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的和亲的故事:幸遇能文能武的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的和亲的故事:幸遇能文能武的松赞干布,第1张

文成公主出嫁>在贞观四年(630年)灭了东突厥后,又派击败了西南的吐谷浑,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国纷纷和交往,远在西南的吐蕃,也派来了使者。 >当时的吐蕃赞普(吐蕃王的称号)名叫松赞干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13岁的时候,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爱好民歌,善于写诗,受到吐蕃人的爱戴。他的父亲死后,吐蕃贵族发动叛乱,松赞干布靠他的勇敢才智,很快平定了叛乱。 >年轻的松赞干布并不满足吐蕃的贵族生活,为了学习唐朝的文化,他派出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来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唐太宗也听到吐蕃的名声,愿意跟他们结交,还派使者到吐蕃去回访。 >过了两年,松赞干布又派使者到长安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没有答应。吐蕃使者怕松赞干布责备他不会办事,回到吐蕃后,向松赞撒谎说:“唐天子快要答应把公主下嫁给我们啦,因为吐谷浑王也去求婚,才把我们求婚的事给耽搁了。” >吐蕃和吐谷浑两国本来就在闹摩擦,松赞干布听了使者的回报,更加怨恨吐谷浑。他马上出动20万人马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王看吐蕃军攻势很猛,抵挡不住,就退到环海一带。 >松赞干布打败了吐谷浑,乘胜打到唐朝境内的松州(今四川松潘),又打了个大胜仗。 >松赞干布骄傲起来,派人威胁唐朝说:“如果不把公主嫁给我,我就带兵打到长安。” >唐太宗生气了,派大将侯君集带兵反击吐蕃。吐蕃将士对松赞干布挑起跟唐朝的战争,本来不愿意,看到唐朝派大军前来,都要求退兵。松赞干布眼看蛮干下去,要遭到失败,就向唐朝求和。 >唐太宗本来就愿意同吐蕃友好,也就同意讲和了。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又派了个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带了100人的出使队伍,备了5000两黄金和许多珍宝的厚礼,到长安去求婚。 >唐太宗接见了禄东赞。禄东赞传达了他们的年轻国王想跟唐朝友好的心愿,说得娓娓动听。唐太宗心里挺满意,就在皇族的女儿中,挑选了一个美丽温柔的,封为文成公主,把她许嫁给松赞干布。 >据说,使者禄东赞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后来,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流传着一个“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 >禄东赞在长安求婚的时候,各国来求婚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来求婚的使者先解答五个难题。哪一国使者能够解答,就答允跟那国和亲。 >第一道题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目是把100匹母马和100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儿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禄东赞通过了一道道考试,最后一道是要从2500百名美貌年轻的女子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禄东赞凭他的聪明和敏锐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仪态大方的公主认出来了。 >这些传说不大可能是事实,但是却反映了吐蕃人民对唐蕃友好的愿望和对完成这个使命的使者的赞美。公元641年,24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唐朝 为公主备了一份十分丰富的嫁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当然是少不了的,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她还带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从唐朝边境接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备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亲自从逻些(今 ),赶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迎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到了逻些城。公主入城的那天,逻些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还在逻些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给公主居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40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 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西方有《睡美人》、《白雪公主》一类关于王子和公主美丽爱情的童话故事。

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的美丽爱情童话故事,而且是有历史根据,发生在历史真实人物身上的。

