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是每个人一生之中的大事,中国的人口众多,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婚礼的过程和细节也都有一些大同小异,不过对于婚姻的祝福都是相同的,都希望借用喜庆的婚礼来改善婚姻风水。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不知的结婚习俗大全,一起随小编来看看吧!
现代的结婚习俗第一、迎亲:婚礼上午,男方的接亲队伍就要来女方家接亲了。现今,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第一关便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测试,必要时还加上歌情话,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市”,众姊妹满意后才开门。新郎应以花球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制花球)。
第二、找红鞋:新郎会在接新娘的房间里找给新娘穿的红鞋子,给新娘穿上后才能把新娘带走。
第三、敬茶:新人再向双亲奉茶跪拜(若依照旧式俗例,新人未到男家拜见翁姑之前,不可跪拜,即新人应站着奉茶给女方父母。不过现时已没有这么讲究,想跪便去跪,以示心意)。
第四、撑红伞、撒米:由伴娘撑红色伞伴新娘新郎出门,并且会边走边撒米给鸡吃,以免鸡啄到新娘。
第五、绕吉祥路:迎接新娘的车必须绕着市区的吉祥路名的路走一圈。如吉祥路、惠福路等有好听吉祥之名的路。
第六、过门:过门指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
第七、婚礼:到酒店举行仪式,有司仪会主持仪式。
第八、敬客:酒宴开始之后等到上鱼的时候,新娘换上传统的龙凤褂给客人敬茶。
第九、入洞房:酒宴结束后新人会和一些朋友开始去新房参观或者娱乐。
第十、回门:三朝回门指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
中国现代结婚习俗1、送礼:按一般习俗,参加婚宴都要准备一份小小的贺礼,用红纸或专门印制的双喜字封包,里面放进适当的贺礼金,礼金数目根据客人的经济情况和与新郎、新娘关系的远近亲疏而定,但最好要取双数,含六为“禄”,八为“发”,百为“白头偕老”的意思。
2、入席:参加婚礼要按照主人或主持人的引导就座,如果没有人引导,可以和熟悉的亲友坐在一起,但应注意不要主动坐到“新人桌”或“父母桌”。席间取菜、吃食要讲究礼貌
3、敬酒:新郎、新娘到各席敬酒致谢时,大家起立举杯,和新人先轻轻碰杯,再道“恭喜”。不要把新郎、新娘灌醉,不要东拉西扯,要把新人在每桌敬酒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以让他们圆满结束宴会,早入洞房。同时,自己在酒席中,也不要大喊大叫,要节制饮酒,以免醉后狂言失礼。
4、撒纸屑:结婚典礼上,人们欢笑着把五彩的纸屑撒向天空,撒向新郎、新娘,也撒向前来道贺的客人们。这种风俗起源于意大利。中古时代,意大利凡参加婚礼的人,要向新人撒一把五彩缤纷而细小的糖果,祝福新人过着甜蜜的生活。到了19世纪,人们把撒糖果改为撒彩色纸屑。
5、食汤圆:新娘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母亲喂女儿汤圆,新娘哭。
6、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都以红包礼成交。
7、拜别:新娘应叩别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8、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匾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头顶不能见阳光,另一方希望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注:准备竹匾,并在上面贴上喜字)
9、礼车:竹匾可置于礼车后盖。
10、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谢。(注:准备一把扎有两个小红包的扇子)
11、不说再见:当所有人离开女方家门时,决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12、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掷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小男孩将扇子捡起后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答谢。
