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大神帮忙星海镖师

跪求大神帮忙星海镖师,第1张

(唐土根)

  等级:白玉

  派别:械

唐小镖

  流派:羽械派

  招数:“一刀”、“一锤”、“一木”、“一械”、“一刀两断”、“一木成林”、“一锤定音”、“见破”(洞察所有招式的弱点)

  喜欢对象:乌丫

  简介:棕发棕瞳,九色镇私塾九年级学生,是个充满爱心,个性向上,勇敢的好少年。本名叫唐土根,在对父母起的这个老土名字深恶痛觉了十年之后“土根”终于自作主张的把名改成“唐小镖”,因为小镖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个超级牛的星海镖师。视女孩子为天敌(尤其是乌丫,因为他离近了会尿裤子),但他在被三姐妹“奴役”后,症状已减轻不少了。他还把三姐妹当作自己要守护的人,一直希望能变强。在墨荷老师的信任下,有所进步。

  身体拥有超强的记忆能力,精通黑客技术,读过全星系九成以上的镖师典籍,能看破大多数对手的所有招数。自幼受人欺负,在与大风三姐妹相遇后凭运气通过了梦萝学院的编外生考试,还在文化课和家务活的考试中击溃考官的尊严,在加试87道题目后以空前绝后的满分成绩进入了下一关。

  在营救大姐抹茶的行动中后来居上,制服了影涯枭的卫队长花佑、佑花之后又在与卫队总长的决斗中充当团队头脑的角色,能将大敌当前渺茫的胜算无限扩大。已胜利归来,帮助睦夺得了梦萝No。2的头衔,似乎也获得了梦萝人气美女朵朵的芳心。接受丁铛的请求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她重造帕格菲。为擅自改造帕格菲而向帕罗尼道歉。代表墨隐班以械派技能知识挑战学院老师,已胜利。继续参与帕格菲的重造工作并成功。因回家探亲幸免卷入夜姬弟子所挑起的决斗,返回学院后发现其中的异常,以自残为代价,进入音域,发现清茗与乌丫,利用羽械派的“一木成林”困住清茗4秒,与乌丫成功逃出音域,并在逃出后被梦萝教师团所救。因凭借自身力量成功突破音域,而被“夜姬”梵音所赏识。

  音派事件之后,因被夜姬将其与帕罗尼并列而受到帕罗尼挑战,武斗惨败,但在文斗上与帕罗尼比试解“魔鬼公式”,凭借9种解法而完胜,并且成为梦萝建校以来有此成绩第一人。

  现为墨隐战队一员,参与对抗赤皇青仙联军的队伍,和乌丫,寒信在接镖途中遭遇十二神将袭击,生死不明

  乌丫

  派别:气

  流派:医师

  等级:萌黄

  招数:“鹤翼”、“鹤落脚”、“鹤翼连袭”、“针灸弹”、“针灸箭”、“虎鹤双形”、“针灸机械箭”、“天网蠥碔蛇形箭”

乌丫  亲属:抹茶(大姐)、丁铛(妹)

  喜欢对象:小镖

  简介:紫发紫瞳,九色镇大风镖局三姐妹中的老二,水灵灵的超级大美女,大风镖局三姐妹中最善良的一个。表面文静,其实很多话,在镖局中是大管家,在星海镖师的团队中则是团队医师。

  在编外生考试三关过后因为总分最低而被淘汰,但凭借坚定的信念闯过复活赛,回到团队,在考试最后的4V4团战中充当“拳”的角色。在“墨隐班”学习25天后获得白玉牌。对小镖有情不自禁的关心之情,看到他躲着自己,会很不开心。

  在营救抹茶的行动中最后获得墨荷老师的许可,能与妹妹丁当,同伴雷飞炎一同打出“针灸械王弩”的优秀招式。与卫队总长的决斗中被危刺伤,小镖抵达后耗时三十秒为雷飞炎接好了被砍断的手臂。现已回到梦萝学园接受治疗。接受丁铛的请求利用自己的医术帮助她重造帕格菲。为擅自改造帕格菲而向帕罗尼道歉。代表墨隐班以医学技能挑战学院老师,因实力不足输掉比赛,但意外赢得对手的尊重。继续参与帕格菲的重造工作并成功。去探丁铛时,在宿舍前被清茗袭击,生命垂危,后被突入音域的小镖所救,继而为小镖治疗他受伤的双耳,后与小镖一起成功逃出,现已回归梦萝。

  现为墨隐战队一员,参与对抗赤皇青仙联军的队伍,和小镖,寒信在接镖途中遭遇十二神将袭击,生死不明。

抹茶

抹茶  派别:气

  等级:翡翠

  武器:一条绿色长鞭,末端为毛笔头,名曰“碧螺”

  招数:“有凤来仪”、“凤还巢”

  亲属:乌丫(二妹)、丁铛(三妹)

  喜欢对象:飞童、胧()

  简介:蓝绿发蓝绿瞳,20岁(推测过程:第20话中乌丫的回忆中提到抹茶14岁时乌丫8岁丁当6岁,22回中的对阵资料显示丁当12岁,所以抹茶应为20岁),九色镇大风镖局三姐妹中的老大,性感的大美女,成熟聪明的大姐,喜欢穿旗袍。合格的正规镖师,功夫也是一流,曾把一大群求婚者秒杀。

  曾与拜迪亚交手身陷危机,被“华丽出场”的胧所救。十六岁时在墨隐班学习时遇见插班生飞童并被其打败数次,而且每次被飞童打飞后都会在落地之前被飞童接住,所以两人渐渐走近。后来毕业任务遇到了实力超过E级的空贼——霸刀左鳞,飞童为护抹茶周全而断了左手并失踪,抹茶伤心欲绝,被涯枭抓走后发现飞童重新出现在涯先生的牢狱中。而后飞童在与涯枭的战斗中死亡,抹茶悲痛欲绝,但没有哭,只是默默抱着飞童说了好多悄悄话。已回到梦萝学园接受治疗。当墨隐班与帕罗尼因帕格菲而爆发矛盾时,与胧一起出面调停,被胧保护着。

  梦萝学院被毁,和胧还有墨隐班的成员被留下执行秘密任务。

丁铛

丁铛  派别:械

  等级:火磷

  武器:手枪

  招数:“丁铛神机枪——逆鳞弹”、“千钧锤”、“机械牢狱”、“零生成——丁铛械王盾

”、“虎咆拳”、“机械技工学——解体”、“零生成——械王神弩炮”、“零生成——丁铛一号”、“零生成——丁铛冲天钻”

  亲属:抹茶(大姐)、乌丫(二姐)

  喜欢对象:帕格菲

  简介:12岁,粉发粉瞳,九色镇大风镖局三姐妹中的老小,腹黑的萝莉,性格火爆 ,傲娇,调皮可爱,喜欢招奴隶,讨厌打针,械方面天才很高,被称为“最强萝莉”。在星海镖师的团队中则是队长,在输给帕格菲后咬了他的手

,与其约定一个月后再战,很看重此约。

  前往救大姐抹茶,被已被改造成御王械卫的帕格菲打昏。苏醒后极力要求观看胧与涯枭的赌局,回归梦萝学院疗伤。经常去探望帕格菲的情况,得知帕格菲苏醒的几率渺茫后,擅自带走帕格菲,并联系其他墨隐班成员,开始重造帕格菲。也因此与帕罗尼发生冲突,在姐姐的劝解下为擅自改造帕格菲而向帕罗尼道歉。现为了得到械派医疗中心的使用权治疗帕格菲,而代表墨隐班以御械技能挑战学院老师,战胜老师柴染派出的费垃塔,又以惊人的天赋战胜柴染,取得比赛的胜利。继续帕格菲的重造工作并成功。在与帕格菲约会中途,被清茗袭击,重伤昏迷不醒。

  现为墨隐战队一员,参与对抗赤皇青仙联军的队伍,梦萝学院被毁,和大姐,还有胧和其墨隐班成员被留下执行秘密任务。

胧胧  派别:气

  等级:赤金之上(乌金或穹窿)

  喜欢对象:抹茶

  简介:黄发金瞳,“赤金”级别以上的镖师,曾提到大概为乌金或穹窿级别。喜欢抹茶,飞童的情敌。初登场时就救了抹茶(并且使用华丽公主抱),而后还叫抹茶“翡翠美女”。

  在抹茶被劫后赶来救下了帕格菲,一招解决了涯枭的械王兵班固,大言不惭地称大姐为“娘子”(已经被帕格菲内心里叫作“姐夫”了),然后扔下帕格菲,前去营救抹茶,到达涯枭基地时却被飞童的幻境困住,读懂了飞童的内心后帮其疗伤。离开幻境后单手秒掉赤金级别的云骸和危后和以自己的身体为赌注与涯枭决战!

最后与飞童的精神一起打败涯枭。是墨隐班最强——寒信的偶像。当墨隐班与帕罗尼因帕格菲而爆发矛盾时,与抹茶一起出面调停。一直保护着抹茶。

  现因墨荷的请求,和抹茶,还有墨隐班成员一起留在敌后执行秘密任务。

帕格菲

帕格菲  派别:械

  等级:暂无镖牌(大约为火磷)

  招数:“龙噬”、“零生成—指枪蜂噬”、“蛛网追踪弹”、“零生成——狂蟒” (被改造后暴击力达到6000)

  亲属:帕拉德罗(父)、帕罗尼(兄)、帕蒂娜(姐)

  喜欢对象:丁铛

  简介:13岁,被称为“械王”天才学生,来自九星团1区,紫发金瞳,入学考核顺位为No。032。在与丁铛的PK中胜过了丁铛。被丁铛留了个牙印做“纪念”后与丁铛约定一月后再战。在被咬后一瞬间脸红,一咬定情。已渐渐的喜欢上了丁铛,还来到她家里送花。听到胧称抹茶为“娘子”,因此帕格菲内心称胧为“姐夫”,说明他已经把抹茶当姐了,还把自己当抹茶的妹夫了。

  被云骸改造为械王御卫,失去自我意识,把丁铛打成重伤。云骸死后仍未恢复意识。正于梦萝学园接受恢复治疗,生还几率渺茫。被丁铛带走,在墨隐班成员的帮助下,进行重造工作。丁铛赢得比赛后,继续重造工作的某天早上,终于苏醒过来,但对于人物的记忆有所缺失,忘记了所有事所有人,但对于机械的知识还在,但对于丁铛依然有着说不出的感觉。丁铛被袭击后,和帕蒂娜一同前往看望丁铛。

  现为维罗尼卡一员,参与对抗赤皇青仙联军的队伍,跟着梦萝学院的人一起撤退了。

寒信

寒信  派别:气、幻

  流派:飞燕

  等级:翡翠

  招数:“飞燕闪”、“飞燕傲步”、“飞燕迷踪”(速度极快)、“飞燕枪”(在幻境中使用过将“飞燕闪”无限延长、“飞燕蝶”(气幻结合)

  简介:镖师学校编外考生的其中一个,14岁,九星团6区浦海人,万中无一的双修体质。是个低调、外冷内热的孩子(有时很可爱,常被墨荷调戏,调戏后会脸红)。习惯于隐藏实力、不爱出风头,但头脑聪明,是墨隐班最节俭最努力的学员,曾攒下48万的修炼能量让胧吃惊。对事物有冷静的判断力和在关键时刻为维持队中平稳及保存团队实力的大度。拥有绝对的实力,在帕罗尼即将再次刺中受伤的雷飞炎时快速救下同伴并还手,令所有学员刮目相看。拥有幻派的天赋,但自幼练气。成就了墨荷老师心目中万里挑一的气幻双修者。被校长饕餮餍评价为“有大将风度”。

  借用墨荷老师的远程幻力协助,在前往救抹茶的途中主动与敌人飞童以幻术交战。已成功脱出,并致幻云骸,使云骸击伤危并攻击胧,间接导致赤金云骸的陨落。接受丁铛的请求利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丁铛重造帕格菲。在抹茶、胧的调解下为擅自改造帕格菲而向帕罗尼道歉。继续参与帕格菲的重造工作并成功。在学院漫步途中

,被清茗袭击,致幻于清茗,跟随清茗到梵音联络点的途中,被梵音“七星”(七个徒弟)中的一个袭击,被擒。先正处于昏迷,但已回归梦萝学院。

  现为墨隐战队一员,参与对抗赤皇青仙联军的队伍,和乌丫,小镖在接镖途中遭遇十二神将袭击,掉落森林重伤。遇见自己的春天(未知银发女子)。

  经典语录:“不管出于什么想法,向伤者出手……都是我及其厌恶的行为!”