比如,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爱情故事。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就叫《文成公主进藏》,文笔优美,故事浪漫动人:唐朝的时候,青藏高原上有一个地方叫吐蕃。吐蕃有个年轻的首领,叫松赞干布,他听说唐朝皇帝有个女儿叫文成公主,既漂亮又聪明,就派大臣到唐朝去求婚。唐朝皇帝出了很多难题来考验使臣,却根本难不住。于是想:一个使臣都这么聪明能干,他们的首领就更聪明能干了。因此,愉快地答应了松赞干布的请求。文成公主出发去吐蕃了。她从京城带上青稞、豌豆、油菜、小麦、荞麦等种子和各种耕种技术,还有许多铁匠、木匠、石匠,也跟着文成公主一起进藏了。半路上,文成公主在一个叫路纳的地方遇到了一条河,过不去。公主找来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后来,老百姓就把公主亲手搭的这座桥叫做“内地桥”。文成公主过河以后,一只小鸟飞来,说:“公主,公主,这儿是片沼泽地,不好走。”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大家说,因为文成公主撒了这把羊毛,所以路纳这个地方的牛羊一直都长得又肥又壮。文成公主到了达尤龙真这个地方的时候,可恶的乌鸦飞来说了坏话。它问:“公主,你要到哪儿去呀?”文成公主说:“我要去找松赞干布。”“哎呀,松赞干布已经死了,你还去干什么?”公主听说松赞干布死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她就在达尤龙真修了一座石屋子住了下来,还咬破了指头,在石壁上写了血书来纪念松赞干布。碰巧这个时候,神鸟天鹅从远方飞来,说:“公主,公主,不要难过,快到拉萨去吧,松赞干布的身体很健康!公主,公主,快到拉萨去吧,一切都会吉祥如意!”文成公主听了,十分感激神鸟天鹅,就动身走路,最终来到了拉萨。年轻的松赞干布隆重地迎接这位美丽的公主,和她结成了夫妻。从此,吐蕃和内地的往来更加密切了!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吐蕃有了五谷,老百姓学会了耕种和其他技艺。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也有一篇课文,叫《聪明的使者》,讲述的也是同样的故事,但着重于表现来唐朝求婚的吐蕃使臣禄东赞如何破解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所设置的难题。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附阅读材料中也有这样一首诗歌:“美丽的文成公主啊,你从遥远的大唐来,带来的种子三百六十种,美丽的文成公主啊,你从遥远的大唐来,带来的禽兽三百六十种,美丽的文成公主啊,你从遥远的大唐来,带来的工匠三百六十行,美丽的文成公主啊,你从遥远的大唐来,带来的绸缎三百六十种,美丽的文成公主啊,你从遥远的大唐来,佛主的光芒照亮了大地”

在这些课文的影响下,闭上眼睛想象着英俊的松赞干布与美丽的文成公主的爱情,想象着他们相依相偎,携手将幸福带给了吐蕃人民,不由不令人沉醉向往。

故事允许虚构,可以有想象成分;历史却是严峻的,必须客观而真实。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真实的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

《文成公主进藏》介绍说:“唐朝的时候,青藏高原上有一个地方叫吐蕃。”

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于藏南地区的雅隆河谷。

按照藏人的传说,大约在公元前127年左右,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几位苯教领袖一起迎立聂赤赞布为王,王位传承了20余世,公元七世纪初,当位的是吐蕃一代雄主松赞干布赞普(松赞干布,意为深沉宽厚杰出能干的男子;赞意为雄豪有力,普为大丈夫,故吐蕃王朝将国王称为赞普。《新唐书》等汉文史籍一般称松赞干布为“弃宗弄赞”或“弃苏农赞”)。

必须说明的是,松赞干布继位之前,吐蕃还没有创建文字,该传说只是口耳相传,信不信由您。

松赞干布雄才大略,先后兼并了位于今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甘孜、理塘一带的部落,紧接着又征服了青海一带的党项、白兰等国,于公元633年建都逻些(今拉萨),建国号“大蕃”,在布达拉山上建立皇宫,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野心勃勃,参照唐朝的中央官制和府兵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

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派出使者赴长安与唐朝通好问聘,但唐太宗没有同意。

于是,松赞干布准备与唐朝争夺西域地区的控制权。

次年四月,吐蕃突然出兵攻陷大唐芳州。

这是唐、蕃之间的首次交战,但规模并不大,未引发两国间的全面冲突。

过了两年,到了贞观十年(公元637年),松赞干布将目光瞄准了盘踞于今青海和甘肃一带的吐谷浑王国。

这个吐谷浑王国曾在隋炀帝时代被大隋帝国灭了国,但又在隋末乱世复了国。贞观八年(634年),初唐一代军神李靖率军一万,仅用一年时间就击溃了吐谷浑,扶立了亲唐的半傀儡政权,吐谷浑自此成为了大唐的属国。

西陲霸主松赞干布提兵攻占吐谷浑,即大唐与吐蕃间的开战不可避免。

深谙文韬武略的唐太宗觉察到了来自吐蕃方面的凌厉杀气,为了化解这股杀气,他毅然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这是孙权嫁妹给刘玄德的策略。