13、燃炮:礼车离开女方家燃放鞭炮。
14、摸桔子:礼车至男方家,由一位拿着两个桔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桔子,然后赠红包答谢。
15、牵新娘:新娘下车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匾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16、忌踩门槛:要跨过门槛
17、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18、进洞房: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不准有任何男人进入洞房。(进洞房要选订时辰)
19、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病倒在床上。另外,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您可能也喜欢:新人结婚不得不知的婚纱禁忌许少锋:婚房贴喜字的讲究详解:桃花斩什么人都能用吗?详解:桃花斩符有什么作用?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结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各个地方对这件事情都是格外地重视。但是每个地方的结婚婚俗几乎都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一般都有很多不一样的习俗。但这些基本都是对新婚的人的一种美好祝愿。01、泼水。
在女方这边来说,在女儿出嫁的时候,家里人要在婚车后面泼清水。所以就应证了那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女儿一旦嫁出去就是重新拥有了一个新的家庭。虽然本质上是亲人,但是同时也是另外一家的人。这也是家长对女儿婚后的祝福。
02、跨火盆。跨火盆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习俗。就是新娘在进家门的时候,要跨过门前的一个火盆。火就是象征着红红火火,所以跨火盆的意思就是:女方在经过男方家门之后的生活也是红红火火的。这是一个比较吉利的意思。火也能祛除一些厄运,这代表以后夫妻的生活会很顺利。
03、撒彩纸。撒彩纸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一般来说,人们在迎接新郎和新娘的时候都会在他们身上撒彩纸。彩纸其实就是寄予了人们对他们的祝福。彩纸落在他们身上说明他们会一直甜甜蜜蜜下去。这种彩纸也可以用彩色的糖果纸代替。后来这也变成了活跃气氛的操作。
在结婚的时候,其实习俗很多很多。还比如说:送彩礼、燃鞭炮、拜别等等一系列的事情。这些习俗并不是把结婚复杂化,而是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人的一种美好祝福。不管习俗有多少,出发点都是希望双方能够美满幸福。但是,渐渐地,大家都习惯把结婚的简约化。不管怎么样,遵守当地的习俗怎么都是有好处的。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聘 媒
旧时男婚女嫁皆由家长包办,通媒结亲,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些穷苦人家因生活所迫,有的将女儿卖给人家当童养媳,亦有的实行换亲,即互易其女为儿媳。婚龄一般男大女小,男的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有父母央人求亲,更有甚者“指腹为婚”,订“娃娃亲”。也有女方托媒说婆家的,叫“倒提媒”。媒人受托后,往返男女两家串通撮合,双方家庭为慎重起见,暗中打听情况,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无相克和不中意处,即可订亲。也有通过串门子、走亲戚等方式相亲的。淄川的情况稍有不同,待媒人把亲事说定后,须再请一媒成为双数后,才送柬订婚。
建国后,男女结婚多为自由恋爱,亦有靠人从中牵线的,叫“介绍人”或“红娘”,双方经过了解后商定婚事。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订 亲
旧时又称“送柬”或“换帖”,是双方初步落实婚姻意图的一种书面形式。男家请人用红纸将求亲之意写成小帖,封面再写上吉祥的祝词,以及“敬求金诺”、“恭侯金诺”之类表示求亲的字样,由媒人连同男家准备的衣料、首饰、化妆品、聘金等“彩礼”,用一对大红包袱包裹,送往女家。女家收到柬帖后即回帖,加“谨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结亲的字样,并附回礼,由媒人带回男家。多以鞋帽、文房四宝等作回礼,淄川则回以香、艾(意为相爱)、盐(意为有缘)、麦(意有福),每样用红纸包成两包。临淄则以糕若干(按新娘年龄,每岁1对)、茶碗1对、10双高粱莛、9双筷子作回礼,取意“十停九稳”。然后男家备席答谢媒人。