雷飞炎 雷飞炎

  派别:气

  流派:炎手

  等级:火磷

  招数:“黑狱爆炎拳”、“爆炎风火轮”“黑狱贯冲拳”

  喜欢对象:若竹

  简介:镖师学校编外考生的其中一个,14岁,九星团7区木枷山生,爱吃肉。

有一个叫做“若竹”的青梅竹马。为了这个女孩,飞炎可以拼命,很开朗,很强,也有些自大,也有人说过他自来熟……=

=,总之是个很可爱的孩子啦。被帕罗尼誉为“令人敬佩的对手”。有着“没有败,除非死”的人生信条。

  在墨荷处领略了炎的精髓,在营救抹茶的行动中用真正的黑狱爆炎拳击溃了涯枭旗下“唯一不灭的金刚”——卫队长魄蓝。在与同伴前往救抹茶的途中,被危砍下左手,爆出1780的力,但被危一拳打飞,靠乌丫在30秒的时间内接好断臂,胜利之后回到学园恢复较快。接受丁铛的请求利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她重造帕格菲。与赶来的帕罗尼正面交锋,后听从抹茶、胧的劝解为擅自改造帕格菲而向帕罗尼道歉。继续参与帕格菲的重造工作。在学院被翰唐袭击,然而飞炎最后的攻击在翰唐袭击帕罗尼时生效,重创翰唐。现已被老师救出,基本恢复。

  现为墨隐战队一员,参与对抗赤皇青仙联军的队伍,和抹茶,还有胧和其墨隐班成员被留下执行秘密任务。

睦  派别:气

  流派:天雷

  等级:暂无镖牌(大约为萌黄)

  招数:“天雷滚滚”、“天雷阵”、“天雷如来掌”、“天雷崩”

  简介:镖师学校编外考生的其中一个,15岁谢顶,九星团4区出生,对朵朵,墨荷,抹茶(看过照片了)很有意思,爱喷鼻血。在去救抹茶的路上装作喜欢花佑对付小镖,实质上是为了和小镖一起打败花佑。受墨荷老师艳照的鼓动竭尽全力帮助小镖,经过此战能力显著提高,胜利归来后恢复极快。在追求朵朵的同时打败了No。2费拉塔获得了梦萝No。2的头衔。帮助丁铛重造帕罗尼,在抹茶、胧的劝解后为擅自改造帕格菲而向帕罗尼道歉。继续参与帕格菲的重造工作并成功。在清茗以音域袭击乌丫的过程中,毫无意识。之后在小镖的提点下发现其中的蹊跷。

  现为墨隐战队一员,参与对抗赤皇青仙联军的队伍,和抹茶,还有胧和其墨隐班成员被留下执行秘密任务。

帕罗尼

帕罗尼  派别:械

  等级:泓蓝之上

  武器:风爵剑(由无数磁力粒子组成,可以靠磁力运作,也可以靠气,能发出许多超越剑本身的招数)

  招数:“风爵乱舞”、“风爵降临弹”、“风爵飞升弹”、“风爵回环斩”

  亲属:帕拉德罗(父)、帕格菲(弟)、帕蒂娜(妹)

  简介:蓝发金瞳,16岁,喜好连战,发型怪异,被星砂称作“叉子”,天才贵族学生,梦萝学院最强的学生,综合素质超过上届第一300%。与编外生对的战斗中击败雷飞炎,但被乌丫和丁当的针灸箭控制。入学后曾一击打败No。2费拉塔以及其他高手。

  弟弟帕格菲失踪后私自离校追查其下落,在涯枭的本营附近与卫队长Z开战并将其逼向自爆。后来装死进入涯枭的基地,为寻找弟妹而暴走,快速吞噬所有卫队成员,与墨隐班同时和卫队总长开战。在战斗中救出呵护自己的医师星砂,但随后被云骸手术刀组成的身体击得五脏六腑皆负重伤。风爵剑被毁,他仍用气将剑的粒子聚集,为小镖拖延时间的战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胜利之后,自认为维罗尼卡家族的骄傲被严重挫败。

  已回到梦萝学园接受治疗,恢复较快。得知弟弟帕格菲无法苏醒的噩耗,而前来探望,却发现帕格菲被人带走。在帕蒂娜的帮助下得知是丁铛所为,于是愤怒地找上了墨隐班。质问丁铛凭什么干预维罗尼卡家的事,与雷飞炎正面交锋。后听从抹茶、胧的劝解,且接受了墨隐班的道歉,反过来帮助丁铛重造帕罗尼。在赛场上被星砂寒了一下。看不惯教师柴染的傲慢,因而给了他一拳。丁铛的重造完成,帕罗尼得以再见弟弟帕格菲。清茗、翰唐袭击前夕,用计支开帕蒂娜与帕格菲。独自面对翰唐与清茗,并被卷入翰唐的音域。以硬汉姿态对战翰唐,逐渐占据上风,并目睹雷飞炎留下的绝招击倒翰唐,击倒瀚唐后,被梵音“七星”(就是袭击寒信的那个)袭击,与瀚唐一起被擒,但凭借着优秀的表现得到了“夜姬”梵音的赏识。

  音派事件之后,因被夜姬将小镖与其并列而经常暗中观察小镖并向其挑战,武斗完胜,但在文斗上比试解“魔鬼公式”,虽然成功用出6种解法,但仍不敌小镖的9种解法而失败,从此开始正视小镖并将其视为对手。

  现为维罗尼卡队的一员,参与对抗赤皇青仙联军的队伍,跟着梦萝学院的人一起撤退了。

  经典语录:“就算你毁掉它(风爵剑)一百次,风爵剑也能再度出击!就算你打倒我一千次!也毁灭不了……维罗尼卡家族的骄傲!

梦断边城——沈从文《边城》分析

美国著名文化评论家FredricJameson说: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来好象是关于个人和利比多内趋力的文本,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就是这样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用人物象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视《边城》的深层文化隐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维图腾和他对苗/汉、中/西文化冲突的思考与隐忧。

(一)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从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湘西苗族幕的“本质”。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

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麂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在这里他们是“在家的”。

翠翠的形象取材于泸溪绒线铺的女孩、青岛崂山的乡村女子和“身边的新妇”沈夫人。《边城》里的爱情故事,讨论的是文化问题,性的话语和文化的话语交织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从文的文化恋母情结,铭刻下沈从文对湘西苗族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戊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heterogeneity)。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如乾嘉苗民起义)。

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一转眼便十三岁了。”

爷爷这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爷爷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轻”的形象的说明。爷爷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剧,“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不幸的安排”。“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需什么样的人方不委屈她?”年迈衰老的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爷爷死了”,翠翠这个历史的孤儿能否加入到新的历史的脚步中去呢?

黄狗与苗族盘犬崇拜和犬始祖神话有关,也与二老傩送有关。《边城》第十节,二老划龙舟翻船落水,翠翠斥黄狗说:“得了,装什么疯,你又不划船,谁要你落水呢?”又《凤子》第三章,绅士将他的狗取名为“傩送”——“那绅士把信件接到手上,吩咐那只较大的狗:‘傩送,开门去罢’。”

白塔

苗族传统价值观念的象征,如风俗淳朴、重义轻利等,也就是沈从文说的“正直素朴人情美”。

渡船

这只方头渡船很有特点:船上立一枝竹竿,挂一个铁环,在两岸牵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牵船来回过渡——这是一个封闭、单调的意象,是一种与河流(线性时间、一元历史)无关的存在状态,隐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

时间观

翠翠“轻轻哼着巫师十二月里为人还愿请神的歌玩”,请张果老、铁拐李、关夫子、尉迟公、洪秀全、李鸿章等“云端下降慢慢行”,“今来坐席又何妨!”——这是一种原始的时间意识,在这里,所有的时间段落:过去、现在、未来都共时性地展现。以祖先崇拜和原型回归为基础的时间描述,通过节日期间的神话和礼仪庆祝活动,不断地获得再生。

边城的人们用端午、中秋、过年等周期循环的节日记录时间,汉族的改朝换代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西历(公元纪年)还没有进入边城,以西方的眼光看来,“边城”在世界历史之外。

在不舍昼夜的川流上,翠翠一家守着渡船,日复一日地,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白塔守护着渡头,守护着翠翠一家,守护着翠翠的梦(翠翠在白塔下午睡,梦里为山鸟歌声所浮)。

(二)

翠翠大了,多了些思索,多了些梦——看到团总家王**有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心中有些韵羡、发痴。“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翠翠通过与其他女孩的区别来认识自己,这是形成“自我”的必然途径。

船总顺顺家向翠翠提亲,翠翠想到许多事:“老虎咬人的故事,与人对骂时四句头的山歌,造纸作坊中的方坑,铁工厂熔铁炉里泄出的铁浆……”

“老虎咬人的故事”与团总王**有关。王**以碾房陪嫁与二老攀亲的事重重地压在翠翠心上,“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派第一”,这是翠翠对“碾房陪嫁”这件事的虚幻的超越。

“四句头的山歌是看牛、砍柴、割猪草的小孩子随口乱唱的”——翠翠其实仍未脱离童雏状态。

“方坑”与性有关(凹形物),也与死亡有关(爷爷的坟是“方阱”)。从某种意义上说,翠翠(苗族文化)的新生、成人,就是爷爷(苗族古老历史)的死亡。“铁浆”是少女发育成熟,性的觉醒——翠翠处于少女和**的边缘。

翠翠的年龄——十五六岁的少女——很关键。湘西苗族文化的这种“本质”(少女),是沈从文用作为“他者”的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或者说,在这里,湘西苗族文化被“少女化”了。用(日本)竹内好的话来说:对非西方民族而言,“现代性”首先意味着一种自己的主体性被剥夺的状态。

翠翠和大老二老的关系是黑格尔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翠翠是少女、被看者(spectacle)和听者,大老二老是男人、看者(spectator,大老二老都夸过翠翠长得好看)和说者(说媒和唱歌)。翠翠只有得到男性(汉族、西方)的唤醒和肯定,才能从少女长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体性”。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在这里,翠翠个人的发育成长过程与历史的发展是同步的。通过个人的经历展现民族的自我改造,这是成长小说(德语bildungsroman)的模式,当然,在《边城》的结尾,翠翠的成长并没有完成。

大老二老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大老二老的形象以及他们对翠翠的不同的“看法”和“说法”,应该按照“国家话语密码”来解读。

(三)

大老象父亲——船总顺顺。

沈从文说顺顺的原型是《往事》(1926.11)中的“长子四叔”。

《往事》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是:沈从文和他大哥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长子四叔从城里担到乡下。《往事》中的人物关系是:长子四叔—大哥—二哥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关系是:顺顺—大老天保—二老傩送。《边城》里大老二老的隐喻已经呼之欲出了。不过,在我看来,顺顺这个形象是“湘西王”陈渠珍的隐喻。

船总顺顺,是“一个前清时便在营伍中混过日子来的人物,革命时在著名的陆军四十九标做个什长”,做码头执事人的代替者时,还只五十岁。

“湘西王”陈渠珍(1882~1952),凤凰人,1906年任陆军四十九标队官,1920年代替湘西镇守使田应诏领湘西军政时38岁。在当时湘西军政人员心目中,是个“父亲”的形象。沈从文在《从文自传》、《湘西》等许多作品里,对陈渠珍表示过钦佩之情。《长河题记》里的一段话,对陈渠珍和顺顺都适用:“地方上年事较长的,体力日渐衰竭,情感已近于凝固,自有不可免的保守性。唯其如此,多少尚保留一些治事作人的优美崇高风度”。

“大老”的形象,是在陈渠珍的湘西军人政权里,与沈从文大致同龄的湘西同乡军人的隐喻。从某种意义上说,沈从文的大哥沈云麓、表兄黄玉书、堂兄沈万林、好友陆以及湘西青年军官顾家齐、戴季韬等都是“大老”的原型。

大老为人处事象顺顺,他说:“翠翠太娇了,我担心她只宜于听点茶峒人的歌声,不能作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我要个能听我唱歌的情人,却更不能缺少个料理家务的媳妇。”对于娶了翠翠以后的生活,大老是这样设想的:“若事情弄好了,我应当接那个老的手划渡船了。我喜欢这个事情,我还想把碧溪咀两个山头买过来,在界线上种大南竹,围着这条小溪作为我的砦子!”