唐太宗认为,松赞干布是不能与一心兴复汉室的刘备相比的,只要他坠入温柔乡,大唐和吐蕃成为了翁婿之国,则两国自然息刀兵而兴文治。

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事件中有几个细节要注意:

一、《文成公主进藏》中说:“吐蕃有个年轻的首领,叫松赞干布,他听说唐朝皇帝有个女儿叫文成公主,既漂亮又聪明,就派大臣到唐朝去求婚。”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这年是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虽说松赞干布的生年现尚存争议,一般认为他诞生于隋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则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这年,松赞干布为24岁,称之为“年轻的首领”,那是没有问题的;但说“他听说唐朝皇帝有个女儿叫文成公主,既漂亮又聪明”那就不对了。《新唐书6吐蕃传》记:“贞观八年,始遣使者来朝,帝遣行人冯德遐下书临抚。弄赞(即松赞干布)闻突厥、吐谷浑并得尚公主,乃遣使赍币求昏(即婚),帝不许。”松赞干布于七年前请求迎娶唐朝公主,是因为他得知突厥、吐谷浑都能娶到唐朝公主,自认为吐蕃政权的国力和地位不次于二者,故而请求迎娶唐朝公主,那是想得到与突厥、吐谷浑平等的政治地位,非是听说文成公主“既漂亮又聪明”。另外,松赞干布到唐朝求婚,并未指定具体要娶谁,只要是公主就行。而文成公主也并不是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女儿。文成公主到底是谁的女儿,至今仍是一笔糊涂账,史书上提到她生于任城(今山东济宁)。又因为李世民的堂弟李道宗曾被封为任城王,故人们大多猜测文成公主为李道宗的女儿。

二、《聪明的使者》中说:“唐朝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了大臣禄东赞到长安求婚。”禄东赞也写噶尔6东赞,汉文史籍中以禄东赞、论东赞、大论东赞的名字出现,是吐蕃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曾担任过大论之职,其最大的功绩是划定田界,确立吐蕃的封建制度。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代表松赞干布到长安求婚的人也是他。该次求婚失败,《新唐书6吐蕃传》记载:“使者还,妄语曰:‘天子遇我厚,几得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遂不许,殆有以间我乎?’弄赞怒,率羊同共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抗,走青海之阴,尽取其赀畜。又攻党项、白兰羌,破之。勒兵二十万入寇松州,命使者贡金甲,且言迎公主,谓左右曰:‘公主不至,我且深入。’”可见,松赞干布攻击吐谷浑,与迎娶唐朝公主是有一定关系的。《聪明的使者》中讲述的这次求婚,发生在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这次,禄东赞携带了大量黄金、珠宝,率领庞大求婚使团,前往唐都长安请婚。故事中说:“好多地方都派使臣去求婚。唐朝皇帝决定让求婚的使臣们比赛智慧,说:‘哪个最聪明,就把公主许配到他们那里去。’”因此设置了“丝带穿珠”、“辨马母子”、“辨木首尾”、三道难题。的确,当时到唐朝求婚的还有天竺、大食、仲格萨尔以及霍尔王等国的使者。但设置难题考验求亲使者事,史不见载,只在藏地广为流传,现在,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仍完好地保存着描画该传说的壁画。按照壁画上的纪录,不是三道难题,而是八道,称“八试婚使”(又称“八难婚使”,也有“六试婚使”之说),除了上面提到的“丝带穿珠”、“辨马母子”、“辨木首尾”外,还有“辨鸡母子”、“日杀百羊”、“日饮百酒”、“夜返宿地”、“辨认公主”五道难题。这些难题,明显带有民间艺人虚构编造的痕迹,应该不是真的,但唐太宗要用孙权嫁妹给刘玄德的策略,而禄东赞胜利完成松赞干布交付的求婚任务却是无可辩驳的史实。现存于世的阎立本代表作《步辇图》也描绘有唐太宗接见来求亲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据《新唐书》记,唐太宗器重禄东赞的才识,封他为“右卫大将军”,并欲以琅琊长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妻之,挽留他久居长安,不时垂问。但禄东赞毅然拒绝,说:“臣本国有妇,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娶。”谢绝了唐太宗的好意。

