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隆平院士,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关于袁隆平院士,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第1张

2021年5月22日,中国农历辛丑年小满后一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与世长辞,国人泪目。

江山思国士,人去稻田丰。袁老如同一株水稻,完成了使命,最终回落在泥土之中。

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坚持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之所以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与他的家世和个人奋斗是分不开的。

袁隆平先生出生于一个优越辉煌的书香门第,但他很少对人提起。

袁隆平先生是江西九江德安县人,出生于1930年9月7日(袁老自己说的),在北京协和医院,接生者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第一人林巧稚。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一生接生了五万多个婴儿,被称为“万婴之母”。她也不会想到自己亲手接生了一个日后如此优秀又重要的 历史 人物。

袁隆平先生父亲袁兴烈(1905--1975),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文学院高材生,当过老师,校长,督学,后来从政,在国民党西北军冯玉祥部孙连仲将军那里担任过上校秘书。后来到国民党南京政府任职,辗转多地。袁隆平也跟着先后在湖北汉口、湖南澧县、重庆等地小学读小学,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重庆赣江中学、重庆博学中学、武汉等地读中学。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1902-1989),江苏扬州人,是当地大户人家,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英语流利,从小对袁隆平影响很大。华静后来在安徽芜湖等地任小学老师,袁兴烈在那里任校长,由此二人成为夫妻,算是知识分子的完美结合。袁隆平流利的英语功底,不用说也得益于母亲。袁隆平母亲是位慈祥聪慧的女人,经常给孩子们讲我国古代炎帝创耕耘,植五谷,牛郎织女辛勤耕织的故事,对袁隆平的理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母亲对他人生影响也很大,在他后来怀念母亲的文章中很能感觉到。

下面是1989年袁老由于怀念母亲,写给母亲的信,质朴无华,感人至深。可窥见袁老文采。

袁家自高祖从农村进入德安县城,开创经商之道路,勤奋加上懂得经营,生意兴隆,好长时间都是江西省德安县首富。袁隆平爷爷袁盛鉴(1873-1933)生于江西德安,考中举人。辛亥革命后曾任九江政府职务,之后返回家乡江西德安,任县高等小学校长、县农会会长等。1927年赴海南岛,曾任文昌县县长。所以说袁老生于书香门第,那是自然啊。袁家在清雍正年间,确定了“大茂昌繁盛,兴隆定有期,敬承先贤业,常遇圣明时”的二十字排辈,袁老弟兄五人,都是隆字辈。一人毕业于中专,其他四人都是大学毕业。在兵荒马乱的旧中国,殊为不易,一来证明家庭状况不错,二来也说明父母对孩子们教育的重视。袁老三个儿子是定字辈,分别叫袁定安、定江、定阳。从老大老二的名字中,也可以看到安江农校对袁老一生的影响。

抗战胜利后,袁隆平随家离开重庆,先后就读于武汉博学中学(现武汉市第四中学)、南京中央大学附中(现南师大附中)。1949年,他又回到了重庆继续读高中。1949年8月,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院系调整后,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就是现在的西南大学。

大学毕业之后,袁隆平又响应学校和国家的号召,决定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毅然决然的填上了湖南省最偏僻的湘西安江农校,在这里一待就是18年。在安江农校他开启了一辈子的水稻研究。

袁隆平的妻子邓则,是他在安江农校的学生和同事,结婚成家后,简陋的宿舍焕发了生机,袁隆平在农业 探索 的路上找到了知心伴侣,向世界难题冲刺的信心更足了。“袁先生”,也成了以后几十年邓则对丈夫的称呼。

袁隆平年轻时常常把自己比作成一粒稻谷种子,既然是种子,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

受家庭的影响,袁隆平各方面全面发展,英语、小提琴、游泳均比较突出,在武汉就读期间,曾获得武汉市级游泳比赛名次。他的字写得很好,而且也颇有文采。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级的科学家,去过印度,美国,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指导水稻研究与生产,对全世界粮食生产贡献巨大,声望显著。诺贝尔奖没有农业奖,但他获得了农学领域的两个最高奖——美国的世界粮食奖、以色列的沃尔夫农学奖,后者被专业人员认为是农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由以色列总统亲自颁奖。