大老的想法很容易让人想起1923年陈渠珍的“湘西自治”。1920年陈渠珍任湘西巡防军统领后,整军经武,剿抚兼施,统一了湘西。他提出“保境息民”的口号,在湘西这个独立王国里关起门来建设湘西。陈渠珍兴办教育,设立了师范讲习所,联合模范中学,中级女校,职业女校等,兴办各种工厂、实业、林场等,成立了湘西农村银行和湘西农村研究所等。陈渠珍的“湘西自治”是湘西走向近代的重要一页。当然,陈也有保守的一面。他根据湘西各自然村寨多系同姓家族的特点,效法古代部族制进行统治:以同一家族组成大保或联保;其下为若干同姓的自然村寨,相当于一个大家庭,大家庭以下又编为“十户一联”的所谓小家庭;若干部族联合组成行政乡,乡长由陈渠珍直接任免。这样层层设网,最后由陈总揽。因此有人比喻陈是“湘西土酋长”。湘西人也被人称为“中国式哥萨克”。

大老托保山说媒向翠翠求婚,未得结果。他自知唱歌不是二老敌手,于是自弃离开了茶峒。大老在茨滩淹死了,似乎很偶然。后来二老说:“老家伙(按,指爷爷)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这句话值得深思。爷爷是苗族古老历史的隐喻,大老的死,蕴含着某种必然。

《长河·题记》里说:“一九三四年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当时我认为唯一有希望的,是几个年富力强,单纯头脑中还可培养点高尚理想的年青军官。然而在他们那个环境中,竟象是什么事都无从作。地方明日的困难,必须应付,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可毫无方法预先在人事上有所准备。因此我写了个小说,取名《边城》,写了个游记,取名《湘行散记》,两个作品中都有军人露面。在《边城》题记上,且曾提起一个问题,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

沈从文这次回湘西,正是写作《边城》的时候。湘西的古老传统,在“现代”的冲击下“几几乎消失无余”的现状;沈从文对曾抱有唯一希望的年轻军官的失望;和沈从文对“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沈从文写作《边城》的根本动因。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翠翠、大老、二老三个形象分别表达出来。

《边城》题记里说:“我的祖父、父亲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

《一个传奇的本事》里说:“……由于这么一种离奇的传统,一切年轻人的出路,都不免寄托在军官上。一切聪明才智及优秀禀赋,也都一律归纳吸收于这个虽庞大实简单的组织中,并陆续消耗于组织中。而这个组织于国内省内,却又若完全孤立或游离,无所属亦无所归。……接田(按,指田应诏)手的陈渠珍,头脑较新,野心却并不大,事实上心理上还是‘孤立割据自保’占上风。……这自然就有了问题,即对内为进步滞塞,不能配合实力作其他任何改进设计。……他本人自律甚严而且好学,新旧书都读得有一定水平,却并不鼓励部下也读书。因此军官日多而读书人日少,必然无从应付时变。对外则保持一贯孤立状态,多误会,多忌讳,实力越来越增加,和各方面组织关系隔绝,本身实力越大,也只是越增加困难。……我想起我生长那个小小山城两世纪以来的种种过去。……在社会变迁中,我那家乡和其他地方青年的生和死,因这生死交替于每一片土地上流的无辜的血,这血泪更如何增加了明日进步举足的困难。我想起这个社会背景发展中对青年一代所形成的情绪、愿望和动力,既缺少真正伟大思想家的引导与归纳,许多人活力充沛而常常不知如何有效发挥,结果便不免依然一个个消耗结束于近乎周期性悲剧宿命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老”即使不死于急流,也必然糊里糊涂地死于各种内战和仇杀(如沈的堂兄沈万林和满叔远的哥哥等),或者为时间和鸦片所毁(如“爱惜鼻子的朋友”印瞎子和“老伴”赵开明等)。悲剧是宿命的。

沈从文敏锐地看到了“大老们”的悲剧性命运,他不愿大老得到翠翠。在沈从文看来,大老不可能使翠翠得到“主体性”,不可能使湘西走向现代,因此让大老在急流中死去。这是沈从文以西方的眼光,对以陈渠珍为代表的湘西同乡大老们的深刻的文化批判(“国民性”批判)。

沈从文以湘西军人、水手、农夫为主角的作品如《会明》、《柏子》、《连长》、《传奇不奇》、《顾问官》、《张大相》、《贵生》、《一个传奇的本事》、《湘行散记》里的《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老伴》等为我们描绘了各种“大老”的形象,可以看作“大老系列”,对此,当另有专文讨论。

(四)

二老的形象是沈从文自己的隐喻。

沈从文在他的许多自传性的作品中都以“二哥”的名字出现。沈从文和二老的性格在许多方面相似:“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似较多”。“气质近于那个白脸黑发的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而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两人都有诗人气质,擅唱情歌(写情书)。《边城》中二老提出代替大老唱歌,沈从文在常德时曾代替表兄黄玉书写情书。

沈从文这样分析自己与“大老们”的区别:“……由于一种偶然机会,少数游离于这个共同趋势以外恶性循环以外(按,‘共同趋势’和‘恶性循环’指陈渠珍等湘西军人们的悲剧性命运)……我和这一位年纪青青的木刻艺术家(按,指黄永玉),恰可代表一个小地方的另一种情形:相同处是处理生命的方式,和地方积习已完全游离,而出于地方性的热情和幻念,却正犹十分旺盛,因之结合成种种少安定性的发展。”

那么,二老的命运是否比大老好呢?二老能使翠翠长大成人吗?二老与翠翠相互爱悦,然而,有碾房陪嫁的王团总家的**档在二老与翠翠之间。在苗族文化—汉族文化—西方文化这一多重权力关系中,“碾房陪嫁”这个意象有多层文化含义,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翠翠—碾房—王**

“碾房陪嫁”这件事,对于翠翠所代表的湘西苗族文化传统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心想;‘碾房陪嫁,稀奇事情咧’。”在一些人看来,“一座崭新碾房陪嫁,比十个长年还好一些。”“一座碾房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

这种异质的,与边城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淳朴民风截然相反的,唯实唯利的价值观念悄然地进入了边城,不可抗拒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这种“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将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摧毁传统生活方式的基础,湘西古老的传统世界行将崩溃。

正如马克思说的:“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资产阶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象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翠翠心中乱乱的,……‘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六个月的歌——谁送那只白鸭子呢?……得碾子的好运气,碾子得着更是好运气?……’”

“翠翠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好象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翠翠想象出走——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出走”是个极富文化含义的意象,是非常“现代”的。因为受到西方现代性的冲击,“在家”的感觉(同质的状态)被打破了,传统的和谐世界已不再完整,家园成了废墟。于是要出走——寻找精神家园。

那爷爷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翠翠吓怕了,叫道:“爷爷,爷爷,你把船划回来呀!”“我要你!”

翠翠需要爷爷,需要传统,她不能割断历史。

翠翠“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

“悬崖”这个意象,准确地揭示了翠翠濒临深渊、进退两难的困境:梦醒了却无路可走——这是所有非西方民族和文化面对西方现代性冲击的共同命运。

假如翠翠真的出走了,那么,翠翠走后怎样?——

“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鲁迅语)。沈从文以湘西少女或**为主角的小说,如《一个女人》、《萧萧》、《三三》、《巧秀与冬生》、《丈夫》、《小砦》等可以看作是“翠翠系列”。在这些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翠翠的“出走”,以及她们在“堕落”与“回来”之间绝望挣扎的心路历程。

2)二老—碾房—王**

碾房是个封闭、循环的意象,它将水的线性流动转换成石碾的周期循环,可以看作是汉族文化(沈从文的父系文化)的象征。

王团总家以“碾房陪嫁”与船总顺顺家联姻,很容易让人想起近代湘西的田(兴恕)家、沈(宏富)家、和熊(希龄)家非常复杂的姻亲关系。据《从文自传·女难》,1921年沈从文在沅州时,有四个乡绅的女儿供他挑选,其中一个是沈的姨表妹,熊捷三(熊希龄七弟)的女儿。“四个女孩子生得皆很体面,比另外那一个(按,指沈苦恋的马姑娘)强得多,全是平时不敢希望得到的女孩子”。“假若命运不给我一些折磨,允许我那么把岁月送走,我想这时节我应当在那地方做了一个小绅士,我的太太一定是个略有财产商人的女儿,我一定做了两任知事,还一定做了四个以上孩子的父亲,而且必然学会了吸鸦片烟。照情形看来,我的生活是应当在那么一个公式里发展的”。“一份离奇的命运,行将把我从这种庸俗生活中攫去,再安置到此后各种变故里,因此我当时同我那亲戚说:‘那不成,我不作你的女婿,也不作店老板的女婿。我有计划,得自己照我自己的计划作去’。”

“碾房陪嫁”预示的生活方式就是在“一个公式里发展”的“庸俗生活”,这与沈从文来自苗族古老文化的十分旺盛的热情与幻念和少安定性发展的性格是十分不相容的。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我用不着你们名叫‘社会’为制定的那个东西,我讨厌一般标准,尤其是什么思想家为扭曲蠹蚀人性而定下的乡愿蠢事”。二老对“碾房陪嫁”的反抗可以看作是沈从文对汉族文化霸权的反抗。

3)二老—碾房—渡船

“我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房,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

在这里,“渡船”是苗族文化特殊性的象征,“碾房”是“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汉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普遍性的象征。

选择渡船意味着捍卫苗族文化的传统和特殊性。但是,二老“记忆着哥哥的死亡”。或许,在二老看来,翠翠就象那个象征着爱情的虎耳草一样,“美丽的常常是有毒的”?

选择碾房意味着认同汉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普遍性,放弃自身的特殊性。这样,翠翠这个历史的孤儿将永远被历史遗弃,沈从文本人也将失去他安身立命之处。

二老沈从文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我是留在这里享受荒唐的热情,听这神之子支配一生,还是把她带走,带到那个被财富、权势,和都市的礼貌、道德、成衣人、理发匠,所扭曲的人间去,虐待这半原始的生物肉体与灵魂?”