三、按照《文成公主进藏》、《聪明的使者》的说法,文成公主入藏后,过上了王子与公主式的幸福生活。但,民间还流传有其他不同的说法。比如,根据藏文本《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编年记事》所记:“此后六年,墀松赞赞普升遐(归天),与赞蒙文成公主同居三年耳。”有人因此说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结婚后的九年时间里,有六年不与文成公主产生交集,从而推测在刚开始伴驾的三年时间里,文成公主也不过只是松赞干布身边一个侍女式的人物罢了,断言文成公主一生凄苦可怜,从没享受过爱情和甜蜜。也有人提出,文成公主入藏多年,无子无宠,地位平庸,属于松赞干布的小老婆,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受到了松赞干布大老婆尺尊公主的迫害,在宫廷中靠装疯才度过了后半生。

那么,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新唐书》记载,松赞干布自攻打吐谷浑后,与唐朝相对峙,战争消耗严重,群臣申请罢兵返国,甚至有八人以自杀相威胁。松赞干布最后被迫撤兵并“以使者来谢罪,固请昏”。即吐蕃是在失败的背景下低姿态向唐朝求婚的。(原文:“进达自松州夜鏖其营,斩首千级。初东寇也,连岁不解,其大臣请返国,不听,自杀者八人。至是弄赞始惧,引而去,以使者来谢罪,固请昏,许之。遣大论薛禄东赞献黄金五千两,它宝称是,以为聘。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

“进达自松州夜鏖其营,斩首千级”及禄东赞入朝求婚事,《旧唐书》记得更详细:“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接着下文又连接提到了几件事:

一、贞观十五年正月,文成公主入嫁吐蕃,唐太宗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得到消息,兴高采烈地前往位于黄河源头的美丽湖泊柏海(今青海玛多)边上迎接。等见到了李道宗,行过子婿之礼,对大国服饰礼仪威严自惭形秽,态度毕恭毕敬。(原文:“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

二、松赞干布携文成公主回到逻些(今拉萨),在拉萨玛布日山(今布达拉山)专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池和宫室,并语重心长地对自己的亲长说:“我的祖辈父辈从来没有过和中原上国通婚的,如今我迎娶大唐公主,实在是莫大的荣幸,应当为公主修筑一座城池,以夸示后代。”(原文:“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

三、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人“赭面”(以红颜料涂面),松赞干布立刻废除这项习俗,他本人也脱下毡裘,穿上纨绮,逐渐仰慕唐风。松赞干布还派出吐蕃贵族们的子弟,请求进入国学学习《诗》、《书》,又请唐朝文人典其表疏。(原文:“公主恶其人赭面,弄赞令国中权且罢之,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四、禄东赞在唐太宗伐辽东后,奉松赞干布之命到长安朝贺,带去高七尺,可装酒三斛的黄金所制大鹅一只。(原文:“太宗伐辽东还,遣禄东赞来贺。奉表曰:‘圣天子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之国,并为臣妾,而高丽恃远,阙于臣礼。天子自领百万,度辽致讨,隳城陷阵,指日凯旋。夷狄才闻陛下发驾,少进之间,已闻归国。雁飞迅越,不及陛下速疾。奴忝预子婿,喜百常夷。夫鹅,犹雁也,故作金鹅奉献。’其鹅黄金铸成,其高七尺,中可实酒三斛。”)

五、贞观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出使西域,遭到中天竺国的抢劫杀戮,松赞干布拔刀相助,发精兵灭掉了中天竺。(原文:“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往西域,为中天竺所掠。吐蕃发精兵与玄策击天竺,大破之,遣使来献捷。”)

六、唐太宗驾崩,唐高宗继位,松赞干布派专使往长安吊祭,献金十五种供于昭陵(唐太宗墓),并上书唐高宗,表示对唐朝新君的祝贺和支持,许诺保证说:“天下凡有不忠于唐室者,吐蕃必提兵前往征讨。”(原文:“高宗嗣位,授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弄赞因致书于司徒长孙无忌等云:‘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并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置太宗灵座之前。高宗嘉之,进封为宾()王,赐杂彩三千段。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纸、墨之匠,并许焉。乃刊石像其形,列昭陵玄阙之下。”)

种种迹象表明,文成公主是很得宠、很受尊重的。

试想想,吐蕃与天朝结亲,因此得以学习汉族儒家文化、引进内地作物和先进技术、改革风俗,极大地促进了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什么理由要冷落和刁难文成公主?

