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国,就是传说中蚩尤的国度吗?

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国,就是传说中蚩尤的国度吗?,第1张

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敲上了最坚实的一颗钉子,有力的回击了关于中华文明时间长短的质疑。

而良渚,这个长江文明的代表文化形式,又再一次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人们不禁会问作为五千年前曾经辉煌的古国,良渚人最后去了哪里,他们是如何消失的,在现在的历史与神话中是否能找到关于良渚的蛛丝马迹?

三星堆是位于四川的古蜀文明代表,当年它的发现同样震惊了世界。而作为同样不见于历史记载的古蜀文明,却可以在很多传说中找到蛛丝马迹,比如记载中纵目的蜀王蚕丛,比如三星堆出土的巨大的青铜神树,而在传说中在四川盆地存在着可以沟通天地的神树建木。既然三星堆的遗址如此,那么良渚有没有在传说中留下蛛丝马迹呢?

蒋庄遗址的发现,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冲突

良渚虽然是在2019年才申遗成功,但其发掘早已开始,而良渚文化的影响与辐射范围,也并非局限在良渚遗址所在地。

入选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蒋庄遗址,就属于良渚文明,而它是良渚文明在长江以北最大的聚集地。然而在蒋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尸骨,然而奇怪的是这些尸骨有三分之二都是青壮年,同时有一半属于二次埋葬或者火葬,甚至有相当部分尸体缺失了身体的部位。随着考古的进行,越来越多的证据将这些尸骨奇特的情况指向了战争。

蒋庄遗址处于良渚文化的北部边缘,是良渚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交界地带,可以说是当时良渚古国的边防要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从蒋庄遗址的年代分析,其存在与5000-4000年前,也就是说,良渚文明与当时以大汶口为代表的黄河文明,曾经在兴化蒋庄一带存在过长达千年的对峙与交锋,这个跨越千年的时间长度等于中华文明史的五分之一,大致相当于宋代到现在的时间长短。

在这样的时间长度的冲突下,黄河文明有没有关于良渚的记载与传说呢?

说到黄河文明炎黄部落,那么他们在崛起中曾经遭遇的最大敌人是谁,有部分考古专家认为,现在的良渚,便是神话传说中的蚩尤,也就是黄河文明中曾经遭遇的最大对手。

蚩尤是传说中九黎部落的首领,被苗族尊为先祖,是中华人文始祖之一,被尊为战神。传说中蚩尤铜头铁臂,曾经与炎黄部落大战,甚至一度将轩辕黄帝逼入绝境。

而蒋庄遗址的发现,说明了良渚文化与黄河文化之间曾经存在过长时间持续性的冲突,而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州大地,要说谁是中原黄河文明最强大的对手,毫无疑问那也就是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同是中原文明曾经的对手,考古与神话被联系了起来,于是一部分考古学家,认为良渚便是传说中的蚩尤,而良渚古城便是当初蚩尤的国都。

良渚的消亡于文明的曙光

良渚文明消亡于距今大概4000年前,从目前的考古发现,良渚消亡的最主要因素应该是洪水。

而与此同时在4000年前中原的黄河流域,一位被称为禹的英雄,凭借着治水的功劳,得到了各个部落的拥戴,更是凭借着治水整合了各个部落,最终建立了第一个朝代夏。(虽然说目前对于夏是否存在有着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四千年前左右的二里头,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国家,至于它是不是夏,其实对于中华文明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大洪水给了禹整合各个部落的机遇,同时大洪水也帮助黄河文明覆灭了其在长江流域最大的对手良渚。

而随着良渚的淡出,中华神州文明曙光才刚刚展开。

1、就是傻子呆子,骂人的话傻子的意思,专指男人傻子、呆子的意思。亦可解释为滑稽、可笑。

2、就是很爱哭的人,古是指男人,女人叫嫲,不过客家人不会只叫这两个字,会说叫之古。古gǔ,从十从口。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3、古人、古旧、古楼、古塔、古都、谷壳等等,在字典中有多种意思,有名词和形容词两种词性。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巍=柚赣啄辍T谡饫铮�白堋本褪蔷勐J�岬囊馑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门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纳倌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希望你满意~~

1 "良"在中古文的意思有哪些

1、好:~好。

善~。~良。

~辰美景。~知~能(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指人类不学而知的、不学而能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与善恶的能力)。

~莠不齐。2、很:~久。

~多趣味。用心~苦。

3、诚然,的确:“古人秉烛夜游,~有以也”。“以为犬~我友”。

4、姓。例句1、同本义良,善也。

从畗省,亡声。——东汉·许慎《说文》德音无良。

——《诗·邶风·日月》人之无良。——《诗·鄘风·鹑之奔奔》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

—— 诸葛亮《出师表》2、良好;美好 [good;fine;nice]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吕氏春秋·察今》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良田美池。——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富家良马。——《淮南子·人间训》良图(好办法);良牧(好官);良死(安享天年而死。