在二老看来,翠翠、白塔、渡船是密不可分的,得到翠翠就必须继承爷爷传下来的古老的渡船,换句话说,爱上翠翠的唯一方法和结果就是继承渡船。离开了白塔、渡船,翠翠将不成其为翠翠;与翠翠所代表的湘西苗族文化完全异质的都市文明将吞噬这“半原始的生物肉体和灵魂”。

沈从文的困境是西方的权力和文化逻辑造成的。西方在使自己的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是通过“寻找他性”来获得自我认识的。西方总是通过将非西方文化描述为特殊性的东西,从而确立西方文化的普遍性。“寻找他性”的方法随着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已变成所有非西方民族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法。沈从文对湘西苗族文化传统(本质)的认识,也只能用“寻找他性”的方法,以他者的眼光来看自己的文化,以他者——实际上是西方作为普遍性的所在来看出自己的特殊性。如果没有西方作为普遍性的承载者,就不可能在自己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特殊性(本质)。在黑格尔的普遍性—特殊性二元对立关系中,越是强调非西方文化的特殊性,就越是加强了西方文化的普遍性,以特殊性反抗普遍性只能使问题加剧(exacerbate)。

沈从文对自己有中肯的分析:“我依然不免受另外一种地方性的局限束缚,和阴晴不定的‘时代’风气俨若格格不入。即因此,将不免如其他乡人似异实同的命运,或早或迟必僵仆于另外一种战场上,接受同一悲剧性结局”。

“另外一种地方性的局限”可以理解为沈从文强调苗族文化自身的价值和特殊性,反抗汉族和西方的文化霸权的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Relativism)立场。“阴晴不定的时代风气”是指在急于发展现代性,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各种互相超越、互相攻讦的文化普遍主义(CulturalUniveralism)思潮。

在现存的权力秩序中,用文化相对主义(苗族文化本位)反抗西方的文化普遍主义或许注定不能成功,这就是沈从文“于另外一种战场上”的“同一悲剧性结局”。

二老“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房,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出走了。大老则是自知唱歌不是二老对手,自弃离开茶峒的。

《湘西·题记》里说:“湘西到今日,生产、建设、教育、文化在比较之下,事事都显得落后,一般议论认为是‘地瘠民贫’,这实在是一句错误的老话。老一辈可以借从解嘲,年轻人决不宜用之卸责,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更必须认识清楚:这是湘西人负气与自弃的结果!负气与自弃本来是两件事,前者出于山民的强悍本性,后者出于缺少知识养成的习惯;两种弱点合而为一,于是产生一种极顽固的拒他性。……负气与自弃使湘西地方被称为苗蛮匪区”。二老和大老似乎分别具有“负气与自弃”的性格。在这里,“负气”就是捍卫传统,反抗汉族和西方的霸权;“自弃”是因为缺少知识(当然是“西方的知识”)。“负气和自弃使湘西地方被人称为苗蛮匪区”这句话,类似于李泽厚的“救亡压倒启蒙”说。其实救亡与启蒙是统一的,与西方的权力有关。由于西方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

进入现代,迫使非西方民族不得不发展现代性,建设现代民族国家。对非西方民族而言,启蒙本身就是一种救亡活动,而救亡的目的正是启蒙,它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建设现代民族国家。这一点在沈从文身上体现出来:沈从文在他的所有关于湘西的作品里,都采用了启蒙和救亡的双重话语,不论是对湘西苗族文化传统的浪漫的寻找,还是对湘西同乡大老的冷峻的国民性批判,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湘西不再“被称为苗蛮匪区”。

(五)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古老的渡船被大水冲走了,事关边城风水的白塔坍倒了,满怀忧惧的爷爷死了,苗族的古老历史中断了。爷爷葬在倾圮的白塔后面。

年轻时曾为翠翠母亲唱歌的杨马兵接替了爷爷,安排翠翠的一切。“我要一个爷爷喜欢,你也喜欢的人来接收这渡船!不能如我们的意,我老虽老,还能拿柴刀同他们拼命”。

“我们”、“他们”两个词耐人寻味。边城的人们用“我们”和“他们”的区别和对立来认识自己,并试图维护自身文化的同一性,反抗异质文化的冲击。这是一种典型的“寻找他性”的方法,是西方认识自身和世界的方法,由于西方的权力,也成了非西方认识自身和世界的方法。我们看到非西方对西方的反抗,也不得不使用西方的逻辑(黑格尔的二元对立),这种反抗只能意味着认同并加强了西方的权力和文化逻辑,而问题在于非用它不可!这就“宿命”的含义。

翠翠清楚自己的对手是谁吗?边城的人们了解这悲剧的含义吗?

白塔重新修好了(这是沈从文的梦想——强烈要求复原曾经丢失的存在的整体性)。翠

首先会想到火箭少女101。

火箭少女101,中国内地流行乐女子演唱组合,由孟美岐、吴宣仪、杨超越、段奥娟、Yamy(队长)、赖美云、张紫宁、杨芸晴、李紫婷、傅菁、徐梦洁十一位成员组成。

2018年6月23日,在腾讯视频女团青春成长节目《创造101》总决赛成团之夜中正式出道 ,并推出单曲《Rocket Girls》;7月26日,为**《西虹市首富》演唱的插曲《卡路里》上线;8月18日,发行首张迷你专辑《撞》。2019年6月23日,推出音乐专辑《立风》 。

2020年1月11日,获得2019新浪微博之夜年度最佳团体奖 [5] ;5月25日,推出告别团专《遇见·再见》;随后,参加腾讯视频音乐团体竞演节目《炙热的我们》,最终获得总决赛第2名。

2020年6月23日,火箭少女101正式解散,并举行“遇见·再见 火箭少女101告别典礼”。

社会活动

2018年,担任第六季公益星设计的公益明星大使 。

2019年3月,受邀参加“突尼斯之夜”活动,并被突尼斯共和国驻华全权大使迪亚·哈立德授予“最佳杰出贡献”奖,致力于中突文化的友好交流 ;6月,正式启动“春蕾计划”,将在一年的时间内资助101名高中在读生 。

2020年2月10日,作为志愿者参与演唱的抗疫情公益歌曲《一直到黎明》发布  。5月4日,参加《相信未来》在线义演,演唱歌曲《一点点光》。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就是这样一个关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经典文本。

(一)

翠翠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从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湘西苗族幕的“本质”。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不过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麂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在这里他们是“在家的”。翠翠的形象取材于泸溪绒线铺的女孩、青岛崂山的乡村女子和“身边的新妇”沈夫人。《边城》里的爱情故事,讨论的是文化问题,性的话语和文化的话语交织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从文的文化恋母情结,铭刻下沈从文对湘西苗族文化的无尽伤逝和眷恋。

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戊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heterogeneity)。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如乾嘉苗民起义)。

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在一种近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一转眼便十三岁了。”爷爷这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爷爷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轻”的形象的说明。爷爷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剧,“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不幸的安排”。“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才算完结!交给谁?必需什么样的人方不委屈她?”年迈衰老的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爷爷死了”,翠翠这个历史的孤儿能否加入到新的历史的脚步中去呢?

黄狗与苗族盘犬崇拜和犬始祖神话有关,也与二老傩送有关。《边城》第十节,二老划龙舟翻船落水,翠翠斥黄狗说:“得了,装什么疯,你又不划船,谁要你落水呢?”又《凤子》第三章,绅士将他的狗取名为“傩送”——“那绅士把信件接到手上,吩咐那只较大的狗:‘傩送,开门去罢’。”白塔苗族传统价值观念的象征,如风俗淳朴、重义轻利等,也就是沈从文说的“正直素朴人情美”。

渡船这只方头渡船很有特点:船上立一枝竹竿,挂一个铁环,在两岸牵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牵船来回过渡——这是一个封闭、单调的意象,是一种与河流(线性时间、一元历史)无关的存在状态,隐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时间观翠翠“轻轻哼着巫师十二月里为人还愿请神的歌玩”,请张果老、铁拐李、关夫子、尉迟公、洪秀全、李鸿章等“云端下降慢慢行”,“今来坐席又何妨!”——这是一种原始的时间意识,在这里,所有的时间段落:过去、现在、未来都共时性地展现。以祖先崇拜和原型回归为基础的时间描述,通过节日期间的神话和礼仪庆祝活动,不断地获得再生。

边城的人们用端午、中秋、过年等周期循环的节日记录时间,汉族的改朝换代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西历(公元纪年)还没有进入边城,以西方的眼光看来,“边城”在世界历史之外。

在不舍昼夜的川流上,翠翠一家守着渡船,日复一日地,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白塔守护着渡头,守护着翠翠一家,守护着翠翠的梦(翠翠在白塔下午睡,梦里为山鸟歌声所浮)。

(二)

翠翠大了,多了些思索,多了些梦——看到团总家王**有一副麻花绞的银手镯,心中有些韵羡、发痴。“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翠翠通过与其他女孩的区别来认识自己,这是形成“自我”的必然途径。 船总顺顺家向翠翠提亲,翠翠想到许多事:“老虎咬人的故事,与人对骂时四句头的山歌,造纸作坊中的方坑,铁工厂熔铁炉里泄出的铁浆……”“老虎咬人的故事”与团总王**有关。王**以碾房陪嫁与二老攀亲的事重重地压在翠翠心上,“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派第一”,这是翠翠对“碾房陪嫁”这件事的虚幻的超越。

“四句头的山歌是看牛、砍柴、割猪草的小孩子随口乱唱的”——翠翠其实仍未脱离童雏状态。

“方坑”与性有关(凹形物),也与死亡有关(爷爷的坟是“方阱”)。从某种意义上说,翠翠(苗族文化)的新生、成人,就是爷爷(苗族古老历史)的死亡。“铁浆”是少女发育成熟,性的觉醒——翠翠处于少女和**的边缘。

翠翠的年龄——十五六岁的少女——很关键。湘西苗族文化的这种“本质”(少女),是沈从文用作为“他者”的西方的眼光看出来的;或者说,在这里,湘西苗族文化被“少女化”了。用(日本)竹内好的话来说:对非西方民族而言,“现代性”首先意味着一种自己的主体性被剥夺的状态。

翠翠和大老二老的关系是黑格尔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翠翠是少女、被看者(spectacle)和听者,大老二老是男人、看者(spectator,大老二老都夸过翠翠长得好看)和说者(说媒和唱歌)。翠翠只有得到男性(汉族、西方)的唤醒和肯定,才能从少女长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体性”。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在这里,翠翠个人的发育成长过程与历史的发展是同步的。通过个人的经历展现民族的自我改造,这是成长小说(德语bildungsroman)的模式,当然,在《边城》的结尾,翠翠的成长并没有完成。

大老二老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大老二老的形象以及他们对翠翠的不同的“看法”和“说法”,应该按照“国家话语密码”来解读。

(三)

大老象父亲——船总顺顺。

沈从文说顺顺的原型是《往事》(1926.11)中的“长子四叔”。

《往事》中的一个重要情节是:沈从文和他大哥各人坐在一只箩筐里,被长子四叔从城里担到乡下。《往事》中的人物关系是:长子四叔—大哥—二哥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关系是:顺顺—大老天保—二老傩送。《边城》里大老二老的隐喻已经呼之欲出了。不过,在我看来,顺顺这个形象是“湘西王”陈渠珍的隐喻。

船总顺顺,是“一个前清时便在营伍中混过日子来的人物,革命时在著名的陆军四十九标做个什长”,做码头执事人的代替者时,还只五十岁。

“湘西王”陈渠珍(1882~1952),凤凰人,1906年任陆军四十九标队官,1920年代替湘西镇守使田应诏领湘西军政时38岁。在当时湘西军政人员心目中,是个“父亲”的形象。沈从文在《从文自传》、《湘西》等许多作品里,对陈渠珍表示过钦佩之情。《长河题记》里的一段话,对陈渠珍和顺顺都适用:“地方上年事较长的,体力日渐衰竭,情感已近于凝固,自有不可免的保守性。唯其如此,多少尚保留一些治事作人的优美崇高风度”。

“大老”的形象,是在陈渠珍的湘西军人政权里,与沈从文大致同龄的湘西同乡军人的隐喻。从某种意义上说,沈从文的大哥沈云麓、表兄黄玉书、堂兄沈万林、好友陆以及湘西青年军官顾家齐、戴季韬等都是“大老”的原型。