吐蕃书籍《贤者喜宴》就明确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则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赞蒙文成公主。”学者王尧等人指出,赞蒙即觉蒙、朱蒙。在被用于称呼赞普的女人时,赞蒙、朱蒙、觉蒙等头衔没有区别。而按《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有赞蒙尊称并且去世后享有祭祀,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的待遇。松赞干布的女人里仅文成公主拥有这待遇。

可以说,文成公主是中华民族融合历史上的一个丰碑,她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促进了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蕃两族人民的友谊。

藏人世世代代把文成公主视为菩萨,把她供奉在寺院中,万民敬仰,受持香火。

关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只在一起生活3年的说法,源自于《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中的《大事纪年》的记载。

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郑重地提到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生活了3年,却没有松赞干布与其他后妃生活的任何记载,也没有其他后妃为松赞干布生子(松赞干布与蒙氏妃的儿子出生于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之前)的记载。原因是在松赞干布生命中最后的6年,他一直忙于吞并象雄等众多事务,并不是偏宠其他女人而冷落文成公主(《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发兵攻象雄王之国象雄一切部众咸归于辖下收为编氓举凡吐蕃之一切纯良风俗”)。

实际上,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吐蕃碑文(金石铭刻)以及王统记、贤者喜宴等吐蕃资料中,都有对文成公主的记载;却极少有松赞干布的其他女人的记载。

至于部分吐蕃资料的某些章节(例如柱间史、西藏王统记等书里的某些章节)里有贬低文成公主、为难文成公主的内容,全都荒诞不经,不可取信。比如唐太宗按禄东赞建议下令用炒过的种子播种,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在同一天去世等等。

藏学家任乃强等指出,这是后世汉人轻视蕃人导致蕃人通过编造那些内容以泄愤产生的诬蔑性文字。

在这些诬蔑性文字中,提到松赞干布从泥婆罗迎娶回一个所谓的尺尊公主,属于松赞干布的大老婆,文成公主是小老婆,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受到了泥婆罗尺尊公主的虐待,不得不装疯度日等情节。

但是,敦煌吐蕃文献、吐蕃金石铭刻等吐蕃史料里奇幻荒谬成分较少的部分以及汉人史料的记载里,都有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的记载,却都没有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的记载。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事仅来源于部分吐蕃书某些奇幻荒谬小说剧情过多的章节(如柱间史的某些章节)。

有国外学者写了《松赞干布的妻子》,直言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是虚构的。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因病去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

唐蕃会盟碑有文字记载:“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重协社稷如一,更续姻好。”

现在,拉萨仍保存有建于当时的文成公主的塑像。

据此种种,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爱情故事,确属一桩伟大的爱情,于其两人来说如此,于汉蕃两族人民来也,更是如此。

大唐王朝,是中华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百花齐开、大放异彩的全盛时期。她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名远播,同当时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致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一路遥遥领先,而后世也记住了这盛唐气象缔造者的名字:唐太宗李世民。

在唐太宗打造辉煌帝国之际,西南的吐蕃在聪慧、沉毅、诚实、能干的国王松赞干布的带领下,平定了内乱,完成了对青藏高原小国的兼并,建立起了统一的国家。致力于国内发展的松赞干布,对于声威远振的盛世大唐自然十分仰慕,因此于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派使者前往长安通聘问好。当听说突厥与吐谷浑都在向唐太宗求亲,希望可以与唐朝公主婚配后,松赞干布也马上派使臣带着礼物,“奉表求婚”。但是,唐太宗并没有同意。唐太宗的拒绝让松赞干布选择了武力“逼婚”。公元638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攻击唐朝的松州,但很快被唐军打败。松赞干布十分惶恐,率部退出党项、白兰羌及青海地区,并遣使谢罪。

一心想做大唐女婿的松赞干布并没有死心。公元640年,他派遣“明毅严重”、聪明卓绝的大相禄东赞携带厚礼再次到长安求婚。此时在长安求婚的还有天竺、大食、仲格萨尔等国的使者。为难的唐太宗决定通过考察婚使们的智慧,来判定其背后的国王们的才干。于是历史上有了著名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的故事。今天西藏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仍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

第一道难题是绫缎穿九曲明珠

唐太宗出的第一道难题是绫缎穿九曲明珠,即将一根柔软的绫缎穿过明珠(有说汉玉)的九曲孔眼。比赛开始后,其他婚使就开始行动,但绞尽脑汁也没办法穿过去。唯有禄东赞坐在大树下想主意,偶然间,他看到一只爬行的大蚂蚁,便从中得到了启示。