袁老毕生孜孜以求研究农学,研究水稻,坚持真理,不畏艰辛。在偏远山区的湖南安江农校一呆就是近20年。这样的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伟大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袁隆平星,是于1996年9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主带小行星。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编号8117 ),以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意。

袁老虽然远去,夜空中有他璀璨的光芒。

今日别离后,唯余思念长。

江山如画里,南北稻花香。

2021524

邓则,袁隆平的妻子,两人相识在湖南安江农校。1964年农历正月初五,黔阳地区举行职工篮球比赛,邓则是黔阳县女队的队员。因天下大雪,县城没有室内球场,就选择安江农校礼堂作为比赛场地。充当“红娘”的老师们认为这是“天作之合”,要他俩抓紧把喜事办了。正月初十,正巧是星期六,安江农校举行了一场简朴而热闹的婚礼。

学生发起爱情攻势

1953年,袁隆平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从重庆湘辉农学院(今西南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偏远的湘西安江农校教书。

光荫荏苒,袁隆平大学毕业一晃就几年了,已到了大龄青年的他仍然是孑然一身。同事朋友们纷纷热心给袁隆平张罗对象。但是,总是介绍一个吹一个,姑娘们都对袁隆平敬而远之。有一次,一位男同事陪袁隆平去“相亲”,袁隆平与女方见面后,女方没有相中袁隆平,反而相中了介绍人,让人啼笑皆非。为什么呢?因为年轻时候的袁隆平生活太随便,他不仅衣着朴素,而且不修边幅。

袁隆平在农校教书时,邓哲是他的学生。当袁隆平托邓哲的同学向她提亲时,内向的邓哲顾虑重重。“老师和学生谈恋爱算怎么回事?将来我怎么称呼他?他都30多岁了,比我大8岁,会不会年纪相差太大了?”但袁隆平似乎认准了邓哲——这个安静秀气的安江妹子做妻子。

33岁的袁隆平和25岁的邓哲没有过多的花前月下,也没有置办任何结婚物品,两个相知恨晚的大龄青年举行了一个非常俭朴的婚礼。在邓哲眼里,袁隆平是个浪漫心细的好丈夫。新婚没几天,袁隆平就兴致勃勃地邀请邓哲去游泳,这让邓哲颇觉意外。邓哲回忆说:那天袁隆平开会开到晚上11点,回到家非拉她去游泳不可。临出门前,袁隆平特意拿了一把小剪刀。邓哲问他游泳拿剪刀干什么,他说河里有许多渔民布下的鱼网,黑灯瞎火的要是游泳时碰到鱼钩,就能马上剪开帮她脱身。邓哲听完这句话心里暖和得很:“袁先生是个心细如丝的人。这个老公我找对了。”

1990年,袁隆平一家从地处怀化黔阳的安江农校搬到长沙市的新房。新家安了煤气热水器。每次邓哲洗澡,只要二三分钟没有听到流水的声音,袁隆平就会大声喊——“邓哲!邓哲!”起初,邓哲还埋怨,心想自己洗个澡还喊个不停,就含着怨气地回答他:“你喊什么,洗个澡都不消停。”袁隆平听到邓哲出声了也就不喊了。后来,邓哲才知道,袁隆平是担心她煤气中毒,隔一段时间听不见动静就要喊她两声,只有邓哲应两句,他才能放心。邓哲嘴上嫌他“烦”,心里却美得很。

所有的问题都替你扛

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上级为了让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研究搞下去,决定调袁隆平到省农科院工作,而妻子邓哲未能随调,只好带着孩子留在了黔阳。袁隆平这一走,夫妻双方就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异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邓哲毫无怨言,独自用弱肩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在外人看来,袁隆平夫妇感情甚笃,是夫唱妇随的楷模。邓哲笑着说结婚过日子,哪有锅碗瓢盆不磕碰的。但这些磕磕绊绊的事情不是什么原则问题的分歧,只是立场不同,争争嘴而已。作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一员,邓哲偶尔能听到来自同事们的声音,而这种声音袁隆平有可能是听不到的。好心的邓哲会把这些下情上达一下,不料却遭到袁隆平的“炮轰”,袁隆平让邓哲不要插手研究所的事情。邓哲则以自己是研究所的一员而争取“话语权”。“吵过两次,就两次。没有结论。我也不知道他听进去我的话没有,没有下文了。”邓哲说,夫妻俩从没有过大的争吵,工作上很少,生活中更没有。“我基本上都听袁隆平的,想吵架都没有机会。”

