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家小兔》是杨小婷于2021年创作的绘本作品,作者使用综合技法来呈现一只要离家出走的小兔子和兔妈妈之间的一场文字迷藏游戏。
作者运用不同的画风和色彩来诠释小兔和妈妈的思想转变过程,把故事里想象与现实部分完美的分开和容合在一起。读者在观看时,可以跟随着仿佛**般的图像叙事和色彩变化,沉浸式地去经历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同时在故事中作者还设计了很多小细节、小伏笔去等待读者的发现和挖掘,非常值得亲子之间的共同阅读。
当作者第一次知道这个经典绘本故事时是在留学时的专业历史课上,没想到后有机会可以为此故事重新绘制插画,虽然整本书耗时一年多,在既要保留原版经典的图文出彩处,又要有新突破的情况下,最终顺利完成,并获得了2021-2022年全国插画双年展出版类插图(专业组)入围奖。在书中最难的是要把小兔所在世界的画风和妈妈所在世界的画风区分开,同时放在一个画面却不能违和,作者前后做了非常多的尝试,最后通过用不同的笔触和技法去表现同一种物体,如在小兔世界的画风里,石头是圆润的,相反妈妈世界则是尖锐的;小兔世界的地面有很多拼贴技法表现的抽象元素,表达着小兔(孩童)世界的想象力和多元化,而妈妈世界用写实方式来表现成人世界的单调性等。
大家可以发现,蛋糕主体其实就是个圆柱体。如果赶紧每层蛋糕连接不上,就可以先画个圆柱体,然后在画蛋糕轮廓哦~
1画出蛋糕的线稿,注意线条的虚实变化
2铺出物体的底色 ,注意分好色块图层,方便后续上色
3用自带的喷枪或者揉边圆画笔画出蛋糕的一些颜色变化,
4观察光源方向,画出蛋糕的明暗变化,注意层次变化
5望造画面,将暗部该加重的地方加重。该提亮的地方提亮,添加一些蛋糕的纹理
6画出一些星糕的高光,加上蜡烛烛火
就完成啦~
我很确定,我小的时候,一定没有读过米菲的绘本。但米菲兔的形象,却又是如此的熟悉,熟悉到,觉得她曾陪伴过我很长一段时间。
每次给小姑娘读米菲兔的时候,我都要为此迷惑一下子。就像宝哥哥见到林妹妹时,忍不住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我也想和小姑娘说:这个兔子,妈妈也有过。
可是,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呢?幸好小姑娘还没有能力问出这句话。
直到这两天,我开始搜索“米菲”,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晨光文具。再深究,2005年的时候,晨光和米菲兔开始合作,米菲的笔,我没少用,那可真是天天见了。
由此,我可以理直气壮的和小姑娘说了:米菲兔是你的,也是妈妈的,她是我们共同的兔子伙伴。
我想,每一个人都不会对这个兔子表示陌生。可是,关于她,你又知道多少呢?
我知道,如果小姑娘能表达清楚,她一定会告诉我:
我喜欢米菲小兔,也喜欢她的家人和伙伴;
我想像米菲一样骑自行车,也想有个开飞机的舅舅;
我还想和米菲一起去海边,去动物园,去美术馆
她大概还会和我说:
我喜欢它大块大块的颜色;
我喜欢那些简单的线条;
我喜欢每个故事都那么的好玩又完满;
我还喜欢那些四行的句子,听起来可真有趣;
还有,还有,书一点都不大不重,我刚好可以捧起来自己看
这都是书里的米菲。但你知道米菲的其他事情么?比如:
米菲的家乡在哪里?米菲的嘴巴为什么是个“X”?米菲家都有谁?米菲里的衣服都有什么讲究?你一定被我问到了吧!
有关米菲的故事,和书里的米菲的故事一样温馨又有趣。
米菲来自荷兰。居然有很多人误以为它和 hello kitty 一样来自日本。不过,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认为 hello kitty 来自美国呢?