大老为人处事象顺顺,他说:“翠翠太娇了,我担心她只宜于听点茶峒人的歌声,不能作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我要个能听我唱歌的情人,却更不能缺少个料理家务的媳妇。”对于娶了翠翠以后的生活,大老是这样设想的:“若事情弄好了,我应当接那个老的手划渡船了。我喜欢这个事情,我还想把碧溪咀两个山头买过来,在界线上种大南竹,围着这条小溪作为我的砦子!”大老的想法很容易让人想起1923年陈渠珍的“湘西自治”。1920年陈渠珍任湘西巡防军统领后,整军经武,剿抚兼施,统一了湘西。他提出“保境息民”的口号,在湘西这个独立王国里关起门来建设湘西。陈渠珍兴办教育,设立了师范讲习所,联合模范中学,中级女校,职业女校等,兴办各种工厂、实业、林场等,成立了湘西农村银行和湘西农村研究所等。陈渠珍的“湘西自治”是湘西走向近代的重要一页。当然,陈也有保守的一面。他根据湘西各自然村寨多系同姓家族的特点,效法古代部族制进行统治:以同一家族组成大保或联保;其下为若干同姓的自然村寨,相当于一个大家庭,大家庭以下又编为“十户一联”的所谓小家庭;若干部族联合组成行政乡,乡长由陈渠珍直接任免。这样层层设网,最后由陈总揽。因此有人比喻陈是“湘西土酋长”。湘西人也被人称为“中国式哥萨克”。

大老托保山说媒向翠翠求婚,未得结果。他自知唱歌不是二老敌手,于是自弃离开了茶峒。大老在茨滩淹死了,似乎很偶然。后来二老说:“老家伙(按,指爷爷)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这句话值得深思。爷爷是苗族古老历史的隐喻,大老的死,蕴含着某种必然。

《长河·题记》里说:“一九三四年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当时我认为唯一有希望的,是几个年富力强,单纯头脑中还可培养点高尚理想的年青军官。然而在他们那个环境中,竟象是什么事都无从作。地方明日的困难,必须应付,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可毫无方法预先在人事上有所准备。因此我写了个小说,取名《边城》,写了个游记,取名《湘行散记》,两个作品中都有军人露面。在《边城》题记上,且曾提起一个问题,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沈从文这次回湘西,正是写作《边城》的时候。湘西的古老传统,在“现代”的冲击下“几几乎消失无余”的现状;沈从文对曾抱有唯一希望的年轻军官的失望;和沈从文对“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沈从文写作《边城》的根本动因。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翠翠、大老、二老三个形象分别表达出来。

《边城》题记里说:“我的祖父、父亲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一个传奇的本事》里说:“……由于这么一种离奇的传统,一切年轻人的出路,都不免寄托在军官上。一切聪明才智及优秀禀赋,也都一律归纳吸收于这个虽庞大实简单的组织中,并陆续消耗于组织中。而这个组织于国内省内,却又若完全孤立或游离,无所属亦无所归。……接田(按,指田应诏)手的陈渠珍,头脑较新,野心却并不大,事实上心理上还是‘孤立割据自保’占上风。……这自然就有了问题,即对内为进步滞塞,不能配合实力作其他任何改进设计。……他本人自律甚严而且好学,新旧书都读得有一定水平,却并不鼓励部下也读书。因此军官日多而读书人日少,必然无从应付时变。对外则保持一贯孤立状态,多误会,多忌讳,实力越来越增加,和各方面组织关系隔绝,本身实力越大,也只是越增加困难。……我想起我生长那个小小山城两世纪以来的种种过去。……在社会变迁中,我那家乡和其他地方青年的生和死,因这生死交替于每一片土地上流的无辜的血,这血泪更如何增加了明日进步举足的困难。我想起这个社会背景发展中对青年一代所形成的情绪、愿望和动力,既缺少真正伟大思想家的引导与归纳,许多人活力充沛而常常不知如何有效发挥,结果便不免依然一个个消耗结束于近乎周期性悲剧宿命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老”即使不死于急流,也必然糊里糊涂地死于各种内战和仇杀(如沈的堂兄沈万林和满叔远的哥哥等),或者为时间和鸦片所毁(如“爱惜鼻子的朋友”印瞎子和“老伴”赵开明等)。悲剧是宿命的。

沈从文敏锐地看到了“大老们”的悲剧性命运,他不愿大老得到翠翠。在沈从文看来,大老不可能使翠翠得到“主体性”,不可能使湘西走向现代,因此让大老在急流中死去。这是沈从文以西方的眼光,对以陈渠珍为代表的湘西同乡大老们的深刻的文化批判(“国民性”批判)。

沈从文以湘西军人、水手、农夫为主角的作品如《会明》、《柏子》、《连长》、《传奇不奇》、《顾问官》、《张大相》、《贵生》、《一个传奇的本事》、《湘行散记》里的《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老伴》等为我们描绘了各种“大老”的形象,可以看作“大老系列”,对此,当另有专文讨论

格林童话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格林童话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格林童话读后感1

 我最近读了一本《格林童话》,作者是格林兄弟,书中有一个故事是讲小矮人的礼物,讲的是一个木匠和一个铁匠云游外面时碰到一个小矮人,小矮人和他们聊的很高兴,就让他们在袋子里装上一些石头,说你们陪我玩的太好了,我送点礼物给你们。

 说完就施了个法术,一袋子石头全变成了金子,木匠看见了开心的谢谢小矮人,铁匠也谢了谢小矮人,然后又去装了一袋子石头,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一袋子还是石头。

 故事告诉我们收到礼物就已经很好了,不能太贪心。

格林童话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格林童话》中的一篇“玛利亚代养的孩子”的故事。读完后我深受启发和感想,我明白:做人要诚实不能撒谎。

 在一个大森林里,樵夫和他妻子常常为孩子吃不上饭而发愁。后来,圣母把他的孩子抱走了,取名叫玛利亚。圣母很疼她,每天都有天使陪伴她。但是,玛利亚学会了撒谎,圣母把她罚到人间,并把她变成了哑巴。玛利亚被罚到人间后生活得很艰辛,过了很长时间国王救了她,并娶她做了王妃。可是玛利亚还是不承认撒谎的错误。圣母就把她的孩子先后都抱走了。大臣说:“玛利亚是吃人的魔鬼。”,决定要烧死她。在最后的时刻玛利亚终于承认了撒谎的错误,圣母原谅了她并还给了她孩子,使她又能说话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能撒谎,知错就改。

格林童话读后感3

 格林童话就像故事的海洋,每一个故事就像海洋里的珍珠,每一个字就像海洋里的小鱼。

 这本书由201个生动的故事组成的。在这里面,我最喜欢《祖父和孙子》这个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是我认识到从小要孝顺长辈、尊敬长辈,不能团为年纪大了,就对他们不好,爸爸妈妈养育我们成人不容易,他们老了我们一定要照顾好他们,让他们有个幸福的晚年。

 书籍的海洋里知识无限,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在书籍的海洋里收获更多的宝藏。

格林童话读后感4

 我读过格林童话中《一只眼两只眼三只眼》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三个姐妹身上。她们的名字很特别,大姐叫一只眼,二姐叫两只眼,三妹叫三只眼。因为大姐有一只眼,二姐有两只眼,三妹有三只眼。

 大姐和三妹认为二姐长的和普通人一样,都有两只眼睛,所以经常欺负她,不让她吃饱。我觉得大姐和三妹真是很不应该,其实二姐很善良,她没有因为大姐和三妹长相奇特而鄙视她们,大姐和三妹也不该因为她们与众不同就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如果换成是我,我一定会和她们和睦相处的。

格林童话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糖果屋》这篇故事,它来自《格林童话》。

 这篇文章讲了两个聪明的小孩和一个砍柴匠及一个心地很坏的后妈,因为家里很穷,大家饭都吃不饱,后妈想把那两个小孩扔掉。小孩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回家,后来还是迷路了,而且遇到了爱吃小孩的女巫婆。兄妹俩用聪明的脑袋瓜对抗女巫婆。

 当看完这篇文章,我感到很羞愧。有一次,我在小区里跟爸爸在地下室走着走着一不小心,爸爸不知道进了那户人家里了,我自己走回家,我走走迷路了,一边走一边哭幸亏我遇到了保安,最后,保安叔叔把我送回家。

 现在的高科技越来越发大了,坏人也越来越多了。碰到困难和坏人,我们要动脑筋。想办法,而不能哭哭啼啼就能解决问题。从今天起我要克服困难,我要做聪明开心的孩子。

格林童话读后感6

 格林童话是德国的格林兄弟的作品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几乎已经能背下来了

 格林童话中的故事丰富多彩有悲伤的,欢乐的,还有耳熟能详的故事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等其中最让我喜欢的故事是小矮人的礼物这个事中说一个裁缝和一个金匠来到小矮人住的地方小矮人叫他俩装煤但第二天一看煤变成了黄金因为金匠生性贪婪决定再住一天,裁缝却不这么认为,但为了不扫同伴的兴也住了下来到了晚上,金匠就疯狂的往口袋进而装煤,但贪婪始终受到了惩罚他所有的金子又变为了煤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要诚实守信,不可太贪婪,如 “曾子杀猪”, “一诺千金”等故事,他们的人品一直被后人所尊敬,但他们正直高上的品质永远有的我们学习作为学生我们因遵循校纪校规;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严格自律,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格林童话读后感7

 《格林童话》这本书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妈妈给我讲过,现在它成为了我喜爱的书之。

 走进《格林童话》,你就会认识青蛙王子、白雪公主、灰姑娘……他们或善良、或勇敢、或机灵,他们将我们带进了个个丰富多彩的童话故事。

 比如《狼和七只小羊》中,机灵的小山羊躲过了狡猾的恶狼,并和妈妈起救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聪明的小山羊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明白了:不管遇到什么事,我都要勇敢机智地去面对、去解决。

 《格林童话》里还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它伴我快乐成长。

格林童话读后感8

 《格林童话》是格林兄弟去各国搜集整理的一本童话集。有一些家喻户晓, 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渔夫和他的妻子》还有一些人们知道的不太多,比如:《人的寿命》、《牧鹅姑娘》、《鹰姑娘》这些只有在原书上才能找到。《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 话 》比较好区分的一点是:《格林童话》里通常是有很多很恶毒的人,而《安徒生童话》里的童话都是很柔美的故事,一般都来自于现实。《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还告诉了我们很多的道理。《白雪公主》告诉我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渔夫和他的妻子》告诉我们不能太贪婪。《磨坊徒弟与小花猫》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要哭泣,《鹰姑娘》告诉我们友谊是很重要的。还有《土里面的小矮人》告诉我们不能轻易告诉别人自己的秘密。

 《格林童话》里面的童话都让人百看不厌。让我们一起聆听如梦的童话,展开想象的翅膀,装点金色的童年吧!

格林童话读后感9

 寒假里,老师要求我们看《格林童话》,而我看了无数遍,其中,我喜欢的故事有:《跳舞跳破了的鞋子》、《森林里的三个小仙人》、《蓝灯光》、《勇敢的小裁缝》、《灰姑娘》、《六个仆人》、《纺锤、梭子和缝衣针》。我喜欢的故事是《画眉嘴鸟的国王》。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美丽的公主,她非常骄傲,也非常任性,一次国王请来求婚的人们吃饭。她几乎对所有的人都挑出了毛病,她还讥笑一位长相和善的国王为画眉鸟嘴。

 她的爸爸生气了,说:“我要公主嫁给乞丐。”就这样公主真的嫁给了“乞丐”。

 公主与“乞丐”历经了磨难,生活了一段时间,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现实的生活必须经历磨难,才能开开心心。从此公主改变了刁蛮任性的坏毛病。

格林童话读后感10

 这个假期 ,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叫《格林童话》里有好多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下面我来详细说一说吧!