“人家把他说得太好了,很多不是他专业领域的事情,他也未必熟悉。”在湖南安江时,邓哲快生第二个小孩了,母亲来家里照顾她,需要增加一个床铺。邓哲在学校借了一张有架的床,只需要袁隆平抽时间按照结构拼凑拢来就行,“就是这样简单的事情,袁先生做不来,怎么拼都不是张床的样子。”

邓哲和袁隆平结婚很长时间过的都是两地分居的生活,在安江工作时两口子一年才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待在一起。直到邓哲50岁以后,全家才迁往长沙,住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夫妻才真正朝夕相处。

1974年冬天,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患胃癌,住在重庆市第三医院。他父亲身边的人给袁隆平所在的安江农校发来了病危电报。那时,袁隆平正在海南进行育种试验,抽不出身来,袁隆平的妻子邓哲日夜兼程从安江赶到重庆看望老人。1975年1月3日,袁父去世,她代替袁隆平送终。老人身边,其他后人都到了,只有隆平缺席。他父亲在弥留之际表示:隆平正在忙着搞杂交稻试验,重任在身,无论如何不要他回来。事后,邓哲含泪给隆平写了一封信,告诉父亲去世的事,并告知他把大儿子从重庆接回安江了。此前,大儿子是放在袁父和袁母华靖身边带养的。华靖早年毕业于江苏镇江教会学校,英语很好,对小孩教育细心。

袁隆平有三个儿子,却只有一个是“属于他的”,老大长年跟奶奶生活在重庆,是属于奶奶的,老三从小跟着外婆过,属于外婆。只有老二,5岁的时候,袁隆平出差带着他去海南、广西生活过一段时间,“大家都这么说,这个老二才是他爸的”。

袁隆平给孩子取名也是有意思的,他有三个男孩儿,分别取小名为五一、五二、五三。他说:“我家孩子是单一品种,都是雄性,要有个女孩多好!”到了下一代,他的愿望得以实现,有了大孙女又有了二孙女,两个孙女的名字都是他取的,有意义又富有幽默感:大孙女叫袁有晴,因为出生前一直不停地下雨,生下当天,雨过天晴。第二个孙女是2005年2月18日生的,这天正好逢农历的“雨水节”,便取名“袁有清”。他说:“这两个名字不但叫起来顺口,而且合起来有晴有清,晴就是太阳,清就是雨水,有太阳有雨水,万物自然就会茁壮成长。”

他对妻子的爱感动上苍

在袁隆平的记忆里,曾经有一段几乎令他心碎的“黑色”日子。1982年除夕,袁隆平十多年在南方育种第一次回家过春节。正月初二那天,妻子邓哲因突然患急性病毒性脑炎,被送进了怀化地区医院抢救。祸不单行,紧接着,他80岁高龄的母亲也患了重感冒,在家卧床不起,岳母又患脑血栓住进了黔阳县医院。这突如其来的病魔的袭击,给原本其乐融融的家庭以沉重打击,忙坏了本来就不善于操持家务的袁隆平。

他除了紧急动员3个儿子分头服侍病人外,自己则忙不迭地跑三个地方轮流照料病人,从挂号、缴费、拿药,到买营养品、端屎端尿、端茶喂饭,忙得焦头烂额。好在安江农校的老同事曹胖公夫妇及李代举他们热心帮忙扫地抹灰,洗干净几大盆脏衣服,否则袁隆平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堆家务活。

那时,邓哲躺在病床上深度昏迷不醒,将近半个月没有睁开眼睛,靠输液维持生命。袁隆平白天照料病中的两位老人,晚上几乎夜夜陪伴在妻子身边。他深情地看着妻子孱弱苍白的脸,柔肠寸断,半是内疚,半是心酸。他喃喃地说,都是我不好,我不是好丈夫,你是累病的呀,可我没办法呀,我离不开杂交水稻,禾苗也离不开我呀,老天不公啊,熊掌和鱼不可兼得……邓哲,我在你身边,守着你,护着你,你就醒醒吧……说着说着,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眶。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更加精心照料妻子,回报妻子这么多年对他对家庭的付出。他为她抹身子、换衣服,一勺一勺地喂鸡汤;为她背唐诗,讲故事,轻轻地用英语唱《老黑奴》。他知道妻子心里明白他在为她祝福、祈祷,为她做丈夫该做的一切……也许是苍天有眼,好人有好报,他的真爱和一片痴情感动了上苍,连死神也悄悄抽身而退,不久,邓哲终于睁开了眼睛,神情恍惚地看着丈夫,深情地吐出几个字:袁先生。

