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舜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
2、傅说
在武丁的伯父小辛和父亲小乙的时候,殷商已经很衰败了,武丁即位后,想重振殷商,但是没有贤臣辅佐,所以他三年都不说话,国事都交给冢宰来管理,自己则观察国风。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贤人,说:“我是一个囚徒,姓傅,名说。天下如果有能找到我的,就会知道我不仅仅是个囚徒了。”
武丁醒来后分析:“傅”是辅佐的意思,“说”是欢悦的意思,天下是不是有一个人,既能辅佐我又能让百姓欢悦呢?于是就让画工根据梦中的印象画了图形,派人到处寻找,结果在北海附近的虞、虢之间的傅岩找到了一个叫说的囚徒,和图画很像。
3、胶鬲
历史上胶鬲原为纣王大夫,遭商纣之乱,隐遁经商,贩卖鱼盐。胶鬲在贩卖鱼盐过程中,十分辛劳,最后被周文王发现,拟举为重臣。但胶鬲当时并没随文王入周,可能是受文王嘱托,仍留在商朝策反作内应。
不久,武王伐纣胶鬲去周师联络。武王接见胶鬲,商定了十五日后,也就是甲子日到达朝歌,然后胶鬲速赶回去通报。
4、管仲
齐庄公五十六年(约前723年),管仲出生,管仲的祖先是周穆王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导致管仲生活很贫困。
为了谋生,联合好友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失败。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游历许多地方,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当兵的时候,临阵脱逃。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
齐桓年(前685年),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
5、孙叔敖
约公元前605年,孙叔敖在期思,雩娄(今河南省固始县史河湾试验区境内)主持兴修水利,建成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娄灌区(期思陂)。
相当于现代新建的梅山灌区中干渠所灌地区。据记载他还曾主持修建芍陂(今安徽寿县安丰塘),在今湖北江陵一带也兴修过水利。
庄王曾认为当时楚国的车子太小,遂命令全国一律改造高大的车子。孙叔敖劝谏,若以命令行事,会招致百姓反感,不如把都市街巷两头的门限做高,低小的车过不去,人们就会自觉改造高车了。庄王又嫌原来通行的货币太小,改铸大币,强令通行,人民使用不便,引起市场混乱。
他认为“便民为要”,劝说庄王恢复通行小货币,市场又趋繁荣。孙叔敖还是杰出的军事家,他选择适合于楚国的条文,立为军法,对各军的行动、任务、纪律等都制定了明确规定,运用于训练和实战。
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军在诉地(今河南正阳一带)修筑城池,由于他用人得当,计划周密,物资准备充足,30天就完成了任务。
次年,楚与晋大战于邲,他辅助庄王机智灵活地指挥了这场战斗,刚一出动战车,他即鼓动楚军勇猛冲击,一鼓作气,迅速逼近晋军,使其措手不及,仓惶溃散,逃归黄河以北,中原霸主的地位便转向楚国。
由于行政、治军有功,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孙叔敖坚辞不受。
6、百里奚
百里奚自幼家贫,在齐游学时曾乞食于人,为蹇叔收留,因得不到齐的任用,投奔 虞国,为大夫。
周惠王22年(公元前655年) 君不听奚言,为晋所灭,奚被俘。秦穆公以求婚于晋,晋献公将奚作为陪嫁臣送秦。奚不堪其辱,逃回故乡南阳,被楚人所执以牧牛为生。
秦穆公知奚贤,遂以缉拿逃奴为由,用奴隶身价――五张羊皮将百里奚赎回,拜为大夫,因号“五羖大夫”。
奚相秦七年,勤理政务,平易近人,生活俭朴,使秦大治,遂建霸业。
扩展资料: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
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
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
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傅说是我国殷商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科学家。他辅佐高宗武丁安邦治国,缔造了历史上有名“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留下了《说命》三篇。
他创造的“版筑”技术,是人类建筑史上的进步。本次文化高峰论坛就“父乙就是傅说”“傅和父”“说和兑”“父兑和父乙”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与会专家认为,与傅说有关的古迹都在在山西省平陆县境内,此次对傅说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具有重要意义。
管仲注重经济和农业,反对空谈主义,开创职业技能教育。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观念和《管子》的思想颇为接近。
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最早提出“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的民族主义思想。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后来孔子感叹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历史上胶鬲原为纣王大夫,遭商纣之乱,隐遁经商,贩卖鱼盐。昔日泰州祭祀“盐宗”的庙里供奉着三位盐宗,胶鬲是其中之一,是作为盐商的祖宗被供奉的,别处供奉的两位,一是海盐生产的创始人夙沙氏,一是食盐专营的创始人管仲。
胶鬲在贩卖鱼盐过程中,十分辛劳,最后被周文王发现,拟举为重臣。但胶鬲当时并没随文王入周,可能是受文王嘱托,仍留在商朝策反作内应。
后来,胶鬲官居少师,并作为上邦使团成员出使周朝,使团以纣王之兄微子为首,成员除胶鬲外,还有伯夷、叔齐等。时文王已去逝,由武王执政。武王兄弟分别给使团成员做工作,要他们反商助周,许诺微子世为长侯,胶鬲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微子、胶鬲答应了,只伯夷、叔齐没接受。
不久,武王伐纣:“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微子得知武王出兵的消息后,马上命胶鬲去周师联络。武王接见胶鬲,商定了十五日后,也就是甲子日到达朝歌,然后胶鬲速赶回去通报。
武王挥军东进,一路不断遇到恶劣的天气和险要的道路,行军十分艰难,部下劝武王歇息缓进。
武王认为:自己与胶鬲已约定甲子之期,如不能按时赶到,胶鬲将有危险,他不愿失信于天下,也不愿失信于胶鬲。于是催兵疾进,按期赶到,以4万5千多人的兵力讨伐纣王,纣王拼凑了17万人(一说70万)迎战于牧野。
由于微子、胶鬲等人的策反工作成效显著,纣王17多万人(一说70万)一经接触,土崩瓦解,很多士兵纷纷反戈冲向纣王,纣王大败,于摘星楼自焚而亡。武王建周之后,“微子胶鬲,皆委质为臣”。
_舜
_傅说
_管仲
_胶鬲
_孙叔敖
_百里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