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爱标榜自己“特立独行”,然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多少人能真正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呢?
席慕蓉在《独白》里有一句话说得好:
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他的桎梏是文艺界,是评论家。
Iain·Pears的《The Portrait》就讲述了一个画家与评论家的纠葛。
在西方文艺界,评论家与艺术家的关系,有时候像伯乐与千里马。有影响力的评论家,能够打造、发觉艺术家。具有慧眼的评论家,能够先于群众感知到一位艺术的未来之星。
“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超凡的艺术家因为不被大众接受,尤其不被评论界接受而生前寂寂无闻的事例也数见不鲜。
如果梵高能知道自己在当时被人嘲笑的作品,是后世最昂贵的画作之一,会不会非常欣慰,不至于抑郁自杀?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但人们并不能强迫评论家具有上帝视角。只要评论是真诚的,是严肃的,出于艺术而为艺术负责的,没人苛责和艺术家同一时代的评论家必须具有历史眼光。
艺术是评论家的保护伞。但如果评论家没有出于艺术,而是出于自己的私心去评论、打造甚至谋杀艺术家呢?
一位有影响力的评论家威廉应画家朋友亨利之约来到了欧洲远离大陆的一个偏僻小岛,隐居在此的画家亨利为老友威廉画像。在画像过程的交谈中,揭示了亨利是怎样走上绘画道路,怎样被威廉收归麾下,怎样追求自己的爱情、怎样失败,以及邀请威廉前来的最终目的。
故事听上去似乎平淡无奇,小说的笔触也非常平静,尤其是前半部分。小说通篇用亨利的视角,与对面的威廉说话的口吻进行。
独白体的小说可能让很多读者少了点代入感,但作者笔力深厚,几句话就可以把读者代入画家的视角。营造的氛围颇像两个多年未见的老友聊天。一幅画、几杯酒、一个与世隔绝的海岛、一间简陋的画室。听着窗外的海浪声,呼啸的风声,暴风雨要来了。
温馨的场景却暗藏玄机,越到尾声文字的暗示意味越明显,读来仿佛置身于暗夜海岛的悬崖边,四周漆黑一片,只听见惊涛拍浪,颇有《呼啸山庄》的鬼气森森。直到颤抖着揭开真相的面纱——这不只是一次画像,而是一次复仇。
纽约时报评论说,这是一部心理上的惊悚小说,特色适合《沉默的羔羊》中出演汉尼拔的安东尼·霍普金斯,加上《危情十日》中凯西·贝茨那个疯狂粉丝的神经质气息。
小说揭示了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评论家是如何影响/操纵画家,乃至整个艺术界。
(以下涉及剧透,介意者止步)
苏格兰长大的画家亨利来到伦敦,遇到了评论家威廉。娶了银行家的女儿的威廉是上流社会的宠儿,亨利以威廉为崇拜对象,同时也精心练习画技,终于在威廉的力捧之下,成为著名画家。
一个从偏远山村走出的穷小子,实现了跻身上流社会的梦想,这是很多网文通篇的主题。
但对于《The portrait》,情节才刚刚开始。
成了名的亨利并不快乐,他成了威廉的棋子。但亨利开始并不敢反抗。直到怀了威廉孩子的模特婕西被发现死于河中。亨利追求的女画家伊芙琳以为婕西怀的是亨利的孩子,以为亨利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害死了婕西。而亨利则是在伊芙琳自杀的房间内却发现了伊芙琳隐藏在心底的秘密——多幅婕西的画像。
婕西当亨利的模特的时候,亨利曾苦恼自己的技艺只能将婕西视为模特,但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没有人的精神。但在伊芙琳笔下,婕西焕发着别样的光彩。不只婕西的单人画像,还有伊芙琳自己和婕西的画作——身体缠绕,香艳而震撼——原来这才是伊芙琳拒绝亨利的原因,原来这才是伊芙琳对亨利看到自己画作愤怒的原因。她害怕亨利发现她爱婕西的事实。
发现了真相的亨利远遁海岛避世。几年后,以画像为由邀请威廉前来。
小说中的威廉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形象。
强势的性格,具有强大的统治力,是很多励志文中的领导型人格的表现形式。
威廉在评论界呼风唤雨,左右着英国艺术,为了给英国绘画界打击,向公众展示英国绘画艺术与法国相比多么落后。在后印象主义画作已经不在流行的20世纪初,在毕加索、马蒂斯已经成名的年代,威廉举办了画展,引进了法国后印象主义画作。而与之对比展出的英国绘画,则是威廉经过精心挑选的“败笔之作”。亨利最好的作品没有入选,那些为贵族消遣的画作则予以展出,用来跟法国作品进行对比。
在今天,诸多营销号就是网络界的威廉。人们看到的作品,听到的好评或者差评,都是在营销号铺天盖地的宣传之下推出的,没有这些途径,人们连作品都不知道。市场上有那么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不经过炒作有几个能被大众知晓呢?
威廉的价值观非常有代表性:“不是我的朋友,就是我的敌人”。在这样的观念主导下,他对不是他朋友的人发起了攻击,维护自己的地位。威廉姆斯的世界,只有战斗,只有输赢。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威廉是一个懦弱,没有担当的人。亨利到威廉家拜访,发现威廉打碎了一件岳父送的价值连城的器皿,而推责任给自己三岁的儿子。由此亨利知道,威廉是充满恐惧的。
想来也是,一个只有输赢的世界里,没有人会常胜不败,威廉也是如此。越是暴虐的人,越有权势,内心越恐惧。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又何尝不是对身后事的恐惧呢?