 《无所畏惧的王子》说的是一个勇敢的王子故事,说的内容是:从前有一个王子,他很勇敢,只要他乐意,他就什么都能做得到。他来到巨人家,巨人对王子说:“你去帮我去生命树上摘一个苹果来,要快,那还要小心,因为那里有可怕的野兽。”王子答应了,他找到了生命树,一脚踩住野兽的肚子,跳了上去,野兽生气了,要上去捉住王子,王子不慌不忙的摘了一个苹果,野兽马上消息了,王子跳下树,把苹果给了那个巨人,巨人惊讶地说:“连我都办不到,你这个小小的人居然可以办得到!真是了不起。”

 我爱这本书,希望大家也喜欢这本有趣而精彩的书

格林童话读后感11

 我读了《格林童话》这本格林兄弟写的故事,觉得很好看。我最喜欢"勇敢的王子"这篇故事:是位勇敢的王子走世界。有天,他走到座巨人的房子前。就玩巨人的玩具。巨人叫他摘生命树上的苹果,王子摘到了,而且得到个宝环。巨人想得到那个宝环,每次骗他都没得到,结果自己死了。

 王子又开始走世界了。这次,他到了个施了魔法的王宫,个施了魔法的公主说:"小王子,你必须在这个王宫里住三天三夜,魔法就没了。"王子真的这么做了。王子又在梯子上用剑挥了三下,魔法真的消失了。王子和公主结婚了,生活的很快乐。

 我被王子的勇敢感动了,我想:"我每天自己睡觉害怕,有时会跑到妈妈床上。不敢人到奶奶家,不敢人在家……因此,我要向王子学习!我要勇敢起来,改掉这些毛病!

格林童话读后感12

 在寒假中,我听了妈妈给我讲的<<白雪公主>>知道王后是白雪公主的后妈嫉妒白雪公主的美丽,一心想把白雪公主害死,在猎人同情下放了白雪公主。白雪公主跑到一幢小房子,天黑了,小防止的主人回来了,他们是7个小矮人,白雪公主把她的身世和遭遇跟7个小矮人说了一遍,同过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智慧战胜了恶毒的王后。

 这个童话告诉我们要做善良的人,只要善良的人才能被人尊敬和称赞,而恶毒的人会受到惩罚的,我们就象白雪公主一样善良,诚实,这样才会被父母。老师和同学喜欢。

格林童话读后感13

 有一次,我陪妈妈去书店,看见了书架上的一本《格林童话》,它的外皮很漂亮,翻开书来,只见里面有好多美丽的公主画,我很喜欢,便求着妈妈买给我。

 买回家后,妈妈每天都会读给我听,慢慢地,我自己也学会了拼读。每个童话很简短,语言通俗易懂,故事后还有很多益智的小游戏,使人觉得很有趣。故事书也告诉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东西。

 真的太喜欢这本书了!我每天要读上好几遍。有一次,我坐在床上读《格林童话》,读着读着竟然睡着了,梦里还见到童话里的人物呢!

格林童话读后感14

 我是一个爱看书的孩子,最喜欢看《格林童话》,因为里面有很多精彩感人的故事。我觉得格林童话爱憎分明,主题鲜明,尤其以颂扬美好、鞭打丑恶著多,深受各国小朋友的喜爱。它也是我最喜欢读的第一本书。《格林童话》是德国的格林兄弟着,名字也是以格林兄弟命名的。

 《格林童话》中,我最喜欢《灰姑娘》和《海的女儿》。灰姑娘是一个命运十分砍坷的女孩,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而父亲又娶了妻子使灰姑娘一直被欺负。嗨!真是可怜啊;《海的女儿》正如成年人的世界中,永远不知道童话的意义——第一次读《海的女儿》也许你只听到了优美和伤感,长大后你才明白其中包含着爱的代价和无言的牺牲……

 啊!《格林童话》真好看啊!也许对大人来说这不算什么,可是对我们小孩子来说真是义意非同啊!

第25集

剧情:

大胜先一步到了餐厅,小艾来后就打了个电话让自己新找的男朋友过来。人来了后小艾就问大宝宝你想吃什么啊,大胜很自然就回答,刚要说就发现不是叫的自己了。

小艾故意在大胜面前表现着幸福。大胜去了洗手间,大胜知道那个男的不能给小艾幸福,可自己又能怎么办,大胜吃醋了但告诉自己现在只是个演员。回到座位大胜告诉小艾这男的很靠谱,说自己女朋友该着急了自己就先走了,祝福二位永结同,白头携,早生贵。

人走了小艾旁边那位反应过来,永结同没有心,白头携没有老,早生贵没有子,和小艾说这哥们够狠的啊。大胜出来后在街上遇到卖艺跳舞的,当歌声响起《一生所爱》时大胜站在原地泪流满面。这时街上又放起大胜和小艾过往相爱的视频,忽然穿着婚纱的小艾出现了,一声齐大胜唤回了大胜。

小艾已经知道大胜有病的事情,小艾给大胜送钥匙的那天进屋了,小艾要进屋看看大胜到底和什么人在一起却发现了大胜的秘密。小艾走到大胜面前问他还记不记得第一拉自己手是什么时候,是两人第一看《大话西游》时。

今天的这一切都是小艾安排的。于果接到小艾的电话也从云南赶回来了。小艾单膝跪在大胜面前拿出戒指说大胜就是自己等了五百年的英雄,问大胜愿意踏着七彩云霞来娶自己吗。再强的汉子此时也是泪流满面,街上整齐的喊出愿意,愿意。

大胜走到小艾面前问小艾愿意嫁给自己吗。小艾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婚礼现场,父母亲朋好友都已经来了。小艾爸爸亲手把小艾交到大胜手中。大胜和小艾结婚了在所有人的祝福下。于果送三妹回家的路上到三妹家口时泰勒打来电话,三妹告诉泰勒自己都要睡了。

这时泰勒出现了。泰勒问三妹为什么要对自己说谎并让三妹带夏天去休息。于果说夏天现在住自己这。泰勒告诉于果现在他和夏天再没有一点关系,自己明天就带夏天回美国。这时三弟和三妹妈出来了,泰勒当着所有人的面前说出于果为了一笔钱放弃了对夏天的抚养权。

泰勒让于果承认自己把夏天给卖了,于果说自己没有,泰勒拿出了合约。于果要带走夏天被泰勒摔到地上,泰勒在于果耳边说自己等这一天等很久了而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泰勒带走了夏天。三妹对于果因为一笔钱把夏天抚养权交给泰勒很伤心,进屋后把三弟和妈妈都赶了出去。

但三妹不知道于果的心更疼。在医院的于果大哭。于果赶到酒店去找泰勒但泰勒已经退房了。于果又来到三妹家问三妹夏天在哪。三妹让于果不要再找夏天了,夏天不想见他并且三妹也不愿意帮于果告诉于果以后也别到这来了,自己也要走了。

于父到旅行社找了三妹,于父和三妹说了这事不能全怪于果要怪得怪自己,于父告诉了三妹于果有个妹妹叫于实,把于实是脑死亡的事告诉了三妹。于父告诉三妹于果为了妹妹放弃了去美国,放弃了学业才做了修理工,前些日子妹妹病情恶化需要很多钱,所以才于果做了那些。

扩展资料

《小爸爸》是文章执导,由文章、马伊琍、朱佳煜、王耀庆等主演的都市情感剧。

贪财且不靠谱的汽车修理工于果突然接到机埸地勤人员李三妹的电话,告知他有位名叫夏小白的美国乘客需其前往接机,多年前作为交流生赴美期间的那次艳遇因此再现脑海。兴奋不已的于果赶到机埸,不料眼前出现的竟是个八九岁的男孩。

孩子自称是夏小白的儿子,名叫夏天,因为妈妈在车祸中不幸去世,他决定独自来找”超级英雄”----爸爸于果。惊愕失惜之际,冲着李三妹一通发飙后,于果竟拂袖而去。

因夏天的滞留被领导斥责的三妹正在抓狂之际,突然接到孩子舅舅泰勒的越洋电话,得悉对方正在赶往中国的途中,并受托暂时照顾夏天。身为律师的泰勒魅力十足,让”大龄未婚”的三妹一见倾心,暗自将照顾夏天的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虽然三妹的朴实让自己印象深刻且特别,但是泰勒深知此行目的不是任何艳遇,而是夏天的抚养权。然而,夏天下定决心要跟随于果生活,令泰勒和于果都大感意外。泰勒表面尊重夏天的选择,背地里却和于果摹成”交易”。

从天而降的”儿子”让于果的生活发生了大地震,女朋友姗姗的哭闹、父亲的斥责,让他焦头烂额,和夏天的相处更是让他不知所措。夏天受不了于果的各种王靠谱的行为,提前要求跟泰勒回美国。

得意的泰勒借机拒绝相关费用,正缺钱为妹妹支付高额医疗费的于果和死党齐大胜以一场英雄执行任务的好戏,成功骗回夏天的信任。气愤至极的泰勒决定,以法律手段抢回夏天。于是,一埸有关孩子抚养权的争斗在这两个男人之间展开。

李三妹因此与两个男人展开了纠缠。泰勒的”阴谋”被层层揭开,于果的各种不靠谱因为夏天的到来开始发生奇妙的变化,三妹的情感天平遂步倾斜。最后,对夏天难以割舍的爱让于果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航班。

只看了纸质书,偶尔看到杨先生的书评,转一下

有什么好 —— 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

文/杨绛

议论一部作品「有什么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或是认真探索这部作品有什么好,或相当干脆的否定,就是说,没什么好。两个说法都是要追问好在哪里。这里要讲的是英国十九世纪初期的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女作者珍妮·奥斯丁是西洋小说史上不容忽视的大家。近年来越发受到重视。爱好她的读者,要研究她的作品有什么好;不能欣赏她的人,也常要追问她的作品有什么好。《傲慢与偏见》在我国知道的人比较多;没读过原文的读过译本,没读过译本的看过由小说改编的**,至少知道个故事。本文就是要借一部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西洋小说,探索些方法。试图品尝或鉴定一部小说有什么好。

小说里总要讲个故事,即使是没头没尾或无条无理的故事。故事总是作者编的。怎样编造——例如选什么题材,从什么角度写,着重写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怎样处理题材,就是说,怎样布局,怎样塑造人物等等,都只能从整部小说里去领会。光从一个故事里捉摸不出。这个故事又是用文字表达的。表达的技巧也只看文字本身,不能从故事里寻求。要充分了解一部小说,得从上述各方面一一加以分析。

小说里往往有个故事。某人何时何地遭逢(或没遭逢)什么事,干了(或没干)什么事——人物、背景、情节组成故事。故事是一部小说的骨架或最起码的基本成份,也是一切小说所共有的「最大公约数」。如果故事的情节引人,角色动人,就能抓住读者的兴趣,捉搦着他们的心,使他们放不下,撇不开。急要知道事情如何发展,人物如何下场。很多人读小说不过是读一个故事——或者,只读到一个故事。

《傲慢与偏见》的故事,讲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某乡镇上某乡绅家几个女儿的恋爱和结婚。主要讲二女儿伊丽莎白因少年绅士达西的傲慢,对他抱有很深的偏见,后来怎样又消释了偏见,和达西相爱,成为眷属。 这个故事平淡无奇,没有令人回肠荡气,精心摄魂的场面。情节无非家常琐碎,如邻居间的来往、茶叙、宴会、舞会,或驾车浏览名胜,或到伦敦小住,或探亲访友等等,都是乡镇上有闲阶级的日常生活。人物没有令人崇拜的英雄货模范,都是日常所见的人,有的高明些、文雅些,有的愚蠢些、鄙俗些,无非有闲阶级的先生、夫人、**之流。有个非洲小伙子读了这本书自己思忖:「这些英国的夫人**,和我有什么相干呢?」我们不禁要问,十九世纪外国资产阶级的爱情小说,在我们今天,能有什么价值呢?

