段有些乘客开始不再相信列车员的话,而John夫妇就在其中。在某一站,当他们正窃喜在车下多逛了5分钟,而车还在原地时,突然火车缓慢开动,由于John夫人穿拖鞋跑不快,只有John一人跑上火车,太太则被落在站台上。因为俄罗斯车长与车站工作人员是通过对讲机联络,一旦火车与车站距离超过200米便无法联系,只能等到下一站。后来,俄罗斯行李员用手机联系上在那个站的城市当警察的朋友,通过他找到了John夫人,并得知还有一名日本老太太也被落在了车站上,幸运的是那个日本老太太带了钱包。两位乘客后来换乘其他的车辗转到了莫斯科,因为语言不通等困难,其间波折一言难尽。

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国际旅客列车K3/4次1959年6月4日,正式开行,早年乘坐这趟列车的大多是因公出差的政府官员,曾被称作“神秘的东方列车”。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随着中俄关系快速发展和边贸兴起,往返于两国做生意的人逐渐成为主要乘客,客车变成了“货车”。当时带货的人和偷渡者身上都带有大量美元,这吸引了不法分子的注意。1993年5月26日,K3次列车发生轰动一时的“中俄列车大劫案”,1995年上映的**《中国十大奇案之中俄列车大劫案》以该次劫案为背景,2018年1月首播的电视剧《莫斯科行动》也以该次劫案为蓝本。2000年之后,K3/4次列车的旅客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从北京到莫斯科的旅客主要是中国旅行团和西方 旅游 者,为的是欣赏沿途的风光,旺季时常常爆满,一票难求。

电视剧莫斯科行动即将热播,这部剧讲述的是大批中国商人涌入俄罗斯淘金,中国警方为了能够破案假扮倒爷的故事,作为警察因为当时中俄两国没有正式警务建交,所以说破案的难度还是很大的,犯罪的头目叫做二姐,那么二姐是什么人二姐是怎么被抓住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莫斯科行动二姐是什么人 