订亲这一习俗至今仍然沿用,一般男女双方同意后,再由双方家长出面走动,以示承认,并向女方赠送聘礼,即算订婚。近年来,在部分人中要彩礼之风大盛。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择 吉
即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一般男家须托媒人到女家“要媳妇”,女方将嫁女的生辰八字用大红纸写好(博山叫“年命帖”)交媒人带回男家,男方据此请卜人选定“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向,叫“查日子”。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用大红纸一式两份写好,叫“年命帖”,由媒人送往女家,叫“送日子”,而且还要向女方送聘礼。博山多习惯送钱一宗,叫“盒子钞”,女家用其中一部分置办嫁妆,留一部分给嫁女压柜子,叫“子孙钱”。桓台县则惯以鸡、鱼、肉、菜、面、枣、栗子等,随“年命帖”用食盒抬送女家,上贴“禧”字,俗称送“上头盒”。“送日子”之后男女双方即准备婚嫁物品,男家所缝制的被子多在四角放少许棉籽,取“辈辈有子”之意;女家亦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帮助“棉被子”,多在四角放些红枣、花生、制钱、栗子等物,取意“早生贵子”。
如今,在一些比较封建保守的家庭里,尤其是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儿孙结婚仍沿用“查日子”、“送日子”这一习俗,许多禁忌也沿袭至今。部分青年人多选在“五一”、“十一”、元旦等节假日结婚。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送严房
亦有叫送圆房、送缘方的。一般是在结婚前一日,女家派人把嫁妆送至男家,叫送严房,桓台俗称“下妆奁”。临淄多是在吉日前最后一个双日送嫁妆。博山居民多是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搬取嫁妆,叫“搬严房”。淄川居民在此之前还有“催妆”的习惯,即在结婚前两三日内男方送食盆一架给女家,内装酒、肉、栗、枣等物,皆为双数,此后女家才派人“送严房”。从前的嫁妆,一般人家多是两铺两盖、桌椅、箱柜、座钟、脸盆等,贫穷者从简,只送茶具等桌上用品。无论贫富,“长命灯”一对是必不可少的,就是现在有了电灯,也作为摆设照送不误。嫁女妆奁内多贮枣、栗,谓之“早立子”(亦说取“夙兴”、“慎栗”之义)。送取严房所用的工具皆饰以浓厚的吉庆色彩,所用的绳子要染一段红色,用的车辆、扁担、盒、柜等要贴上写有“喜”字的红纸帖,底面用红纸铺垫,桌、椅、床、柜等陪嫁木器上要挂以角形红布等。这一日亲朋邻里多持礼品往贺,称“贺喜”(旧时称“添饭”),向待嫁的女子家里送喜礼叫“ 填箱”。礼品过去多以馒头等食品相送,现多送现金、喜幛等。喜礼要一笔不漏地记入帐簿,俗称“喜簿”,以备将来还礼。无论何种形式的喜礼,都要讲吉利,不送谐音不雅的物品,如钟(终)、梨(离)、缎子(断子)等。一般也不送单数。男家要备宴酬谢宾客(多在宴前先下请帖,后再派专人敬请),博山叫作“待行人”。这天一般都要请亲朋邻居共同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叫“大总”,由他按照主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大总”一般由懂这套礼仪的长者担任。
搬送嫁妆、贺喜、宴请宾客这些习俗相沿至今。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娶 亲
旧时娶亲一般有“大娶”、“小娶”之分,但其含义各地又稍有不同。“大娶”,男家备官轿、花轿两乘,吹鼓手、彩旗前引迎娶。新郎换上新装,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大礼帽,胸佩大红花,乘官轿在先。另一乘花轿为新娘备用,去时由幼童或新郎之弟或妹乘坐,名曰“压轿”,轿门上要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大娶”一般白天进行,只有少数阔少结婚采用。“小娶”,男家只发花轿一乘和灯笼火把到女家迎亲,多为平民百姓结婚采用。淄川的“小娶”多在夜间进行,博山则均在夜间进行。关于夜间娶亲,有这样一个传说:旧时,博山有一个恶霸翟三胡,是一个色魔,不论谁家娶亲,他都享受初夜权,百姓为逃脱这一厄运,便在夜间偷偷将新娘娶回家。相沿成俗,直至今日。不论大娶、小娶,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皮袄、红毡,否则女家不发人。