可是我们不能单凭小说里的故事来评定这部小说。

故事不过是小说里可以撮述的主要情节,故事不讲作者的心思。但作者不可能纯客观地反映现实,也不可能在作品里完全屏蔽自己。他的心思会像弦外之音,随处在作品里透露出来。

写什么样的故事,选什么样的题材。《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写实性的小说(novel),而不是传奇性的小说(romance)。这两种是不同的类型。写实性的小说继承书信、日记、传记、历史等真实记载,重在写实。传奇性的小说继承史诗和中世纪的传奇故事,写的是令人惊奇的事。世事无奇不有,只要讲来合情合理,不必日常惯见。司各特(W Scott)写的是传奇性的小说,奥斯丁写的是写实性的小说。奥斯丁自己说不能写传奇性的小说,除非性命交关,万不得已;只怕写不完一章就要失声而笑。为什么呢?她在另一部小说《诺桑觉寺》里故意摹仿恐怖性浪漫故事(gothic romance)的情调打趣取笑。我们由此不一看出,她笑那种令人惊奇故事脱不了老一套,人物也不免夸张失实。她在家信里说,小说里那种十全十美的女主角看了恶心,使他忍不住要调皮捣蛋。她指导侄女写作的信上一再强调人物要写得自然。要避免想象失真,造成假象。她喜欢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有三、四家大户的乡镇上。奥斯丁并不是一个闭塞的老姑娘。她读书看报,熟悉当代有名的作品,来往的亲戚很多,和见世面的人物也有交接,对世界大事和城市生活并非毫无所知。可是她一部又一部的小说,差不多都取材于有三、四家大户的乡镇上。看来她和《傲慢与偏见》里伊丽莎白的见解相同。乡镇上的人和大城市的人一样可供观察研究;不论单纯的、或深有城府的,都是有趣的题材,尤其是后者、尽管地方小,人不多,各人的面貌却变化繁多,观察不到的方面会层出不穷。奥斯丁显然是故意选择平凡的题材,创造写实的小说。

通常把《傲慢与偏见》称为爱情小说。其实,小说里着重写的是青年男女选择配偶和结婚成家。从奥斯丁的小说里可以看出她从来不脱离结婚写恋爱。男人没有具备结婚的条件、或没有结婚的诚意而和女人恋爱,那是不负责任,或玩弄女人。女人没看到男方有求婚的诚意就流露自己的爱情,那是有失检点、甚至有失身份;尽管私心爱上了人,也得深知敛抑。恋爱是为结婚,结婚是成家,得考虑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门户不相当还可以通融,经济基础却不容忽视。因为乡绅家的子女不能自食其力,可干的职业也很有限。长子继承家产,其他的儿子当教士,当军官,当律师,地位就比长子低;如果经商,就比阶级内部又落下一个阶层。老姑娘自己没有财产,就得寄人篱下;如果当女教师,就跌落到本阶级的边缘上或边缘意外去了。一门好亲事,家家都挣扎着向上攀附,唯恐下落。这是生存竞争的一个重要光头,男女本人和两家老少都全力以赴,虽然只有三四家大户的乡镇上,矛盾也够复杂,争夺也够激烈,表现的世态人情也煞是好看。《傲慢与偏见》就是从恋爱结婚的角度,描写这种世态人情。

奥斯丁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难以忍受的苦恼。她小说里的许多怨偶,都是结婚前不相知而造成的。结婚不能不考虑对方的人品,包括外表相貌、举止、言谈,内在的才德品性。外表虽然显而易见,也需要对方有眼光。才能由外表鉴别别人品高下。至于才德品性,就得看他为人行事。这又得从多方面来判定,偶然一件事不足为凭,还得从日常生活里看日常的行为。知人不易,自知也不易,在节烈的生存竞争中,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纠纷就更难免。《傲慢与偏见》写女主角的偏见怎样造成,怎样消释,是从人物的浮面逐步深入内心,捉摸他们的品性、修养和心理上的种种状态。可以说,奥斯丁所写的小说,都是从恋爱结婚的角度,写世态人情,写表现为世态人情的人物内心。

《傲慢与偏见》开篇第一句「家产富裕的单身汉,准想娶个妻子,这是大家公认的必然之理」。接下说:「这点道理深入人心。地方上一旦来了这么个人,邻近人家满不理会他本人的意愿,就把他看做自己某一个女儿应得的夫婿了。」奥斯丁冷眼看世情,点出这么两句,接着就引出一群可笑的人物,一连串可笑的情节。评论家往往把奥斯丁的小说比作描绘世态人情的喜剧(comedy of manners),因为都是喜剧性的小说。

喜剧虽然据亚里士多德看来只供娱乐,柏拉图却以为可供照鉴,有教育意义。这和西塞罗所谓「喜剧应该是人生的镜子……」见解相同。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都曾引用;斐尔丁在他自称「喜剧性的小说」里也用来阐说他这类小说的功用。这些话已经是论喜剧的常谈。所谓「镜子」,无非反映人生。一般认为镜子照出丑人丑事,可充针砭,可当鞭挞,都有警戒作用。

可是《傲慢与偏见》警戒什么呢?对愚蠢的柯林斯牧师、贝奈特太太,凯瑟林夫人等人,挖苦几句,讽刺几下,甚至鞭挞几顿、就能拔除愚蠢的钝根吗?奥斯丁好像并没有这个企图。她挖苦的不是牧师、或是乡绅太太、或贵夫人,不是人为的制度或陋习恶俗造成的荒谬,而是这样的几个笨人。她也不是只抓出几个笨蛋来示众取笑。聪明人并没有逃过她的讥诮。伊丽莎白那么七窍玲珑的姑娘,到故事末尾才自愧没有自知之明。达西那么性气高傲的人,唯恐招人笑话,一言一动力求恰当如分,可是他也是在故事末尾才觉悟到自己行为不当。奥斯丁对她所挖苦取笑的人物没有恨,没有怒,也不是鄙夷不屑。她设身处地,对他们充分了解,完全体谅。她的笑不是针砭,不是鞭挞,也不是含泪同情,而是乖觉的领悟,有时竟是和读者相视目逆,会心而笑。试举例说明。

第十一章,伊丽莎白挖苦达西,说他取笑不得的。达西辩解说:一个人如果一味追求笑话,那么,就连最明智、最好的人——就连他们最明智、最好的行为,也可以说成笑话。

伊丽莎白说:「当然有人那样,我希望自己不是那种人。我相信,明智的、好的,我从不取笑;愚蠢、荒谬、任性、不合理的,老实说,我觉得真逗乐,只要当时的场合容许我笑,我看到就笑了。不过,这类的事,大概正是你所没有的。」

「谁都难保吧。不过我生平刻意小心,不要犯那一类的毛病,贻笑大方。」

「譬如虚荣和骄傲。」

「对啊,虚荣确是个毛病;骄傲呢,一个真正高明的人自己会有分寸。」

伊丽莎白别过脸去暗笑。

伊丽莎白当面挖苦了达西,当场捉住他的骄傲、虚荣,当场就笑了。可是细心的读者会看到,作者正也在暗笑。伊丽莎白对达西抱有偏见,不正是因为达西挫损了她的虚荣心吗?她挖苦了达西洋洋自得,不也正是表现了骄傲不自知吗?读者领会到作者的笑而笑,正是梅瑞狄斯(George Meredith)所谓「从头脑里出来的,理智的笑」。

笑,包含严肃不笑的另一面。刘易斯(C S Lewis)在他《略谈珍妮·奥斯丁》一文里指出,坚持原则而严肃认真,是奥斯丁艺术的精髓。心里梗着一个美好、合理的标准,一看见丑陋、不合理的事,对比之下就会忍不住失笑。心里没有那么个准则,就不能一眼看到美与丑、合理与不合理的对比。奥斯丁常常在笑的背后,写出不笑的另一面。例如《傲慢与偏见》里那位笨伯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是个大笑话;他遭到拒绝,掉头又向伊丽莎白好友求婚而蒙允诺。又是个大笑话。贝奈特太太满以为阔少爷宾雷已经看中自己的长女吉英,得意忘形,到处吹牛;不料宾雷一去音信杳然。这又是个笑话。伊丽莎白想不到她的好友夏洛特竟嫁给柯林斯那么一个奴才气十足的笨蛋,对她大失所望。她听了达西一位表亲的一句话,断定宾雷是听了达西的话,嫌她家穷,所以打消了向她姐姐吉英求婚的愿意。为这两件事,她和吉英谈心的时候气愤地说:「我真心喜爱的人不多,看重的更少;经历愈多,对这个世界愈加不满了。人的性格是没准的,外表看来品行不错,颇有头脑,也不大可靠;我向来这么想,现在越发觉得不错了。」吉英劝她别那么牢骚,毁了自己愉快的心情;各人处境不同,性情也不同;夏洛特家姊妹多,她是个慎重的人,论财产,这门亲事是不错的,说不定她对柯林斯也多少有点儿器重。伊丽莎白认为不可能,除非夏洛特是个糊涂虫。她不信自私就是慎重,盲目走上危途就是幸福有了保障。她不能放弃了原则和正义来维护一个朋友。吉英怪妹妹说话偏激,又为宾雷辩护,说他不是负心,活力充沛的青年人免不了行为不检;女人出于虚荣,看到人家对自己倾倒就以为他有意了。伊丽莎白说,男人应当检点,不能随便对女人倾倒。尽管宾雷不是存心不良,尽管他不是蓄意干坏事或叫人难堪,也会做错事情,对不起人。没头脑,不理会别人的心情,又拿不定主意,就又干了坏事。

姊妹俩各有见地,据下文来看,妹妹的原则不错,姐姐的宽容也是对的。从这类严肃认真的文字里,可以看出奥斯丁那副明辨是非、通达人情的头脑(common sense)。她爱读约翰生(Samuel Johnson)博士的作品,对他钦佩之至,称为「我的可爱的约翰生博士」。她深受约翰生的影响,承袭了他面对实际的智慧(practical wisdom),评论者把她称为约翰生博士精神上的女儿。奥斯丁对她所处的世界没有幻想,可是她宁愿面对实际,不喜欢小说里美化现实的假象。她生性开朗,富有幽默,看到世人的愚谬,世事的参差,不是感慨悲愤而哭,却是了解、容忍而笑。沃尔波尔(Horace Walpole)有一句常被称引的名言:「这个世界,凭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奥斯丁是凭理智来领会,把这个世界看作喜剧。

这样来领会世界,并不是把不顺眼、不如意的事一笑置之。笑不是调合;笑是不调合。内心那个是非善恶的标准坚定不移,不肯权宜应变,受外界现实的冲撞货磨擦,就会发出闪电般的笑。奥斯丁不正面教训人,只用她智慧的聚光灯照出世间可笑的人、可笑的事,让聪明的读者自己去探索怎样才不可笑,怎样才是好的和明智的。梅瑞狄斯认为喜剧的笑该启人深思。奥斯丁激发的笑是启人深思的笑。

《傲慢与偏见》也像戏剧那样,有一个严密的布局。小说里没有不必要的人物(无关紧要的人物是不可少的陪衬,在这个意义上也是有必要的),没有不必要的情节。事情一环紧扣一环。都因果相关。读者不仅急要知道后事如何,还不免追想前事,探究原因,从而猜测后事。小说有布局,就精炼圆整,不致散漫芜杂。可是现实的人生并没有什么布局。小说有布局,就限制了人物的自由行动、事情的自然发展。作者在自己世界观的指导下,不免凭主观布置定局。把人物纳入一定的运途;即使看似合情合理,总不免显出人为的痕迹——作者在冒充创造世界的上帝。