凯蒂猫比米菲兔要小19岁,而且“米菲爸爸”布鲁纳很直接的说过他不喜欢凯蒂猫,他觉得凯蒂猫抄袭了他的米菲兔。
“米菲爸爸”也特别有趣,哦,2007年的时候,80岁的布鲁纳已经自称为“米菲爷爷”了。
“米菲爷爷”几乎从来没正经去过学校。小时候因为二战,全家去荷兰乡下避难,因此没有上小学;中学的最后一年,他选择了去书店打工,因此没能毕业;后来他被父亲安排去伦敦和巴黎的出版社实习,但他终日游荡在当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再然后,重返荷兰,去阿姆斯特丹读美术,觉得没感觉,便干脆退学。
这可不是一个好榜样,但却还是有这样大的成就,大概全凭的是自己的天分和对绘画的热爱吧。当然,前期的时候,家里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米菲爷爷”的爷爷和爸爸开办了A W Bruna & Zoon,那是荷兰最大的书籍出版社。小时候乡下避难的时候,来自出版社的设计师叔叔插画家阿姨便给过他很多的绘画课;大一点之后,他也加入了AW,为之画插画和封面,比如小黑熊系列;再后来,他便开始了自己的画画,米菲兔就诞生了。
米菲的形象,诞生于“米菲爸爸”在海边度假时给自己的小儿子讲的一个睡前故事:一只小白兔,在他们度假屋的花园周围蹦蹦跳跳。他决定把这只小白兔画下来,就有了后来的米菲。
最开始的米菲是毛绒玩具的样子,软软的,耳朵不对称,后来,慢慢的,慢慢的,几次改版,它就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样子;最开始的米菲还有点性别不明,毕竟,只是一只小白兔,但很快的,她就变成了小女孩,还穿上了小裙子,因为“米菲爸爸”更想看她穿裙子,而不是裤子。
米菲形象的奠定,就是那么任性。同样任性的,还有她的嘴巴是个“X”。为什么呢?原因真的很简单,可以在《All About Dick Bruna》那本书里找到。“米菲爸爸”说:他从小就觉得兔子的嘴巴是X形状的。
米菲有个大家庭,米菲和她的爸爸妈妈,穿花裙子的爱丽丝姑姑,开飞机的舅舅,还有疼爱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米菲》里也有很多其他的形象,Boris和Barbara是一对情侣熊,还有Grunty和Poppy两只先后出现的小猪,Snuffy小狗,还有一个马戏团的小丑膝盖先生;
米菲也有自己的小伙伴,比如坐飞机来看她的梅儿小棕兔,明明是两个小女孩,但热心的读者们从两只小兔并排站里为米菲延伸了一段爱情故事,重新编排《米菲》里的插图,于是就有了她为他穿花裙子,她为他做草莓蛋糕,她为他画画,她为他织毛衣,真是温馨又感人。
这也是小书有趣的地方,打乱那些插页,重新采编,就可以有无限个新故事哦!
兔爸爸穿西装打领带,沉稳儒雅;兔妈妈珍珠项链很显眼,温柔贤惠又美好;兔奶奶偶尔戴着金项链,和兔爷爷一起穿暗色的衣服,端庄又朴素;艾米丽姑姑穿着花裙子,漂亮又活泼;至于米菲自己呢,有红色的、蓝色的、背带的、碎花的各种小裙子,米菲就是小主角!
米菲在1992年第一次登上了电视,2003年开始迈出国门在加拿大和美国的电视频道播放,现在已经很多集,语音声调很清楚又有特色;
米菲更是有很多的周边产品,布偶,木雕,陶瓷制品,包包,衣服,等等,去荷兰旅行的话,会遇见很多米菲商店;
至于米菲的家乡,荷兰的乌特勒支,简直就是米菲的世界,米菲广场,米菲大楼,米菲的博物馆,米菲的铜像,米菲的红绿灯,米菲的书店和甜品店,等等,不再是米菲生活在我们身边,而是我们生活在米菲的世界。
去年,米菲60岁了,是哒,米菲已经60岁了。那一年,为了给米菲兔庆祝生辰,荷兰邀请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为米菲创作了60个纪念版形象,比如大黄鸭的米菲形象,带着各种电子设备的米菲形象,贴几张图,大家看吧。总归,米菲已经是全世界的米菲,米菲也是与时俱进的米菲。
就说这些吧,最后再说一个一起读《米菲》时的小趣事。
有一本叫做《米菲在游乐场》,其中有一页是米菲头朝下玩单杠,每次读到这一页,小姑娘都要把书给转过来,直到米菲头朝上才安心。
好吧,从此,大多数情况下,我不用担心她会把书拿倒来看了!
附一段60秒视频,展示米菲兔这些年的形象变化。如果可以打开youtub,还可以看到“米菲爷爷”在家乡工作和骑自行车的小视频。“米菲爷爷”89岁,健在,他说:对我来说,幸福就是,一大早骑着自行车去工作室。还有,“米菲爷爷”属兔。
更多了解,可以去看米菲的官网,很多资料都是从那里找的。另外还有几篇有参考的,我放在拓展链接里,有兴趣的可以点开看看。
好啦,例行小问题: 你和米菲有着怎样的故事 ?or 你是从哪里开始认识米菲的? 欢迎留言哦!
又,上一篇的莱比锡游记,谢谢编辑厚爱,谢谢各位的喜欢和关注,本周三,奉上德累斯顿游记,不见不散!