至女家,行“求婚礼”,新娘头蒙红纱,由父辈或兄长抱入轿内,亦有用椅抬入轿内,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并有兄弟或近亲的两人相送,名曰“送客”。临淄还有“押轿”的习惯,有小辈二人提水壶扶轿杆跟在两旁。旧时,博山一带新娘上轿有被“抢 ”上轿的传说。结婚那天,新郎带车或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地争夺后,才把新娘请上轿子。上轿前,新娘手中多要拿些东西,桓台多是手抱书和如意钩(用红纸包装),博山的新娘多要带些手帕,以备应付闹房的人。起轿后,一路不能落轿,路遇坟墓、庙宇、奇石、怪树等,均以红毡遮蔽。桓台县居民还有沿途送“过街面”的习俗,进村燃火把迎之。轿至男家门前,花轿面对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有的地方这时故意将大门关闭,让花轿在门前停一会儿,谓之“顿性子”,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绵软,进门后服婆家的管教。待男家大门顶压一对红砖、两双筷子,门框贴“青龙”、“赤虎”,红毡铺地后,时辰已到,鞭炮齐鸣,新娘由两“架女”相扶下轿,新郎在前引导,路过门坎时门坎放一红纸裱糊的马鞍子,新娘由嫁女搀扶迈过,叫“过门”,意在“前进平安”。在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目的在于驱邪。院内摆放香案,夫妻拜天地,抛“长命火烧”。此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到洞房门口,新郎给新娘挑去“蒙头红”。桓台居民还惯以把蒙头红抛到房上去,然后才入洞房。新娘进入洞房后,朝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时辰”,同时吃随身饭——从娘家带来的面条——在开水锅里一烫即捞出,不能煮熟,此时有人会问“生不生”,新娘只能说“生”字,取生养孩子之意。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合婚酒”,亲朋开始闹房。
与此同时,新郎家须设宴招待女方的送客,并约定新娘归家的日期,后返回(淄川境内送客返回时还要将新娘之套脚红袜带回)。有的地方是次日女家携礼来探望,议回门期,名曰“圆饭”。周村的居民女方来“圆饭”的人所带的礼物必须有一对鲜鱼,男家回礼亦必须有一条鲜鱼,叫“两头子有鱼”。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上坟祭祖,博山、桓台多在第三天祭祖,谓之“上喜坟”。三日这天,博山的新娘还要送婆婆一条新裤,有“待要富,三日给婆婆做条裤”的谚语。
建国后,迎亲习俗逐步有了一些改革。不再用轿迎娶。50年代境内农村多用马车,城区多用自行车,“送客”亦随车陪行,新娘亦不再蒙红头巾。还有以彩旗鼓乐为先导,秧歌队迎娶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一度实行“革命”结婚,农村多以锄、镰、锨、镢为嫁妆;城区则以赠“红宝书”为时髦,且多半步行至婆家。近年来用面包车、小轿车迎娶的渐多。但一些禁忌、讲究,如夜间娶亲、持红毡迎亲、“顿性子”、闹洞房、上喜坟等习俗仍沿袭至今。
夫妇“拜天地”之俗在农村一些地区仍保留。现在绝大多数地区结婚典礼多是向主婚人致敬、向父母致敬、互相敬礼,主婚人、来宾、新人讲话即大礼告成。进入80年代,又提倡举行集体婚礼,新郎新娘们欢聚一堂,由单位领导当主婚人表示祝贺,分发喜糖、喜烟,此外还有“旅行结婚”等形式。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住日子
一般是新婚第3天,新娘返回娘家,多由女家接送,男家须备席招待。当天返回的叫“回门”,亦有在娘家住6日或8日的,叫“住日子”。返回婆家时,女家备礼多在一早返回,意在吉利。至此,大礼告成。这种“回门”、“住日子”的习俗依旧流传。
以上就是山东淄博传统婚嫁习俗,现在某写习俗已经简化,不过传统的婚嫁习俗还是很有意思的吧。
各镇都不一定一样的。
结婚前一天抄要下礼就是催妆,一般情况下半头或一头猪,烟酒看情况自己给百。还有冰糖白糖,四种茶食、新娘正日子要穿的衣服。
结婚当天要带被、度粉丝、篾篮、米、面、糖、烟随身带着。带钱,有的地方要上车礼,红包从几百到上万不等,新娘问哥哥或者弟弟给新娘洗脚要给红包,背新娘上车的时候也要给红包。包答钱尾数最好是八或者六。
扩展资料:
中国婚礼变革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婚礼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的元素日渐消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婚礼从形式到内容明显的接受了西式风俗。一般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新娘一般身穿旗袍或长裙。