可是《傲慢与偏见》的布局非常自然,读者不觉得那一连串因果相关的情节正在创造一个预定的结局,那看到人物的自然行动。作者当然插手安排了定局,不过安排得轻巧,不着痕迹。比如故事里那位笨伯牧师柯林斯不仅是个可笑的人物,还是布局里的关键。他的恩主是达西的姨母凯瑟林夫人、他娶的是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伊丽莎白的访友重逢达西就很自然。布局里另一个关键人物是伊丽莎白的舅母,她未嫁时曾在达西家庄园附近的镇上居住。她重游旧地,把伊丽莎白带进达西家的庄园观光,也是很自然的事。这些人事关系,好像都不由作者的安排而自然存在。一般布局的转折往往是发现了隐藏已久的秘密;这里只发现了一点误会,也使故事显得自然,不见人为的摆布安排。奥斯丁所有的几部小说——包括她生前未发表的早年作品《苏珊夫人》(Lady Susan)都有布局,布局都不露作者筹划的痕迹。是否因为小乡镇上的家常事容易安排呢?这很耐人寻味。 奥斯丁也像侦探小说的作者那样,把故事限于地区不大、人数不多的范围以内。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和内心的任何波动。都筹划妥帖,细事末节都不是偶然的。奥斯丁指导她的侄女写作,都要求每一事都有交代、显然是她自己的创造方法。这就把整个故事提炼得精警生动,事事都有意义。小小的表情,偶然的言谈,都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对事情的了解。精研奥斯丁的恰普曼(R W Chapman)说,奥斯丁的《艾玛》(Emma)也可说是一部侦探小说。其实奥斯丁的小说里,侦探或推理的成分都很重。例如《傲慢与偏见》里达西碰到了他家帐房的儿子韦翰,达西涨得满脸通红,韦翰却面如死灰。为什么呢?宾雷为什么忽然一去不返呢?韦翰和莉蒂亚私奔,已经把女孩子骗上手,怎么倒又肯和她结婚呢?伊丽莎白和吉英经常像福尔摩斯和华生那样,一起捉摸这人那人的用心,这事那事的底里。因为社交活动里,谁也不肯「轻抛一片心」,都只说「三分话」;三分话保不定是吹牛或故弄玄虚,要知道真情和真心,就靠摸索推测——摸索推测的是人心,追寻的不是杀人的凶犯而是可以终身相爱的伴侣。故事虽然平淡,每个细节都令人关切。

奥斯丁只说她喜欢把故事的背景放在有三四家大户的乡镇上,却没有说出理由。可是我们可以从作品里,看到背景放在乡镇上所收的效果。

奥斯丁的侄儿一次丢失了一份小说稿。奥斯丁开玩笑说:反正她没有偷;她工笔细描的象牙片只二寸宽,她侄儿大笔一挥的文字在小象牙片上不合用。有些评论家常爱称引这句话,说奥斯丁的人物刻画入微,但画面只二寸宽。其实奥斯丁写的人物和平常人一般大小,并不是小象牙片上的微型人物。《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并不比奥斯丁笔下的乡镇大,我们却从不因为大观园面积不大而嫌背景狭窄。奥斯丁那句话不过强调自己的工笔细描罢了,评论家很不必死在句下,把她的乡镇缩成二寸宽。

奥斯丁写人物确是精雕细琢,面面玲珑。创造人物大概是她最感兴趣而最拿手的本领。她全部作品(包括未完成的片段)写的都是平常人,而个个特殊,没一个重复;极不重要的人也别致得独一无二,显然都是她的创造而不是临摹真人;据说她小说里的地名无一不真,而人物却都是虚构的。一个人的经历究竟有限,真人真事只供一次临摹,二次就重复了。可是如果把真人真事充当素材,用某甲的头皮、某乙的脚跟皮来拼凑人物,就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好比万花筒里的几颗玻璃屑,可以幻出无穷的新图案。小说读者喜欢把书中人物和作者混同。作者创造人物,当然会把自己的精神面貌赋与精神儿女。可是任何一个儿女都不能代表父母。《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和作者有相似的地方,有相同的见解;吉英也和作者有相似的地方和相同的见解。作者其他几部小说里的角色,也代表她的其它方面。

她对自己创造的人物个个设身处地,亲切了解,比那些人物自己都知道得还深、还透。例如《傲慢与偏见》第 59 章,吉英问伊丽莎白什么时候开始爱上达西。伊丽莎白自己也说不上来。可是细心的读者却看得很明白,因为作者把她的情绪怎样逐渐改变,一步步都写出来了。伊丽莎白嫌达西目中无人。她听信韦翰一面之辞,认为达西亏待了他父亲嘱他照顾韦翰。她又断定达西破坏了她姐姐的婚姻。达西情不自禁向她求婚,一场求婚竟成了一场吵架。这是转折点。达西写信自白,伊丽莎白反复细读了那封信,误解消释,也看到自己家确也有叫人瞧不起的地方。这使她愧作。想到达西情不自禁的求婚,对他又有点儿知己之感。这件不愉快的事她不愿意再多想。后来她到达西家庄园观光,听到佣仆对达西的称赞,不免自愧没有知人之明,也抱歉错怪了达西。她痴看达西的画像,心中已有爱慕的意思。达西不记旧嫌,还对她殷勤接待,它由感激而惭愧而后悔。莉蒂亚私奔后,她觉得无望再得到达西的眷顾而暗暗伤心,这就证实了自己对达西的爱情。

奥斯丁经常为她想象的人物添补细节。例如吉英穿什么衣裳,爱什么颜色,她的三妹四妹嫁了什么人等等,小说里虽然没有写,奥斯丁却和家里人讲过,就是说,她都仔细想过。研究小说的人常说,奥斯丁的人物是园的立体,不是扁的平面;即使初次只出现一个平面,以后也会发展为立体。为什么呢?大概因为人物在作者的头脑里已经是面面俱全的立体人物,读者虽然只看到一面,再有机缘相见,就会看到其它方面。这些立体的人物能表现很复杂的内心。有评论家说,奥斯丁写道德比较深入,写心理只浮光掠影;有的却说她写心理非常细腻,可充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和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的先驱。这两个说法应该合起来看。奥斯丁写人物只写浮面,但浮面表达内心——很复杂的内心,而表达得非常细腻。她写出来的人,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一个」。

按照西洋传统理论,喜剧不写个人;因为喜剧讽刺一般人所共有的弱点、缺点,不打击个别的人。英国十七世纪喜剧里的人物都是概念化的,如多疑的丈夫,吃醋的老婆,一钱如命的吝啬鬼,吹牛撒谎的懦夫等。十七世纪法国大戏剧家莫里哀剧本里的人物,如达居夫(Tartuffe)和阿尔赛斯特(Alceste),都还带些概念化。

戏剧里可以有概念化的角色,因为演员是有血有肉的人,概念凭借演员而得到了人身。小说里却不行。公式概念不能变成具体的人。人所共有的弱点和懦怯、慵懒、愚昧、自私等等,只是抽象的名词,表现在具体人物身上就各有不同,在穷人身上是一个样儿,在富人身上优势一个样儿;同是在穷人身上,表现也各各不同。所以抽象的概念不能代表任何人,而概念却从具体人物身上概况出来。人物愈具体,愈特殊,愈有典型性,愈可以从他身上概况出他和别人共有的根性。上文说起一个非洲小伙子读了《傲慢与偏见》觉得书里的人物和他毫不相干。可是他接着就发现他住的小镇上,有个女人和书里的凯塞林夫人一模一样。我们中国也有那种女人,也有小说里描写的各种男女老少。奥斯丁不是临摹真人,而是创造典型性的平常人物。她取笑的不是个别的真人,而是典型性的平常人物。她取笑的不是个别的真人,而是很多人共有的弱点、缺点。她刻画世态人情,从一般人身上发掘他们共有的根性;虽然故事的背景放在小小的乡镇上,它所包含的天地却很广阔。

以上种种研究,如果仅仅分析一个故事是捉摸不到的。而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技巧,更在故事之外,只能从文字里追求。

小说家尽管自称故事真实,读者终究知道作者编造的。作者如要吸引读者,首先得叫读者暂时不计较故事是虚构,而姑妄听之(That 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要使读者姑妄听之,得一下子摄住他们的兴趣。这当然和故事的布局分割不开,可是小说依靠文字的媒介,表达的技巧起重要作用。《红楼梦》里宝玉对黛玉讲耗子精的故事,开口正言厉色,郑重其事,就是要哄黛玉姑妄听之。《傲慢与偏见》开卷短短几段对话,一下子把读者带进虚构的世界;这就捉住读者,叫他们姑妄听之。有一位评论家认为《傲慢与偏见》的第一章可算是英国小说里最短、最俏皮,技巧也最园熟的第一章。

但姑妄听之只是暂时的;要读者继续读下去,一方面不能使读者厌倦,一方面还得循循善诱。奥斯丁虽然自称工笔细描,却从不烦絮惹厌。她不细写背景,不用抽象的形容词描摹外貌或内心,也不挖出人心摆在手术台上细细解剖。她只用对话和情节来描绘人物。生动的对话、有趣的情节是奥斯丁表达人物性格的一笔笔工致的描绘。

奥斯丁创造的人物在头脑里孕育已久,出生来就是成熟的活人。他们一开口就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并且看透他们的用心,因为他们的话是「心声」,便是废话也表达出个性来,用对话写出人物,奥斯丁是大师。评论家把她和莎士比亚并称,就因为她能用对话写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奥斯丁不让她的人物像戏台或小说里的角色,她避免滥套,力求人物的真实自然。他们口角毕肖,因而表演生动,摄住读者的兴趣。

奥斯丁的小说,除了《苏珊夫人》用书信体,都由「无所不知的作者」(the omniscient author)讲述。她从不原原本本、平铺直叙,而是按照布局的次序讲。可以不叙的不叙,暂时不比叙述的,留待必要的时候交代——就是说,等读者急要了解的时候再告诉他。这就使读者不仅欲知后事如何,还要了解以前的事,瞻前顾后,思索因果。读者不仅是故事以外的旁听者或旁观者,还不由自主,介入故事里面去。

奥斯丁无论写对话或叙述事情都不加解释。例如上文伊丽莎白挖苦达西的一段对话,又如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感情怎么逐渐改变,都只由读者自己领会,而在故事里得到证实。奥斯丁自己说,她不爱解释:读者如果不用心思或不能理解,那就活该了。她偶尔也向读者评论几句,如第一章末尾对贝奈特夫妇的评语,但不是解释,只是评语,好比和读者交换心得。她让读者直接由人物的言谈行为来了解他们;听他们怎么说,看他们怎么为人行事,而认识他们的人品性格。她又让读者观察到事情的一点苗头,从而推测事情的底里。读者由关注而好奇,而侦查推测,而更关心、更有兴味。因为作者不加解释,读者仿佛亲自认识了世人,阅历了世事,有所了解,有所领悟,觉得增添了智慧。所以虽然只是普通的人和日常的事,也富有诱力;读罢回味,还富有意义。

奥斯丁文笔简练,用字恰当,为了把故事叙述得好,不惜把作品仿佛修改。《傲慢与偏见》就是曾经大斫大削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奥斯丁虽然把《傲慢与偏见》称为自己的宠儿,却嫌这部小说太轻松明快,略欠黯淡,没有明暗相互衬托的效果。它不如《曼斯婓尔德庄园》沉挚,不如《艾玛》挖苦得深刻,不如《劝导》缠绵,可是这部小说最得到普遍的喜爱。

小说「只不过是一部小说」吗?奥斯丁为小说张目,在《诺桑觉寺》里指出小说应有的地位。「小说家在作品里展现了最高的智慧;他用最恰当的语言,向世人表达他对人类最彻底的了解。把人性各式各样不同的方面,最巧妙地加以描绘,笔下闪耀着机智和幽默。」用这段话来赞赏她自己的小说,最恰当不过。《傲慢与偏见》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

一部小说如有价值,自会有读者欣赏,不依靠评论家的考语。可是我们如果不细细品尝原作,只抓住一个故事,照着框框来评断:写得有趣就是趣味主义,写恋爱就是恋爱至上,题材平凡就是琐碎无聊,那么,一手「拿来」一手又扔了。这使我记起童年听到的故事:洋鬼子吃铁蚕豆,吃了壳,吐了豆,摇头说:「肉薄、核大,有什么好?」洋鬼子煮茶,滗去茶汁吃茶叶,皱眉说:「涩而无味,有什么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31512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2
下一篇2023-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