即好死、善终);良沃(良田,肥沃的田地);良朋(好朋友);良书(好书,益书);良罟(好的渔网);良贱(好坏老少之人);良士(贤士);良吏(贤良的宫吏);良妻(贤淑的妻子。即贤妻)3、优秀 [excellent]天下之良工也。

——《孟子》又草(袁可立)行状,卓然有良士之风胪。——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良弓(善于制造弓的人);良工(技艺精妙的匠人);良疱(技艺精妙的厨师);良匠(手艺精巧的工匠);良车(制作精良的车子);良史(古称不畏权势,记事忠于史实的史官);良干(廉洁正直的高级官员);良笔(指历史家维护正义、忠于史事的记叙笔法)4、和悦;和善 其容良。

——《荀子·非十二子》5、大 如:良鱼(大鱼);良枣(大枣的别名);良器(大器。比喻杰出的人才)6、吉祥 如:良月(吉祥的月份);良贞(吉卦);良时(吉时)7、和乐;欢悦 如:良晤(欢聚);良游(畅游);良聚(良会,欢聚)8、长,久;深 良夜乃罢。

——《汉书》9、通“谅”。诚实,信实 [honest]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

——《荀子·修身》副词1、很,甚,极其,非常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经注》市者良久计曰。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2、确实;果然 良多趣味。——郦道元《水经注》3、又如:良然(果然。

确实如此)名词1、首;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良知也。——《孟子》2、首领;首长右无良焉,必败。

——《左传》3、遵纪守法的公民 。 如:除暴安良;良耆里老(年长的平民百姓);良俊(贤良而才智杰出的人);良逸(贤才);良禽择木(比喻贤者择主而事);良家子女;良丁(旧指平民百姓中已成年者)4、通“埌”。

坟墓 阖胡尝视其良,既为秋柏之实矣?——《庄子·列御寇》动词1、认为好良司臣而逸之。——《左传》2、能够 吾身泯焉,弗良及也。

——《左传·昭公十八年》3、善于 。如:良民吏(善于治理百姓的官吏);良冶(精于冶炼铸造的工匠)。

2 良多趣味的古文中的良古义和今义是什么

良的古义:

1、(形容词)好;良好;优良。

例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和桑树竹子之类的东西。

2、(形容词)善良。

例句:三国·诸葛亮《出师表》:“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志向远大忠诚为国。

3、(副词)很;甚。

例句:唐·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听了我的话有很深的感触站了很久。

4、(副词)的确;确实。

例句:南北朝·郦道元《三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池水清澈,树木葱荣,高山挺拔,绿草旺盛,确实趣味无穷。

良的今义:

1、(形容词)好:优良、良好、善良、消化不良。

2、(形容词)善良的人:除暴安良。

3、(副词)很:良久、用心良苦、获益良多。

扩展资料

表示好的形容词

1、优

①优良;美好(跟“劣”相对):~美、~等。

②充足;富裕:~渥、~裕。

③优待:拥军~属。

2、佳

①本义:长相标致的人。~人

②引申义:外貌标志、长相标准。长相极~。

③引申义:善、好。~行。

3、美

①美丽;好看(跟“丑”相对):这小姑娘长得真~。这里的风景多~呀!

②使美丽:~容。~发。

③令人满意的;好:~酒。价廉物~。日子过得挺~。

④美好的事物;好事:~不胜收。成人之~。

⑤得意:美得了不得。

3 训盗为良文言文中素的意思是

训盗为良(文言文)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①也,长厚不忤物②,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③,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④,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也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⑤。”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惭,卒⑥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子及侄杰效,继登进士第,为曹南令族。

译文:

曹州人于令仪,是个市场中的小摊贩业者;他为人宽厚,很少得罪别人,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结果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

于令仪问他说:“你平常很少犯过错,何苦今天做贼呢?”小偷回答说:“因受贫困所迫的缘故。”於令仪再问他想要什麽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千钱,便足令衣食无忧了。”於令仪听后就如数给了他。正在那小偷要出门离去时,於令仪又叫住他,这使得那小偷大为恐惧,但於令仪对他说:“你如此的贫困,晚上带著十千钱回去,恐怕会引起巡逻人员的盘查。”於是将小偷留下,天亮后才让他离去。

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於成了良民。乡里的人们,都称道於令仪是名善士。於令仪挑选出一些优秀的子侄辈,建立学堂并聘请有名的儒士来教导他们,他的儿子於伋,侄儿於杰与於效,后来都相继考中了进士,他们於家现在是曹南一带的名门望族。

1、良渚古国比传说中的炎黄部落(前4109——前2395年与夏朝(前2070——前1600年)还早。

2、良渚古国起止时间前9984——前4664年。

3、良渚古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由创世神盘古之子古越族人天皇氏创立的一个城邦国家,是迄今为止我们能够追朔的中华第一古国。

4、良渚古国定都于今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并分别于今河南洛阳、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淮河流域、湖南九嶷山及山东琅琊古城等地设立陪都。历时5320年(前9984——前4664年);自天皇氏至有巢氏共历六代君主(或六个氏族)统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31387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2
下一篇2023-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