新郎服有西服、有便服、有满清马褂。民国初期,因为国内没有制作婚纱的厂家,有些政府大吏或大商人、大资本家为了赶时髦,托人重金从国外购得婚纱备其子女婚礼。
这种风潮源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基督教婚礼,蒋介石着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雪白手套;宋美龄穿白色婚纱,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沙,令国内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
此后,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了。而此前,只有思想进步且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礼时才着婚纱。
1935年后,民国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集团婚礼成为时尚,又让婚纱进一步深入人心。1935年上海社会局策划组织的集团婚礼中新郎穿黑马褂和蓝袍,胸前戴花。新娘穿粉色软缎旗袍,头披白色婚纱。后来的集团婚礼进一步西化,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白裙白纱。
民国元年通过的民国服饰制度也是以西服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中式礼服则为满清马褂。
现代中国的婚礼结合了中国传统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元素。公民结婚仪式实际上只是到地方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并没有太多的程序,然而喜酒就会举办得非常盛大。现代中国婚礼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会拍摄婚纱照。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颁行,废除旧婚俗,男女青年婚姻自主,嫁妆、婚礼从简,新娘过门以步代轿。
60年代,需一二百元聘礼,盛行用手表、缝纫机陪嫁。70年代,青年干部、职工结婚,许多机关单位举办集体婚礼。80年代,有的旅行结婚。
男方须送女家一定数量的聘金,迎娶以车代轿。盘担、婚宴日益丰厚。90年代,城区流行新郎到女家亲迎,女家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自行车、金项链、戒指、高档布料等陪嫁。
-结婚风俗
婚礼当天的礼仪 1迎亲:婚礼上午,男方的接亲队伍就要来女方家接亲了。现今,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第一关便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测试,必要时还加上歌情话,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市”,众姊妹满意后才开门。新郎应以花球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制花球)。 2找红鞋:新郎会在接新娘的房间里找给新娘穿的红鞋子,给新娘穿上后才能把新娘带走。 3敬茶:新人再向双亲奉茶跪拜(若依照旧式俗例,新人未到男家拜见翁姑之前,不可跪拜,即新人应站着奉茶给女方父母。不过现时已没有这么讲究,想跪便去跪,以示心意)。 4撑红伞、撒米:由伴娘撑红色伞伴新娘新郎出门,并且会边走边撒米给鸡吃,以免鸡啄到新娘。 5绕吉祥路:迎接新娘的车必须绕着市区的吉祥路名的路走一圈。如吉祥路、惠福路等有好听吉祥之名的路。 6过门:过门指新娘由女家出门后正式踏入男家,拜见翁姑及男家其他长辈。 7婚礼:到酒店举行仪式,有司仪会主持仪式。 8敬客:酒宴开始之后等到上鱼的时候,新娘换上传统的龙凤褂给客人敬茶。 9入洞房:酒宴结束后新人会和一些朋友开始去新房参观或者娱乐。 婚后礼:新婚夫妇于婚后第三天回娘家,称“三朝回门”。这是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回门时,夫家备上礼品,包括烧猪、鸡和礼饼等。新婚夫妇必须于当天日落前返回夫家;且往返都要顺着迎亲时的原路走,不能“三天走两条道”。 婚后的礼仪 回门:三朝回门指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各地跟各地的不大一样~~