小说说得好:自身足够强大而蔑视这个世界的人们遗世独立,而其他人则因为恐惧而想要合群。用孔子的话说,应该是君子同而不和,小人和而不同吧。
威廉属于后者,属于急于“和”的小人,女画家伊芙琳则是前者,尽管这样的独立给她带来了厄运。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那些长期遭受家暴的女性都有哪些共同点?高票回答中,都涉及几个共性特征:长期隐忍,没有经济收入,脱离社会久矣。
因为离开丈夫无法生活,因此而忍受丈夫的家暴,她们所求的,无非是丈夫养着我,但不要打我。
如果所有女性都是伊芙琳,家暴就没有存在的土壤了。
伊芙琳是小说里最光彩的角色,也应该是每个人都想要成为的那种女性。她不只有着精湛的画技、敏锐的眼睛,还有着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她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受别人摆布。威廉曾经试图“诏安”她,但被她友善拒绝,被信奉“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的威廉视为敌人。
伊芙琳是骄傲的,即使贫困潦倒之际,面对生活富足的亨利带着她去一家只有男人消费的高端饭店吃饭,依旧能凭借自身的魅力成为全场最受欢迎的人。这种魅力不是卖笑迎合,而是发自内心的强大与独立。家境富裕的伊芙琳因为画画的事情与家人闹翻,断绝了经济来源。她将仅有的房产做成小宾馆出租,将微薄的租金收入全部投入绘画。
这是一个不依靠男人的,有着自己独立世界的女性,但即使强大如伊芙琳,也有着不能克服的烦恼——爱情。
伊芙琳爱的是一个女人,而且这个女人并不知道她的爱情,甚至这个女人是被人当成粗俗的,跟她不是一个世界的女人。
可是,爱情就是这么没有道理。
在小说中,伊芙琳与婕西是有着文化隔阂的,严格说她们并不属于一个世界,而威廉与婕西更是。被亨利视为俗不可耐,毫无灵魂的婕西,却有着伊芙琳的爱情,和对新生命的热爱。婕西怕伊芙琳看轻她毁了二人的友情而不敢告知,只能向亨利求助。怀孕了婕西神采飞扬,那是对于新生活的憧憬,对于另一种虽然艰苦但值得过的人生的向往。
可怜的婕西,在找亨利的时候担心的是自己与伊芙琳的友情,是自己不能为“绅士”威廉添麻烦。
连自以为了解威廉的亨利也不知道。他给婕西出主意向威廉写信要生活费——正是这封亨利执笔的略带威胁口吻的信,葬送了婕西的性命。
警察对于死于河中的婕西的判断是妓女怀孕,羞愧自杀。只有亨利知道,也正因如此,一个刚找过自己眼神里那么富有热情的女人怎么会去自杀呢?
小说设置得非常有悬念。很多情节需要前后对比来看。例如亨利对伊芙琳的求婚被拒绝,理由是亨利是她的好朋友,她不适合结婚。直到最后才发现伊芙琳不适合结婚的原因是她爱着的是婕西。
而伊芙琳对无意中拜访自己的亨利发现自己的画作震怒,亨利以为是伊芙琳不自信,怕亨利取笑她。而真实的原因也是伊芙琳怕亨利发现那些关于婕西的画作,发现她的秘密,她的爱情。
类似这样的伏笔非常多,因此亚马逊上无数评论都提到这是一本读完了还要往前翻重新品位的书。作者对于绘画非常了解,拉斐尔、梵高、莫奈等等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画家经常出现,而对于很多绘画的描绘也颇具神韵。
Paintings are creatures of the open air,they need to breatheh to have attention to stop them withering
小说的结尾震撼、大快人心:暴风雨中,亨利带着患有心脏病的虚弱的威廉来到了岛外的悬崖,亨利说会让威廉从这里跌下去,他会带着威廉的死讯重返伦敦,重返艺术界,安慰威廉悲伤的妻子,“我会比你更是一个好丈夫。”
然而快意背后却忧虑重重,不知道大仇得报的亨利是否只是在激怒威廉,如果真的就此实施计划,威廉死有余辜,但重返伦敦的亨利和当初的威廉又有什么区别呢?当初那个热爱绘画,爱着伊芙琳的亨利已经死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望正盛的画家,亨利会不会成为另一个威廉?
尽管很多人读完这部小说,联系到西方评论界对艺术市场的操纵,直观印象是不需要评论家。可悲的是,在中国,却是另一个极端——评论家们收钱评论,对于艺术毫无价值。到底哪一种更可悲?
Iain Pears写这部书的时候五十刚过,既熟悉媒体,又写过侦探小说,《The portrait》中,铺垫、悬念、包袱,层层揭开,下笔老道而又精准。
小说语言非常精彩,经常出现富有哲理的句子。例如:
LIfe,like a good painting,needs balance,a harmonious arrangement to avaoid being chaotic,a mess,a failure
people cannot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mselves,for they do not know it
对于友情和爱情的描绘。
Not to see all things in hierarchy,not to strain to be better,or more powerful,than the person you are withNot to clasifyu someone as friend or enemy,dependent or patron,not to envy or be envied
关于画展。
(Exhibition means)you make yourself public,and invite comments,good and badYou can't keep up the illusion that you are merely trying to satisfy yourself You sign a pact with the devil
句子写的是画展,读起来却更让人想到现在的各类主播网红。表面光鲜甚至不菲的收入,背后付出的是全部敞开自己的代价——包括隐私。
还有关于人生态度。
Some people stand alone because they are strong and disdain the world;others do so out of fear,desperate to belong and be accepted but not knowing how to do so,afraid of being spurne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