赵莹人称“二姐”,是犯罪团伙的头目,有胆量、有狠劲、有掌控力,“江湖”中名副其实的“大Boss”。

历史上的中俄列车大劫案是以“朱三”和“二姐”为首的十几名歹徒持瓦斯枪、电警棍、长刀等对车厢内的旅客实施抢劫的。

莫斯科行动二姐是怎么被抓住的

后来二姐这个人是因为被受害者指认,所以被俄罗斯军警抓获的。

2014年1月,安重根义士纪念馆在哈尔滨火车站开馆。这位至今仍被人铭记的朝鲜义士,正是凭借自己的勇气成功刺杀了日本重臣伊藤博文,才赢得了世人尊重。 这还要从1909年10月26日上午说起,那天的哈尔滨火车站俄罗斯军警戒备森严,站台上的人们正准备迎接日本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专列的到来。 伊藤博文可是日本明治维新功臣,曾四任日本首相,日本正是在其带领下由弱到强逆袭而成东亚强国。可他面对邻国则是一副侵略者模样,中日甲午战争,侵占朝鲜皆是其幕后策划主使。 上午九点日本专列准时到达,俄罗斯财政部长走上专列,与伊藤博文密谈一番后。一群人相拥着走下火车,矮小的伊藤博文走在前边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 突然离伊藤博文很近的人群中,一名男子向伊藤博文连开三枪,皆命中伊藤博文致其马上倒入血泊之中。这名刺客正是安重根,他又开枪击中伊藤博文身边之人后,坦然将枪扔在地上束手就擒。 而已成血葫芦的伊藤博文,马上被抬上专列,可其被打中要害出血量太多,随车医生也回天乏术,伊藤博文很快就一命呜呼了。 也许有人质疑,伊藤博文身为日本重臣应防范严密,安重根为何能如此轻易刺杀成功呢? 一,安重根为国恨刺杀伊藤博文,抱着必死之心。 安重根1879年出身生于一个朝鲜贵族家庭。父亲对其重儒教汉学教育,他却不认同父亲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而以楚霸王项羽为偶像有尚武之风,他也因此练就了精准枪法。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乘胜逐渐取代了清朝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实现日本对朝鲜的觊觎蚕食之梦想。安重根在国家危亡之秋成长,其对民族安危感到深深地忧虑。 尤其是日本在争夺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权益的日俄战争中取胜后,又强迫朝鲜签署了《乙巳条约》,完全将朝鲜纳为自己囊中之物,并令其将国名改为大韩帝国。而指挥运作这一切的正是日本前首相,当时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可以说正是伊藤博文逆转了东亚局势,改变了清朝、日本与韩国关系。 1906年,伊藤博文为强化对韩国统治,竟然辞去议长之位就任韩国统监,开始了对韩国的奴化改革,也就是说伊藤博文俨然成了韩国太上皇,韩国皇帝再无一丝话语权。安重根面对这一切深感亡国奴的愤怒与悲哀,他尚无足够的革命理论与财力支撑其组织大规模的独立运动,只得尽己所能为韩国独立而努力。 他先梦想通过教育唤醒国人麻木之心,却被镇压导致行动失败。他又找到俄国境内的韩国义军,零星组织了几次与日本的战斗,皆以失败告终。他经多方尝试失败后,只得将行动方向转向了暗杀。俗话说擒贼先擒王,他将暗杀目标锁定了元凶伊藤博文。 由此可见安重根杀伊藤博文,源于国恨切肤之痛并无私怨,其家国情怀支撑其志义无反顾。甚至他为此断指立下血誓,三年内必杀伊藤博文。 因而枪中只有八发子弹的安重根,当日在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伊藤博文时的距离,只有短短五米,他根本就未考虑选择远距离刺杀以便全身而退。甚至他枪中只剩一颗子弹时,亦未选择自杀,而其在被抓住时用俄语大喊高丽亚乌拉,其意就是大韩独立。 他未自杀就是想通过呐喊,将大韩所受屈辱昭示天下。正是他这种舍身成仁的勇气,给予他超强的心理素质使其临场镇定未露破绽,尤其是其本就枪法精准,又是近距离射击,更增加了刺杀成功的机率。 二,安重根心思缜密全方位筹划,又增刺杀成功机率。 安重根由报纸得知伊藤博文出访信息后,为获其准确行程计划又赴海参崴打探消息。当时安重根囊中羞涩,其手中只有一只勃朗宁手枪深感势单力孤,他又动员好友禹德淳一起行动,禹德淳再添一支枪,两人两枪就走上了暗杀路。 安重根打探到准确消息后携友返回哈尔滨。日俄战争之后,长春以南为日本势力范围,长春以北则是俄国实力范围。安重根自知只有在伊藤博文于长春换车北赴哈尔滨区间可以动手。 安重根分析良久发现专列会在蔡家沟车站停靠半个小时,可是当他们到达蔡家沟时却大感失望。蔡家沟车站很小外人不易隐藏,同时专列应于凌晨六点到达,伊藤博文有可能不下车,即使下车可是晨色朦胧亦不易辨认目标。 安重根为确保万无一失兵分两路,他把禹德淳留在蔡家沟伺机而行,他赴哈尔滨寻找机会。行事前一天晚上,安重根精心做着最后准备,其手枪只能装八颗子弹,其为求一枪毙命,就将子弹头拉成十字形以增强杀伤力。 等到安重根成功混到欢迎人群中时,他并不认识伊藤博文,只是凭感觉矮小白胡子老头就是目标。他开枪击中目标后,又怕打错再次向伊藤身边的日本人开了几枪,才弃枪就擒。 由此可见,安重根于每个环节都多重考虑,以防错失良机。当专列到达蔡家沟时全面封锁车站,禹德淳被关在屋里连门都未得出。如果他们皆守蔡家沟只得无功而返了,幸好安重根心思缜密,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才增加暗杀的机会与成功率。 三,运气是安重根成功暗杀最终保证。 安重根的成功真的伴随着太多运气。首先报纸披露伊藤博文的私人旅行信息,就是送给安重根的天大运气。本来伊藤博文在韩国期间,只因其戒备森严,安重根始终找不到下手机会。1909年伊藤博文离职返日本继任枢密院长,安重根无力跟踪到日本,对暗杀计划已感绝望。谁成想几个月后报纸就将机遇运气送到安重根面前。 其实伊藤博文此行并非私人娱乐,而是源于当时美国等列强觊觎日俄在东北的权益,伊藤博文要与俄国重新洽谈,确保利益不被他国分享。他于报纸公布私人出行信息只想迷惑美国等列强而已,却未想到这会是其死亡信息。 其次,安重根能混进哈尔滨火车站,皆因日本人只命俄罗斯军警盘查中国人与欧洲人。清人的大辫子容易辨认,而韩国人与日本人在俄罗斯军警眼中相差无几,因而安重根被当做日本侨民得以混进车站,又是运气相伴。 再有伊藤博文放松警惕,下车后为检阅俄罗斯军警,竟然脱离人群走在了队伍前列,将自己暴露在安重根面前,使其更能轻易暗杀得手。 纵观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并不像人们想象那么容易,他只是凭着勇气与睿智走一步看一步,并无太多把握,只不过每个环节皆有运气相伴而已。 安重根后被日本人绞死于旅顺。安重根纪念馆的时钟永远定格在其暗杀伊藤博文的九时三十分,以示其为国赴死的爱国精神永流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31217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2
下一篇2023-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