在安丘农村还保留着这样一个婚俗习惯:新娘过门后,都由本家年龄最长的同辈往大门楼上压一对喜砖,砖用大红的纸包着,喻为大富大贵;砖上并放着一双筷子,喻为早生贵子;筷子两段拴上两对铜钱,喻为心心相任,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样美好的婚俗习惯始于何时,听老人们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相传,在很久以前,齐长城脚下,有一个村庄,村里有一个大户人家,这户人忠厚传家,在村里口碑甚好!这家儿子刚满16岁,便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女子为妻,婚期是本村一位擅长看风水的先生给定的。结婚这天,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新娘过门时,恰好鲁国的两员大将青龙、白虎路过此地。青龙瞅了好长时间,对白虎说:“此日是四绝日,不出十年,这家定会断子绝孙。”白虎也端详了好一会儿说:“此日虽然不好,但新娘进门的时辰不错,十年之后,这家将会更加昌盛,儿女满堂。”两人发生争执,各说各的理,最后两人达成协议:在他家的大门楼上,放上两块砖头为志,十年后,再来看看这户人家,看谁说的对。 十年后,青龙白虎果真又来到这个地方,只见这户人家人丁兴旺,比十年前更加繁荣。青龙觉得蹊跷,这家结婚的日子确实不好,怎么会这般兴旺。白虎这次理直气壮说,新娘子过门的时辰好。两人一边争论,一边走进这户人家,主人明白青龙、白虎的意思后,便找来十年前看日子的风水先生。风水先生一进屋,便给青龙、白虎作揖,当青龙向风水先生问起这家结婚的日子时,风水先生再一次向青龙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那天的日子确实不好,但我算着那天有两位贵人路过此地,只要两位贵人一到,就让新娘过门,这样便化凶为吉,再加上两位贵人在门楼上压上了两块砖头,这样,任何妖魔鬼怪也不敢进来,这户人家才生生不息,安居乐业。想不到两位贵人今天又光临此地,必定会给这家人带来更好的福气。”青龙、白虎面面相觑,继而哈哈大笑。这户人家盛情款待了青龙、白虎。 这件事传出去之后,人们都知道了青龙、白虎,把青龙、白虎作为逢凶化吉的福神,从此每逢结婚,人们都把青龙、白虎的名字或者画像贴在大门的外侧,新娘过门后,就用红纸包上两块砖头,放在大门楼上,也是图个逢凶化吉,幸福吉祥。就这样青龙白虎和压砖的事,越传越远,结婚压喜砖的人越来越多,地域也越来越广。
结婚用喜砖,这是一个关于赵匡胤的传说。
在黄河三角洲东营市一带农村,有一传统婚俗:娶亲当天,主家门上除贴红对联,门楼上方还要压一对红纸包的新砖。为何如此?这一带有一段美好的传说: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前,同苗光义路过龙居镇,正遇一家娶亲。苗光义会看阴阳,说:“别看现在欢天喜地,不出两年哭天叫地。”赵匡胤问:“为什么?” 苗光义说,娶亲这天是黑道日,主家必有大灾大难。赵匡胤说:“什么黑道日,黄道日,我看不一定。” 苗光义说:“不信两年以后再来看,定出结局。” 赵匡胤说:“来就来。” 顺手抓起两块砖扔到瓦门楼上,做个标记。两年以后,两人再来,见这家非但没有出灾祸,反倒又盖新房,儿女满堂。赵匡胤笑道:“你这阴阳先生不灵了吧?” 苗光义说:“不是我的阴阳不灵,而是你洪福齐天,压住了灾星。” 消息传开,黄河三角洲凡是娶亲的人家,大门楼上都压红砖,避邪求福。
虽然如今有不少人偏向于西式婚礼,但传统的中式婚礼也是深入人心的,大多数地区还是会选择办中式婚礼。中式婚礼新娘过门时有不少传统的仪式,除了大家都知道的跨火盆之外,一些地方还有跨红砖的习俗,红砖也代表着红红火火,那么过门红砖什么时候拿出来呢?
新娘过门时
在旧时新娘过门之后,会由男方家里年纪最大的长辈在大门楼上压一对“喜砖”,这个砖是用红纸包着的,寓意是新人婚后大富大贵。并且需要在喜砖上放一双筷子,取其谐音快生贵子,之后还要在筷子的两段绑上两对铜钱,这寓意是新人心心相印,这主要是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新娘过门前
有的地方在新娘过门之前需要男方家中的长辈去门口压一块砖头,转头需要用红色的纸包裹着,新娘在过门的时候要走过这块砖头,寓意着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这样的习俗也可以帮助辟邪,驱赶不好的气息。喜砖要在新娘过门前放好,可以在布置过门现场时就拿出来放好,也可以等迎亲队伍到门口了再去放在进门的必经之处。
娶亲当天
娶亲当天,主家门上除了贴红对联以外,门楼的屋檐上方还要压一对粉红纸包裹的红砖块。这种结婚习俗,称为“压红砖”,亦称“压过门红”、“压红”。大门楼的屋檐上压着一对粉红纸包裹红砖,两块红砖中间还要放一双筷子,筷子向外的一头挂着用红线串起来的大枣、花生、栗子,花生染成红、绿颜色。新媳妇在过门儿以后,压红砖的仪式由男方本家年龄最长的同辈操作完成,筷子上悬挂的大枣、花生、栗子,寓意“早生贵子”的美好期盼与祝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