禄东赞找来一根丝线,将丝线的一头系在蚂蚁的腰上,另一头则缝在绫缎上。随后,他在九曲孔眼的端头抹上蜂蜜,把蚂蚁放在另一边,蚂蚁闻到蜂蜜的香味,便带着丝线,顺着弯曲的小孔,缓缓地从另一边爬了出来,绫缎也就随着丝线从九曲明珠中穿过。

第二道难题是让各国婚使辨认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的母子关系

唐太宗的第二道难题是让各国婚使辨认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的母子关系。其他婚使辨别的方法分别是或按毛色区分,或照老幼搭配,或以高矮相比,但都以闹出笑话失败而告终。轮到禄东赞时,他在马夫的指点下,将母马和马驹分开关在马圈中,而且一天之中,只给马驹投料,不给水喝。次日,马驹被放回马群中,口渴的马驹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吃奶,母子关系自然很容易被辨别出来。

第三道难题:规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揉好。

看难不倒禄东赞,唐太宗又出了第三道难题:规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揉好。比赛开始后,别的使者和随从纷纷宰羊、煮肉,接着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如此肉没有吃完,人已经大醉了,更谈不上揉羊皮了。聪明的禄东赞则反其道行之,让随从一边小口吃肉,小口喝酒,一边揉羊皮。边吃边喝边消化,不到一天的功夫,吐蕃的使臣们就把酒喝完了、肉吃净了,皮子也揉好了。

第四试中,唐太宗交给使臣们100段粗细一样的木头,让他们分辨出哪是根、哪是梢。

在第四试中,唐太宗交给使臣们100段粗细一样的木头,让他们分辨出哪是根、哪是梢。其他使臣都交了白卷,只有禄东赞令人将木头全部运到河边,投入水中。木头根部略重沉入水中,而树梢那边较轻浮在水面,木头根梢显而易见。

第五题突击测试,为了不致迷路,

一天夜里,皇宫中擂响大鼓,皇帝传召各路使者赴宫中商量事情。机敏的禄东赞猜测这可能也是一场突击测试,为了不致迷路,便在关键路段涂上d字标记。d字来源于古印度梵文,意为“胸部的吉祥标志”。不出禄东赞所料,到了皇宫后,唐太宗让使臣们立即回去,看谁不走错路可以回到自己的住处。只有禄东赞凭着事先的记号,走了回去。

最后一试是辨认公主。

唐太宗的最后一试是辨认公主。这天,唐太宗与众大臣亲自来到殿前主试。300名衣着华丽、相貌仿佛的宫女,分左右两队依次从宫中排开,使臣们需要从中认出文成公主。面对宛若天仙的宫女,使臣们都傻了眼,不知哪位才是文成公主,唯有禄东赞胸有成竹地指出左列第六位就是公主。原来他事先从服侍过公主的奶娘那里得知了公主的容貌身体特征:体态娟丽窈窕、肤色白皙、双眸炯炯有神、性格坚毅而温柔、右颊有骰子点纹、左颊有一莲花纹、额间有黄丹圆圈、牙齿洁白细密、口生青莲馨味、更为重要的是,颈部有一个痣。

禄东赞的杰出表现,使唐太宗相信其国王松赞干布非等闲人物,遂同意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据西藏民歌流传,文成公主进藏时,带谷物3800类、牲畜5500种、工匠5500人进入西藏。内地平原地区诸如农具制造、纺织、建筑、造纸、制陶、碾磨等生产技术,和历算、医药等科学知识,皆陆续传到了吐蕃,使当地人民的衣、食、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文成公主的功绩至今仍铭记在藏族人心中。而唐太宗十分欣赏禄东赞的才干、学识,封他为“右卫大将军”,挽留他在长安任职。禄东赞婉言谢绝,回到了吐蕃,并在吐蕃历史上以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留名千古。

阎立本 步辇图 松赞干布 在步辇上端坐的是唐太宗,在左边的第二人就是禄东赞。禄东赞的表情有些紧张,神态十分恭敬,说明禄东赞把求婚的事情看得极其重要。唐太宗的表情自然,神态安详,说明唐太宗对与吐蕃和亲之事已经胸有成竹,准备答应吐蕃的求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685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6
下一篇2023-06-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