一个叫爱丽丝小姑娘在参加自己的派对上,发现有人向自己求婚。这个向自己求婚的人是哈米什。爱丽丝来不及对他的求婚做出任何反应,十分迅速地逃离了正在进行中的宴会现场。
之后,她无比惊讶地发现了一只穿着马夹,带着表的兔子向前奔跑着,她紧紧跟着兔子,看着他掉进一个兔子洞,爱丽丝出于好奇,跟着兔子跳进了兔子洞,来到了一个如同仙境般的世界。
作品主题
这部童话虽然充横了荒诞不经的奇异幻想,但作家却在其中深刻地影射着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的社会现实。随着爱丽丝的所见所闻所历,可以感受到这个时代处处拘于礼仪、古扳迂腐的生活氛围,如小主人公不断背诵课文的惶恐情态,又如一心想卖弄自己历史知识的老鼠,原来只会大段地背教科书,连自己也不懂。
这些情节都使读者对当时教育方法僵化陈旧有所感受。卡罗尔还在童话中讽刺装出一副矫揉造作的绅士派头的兔子、势利庸俗的公爵夫人、骄横暴戾的红王后等等,甚至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法庭也作了嘲讽。这些无不使读者从笑话中见到严肃、在荒诞里悟出理性。
作者简介 :美国马格里特·怀兹·布朗,是这本书的文字作者,是一位天才图画书作家,4次获得凯迪克奖。美国的克雷门·赫德,是这本书的图画者,是一名插画家美国图画书界先驱性的人物。
《逃家小兔》这本书1972年在美国《纽约时报》年度最佳童书,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1 966年——1978年,“好中之好”童书。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推荐的100本最佳童书。
故事介绍:
孩子在2~3岁他们有个体化期,孩子从心理上开始与妈妈分离。很喜欢和妈妈玩捉迷藏的游戏,体验控制感。在被找到以后又体会这种重逢的兴奋与快乐。书中的小兔子大概就属于这个阶段的孩子。
具体介绍:
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前面有两幅钢笔画,后面接着的就是一个彩色的跨页,把他们想的情景变成了一幅完整的画。
当小兔说:“我要跑走啦!”妈妈就很自然的说:“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兔妈妈非常的了解孩子这个阶段发展特征,及时回应孩子。
小兔子想变成小鳟鱼 ,妈妈这时就变成一个捕鱼的人。用了一根长长的线去钓鱼,但她的鱼饵是一根胡萝卜。这场景有点像0~3岁的孩子,妈妈主要是呵护宝贝。
小兔子又要变成山上的石头,妈妈就化身为一名登山者。这个场景就像3~6岁的孩子,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
孩子又想变成一朵花,妈妈就化身为一名园丁,提着小兔子爱吃的青菜。这里就象征6岁后的孩子,我们家长要帮助孩子“修建枝叶”,让他们成长的更好!
小兔子又想变成小鸟,妈妈就变成一棵树,张开手臂,随时迎接孩子。这里象征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想离开妈妈,但有点稚嫩。妈妈就是孩子的港湾。
小兔子又想变成帆船,妈妈这时就变成了一阵风,吹到妈妈想要你去的地方。这场景象征孩子刚刚步入社会,会遇到一些不如意,妈妈要做一个引领者。
小兔子又想变成马西团中的空中飞人,妈妈就变成了一个走钢索的人。这个场景象征着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并拥有一技之长的成年人。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并学会放手。
最后小兔子变成了小男孩,妈妈张开双臂抱住了他。小兔子一下从想象回到了现实,“天哪!我不如就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妈妈也回来的特别快对小兔说:“来个胡萝卜吧!”
这位兔子妈妈一直能觉察到孩子想干什么,我想这也是现实中孩子最需要和喜欢的妈妈。
尹建莉老师有这样一句话:“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绘本逃家小兔中小兔最后不打算逃跑了。
逃家小兔是一本温暖有爱的绘本,讲述一只小兔子和妈妈玩语言捉迷藏的故事。全书贯穿了兔妈妈对兔宝宝不离不弃的母爱,不论小兔子变成鱼,还是高山上的石头,或者花园里的花等等,兔妈妈都能想到对应的角色,追随着小兔子。
书中充满创造性想象的奇妙对话,体现了妈妈无私、伟大的爱。不论孩子身处何地,妈妈都时刻关注着、牵挂着,妈妈永远是孩子的港湾。
绘本的起源:
绘本起源于西方,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美。在亚洲,绘本发展的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台湾地区的绘本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至80年代后渐入佳境。而在中国大陆,绘本仅为起始阶段或称之为复兴。
人类的所有文明都具有图画叙事的传统,文字也起源于图画,中华民族也一样。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都存有我们祖先留下的图画:如岩画、陶器绘制、壁画等,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用图画叙述事件的记录。
夏商周青铜器上的图画、秦汉时代的画像石、魏晋南北朝的墓室壁画、五代两宋的卷轴画、明清的戏曲、小说木版插画,总体而言,这些插图,虽具有了初步的说故事的能力,却缺少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它们全都不是站在儿童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它们并不是“为儿童”的作品。
而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定是要到五四运动以后,才能被发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