“谢天谢地,你总算醒了!”袁隆平高兴得孩童般地笑了,笑得格外开心。接下来,他按照医生的嘱咐,每隔一小时帮妻子翻身,为她按摩。一个月后,邓哲出了院,并且没留下任何后遗症。

2006年邓哲和单位同事在去延安参观的途中遭遇车祸,她的腿严重骨折。身在北京参加政协会议的袁隆平因为担心邓哲,等不及会议结束,做完报告的当天就赶到了西安。“在电话里听秘书形容我的病情,他还是担心。只有亲眼看见我的情况他才能松气。这么多年了袁先生这份细心的爱还是蛮感动我的。”邓哲说。

邓哲63岁时学会了开车,考的是自动档的Z牌照。“当初征求袁先生意见,他还是特别支持。我学了一个月,很轻松过关。”但是袁隆平虽然鼓励妻子学车,却不太主张她常开,更不敢请老婆当自己的司机。邓哲说有一次两口子去城里办事,袁隆平坐过一次她开的赛欧车。虽然邓哲开得有板有眼,但是袁隆平心里还是发虚。“他害怕坐我的车,可能我年纪大,他不放心。”会开车的邓哲想自己开车出去遛遛却没那么容易,因为袁隆平总要看看四周,只要家里有年轻人可以当司机,邓哲就别想摸方向盘。

“袁先生现在对我管得越来越严了。”邓哲爽朗地笑道,紧接着她幸福地补充了一句:“有人管你,说明疼你,是好事。”

袁隆平的事迹:一件事坚持了一辈子,到老了还奔波在一线。

1965年,袁隆平和妻子一起,花了两年时间,通过对14000多稻穗的观察和检查,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68年,袁隆平700多株不育秧苗被全部毁坏。他坚持不懈寻找了四天,终于在学校的废井里,找到了仅存的5根秧苗。

1970年,袁隆平带领科研小组李必湖、尹华奇,去往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三季水稻实验。

从此,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田间,过上了苦行僧般的试验生活。

吃喝拉撒睡,不超过方圆五里。

相关延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5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

  袁隆平著于1985年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后,发行到4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指导用书。

  因为“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并“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几十个国家”,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袁隆平说。 

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老先生是我们每个人都敬佩的人。因为没有袁隆平老先生就没有现在我们的粮食,袁隆平一生都放在了水稻的研究上一生清贫。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很好的女人。而袁隆平老先生的妻子是邓哲女士。支持袁隆平研究水稻,为了让袁隆平安安心心的研究。她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庭的责任。漫长的一生中,两人一起携手度过各种难关,相伴相知,互相理解一起度过这漫漫岁月。

在袁隆平老先生与妻子邓哲结婚的时候,两人是师生恋并且是闪婚。在晚年时,袁隆平先生身体不好的时候,需要人照顾,是他的妻子邓哲女士一直在他的身边照顾着他。而袁隆平先生先生的遗憾,就是没有让自己的妻子穿上婚纱。两人一起相伴相知,在年轻的时候认识结婚。相爱相知了60年,他们的爱情也是让我们很感动的。我想袁隆平到先生的成功也是离不开邓哲女士的支持。

袁隆平先生与邓哲女士的认识,是袁隆平相亲相亲对象没有看上袁隆平,因为年轻的时候的袁隆平不修边幅,一心放在研究水稻上。在介绍的时候,袁隆平说看上了介绍人,也就是邓哲女士。当时两人是师生,邓哲女士也担心师生恋年龄相差太大。两人在30天内闪婚,69年的婚姻生活,两人相伴,走过风风雨雨。

他们的爱情是让人羡慕的,袁隆平先生研究水稻的时候,老了身体不好的时候。妻子邓哲一直陪在他的身边的人。夫妻二人一起携手走过风风雨雨。在袁隆平先生看来,让他幸福的是一生都做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并且很成功,而自己的妻子也一直陪伴左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729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6
下一篇2023-06-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